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点语法知识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 代表的人或事物。 “稍稍宾客其父”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 示的性质或状态。 “渔人甚异之” 7.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 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活用之后,它们所表 示的语法意义也有所改变。
幼学年已七十,其母尚在,遂以终养归。母卒,不复出。天启三年, 起南京光禄少卿,改太常少卿,俱不赴。明年卒,年八十四矣。中牟、 湖州并祠祀之。 【注】①抚按:官职名。 1.下列句中的“于”与“言于抚按”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是( )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B.苛政猛于虎也
C.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D.达于汉阴 A 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C ) A.陈幼学担任确山知县时,致力于施惠百姓,积粟米二千石以备荒年, 垦荒田八百多顷。 B.陈幼学任职中牟期间,率领百姓捕捉蝗虫,捉到一千三百多石,中 牟最终没有出现蝗灾。 C.陈幼学不结交权贵,尽管他的儿子为他争辩,最终还是被权贵上报 给朝廷。 D.陈幼学勤政爱民、秉公执法、孝顺母亲,去世后,中牟、湖州两地 百姓为他立祠祭祀。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立捕治之:__惩__治__,_治__罪__。__ (2)咸言中牟治行无双:_______皆_,__都__。_ (3)御史以闻:__使__…__…_听__到__。__
布政使刘浑成弟烂成,助妾杀妻,治如律。行太仆卿陈耀文家人犯法, 立捕治之。汝宁知府丘度虑幼学得祸。言于抚按①,调中牟。秋成时, 飞蝗蔽天。幼学率民捕蝗,得千三百余石,乃不为灾。县故土城,卑且
圮。给饥民粟,俾修筑,工成,民不知役。幼学疏为河者五十七,为渠 者百三十九,俱引入小清河,民大获利。给贫民牛种,贫妇纺具,倍于 确山。越五年,政绩茂著。以不通权贵,当考察拾遗,掌道御史拟斥之, 其子争曰:“儿自中州来,咸言中牟治行无双,今予殿,何也?”乃已。 迁湖州知府,甫至,即捕杀豪恶奴。有施敏者士族子,杨升者人奴也, 横行郡中。幼学执敏置诸狱。淫雨连月,禾尽死。幼学大举荒政,活饥 民三十四万有奇。御史将荐之,征其治行,推官阎世科列上三十六事, 御史以闻。诏加接察副使,仍视郡事。
词类活用课件(完整)

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
指主语使宾语产生该名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例如,“先 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中的“王”,意为“使 ……称王”。
意动用法
指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该名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特征。例 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 上》)中的“小”,意为“认为……小”。
“认为……美”。
形容词的为动用法
例子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中的“生”和“死”,意
为“让百姓活着有好的生活,死了也没有遗憾”。
定义:形容词为了宾语怎么样。表示主语为宾 语而产生某种性质或状态。
“死国可乎”中的“死”,意为“为国而死”。
05
数词和量词的活用
数词作动词
表示计算、测量的动作
如“数一数”、“量一量”中的“数”和“量”。
名词作副词
01 02 03 04
概念:在句子中,名词用作副词,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表 示动作、行为或状态的方式、程度等。
例子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中,“兄”原为名词,此 处用作副词,表示“像对待兄长一样”。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中,“箕畚”原为名词,此处 用作副词,表示“用箕畚装”。
01
概念:在句子中,名词用作形容词,修饰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 、特征或状态。
02
例子
03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中,“利”和“强”原为名 词,此处用作形容词,分别表示“锋利的”和“强健的”。
04
"将军身披坚执锐"(《陈涉世家》)中,“坚”和“锐”原为名词, 此处用作形容词,分别表示“坚固的”和“锐利的”。
词类活用

动词 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表示“ 主语) 动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 使动用法 宾语)怎样” (宾语)怎样”,活用为有 ”“令 意义的动词。 “使”“令”意义的动词。动词和它 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 系,而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产 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一般来说,凡是不及物动词带宾 一般来说, 语的,多属使动用法。 语的,多属使动用法。
一、思考
在现代汉语中, 在现代汉语中, 1、名词能否做谓语? 、名词能否做谓语? 2、名词能否做状语? 、名词能否做状语? 3、形容词动词能否做主语、宾语? 、形容词动词能否做主语、宾语? 4、不及物动词能否带宾语? 、不及物动词能否带宾语? 请看例句: 请看例句: 二月草已( 二月草已( ) 请分析成分。空处应是谓语,必由动词充当。 请分析成分。空处应是谓语,必由动词充当。空处是 今天看,是名词,此处活用为动词,发芽。 “芽”,今天看,是名词,此处活用为动词,发芽。(明
“使宾语怎样” 使宾语怎样”
例(1)项伯杀人,臣活之。 )项伯杀人,
“臣活之”中的主语是“臣”,而 臣活之”中的主语是“ 这个动作的发出者却是项伯, “活”这个动作的发出者却是项伯, 因而“主语不一致” 因而“主语不一致”,为使动 用法。 用法。活:使之生存下来
例:况吾与子渔樵江渚之 鱼虾而友麋鹿, 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成以其小, 成以其小,劣之。 渔人甚异之。 渔人甚异
译:认为……小 认为 小 译:对……感到奇怪 感到奇怪
且庸人尚羞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况于将相乎?
为羞, 译:以……为羞,对……感到羞耻 为羞 感到羞耻 认为……奇特 奇特 邑人奇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译:认为 稍稍宾客其父。
高中语文语法基础知识入门(含文言词类活用及倒装句)

高中语文语法基础知识入门(含文言词类活用及倒装句)词根据是否具有实在意义,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就是有实在意义的词,虚词就是没有实在意义,在句子中只起一定语法作用的词。
实词可以分为: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叫名词。
(1)表示人:老师、学生、作家、工人、鲁迅(2)具体事物:天、地、花、草、天空、海洋(3)抽象概念:方法、科学、法律、事业(4)处所:北京、青岛、黄河、长江、三味书屋(5)方位:东、西、南、北、上、下、前、后、左、右、里、外、内、中、间、旁、以前、以南、之下、之后、东边、西面、里头。
(6)时间:早晨、正午、晚上、半夜、上午、白天、夏天、立秋、今天、星期二、目前、现在2、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叫动词。
(1) 动作行为:穿、跳、走、纪念、朗诵。
(2) 存在变化:有、增加、缩小、扩大、发生。
(3) 心理活动:想、懊悔、喜欢、担心、高兴。
(4) 可能意愿:应该、应当、能够、愿意、必须、敢、肯、会、能、要、可以。
(5) 趋向:上、下、来、去、上去、下去、进来、进去、起来、上来。
(6) 判断:是、就是、正是(7) 使令:使、让、派、请、叫、要求、命令、推举、允许、鼓动、鼓励。
3、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或状态的词叫形容词。
(1)形状:大、小、高、圆、长、短、高大、肥胖。
(2)性质:好、坏、镇定、勇敢、乐观、伟大、优秀(3)状态:愉快、高兴、慌张、急躁、迅速、朦胧、桔红4、数词:表示数目的词叫数词。
(1)基数(确数)一、二、千、万、亿(2)序数:第一、三叔、三年级、六楼、初五、老三。
(3)分数:三分之一、九成(4)倍数:三倍、十倍、翻一番(5)概数:十几概数、十余人、三十多岁、两三个、成千上万、很多人5、量词:表示事物单位或行为、动作单位的词叫量词。
无量(表示人或事物单位的词)(1)个体:个、位、尺、只、台、条(2)集体:批、帮、群、套、双、副、对、类(3)不定量:些、点(4)度量衡:丈、尺、里、亩动量(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次、回、下、趟、遍、阵、场、遭、焉动量词也可以借用跟动作有关的事物的名词。
词语的语法功能与词类活用

(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容词
形容词既可以活用为一般的动词,也可以活用为使动和意动。
我们如何判断呢?如果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是宾
语具有的!那这个形容词就作使动,否则,它活用为一般的
动词。如:
①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②大王必欲急臣。
③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④秦王恐其破璧。
(3)名词的使动用法,如: 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②舍相如广成传舍。 判断名词作使动方法: 第一步是看这个名词有没有带宾语,若是带宾语,证明它作动词用。 第二步是看这个动作是不是由宾语发出的,若是,那这个名词就作 使动。如上例的“肉”,由它带宾语可看出它活用为动词,意为 “长肉”,“长肉”这个动作是由“骨”发出的,因而可以确定 “肉”作使动。同样,“舍”也是。
(六)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就是主语觉得或主观认为宾语具有形容词、名词所具 有的特征,实际上并不一定。这也是判断意动用法的方法。 1、形容词意动,如:成以其小,劣之。 2、名词意动:如: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意动用法有三种翻译: ①,认为……;②,觉得……;③,把……当作……。
使动与意动的区别
指出下面各句的名词作状语。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 3、吾得兄事之 4、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5、六国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6、有狼当道,人立而啼(《中山狼传》) 7、其一犬坐于前(《狼》)
(三)形容词作动词 形容词特征有:①作谓语,②被状语修饰,③不能带宾语。④前 面不能加所字。形容词如果具备③④特征,又没有使动、意动的 意味,就用作一般动词,如: 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善:善待。 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短:揭短。
文言文语法简析

文言文语法简析----词类活用Ⅰ.图示:一般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特殊活用:使动(名词使动动词使动形容词使动)意动(名词意动\形容词意动)Ⅱ.简析:(一)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一般情况下只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不能受副词或能原动词的修饰,更不能带宾语,在古汉语中,名词却常常表示与它相关的行为或动作,充当句子的谓语,后面可以带宾语\补语,前面可以用副词或能原动词束修饰限制.这时名词就活用为动语了.例句:①驴不胜怒蹄之. (用蹄子踢)②左右欲刃相如. (用刀刃杀害)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识水性,游泳)④客初至,不冠不袜.(戴帽子,穿袜子)其中①②句带宾语,③④受能原动词\副词修饰限制.(二)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在句中充当谓语(不带宾语)或定语.在古文中形容词往往临时改变它原有的语法功能,转而表示与其相关的行为或发展变化,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和语法功能.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例句:①楚左尹项伯者,素善侯张良.(与….友善)②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王(说坏话)③烈山泽而 .(放大火烧)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缩小,变弱)(三) 动词活用为名词古汉语中,动词在特定情况下,失去动词特点象名词那样来使用.这种现象叫做动词活用为名词.活用后,不再表示动作行为,而是表示与复动词相关的人或事物.例句:①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地里产出的粮食)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埋伏的军队)③审容昧之易安.(容昧的小屋)(四) 形容词活用的名词形容词在汉语中,有时失去了它原有的特点,而获得名词的某些特点.这种现象叫做形容词语用为名词.活用后,从意义看,不在表示某中性质和状态,而是表示具有某重性质和状态的人或物.例句: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年人)②犹不能恃无功之重.(尊贵的地位)③倚南窗口寄傲.(自得的心情)④知否,知否?应是红肥绿瘦.(红的花,绿的叶)(五) 普通名词作状语所谓普通名词,是相对于时间名词而言,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古、今汉语中是很常见的,而普通名词作状语的情况就不同了.在现代汉语中很少见.而在古代汉语中则经常出现.普通名词用在动词前,一般是充当主语.构成主谓关系,而作状语,就成了修饰关系.常见的有以下四种:(1) 比喻动作行为的情状.用名词所代表的事物的某些特征作比喻来修饰.例句:①赢粮而景从(像影子)②有席春天下,仓举宇内,囊括四海.(像席子)③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④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翅一样)⑤斗折蛇行.(像蛇那样)(2) 表示对人的态度这是用对待名词状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态度对待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例句:①吾得兄事之.(把他当作兄长来对待)②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把…当作父亲来对待)(3) 表示工具或凭借用名词状语所表示的事物来说明动作为所用的工具,依据或原料.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②黔无驴,好事者船载以入.(用船)③失期,法当斩.(依法)(4) 表示方位或处所用名词状语证明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或方位.例句:①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前面)②义庙礼之.(在庙堂上)③既东封郑.(在东面)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往上,往下)在现代汉语中,这种现象主要还残存在一些成语,熟语或部分合成词中.如车载斗量,星罗棋布,土崩瓦解,礼贤下士,口诛笔伐.风餐露宿,“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手写体,漆是线等.(六) 使动用法在汉语动词谓语中,一般动宾关系的特点是,主语发出动词谓语的动作,其宾语是谓语的支配对象.如“齐师伐我,”“公问其故.”等.而使动用法则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真特点主要是主语使宾语实行动词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例句:①序八州而朝同列.(使与它同的诸侯来就拜)②外连衡而斗诸侯.(使诸侯互相争斗)两句中的谓语,“朝”,“斗”都不是主语发出的动作行为,而是在主语的支配下有宾语来实行的动作行为.表达这类句子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有兼语短语充当谓语来完成的,因而是动用法的实质,就是用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1) 名词的使动用法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前者一般是专有名词的活用.后者主要是普通的名词或方面名词.例句: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是白骨长肉)②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使他成为国相)③然得而腊之以为饵.(使之成为干肉,腊(XI)④适燕者,北其辕,适楚者,南其辕.(使其车辕向北,使其车辕南)(1) 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汉语中很常见,这是因为在上古汉语里,兼语结构述设有完全发展成熟,需要用这种结构来表述.⑴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上了宾语,那么很有可能是使动用法.例句:①项伯杀人,臣活之.(使之活)②选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束之.(使之束)③操军方连船,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词类活用知识点总结

词类活用知识点总结在语法中,词类活用是指词汇的不同形式在句子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
在英语中,存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连词和介词等不同的词类,它们在句子中扮演不同的语法角色。
以下是词类活用的知识点总结:名词名词是指人、事、物、地点和概念的名称。
在句子中,名词可以担任主语、宾语、表语和定语等不同的语法位置。
名词的单数和复数形式、所有格形式以及不同的分类形式都是名词的活用形式。
动词动词是表示动作、状态或者变化的词汇,它在句子中可以担任谓语、宾语补足语等不同的语法位置。
动词的时态、语态、语气、人称和数等形式都是动词的活用形式。
形容词形容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特征或状态的词汇,它在句子中可以作为定语、表语等不同的语法位置。
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形式是形容词的活用形式,它们用来表示事物之间的程度或者比较。
副词副词是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整个句子的词汇,它在句子中可以作状语、宾补等不同的语法位置。
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形式是副词的活用形式,它们用来表示程度或者比较。
代词代词是用来代替名词或者名词短语的词汇,它在句子中可以作主语、宾语、表语等不同的语法位置。
代词的人称、数和格等形式是代词的活用形式,它们用来表示代词在句子中的不同角色。
连词连词是用来连接词、词组或句子的词汇,它在句子中起连接作用。
连词的不同种类和用法是它的活用形式,它们用来表示逻辑关系和语法连接。
介词介词是用来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或位置的词汇,它在句子中可以作状语、宾语等不同的语法位置。
介词的不同种类和用法是它的活用形式,它们用来表示不同的空间或时间关系。
总结词类活用是语法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它涉及到词汇的不同形式在句子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
掌握词类活用的知识能够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句子的结构和含义,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因此,我们在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要注重词类活用的练习和应用,从而提高我们对语言的认知和运用能力。
词类活用

一、使动用法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动词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之”是“使之活”。
形容词使动用法:“春风又绿江南岸。
”就是“春风又使江南岸绿”。
名词使动用法:“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生死”相当于“使死生”,即“使死者复生”;“肉骨”相当于“使骨肉”,即“使白骨生肉”,也是使死者复生的意思。
二、意动用法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渔人甚异之。
”“异之”是“认为它奇怪”的意思。
名词意动用法:“孟尝君客我。
”“客我”是“以我为客”。
三、名词用如动词如;“驴不胜怒,蹄之。
”“蹄之”是“(用蹄子)踢之”的意思。
又如:“草木畴生,禽兽群焉。
”“群”是“群居的意思”。
再如“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西”是“往西去了”的意思。
四、名词用作状语现代汉语只有时间名词才能作状语,普通名词用作状语的很少见。
但在古汉语中,普通名词也可以用作状语。
这是古汉语常见的现象。
如表示方位或处所:“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北”表示方位。
“蜀太宋以下郊迎。
”“郊”即“郊外”,表示处所。
“郊迎”,就是“在郊外迎接”。
表示工具或依据:“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可译为“用箕畚运到⋯⋯”。
又如:“失期,法当斩。
”“法当斩”是“依法应杀头”的意思。
表示对人的态度:“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客待之”是“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的意思。
表示比喻:“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其一犬坐于前”,是“其中一条狼像狗那样坐在前面”的意思。
1 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即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做什么”的意思。
如《郑伯克段于鄢》:“庄公寤生,惊姜氏”,句子中的“惊”,并不是说主语庄公本人吃惊,而是说使宾语姜氏受了惊吓。
实际上,使动用法是以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了递系结构的内容,用“动+宾”表示“使+宾+动”的意思。
现代汉语一般不用使动用法,而是用递系结构来表示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本来属于形容词或名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点语法知识,破解词类活用.整理:窦慧杰时间:2016、8、1前言:任何语言的表达都有一定习惯,后人总结规律,便形成语法。
文言中所谓的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是相对于翻译成的现代汉语而言。
词的分类: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一、思考在现代汉语中:名词能否做谓语?一般是由动词充当。
名词能否做状语?一般是由副词、介宾短语充当形容词动词能否做主语、宾语?一般是由名词充当不及物动词能否带宾语?一般是由及物动词充当请看例句:二月草已()请分析成分。
空处应是谓语,必由动词充当。
空处是“芽”,今天看,是名词,此处活用为动词,发芽。
(明确:处在这个位置上,得有这个词性。
语言环境决定词性。
)二、词类活用:@什么是词类活用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这种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刃”原为名词,“刀口”的意思,在这里作动词用,“用刀杀”的意思。
词类活用不同于词的兼类和一词多义。
一个词经常具备两类词的语法特点,是词的兼类。
一个词固定地具有几个义项,是一词多义。
如“使”,有“出使”和“使者”两个意思,一为动词,一为名词,属于词的兼类,也是一词多义。
而词类活用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进而产生某一新的意义的一类语法现象。
@它包括:1.名词作状语。
2.名词作动词。
3.名词意动用法。
4.名词使动用法。
5.动词作名词。
6.动词使动用法。
7.动词为动用法。
8.形容词作名词。
9.形容词作动词。
10.形容词使动用法。
11.形容词意动用法。
12.数词活用。
名词活用名词做动词找出词类活用现象,并总结规律。
籍吏民,封府库2、大楚兴,陈胜王规律一:名词不带宾语,带的话一般活用为动词。
范增数目项王2、汉水又东规律二:名词不能受副词修饰,那么名词如果出现在副词后边就要活用为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规律三:“能愿动词”是要出现在一般动词前面的,“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要活用为动词。
[小练习] 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之。
1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2楚人一炬,可怜焦土3序八州而朝同列。
4吾师道也名词作状语找出词类活用现象,并总结规律。
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2、辇来于秦3、秦军降诸侯,诸侯多奴虏使之。
4、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规律:名词在句中常作主语、宾语,如果它用在动词前处在主语的位置,而又不能作主语时,就要活用作状语。
[小练习] 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③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④东歌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⑤而相如廷叱之⑥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名词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
①生死而肉骨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名词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
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①稍稍宾客其父②鱼肉缙绅③孟尝君客我④君子病无能焉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动词活用(一)动词使动找出词类活用现象,并总结规律。
项伯杀人,臣活之2、庄公寤生,惊姜氏。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规律:1.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如果带上宾语时,一般是用作使动,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
2. 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由宾语发出的,一般是用作使动。
(二)动词作名词找出词类活用现象,并总结规律。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②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规律: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形容词的活用找出词类活用现象,并总结规律。
1、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2、春风又绿江南岸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规律:形容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如带宾语必然要活用,有三种情况:1)、活用为一般动词。
二2、活用为使动词。
3)、活用为意动词。
形容词作动词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2恐事穷且得罪,乃再诣相府3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4彼好游者不能穷也规律: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
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形容词使动用法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②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③昂其直,居为奇货④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规律: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
形容词意动用法①孔子登东山而小鲁②予怪而问之③渔人甚异之④贵货而易土规律: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
相当于“认为怎么样”或“以…为…”。
形容词作名词①秦孝公据殽函之固②晓看红湿处③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⑤险以远,则至者少规律: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
小结:古汉语句子的构成和现代汉语基本一致,词类搭配方式有以下两种类型:一、名(代)+动+名(代)例: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二、名(代)+形(不及物动词)例:抗辞慷慨据此搭配,我们就可以判断词类是否活用。
(1)即形如“名(代)+名”,后一个名词活用,如果符合“名(代)+名+动”,则作状语,如“良庖岁更刀”,名词“岁”作状语,“每年”;如果不带动词,则后一个名词作动词,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名词“王”活用作动词,“作王”。
(2)即形如“名(代)+名+名(代)”,第二个名词活用,可活用为一般动词、使动用法或意动用法。
如“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的“袖”作一般动词,“(袖中)藏着”;“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王”是“使……为王”,使动用法;“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的“席”是“以……为席”,意动用法。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个名词(代词)经常省略,如“封府库,籍吏民”的“籍”是名词,“名册,户口册”,似乎是“名+名”的形式,联系语境,原来据前“吾入关”省略了代词主语“吾”,“籍”活用为动词,“登记……的名册”。
(3)即形如“名(代)+介宾短语”,则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凡吏于土著”的“吏”活用为动词,“为吏(做官)”;“沛公军霸上”,“军”后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军(于)霸上”,“军”活用为动词,“驻扎”。
(4)即形如“副+名”,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失时不雨,民且狼顾”的“雨”活用为动词,“下雨”。
(5)即形如“能愿动词+名词”,则名词活用作动词。
如“非能水也”的“水”活用为动词,“游泳”。
(6)即形如“所+名”或“乃+名”等,名词活用作动词。
如“置人所罾鱼腹中”中的“罾”活用为动词,“(用网)捕”。
(7)即形如“动+动”,则动词活用作名词。
可为主谓短语,即第一个动词活用作名词,如“而魏救不至”的“救”活用作名词,“救兵”;也可为动宾短语,即第二个动词活用作名词,如“殚其地之出”的“出”活用作名词,“(出产的)东西”。
(8)即形如“不及物动词+名词”,动词活用为使动或为动。
如“使人止晋鄙”的“止”是“使……止”,使动用法;“秦不哀吾伤而伐吾同姓”的“哀”是“为……哀”,为动用法。
(9)即形如“动+形”,动词可活用为名词,构成主谓短语,如“而其见愈奇”的“见”活用为名词,“(见到的)景色”;或者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如“瑜等率轻锐继其后”的“轻锐”活用为名词,“(轻装的精锐)部队”。
(10)即形如“形+名”,则形容词可活用为一般名词,或为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如“然则今有美尧舜于当今之世者”的“美”活用为一般动词,“赞美”;“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的“弱”是“使……削弱”,使动用法;“北亦未敢遽轻吾国”的“轻”是“以……为轻”,意动用法。
(11)词类活用虽可通过词类搭配来判断,但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才能判断准确。
如“名+名”可构成并列关系、偏正关系(如“籍吏民”的“吏民”是并列关系),“动+动”可构成并列关系、承接关系(如“俯身倾耳以请”,“俯”“倾”“请”是承接关系),“形+名”可构成偏正关系(如“膏腴之地”),这些都不属于词类活用。
因此,掌握词类搭配规律,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才能准确而迅速地判断词类活用。
一试身手:词类活用练习一(20题)1、下列加点词,与“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中“上”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B.妣,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火尚足以明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C.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D.世之奇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长桥卧波,未云何龙?B、无乃尔是过与C、刑人如恐不胜D、年十七,好古文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拔剑撞而破之B、骊山北构而西折C、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D、道芷阳间行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B、侣鱼虾而友糜鹿C、序八州而朝同列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非有仲尼,墨翟之贤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C、小学而大遗D、是故圣益圣,愚益愚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歌窈窕之章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C、则其至又加少矣D、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却匈奴七百余里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C、吾得兄事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覆道行空,不霁何虹?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沛公军霸上D、此其志不在小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既来之,则安之B、鼎铛玉石,金块珠砾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D、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B、下江陵C、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B、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C、以愚黔首D、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B、后世必为子孙忧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D、秋毫不敢有所近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后人哀之而不鉴之B、常以身翼蔽沛公C、头发上指D、有泉侧出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籍吏民封府库B、楚人一炬,可怜焦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