西方经济学本科第二版(完全版)

合集下载

西方经济学基础教程(第二版)第一章

西方经济学基础教程(第二版)第一章

B
C D E F 1 2 3 4 5 黄油
生产可能线 (生产可能 性边界 或生 产转换线)
9
6 3 0
大炮与黄油的例子可引出四个问题:
大炮




1.为什么所能生产的大炮与 黄油是有限的? 2.生产的大炮与黄油该怎么 组合? 3.有时生产的大炮与黄油只 能在G点上? 4.如何使生产的大炮与黄油 达到H点上?
实证经济学不讲价值判断。 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只描述不评价)
实证分析过程示意图
实证分析的基本步骤 1、定义:对所分析的变量规定出 明确的含义。(变量是一些可 以测量的变化的量,如价格、 成交量等,包括内生变量和外 生变量。) 2、假设:是某一理论所适用的条 件。 3、假说:在一定假设下利用定义 去说明变量之间的关系。即未 经证明的理论。通常是对某些 现象的经验性概括或总结。 4、预测:根据假说提出对经济现 象未来发展的看法。意义在于 理论的应用或检验。
(一只有形的手--- 凯恩斯主义)
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两者互相补充 资源充分利用和资源合理配置是经济学的两个方面
两者都是实证分析。 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第三节、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规范经济学与实证经济学
规范经济学以价值判断为基础,
回答“应该是什么” 的问题。(要作好坏的评价)
2、生产的大炮与黄油该怎么组合 ---经济学是选择的科学 选择,稀缺的资源如何进行合理配置。 包括以下三个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A.生产什么与生产多少? B.如何生产? C.为谁生产?
生产选择中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把某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以后,所放弃的在其

西方经济学本科第二版(完全版)

西方经济学本科第二版(完全版)

第1章导论一、名词解释题1.经济学:是指关于选择的科学,是对稀缺性资源合理配置进行选择的科学。

(参见教材P3)2.微观经济学:是指研究个别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

(参见教材P4)3.宏观经济学:是指从国民经济角度研究和分析市场经济整体经济活动的行为。

(参见教材P4)4.《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亚当•斯密著,1776年出版。

批判了重商主义的错误观点,提出了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明确了劳动价值和利润来自于剩余劳动的观点;强调经济自由的思想,主张自由放任和充分发挥市场自由竟争的调节作用;强调国家不干预经济。

《国富论》第一次创立了比较完备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剩余价值理论的提出,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参见教材P8)5.《就业、利息和货币统论》:简称《通论》,凯恩斯著,1936年出版。

在理论上批判了萨伊的“供给能自动创造需求”和资本主义不存在非自愿失业的错误观点,提出了供给是需求的函数和资本主义不可能充分就业的理论;在方法上开创了以总量指标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在政策上反对自由放任,强调国家干预经济,并提出财政赤字政策、收入政策、货币政策等三项重要的经济政策。

《通论》创建了宏观经济学,并使凯恩斯经济学开始成为正统经济学,其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为资本主义各国所采用,被经济学界称为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三次革命。

(参见教材P11)6.规范分析:是指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一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标准,作为决策和制定政策的依据。

(参见教材P16)7.实证分析:是指只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客观分析,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

(参见教材P16)8.均衡分析:又称为瓦尔拉斯均衡。

包括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局部均衡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价格的作用,对个别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的形成过程的分析,即分析商品的需要量和供给量相等时的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

《西方经济学》(第二版)教学课件-适合两学期课程使用 第4章

《西方经济学》(第二版)教学课件-适合两学期课程使用 第4章
个人需求
市场需求
汽车 市场
厂商需求
厂商需求
厂商需求
厂商需求
厂商需求
市场需求
一汽大众 上海大众 东风汽车 上海通用 吉利汽车 所有汽车
厂商
第一节 企业收益、市场结构和利润最大化
一、企业收益和市场结构
厂商需求的决定因素
➢ 市场需求取决于消费者的行为 ➢ 企业面临的需求不仅取决于消费者行为, 常
MC ATC AVC
P
AVC
一、利润最大化产量的决定
第三节 完全竞争企业的短期均衡
利润 = 经济利润= 额外利润 正常利润被包含在本钱之中 P1
利润
MC ATC
AVC Q1
一、利润最大化产量的决定
第三节 完全竞争企业的短期均衡
MC ATC
P2
利润<0亏损
Q2
AVC
二、利润最大化和盈亏
第三节 完全竞争企业的短期均衡
第一节 企业收益、市场结构和利润最大化
二、市场结构及划分依据
市场的定义 ➢ 市场由一些生产者和消费者为了买卖某种商品而结成的相互联系,或者
说得更加简单一点, 市场就是把买卖商品的各方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 市场主体的联系
• 卖者之间 • 买者和卖者之间 ➢ 需要关注进出市场的难易程度
第一节 企业收益、市场结构和利润最大化
MR0=AR0
MR1=AR1 MR2=AR2
Q
MR1 和MC的交点 E决定了利润最大 化产量为Q1。 在 Q1 上, 平均收益为 产品的市场价格 P1,等于平均本钱 。 此时, 按利润最 大化产量生产不盈 不亏。
第三节 完全竞争企业的短期均衡
二、利润最大化和盈亏

《西方经济学》(第二版)教学课件-适合两学期课程使用 第7章

《西方经济学》(第二版)教学课件-适合两学期课程使用 第7章

第一节 一般均衡
企业决策:供给产品和需求要素
企业k的利润最大化决策决定了它对产品的供给和对要素的需求
企业k的r种产品供给函数; 每1个产品共K个企业供给 函数; 共r个产品。
企业k的n-r种要素需求函数; 每1个要素共有K个企业需 求函数; 共n-r个要素。
二、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模型
第一节 一般均衡
第一节 一般均衡
居民
商 品 商需 品求 市 场商 品 供 给
要要
素素
收 益
供 给


生 产
要 素
市 场


企业
• 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二者的相互作用最终推动产品市场和要素
市场实现均衡。
二、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模型
第一节 一般均衡
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一般均衡 市场的需求方面 整个经济有n种商品〔r种产品,n-r种要素〕,n个商品价格。这n种
第一节 一般均衡
一般均衡的根本概念 瓦尔拉斯最早提出一般均衡的概念,指整个市场体系的一切市场同时
实现的均衡。 强调市场体系的所有市场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一个市场的价格和供求
关系的变动,势必影响构成整个市场体系的所有市场的价格和供求关 系的变动。 当整个市场体系实现均衡的时候便决定了构成该市场体系各个市场的 均衡价格和数量。
基于阿罗和德布鲁建立的框架, 将不确定性、时间等因素引入模型 之中, 分析动态随机的一般均衡。
第二节 竞争性均衡与经济效率

经济效率标准:帕累托最优

竞争性均衡与交换效率

竞争性均衡与生产效率

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帕累托最优标准
第二节 经济效率和帕累托最优标准

《西方经济学(精要本 第2版)》书笔记模板

《西方经济学(精要本 第2版)》书笔记模板

3 第二节无差
异曲线
4 企业的生产
与成本
5
完全竞争市 场
目录分析
不完全竞争
1
市场
2
生产要素及 其收入
3 — 般均衡和效

4 市场失灵的
原因及其对策
5
下篇宏观经 济学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这是《西方经济学(精要本·第2版)》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这是《西方经济学(精要本·第2版)》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目录分析
目录分析
1
导论
第一节西方
2
经济学及其研究
对象
3 — 、 什么是西
方经济学
4 二、 西方经济
学的研究对 象
5 第二节西方
经济学的研究方 法
目录分析
01
— 、 西方经 济学的一般 方法论
02
二、 西方经 济学的具体 研究方法
03
第三节怎样 学习西方经 济学
04
二、 深入了 解资本主义 发展的历史
《西方经济学(精要本·第2版)》是在《西方经济学》(精编本)基础上修订而成的,都是以马克思主 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西方经济学》(上、下册)为基础提炼和改编而成。 《西方经济学 (精要本·第2版)》本次修订除少量内容有所增删外,每章后新增大量自测题——单选题、多选题、辨析题,读 者可扫描二维码登录,及时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虽然精炼了“本章评析”的内容,但读者仍可以扫描二维码, 浏览全部内容。 《西方经济学(精要本·第2版)》由导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这三大部分组成,用以 满足西方经济学课程本科教学一学期教学设置的基本要求,主要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类、管理学类专业或 者非经管类专业本科生。也可适用于对西方经济学感兴趣的社会读者。

西方经济学本科第二版(完全版)

西方经济学本科第二版(完全版)

第1章导论一、名词解释题1.经济学:是指关于选择的科学,是对稀缺性资源合理配置进行选择的科学。

(参见教材P3)2.微观经济学:是指研究个别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

(参见教材P4)3.宏观经济学:是指从国民经济角度研究和分析市场经济整体经济活动的行为。

(参见教材P4)4.《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亚当&#8226;斯密著,1776年出版。

批判了重商主义的错误观点,提出了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明确了劳动价值和利润来自于剩余劳动的观点;强调经济自由的思想,主张自由放任和充分发挥市场自由竟争的调节作用;强调国家不干预经济。

《国富论》第一次创立了比较完备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剩余价值理论的提出,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参见教材P8)5.《就业、利息和货币统论》:简称《通论》,凯恩斯著,1936年出版。

在理论上批判了萨伊的“供给能自动创造需求”和资本主义不存在非自愿失业的错误观点,提出了供给是需求的函数和资本主义不可能充分就业的理论;在方法上开创了以总量指标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在政策上反对自由放任,强调国家干预经济,并提出财政赤字政策、收入政策、货币政策等三项重要的经济政策。

《通论》创建了宏观经济学,并使凯恩斯经济学开始成为正统经济学,其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为资本主义各国所采用,被经济学界称为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三次革命。

(参见教材P11)6.规范分析:是指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一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标准,作为决策和制定政策的依据。

(参见教材P16)7.实证分析:是指只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客观分析,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

(参见教材P16)8.均衡分析:又称为瓦尔拉斯均衡。

包括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局部均衡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价格的作用,对个别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的形成过程的分析,即分析商品的需要量和供给量相等时的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

(完整版)西方经济学第二版课后题答案1

(完整版)西方经济学第二版课后题答案1

(完整版)西⽅经济学第⼆版课后题答案1第三部分习题解答第⼀篇概论⼀、思考题1. 经济学是科学,但经济学家的政策见解很少完全⼀致。

这是为什么?[答]经济学家的政策见解不⼀,⾄少有以下⼏种可能的原因:(1)政治思想不同。

经济学属于研究意识形态的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者与⾮马克思主义者的政策主张不同。

(2)经济思想不同。

主张⾃由放任的新⾃由主义与主张国家⼲预的新凯恩斯主义,在政策主张上也会不同。

(3)经济理论不同。

同⼀经济思想的不同经济理论,在政策主张上也会有所不同。

(4)经济信息不同。

即使同⼀学派、观点相同的经济学家,由于各⾃掌握的经济信息不同,政策主张也不会完全相同。

2. 有⼈说:“微观经济学研究企业经济管理,宏观经济学研究国民经济管理。

”请对此试加评论。

[答]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都是⼀国的经济运⾏,只是研究⽅法不同:微观经济分析从个量⼊⼿,宏观经济分析从总量⼊⼿。

这就是说,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以研究⽅法⽽不是研究对象来划分的。

因此,说“微观经济学研究企业经济管理,宏观经济学研究国民经济管理”是不确切的。

3. 某君⽈:“我这个⼈,宏观上还可以,微观上有不⾜。

“这种说法对吗?[答]这种说法不对。

某君的原意是:⾃⼰整体上还可以,局部上有不⾜。

但这不是宏观、微观的原意:宏观指总量、总体,微观指个量、个体。

从经济学上说,⽆论从整体上还是局部上看,个⼈都是个体。

4. “经济⼈”都是利⼰主义者,但为什么国内外都有⼈助⼈为乐,舍⼰救⼈?[答] 这个问题可从以下⼏个⽅⾯加以分析:(1)作为假说,“经济⼈”是对⼈性的⼀种抽象,并不是现实中的具体⼈。

具体⼈多种多样,不⼀定都是利⼰的,但撇开⾮本质属性,“经济⼈”假定抽象⼈的本质属性是利⼰的。

(2)“经济⼈”追求的不仅仅是个⼈的利益,也包括个⼈的安乐。

也就是说,既有物质利益,也有精神安乐。

“⼈⼈为我,我为⼈⼈”,对某些⼈来说,助⼈为乐,舍⼰为⼈,可能得到精神上的满⾜,也可以利⼰。

《西方经济学·第二版》第一章:西方经济学概述[1]

《西方经济学·第二版》第一章:西方经济学概述[1]
• 变量是在某段时间、某种情况下会发生 变化的量。
16
二、内生变量(endogenous variable) 与外生变量(exogenous variable)
• 内生变量是在一个体系内或在一个模型 中可以得到说明的变量;
• 外生变量是在一个体系内或在一个模型 中不能得到说明,因而需要设定的常量 或变量。
10
一、微观分析、宏观分析与结构 分析
•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以单个经济主 体为考察的出发点,研究单个消费者、单个厂 商、单个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经济行为,并通过 单个经济主体行为的叠加,研究单个行业、单 个市场以至整个国民经济状况的变化。所以, 微观经济分析又称为个量分析。
11
定义三要素:欲望、稀缺性、选择
2
一、欲望
(一)欲望(wants)
欲望是指人们的需要,它是一种缺乏与不满足的感觉以及 求得满足的愿望。欲望是一种心理现象。
(二)欲望的层次
第一,基本的生理需要,即生存的需要,如饮食等,这是 最低层次的需要。
第二,安全和保障的需要,如免受伤害、免受剥夺、生活 上有保障等。
劳务去满足。
三、选择
(1)生产哪些物品或劳务(what)? (2)生产多少某种物品或劳务(how many)? (3)怎样生产这些物品或劳务(how)? (4)何时生产这些物品或劳务(when)? (5)为谁生产这些物品或劳务(for whom)?
4
四、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 (opportunity cost)。 使用一种资源的机 会成本是指把该资 源投入某一特定用 途以后所放弃的在 其他用途中所能获 得的最大利益。
与过渡经济学(transitional economics) • 国际经济学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导论一、名词解释题1.经济学:是指关于选择的科学,是对稀缺性资源合理配置进行选择的科学。

(参见教材P3)2.微观经济学:是指研究个别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

(参见教材P4)3.宏观经济学:是指从国民经济角度研究和分析市场经济整体经济活动的行为。

(参见教材P4)4.《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亚当&#8226;斯密著,1776年出版。

批判了重商主义的错误观点,提出了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明确了劳动价值和利润来自于剩余劳动的观点;强调经济自由的思想,主张自由放任和充分发挥市场自由竟争的调节作用;强调国家不干预经济。

《国富论》第一次创立了比较完备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剩余价值理论的提出,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参见教材P8)5.《就业、利息和货币统论》:简称《通论》,凯恩斯著,1936年出版。

在理论上批判了萨伊的“供给能自动创造需求”和资本主义不存在非自愿失业的错误观点,提出了供给是需求的函数和资本主义不可能充分就业的理论;在方法上开创了以总量指标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在政策上反对自由放任,强调国家干预经济,并提出财政赤字政策、收入政策、货币政策等三项重要的经济政策。

《通论》创建了宏观经济学,并使凯恩斯经济学开始成为正统经济学,其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为资本主义各国所采用,被经济学界称为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三次革命。

(参见教材P11)6.规范分析:是指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一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标准,作为决策和制定政策的依据。

(参见教材P16)7.实证分析:是指只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客观分析,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

(参见教材P16)8.均衡分析:又称为瓦尔拉斯均衡。

包括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局部均衡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价格的作用,对个别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的形成过程的分析,即分析商品的需要量和供给量相等时的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

一般均衡与局部均衡相对应,是指在市场上所有商品的供给、需求和价格相互影响的条件下,对所有商品的供求均衡状态的分析,后来发展为用数量关系来描述或反映一般均衡状态。

(参见教材P17)9.非均衡分析:是指由于价格的作用,经济运行中不能形成供求相等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即不能形成瓦尔拉斯均衡,而只能使供求双方在偏离瓦尔拉斯均衡的适当位置上的均衡。

(参见教材P17)10.流量分析:是指对流量总量指标的投入产出变化及对其他总量指标的影响等进行分析。

(参见教材P18)11.存量分析:是指对存量的总量指标的影响因素、变动趋势及对其他有关指标影响的分析。

(参见教材P18)12.总量分析:是指对宏观经济运行总量指标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动规律进行分析。

(参见教材P19)13.结构分析:是指对经济系统中各组成部分及其对比关系变动规律的分析。

(参见教材P19)二、单项选择题1.D 2.C3.A 4.A 5.B 6.D 7.D 8.B 9.C 10.C 11.C 12.B 13.A 14.A 15.B16.C 17.A 18.B 19.C 20.D 21.A 22.B三、多项选择题1.ABE2.CDE3.ABD4.ABCDE5.ABCDE6.ABCDE7.ABCDE8.BC9.ABC10.AC11.ABCD12.ABCDE13.ABCDE14.ABCDE四、判断分析题1.√2.√3.√4.×5.×6.×7.√8.×9.×10.×11.√12.×13.√14.×五、问答题1.何谓经济学?其经济含义是什么?经济学是关于选择的科学,是对稀缺性资源合理配置进行选择的科学。

理解这一涵义应把握以下几方面内容:资源是稀缺的(与人们欲望的无限性相比较而言的),稀缺性决定有效利用资源的重要性。

经济学是选择的科学,即家庭、厂商、政府和涉外部门都以资源有效利用为目标进行选择。

厂商选择的目的是获得利润最大化。

家庭选择的目的是获得效用最大化。

政府和涉外部门选择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参见教材P4)2.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目的是什么?借鉴西方经济学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目的:第一,分析和考察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和实施的经济政策,便于我们认识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经济和存在的问题。

第二,加深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理解,通过和发达市场经济进行比较分析,加深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和规律性的认识。

第三,分析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可借鉴之处,作为我们制定经济政策特别是宏观经济政策时的参考依据,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西方经济理论产生于西方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文化背景、经济基础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为此应注意:经济条件与国情不同。

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经济学,其基本原理的产生与应用受不同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的限制。

西方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而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假设的条件不同。

西方经济理论的基本假设为:一般人的本性是利己的,即经济人假设;产权明晰;具有完全信息的假设这些假设在西方也不一定完全符合经济发展的事实。

而在我国这些假设更是存在的很大的不同。

(参见教材P5-6)3.试述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微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需求理论(包括供求理论和效用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又称厂商均衡理论)、分配理论和福利经济理论。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以国民收入核算为研究宏观经济理论的出发点,以国民收入决定为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形成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和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等三个模型和失业和通货膨胀、财政理论与政策、货币理论与政策和对外经济理论与政策等四个政策。

外加经济周期的增长。

(参见教材P15-16)4.西方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区别:第一,研究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单个经济决策单位(消费者、厂商等)的经济行为,它考察的是单个商品市场上的价格和供求是如何变动的,单个消费者的消费受哪些因素的制约,单个生产者的成本、价格、产量是如何决定的,收入任何在各资源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等。

概括地说,微观经济学是研究消费者如何消费获得效用最大化;研究厂商如何生产才能获得利润最大化;而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它分析的是诸如一国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变动及其与社会就业、经济周期波动、通货膨胀、经济增长财政金融之间关系等问题。

第二,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运用个量分析方法研究微观经济活动;宏观经济学运用总量分析方法研究整个国民经济活动。

联系:第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分析是相互补充的。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可以同时对某一经济现象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而这些考察是相互联系和互补的。

二者共同构成西方经济学。

第二,二者假定的制度前提是一样的,无论是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在对某一经济现象进行分析时都假定制度前提是既定的。

二者都研究资源的有效配制问题。

第三,二者使用的分析方法(除个量分析与总量分析的区别外)大都相同。

第四,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宏观经济分析总是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前提的。

5.为什么说《国富论》的诞生标志着古典经济学的形成?亚当&#8226;斯密撰写的《国富论》于1776年出版了。

该著作批判了重商主义的错误观点,纠正了其偏见,提出了生产部门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明确了劳动价值和利润来自于剩余劳动的观点;强调经济自由的思想,认为个人追求私利的结果,有效地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利益,提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导”,主张自由放任和充分发挥市场自由竟争的调节作用;提出国家具有保卫本国安全、免受外国侵犯,维护社会治安、保护居民不受欺辱与压迫,建设和维护公共工程和公共事业。

强调国家不干预经济。

《国富论》继承和发展了以前许多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驳斥了重商主义错误的经济思想和政策,第一次创立了比较完备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所以说《国富论》的诞生标志着古典经济学的形成。

(参见教材P8的述评)6.20世纪初,资产阶级经济学发展的特点第一,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作为独立学科分为两门。

无论是古典经济学还是新古典经济学,都是大一统经济学,没有微观与宏观之分,由于经济危机的爆发,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诞生,标志着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门学科的正式建立。

第二,凯恩斯主义占主导地位。

由于经济危机的爆发,表明自由放任、国家不干预经济的政策失败了,由此凯恩斯提出的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相继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作为基本政策付出实施,成为正统经济学。

第三,垄断竞争理论的产生。

传统经济学是以完全竞争为条件的,1933年张伯伦等提出了垄断竞争理论,是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补充、修改与发展,引起了经济学的震动。

第四,效用理论的发展。

由于马歇尔的基数效用理论存在两个难题,为解决这两个难题,希克斯提出了序数效用论,用以代替基数效用理论,发展了效用理论。

(参见教材P10-12)7.为什么说《通论》的出版是经济学说史上的又一次革命?凯恩斯撰写《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于1936年正式出版。

作者在1929年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的情形下,对传统经济学理论提出了质疑。

作者在理论上批判了萨伊的“供给能自动创造需求”和资本主义不存在非自愿失业的错误观点,提出了供给是需求的函数和资本主义不可能充分就业的理论;在方法上开创了以总量指标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即总量分析方法;在政策上反对自由放任,强调国家干预经济,并提出财政赤字政策、收入政策、货币政策等三项重要的经济政策。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理论、方法和政策上向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挑战,提出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创建了宏观经济学,并使凯恩斯经济学开始成为正统经济学,其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为资本主义各国所采用,被经济学界称为经济学说史上继斯密和瓦尔拉斯后的第三次革命。

(参见教材P11-12的述评)8.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的特点。

第一,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

所谓规范分析是指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一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标准,作为决策和制定政策的依据。

其特点为: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分析问题的依据是一定的价值观念;得出的结论无法通过经验事实进行验证。

所谓实证分析是指只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客观分析,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

其特点为: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分析问题具有客观性;得出的结论可以通过经验事实进行验证。

其中实证分析是重要的。

第2章供求理论一、名词解释题1.需求:是指个人或所有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对某一商品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的数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