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四大医馆

合集下载

看古人如何战“疫”,解密古代医院沉浮史

看古人如何战“疫”,解密古代医院沉浮史

看古人如何战“疫”,解密古代医院沉浮史提到医院,许多人认为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

其实,我国古代的医院历史悠久,遥居世界最前列。

为了抗争瘟疫,历代建立医院,集中收治病人,施药医治!我国最早的古代医院起源于公元前七世纪的春秋初期。

据《管子》记载;“所谓养疾者,凡国、都皆有掌养疾,聋、盲、喑、哑、跛辟、偏枯、握递,不耐自生者,上收而养之疾官,而衣食之,殊身而后止。

此之谓养疾。

”当时的齐国政治家管仲,在临淄曾设立多处收容聋哑、盲、瘫痪等残疾者的医疗福利机构——集中疗养,供给食宿给予治疗,直到疾病离人,生活能够自理为止,这是我国古代医院的雏型,较公元前四世纪欧洲创建最早的罗马疗养院还要早。

战国时期, 中国就已经出现了专门的麻风病隔离医院——“疠迁所”。

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中有这样的记载:凡经检查发现有鼻梁塌陷、手上无汗毛、声音沙哑、刺激鼻腔不打喷嚏等症状者, 一律送至“疠迁所”隔离治疗。

上述症状正是麻风病的典型临床表现, “疠迁所”应该是最早的麻风病隔离医院。

在经济,文化发展的同时,秦汉时期十分重视医药卫生事业,西汉名士晁错向汉文帝上奏《募民实塞疏》时提出,加强边远地区的建议时,强调要设置医药,“以救疾病”。

汉平帝元始二年,黄河流域干旱成灾,瘟疫流行,为防止疫情蔓延,汉平帝下令“民病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

”在疫区腾出大房子,集中收治病人,施药医治。

这种临时性的“时疫病院”,实际上是皇甫规现代传染病医院的前身。

东汉名将率大军在甘肃与羌人作战,由于交通阻塞,瘟疫流行,为振奋士气和保护战斗力,便随军设立类似野战军医院——“庵芦”医治伤病员。

《后汉书》记载“规因发其骑共讨陇右,而道路隔绝,军中大疫,死者十三四。

规亲入庵庐,巡视将士,三军感悦。

”尽管连年战乱,但两晋和南北朝时期医学已有很大的进展。

当时佛教鼎盛,许多僧侣精通医术,一般病人多乐意前往寺庙治病,对病重、路远、行动不便的病人,就在寺院留宿,这种性质的医疗机构,大多设在庙宇内,由僧尼主持。

孔令谦 中医文化传承者

孔令谦 中医文化传承者

孔令谦中医文化传承者“医之活人,何分中西,其存心一也,愿努力发挥,以期理法臻于至善,达于全球,使病者有所依,必先从教育人才始。

”这是“中国四大名医”之一的孔伯华写给毛泽东信中的一段话。

多年之后,孔医堂创始人、孔伯华中医世家医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孔令谦依然将这句话牢记于心,学以致用。

孔令谦说:“中医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

从中医学本身来说,时代在变、气候在变、饮食结构在变、人也在变,处方用药也一定要根据这些实际问题而发生变化,这正是中医学有所继承、有所创新和发展的体现。

” 联盟儿时的一碗酸梅汤孔令谦祖上原籍山东曲阜。

据《孔子世家谱》载,其祖父孔伯华为孔子第74代孙。

而孔伯华的祖父孔宪高乃光绪八年进士,“既精于文,又精医理”。

孔伯华秉承家学,钻研医道,26岁时到了京城,任外城官医院医官之职。

民国初期,遭遇疫情,孔伯华亲身参与防治疫病,并与同仁编写了《传染病人种证治析疑》十卷书。

此后,孔伯华辞去官医院医官一职,在京悬壶应诊,并名噪京师。

到了上世纪中叶,孔伯华与萧龙友、汪逢春、施今墨被并称为“北京四大名医”。

孔伯华曾为毛泽东主席把脉诊病。

1955年,孔伯华逝世,周恩来亲自担任治丧委员会主任委员,亲往寓所吊唁。

1961年,孔令谦出生,虽然从未见过祖父,但是从家里摆放的祖父和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合影,他知道祖父是德高望重的名医,而父亲和伯父也常常用祖父制定的家训严格要求他。

说到对中医的启蒙教育,孔令谦直言不讳,他说:最初那是一种自豪和炫耀。

我不能说从小就喜欢中医。

幼时,家里总是有很多人找父亲看病,那时孔令谦关注的不是父亲怎么给别人诊疗,而是一些患者出于感谢会带来一些糖果等礼物。

他兴高采烈的拿着糖果去和院子里的小伙伴换弹球,而当有小汽车来接父亲出诊的时候,小伙伴们都会跑来围观,看父亲坐着小汽车远去的刹那,孔令谦幼小的心中充满了自豪。

那个年代,一到夏天,有条件的家庭都会拿着暖瓶灌上汽水,而孔令谦的父亲会用中草药和乌梅配制酸梅汤,满满一缸,里面加上冰糖,再放上些许冰块,那酸甜的味道至今留在孔令谦的记忆中。

中国地域医学流派录

中国地域医学流派录

中国地域医学流派录华夏大地幅员辽阔,显著的气候、环境、文化差异,造就了我国医学流派并立的鲜明特色。

各个地区以当地的环境、文化、饮食等因素对人的影响作为出发点,灵活运用中医理论防治疾病,催生了不同的学术流派,体现了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地方特色和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

一、闽地医学闽地历史悠久,是较早显露文明端倪的地区,有海滨邹鲁之称。

其地处东南沿海,地形多山,气候暖湿,文化昌盛,历史上不断吸收融合中原文化和医学。

东汉三国时期就诞生了“杏林始祖”董奉,与华佗、张仲景合称“建安三神医”。

晋唐时期,该地区医学呈各地相对独立发展的局面。

南宋时,大儒朱熹开始在闽北钻研学术,完善理学,推动了理学及该地区刊刻业等文化产业的发展。

尤其朱熹及其弟子蔡元定提倡和推崇中医,蔡氏晚年还著有《脉书》一书,为中医诊断学做出过一定的贡献。

这些都为闽地医学在该地率先兴起提供了前提条件,至此,八闽之地涌现了法医大家宋慈、“宝生大帝”吴夲、本草学者苏颂、临证大师杨士瀛等著名杰出医家,这时期出现的闽刻医书近30种。

明清时期,闽地医学以闽北、闽中为重心,带动莆仙、闽西和闽南等地区,在融合中发展成熟。

明代医家熊宗立著《名方类证医书大全》,该书以理论临床体系完备闻名于世,同时他又是历史上少见的医学刻书家,其整理、编校、刊刻的多种医书远传日本。

清代医学家陈修园著有《医学三字经》《长沙方歌括》《医学实在易》《景岳新方砭》等医书十六种,被后人编辑成《南雅堂医书全集》广为流传,其著作中有众多通俗易懂的中医专著,是我国中医普及教育的先驱,陈氏还曾对温补学派张景岳的学术观点提出质疑。

眼科医家黄庭镜的《目经大成》集前人之成就,阐明了眼与脏腑的辨证体系,被称为“居历代眼科专著之魁”。

医家陈吉官善治虫蛇咬伤,秘传的蛇伤败毒膏疗效显著。

这一时期的重要医著还有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许宏《金镜内台方议》、萧京《轩岐救正论》、林作建《和斋医案》《六经辨证歌括》、何乔远《闽书·南产志》、陈全之《食物本草》、林清标《救急方》、陈道修《脉学》、岳坤宗《针灸集》、赖汤铭《内伤外感法录》、聂尚恒《活幼心法》、邓旒《保赤指南车》、黄政修《麻疹新编》等。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城市生活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城市生活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城市生活古代文学作品是了解古代城市生活的重要窗口。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城市的面貌、社会风貌、民俗风情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

本文将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描绘的城市生活,以期对古代城市生活有更深入的理解。

古代文学中的城市面貌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城市描绘丰富多样,既有大都市的繁华,也有小城镇的宁静。

如《红楼梦》中的北京,《水浒传》中的东京,《儒林外史》中的南京等,这些城市在作品中呈现出的风貌各异。

大都市的繁华以《红楼梦》为例,曹雪芹笔下的北京是一座繁华的大都市。

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就是在一个繁华都市背景下展开的。

作品描绘了都市中的官场、商场、医馆、学堂等各个领域,以及形形色色的人物。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古代都市的繁华与腐败,以及人们的生活百态。

小城镇的宁静相较于大都市,《儒林外史》中的南京则显得宁静许多。

吴敬梓以南京为背景,描绘了儒林群相的荒唐与可笑。

作品中的南京,有着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市井之间,人们过着平静安宁的生活。

这里既有权贵们的奢侈,也有平民百姓的艰辛,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社会画卷。

社会风貌与民俗风情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城市生活,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民俗风情。

这些作品中的城市,既有等级制度严格的官场,也有市井百态的民间。

官场风貌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官场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如《红楼梦》中的贾府,就是一个缩影。

作品描绘了官场的权力斗争、阿谀奉承、贪污腐败等现象。

官场之中,人们为了权力和地位,不惜牺牲亲情、友情和爱情。

这种风气,反映了古代城市官场生活的真实面貌。

民俗风情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城市生活,也展现了丰富的民俗风情。

如《水浒传》中的东京,描述了北宋时期的都市风貌和民间习俗。

作品描绘了东京的庙会、夜市、勾栏等场所,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节日庆典等。

这些描绘,使我们得以窥见古代城市生活中的民俗风情。

人们的生活状态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城市生活,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状态。

这些作品描绘了不同阶层的人物,以及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

【古代十大名医】古代好听中医馆名字

【古代十大名医】古代好听中医馆名字

【古代十大名医】古代好听中医馆名字扁鵲,其真實姓名是秦越人,又號盧醫。

據人考證,約生於周威烈王十九年(西元前四O七年),卒於赧王五年(西元前三一O年)。

他為什麼被稱為“扁鵲”呢?這是他的綽號。

綽號的由來可能與《禽經》中“靈鵲兆喜”的說法有關。

因為醫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為那裏帶去安康,犹如翩翩飛翔的喜鵲,飛到哪里,就給那裏帶來喜訊。

因此,古人習慣把那些醫術高超的醫生稱為扁鵲。

秦越人在長期醫療實踐中,刻苦鑽研,努力總結前人的經驗,大膽創新,成為一個學識淵博,醫術高超的醫生。

他走南闖北,真心實意地為人民解除疾病的苦痛,獲得人民普遍的崇敬和歡迎。

於是,人們也敬重地把他稱為扁鵲。

扁鵲善於運用四診,尤其是脈診和望診來診斷疾病。

華佗華佗,字元化,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

據人考證,他約生於漢永嘉元年(西元一四五年),卒於建安十三年(西元二0八年)。

這考證很可疑。

因為《後漢書·華佗傳》有華佗“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時人以為仙”的記載。

據此,華佗可能不止活了六十四歲。

華佗生活的時代,當是東漢末年三國初期。

那時,軍閥混亂,水旱成災,疫病流行,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當時一位闻名詩人王粲在其《七哀詩》裏,寫了這樣兩句:“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

這就是當時社會景況的真實寫照。

目睹這種情況,華佗特别痛恨作惡多端的封建豪強,非常怜悯受壓迫受剝削的勞動人民。

為此,他不願做官,寧願捍著金箍鈴,到處奔跑,為人民解脫疾苦。

張仲景,名機,據傳當過長沙太守,所以有張長沙之稱。

南陽郡涅陽(今河南省南陽縣)人,約生於東漢和平元年(西元一五O年),卒於建安二十四年(西元二一九年),活了七十歲左右。

其著作《傷寒雜病論》是我國最早的理論聯繫實際的臨床診療專書。

它系統地分析了傷寒的缘由、症狀、發展階段和處理方法,創造性地確立了對傷寒病的“六經分類”的辨證施治原則,奠定了理、法、方、藥的理論基礎。

書中還精選了三百多方,這些方劑的藥物配伍比較精煉,主治明確。

中国古代的著名药店

中国古代的著名药店

中国古代的著名药店展开全文中国历史上有“四大药店”之说,分别是——诞生于清朝同治年间(1874年)的杭州胡庆余堂,由红顶商人胡雪岩创办;诞生于清朝康熙年间(1669年)的北京同仁堂;诞生于明朝万历年间(1600年)的广州陈李济,享誉南方;诞生于明朝嘉靖年间(1541年)的山西广誉远。

同仁堂起始于康熙八年(1669年)清太医院历目乐显扬创办的同仁药室,“同仁”二子起源于同仁堂镇店之宝铜人密切相关。

铜人即立体铜人模型,根据北宋时著名医学家王惟一造了两个空心铜人体模型,其全身标注了559个穴位,666个针灸点。

铜人既是针灸医疗的范本,又是医馆院教学与考试的工具。

乐氏原本以“铜人”作为同仁堂的标准,后因其不雅,特改为“同仁”。

同仁堂应该是中国中医药工业化的鼻祖,康熙二十七年乐显扬病逝,其子乐凤鸣接续祖业,于康熙四十一年在北京前门外大栅栏街路南开设了同仁堂药铺。

乐凤鸣幼承家学精通医药,刻意精求丸散膏丹及各类剂型配方,分门汇集成书《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该书收载宫廷秘方、古方、家传秘方、历史验方。

并为同仁堂制作药品建立其严格的工艺规范,提出“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省物力”。

自此以往,同仁堂药品对症服用,无不应验,同仁堂因而名声大振,同时也于雍正元年(1723年),同仁堂正式开始供奉清宫御药,延续清王朝八代皇帝,历时188年。

同仁堂打的名牌产品—“十大名药”:牛黄清心丸、安宫牛黄丸、女金丹、再造丸、活络丹、参茸卫生丸、如意长生酒、虎骨酒、益母救苦丹、八宝墨药。

400多年前,也就是1600年的一天,广东省南海县人李昇佐在码头捡到一包银两,他没占为己有,而是日复一日在原地苦等失主,最终等来了失主陈体全并将银两如数归还。

感念于李昇佐的高风亮节,陈体全得知李昇佐经营着一家中草药店后便决定拿出一半银两投资李的中草药店,并将草药店取字号“陈李济”,寓意“存心济世”。

在400多年历史中,陈李济研制了包括膏、丹、丸、散、茶、酒等众多类型产品,销售遍及南北大地,甚至远销至东南亚各国。

我国四大药局都有哪些

我国四大药局都有哪些

生活中的常识,希望对您有帮助!
生活经验知识分享我国四大药局都有哪些
导读:本文是关于生活中常识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操作方法同仁堂——是全国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创建于中国清朝康熙八年的一家药店,被授予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仁堂中医药文化”称号,同仁堂人始终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

西北药局时济堂——是中国明清时中医药著名老字号。

“时济堂”是中国最古老的中医世家,嫡传历代,至今已有四百三十七年的历史。

胡庆余堂——又名胡庆馀堂,建于同治十三年,位于美丽的西子湖畔,吴山脚下,以宋代皇家的药典为本,选用历朝历代的验方,以研制成药著称于世,它和北京的同仁堂并称为中国著名的南北两家国药老店。

杏和堂——创建于1600年(明朝万历27年),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中药老字号之一,也是一家拥有吉尼斯世界记录的“最古老的正在运营的制药厂”。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宋朝的医疗与药物名医与名方的传承与应用

宋朝的医疗与药物名医与名方的传承与应用

宋朝的医疗与药物名医与名方的传承与应用宋朝的医疗与药物:名医与名方的传承与应用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不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在医疗和药物领域有着独特的贡献。

宋朝时期,名医与名方的传承与应用达到了巅峰,对中国医药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医疗制度的建设宋朝重视医疗事业,在医疗制度的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为了提高医疗水平,宋朝注重医学教育,设立了医学院、医学堂等学术机构,培养了大批的医学人才。

此外,宋朝还设立了医疗机构,并发展了较为完善的医疗网络,使得医疗资源能够得到较为均衡的分配。

2. 名医的兴起宋朝涌现了许多医术高超的名医,他们以其卓越的医术成就和卓有影响力的学术思想,为当时的医学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其中最为著名的名医有苏东坡、张仲景、李时中等人。

他们致力于医学的研究与实践,并亲自编写医书,以传承医学之道。

3. 医药名方的创新与传承宋朝时期,医药名方得到了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众多的名方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韩世忠是宋朝时期最著名的一个医药学家,他编纂了《本草纲目》一书,系统整理了草药的分类、性味、功效等信息,并收录了大量的处方和方剂,对后世的药物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4. 医药研究的推动宋朝时期,医药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仅从草药中发现了许多有疗效的药物,还通过临床实践,推动了医学理论的发展。

宋朝医学家注重观察和实践,提出了“因证论治”的医疗理念,即根据病情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为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5. 医疗技术的进步宋朝时期,医疗技术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在外科学方面,宋朝医师掌握了许多显微外科手术技术,如吻合术、切除术等,为手术疗法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同时,宋朝还注重药物的炮制和制剂技术,使得药物能够更好地发挥疗效。

总之,宋朝的医疗与药物在医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名医与名方的传承与应用为中国医药史带来了丰富的宝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四大医馆
清代名医徐灵胎说:名医者,时医也。

近代即广为传颂的京城“四大名医”,正是受民众广泛推崇和信赖而长期形成的。

北京是古老的都城,经济文化发达,且由儒而医,名医辈出。

晚清、民国直至解放后,京城流传着四大名医的称誉,他们就是“萧孔汪施”。

孔伯华,擅治温热病(发高烧及部分传染性疾病);孔伯华(公元1884--1955),
是我国近代一位具民族气节的医学家,幼承家学,研讨古医籍,解放前(1929年)曾与萧龙友先生创办北平国医学院,历时十四年,毕业生达七百余人,1918年曾赴农村开展防疫工作,成绩卓著,开我国防疫工作之先河,编有《传染病八种证治析疑》十卷。

擅长温热病学,喜用石膏……
萧龙友,擅治虚劳病;萧龙友(1864-1962),为前清拔贡。

精通文史,以文
为医,医文并茂;善读书,多批校,生前曾将一部《医方类聚》赠送给北京中医学院,我们在阅读中,发现字里行间加批加议,勤求古训,堪为后学楷模……
汪逢春,擅治湿温病(一般多见于夏秋之交,由于暑热与湿气侵入人体,破坏了
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引起病理变化,特别表现在胃肠消化或吸收机能的障碍上,而兼有热象的称为湿温病);汪逢春(公元1887-1948),擅长治疗时令病及胃肠病,对于湿温病多所阐发,启迪后学。

他的门人冯仰曾医生在《中医杂志》1958年第8号中介绍他的医案数例,可见他的学术一斑。

现摘要如下……
施今墨,擅治心脏病及其他内科杂病(如糖尿病、神经衰弱、高血压病、气管炎病等)。

施今墨(1884-1968),浙江萧山人。

十三岁从
其舅李可亭先生学医,弱冠追随黄兴奔走革命,后因宦海浮沉,弃政专以医为业。

民国初年提倡中西医结合,尝谓“中医累积千余年之经验,必须与西洋医学相结合,始能究明真理”。

素主“中医辨证、西医辨病、辨证辨病相结合,总结疾病规律,才能取得古人理论精华,指导临床实践”,因此独创一格,医名大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