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堂吉诃德_的元小说性_滕威

合集下载

唐吉诃德文风总结

唐吉诃德文风总结

唐吉诃德(应为“堂吉诃德”,Don Quixote)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的杰作《堂吉诃德》中的主人公,同时也是该小说的代表文风。

这部小说被认为是西方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并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堂吉诃德》文风的总结:讽刺与幽默:整部小说充满了对当时社会、文化、宗教、政治等多方面的讽刺。

堂吉诃德这一角色本身就是对当时流行的骑士小说的讽刺。

与此同时,小说中充满了幽默元素,使得沉重的讽刺得以轻松传达。

现实主义与幻想结合:尽管小说中有许多超现实的元素(如风车被想象成巨人,羊群被看作敌人的军队等),但它仍然深深地扎根于现实。

堂吉诃德的幻想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冲突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现实生活中的矛盾。

多层次的叙述:小说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而是包含了多个层次和角度的叙述。

从堂吉诃德的疯狂到桑丘·潘沙(他的侍从)的实用主义,再到叙述者的评论,每个角色和声音都为故事增添了深度和复杂性。

深刻的人物刻画:堂吉诃德和桑丘是两个截然不同但又互补的角色。

他们的对话、行动和内心独白都深刻地揭示了他们的性格、动机和人性。

语言与文体:塞万提斯采用了丰富多样的语言风格,从高雅的诗歌到粗鲁的口语,再到官方的文书,展示了语言的巨大表现力和社会的多样性。

道德与哲理:尽管小说充满了幽默和讽刺,但它也探讨了许多重要的道德和哲理问题,如荣誉、勇气、爱情、友谊、正义和死亡等。

文化与历史的反映:小说不仅仅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它还反映了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西班牙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

通过堂吉诃德的冒险,读者可以一窥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总的来说,堂吉诃德的文风是一种独特而复杂的混合体,它结合了讽刺、幽默、现实主义、幻想、多层次叙述、深刻的人物刻画、多样的语言风格以及道德和哲理的探讨。

这种文风使得《堂吉诃德》成为了一部跨越时空的经典之作。

不确定性的诱惑_堂吉诃德_距离叙事

不确定性的诱惑_堂吉诃德_距离叙事

不确定性的诱惑:《堂吉诃德》距离叙事罗文敏内容提要 《堂吉诃德》巧借文本沿革、视角转换等多种叙述技巧,在读者与文本之间设置多重阅读障碍,借距离叙事的张力模糊真实与虚构间的界限,营造不确定性。

本文意在揭示作家这一系列手法的变化使用,探讨小说文本在摇曳变幻的叙述中所衍生出的诸多不确定性,思考读者的陌生感与阅读好奇是如何被调动起来的。

关键词 堂吉诃德 不确定性 距离叙事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是17世纪的作品,但它在小说叙事领域的贡献至今仍值得我们去仔细回味。

本文将从写作角度的落笔前和落笔时两个层面去解析《堂吉诃德》所具有的后现代性之“不确定性”方面的“早熟”表现。

一、落笔前的不确定性之意图传统小说的作者闭口不提自己在写作或讲述故事,只是严肃地冷观故事里的一切在自己的安排下发生、发展,而《堂吉诃德》却将传统的“神秘”写作公开化,大胆告诉读者作者正在讲述故事。

(一)明言正在写作,为真实而虚构,因虚构而真实正如前文所述,塞万提斯不再忌讳把“写作”这个只在后台处理和宣告的问题拿到前台来公布,他认为他生活经历的丰富性和自己对生命的独特理解有必要展示给其他人来分享。

而“叙事就是作者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把人生经验的本质和意义传示给他人。

”①塞万提斯直言不讳自己创作《堂吉诃德》的目的,在前言中他借朋友之口表明写作目的是为了“消除骑士小说在世人当中造成的影响和迷狂”②。

但从这部作品的内在要素和诸方面考量来看,塞万提斯其实是希望揭露人虚妄伪装的面目和可笑的本质。

在那个时代,“哲学和科学忘记了人的存在,如果这是事实,那么更为明显的事实是,随着塞万提斯而形成的一个欧洲的伟大艺术不是别的,正是对这个被人遗忘的存在所进行的勘探。

”③这个“被人遗忘的存在”自然是指人生存于其中的现实世界。

而探知和再现现实世界原本就是小说兴起、存在和发展的首要理由和目的。

只不过塞万提斯是虚构一种现象和人物的行动,借看似荒诞不经的事例来表达一种在平常人的眼里难以认为真有其事的现象,告诫人们要拷问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的灵魂中是否还留存着这种由于人的主观压抑和客观限制而几乎要绝迹了的意识———对英雄主义精神的追求,以及关怀他人、帮助受苦者的那种最本真的冲动;在现实中人类这种高尚的心灵和精神虽真实存在却易被常人忽略和嘲笑,而普世俗人的嘲笑对执著者的打击乃至对其自尊心的销蚀是可怕的。

堂吉诃德简介_《堂吉诃德》主要内容简介

堂吉诃德简介_《堂吉诃德》主要内容简介

堂吉诃德简介_《堂吉诃德》主要内容简介堂吉诃德简介《唐·吉诃德》(又译作《堂吉诃德》《堂·吉诃德》等)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于1605年和1615年分两部分岀版的长篇反骑士小说。

故事发生时,骑士早已绝迹一个多世纪,但主角阿隆索·吉哈诺(唐·吉诃德原名)却因为沉迷于骑士小说,时常幻想自己是个中世纪骑士,进而自封为“唐·吉诃德·德·拉曼恰”(德·拉曼恰地区的守护者),拉着邻居桑丘·潘沙做自己的仆人,“行侠仗义”、游走天下,作出了种种与时代相悖、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径,结果四处碰壁。

但最终从梦幻中苏醒过来。

回到家乡后死去。

文学评论家都称《唐·吉诃德》是西方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小说,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

堂吉诃德内容简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名穷绅士,化名堂吉诃德,原名叫阿伦索·吉哈达,因为爱读骑士小说,家里竟是骑士小说。

虽已五十来了,满脑子却都是骑士小说中的画面。

他对书中的一切都疯狂的迷恋,都深信不移。

他想入非非,决定要当游侠骑士,并且按照书中写的那样穿上了旧盔甲,选了一个意中人,骑着一匹廋得皮包骨马,装扮成一个骑士。

他经过三次出行,闹出了许多笑话。

最后,在即将离世的时候,幡然醒悟。

堂吉诃德主要内容《堂吉诃德》一书全名是《拉曼却的机敏堂·吉诃德传》,共两部,第一部出版于1605年,第二部出版于1615年。

拉曼却地方一个乡村的小绅士叫吉桑诺,将近五十岁,身段颀长,面孔瘦削,有一匹瘦马,还有一支长矛.一面旧盾,家中有一个四十来岁的女管家,一个二十来岁的外甥女,还有一个帮工,一般生活可以维持,但并不大富裕。

他有一个嗜好是喜读骑士小说,读得入迷了,不打猎,不管家事,后来竟然把土地卖了去买这类书,并见人就与人议论书中的义理。

从黑夜到白天,从白天到黑夜,他每天这样谈,以致脑汁渐渐枯竭下去,终于失掉了理性。

《堂吉诃德》的元小说性

《堂吉诃德》的元小说性

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1期《堂吉诃德》的元小说性滕威·、…'1。

’专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小说《堂吉诃德》的文本细读,展示它在叙事艺术上为小说发展带来的革命性变化,揭示出《堂吉诃德》的元小说特征。

同时本文力图挖掘小说叙事游戏背后的理论意义,即《堂吉诃德》的自我阅读、自我指涉的特征,以及对于小说文体本质的思索。

关键词:《堂吉诃德》元小说文体元小说虽然博尔赫斯说过,再次讨论《堂吉诃德》这个题目有可能费力不讨好。

o但是.作为现代小说艺术的开端,《堂吉诃德》的确有许多仍然值得探讨与深思的地方。

米兰·昆德拉因此呼吁欧洲小说家应该把《堂吉诃德》当作宝贵的遗产来加以继承。

o似乎可以说,塞万提斯之后所有的小说技巧都变成了陈规。

因为无论是滑稽模仿、多重叙事视角、故事里套故事、人物的双重人格、暴露叙事者身份、对话、超现实的场景、阅读距离的控制、将读者引入叙事等等,几乎所有这些直到今天小说家们仍然津津乐道的方法都在《堂吉诃德》中得到了巧妙的运用。

而作家们最愿意用小说 来思考的主题,比如欲望、流浪、成长、现实、梦想、爱情、个人、疯癫等等,也都在《堂吉诃德》中获得相当充分的表达。

换言之,现代小说在《堂吉诃德》这里获得了很高的艺术与思想的起点。

勒内·基拉尔说,“西方小说没有一个概念不曾在塞万提斯的作品里初露端倪”(54);富恩特斯(CarlosFuentes)说,“所有的小说都是《堂吉诃德》主题的变奏”(qtd.inPerson185)。

但是很多人一直以为,塞万提斯本人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切。

他是一个无知的天才,一个不自觉的伟大小说家。

伍尔芙说:“那时的写作就是讲故事,供那时尚未有现代娱乐设施的人们消遣”。

《堂吉诃德》创作目的就是“不惜任何代价逗人们开心”,“小说的美感与思想是在不知不觉中融进去的”(23)。

在20世纪的西班牙,批评界还有这种说法:“塞万提斯与哥伦布是精神上的双胞胎兄弟。

堂吉诃德塞万提斯的讽刺小说巨著

堂吉诃德塞万提斯的讽刺小说巨著

堂吉诃德塞万提斯的讽刺小说巨著堂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创作的一部讽刺小说巨著,《堂吉诃德》。

这部作品以幽默、讽刺的笔调,揭示了人们经常面对的虚妄幻想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

通过深入分析堂吉诃德的形象以及他所经历的冒险故事,我们将进一步了解这部小说如何运用讽刺的手法揭示出现实中的种种问题。

堂吉诃德是一个充满幻想的骑士,他读了太多的骑士小说并迷失于其中。

他将他的一根旧木棍视为勇敢的武器,戴着破旧的头盔,跨上一匹瘦马,自封为骑士。

他以追求正义和行侠仗义的冒险为己任,并以打破先前的骑士固有观念为目标。

然而,堂吉诃德的理想化行为常常导致了悲剧性的结果。

在堂吉诃德的冒险旅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讽刺的元素。

首先是对文艺复兴时代骑士精神的讽刺。

堂吉诃德的行动和举止非常可笑,他身穿破旧的盔甲,对普通人进行无谓的攻击,这暴露了骑士精神的虚幻和荒谬。

塞万提斯通过堂吉诃德的形象,嘲笑了当时社会上对骑士行为的过度崇拜和理想化。

此外,堂吉诃德的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冲突也是讽刺的重点之一。

堂吉诃德相信他的幻想是真实存在的,并为了追求幻想的世界而忽视了现实生活的种种困境。

他不顾一切地攻击风车,并将他们视为邪恶的骑士。

这一行为揭示了人们在面对现实困境时,通过逃避或拒绝接受现实来维持自己的幻想。

堂吉诃德身边的人物也成为了讽刺的对象。

桑乔·潘萨是堂吉诃德的忠实仆人,他十分清醒地认识到了主人的疯狂和荒谬。

他通过冷静的观察和幽默的语言来对主人的行为进行反讽。

桑乔的角色形象是对理性和批判性思维的赞扬,他在整个故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除了对个人行为的讽刺,塞万提斯还通过小说中的情节和角色,对社会的政治、宗教和道德进行了讽刺。

通过夸张和荒谬的手法,他揭示了贵族和教会的腐败,以及社会中存在的不公正和不道德行为。

他调侃了那些只追求权力和金钱而无视伦理价值的人,通过他们的形象来批判社会的虚伪和道德沦丧。

堂吉诃德不仅是塞万提斯的作品,也代表了一种文化和社会现象。

名著阅读:《堂吉诃德》

名著阅读:《堂吉诃德》

名著阅读:《堂吉诃德》【故事梗概】《堂吉诃德》原名《奇情异想的绅士堂吉诃德·台·拉·曼恰》,作者在序言中申明,“这部书只不过是对于骑士文学的一种讽刺”,目的在于“把骑士文学地盘完全摧毁”。

但实际上,这部作品的社会意义超过了作者的主观意图。

在这将近一百万字的作品中,出现了西班牙在16世纪和17世纪初的整个社会,公爵、公爵夫人、封建地主、僧侣、牧师、兵士、手艺工人、牧羊人、农民,不同阶级的男男女女约七百个人物,尖锐地、全面地批判了这一时期封建西班牙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文学、艺术以及私有财产制度,使它成为一部“行将灭亡的骑士阶级的史诗”,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名著。

在西班牙的拉·曼却住着一位年近50的老单身吉哈诺先生,身体瘦弱,迂腐而且顽固。

他整天沉浸在骑士侠义小说里,梦想做一个勇敢的骑士游侠,冒险、闯荡天涯,扶困济危,扫尽世间不平,扬名寰宇。

于是他拼凑了一副由曾祖传下来的破烂不全的盔甲戴在头上,并用了4天的工夫给那匹皮包骨头的瘦马取了个高贵、响亮的名字,还给自己取名堂吉诃德·台·拉·曼恰,意思是拉·曼恰地方的鼎鼎大名的骑士堂吉诃德,并且模仿古代骑士忠诚于某位贵妇人的传统做法,物色了邻村一个养猪村姑做自己的意中人,并给她取了贵族名字叫作杜尔西内娅·台尔·托波索,决心终身为她效劳。

一切齐备,幻想成真。

在一天清早,他穿甲执盾,骑上他那匹和主人一样瘦骨嶙峋的老马,离家出走,去做他的游侠事业。

这位堂吉诃德先生先后一共三次出巡。

第一次单枪匹马而行,想要解救被地主绑在树上痛打的放羊孩子,他命令地主给孩子松绑,并如数付给孩子工钱,地主被吓得一一照办。

但他走以后,地主把小孩重新绑在树上,狠很抽打一顿。

后来,他又遇到一个商人,想让其承认他的意中人是绝世佳人,商人不买账,两人打斗起来,结果他铩羽而归,被打得满身是伤,爬不起来,被过路的邻居横放在驴背上送回家。

《堂吉诃德》的元小说性

《堂吉诃德》的元小说性

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1期《堂吉诃德》的元小说性滕威·、…'1。

’专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小说《堂吉诃德》的文本细读,展示它在叙事艺术上为小说发展带来的革命性变化,揭示出《堂吉诃德》的元小说特征。

同时本文力图挖掘小说叙事游戏背后的理论意义,即《堂吉诃德》的自我阅读、自我指涉的特征,以及对于小说文体本质的思索。

关键词:《堂吉诃德》元小说文体元小说虽然博尔赫斯说过,再次讨论《堂吉诃德》这个题目有可能费力不讨好。

o但是.作为现代小说艺术的开端,《堂吉诃德》的确有许多仍然值得探讨与深思的地方。

米兰·昆德拉因此呼吁欧洲小说家应该把《堂吉诃德》当作宝贵的遗产来加以继承。

o似乎可以说,塞万提斯之后所有的小说技巧都变成了陈规。

因为无论是滑稽模仿、多重叙事视角、故事里套故事、人物的双重人格、暴露叙事者身份、对话、超现实的场景、阅读距离的控制、将读者引入叙事等等,几乎所有这些直到今天小说家们仍然津津乐道的方法都在《堂吉诃德》中得到了巧妙的运用。

而作家们最愿意用小说 来思考的主题,比如欲望、流浪、成长、现实、梦想、爱情、个人、疯癫等等,也都在《堂吉诃德》中获得相当充分的表达。

换言之,现代小说在《堂吉诃德》这里获得了很高的艺术与思想的起点。

勒内·基拉尔说,“西方小说没有一个概念不曾在塞万提斯的作品里初露端倪”(54);富恩特斯(CarlosFuentes)说,“所有的小说都是《堂吉诃德》主题的变奏”(qtd.inPerson185)。

但是很多人一直以为,塞万提斯本人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切。

他是一个无知的天才,一个不自觉的伟大小说家。

伍尔芙说:“那时的写作就是讲故事,供那时尚未有现代娱乐设施的人们消遣”。

《堂吉诃德》创作目的就是“不惜任何代价逗人们开心”,“小说的美感与思想是在不知不觉中融进去的”(23)。

在20世纪的西班牙,批评界还有这种说法:“塞万提斯与哥伦布是精神上的双胞胎兄弟。

《堂吉诃德》简评

《堂吉诃德》简评

《堂吉诃德》简评《堂吉诃德》(读音tánɡjíhēdé)原名《奇情异想的绅士堂吉诃德·台·拉·曼》,作者在序言中申明:“这部书只不过是对于骑士文学的一种讽刺”,目的在于“把骑士文学地盘完全摧毁”。

但实际上,这部作品的社会意义超过了作者的主观意图。

在这将近一百万言的作品中,出现了西班牙在16世纪和17世纪初的整个社会,公爵、公爵夫人、封建地主、僧侣、牧师、兵士、手艺工人、牧羊人、农民,不同阶级的男男女女约七百个人物,尖锐地、全面地批判了这一时期封建西班牙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文学、艺术以及私有财产制度,使它成为一部“行将灭亡的骑士阶级的史诗”,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名著。

作品主人公堂吉诃德是一个不朽的典型人物。

书中写道,这个瘦削的、面带愁容的小贵族,由于爱读骑士文学,入了迷,竟然骑上一匹瘦弱的老马洛稷南提,找到了一柄生了锈的长矛,戴着破了洞的头盔,要去游侠,锄强扶弱,为人民打抱不平。

他雇了附近的农民桑丘·潘沙做侍从,骑了驴儿跟在后面。

堂吉诃德又把邻村的一个挤奶姑娘想像为他的女恩主,给她取了名字叫托波索之达辛尼娅。

于是他以一个未受正式封号的骑士身份出去找寻冒险事业,他完全失掉对现实的感觉而沉入了漫无边际的幻想中,唯心地对待一切,处理一切,因此一路闯了许多祸,吃了许多亏,闹了许多笑话,然而一直执迷不悟。

他把乡村客店当做城堡,把老板当做寨主,硬要老板封他为骑士。

店老板乐得捉弄他一番,拿记马料账的本子当《圣经》,用堂吉诃德的刀背在他肩膀上着实打了两下,然后叫一个补鞋匠的女儿替他挂刀。

受了封的骑士堂·吉诃德走出客店把旋转的风车当做巨人,冲上去和它大战一场,弄得遍体鳞伤。

他把羊群当做军队,冲上去厮杀,被牧童用石子打肿了脸面,打落了牙齿。

桑丘·潘沙一再纠正他,他总不信。

他又把一个理发匠当做武士,给予迎头痛击,把胜利取得的铜盆当做有名的曼布里诺头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1期《堂吉诃德》的元小说性滕 威Ξ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小说《堂吉诃德》的文本细读,展示它在叙事艺术上为小说发展带来的革命性变化,揭示出《堂吉诃德》的元小说特征。

同时本文力图挖掘小说叙事游戏背后的理论意义,即《堂吉诃德》的自我阅读、自我指涉的特征,以及对于小说文体本质的思索。

关键词:《堂吉诃德》 元小说 文体元小说虽然博尔赫斯说过,再次讨论《堂吉诃德》这个题目有可能费力不讨好。

①但是,作为现代小说艺术的开端,《堂吉诃德》的确有许多仍然值得探讨与深思的地方。

米兰・昆德拉因此呼吁欧洲小说家应该把《堂吉诃德》当作宝贵的遗产来加以继承。

②似乎可以说,塞万提斯之后所有的小说技巧都变成了陈规。

因为无论是滑稽模仿、多重叙事视角、故事里套故事、人物的双重人格、暴露叙事者身份、对话、超现实的场景、阅读距离的控制、将读者引入叙事等等,几乎所有这些直到今天小说家们仍然津津乐道的方法都在《堂吉诃德》中得到了巧妙的运用。

而作家们最愿意用小说来思考的主题,比如欲望、流浪、成长、现实、梦想、爱情、个人、疯癫等等,也都在《堂吉诃德》中获得相当充分的表达。

换言之,现代小说在《堂吉诃德》这里获得了很高的艺术与思想的起点。

勒内・基拉尔说,“西方小说没有一个概念不曾在塞万提斯的作品里初露端倪”(54);富恩特斯(Car2 lo s Fuen tes)说,“所有的小说都是《堂吉诃德》主题的变奏”(qtd.in Person185)。

但是很多人一直以为,塞万提斯本人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切。

他是一个无知的天才,一个不自觉的伟大小说家。

伍尔芙说:“那时的写作就是讲故事,供那时尚未有现代娱乐设施的人们消遣”。

《堂吉诃德》创作目的就是“不惜任何代价逗人们开心”,“小说的美感与思想是在不知不觉中融进去的”(23)。

在20世纪的西班牙,批评界还有这种说法:“塞万提斯与哥伦布是精神上的双胞胎兄弟。

他们都还没有确切明白他们的发现的重要性就离开了人世。

哥伦布以为他一直向东航行真地到达了远东;塞万提斯认为他只是写了一部讽刺骑士小说的作品。

他们谁也无法想像自己已经登临地理与小说的新大陆——美洲与现代小说”(Fuen tes13)。

我们认为,塞万提斯也许不知道他正在写作的《堂吉诃德》是一部现代小说,但他在运用各种写作技巧时却是相当自觉的。

《堂吉诃德》的出现并不是突兀孤立的事件,它与传统的叙事文学的历史联系,甚至可以追溯到公元2世纪罗马作家阿普列尤乌斯的《金驴记》。

《堂吉诃德》无论是在情节设计、叙事手法、人物塑造等诸方面都与中世纪骑士小说有明显而深刻的互文关系。

它不同反响之处在于植根传统但开出新花,从前的老套陈规经塞万提斯生花妙笔、奇情才思最终得以化腐朽为神奇,成为现代小说艺Ξ滕威,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堂吉诃德》的元小说性术的滥觞。

正如富恩特斯所说,如果它是第一部现代小说,它同样继承了巨大的传统遗产,因为众所周知,它开始是一部骑士史诗的讽刺之作。

但是如果它是最后一部中世纪的罗曼司,它也应该庆祝自己的死亡:它为自己做了安魂弥撒。

如果它被看作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部作品,它还保留生动的中世纪嘉华年会,游戏、谐语,接近俄国批评家巴赫金的小说狂欢理论,破除演员与观众之间的边疆线。

最后,如果它被现代读者当作奇遇阅读,它仍是一部深深浸润在西班牙历史与社会中的作品。

 (qtd.in Person185)塞万提斯最初创作《堂吉诃德》,目的是要“消除骑士小说在世人当中造成的影响和迷狂”(董燕生10),因为在他看来,“故事的好坏主要在于它的真实性”(董燕生66),而骑士小说却“纯属谎言连篇,从艺术角度看,也是荒诞无稽的”(董燕生987)。

《堂吉诃德》第二部也是为了迎头痛击署名阿维耶内达(A velleneda)的伪续书,塞万提斯再次强调“真实”的重要性,他尽一切可能达到真实。

他引入阿拉伯历史学家作为叙事人,又不停插入译者、作者对于叙事人是否做到真实叙述的评论。

第一部的读者、伪书中的人物甚至都出现在第二部,并担保他们所在的这部书才是真实的。

但是这一切不仅没有使《堂吉诃德》成为信史,反而使得读者更加相信它是一个被讲述、被虚构出来的故事。

《堂吉诃德》揭示了一系列的悖论:塞万提斯竭尽全力想使它真实可信,但却创作了一部最伟大的虚构作品;塞万提斯想尽方法拉近与读者的距离,造成的效果却是不断的离心阅读,读者不断跳离故事;《堂吉诃德》旗帜鲜明地“反对文学影响”却“竟然具有如此广泛而明确的文学影响”。

③《堂吉诃德》也蕴含了一系列的二项式:历史与故事、文学与生活、真实与虚构、写作与阅读。

这些悖论、关联与对立恰恰表明了《堂吉诃德》具有现代小说的不确定性,它的摇摆与犹疑、丰富与多义正是古典小说所没有的。

许多学者在谈到《堂吉诃德》中缭乱、炫目的叙事技巧时,都用了“游戏”一词。

“塞万提斯与叙事游戏就象堂吉诃德与周围的世界游戏并被游戏一样”(W ick s73)。

而《堂吉诃德》中的许多技巧,比如幻想(illu si on)、引喻(allu si on)、规避(elu si on),都来自一个拉丁词尾L udere,意为游戏。

这种“游戏”使无数现代小说家陶醉其中,自娱亦娱人。

但是叙事游戏并不是塞万提斯刻意追求的,他始终在严肃思考与探寻小说的本质,而不仅仅注重形式上的“游戏”。

本文认为,《堂吉诃德》是一部关于小说的小说,它讲述了小说应该如何被写作与阅读,它是一部元小说(m etaficti on)。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理解它如何游戏,以及游戏的意义。

所谓“元小说”,是威廉・盖斯(W illiam Gass)在《小说与生活中的人物》(F iction and thef ig u res of lif e)中创造的一个概念。

这个概念适用于那些以小说的形式作为材料,并为更多的形式加以利用的作品。

这种写作的本性是明白的表达自己的本质,提供对自身的评价。

“总之,无论何时,只要‘虚构叙事 现实’之间的关系成为公开讨论的题目,读者就会被迁出正常的解释框架。

这种将叙事本身加以主题化的做法可以是含蓄的而不是公开的,这时一个故事就可以被理解为一个有关讲故事的寓言”(qtd.in W ick s71)。

《堂吉诃德》被称为小说最伟大的祖先,正因为它是具有原型意义的“元小说”。

我们阅读《堂吉诃德》故事的同时,也获得了对于小说这种媒介本体的认识。

塞万提斯在讲述一个冒险故事的同时,探讨了小说是如何被创作、被阅读的诗学问题。

爱德华・弗莱德曼(Edw ard H.F riedm an)认为: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1期在堂吉诃德中,塞万提斯陈述了关于艺术、关于世界的看法,而且他将对创造过程的反应融入创造的产物。

它是一部自我阅读的小说,它赞赏着自己的文学性,使讲故事的人成为一个理论家、批评家同时也是辩论家。

因此,关于堂吉诃德的思考应该尽可能的开放,无论是分析小说还是分析关于它的批评。

为了描画出小说的结构,我们必须带着批评的视野去阅读小说,小说中的以及关于小说的评论必须要当成元批评来读。

 (F riedm an71)本文认为,《堂吉诃德》的元小说特征包括它的自指性以及它对小说自身的思考。

自指性《堂吉诃德》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到作者的存在,感到小说的存在。

叙事总要提醒别人注意它是叙事。

当他写一篇序言但说自己并没有写序言的时候,塞万提斯就开始暗示读者。

之后他提到自己的《伽拉苔亚》,并由人物——理发师——评论他自己,这是又一个自指的信号。

当小说伪托的作者——摩尔人西德与阿拉伯翻译进入文本的时候,塞万提斯将自己也小说化,变成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他同西德与翻译共同探讨如何写作《堂吉诃德》的问题。

而小说中的人物也都有一种想成为被书写对象、成为书中人物,留名千古的强烈欲望。

堂吉诃德正是怀着这样的愿望离开了拉曼却的村庄:“说不定将来有一天,有关我的种种壮举的如实记载会公布于世;……我的丰功伟绩理应镂镌在青铜上、雕刻在大理石上、描绘在画板上,为后世永远铭记!几时世人有幸闻知这一切,那该是多么美好的年月、多么美好的时代啊!”(董燕生19)读者都知道自己正在阅读的是一部小说,塞万提斯当然也意识到他在写作的正是堂吉诃德的故事。

但是他佯称堂吉诃德在期待着一部关于他经历的书。

更耐人寻味的场景是小说第二部中屡屡出现的对小说第一部的批评与讨论。

第二部第三章中堂吉诃德、桑丘与参孙・卡拉斯科三人的对话可能是世界文学中最非同寻常的对话:人物在谈论创造出他们来的作品现在正在他们生活的世界中十分畅销。

堂吉诃德设想的美好未来,现在已经成为现实:他是白纸黑字的书中的英雄。

参孙讲述读者们的不同反应:有人喜欢看堂吉诃德大战巨人,有人喜欢漂布机之夜,有人说最伟大的是堂吉诃德放走了苦役犯;但是很多人不喜欢堂吉诃德总是挨打;大家都喜欢桑丘的语言幽默风趣,但是觉得他想当总督的理想太不切实际;……人物甚至还继续讨论了作者是否会写《堂吉诃德》第二部的问题,但是我们其实正在阅读的就是《堂吉诃德》的第二部。

当公爵夫妇见到堂吉诃德时,他们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杜尔西内亚这位小姐是否确有其人。

当塞万提斯写到此处时,他将自己置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小说中的一个人物怀疑另一个人物不是生活中的人物。

如果怀疑成立,那么小说的第一部的真实性将会彻底坍塌;如果怀疑不成立,意味着书中的世界与生活中的世界是一一对应的,那么生活的真实性将荡然无存。

书中堂吉诃德以一种模棱两可的语言回答这一两难诘问:“上帝很清楚究竟有没有杜尔西内亚,她是子虚乌有还是非子虚乌有,这种事情是没法寻根问底的。

”(童燕生700)我们其实明白,困扰塞万提斯的真正问题是,生活和艺术二者之间的区别究竟是什么。

在公爵夫妇与堂吉诃德的这段对话中包含了元小说的特征:不仅将小说的人物创作也作为小说的主题之一加以讨论,而且还涉及另外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阅读小说。

这继续了对小说自身的关注与思考。

《堂吉诃德》的元小说性阅读与写作《堂吉诃德》第二部中的人物几乎都以读者的目光来“阅读”小说本身。

这也是当时人们普遍的阅读经验:把小说当成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摹写或再现。

因此当时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小说所写的人物、情节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

其实在这一点上,他们与被他们指认为“疯子”的堂吉诃德殊途同归。

不过堂吉诃德表现得更加极端,他不仅把小说当作现实来读,而且还要亲身实践,重新走小说中的主人公所走的道路。

于是,小说《堂吉诃德》成为一个关于如何写作与如何阅读小说的寓言。

堂吉诃德从一开始就是这样一种读者,他拒绝分辨真实与虚构、现实与幻象。

可以说,他不是一个“好”读者,他不想将虚构从经验的现实中分离出去。

他相信骑士小说中的每一件事。

他不用自己的眼光观察他生活着的这个世界,而永远用骑士小说中骑士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