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天文学知识点之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天文名词解释

天文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新月(朔日),以天文学的术语是在绕行的轨道上,介于和地球之间所呈现的,因此是在的阶段之后从地球上所看见的月相。

在此刻,月球的黑暗面(未被照亮的)几乎完全朝向地球,因此仅以肉眼是看不见月球的。

最大满月:是指月亮满月时刻与近地点时刻很接近的时间"超级月亮"是(或)与近点月同时发生的月。

这是描述月球在椭圆轨道上绕着地球公转,行经近地点之时,同时又在日地联线上的通俗名词,并非天文学的专业术语。

此种结合的超级月亮并不会引发海洋、地壳和潮汐的变化,例如地震、火山爆发。

残月(亏眉月),左侧的1-49%可见,可见时段:曙光前到清晨,中天标准时间 (中间相位) 9am。

亏凸月是月球的一种月相分类,亏凸月在北半球左侧的51-99%可见,南半球右侧的51-99%可见。

可见时段为入夜之后到清晨,中天标准时间 (中间相位)为上午3时。

天蝎座(:Scorpius,:♏),是一个位于的之一,面积496.78平方度,占全天面积的1.204%,在全天88个星座中,第三十三。

每年6月3日子夜天蝎座中心经过。

天蝎座中亮于5.5等的恒星有62颗,最亮星为(),视星等为0.96,是全天第十五亮星。

心宿二(天蝎座α,α Sco, Scorpii),是在的一颗,也是夜空中(如果的四合星系统中两颗较亮的星被分别标示时,它通常会被列为第15亮星)。

它与、、和是靠近最亮的四颗恒星,也是天蝎座内最亮的恒星,代表着"蝎子的心脏"。

它是一个光变明显但缓慢的半规则,平均是+1.09。

并与一个蓝色主序星组成一个系统。

心宿二还是。

心宿二是最靠近我们的的成员中最亮、质量最大、和已演化的恒星,属于上天蝎次集团的成员,其中包括成千上万颗平均年龄110万年的恒星,距离约为145秒差距(470光年)。

在中国,它是东方苍龙七宿中心宿的第二颗星,所以称为心宿二,又称为大火。

过去用来确定。

“”即是大火星西行,天气将寒之意。

天文单位(AU)是距离单位,定义为地球在整个轨道上(一年内)与太阳的平均距离。

天文学常用名词

天文学常用名词

天文学常用名词一、天球(Celestial sphere):是在天文学和导航上想出的一个与地球同圆心,并有相同的自转轴,半径无限大的球。

天空中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当成投影在天球上的物件。

地球的赤道和地理极点投射到天球上,就是天球赤道和天极。

天球是位置天文学上很实用的工具。

二、天球坐标系统天文学上用来描绘天体在天球上位置的坐标系统。

有许多不同的坐标系统都使用球面坐标投影在天球上,类似于使用在地球表面的地理坐标系统。

这些坐标系统的不同处只在用来将天空分割成两个相等半球的大圆,也就是基面的不同。

例如,地理坐标系统的基面是地球的赤道。

每个坐标系统的命名都是依据其所选择的基面。

天球坐标系统有:地平坐标系(地理平面为基面)、赤道坐标系统(赤道平面为基面)和黄道坐标系统(公转黄道面为基面)。

1、地平坐标系(Horizontal coordinate system)又作地平座标系,是天球坐标系统中的一种,以观测者所在地为中心点,所在地的地平线作为基础平面,将天球适当的分成能看见的上半球和看不见(被地球本身遮蔽)的下半球。

上半球的顶点(最高点)称为天顶,下半球的顶点(最低点)称为地底。

地平坐标系统使用高度角(Altitude, Alt)和方位角(Azimuth, Az)表示位置:高度角是天体和观测者所在地的地平线的夹角,方位角是沿着地平线测量的角度(由正北方为起点向东方测量)。

2、赤道坐标系统又作赤道座标系统,是使用得最广泛的天球坐标系统。

与地理坐标系统非常相似,因为两者使用相同的基准平面和相同的极点。

地球的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就称为天球赤道,相同的,地理极点在天球上的投影就是天极。

赤道坐标系统使用赤经(Right ascension)、赤纬(Declination)表示位置信息。

天球上的赤经,与地理座标中的经度相同。

赤经和经度都是沿着赤道向东或西方向量度,零点也是赤道上随意选择的。

经度的零点是本初子午线;赤经的零点是春分点,这是太阳在3月下旬运行至北天球时所通过的点,也是地球的升交点。

天文百科知识之部分专业术语解释

天文百科知识之部分专业术语解释

天文百科知识之部分专业术语解释编辑:零度星系时间:2012年1月17日- 2月15日说明:1.本文按感觉(随机)排序,以此带来不便,请大家谅解。

2.由于本文为个人编辑未经审核,因此难免会出现字词编辑错误,若发现文中出现错误,请与本人联系。

一、部分关键专业术语1.光行差:光的有限速率和地球沿着绕太阳的轨道运动引起的恒星位置的视位移。

在一年内,恒星似乎围绕它的平均位置走出一个小椭圆。

这个现象在1729年由詹姆斯·布拉德雷(James Bradley)发现,并被他用来测量光的速率。

2.吸收星云:太空中的冷气体尘埃云,只因为它阻挡更远恒星的光而能被发现。

3.近日点进动:水星绕太阳的轨道并非每次遵循相同的路径,而是依次有微小的位移。

每次的轨道都是以太阳为一个焦点的椭圆。

在每个轨道上水星最接近太阳的地方(近日点),椭圆向旁边位移一个很小的量。

近日点的这种进动是由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预言的,但不能用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的引力理论来解释。

4.弱人择原理:物理学和宇宙学的所有量的观测值,不是同等可能的;它们偏爱那些英应该存在使碳基生命得以进化的地域以及宇宙应该足够年老以便做到这点等等条件所限定的数值。

5.强人择原理:宇宙必须具备允许生命在其某个历时阶段得以在其中发展的那些性质。

6.阿波罗小行星群:轨道的近日点都在地球轨道之内而远日点都在地球轨道之外的一群小行星,所以它们太阳运动时穿过地球轨道。

它们的名称来源于1932年走到离地球不到0.07个天文单位时被发现的第1862号小行星阿波罗。

阿波罗本身的线大小约1.4公里。

这样一个天体如果与地球相撞,将会造成大范围的破坏。

7.巴纳德星:已知自行最大的恒星,由美国天文学家巴纳德(E.E,Barnard)于1916年发现。

巴纳德星运动极快,仅仅180年就在天空相对于背景恒星扫过半度距离(从地球上看的月亮角直径)。

巴纳德星离我们1.8秒差距(约6光年),是离太阳系第4颗最近的已知恒星,但它是红矮星,太暗,肉眼看不见,属于到目前为止(2008年)探测到的最暗恒星,其绝对星等仅相当于太阳亮度的1%。

普通天文学知识点之名词解释(最新整理)

普通天文学知识点之名词解释(最新整理)

名词解释绪论1、天文学:人类认识宇宙的一门自然科学,观测研究各种天体和天体系统,研究它们的位置、分布、运动、结构、物理状况、化学组成及起源演化规律。

2、宇宙:宇就是空间,宙就是时间。

宇宙就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物质是不断运动和变化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就是物质的表现形式。

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的观测和理论都确切地表明,空间和时间不仅跟物质不可分割,而且空间和时间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时空,这才是辩证唯物的科学宇宙观和时空观。

3、天体:宇宙各种物质客体的总称。

第一章天球和星空1、视星等:星等一般对应于星的观测(”视“)亮暗程度。

2、星座:为了识别星而把星空划分为一些区域。

3、星图:观测星空的地图。

4、天球仪:直观展示星座和恒星在天球上的分布的仪器。

5、星表:载有一系列天体的准确赤道坐标、星等、视差(距离)、光谱型等资料的表册。

6、天文年历:载有很多重要的天象资料的工具书。

7、真太阳时:以地球相对于太阳的自转周期——昼夜(一天或一日)作为时间计量标准。

8、平太阳时:在天球上以真太阳赤经平均变化速度作均匀运动所产生的一个周期作为时间计量标准。

9、恒星时:以地球相对于遥远恒星的自转周期(恒星日)作为时间计量标准,简记为ST。

10、世界时:国际上采用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旧址的子午圈为本初子午圈(即零子午圈),以格林威治的地方平太阳时作为世界时,简记为UT。

11、北京时间:我国同一采用东八时区的区时(东经120°的地方平太阳时)。

12、历书时:以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为基准,简记为ET。

13、原子时:以铯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在零磁场中跃迁辐射9192631770个周期所经历的时间间隔是一秒为基准,简记为TAI。

14、太阴历:以太阴(即月球)圆缺变化(朔望)周期为基准——称为月。

15、太阳历:以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即回归年)为基准,也称为阳历。

第二章天体的运动和距离测定1、内行星:相对于地球轨道而言,轨道半径小的水星核和金星。

天文学术语大全

天文学术语大全

天文学术语大全
天文学是一门涉及众多术语和概念的学科。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天文学术语:
1. 恒星 (Star):恒星是天空中最亮的星体,通常是由氢、氦和其他元素的核聚变产生的。

2. 星群 (Astreism):星群是指一组恒星,通常位于同一星座中,便于记忆和识别。

3. 黑洞 (Blackhole):黑洞是一种极其密集的天体,它的重力极强,甚至能吸收光线。

4. 拱极星 (Circumpolar):拱极星是指非常靠近南天极和北天
极的恒星或星座,永远不会落在地平线以下。

5. 黄道 (Ecliptic):黄道是太阳在天空中周年视轨迹,是月亮和行星运行的轨道。

6. 椭圆轨道 (Ellipticalorbit):椭圆轨道是一种非圆形的轨道,表明天体受到挤压。

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轨道就是椭圆形的。

7. 冕 (Corona):冕是指恒星大气的最外层,其亮度比内部暗。

冕的亮度通常是恒星亮度的几倍。

8. 行星 (Planet):行星是在太阳系内绕着太阳运行的天体,通常具有与恒星不同的轨道和物理特性。

9. 恒星光谱 (Starspectrum):恒星光谱是指恒星发出的光波频率分布,可以用来研究恒星的物理特性和化学成分。

10. 天文学 (Astronomy):天文学是一门研究天体物理、宇宙学、
行星学、恒星和星系等方面的学科。

《普通天文学》基础知识点

《普通天文学》基础知识点

基础天文学1天文学的研究对象包含哪些:天体的分布位置运动规律化学组成物理状态以及宇宙的结构和演化2阐述天文学的研究意义:1古代通过观测太阳,月球和其他天体确定了时间方向历法2对人类的自然观有很大影响3天文学是基础科学的发展引擎4天文学是能够提供极端条件的实验室3天文学按照研究方法可分为哪三大类:天体测量学(研究和测量天体的位置和运动)天体力学(天体的力学运动和形状)和天体物理学(利用物理学的技术方法,理论研究天体的形态,结构化学组成演化规律表面特征)4阐述古代天文学产生的原因并给出三个古代天文学遗址:人类为了生存而发展农牧业生产,于是开始观察天象,制定历法2巨石阵兀鲁伯天文台吴哥窟密鲁石塔玛雅金字塔5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的特点是什么列出三个古代天文学家的名字:古人通过肉眼对天象的观察,来摸索,地球,季节,气候变化,与天象的关系,来指导生活工作2张衡祖冲之石申6给出三种古代宇宙观:盖天说浮天说地心说7简述哥白尼的宇宙观及其意义:1宇宙的中心是太阳而非地球,地球围绕着太阳在一定轨道上旋转;重新排定太阳系歌行星的排列顺序;地球自转;月亮绕着地球转,并一起绕着太阳转2近代自然科学革命的起点;为近代天文学奠定了基础;描绘了一幅有关太阳系的科学图景;宣告了神学科学宇宙观的破产8电磁波不同频率(能量)范围处的名称及其对应的大致频率范围: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伦琴射线伽马射线9给出电磁波辐射之外的两种天体传播信息的载体:黑体辐射天体温度10地球的三个大气窗口:光学窗口红外窗口射电窗口11阐述大气对星光在传播过程中的影响:大气消光影响测量精确度12阐述什么是黑体辐射及其特点:是由理想放射物放射出来的辐射,在特定温度计特定温度及特定波长放射最大量的辐射2任何物体都具有不断辐射,吸收,发射,电磁波的本领14伽利略的望远镜就光学而言是什么类型的望远镜;牛顿发明的另一种光学系统望远镜的光学结构是什么,目前大型望远镜多采取哪一种光学设计;这两种望远镜的优劣势是什么:1折射望远镜2利用曲面和平面组合来反射光线,并形成景象3反射4反射优点:消除色差,镜筒短缺点:影像不稳定,主镜易变型折射优点:影像稳定:慧相差矫正缺点:镜筒长,价格贵16郭守敬望远镜的特点及其原理:1大口径,大视场4000根光纤组成的超大规模光谱观测系统2将天体的光分别传输到多台光谱仪中,同时获得光谱17为什么天文学家追求更大口径的望远镜:口径越大,收集的光越多,贯穿本领越强,分辨率越高18列出三种常见的辐射探测器及其特点:1紫外探测器把光学辐射转化为电信号2x射线探测器把x射线转为电信号3伽马射线探测器原子电离和激发19光学望远镜根据对光的分辨本领不同分为那种观测模式:照相法光电法的限制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结构质量轻能在极低温度下运行21fast的特点及其工作原理:利用喀斯特地形来建造,是世界现直径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利用无线电来获取信号23列出三个红外望远镜:科伊伯机载天文台红外天文卫星红外空间天文台24阐述里卡尔多贾科尼在x射线天文学的具体贡献:将天文学的观测由可见光拓展到x射线开创了x射线天文学25chandra(钱德拉)的特点和工作原理:不会发光,围绕行星运转,随行星围绕恒星运转x射线谱分析26第一个x射线望远镜的特点,及其工作原理:装载高能、中能、低能x射线望远镜和空间监测器直接解调成像,多波段快速光观测能力。

天文名词解释

天文名词解释
回归年:又称“太阳年”。即太阳视圆面中心相继两过春分点所经历的时间。回归年比恒星年约短20分23秒,回归年长365.2422平太阳日或365日5时48分46秒。对应1900年初回归年长为365.24219892平太阳日,这个数值不是不变的,每百年减少0.53秒。
岁差:地球的轴进动引起春分点缓慢向西运行(速度每年50.2秒,约25,800年运行一周),而使回归年比恒星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现象。
天文名词解释
恒星时
真太阳时
平太阳时
回归年
岁差
时差
世界时
标准时
星座
三垣四象二十八宿
星名
聚星和星团
双星
星云
变星
河外星系
星座
天球
天赤道和天极
黄道
黄极
黄道带
黄道坐标
赤道坐标
恒星时:天球的周日旋转是地球自转的反映,我们就利用太阳、恒星或天球上假想点的周日运动来建立时间系统。由于选取的特定点不同,在天文学中就有几种不同的计量时间系统,如恒星时、真太阳时、平太阳时等。恒星是以春分点的周日视运动来确定的计量时间的系统。一个地方的恒星时以春分点对于该地子午圈的时角类量度。春分点连续两次上中天的时间间隔为1恒星日,再分为24个恒星小时……等等。
时差:视时和平时的差数叫做时差,即:时差=视时-平时。时差有时为正,有时为负,它在一年中由-14.3分变化到+16.4分,并有四次等与零。
地方时:恒星时、视时、平时都由时角定义,而时角是从子午圈量起的,对于地面上不同地理经圈的地方,它们的子午圈是不同的,施加也就不同。因此,以地方子午圈为基准所决定的时间,叫做地方时。在同一计量系统内,同一瞬间测得地球上任意两点的地方时刻之差,在数值上等于着两点的地理经度差。

天文名词解释

天文名词解释

时间长河是无限的,只有确定每一日在其中的确切位置,我们才能记录历史、安排生活。

我们日常使用的日历,对每一天的“日期”都有极为详细的规定,这实际上就是历法在生活中最直观的表达形式。

年、月、日是历法的三大要素。

历法中的年、月、日,在理论上应当近似等于天然的时间单位——回归年、朔望月、真太阳日,称为历日、历月、历年。

为什么只能是“近似等于”呢?原因很简单,朔望月和回归年都不是日的整倍数,一个回归年也不是朔望月的整倍数。

但如果把完整的一日分属在相连的两个月或相连的两年里,我们又会觉得别扭,所以历法中的一年、一个月都必须包含整数的“日”。

为了生活的便利,学术、理论必须往后站,没办法,只能近似了!历法,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还会继续改革。

如何在精确、方便二者之间找到更好的结合点,过去是、将来还会是历法改革的方向与目标。

理想的历法,应该使用方便,容易记忆,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历月的平均长度等于朔望月。

实际上这些要求是根本无法同时达到的,在一定长的时间内,平均历年或平均历月都不可能与回归年或朔望月完全相等,总要有些零数。

因此,目前世界上通行的几种历法,实际上没有哪一种称得上是最完美的。

任何一种具体的历法,首先必须明确规定起始点,即开始计算的年代,这叫“纪元”;以及规定一年的开端,这叫“岁首”。

此外,还要规定每年所含的日数,如何划分月份,每月有多少天等等。

因为日、月、年之间并没有最大的公约数,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非常复杂,不仅需要长期连续的天文观测作为知识基础,而且需要相当的智慧。

人们想尽办法来安排日月年的关系。

在历史上,在世界各地,存在过千差万别的历法,但就其基本原理来讲,不外乎三种:即太阴历(阴历)、太阳历(阳历)和阴阳历。

三种历法各自有各自的优缺点,目前世界上通行的“公历”实际上是一种太阳历。

天文名词解释恒星时:天球的周日旋转是地球自转的反映,我们就利用太阳、恒星或天球上假想点的周日运动来建立时间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绪论1、天文学:人类认识宇宙的一门自然科学,观测研究各种天体和天体系统,研究它们的位置、分布、运动、结构、物理状况、化学组成及起源演化规律。

2、宇宙:宇就是空间,宙就是时间。

宇宙就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物质是不断运动和变化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就是物质的表现形式。

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的观测和理论都确切地表明,空间和时间不仅跟物质不可分割,而且空间和时间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时空,这才是辩证唯物的科学宇宙观和时空观。

3、天体:宇宙各种物质客体的总称。

第一章天球和星空1、视星等:星等一般对应于星的观测(”视“)亮暗程度。

2、星座:为了识别星而把星空划分为一些区域。

3、星图:观测星空的地图。

4、天球仪:直观展示星座和恒星在天球上的分布的仪器。

5、星表:载有一系列天体的准确赤道坐标、星等、视差(距离)、光谱型等资料的表册。

6、天文年历:载有很多重要的天象资料的工具书。

7、真太阳时:以地球相对于太阳的自转周期——昼夜(一天或一日)作为时间计量标准。

8、平太阳时:在天球上以真太阳赤经平均变化速度作均匀运动所产生的一个周期作为时间计量标准。

9、恒星时:以地球相对于遥远恒星的自转周期(恒星日)作为时间计量标准,简记为ST。

10、世界时:国际上采用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旧址的子午圈为本初子午圈(即零子午圈),以格林威治的地方平太阳时作为世界时,简记为UT。

11、时间:我国同一采用东八时区的区时(东经120°的地方平太阳时)。

12、历书时:以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为基准,简记为ET。

13、原子时:以铯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在零磁场中跃迁辐射9192631770个周期所经历的时间间隔是一秒为基准,简记为TAI。

14、太阴历:以太阴(即月球)圆缺变化(朔望)周期为基准——称为月。

15、太阳历:以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即回归年)为基准,也称为阳历。

第二章天体的运动和距离测定1、行星:相对于地球轨道而言,轨道半径小的水星核和金星。

2、外行星:相对于地球轨道而言,轨道半径大的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3、合:行星和太阳的地心黄经相同时。

4、下合:行星介于太阳和地球之间。

5、上合:行星和地球分别在太阳两侧。

6、东大距:上合之后,行星向太阳东侧运行,成为昏星,与太阳的角距逐渐增大,达最大角距时称为“东大距”。

7、西大距:下合后,行星向太阳西侧运动,成为晨星,与太阳的角距逐渐增大,达最大角距时称为“西大距”。

8、位相变化:行星在视运动中我们只看到行星被太照射的部分的变化。

9、凌日:若行星在下合时又恰在黄道面附近,地球上就可以看到它从太阳圆面前经过,日面上出现一个移动的小黑点。

10、冲日:外行星与太阳的地心黄经相差180°时,称为“冲日”或“冲”。

11、会合运动:地球上观测到的行星公转和地球公转的复合运动。

12、会合周期:地球上观测到行星的连续两次上合或冲的时间间隔。

13、开普勒定律:第一,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椭圆定律)。

第二,连接太阳到行星的直线(向径)在相等的时间扫过的面积相等(面积定律)。

第三,行星公转周期P的平方与轨道半长径a的立方成正比。

14、牛顿运动三定律:第一,无外力作用于物体时,它保持静止或匀速支线运动状态(惯性定律)。

第二,物体受外力F作用,就在外力方向得到加速度a,加速度的大小跟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m成反比,即F=ma。

第三,第一个物体受到第二个物体的作用力,同时第一个物体对第二个物体有反作用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和方向相反的。

15、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F跟它们的质量(M1和M2)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距离(r)的平方成反比。

16、同步自转:卫星的自转周期跟它们绕行星轨道运动的周期相同,卫星的自转轴大致垂直于其赤道面。

显著例子是月球。

17、白道:月球轨道面交于天球的大圆,即月球在天球上的视运动轨迹。

18、朔(新月):当月球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月球与太阳的地心黄经相同之时,月球未被太照的暗半球对向地球,“视而不见”。

19、娥眉月:朔后,月球与太阳的黄经之差逐渐增大,向东偏离太阳,日落后在西方看到月球被太阳照亮的小部分呈右弯镰刀形。

20、上弦月:当月球与太阳的黄经之差达90°时,我们看到月球被太阳照亮半球的一半而呈半圆形。

21、望(满月):当月球与太阳的黄经之差达180°时,我们看到月球被太阳照亮的全部半球呈圆形。

22、下弦月:当月球与太阳的黄经之差达270°时,我们看到被太阳照亮的月球另半球而呈半圆形。

23、残月:下弦月后在黎明前看到呈左镰刀形。

24、掩:离我们近的天体经过远的天体前面而完全遮挡住远的天体。

25、凌:在掩时,若近的天体没有远的天体视面大,就不能完全遮住远的天体。

26、天文单位(AU):日地平均距离(更确切地说,地球公转椭圆轨道半长径)。

27、秒差距(pc):与周年视差1”对应的距离。

28、光年(ly):光在一年所经过的路程。

第三章天体辐射和天文探测工具1、大气“窗口”:由于地球大气有选择性地吸收天体辐射,只透过光学和射电波段的天体辐射而到达地面,因此,地面观测到的只是通过大气“窗口”波段的天体辐射。

2、光谱的基尔霍夫定律:(1)每种元素都有其特征谱线;(2)每种元素都可以吸收它能够发射的谱线。

3、黑体(绝对黑体):发射电磁辐射的效率最高且可以吸收入射到它的一切波长的全部电磁辐射的理想辐射体。

4、热辐射:当吸收与发射的能量达到动态平衡时,黑体就处于热动平衡温度,它的辐射只与温度有关。

5、非热辐射:辐射源不处于热动平衡状态的辐射。

6、回旋加速辐射:在外磁场中沿圆轨道或螺旋轨道运动的非相对论性(速度远小于光速)电子产生的辐射。

7、同步加速辐射:在外磁场中沿圆轨道或螺旋轨道运动的相对论性(速度接近光速)电子产生的辐射。

8、辐射流量(辐射通量):单位时间经过某面的辐射能量。

9、大气消光:星光经过大气而发生的减弱几颜色变化。

10、色指数:同一颗恒星在不同波段的测光星等之差。

第四章行星地球和月球无第五章行星和卫星无第六章小行星彗星陨石行星环1、彗星:可以呈现扫帚形态的天体。

2、近核现象:从彗核的几个活动区喷发出物质,形成“喷流”和“包层”。

3、流星体:除了小行星和彗星以外,行星际众多独立绕太阳公转的小物体的统称。

第七章太阳1.太度:整个太阳在各波段的总辐射流(总功率),它是由太阳总辐照测量结果推算的。

2.太阳总辐照:太阳垂直照射在离它1AU处每平方米面积上的总辐射流。

3.太阳活动:在太阳的一些局部区域常发生规模不同、有时很剧烈的扰动变化。

4.太阳震荡:太阳表面不断地做周期性的上下起伏运动,有人也称之为“日震”。

5.太阳大气:可以直接观测的太阳表面以上层次,一般按温度随高度的变化情况来划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等层次。

6.光球层:从温度极小向下500公里到向上高度约200公里,是太阳大气的底层,也是太阳大气密度最大的层次和温度最低的层次。

日面上常出现暗斑(黑子)和亮斑(光斑),还有米粒存在。

7.临边昏暗现象:太阳圆面的亮度(更确切说,辐射强度)从中心到边缘逐渐减弱,尤其边缘部分减弱更严重的现象。

PS:临边昏暗现象主要呈现于可见光及近紫外、红外波段。

而在波长短于160纳米的远紫外和X射线波段以及射电波段,则是呈现“临边增亮现象”。

8.米粒:在太阳像上看到的许多米粒状的较亮小斑。

米粒是一种对流现象,光球层处于较高温度的对流层上面,热的对流元胞上升,将多余热量辐射掉后,变冷的气体就分开而沿米粒边缘向下返流回去。

9.色球层:光球之上到高度约2000公里,按温度随高度升高情况再细分色球为低、中、高三层。

是稀疏透明的气体,连续光谱辐射很弱,主要发出发射线辐射,尤其氢的谱线(尤其Ha很强,因而使色球呈红色)。

色球层是很不均匀的,有亮暗斑组成的网络结构、针状物(日芒)、冲浪、暗条和日珥、耀斑等特征和活动现象。

10.针状物(日芒):从宁静色球网络射向日冕的细长喷流。

PS:位于色球边缘,具有很多“火焰”特征,始与色球中层、向上延伸可达10 000多公里,宽度约800公里,寿命约5~10分钟,向上运动速度20~25公里/秒。

针状物的数目随高度增加而减少,估计色球中层约有25万个。

11.冲浪(日浪):实际是形状呈笔直的或稍弯尖峰的一种物质抛射现象。

PS:冲浪爆发区的大小为几百到5 000公里,抛射速度可达50~200公里/秒,最大高度达10 000~20 000公里,先加速度上升,达最高点后又加速返回,寿命多为10~30分钟,其抛射常在约1小时间隔在原地重复。

12.色球-日冕过度层:从色球层顶部到日冕底部之间为过渡层,它是色球层和日冕之间质量和能量流动的分界层,温度从几万K陡升至百万K。

PS:色球层尤其是色球-日冕过渡区的温度随高度增高,加热原因是个很重要但还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

13.日冕:太阳大气最外层,延展到几倍太阳半径甚至更远。

PS:日冕物质极其稀疏,但温度却高达百万K,主要由质子、高次电离的粒子和自由电子组成,很透明。

PS:平时肉眼看不到日冕,只能在日全食时看到。

在日全食时,月球遮住太球的强烈辐射,在日轮周围显露出广延的白色微弱光辉,这就是日冕。

14.太阳风:1958年帕克(E.N.Parker)研究高温日冕膨胀的理论模型,得出日冕气体连续外流而形成“太阳风”。

PS:太阳风的主要成分是电子和质子,还有α粒子等一些重离子。

15.日球:将太阳风限制于的一个巨大磁层。

16.黑子:用望远镜呈太阳放大像在投影屏上时看到的暗黑斑点。

PS:黑子的大小不一,小黑子不到1 000公里,而大黑子达20万公里。

大黑子有复杂结构,由中央很黑的“本影”和外面较暗的“半影”构成。

17.光斑:用白光或连续光谱观测日面时,在边缘部分(主要在0.6~1R☼区域)见到亮些的不规则斑块。

PS:光斑常伴随黑子,它们彼此密切联系。

18.谱斑:用Ha线或(CaⅡ的)H、K线进行太阳的单色光观测,可看到色球有很多亮区和暗区,分别称为亮谱斑和暗谱斑。

常把Ha线看到的谱斑称为氢谱斑,而把H和K线看到的称为钙谱斑。

19.耀斑:用氢的Ha线或(CaⅡ的)H、K线进行太阳的单色光观测,有时可看到色球局部区域急骤增亮10倍以上的现象,也曾称“色球爆发”。

PS:耀斑是太阳高层大气(很可能在色球-日冕过渡区或低日冕)的一种急骤不稳定过程,在短时间(约100~1 000秒)释放出很大能量(1022~1026焦耳),引起局部瞬间加热,不仅谱线辐射而且各种电磁辐射(从γ到X射线、远紫外到可见光及射电波段)及粒子辐射都可能突然增强,对日地空间环境和地球有重要影响。

20.日珥:突出日面边缘外的一种活动现象。

PS:一般倾向于把日珥分为两大类:宁静日珥和活动日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