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利弊
初中历史教学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

初中历史教学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是一个长期存在并产生深远影响的政治体制。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制度特点和影响等多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
一、历史背景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起源于秦朝。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他采取了集权的政治体制,自称“皇帝”,并建立了贵族制度,为中国的封建时代奠定了基础。
皇帝制度随后经历了汉、唐、宋等多个朝代的发展和演变,其权力范围和制度安排都有所不同。
二、制度特点1. 皇帝的权力统一: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具有高度的集中统一性。
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拥有极大的政治权力,掌握军事、行政、司法等各个方面的最高决策权。
2. 皇帝的世袭制:在古代中国,皇帝的继承一般都是通过世袭制来实现的。
即皇帝的儿子或亲属继承皇位,确保了权力的延续和传承。
3. 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强调中央集权,各地的统治者必须效忠于皇帝。
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命,实行垂直管理,以确保皇帝的权威和统治稳定。
三、影响1. 统一和稳定:古代中国的皇帝制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皇帝拥有最高的权力,能够统一各个地区,避免了分裂和内乱的情况。
同时,中央集权的制度也有利于各地资源的调度和开发。
2. 封建等级制度:皇帝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下设王侯、卿大夫、士庶等不同级别的贵族阶层,形成了封建等级制度,维系了封建社会的秩序。
3. 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强调君王的仁德和治国理政的道德规范,影响了皇帝的行为准则和治国方略。
同时,皇帝也会维护和推广儒家思想,巩固统治地位。
总结: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是一个长期存在并产生深远影响的政治体制。
其具有权力统一、世袭制、中央集权等特点,为中国的封建社会提供了政治基础。
此外,皇帝制度对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并形成了封建等级制度和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治国理政观念。
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对中国历史、文化及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皇帝决策机制的利与弊

中国古代皇帝决策机制的利与弊——谈古论今话管理之四十五古代中央管理体制的积极与消极功能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管理体制,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三公九卿制”,另一种是“三省六部制”,而其他的体制都是由这两种形式的修正或改变,其基本管理体制没有质的变化。
而这两种管理体制也是比较适合于中国古代的皇权专制体制的。
当然,中国古代管理体制的具体设置各朝代有所不同,所以,其专制管理方式也不太一样,相应的,帝王专权的程度也有较大的区别。
相对而言,在中国历史上,“三省六部制”管理体制的发展是最成熟的,对于专制体制来说,他也是比较合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三公九卿制”产生比较早,而在各个时期有些不同,周代开始有“三公”的称呼,但所指不一样,今文经学家根据《尚书大传》《礼记》等,认为“三公”指的是司马、司徒、司空;而古文经学家则根据《周礼》,认为“三公”指的是太傅、太师、太保。
秦变周法,设左右丞相,以丞相取代“三公”,天下大事皆决于丞相府,同时,设太尉管理军事,设御史大夫掌管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协助丞相处理政事。
而“九卿”指的是:奉常、廷尉、治粟内史、典客、郎中令、少府、卫尉、太仆、宗正。
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到了西汉初期,设丞相和御史大夫辅佐皇帝治国理政,再设有太尉,掌管军事大权,但太尉并不常置。
从汉武帝开始,汉沿袭了“三公”的说法,而此时的三公便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当然,“三公”所指官员的名称是有变化的,比如,汉武帝将“太尉”改为“大司马”,汉成帝时,将“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而汉哀帝时将“丞相”改为“大司徒”等。
“九卿”的名称也有不断有变化,比如,汉景帝把“奉常”改为“太常”;把“卫尉”改为“中大夫令”;把“廷尉”改为“大理”;把“典客”改为“大行令”;把“治粟内史”改为“太农令”。
汉武帝时,“大农令”又改为“大司农”;“大行令”改为“大鸿胪”;“郎中令”改为“光禄勋”等。
各代“九卿”不一样,有时“九卿”只是列卿或众卿之意。
浅析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利与弊

商人、 封建地主与地方势力 , 自 农以相对宽松的经济环境 , 给 耕 使得 自 耕农经济得以存在和 发展。 在这 种政治体制下, 中国封建经济 曾达到
然而, 任何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 皇帝制度也存在着很大的缺 陷性。 皇权至高无上而无所 不统 的属性 , 使得 全体臣民都是皇 权统治 和奴役的对象 , 没有平等可言。在皇 帝制度创 立后的历史中, 皇权意 识不断的膨胀 却缺乏对其应有 的制约 与限制 。 正因为如此, 在历史上 才 会 出 现 不 少 皇 帝滥 用 权 力 的现 象 , 社 会 造 成 了 巨 大 的伤 害 。 创 给 如 立了皇帝制度的秦始皇, 在统一六 国后, 仍然满足不 了他的政治野心。
有 实力来救助 。于是 , 他们分封子弟们为诸王 , 手握重兵 散落在全 国
各 地 , 样 就 可 以保 证 王 朝 的 稳 定 。 而 , 是 这 些 藩 王 们 , 这 然 正 当他 们 有 了 实力 时 , 想 着 得 到 更 大 的 权 力 。汉 文 帝 时 的 “ 国之 乱 ” 燕 王 朱 就 七 ,
一
、
“ 帝”最 早出现 在商代甲骨文中,它在商代代表的是至高无上 的 神 。商朝统治者为了加强 自己的统治, 着力塑造了“ 上帝” 。上帝和地 上 的殷王 一样 , 自己的朝廷、 吏、 有 官 使节( 云 、 雪诸神) 风、 雨、 。它支 配 着 形 形 色色 的 自然现 象 , 以 令 风 、 雨 。 它 又 通 过 先 公 先王 对 人 可 令 世 发号施令 , 从而 给商王 朝的统 治加上 了神圣的灵光 。“ 皇帝” 则始 , 见 于 西周 金文 , 是 指 天 上 的 神 , 皇 帝 与 现 实 的 社 会 政 治 联系 更 加 也 但 紧 密, 周王可 以直接 向上 帝祈求 祷告而 勿须通过先 公先王转达 。 及至 春 秋, 周王室势力一撅不振。与此相对 的是, 春秋时期的天帝也成 为 种 摆 设 。这 时 候 , 祭祀 的对 象 都 是有 利 于 民 的 自然 界 的东 西 , 者 或
皇帝专权的弊端论皇帝制弊端及出路

皇帝专权的弊端论皇帝制弊端及出路论皇帝制弊端及出路手中一张张翻过的书页,一寸寸灰飞的历史,不仅让我想起了古代皇帝龙袍加身、发号施令、饮酒作乐、宫庭内讧和烽火连天、民怨沸腾的景象。
中国的皇帝制,正式是在秦朝开始的。
所有的权力都在集中在皇帝手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皇帝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于一身,是封建王朝的最高立法者、最高行政长官、最高法官、军队最高统帅,国家大事的运转,完全建立在皇帝的个人意志之上。
所以,一旦皇帝昏庸,不理朝政,常常易引起外戚或者宦官专权、农民暴动。
更何况,即使皇帝想做个好皇帝,治理好国家,但他首先要以维护他的利益为基础,这样不免对百姓有所不公。
况且一个人的能力、精力、思维十分有限,皇帝用人又多疑,对好的建议往往置之而不理;下层官员可能又徇私枉法,对皇帝不忠,谎报实情。
所以,下层人民的生活可想而知。
秦朝奠定了皇帝制的基础。
秦始皇就因为个人集权而做出了轰动一时的“焚书坑儒”事件,这象征着皇帝专权的时代正式开始,象征着皇帝的权威不可侵犯。
秦始皇死后,由于秦二世不理朝政,政法苛刻,引起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这更将其弊端暴露无遗。
西汉的皇帝也算得上是精明能干了,却也因个人精力、思维不够,而引起了一连串的宫廷内讧,外戚专权。
东汉王朝更是混乱。
除开国皇帝刘秀及其儿子以外,其余皇帝最大不过十八岁,最小才三个月。
儿童皇帝成为皇帝政治的一大特色。
于是乎,造就了一大批外戚专权的故事。
皇帝长大后,又在宦官与士大夫之间左右徘徊,使东汉王朝政权一度落入外戚、宦官、士大夫手中。
人民生活也因宫廷内讧而苦不堪言,以至最后连年战火,天下三分,人们只求苟活于乱世之中。
晋朝更是将皇帝制弊端暴露无遗,其开国皇帝司马炎不力图求精,一心游山玩水,不顾朝政。
官官勾心斗角,争强比富,其中以石崇、王凯比富为最。
晋武帝死后,其子孙多为白痴,白痴皇帝成为皇帝政治的一大特色。
宫廷政变天天上演,今天你死,明日我亡……瞬间,天下分为南北朝。
浅议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之利弊

浅议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之利弊摘要回溯我们过去从秦代到清代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史,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有种复杂的感受。
秦的统一、唐的强盛以及清末挨了打的半殖民与半封建。
河的一岸悬挂着几千年的灿烂文明之彩灯,与另一岸灰色的近代史的倒影相映成趣地投射在河水中,形成一幅淡淡的说不清感觉的水墨!提到君主专制,不少人会咬牙切齿;当然也会有一些人出于对优秀传统的维护而为其辩护和申诉,排除其中的利益因素,我仍然相信这里面有不少学者是诚实的、基于信念的去维护它。
从客观上来说,任何存在着的事物都能找到它存在的一定理由与其背后流长的渊源,更何况是一种曾经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制度。
然而,人们也会不禁要问,“难道存在就意味着合理吗?存在与合理之间有没有其一定的必然联系?”关键词君主专制奴隶制农耕文明一、君主专制之消极面君主专制,其不可否认的是,如黄宗羲所言,“挟天下之公为其一家之私”,在家天下的国家制度之下,帝王对全国上下实施了一切社会资源的大垄断,其表现为繁重的徭役与沉重的赋税以及一整套自下而上的纳贡制度。
而家国不分、公私无界的浑然成一的政体,往往又滋生出了腐败的温床,而这种源于制度深层与观念深层的腐败一般来说又是严刑峻法所不能解决的,这同样也解释着为何明代的重典治吏其结果仍是“始赴者众、善终者无”的诡异局面,刑法再怎么重,奔赴仕途的学子们到头来依然冒着人头落地的危险以身试法!其次,在君主专制的国家里,君主的出发点无非两个:一是将国内体制外要素的增长扼杀在摇篮里,以维持自己统治;二是抗拒外敌入侵,防止外来力量夺取政权。
君主们能够如此行的原因,有学者主要认为这是由于中国周边国家较弱,能在即使不改变生产方式、推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就能稳固政权,因此,君主们便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对人民与体制外因素的控制上。
有所不同的是,我个人认为,君主之所以不断地对民众实施专制,其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君主自认为对内施行专制的手段是防范外来“假想敌”的最佳方式,君主们往往会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即一旦我放松专制的程度,便会内奸四起、里外勾结、让各种奇思妙想来公然撼动我儒家的正统思想本位。
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利弊

秦朝皇帝制度的利与弊“皇帝”称号的由来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最早就有“三皇五帝”的说法,其中三皇,指天皇:伏羲,地皇:神农,人皇:轩辕。
五帝,指金帝:颛顼,木帝:帝喾,水帝:尧,火帝:舜,土帝:大禹。
在秦朝建立之前国君一般被称为“王”,当时在政治上也主要是贵族集体领导制度,“王”的权力在很大程度上也要受到贵族集团的制约。
商朝时由于科技的落后人们对上天十分的敬畏,统治者更是每逢有国家大事必通过占卜的方式向上天询问吉凶,为了加强统治甚至还塑造出了“上帝”,他和地上的殷王一样有着自己的行政体系,管理着风、雨、雪诸神。
在西周金文中出现了“皇帝”,他同殷商时的“上帝”一样都是管理大自然的神,而周王也成为沟通“皇帝”与现实世界的“中间人”,周朝更是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使得上天与现实政治联系进一步加强。
到了春秋时代,周王室衰微,天下大乱,礼崩乐坏,各个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祭祀的对象也更多转移到有利于民的自然界和英雄人物的身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也更多与现世中的英雄人物相结合,甚至人民把一些上古帝王转化到现有历史的君主中去,直至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功高盖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于是把“皇”与“帝”的称号集于自己一人,自称为“皇帝”。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 公元前 221 年, 灭齐不久, 秦王政即向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颁布“议帝号”令 :“寡人以眇眇之身 , 兴兵诛暴乱 , 赖宗庙之灵 , 六王咸伏其辜, 天下大定。
今名号不更, 无以称成功, 传后世 , 其议帝号。
”“皇帝”制的基本内容1.皇权至上,不可僭越。
在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的权力在理论上是无所不包的。
在通常情况下,国家的一切行政、军事、司法、财政、宗教大权都由皇帝总揽;对中央和地方主要官员的任免、赏罚、生杀予夺大权,也无不取决于皇帝。
另外,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
但是,皇帝在行使权力的时候,由于个人的精力有限,要真正做到个人独断乾纲,实现“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也是不可能的。
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利弊精编版

秦朝皇帝制度的利与弊“皇帝”称号的由来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最早就有“三皇五帝”的说法,其中三皇,指天皇:伏羲,地皇:神农,人皇:轩辕。
五帝,指金帝:颛顼,木帝:帝喾,水帝:尧,火帝:舜,土帝:大禹。
在秦朝建立之前国君一般被称为“王”,当时在政治上也主要是贵族集体领导制度,“王”的权力在很大程度上也要受到贵族集团的制约。
商朝时由于科技的落后人们对上天十分的敬畏,统治者更是每逢有国家大事必通过占卜的方式向上天询问吉凶,为了加强统治甚至还塑造出了“上帝”,他和地上的殷王一样有着自己的行政体系,管理着风、雨、雪诸神。
在西周金文中出现了“皇帝”,他同殷商时的“上帝”一样都是管理大自然的神,而周王也成为沟通“皇帝”与现实世界的“中间人”,周朝更是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使得上天与现实政治联系进一步加强。
到了春秋时代,周王室衰微,天下大乱,礼崩乐坏,各个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祭祀的对象也更多转移到有利于民的自然界和英雄人物的身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也更多与现世中的英雄人物相结合,甚至人民把一些上古帝王转化到现有历史的君主中去,直至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功高盖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于是把“皇”与“帝”的称号集于自己一人,自称为“皇帝”。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 公元前 221 年, 灭齐不久, 秦王政即向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颁布“议帝号”令 :“寡人以眇眇之身 , 兴兵诛暴乱 , 赖宗庙之灵 , 六王咸伏其辜, 天下大定。
今名号不更, 无以称成功, 传后世 , 其议帝号。
”“皇帝”制的基本内容1.皇权至上,不可僭越。
在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的权力在理论上是无所不包的。
在通常情况下,国家的一切行政、军事、司法、财政、宗教大权都由皇帝总揽;对中央和地方主要官员的任免、赏罚、生杀予夺大权,也无不取决于皇帝。
另外,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
但是,皇帝在行使权力的时候,由于个人的精力有限,要真正做到个人独断乾纲,实现“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也是不可能的。
古代中国的皇帝与君主统治

古代中国的皇帝与君主统治在古代中国,皇帝与君主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无上权威和权力。
他们承担着管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推动文化发展的重任。
然而,皇帝与君主统治也存在着优点和缺点,给中国的历史进程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古代中国的皇帝与君主统治能够确保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由于皇帝的绝对权威,他们能够迅速做出决策和管理国家事务,确保政府的高效运转。
他们组织各级官员,制定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同时,皇帝还能通过封建制度来统治各地领主,保持地方的稳定。
其次,皇帝与君主统治为中国的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支持文人墨客的创作和学术活动,鼓励人才的涌现和文化的繁荣。
古代中国的文化如诗词、书画、音乐等在皇帝的庇护下得以迅速发展。
他们通过自己的审美成就来塑造国家的文化风貌,并借此提高国家的声望和威望。
然而,皇帝与君主统治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皇帝的权力过于集中,导致了权力的滥用和腐败。
一旦皇帝自私自利,统治者腐化,就容易落入独裁和专制的陷阱,给国家带来灾难。
其次,继位问题也成为皇帝与君主统治中的一大困扰。
皇帝的子女继承权利的问题,常常引发内乱和权力争夺,给国家带来不稳定和动荡。
此外,皇帝与君主统治也存在统治能力差异和个人素质问题。
有些皇帝能够英明睿智,善于治国理政,促进国家的繁荣和稳定;而有些皇帝则相对不尽如人意,甚至导致国家的衰落和动荡。
这些不同的统治者行为和决策,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皇帝与君主统治在维护社会秩序、推动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也面临权力滥用、继位问题以及统治能力差异等挑战。
对于我们现代人而言,了解和研究皇帝与君主统治的历史,可以促进我们对权力、政治和社会发展的思考,为当代社会治理提供启示与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朝皇帝制度的利与弊
“皇帝”称号的由来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最早就有“三皇五帝”的说法,其中三皇,指天皇:伏羲,地皇:神农,人皇:轩辕。
五帝,指金帝:颛顼,木帝:帝喾,水帝:尧,火帝:舜,土帝:大禹。
在秦朝建立之前国君一般被称为“王”,当时在政治上也主要是贵族集体领导制度,“王”的权力在很大程度上也要受到贵族集团的制约。
商朝时由于科技的落后人们对上天十分的敬畏,统治者更是每逢有国家大事必通过占卜的方式向上天询问吉凶,为了加强统治甚至还塑造出了“上帝”,他和地上的殷王一样有着自己的行政体系,管理着风、雨、雪诸神。
在西周金文中出现了“皇帝”,他同殷商时的“上帝”一样都是管理大自然的神,而周王也成为沟通“皇帝”与现实世界的“中间人”,周朝更是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使得上天与现实政治联系进一步加强。
到了春秋时代,周王室衰微,天下大乱,礼崩乐坏,各个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祭祀的对象也更多转移到有利于民的自然界和英雄人物的身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也更多与现世中的英雄人物相结合,甚至人民把一些上古帝王转化到现有历史的君主中去,直至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功高盖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于是把“皇”与“帝”的称号集于自己一人,自称为“皇帝”。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 公元前 221 年, 灭齐不久, 秦王政即向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颁布“议帝号”令 :“寡人以眇眇之身 , 兴兵诛暴乱 , 赖宗庙之灵 , 六王咸伏其辜, 天下大定。
今名号不更, 无以称成功, 传后世 , 其议帝号。
”
“皇帝”制的基本内容
1.皇权至上,不可僭越。
在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的权力在理论上是无所不包的。
在通常情况下,国家的一切行政、军事、司法、财政、宗教大权都由皇帝总揽;对中央和地方主要官员的任免、赏罚、生杀予夺大权,也无不取决于皇帝。
另外,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
但是,皇帝在行使权力的时候,由于个人的精力有限,要真正做到个人独断乾纲,实现“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也是不可能的。
2.皇帝独尊,王权神化。
皇帝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是整个国家机构的核心。
秦王统一六国后,自称“赖宗庙之灵”,进而又采用邹衍“五德之运”的学说,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
为了进一步强化皇权的至高无上和神圣性,适应全国实行强有力统治的需要,除把“皇帝”作为人间专制之主最崇高的名号以外,他还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名号制度,如皇帝生前有尊号,纪年有年号,死后有庙号、谥号等,以便突出皇帝崇高的地位。
另外还规定,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皇帝的命令称“诏”或“制”,皇帝所用的玉印称“玺”。
以上称号都属于皇帝和皇帝的亲属专用,他人必须避讳。
这一切规定的目的都在于显示皇帝独尊和皇权的威严。
皇帝之上除了有一个虚无飘渺而又人格化的“天”以外,再不容许有敢于超越或干扰其权力的任何事物存在。
3. 皇位世袭,不可转移。
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皇帝是法律的制造者,又是宗法制中的家长,形成“家天下”的统治,皇位仅在皇帝一家,“天下”永远是皇帝一家所有。
把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宝座,万世一系地传给自己的子孙,是各朝各代最高统治者共同的愿望。
皇位继承一般遵循“父死子继”和“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原则。
“皇帝制”的进步性
政治上有助于政权的稳定。
中国在秦朝统一全国后有着广大的疆域以及在刚刚结束的七国之战以后社会相对稳定仍然有诸多的不稳定因素,这些都需要秦朝要能够稳定天下局势,采取集权体制就成为历史必然的选择,“皇帝制”使皇帝一个人处于国家政权的核心地位,在高度集权下达到对全国的统治,天下各项事务最终也都必须经皇帝同意方可施行,这样也
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西周分封制下地方权力过大而造成的国家混乱。
同时加强对皇权的神话,宣扬皇帝的意志是上天意志的体现,违背皇帝就是违背上天,就应该受到惩罚,也加强了皇帝的权威。
皇权在父子之间的传承也避免了因权利争夺而削弱中央的权威,使得政权能够在平稳中过度。
这些都有利于营造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对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中国几千年的君主制奠定了基础。
经济上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权保障。
农业经济在古代是国家最基础也是最主要的经济模式,农业经济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人民的生存问题,然而当时的生产力相对落后,农业经济又具有分散性和脆弱性的特点,要想实现农业经济的顺利发展就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力量来集中发展农业,使得各地间能够相互补足,尤其是遇到天灾人祸的时候就更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力量来战胜困难。
在战乱时期往往就是农业凋敝,民不聊生,只有有了相对统一的领导农业才能有发展的空间和条件,才能使自耕农在国家的帮助下顺利实现农业的正常发展,也为国家进一步的强大来抵御外侵提供保障,也就是在这种制度下中国古代创造出了辉煌的农业文明,曾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在文化上形成了以法家为主流的社会思想。
在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上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格局,各种学说相互激荡,各个学派也纷纷著书,“各家”都希望能够探索出统治国家最合理的方案,国家的统一就必然需要一种正统的思想来统领全国,并且在国家建立之初更需要一种实用性的理念来进行大规模的国家建设,在法家思想的指导下秦始皇发动全国之力修建了抵御北方匈奴入侵的长城工程,修建了宏伟壮丽的阿旁宫,更是为自己修筑了浩大的陵墓,此外还疏通水道,修筑“直道”等快速的路上交通道路,这些成就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法家思想所提倡的那种高压政策下才实现了短时间的完成,在短时间内确实为国家的快速建设提供了最具有成效的理念。
“皇帝制”的落后性
国家命运系与皇帝个人能力。
“皇帝制”使皇帝一个至于国家的最高地位,他自然也成为国家发展的“总舵手”,整个国家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模式大部分都取决于皇帝个人的选择和素质水平。
秦朝能够在嬴政的领导下“扫六合,定天下”必然是与嬴政个人的政治抱负和自己的政治素质密不可分,而秦二世是一个妒贤嫉能的君主,即使最终他成功的成为一国之君,但还是因为他自身不顾朝政、政治素养低下,对于国家的发展不能及时有效的提出相应的措施,最终草草的断送了大好江山。
可见,在“皇帝制”下皇帝在整个国家中占据着核心的作用,但是一人之力毕竟是有限的,即使遇到明君之时也无暇处理好每一件重要的国事,如果遇到昏庸无能的君主不仅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更有亡国的危机。
统治阶级内部因争夺皇权而造成矛盾激化。
“皇帝”在一个国家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也决定了这个国家只能有一个人来当皇帝,但是皇帝的儿子往往不止一个这就必然会引起皇子间的明争暗斗,如果他们能够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利害关系,共同为国家的社稷出谋划策那固然是对一个国家发展最有利的方面,但是事实却是残酷无情的,他们之间为了能够争夺到皇位不惜骨肉相残,甚至置国家发展于不顾,哪怕牺牲国家的安危也要实现自己的野心,胡亥本来在各个方面是不如自己哥哥那样合适来治理国家,但是他为了能够自己成为“皇帝”不惜与宦官勾结来谋害自己的兄弟,铲除一切能够阻挡自己继承皇位的皇亲贵族,这些措施也毫无疑问的激化了他们内部的矛盾,削弱了皇室的力量,也为后来镇压农民起义和政权的覆灭埋下祸根。
皇权滥用以及皇帝个人意愿凌驾于正常的法制。
《文献通考·自序》说:“秦始以宇内自私,一人独运于其上。
”《史记·秦始皇本纪》亦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古代社会也都是有一定的法律根据,但是在“皇帝制”下,皇帝又具有最高的权威性,皇帝的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皇帝可以“以言代法”,皇帝的命令也就是某种程度上的法律,对于一些违法王法的皇亲贵族皇帝也可以采取“法外开恩”或者特殊对待的方式,对于某些有
功之臣是可以区别于一般的大臣,这些措施对皇帝拉拢“人才”有一定的帮助但是总的看来是破坏了法制的公正性,不公正的待遇会积累一定的社会矛盾,也会使那些有特殊权力的皇亲贵族对法律有恃无恐,随意的侵害普通百姓的正当利益,而百姓在遭受侵害的时候惧于对方势力只能忍气吞声,但是这种正常的诉求无法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就可能会引发更加剧烈的反应,秦末爆发的农民起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人民诉求遭到强烈压制下而发生的剧烈反弹。
影响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在“皇帝制”的体制下,尤其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下,我们会发现除了个别部门是政府部门,大多数都是皇帝的侍从机构,帮助安排皇帝的日常起居出行工作,在中央就形成了以皇帝位首的行政制度,国家大小事务最终都必须由皇帝确定才能实施,这种体制下就更容易造成决策的不科学性,秦朝本身就是信奉法家思想,提倡君主用“法”“术”“势”来驱动大臣和管理国家,在这种缺乏合理监督的体制下就很容易出现君主根据个人的意志来规划一下巨大的社会工程,而君主的个人认识如果超出了社会的实际承受能力就容易加重人民的负担,甚至影响人民的正常生活。
在秦朝修长城、建陵墓、对匈奴用兵、沟通南方水道,修筑“直道”等社会工程从发展角度来看是积极的,是有利于国家建设的事情,但是由于秦朝你把这些浩大的工程几乎的相继或者同时进行,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必然也是要举全国的劳动力才能来完成,这就破坏了农民正常的农业活动,不合理的劳役又缺乏有效的发声途径,最终在人民无法忍受的情况下就只能被迫“起义”,通过推翻这个政权来获得自己的自由。
参考文献:
《史记秦始皇本纪》司马迁
《文献通考自序》马端临
《浅析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利与弊》赵斌 2009年5 月《法治与社会》
《秦朝首创的君主专制制度》黄栋法 2013年5月《华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