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合集下载

文化传统永州

文化传统永州

文化传统永州
永州,一个充满着丰富文化传统的地方。

这里的民风淳朴,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无论是民间艺术、传统节日还是饮食习俗,都展现出了永州独特的魅力。

在永州,民间艺术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

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形式,如花鼓、土戏、腰鼓等,这些艺术形式流传至今,成为了永州文化的一部分。

每逢节日,各种民间艺术表演如火如荼,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也让永州的文化传统得以传承。

除了民间艺术,传统节日也是永州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农历正月的
迎春节、端午节的龙舟赛、中秋节的赏月活动等,这些节日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人们在这些节日里会举行各种传统的庆祝活动,让传统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

此外,永州的饮食文化也是其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的美食丰富多样,有着很多独具特色的传统菜肴,如腊肉粉、酸辣粉、米粉糕等,这些美食不仅滋味可口,更是承载了永州人的情感和记忆,成为了永州文化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永州的文化传统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它承载着永州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是永州的骄傲和自豪。

在当今社会,保护和传承永州的文化传统显得尤为重要,让这些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成为永州的一张名片,吸引更多的人们前来探寻和了解永州的魅力。

品读永州-江永-盘王大宴

品读永州-江永-盘王大宴

品读永州-江永-盘王大宴前言永州位于湖南省南部,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

江永县是永州市下属的一个县级市,盘王大宴是江永县的一项文化活动。

本篇文章将为大家介绍品读永州-江永-盘王大宴的历史渊源以及主要的文化特色。

盘王大宴的历史渊源盘王大宴是江永县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始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盘王是江永县著名的土神,每年的春节正月初一,当地群众都会在盘王庙内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称为盘王大典。

而盘王大典中最为重要的节目就是盘王大宴。

盘王大宴的文化特色吃酒盘王大宴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吃酒。

在江永的乡间,吃酒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娱乐方式。

据说早期的盘王大宴吃饭时都是用竹筒做的碗和筷子,直到今天,在盘王庙里面还可以看到竹碗竹筷子的展览。

舞狮另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目是舞狮。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舞狮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民俗活动。

在盘王大宴中,舞狮被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

舞狮的出发点是为了祈求节日期间风调雨顺、丰收丰衣;而在盘王大宴中,舞狮还被视为是神兽,具有驱邪扶正的作用。

唢呐江永县的音乐风格比较独特,盘王大宴中所使用的唢呐就是其中一种代表。

唢呐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民间乐器,用于配合各种民俗活动。

在江永县,唢呐通常被用于表演江永山歌,既有轻快明快的曲子,也有泣悲呜咽的曲子。

在盘王大宴中,唢呐要与舞狮和志愿者训年秧的演出进行配合。

盘王大宴是永州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集吃、舞、乐等多元文化于一体,是非常受欢迎的文化活动之一。

如果有机会到江永,不妨去盘王庙,欣赏一下这个传统的文化活动。

永州零陵渔鼓词模板

永州零陵渔鼓词模板

永州零陵渔鼓词模板一、引言永州零陵渔鼓词是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是零陵地区独有的一种鼓曲。

渔鼓词起源于明代,经过几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形式。

它以其独特的节奏、悠扬的旋律和生动的表演形式吸引了众多观众,并逐渐在湖南乃至全国范围内享有盛誉。

二、渔鼓词的历史渊源2.1 渔鼓词的起源渔鼓词起源于明代,最初是渔民们在捕鱼时用鼓声和歌词来鼓舞士气和祈求丰收的一种表演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渔鼓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并逐渐传播到零陵地区的农村和城市。

2.2 渔鼓词的发展演变在清代,渔鼓词开始逐渐融入戏曲表演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同时,渔鼓词的表演形式也不断丰富和发展,包括鼓乐、歌唱、舞蹈等多种元素的结合,使得渔鼓词的艺术表现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三、渔鼓词的表演形式3.1 音乐表演渔鼓词的音乐表演是其最基本的表现形式。

演奏者手持鼓槌,敲击渔鼓,发出有力的鼓声。

鼓声与歌词相配合,形成独特的音乐节奏。

渔鼓词的音乐旋律悠扬动听,给人以愉悦的感觉。

3.2 歌唱表演渔鼓词的歌唱表演是其核心内容之一。

演唱者以悠扬的嗓音演唱渔鼓词的歌词,歌声高亢激昂,富有感染力。

歌唱表演是渔鼓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观众最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式。

3.3 舞蹈表演渔鼓词的舞蹈表演是其独特之处。

演员们在鼓声的节奏下,进行各种舞蹈动作,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

舞蹈表演不仅增添了观赏性,还能更好地表达词曲的含义和情感。

3.4 服饰和道具渔鼓词的表演还离不开精美的服饰和道具。

演员们身着传统的渔民服装,头戴鲤鱼帽,手持鱼篓和渔鼓,形成独特的形象。

同时,还会使用一些道具,如渔网、渔船等,以增加表演效果。

四、渔鼓词的艺术特点4.1 独特的节奏感渔鼓词以其独特的节奏感而闻名。

鼓声有力有节奏,配合歌唱和舞蹈,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

渔鼓词的节奏感使其在表演中更具有张力和魅力。

4.2 悠扬的旋律渔鼓词的旋律悠扬动听,给人以愉悦的感觉。

永州乡土教材之文化遗产

永州乡土教材之文化遗产

第七章文化遗产永州,是湖南省历史文化名城。

它历史悠久,少数民族众多,山脉起伏,气候宜人,常留有文人墨客的足迹,为永州地区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

零陵花鼓戏零陵花鼓戏,过去称为花灯或调子,主要有祁阳花鼓灯和道县调子戏两大艺术派系。

以后,两派合流,成为零陵花鼓戏。

花鼓戏传入零陵的时间在清乾隆前后,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清乾隆、嘉庆年间(1796—1820),诸联所著《明斋小识》载:“花鼓戏传来三十年,而变者屡矣。

始以男,继以女;始以日,继以夜;始于乡野,继而城市;始盛于村俗农甿,继沿于纨绔子弟。

”文中概括了当时花鼓戏的发展演变情况。

早期的花鼓戏,只有半职业性班社在农村作季节性演出,由于花鼓戏经常遭受歧视和禁演,各地花鼓戏班都曾兼演当地流行的大戏剧目以作掩护,这种戏班称“半台班”或“半戏半调”、“阴阳班子”。

建国后,各地分别成立专业剧团,进入城市剧场。

据1981年统计,湖南省有花鼓戏剧团54个,并成立了湖南省花鼓戏剧院。

1957年,湖南省戏曲学校成立,设有花鼓戏专科。

零陵花鼓戏的传统剧目有150多个,内容主要是表现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婚姻爱情和其他社会生活;形式多样,风格各异;语言通俗,形象生动,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念白、歌舞、声腔、伴奏等,都富有地方特色,为流行地区群众所喜闻乐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1951年初祁阳花鼓灯艺人来零陵,组建了剧团。

后来道州调子艺人加盟其间,形成了祁阳花鼓灯和道州调子的合流。

1956年,正式定名为零陵花鼓戏。

零陵渔鼓零陵渔鼓是今永州境内所有渔鼓的统称,流布于永州全境及周边地区,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零陵渔鼓产生于明末时期。

零陵渔鼓的表现形式基本有三种:一是只有唱;二是有说有唱;三是说,唱、表演结合。

零陵渔鼓的演唱内容一般取材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历史演义等。

零陵渔鼓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发展于民间。

可以说,它反映了社会最低层人群的生活状态、精神需求,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思想道德背景,具有极高的科学、文化、历史研究价值和社会学、民俗学、人类学等学术价值。

永州文化研究报告

永州文化研究报告

永州文化研究报告永州文化研究报告永州位于湖南省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本文将对永州的文化进行研究,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座城市。

永州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在古代,永州是汉代时期的荆州郡和湘江郡的交界地,历史上曾是三国吴、蜀两个政权争夺的地方,因此融合了多种不同文化元素。

在唐代,永州成为了湖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也为永州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永州的文化中,传统文化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永州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例如庙会、杂技、木偶戏等。

其中,永州木偶戏是中国四大木偶表演艺术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永州庙会也是永州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都会举办各种庙会活动,吸引着大量游客和居民参与。

此外,永州还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清明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也是永州文化的重要体现。

除了传统文化外,永州还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例如,永州琴书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永州地区的独特艺术形式之一。

永州还有瓜蒂耳绣、绣球灯笼等传统手工艺,这些手工艺代表了永州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此外,永州的美食文化也非常丰富,如永州卤菜、姜酥猪头肉等都是永州的特色菜肴,深受居民和游客的喜爱。

近年来,永州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市政府投资举办了一系列文化活动和项目,以推动永州文化的繁荣。

例如,每年都会举办的永州文化旅游节、永州杜鹃文化艺术节等都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永州还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建设了一批具有永州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促进了文化与经济的结合。

这些举措为永州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总结起来,永州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城市。

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永州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近年来的发展也为永州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通过对永州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可以更好地展示永州的独特魅力,吸引更多人了解和关注这座城市。

永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文化遗产

永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文化遗产

永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文化遗产永州市是湖南省的一个地级市,拥有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永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一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舞蹈。

永州市的舞蹈风格独特,充满了湖南地方特色。

例如,龙山舞蹈是永州市的一个重要舞蹈项目,它是永州市独有的舞蹈形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龙山舞蹈以龙山红为原料,结合当地生活习俗和神话传说,塑造了独特的形象和动作。

这种舞蹈优美动人,表现了永州市独特的文化特色。

永州市还有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这里有许多传统节日和习俗,每年都会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观看。

例如,农历新年期间,永州市会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市区的街道会布置成灯笼和彩旗飘扬的场景,各种各样的表演和活动也会吸引大量的游客。

此外,永州市还有许多有趣的民俗节日,如花炮节和古驿道商贸节等,这些活动都是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此之外,永州市还有一些独特的传统手工艺,如莲花木工艺和江永丝绸。

莲花木雕是永州市的特色手工艺之一,它结合了永州市的自然文化和民俗文化,以莲花为主题,雕刻出各种精美的工艺品。

江永丝绸则是永州市的传统手工艺之一,它以高质量的丝绸制品而闻名。

江永丝绸的制作工艺源于古代,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改良,现在已经成为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有助于保护和传承永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总的来说,永州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独特的舞蹈和民俗文化,以及传统手工艺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展现了永州市的独特魅力,也丰富了湖南省的文化底蕴。

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永州市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有助于促进永州市旅游业和经济发展。

永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文化遗产

永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文化遗产

永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文化遗产深度探究:永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文化遗产1. 引言永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文化遗产是指永州市政府认定的具有代表性和传承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本文将深入探讨永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文化遗产,并对其进行全面评估和解读。

2.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探究永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文化遗产之前,首先需要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表达方式和有关的实践、表示等方面的实践和传播,以及相关的认知和技能,包括在语言、口述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民间工艺、传统医学、农耕文化等方面的实践和传统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多样性和传统知识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意义。

3. 永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文化遗产概况永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文化遗产涵盖了哪些项目?这些项目具有哪些特点和传承价值?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全面介绍永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文化遗产的项目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传统音乐、民间戏剧、手工艺品制作等。

4. 评估和解读对于永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文化遗产的评估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

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社会意义和艺术表现等方面对这些项目进行全面评估。

还需要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和现状进行深入了解,从而为其未来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5. 某些项目深度解析在这一部分,我们将选取几个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深度解析,探讨其产生背景、历史演变、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内容,为读者呈现更加具体和深入的认识。

6. 总结与展望文章的我们将对永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文化遗产进行总结,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和传承。

也将共享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个人观点和理解,从而为读者呈现更加丰富和立体的认识。

结语本文对永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文化遗产进行了深度探究,以期为读者呈现更加全面、深刻和丰富的内容。

希望本文能够引起读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重视,并为其传承和发展提供一些启发和思考。

零陵渔鼓的发展历程与传承现状研究

零陵渔鼓的发展历程与传承现状研究

零陵渔鼓的发展历程与传承现状研究零陵渔鼓是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的一种传统文化遗产,是该地区的重要音乐形式。

该鼓由两只鼓组成,主鼓和副鼓,鼓身呈圆形,皮膜由水牛皮制成。

演奏者用两支鼓槌敲击鼓头,以配合队伍行进动作。

零陵渔鼓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誉为“湘西文化的珍品”。

零陵渔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

据传唐代时期,该地区的鱼民在打渔时需要警惕水怪袭击,因此运用鼓声来驱逐恶鬼。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鼓声逐渐演变成了一种传统的舞蹈形式,并成为当地庆祝节日和逢年过节时的必不可少的表演项目。

在清朝时期,零陵渔鼓成为了地方政府官员宴请外宾的重要表演项目,被列为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零陵渔鼓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传统文化和艺术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和限制,零陵渔鼓也曾险些失传。

直到1976年,随着政治形势的缓和,该鼓才重新得到了复兴和推广。

如今,零陵渔鼓正在逐渐走向国际舞台,成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和湖南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

然而,虽然零陵渔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其传承现状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由于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年轻人普遍追求流行的音乐和娱乐形式,较少有人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传承这种传统艺术形式。

同时,由于该鼓在演奏技巧、曲目和表演形式上较为复杂,需要较长时间的学习和练习,因此需要更多的资源和支持来促进其传承和发展。

此外,零陵渔鼓的外部环境也需要加强管理和保护,避免环境和气候变化对该鼓的生产和保护造成影响。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零陵渔鼓,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需要通过举办各种比赛、表演和培训活动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和学习。

其次,需要加强教育和推广,提高公众对该鼓的认识和重视。

同时,需要加强保护和管理,为该鼓提供更好的外部环境和资源支持,以确保其传承和发展。

综合这些方面的措施,相信零陵渔鼓将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为湖南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做出更积极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位于祁阳县城南2公里处,依傍湘江,北临湘桂铁路,东靠湘粤 国道。公元763年,唐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元结出任道州刺史时,乘舟 逆湘江而上,路过此地,爱其胜异,将溪命名“吾溪”(意为:“唯吾独 有”),自造“浯”字,命名为“浯溪”,撰《浯溪铭》,浯溪从此得名。 [1] 元结又将“浯溪东北廿余丈”怪石命名为“峿台”,撰《峿台铭》;还 在溪口“高六十余尺”异石上筑一亭堂,命名“ <亭吾>亭”,撰《 <亭吾> 亭铭》。他以吾为主,各加偏旁,自造三字,表达了自己喜爱此地山
湖南永州的江永女书是目前世界上 唯一的妇女专用文字,它的发展、传 承及以其为符号承载的文化信息构成 了女书习俗。女书作品一般为七言诗 体唱本,内容多以诉苦为主,是一种 自娱自乐的苦情文学。这些作品被书 写在精制布面手写本(婚嫁礼物)、 扇面、布帕、纸片上。同时妇女常常 聚在一起,一边做女红,一边唱读、 传授女书,这种唱习女书的活动被称 作“读纸”“读扇”“读帕”,形成一种别具 特色的女书文化。 2006年5月20日,女书习俗经国务院 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武年间,相传洪武帝朱元璋与湖南陈友谅争夺 帝位发生大战,朱元璋血洗湖南,将黄阳司一带的百姓基本杀光。其母善言相劝, 但洪武帝一意孤行,因而朱母就在这里一座小庙毅然出家,即现在的娘娘庙。洪 武登基后,为报母恩,每三年差员到此进香朝拜,看望朱母。从江西迁来的乡亲 百姓也抬着供品,敲锣打鼓一同前往。至清朝,每三年一次的进香活动就演变成 一种流行民间的艺术比赛。每年五月初五时值禾苗抽穗时节,方圆十几里各村和 黄阳司六街九巷都要扎一台“故事”上街比赛,引得当地和周边数万群众观看。此 活动代代相传,流行至今。是融故事、绘画、戏曲、彩扎、纸塑、杂技等艺术为 一体的民间行为艺术。扎故事,顾名思义就是用“扎”的艺术把某戏剧故事的主要 人物刻画出来,使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她又是一种高空艺术,要把剧情人物上下 叠起,扎在长4米、围14厘米的铁杆上,而铁杆又插在长、宽、高各1-1.2米的彩 箱上,再由八个壮汉抬着沿街表演,演员离地面最高的5米多,最低的也有1.5 米,演员是清一色5岁左右的童男童女。黄阳司扎故事于2016年5月被省文化厅 评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曾经多次获得各种殊荣,并受邀参加省内外的 文化节演出。
水,为之陶醉的情怀。他后来将三铭交篆书名家季康、瞿令问、袁滋, 分别用玉箸篆、悬针篆、钟鼎篆书写,刻于浯溪崖壁上,从此有“三吾 碑”之名。这三块碑艺术价值很高,特别是唐相袁滋书写的《 <亭吾> 亭铭》碑,现被国家文物局列为一级石刻,视同“国宝”。 有浯溪胜境, 雄冠三湘之称。浯溪不仅山奇水秀,在文学史和书法史上更为后世称 道。公元764年,元结写下了《大唐中兴颂》,记述安史之乱。嗣后, 由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书刻于96平方米的摩崖之上。元文、颜字, 加之天公造就的峭岩,文奇、字奇、石奇,世称摩崖三绝,被尊为国
宝。历代文人学士到此游览,呤诗作赋,铭刻石上。自唐、宋、元、 明、清以来,留下的诗、词、赋、文等摩崖石刻505方之多,形成了驰 明中外的诗海碑林,对史学、文学、文字、书法的研究保存了珍贵的 资料。浯溪碑林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代的舜帝陵祭典活动以“尊祖爱国、传承文明,凝聚人心、促进发展 ”为主题,祭祀礼仪既保持了传统的祭典程式,又新添了具有现代气息的献 花篮、行鞠躬礼、民俗文艺表演等内容。整个祭祀仪式分迎宾仪式、导 引仪式、祭典仪程、瞻仰仪式、谒陵仪式和祭文碑揭碑仪式,既传承历史 ,又与时俱进,显得隆重而富有地方特色。 2011年5月23日,舜帝祭典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
售。他在自己所在的寺院外的大片空地上亲手种植下了万株的芭蕉树。看着满眼碧绿、茁壮的芭蕉叶,他便依稀窥见了 一条通往书法成功之门的捷径————他不是富家子弟,为了解决书法用纸的问题,他只能取芭蕉叶来代替纸张。 怀素喜欢书法,不是为了位高明显,更不是为了封妻荫子。他对于书法,仅一“爱好”而已。爱好,说起来非常简单,但对 书画中人又是多么重要啊!有了这个平淡执著的爱好,外加种蕉过程中农人般的安适生活,再加上他能时时体味到的僧 人入定的清虚,怀素对书法的体悟应该是“士人当作三日别”的。 怀素是清苦之人,买不起纸,所以种植芭蕉来代替纸 张。李可染小时候家里不富裕,徐悲鸿也自幼家境贫寒,我的画家祖父自幼也是很清苦,为了能画自己心中的画,每天 都去捡回别人丢弃的废纸来画画,还有更多有名的书画家都饱尝过“苦行僧”般的刻苦与清贫。
道州龙舟也叫道州龙船,是湖南省的特色 传统民俗活动。道州端午划龙舟始于宋代, 是为祭祀屈原。如今,道州龙舟赛依然保留 着古老的传统,每艘龙舟都有固定的名称, 船头雕刻也有龙、虎、凤、鹰、猫等不同标 志。至2010年,这一特色民俗文化已被道州 纳为打造道州龙舟文化产业的重要活动之一。 2002年,道州被省人民政府授予“龙舟之乡” 称号。 2006年,“道州龙舟赛”被列入全省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怀素书蕉”的故事,在很多古人的书中都能读到。唐代陆羽的《怀素传》中说:“怀素疏放不拘细节,饮酒以养 性,草书以畅志。酒酣兴发,遇寺壁里墙、衣裳器皿,靡不书之。贫无纸,乃种芭蕉万余株,以供挥洒。”宋代的《清异 录》中说:“怀素居零陵庵东郊,治芭蕉,亘带几数万,取叶代纸而书,号其所曰“绿天”,庵曰“种纸”。 怀素是个清贫 的僧人,对书法情有独钟。画中种蕉的人是怀素,学书的人也是怀素。怀素他种植芭蕉不是为了树上长了芭蕉后四处兜
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岭桥镇中心小学一(2)班
祁剧,湖南省传统地方戏剧剧种,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祁剧也叫“祁阳戏”、“楚南戏”,因发祥于湖南 省祁阳县而得名。明代中叶,弋阳腔传入祁阳, 与当地的民歌、小调相结合,形成了祁剧的雏 形。在发展过程中,祁剧形成了永河、宝河两 大流派,但均使用祁阳官话进行表演。祁剧唱 腔中包含高、昆、弹三种声腔,演唱声调高亢 嘹亮,辅以高音战鼓、帽形燥鼓、硬弓祁胡等 乐器伴奏。在此状况下,须生演唱时用沙音以 显苍老,小生用子音以显文秀,旦角用窄音以 显秀媚,花脸用霸音或喝音以显粗豪。 [1] 2008年6月7日,祁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遗产编号Ⅳ-128。
舜帝与舜帝陵,位于九嶷圣地、德孝之源,历史文化名城---宁远县城南 三十公里处的九嶷山,是中华民族始祖“五帝”之一——舜帝的陵庙。舜 帝陵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分为两个自然院落,九个单体建筑,从外入 内有玉带桥,仪门、神道、山门、干门、拜殿、正殿、寝殿、左右厢房、
左右碑房和碑廊,三面宫墙环绕;气势恢宏,结构严谨,是我国始祖陵 中最高最大的陵,被称为“华夏第一陵”。 据《九疑山志》记载,最早的舜庙建于夏朝,地点在大阳溪,白鹤观前。 第二座舜庙建于秦代,旧址在玉琯岩旁,2000年该遗址被发现,01年被 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02年经省文物考古所勘探试掘,确定占地面 积3.2万平方米,叠压文化层最深处约3米。遗址南北狭长,五进,九开 间,完全符合古代帝陵“九五之尊”的体制,2006年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 保护单位,现在的舜帝庙是公元1371年(明朝洪武四年)由玉琯岩搬迁 而来,位于舜源峰北麓,坐南朝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