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利略望远镜设计原理
伽利略望远镜的原理及光路图

正像系统分为两类:棱镜正像系统和透镜正像系统。 我们常见的前宽后窄的典型双筒望远镜既采用了双直角棱 镜正像系统。这种系统的优点是在正像的同时将光轴两次 折叠,从而大大减小了望远镜的体积和重量。透镜正像系 统采用一组复杂的透镜来将像倒转,成本较高,但俄罗斯 20×50三节伸缩古典型单筒望远镜既采用设计精良的透镜 正像系统。
开普勒式望远镜看到的是虚像, 物镜相当于一个投影仪, 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
伽聚透镜而目镜是发散透镜的望远镜。光 线经过物镜折射所成的实像在目镜的后方(靠近 人目的后方)焦点上,这像对目镜是一个虚像, 因此经它折射后成一放大的正立虚像。伽利略望 远镜的放大率等于物镜焦距与目镜焦距的比值。 其优点是镜筒短而能成正像,但它的视野比较小。 把两个放大倍数不高的伽利略望远镜并列一起、 中间用一个螺栓钮可以同时调节其清晰程度的装 置,称为“观剧镜”;因携带方便,常用以观看 表演等。
• 开普勒式望远镜,折射式望远镜的一种。物镜组也为凸透 镜形式,但目镜组是凸透镜形式。这种望远镜成像是上下 左右颠倒的,但视场可以设计的较大。几乎所有的折射式 天文望远镜的光学系统为开普勒式。 开普勒式原理由两个凸透镜构成。由于两者之间有一 个实像,可方便的安装分划板(安装在目镜焦平面处), 并且性能优良,所以目前军用望远镜,小型天文望远镜等 专业级的望远镜都采用此种结构。但这种结构成像是倒立 的,所以要在中间增加正像系统。
伽利略望远镜的成像原理

伽利略望远镜的成像原理
伽利略望远镜的成像原理
伽利略望远镜是指物镜是凸透镜(会聚透镜)而目镜是凹透镜(发散透镜)的望远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伽利略望远镜的成像原理,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伽利略望远镜的成像原理
物镜是会聚透镜而目镜是发散透镜的望远镜。
光线经过物镜折射所成的实像在目镜的后方(靠近人目的后方)焦点上,这像对目镜是一个虚像,因此经它折射后成一放大的正立虚像。
伽利略望远镜的放大率等于物镜焦距与目镜焦距的比值。
伽利略望远镜观测成果
他先观测到了月球的高地和环形山投下的阴影,接着又发现了太阳黑子,此外还发现了木星的4个最大的卫星。
自那以后,科学技术已经获得了长足进步,光学技术的腾飞促使科学仪器不断更新。
当今最先进的地面望远镜具有庞大的'结构,直径达10米的灵活转动镜片。
然而,现代高级的天文望远镜都是在前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609年的秋天,身兼帕多瓦大学数学、科学和天文学教授的伽利略,制作出了一个放大倍数为32倍的望远镜。
伽利略将镜头首次对准了月球,这是人类首次对月面进行科学观测。
1610年1月7日,伽利略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为哥白尼学说找到了确凿的证据,标志着哥白尼学说开始走向胜利。
借助于望远镜,伽利略还先后发现了土星光环、太阳黑子、太阳的自转、金星和水星的盈亏现象、月球的周日和周月天平动,以及银河是由无数恒星组成等等。
伽利略式望远镜原理

伽利略式望远镜原理伽利略式望远镜原理伽利略式望远镜是伽利略·伽利略于17世纪初发明的一种望远镜。
与开普勒望远镜相比,伽利略式望远镜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并且可以提供较为清晰的图像。
它的原理基于光线的折射和衍射,通过合理设计的透镜和物镜,可以使远处物体变得更加清晰可见。
本文将围绕伽利略式望远镜的原理展开讨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种望远镜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1. 透镜的作用伽利略式望远镜主要由物镜和目镜两个透镜组成。
物镜是用来收集和聚焦光线的透镜,而目镜则用来放大物体的细节。
透镜的作用是通过折射光线实现对物体的放大和清晰成像。
当光线通过物镜时,会因为介质的折射而改变光线传播的方向。
通过调整物镜和目镜的距离和焦距,可以使进入目镜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从而产生清晰的图像。
2. 倍率与视场伽利略式望远镜的倍率是指目镜所放大的倍数。
一般来说,倍率越高,看到的物体细节越清晰。
然而,过高的倍率也会导致视场变窄,只能看到局部的景象。
视场是指从望远镜中可以看到的范围,与物镜和目镜的口径有关。
为了获得更广阔的视场,适当选择物镜和目镜的口径是非常重要的。
3. 分辨率与清晰度分辨率是指望远镜能够分辨两个近邻物体间距离的能力。
分辨率越高,望远镜看到的细节越丰富。
与分辨率相关的因素有透镜的口径大小、入射光线的波长和透镜表面的光学质量等。
清晰度是指望远镜图像的清晰程度。
透镜的光学质量、透镜与光源之间的间隔以及透镜表面的净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图像的清晰度。
4. 应用与发展伽利略式望远镜的发明开启了人类对宇宙的观测与探索。
通过望远镜,人们探索了太阳系行星的表面特征、恒星和星系的运动以及宇宙中的黑洞和射电波等。
伽利略式望远镜的结构也为后来的望远镜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启示,促进了望远镜技术的进步。
个人观点与理解伽利略式望远镜的原理虽然相对简单,但其应用广泛,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作为一种基本型的望远镜,伽利略式望远镜为我们提供了深入探索宇宙的工具。
伽利略望远镜设计

伽利略望远镜设计报告1. 总体设计要求及方法课题要求设计一个伽利略望远系统,要求:放大倍率为5X,筒长为250mm,物镜最大直径不大于25mm,接受器为人眼。
伽利略望远镜是由正光焦度的物镜和负光焦度的目镜组成,其放大倍率大于1。
光路图如下:图1 伽利略望远镜光路图为对光学系统进行迭代设计和优化,采用光学设计软件Zemax对望远镜的物镜、目镜分别进行建模和优化,以取代繁琐复杂的光路计算。
之后再将二者组合建模,并对最后的成像质量进行详细的评价。
2. 光学系统设计2.1 初步参数设计根据系统设计要求,镜筒长度250mm,而物镜到目镜的间距为:视觉放大率要求为5x ,故有:l 应当略小于筒长,因此将l 设计为240mm ,计算得出物镜焦距f o ’为300mm ,目镜焦距f e 为60mm 。
伽利略望远镜一般以人眼作为视场光阑,物镜框为视场光阑,同时为望远系统的入射窗。
由于视场光阑不与物面重合,因此伽利略望远镜一般存在渐晕现象。
出瞳应位于人眼观察处,为方便观察,设定出瞳距离目镜15mm 处,物镜的直径为25mm ,因此出瞳据物镜距离为:当视场为50%渐晕时,望远镜的视场角为:计算得出望远镜的视场角ω为2.8°,可见伽利略望远镜的视场非常小。
2.1 物镜设计2.1.1 结构选择一般有三种结构形式:折射式、反射式和折返式。
而一般军用光学仪器和计量仪器中使用的望远镜物镜为折射式物镜。
单透镜的色差和球差都相当严重,现代望远镜一般都采用两块或多块透镜组成的镜组。
其中又可分为双胶合物镜、双分离物镜、三分离物镜、摄远物镜,如下图所示。
图2 常见的物镜结构双胶合物镜是最简单和常用的望远物镜,由一个正透镜和一个负透镜胶合而成。
双胶合物镜的优点为结构简单,制造和装配方便。
通过选择材料以及弯曲镜面可以矫正透镜组的球差、彗差和轴向色差。
2.1.2 优化设计根据前面的计算,物镜焦距f o’设计为300mm,最大口径为25mm。
伽利略望远镜设计

伽利略望远镜设计
1.物镜:物镜是望远镜的主镜,通常由凹透镜制成。
它的作用是聚集
远处的光线,使得光线能够汇聚在焦点上,从而形成一个放大的图像。
物
镜的直径越大,能够收集的光线也就越多,从而提高望远镜的分辨率。
2.目镜:目镜是用来放大物镜聚焦的光线,使观察者能够看到清晰的
图像。
目镜通常由凸透镜制成,其作用是将物镜聚焦的光线进一步放大,
并将图像投影到观察者的眼睛上。
3.焦距和放大倍数:伽利略望远镜的焦距是由物镜和目镜的组合决定的。
通常情况下,物镜的焦距比目镜的焦距要长,这样可以获得较大的放
大倍数。
放大倍数等于物镜焦距和目镜焦距的比值。
4.支架和调焦机构:伽利略望远镜通常使用一个稳固的支架来支撑物
镜和目镜,保持它们的相对位置和角度。
同时,望远镜还配备了调焦机构,使观察者能够调整目镜与物镜的距离,从而实现清晰的焦点。
伽利略望远镜的工作原理是,在光线通过物镜之后,汇聚到焦点上形
成一个实像。
然后,目镜将实像再次放大,并使其投影到观察者的眼睛上,观察者就可以看到放大的图像。
由于人眼无法直接看到实像,所以需要目
镜起到放大和折射的作用。
总而言之,伽利略望远镜的设计是基于凹透镜和凸透镜的组合,通过
调节物镜和目镜之间的焦距和放大倍数,使观察者能够看到远处的物体。
这种设计原理为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后来更先进的望远镜
设计奠定了基础。
伽利略望远镜的工作原理

伽利略望远镜的工作原理伽利略望远镜是一种光学仪器,它的工作原理基于光的折射和反射。
伽利略望远镜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物镜、目镜和焦平面。
物镜是望远镜的主要光学元件,它用于收集和聚焦远处的光线;目镜则用于观察物体的放大影像;焦平面是位于物镜和目镜之间的一个平面,用于接收和显示光线的焦点。
伽利略望远镜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两个步骤:折射和放大。
当光线经过物镜时,它会发生折射。
物镜的形状和材料决定了光线的折射程度和方向。
物镜的凸透镜形状使得光线在通过时会被聚焦到物镜的焦点上。
这样,物镜就能够收集到更多的光线,并将其聚焦到一个点上,形成一个实际的倒立的实物像。
这个实物像是位于焦平面上的。
接下来,目镜将焦平面上的实物像放大,使得观察者能够清晰地看到。
目镜通常由凸透镜组成,它的形状和位置被设计成能够放大物体的像。
当观察者通过目镜观察时,光线再次发生折射,经过目镜后,光线会被聚焦到观察者的眼睛上形成一个放大的正立的像,使得观察者能够看到物体的细节。
总结一下,伽利略望远镜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物镜的折射将光线聚焦到焦平面上形成实物像,然后通过目镜的放大将实物像放大到观察者能够清晰看到的程度。
整个过程中,光线的折射和放大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除了基本的工作原理外,伽利略望远镜还可以通过调整物镜和目镜的位置来改变观察的焦距和放大倍数。
当物镜和目镜的距离增加时,焦距会增加,观察的焦点会变得更远;当距离减小时,焦距会减小,观察的焦点会变得更近。
而放大倍数则取决于物镜和目镜的焦距比。
通过调整这些参数,观察者可以根据需要来调整望远镜的观察效果。
伽利略望远镜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光的折射和反射的,它利用物镜将光线聚焦到焦平面上形成实物像,再通过目镜的放大将实物像放大到观察者能够看到的程度。
这种工作原理使得伽利略望远镜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观测工具,被广泛应用于天文学、地理学等领域。
它的发明和应用对于人类的科学研究和认识世界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伽利略望远镜成像原理

伽利略望远镜成像原理
伽利略望远镜的成像原理是基于凸透镜的折射性质。
当远处物体在凸透镜的近焦点附近时,透镜会使光线发生折射,聚焦到与物体相对的位置上。
这样,人眼就可以通过观察镜头另一侧的光线来观察到放大的物体图像。
具体来说,当光线从物体反射或透过物体后进入透镜时,透镜会使光线发生弯曲,使其聚焦于焦点上。
对于凸透镜来说,光线从物体上方或下方入射时,会在透镜与主光轴相交的点上聚焦。
同时,这个聚焦点也是物体到透镜近焦点的距离的两倍。
通过调整透镜与物体之间的距离,可以控制透镜的放大倍数。
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逐渐减小时,观察者可以看到一个更大的图像。
然而,如果距离过近,图像可能会出现失真或变形。
因此,在使用伽利略望远镜时,需要仔细选择适当的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以获得最佳的观察效果。
总的来说,伽利略望远镜利用凸透镜的折射特性将光线聚焦,实现物体的放大观察。
这种原理为后来望远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在科学研究、天文观测等领域起到了重要作用。
伽利略望远镜的光学结构?

伽利略望远镜是由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伽利莱在17世纪初期发明的一种光学望远镜。
它的光学结构相对简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物镜(Objective):物镜是望远镜的主要光学部件,通常由凸透镜组成。
它的作用是收集并聚焦光线,形成真实的倒立的实像。
2. 目镜(Eyepiece):目镜通常也由凸透镜组成,负责观察者的眼睛所看到的图像。
目镜会进一步放大并矫正物镜成像出的倒立图像,使其变成正立的放大图像。
3. 支架:伽利略望远镜通常的支架是两个管状结构,物镜和目镜分别安装在两端,形成一个固定的光学路径。
支架上还会有焦距调节装置来调整物镜和目镜之间的距离,以实现焦点的准确调整。
总的来说,伽利略望远镜的光学结构主要包括物镜、目镜和支架。
物镜负责收集光线并形成倒立的实像,目镜则放大并矫正实像,使其成为正立的放大图像。
这几个部分的结构相对简单,是伽利略望远镜早期光学设计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电技术学院——望远镜系统结构设计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班级:光电子082班*名:**学号:**********指导老师:**2010年5月28日目录第一章引言......................................................................................... . (3)第二章概述 (3)2.1 课程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3)2.2 课程设计的内容 (3)2.3 望远镜的介绍 (3)2.4 望远镜的分类 (4)第三章伽利略望镜工作原理及发展简史 (5)3.1 望远镜的工作原理 (5)3.2 望远镜发展简史 (5)第四章望远镜的主要特性分析 (6)4.1 望远镜的主要特性分析 (6)4.2 开普勒望远镜的参数计算 (8)第五章物镜和目镜的选择 (9)5.1 物镜的选择 (9)5.2 物镜实例 (10)5.3 目镜的选择 (12)5.4 目镜实例 (13)第六章测微准直望远镜 (15)6.1 测微准直望远镜概述 (15)6.2 测微准直望远镜计量特性 (15)第七章棱镜转向系统 (16)7.1 Porro棱镜结构及其点 (16)7.2 Roof棱镜结构及其特点 (16)7.3 折转形式望远镜系统分 (17)7.4 类似棱镜结构晶体分析 (17)第八章光学系统初始结构参数计算方法 (17)第九章光栅 (19)第十章心得体会 (19)第十一章参考文献 (20)第一章引言本课程的任务是在学习工程光学基础、光学测试技术等技术基础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光学仪器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光学设计中主要的环节,掌握光学仪器设计、开发的基本方法,以便今后能从事光学仪器的设计、研发工作。
本课程主要研究光学仪器设计中的基本部分,如:光源、目镜、物镜、分化板等,以及光学仪器设计中考虑的基本问题,如:物象位置关系、系统放大倍数、系统分辨率、相差等。
课程涉光学基础、光学测试技术、误差理论及数据处理、精密仪器设计等多方面。
光学设计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外形尺寸计算、初始结构计算、象差校正和平衡以及像质评价。
了解光学系统的光学特性、光学系统的设计过程。
初级像差理论与像差的校正和平衡方法,像质评价与像差公差,光学系统结构参数的求解方法。
望远物镜设计的特点、双胶合物镜结构参数的求解和光学特性。
目镜设计的特点、常用目镜的型式和像差分析。
关键词:光学系统成像质量像差像距望远镜第二章概述2.1 课程设计的目的及意义运用应用光学的知识,了解望远镜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完成望远镜的外形尺寸,物镜组,目镜组及转向系统的简易设计原理。
了解光学系统中pw法的基本原理。
2.2 课程设计的内容初级像差理论与像差的校正和平衡方法,像质评价与像差公差,光学系统结构参数的求解方法。
望远物镜设计的特点、双胶合物镜结构参数的求解和光学特性。
目镜设计的特点、常用目镜的型式和像差分析。
2.3 望远镜的介绍1.望远镜系统:望远镜是一种利用凹透镜和凸透镜观测遥远物体的光学仪器。
利用通过透镜的光线折射或光线被凹镜反射使之进入小孔并会聚成像,再经过一个放大目镜而被看到。
又称“千里镜”。
望远镜的第一个作用是放大远处物体的张角,使人眼能看清角距更小的细节。
望远镜第二个作用是把物镜收集到的比瞳孔直径(最大8毫米)粗得多的光束,送入人眼,使观测者能看到原来看不到的暗弱物体。
2.望远镜的一般特性望远镜的光学系统简称望远系统,是由物镜和目镜组成。
当用在观测无限远物体时,物镜的像方焦点和目镜的物方焦点重合,光学间隔d=o。
当月在观测有限距离的物体时,两系统的光学问隔是一个不为零的小数量。
作为一般的研究,可以认为望远镜是由光学问隔为零的物镜和目镜组成的无焦系统。
这样平行光射入望远系统后,仍以平行光射出。
图9—9表示了一种常见的望远系统的光路图。
为了方便,图中的物镜和目镜均用单透镜表示。
这种望远系统没有专门设置孔径光阑,物镜框就是孔径光阑,也是入射光瞳,出射光瞳位于目镜像方焦点之外,观察者就在此处观察物体的成伤情况。
系统的视场光阑设在物镜的像平面处,入射窗和出射窗分别位于系统的物方和像方的无限远处,各与物平面和像平面合。
2.4 望远镜的分类广义上的望远镜不仅仅包括工作在可见光波段的光学望远镜,还包括射电,红外,紫外,X射线,甚至γ射线望远镜。
我们探讨的只限于光学望远镜。
1609年,伽利略制造出第一架望远镜,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其间经历了重大的飞跃,根据物镜的种类可以分为三种:1.折射望远镜(伽利略望远镜,开普勒望远镜)用透镜作物镜的望远镜。
分为两种类型:由凹透镜作目镜的称[伽利略望远镜];由凸透镜作目镜的称[开普勒望远镜]。
因单透镜物镜色差和球差都相当严重,现代的折射望远镜常用两块或两块以上的透镜组作物镜。
其中以双透镜物镜应用最普遍。
2.反射望远镜(牛顿望远镜,卡塞格林式望远镜)用凹面反射镜作物镜的望远镜。
可分为[牛顿望远镜].[卡塞格林望远镜]等几种类型。
反射望远镜的主要优点是不存在色差,当物镜采用抛物面时,还可消去球差。
但为了减小其它像差的影响,可用视场较小。
3.折反射望远镜(施密特望远镜,马克苏托夫望远镜)在球面反射镜的基础上,再加入用于校正像差的折射元件,可以避免困难的大型非球面加工,又能获得良好的像质量。
比较著名的有[施密特望远镜] 它在球面反射镜的球心位置处放置一施密特校正板。
它是一个面是平面,另一个面是轻度变形的非球面,使光束的中心部分略有会聚,而外围部分略有发散,正好矫正球差和彗差。
还有一种马克苏托夫望远镜第三章伽利略望远镜工作原理及发展简史3.1工作原理物镜是会聚透镜而目镜是发散透镜的望远镜。
光线经过物镜折射所成的实像在目镜的后方(靠近人目的后方)焦点上,这像对目镜是一个虚像,因此经它折射后成一放大的正立虚像。
伽利略望远镜的放大率等于物镜焦距与目镜焦距的比值。
其优点是镜筒短而能成正像,但它的视野比较小。
把两个放大倍数不高的伽利略望远镜并列一起、中间用一个螺栓钮可以同时调节其清晰程度的装置,称为“观剧镜”;因携带方便,常用以观看表演等。
伽利略发明的望远镜在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由一个凹透镜(目镜)和一个凸透镜(物镜)构成。
其优点是结构简单,能直接成正像。
伽利略望远镜的工作原理图你可以用很低的费用制作一架伽利略式望远镜。
从文化用品商店买一块直径、焦距大一些的眼镜片作为物镜和一块焦距、直径较小的透镜作为目镜。
用胶水和小再做一个简单的台座,于是一架能够看到月亮上的群山、银河中的繁星和木星的卫星的望远镜便制成了。
想想看,伽利略就是用这人发现的。
但是切记,不要通过望远镜直接观察太阳,以免高温灼伤眼睛!伽利略的折射望远镜有一个令人讨厌的缺点,就是在明亮物体周围产生”。
“假色”“白光”根本不是白颜色的光,而是由组成彩虹的从红到紫的所有色光混合而成的。
当光束进入物镜并被折射时,各种色光的折射程度不同,因此成像的焦点也不同,模糊就产生了。
3.2发展简史1609年5月,正在威尼斯作学术访问的伽利略偶然间听到一则消息:荷兰”,这使他怦然心动,结束行程,不到3个月的时间,这位45岁的教授已经仿造出了两架仪器,伽利略手绘的月面图8月,他首先用它观察了月球。
不想,人们眼中的那个千娇百媚、美轮美奂的银盘,在他的望远镜中却成了一张千疮百孔、丑陋不堪的“大麻脸”!于是他把那些四周边缘高耸突出的圆状命名为“环形山”,而管较平坦的暗黑区域称之为“海”。
更重要的是,他由此知道,月球并非是上帝创造的尤物,天堂中的东西也不一定是尽善尽美的,他相信月球和地球一样,是个有着实地的世界,说不定,在那些山洞内还可能栖息着神秘的“月球人”呢。
接着,伽利略又把目标指向了灿烂的星星,尽管在望远镜内“星星还是那个星星”,但明显地变得更加明亮了,而且还出现了众多原先肉眼无法见到的小星,由此他也成为世界上最早识破漫漫银河奥秘的人——这不是“牛奶路”,而是无数星体交织在一起的光辉!这一切也使他相信,哥白尼所说的“恒星离我们极其遥远”可能是句至理名言,不然为什么望远镜无法把它们放大呢。
随后,伽利略将他的发现写成24页的《星座信使》(Sidereus Nuncius),并公之于众,但当时并未被迅速接受,因为当时望远镜的原理尚未明确,伽利略也无法详细说明自己的科研成果。
一部分学者和教会人士认为望远镜里的景象不过是光影上的幻觉,是望远镜的瑕疵造成的。
到了1611年,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出版了《天文光学》,阐述了望远镜的原理,“幻觉说”才渐渐消失。
第四章望远镜的主要特性分析4.1 望远镜外形尺寸设计首先介绍一下目视光学系统中一些机构及放大率的表达式:1.视场光阑:限制物空间多大范围能被成像;一般设在实象平面或中间实象平面上。
2.渐晕光阑:限制轴外成像光束的宽度。
3.入射光瞳:孔径光阑经它前面的光学系统在物空间所成的像。
4.出射光瞳:孔径光阑经它后面的光学系统在像空间所成的像。
5.入射窗:视场光阑经它前面的光学系统在所成的像。
6.出射窗: 视场光阑被其后面的光学系统在所成的像。
7.垂轴放大率:l n nl y y '''==β (1) 8.轴向放大率:2'βαn n =(2) 9.角放大率:βγ'n n = (3) 10.望远镜系统视放大率:''''D D f f tg tg ==-==Γγωω目物 (4) 然后设计一个开普勒式望远镜,其主要要求如下:1.物镜与目镜之间的距离 L=315mm ,2.望远镜的视放大倍数⨯=Γ20, 3.物方视场角'2032=ω。
首先确定设计需要的参数,主要有:目镜视场角,望远镜分辨率,入瞳直径,出瞳直径,物镜与目镜的焦距,视场光阑直径,目镜口径,出瞳距离和目镜视度调节量。
开普勒(Kepler Telescope )望远镜光路示意图计算中可以用到的公式如下:1.如果要求仪器的视角分辨率和衍射分辨率相等,则:3.2''140''60D D =Γ⇒=Γ (5) 2.视放大率:目物''''1f f tg tg D D -===Γωω (6) 3.望远镜分辨率:Γ=''60α (7) 则可以计算出开普勒望远镜的一些主要参数,如下:4.2开普勒望远镜主要参数计算1.目镜视场角:由ωωtg tg Γ=' 得 40.602,20.30'==ωω 2.望远镜分辨率:''320''60''60==Γ=α 3.入瞳直径D: 根据视放大率得mm463.2=Γ=D 4.出瞳直径'D :mm 3.2'=Γ=D D5.物镜焦距与目镜焦距: 由20''315''2121=-=+f f f f 得mm 15'mm 300'21==f f6.视场光阑直径视D :mm 45.17'21==ωtg f D 视7.出瞳距离'z l :mm 75.15''''2122=Γ-=+-=L f f f f l z 8.目镜口径目D :mm 63.20''2'=+=ωtg l D D z 目9.目镜视度调节量x :设调节5屈光度,则:mm 125.11000'22=±=Nf x 由以上的参数我们就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望远镜,由光路图我们还可以看出开普勒望远镜由两个凸透镜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