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典型村案例教学内容
新农村建设典型案例分享

新农村建设典型案例分享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也在进行着深刻变革。
中国政府积极推进农村发展战略,致力于建设一流的新农村。
在此背景下,各地涌现了众多成功的农村发展案例,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本文将从农产品加工、农业产业化、乡村旅游、农村教育等多个方面分享一些典型的新农村建设案例。
1. 农产品加工俗话说,农村的深加工就是农产品的升值。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产生了一个典型案例。
当地政府通过引进先进的加工设备,并培训农民相应技术,使本地农产品的加工水平显著提高。
这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还为农民提供了多种就业机会,推动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2. 农业产业化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在农业产业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当地政府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项目,通过整合农田资源,引进现代化农业科技,发展生态农业。
这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还为农民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收益,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乡村旅游广西省阳朔县在发展乡村旅游方面具有典型意义。
当地政府注重乡村旅游的规划和品牌打造,通过改善农村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环境质量,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
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也为农民提供了增收的途径。
4. 农村教育江苏省太仓市在农村教育方面做出了重要探索。
当地政府重视农村教育的投资,改善了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和教育质量。
通过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和加强教育管理,提升了农村学校的整体水平,为农村孩子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了农村教育的公平与发展。
5. 安居乐业江苏省昆山市在农村居住环境改善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
当地政府通过提升农村居民住房的质量,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这不仅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增强了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为农村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6. 农民合作社浙江省义乌市在发展农民合作社方面具有先进的经验。
当地政府鼓励农民自发组建合作社,通过合作社的运作,提高农民的产业收益和自身价值。
典型村庄案例

典型村庄案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典型村庄案例:乡村振兴的典范近年来,乡村振兴成为了国家战略,在这一背景之下,不少村庄展现出了新的面貌。
它们以独有的资源、优越的环境、精心的规划和经济的统筹发展,成为了乡村振兴的典范。
下面我们就以一些典型村庄案例来描绘乡村振兴的美好前景。
一、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赵各庄村赵各庄村位于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这个村庄以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和自然风光吸引了大量游客。
作为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赵各庄村依托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优美的乡村环境,进行了旅游资源开发和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赵各庄村在保留传统建筑风格的进行了改造和升级,打造了具有特色的民宿和客栈,为游客提供了舒适的住宿环境。
村庄还开展了各种民俗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庙会、舞蹈表演和手工艺品展示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体验。
赵各庄村还积极开展特色农业产业,如有机农业、果蔬种植和家庭农场等,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村庄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农业产业,增加了村民的收入来源,提高了村庄的整体生活水平。
二、浙江省浙江松阳县东白村东白村是一个位于浙江省松阳县的小村庄,但它却以其独有的“慢生活”理念而成为了乡村振兴的典范。
东白村在发展过程中,坚持生态优先、文化传承和产业兴村的原则,实施了一系列有益于当地发展的政策和项目。
东白村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加大对污水处理、垃圾分类等环保工作的投入,使村庄的环境越发清新宜人。
村庄积极挖掘本土的历史文化资源,举办传统文化活动和民俗节庆,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参观。
东白村通过发展当地的特色产业,如茶叶种植和手工艺品制作,增强了村庄的经济实力。
东白村的成功经验为当地其他村庄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也为乡村振兴的路径指明了方向。
通过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和产业发展,东白村实现了乡村振兴和经济繁荣的目标。
三、四川省西昌市泸沽湖村寨泸沽湖村寨位于四川省西昌市,是一个以纳西族文化为主的村庄。
村寨依山傍水,水草丰美,景色宜人,一直以来都是游人驻足的胜地。
主题教育村级先进典型案例材料

主题教育村级先进典型案例材料一、背景介绍本案例介绍的是一个位于乡村的先进典型——王大姐,她是村里的先进生产者,同时也是一个优秀的人民调解员。
她工作热情高涨,对工作认真负责,不仅自己积极努力工作,还积极帮助村民解决问题,促进村庄和谐稳定。
二、王大姐的个人特质王大姐是一名热心肠,善于与人沟通交流。
她勤奋刻苦,热爱学习,熟悉农业技术和政策法规,擅长调解纠纷。
同时,她还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把村里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来处理。
在她的带动下,村里的生产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邻里和睦相处,村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也不断增强。
三、工作事迹与成就1. 王大姐主动帮助村里贫困户种植技术,使他们的经济收入明显增加;2. 王大姐成功调解了几起因土地、财产分配等问题引起的村民纠纷;3. 在疫情防控期间,王大姐积极宣传疫情防控知识,配合村委会做好防疫工作;4. 在环境整治方面,王大姐带头参与垃圾分类、清理河道等工作,使得村庄环境卫生得到明显改善。
四、影响力与带动作用王大姐的工作和事迹得到了村委会和村民的广泛认可和赞扬。
她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到周围村庄和邻近地区,为村庄间的交流和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她还主动组织成立了妇女志愿者团队,帮助更多的村民提高技能和就业能力。
她的团队也成为了乡村志愿服务的示范项目之一。
五、反思与展望王大姐的工作经验和事迹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需不断反思和改进。
例如,如何更好地推广她的经验和做法,让更多的村民受益;如何进一步提高她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等。
同时,我们也期待王大姐能够继续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为乡村振兴和农村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王大姐作为村级先进典型案例材料,充分展现了她的个人特质和工作成就,以及她对村庄发展的积极贡献。
她的故事不仅为其他乡村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乡村建设六件事典型案例

乡村建设六件事典型案例
1. 湖南省祁东县麻石镇村级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案例:通过投入资金修建卫生服务中心,提升了乡村的卫生条件,改善了农民的医疗条件,有效提升了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2.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张坊镇全域旅游建设案例:通过发展农村旅游,打造特色景点和农家乐等旅游服务项目,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升了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3. 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新农村建设案例: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引进农业科技和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改善了农民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4. 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农村环境整治案例:通过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提升了乡村环境质量,改善了农民居住环境,增加了乡村旅游的吸引力,推动了乡村振兴。
5.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设特色小城镇案例:通过修建新建筑、改造老旧建筑,打造具有土家族特色的小城镇,吸引了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带动了乡村经济发展,改善了农民生活。
6. 山东省莱芜市农民合作社建设案例:通过推动农民组建合作社,整合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提升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主题教育以学促干 村集体经济典型事例

主题教育以学促干,村集体经济典型事例在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过程中,以学促干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不断探索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发展模式和路径。
以下是一些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典型事例,这些事例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学习、勇于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发展特色农业事例一:某村利用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大力发展特色水果种植,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打造了具有特色的水果品牌,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采摘,有效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引进外来投资事例二:某村通过引进外来投资,建设了现代化的养殖场和蔬菜基地。
通过与企业合作,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三、创新合作模式事例三:某村采用“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组织村民共同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和销售。
合作社提供技术支持和品牌营销,农户负责生产,实现了资源共享、利益共赢。
四、提升产品品质事例四:某村注重提升产品品质,通过推广有机农业和绿色种植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
同时加强产品质量检测和追溯体系建设,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和信誉度。
五、拓展销售渠道事例五:某村利用电商平台和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拓展销售渠道。
通过与电商平台合作,将当地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同时利用社交媒体等线上渠道进行品牌宣传和营销。
六、培养人才队伍事例六:某村注重培养本土人才队伍,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和外出学习交流等活动,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同时积极引进外部人才,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七、促进社区参与事例七:某村在发展集体经济的过程中,注重促进社区参与。
通过开展村民代表大会和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和建议,确保发展项目符合当地实际需求和民意。
同时积极引导村民参与经济发展过程,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综上所述,以学促干是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引进外来投资、创新合作模式、提升产品品质、拓展销售渠道、培养人才队伍以及促进社区参与等多种方式,我们可以不断探索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发展模式和路径。
《乡村振兴案例选编》内容

《乡村振兴案例选编》内容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全国各地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振兴案例,为其他乡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本文将精选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乡村振兴案例,以供参考。
《乡村振兴案例选编》内容:一、案例一:浙江省安吉县鲁家村1.背景介绍:鲁家村位于浙江省安吉县,过去是一个典型的落后乡村。
近年来,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现代农业等产业,实现了乡村振兴。
2.主要做法:一是整合资源,发展乡村旅游。
鲁家村以“公司+农户”的模式,引进旅游公司,打造了一批特色民宿、农家乐和旅游景点。
二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
引进现代农业企业,发展绿色蔬菜、水果等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3.成效:鲁家村人均收入从2010年的1.1万元增长到2018年的3.6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10万元增长到600万元。
二、案例二: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白头镇1.背景介绍:白头镇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的乡镇。
近年来,通过创新发展模式,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了乡村振兴。
2.主要做法:一是创新发展模式,实施“农业共营制”。
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效益。
二是发展特色产业,如优质粮油、蔬菜、水果等,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3.成效:白头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0年的8800元增长到2018年的2.1万元,农业总产值翻了一番。
三、案例三:安徽省黟县宏村1.背景介绍:宏村位于安徽省黟县,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村落。
近年来,通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实现了乡村振兴。
2.主要做法:一是加强古村落保护,保留传统风貌。
二是发展文化旅游,打造“画里乡村”品牌。
三是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提升宏村知名度。
3.成效:宏村游客接待量从2000年的10万人次增长到2018年的300万人次,村民人均收入从2000年的3000元增长到2018年的1.8万元。
总结:以上三个案例分别代表了乡村旅游、现代农业和文化旅游三种乡村振兴模式。
全国乡村建设典型案例

全国乡村建设典型案例1. 案例一:山西省壶口村壶口村位于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以其壮丽的黄河壶口瀑布而闻名。
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村民们积极参与乡村旅游开发,修建了民宿、农家乐等设施,打造出了独特的乡村旅游景区,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度假。
2. 案例二:浙江省乌镇乌镇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是中国乡村旅游的典型代表。
乌镇以其古老的水乡风貌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而闻名。
在乡村建设中,乌镇注重保护传统建筑和文化,通过修复古老的街巷、打造特色民宿等举措,使乌镇成为了一个受到游客喜爱的旅游目的地。
3. 案例三:四川省雅安市贡嘎县贡嘎县位于四川省雅安市,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地区。
为了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贡嘎县积极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培育了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同时,贡嘎县还注重生态保护,积极开展生态农业,推动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4. 案例四: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胜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是一个以少数民族聚居的乡村地区。
为了保护和传承当地的民族文化,龙胜县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旅游项目,如民族歌舞表演、手工艺品制作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和了解少数民族的风情。
5. 案例五:河北省桥西区永华乡永华乡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地区。
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永华乡积极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发展特色农业和农村旅游业。
通过打造农家乐、农产品直销等方式,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实现了乡村振兴。
6. 案例六:江苏省溧阳市洪蓝村洪蓝村位于江苏省溧阳市,是一个以渔业为主的乡村地区。
为了保护和传承当地的渔民文化,洪蓝村开展了一系列的渔民文化体验项目,如渔民歌舞表演、渔船体验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感受渔民的生活方式。
7. 案例七:山东省曲阜市孔庙村孔庙村位于山东省曲阜市,是一个以文化旅游为主的乡村地区。
为了保护和传承孔子文化,孔庙村修缮了孔庙和孔府,打造了孔庙文化广场,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学习和感受儒家文化的魅力。
第一批全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村级典型案例

第一批全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村级典型案例1. 案例一:XX村建设绿色农业示范基地XX村位于山区,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发展绿色农业,建设了一座现代化的农业示范基地。
该基地采用有机种植方式,无化肥农药,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产出的农产品品质优良,受到市场和消费者的青睐。
2. 案例二:XX村发展农村旅游产业XX村依托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资源,积极发展农村旅游产业。
村民利用自家农田建设乡村民宿,开展农耕体验、农产品采摘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带动了村民的收入增长。
3. 案例三:XX村成立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业XX村成立农产品加工合作社,通过集中采购、加工和销售农产品,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合作社引进了先进的加工设备和技术,生产出高品质的农产品加工品,不仅满足了市场需求,还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4. 案例四:XX村发展农村电商XX村利用互联网技术,发展农村电商,将农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
村民通过网店、社交媒体等渠道推广和销售农产品,打破了传统销售渠道的限制,提高了农产品的销售额和利润。
5. 案例五:XX村发展农村合作经济XX村成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集体经营、共同投资等方式,发展农业种植、养殖等产业。
村民共同分享利润,提高了经济效益,也增强了村民的凝聚力和合作意识。
6. 案例六:XX村发展农产品品牌XX村通过优质农产品的筛选和加工,打造了独特的农产品品牌。
品牌的建设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还为村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
7. 案例七:XX村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XX村鼓励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通过集中资金、技术和资源,共同开展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
合作社的成立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推动了农业产业的发展。
8. 案例八:XX村发展农村金融服务XX村引进金融机构,为村民提供小额贷款和金融服务,帮助农民解决资金困难,推动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发展。
同时,村民也通过金融服务学习金融知识,提高了金融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学大寨”,那时的天空
❖ 山西省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陈永贵(左三)、郭凤莲(左五) 和其他大寨带头人的合影。
2020/7/14
这是1972年拍摄的大寨获得谷子丰收的情景
2020/7/14
❖ 上世纪六十年代,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在“七沟八 梁一面坡”的恶劣环境里,历经常人难以忍受的艰 辛,造出700多亩高产农田,成为中国发展山区农 业的典范,由此曾掀起一场长达10多年的“农业学 大寨”运动,以陈永贵、郭凤莲等为代表的大寨人 也随之名满神州。据统计,在十几年间,海内外约 有100万人来到大寨参观、学习。
六个典型村案例
安徽小岗村没什么变化 浙江华西村人均$6K,家家有轿车和别墅 河南南街村“红色亿元村”的神话 河北周家庄华夏大地“最后一个人民公社” 元宝村--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
2020/7/14
❖ 全村已经发展各类企业28家,全村总资产达 1.7亿元
2020/7/14
元宝村与日本联合开发的环保型可降解苇浆餐具盒工厂
❖ 1978年,当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年代后,曾靠“集 体的力量”创下高产梯田奇迹的大寨人难以接受 “不再吃大锅饭了”的事实,陷入了低谷。虽然 1983年这个村也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但 整个八十年代,大寨都处在沉默之中,停滞未前。
2020/7/14
❖ 1992年春,重回大寨担任村支书的郭凤莲带着村里 的老少爷们出娘子关去“取经”,寻找致富门路, 先后兴办起制衣、水泥、煤炭运输、贸易、饮品等 企业,涉及杂粮加工、猪牛养殖、奶业发展、秸秆 加工等10多个领域。这些企业不仅给大寨带来了先 进的思想观念,高层次的管理经验,同时也带来了 滚滚财源,大寨这个昔日的农业典范正向着市场经 济“新农村”的方向不断发展,重新焕发出勃勃生 机。
2020/7/14
上图:大寨大队改造前的后底沟原貌。 下图:大寨建设的后底沟第一个人造 平原。
2020/7/14
1983年初,大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了家庭副业。 这是一名村民在村口喂猪
2020/7/14
这是上世纪七十年拍摄的大寨村
2020/7/14
春节里,大寨村民在看村里自编自演的小节目 (1964年摄)。
2020/7/14
无工不富
2020/7/14
元宝党支部书记张金宝向温家宝总理汇报工作
2020/7/14
❖ 元宝村地处半山区,周边有7个国营林场,木材资源十分丰 富,居住地在公路边,进入县以上市场比较方便。此外,就 是地少人多,富余劳动力很多。自1986年始,在党支部书 记张金宝的倡议下,先办起了小型木材加工厂。由于前些年 靠贷款维持农业生产,已经欠了银行27万元,那时仍无偿还 能力,再贷款已不可能。于是,只能靠个人集资办厂。初办 企业的农民对办厂信心不足,不敢将仅有的一点血汗钱拿出 来,出现了村民看干部、干部不知怎么办的情景。张金宝书 记率先做通妻子的工作,将家中的1.3万元拿出来,放到村 委会的桌上。张金宝跟大伙说:“炒豆大家吃,砸锅就一人。 干好了算大家好,干不好先赔党员干部的。”经动员共筹集 资金3.7万元。第一个小木农具加工厂1986年3月开工了。 经过认真经营,这个小厂当年就获利2万余元,乡亲们乐 了。
2020/7/14
“以工为主,工农并举”
❖ 近年来,元宝村坚持走“以工为主,工农并举”之路,实 现了富民强村。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创业,全村已经发展各类 企业28家,全村总资产达1.7亿元。从前的“光腚屯”一举 摘掉了穷帽子,变成了“亿元村”。在元宝村,大大小小的 厂房到处可见,走进村里各企业的生产车间,到处是一片繁 忙的景象。在远东木制品有限公司筷子厂的生产车间,工人 们熟练的分拣着筷子。他们都是元宝村的农民,可是有许多 人没种过一天地。于克彬初中毕业后她就来到这个筷子加工 厂上班,现在她已经在这里工作了10多年,由最初的挑筷子 工人,成为一名车间管理人员。现在她每月的工资已经超过 千元。工厂的100多名工人大都是当地的农民,也有不少是 从外地来打工的农民。每个月他们都有过千元的收入。“在 这里生活得不错,没有感觉这里是农村,和城里的工厂一 样。”这是他们发自肺腑的话。
2020/7/14
农业学大寨
2020/7/14
2020/7/14
2020/7/14
2020/7/14
❖ 据统计,从1962年到1979年,共有来自世界 134个国家和地区的2200多批国家元首和国 际友人来大寨参观访问,参访总人数超过 25000人。
2020/7/14
1973年,在大寨参观访问的外国来宾观看村里 的孩子们表演节目。
2020/7/14
❖ 而今,再次来到元宝村,一幅有着鲜明改革发展印 迹的现代乡村图景展现眼前。人们高兴地看到了, 往昔那个“光腚屯”,已经成为充满现代生活气息 的小康村,成为黑龙江省优秀的、发展前景巨大的 乡村改革的典型。据村党支部书记张金宝介绍:目 前全村现有农户354户,耕地面积2258亩。2003年, 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1.5亿元,人均纯收入5680元, 户均存款16万元。随着村经济实力的增强,该村已 12年未向村民收取乡统筹和村提留费,所有学生上 学费用均由村里负担。农户住房砖瓦化率、自来水、 有线电视人户率均达100%。
2020/7/14
王宏斌:红色村庄南街村的领路人
2020/7/14
华夏第一村:华西村和吴仁宝
2020/7/14
小岗村:见证中国农村改革30年的“一纸契约”
2020/7/14
❖ 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M:农村/乡土社会是 中国的根,是中国的本,根好了,本好了,中国才能从根 本上获得改变)农村的改革是从安徽凤阳小岗村开 始的。30年前,小岗村的18家农户为了能吃饱饭, “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率先实行了 “包产到组、包产到户”。他们写下的这段历史, 拉开了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乃至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 序幕。一纸契约、鲜红的手印记录了那个迎来中国 农业转机的历史时刻。
2020/7/14
《暴风骤雨》故事原发地 现代新型元宝村
❖ 黑龙江省尚志市的元宝村,是中国当代著名长篇小 说《暴风骤雨》的故事原发地。那时的周立波先生 在这个过去叫元茂屯的小村搞土改,壮丽的生活令 他动笔将一群翻身农民写进中国的历史。 于是,人们记住了在中国的北方,在冰雪深处 有一个贫穷而充满活力的小村——元茂屯。 几十年过后,元茂屯改叫元宝村了,与全国人 民一道经历了风风雨雨,走进了改革开放的年代, 走进一场波澜壮阔的经济开发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