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怎样选院士(下)
周文斌教授当选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饶水 仔 )
应 市场需要 的技术人 才。
《p I 江两教育】管理 版 {
士 专程 赴 南 昌为 周文斌教授颁 发俄
罗斯 工 程 院外籍院士 证 书。 这 是 江 西 省第一 位
俄
罗斯
工
程
院外籍
院士
是
,
江西
省教育界
、
科技
界 的荣 誉 。
这 次研修班 的主要任 务是
学 习贯 彻落实党 的十七 届 四 中
全会精神 , 进 一
步解放
思
想
践
,
行科学发展观 .不 断提高教育系
统领导干部理 论水平 办学治校 、
霭
菰
200 9 年 10 月 12 日 . 江 西 省 教
育系统第一 期领导干 部公 共 管
理 高级研修班在清华大学公 共
管理 学院正 式 开 班 。 省委教育 工
委书记 省教育厅 厅 长虞国庆 出 、
席
开
班
典
礼
并
作
重
要
讲
话
省
,
委
教育工 委副书记 史蓉蓉 省教育 、
厅 副巡 视 员杨慧文 清华大学公 、
共 管理 学 院党委 书记 王 有强 教
授 出 席 开 班 典 礼 . 来 自全 省 2 2 所 本科 高校 10 个设 区 市 教育 局 和
、
委 厅 机 关 处 室 及 直 属 单 位 的50
多名学员参加 了开 班典礼。
修班 向全 体 学 员提 出 了 明确 要
求。 他 要 求 大 家 ,一 是 充分 利 用 这次研 修机会 .认真学 习领会 党 的十七 届 四 中全 会 精神 . 在认识
纪念俄罗斯科学院院士顾哲教授

纪念俄罗斯科学院院士顾哲教授9 |纪念俄罗斯科学院院士顾哲教授*□ 陶 源 周 阔中图分类号:K815 doi:10.19326/ki.2095-9257.2021.01.002*感谢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所中国部高级研究员C. B.德米特里耶夫(Сергей Викторович Дмитриев)对本文提供的帮助。
2020年7月28日,俄罗斯和波兰汉学界泰斗、历史学博士、教授、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Институт востоковедения Российской академии наук)中国部高级研究员斯坦尼斯瓦夫·罗伯特·库切拉(Stanisław Robert Kuczera, Станислав Роберт Кучера,中文名顾哲,后文以中文名指称)逝世。
他是连接俄罗斯汉学与世界汉学的重要纽带,是世界东方学黄金时期传统学术发展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顾哲1928年5月5日出生于波兰的利沃夫市(Lviv ,1919—1939年属于波兰)。
1947年中学毕业,进入华沙大学东方学学院(Instytut Orientali- styczny Uniwersytetu Warszawskiego )学习,师从波兰著名汉学家夏伯龙(Witold Jabłoński ,1901—1957),并在其指导下完成了毕业论文《道教的基础》(«Основы даоской философии»),1952年毕业并获得东方学哲学硕士学位。
1951年至1953年初在华沙大学(Uniwersytet Warszawski )担任助教。
1953年2月,作为第一批派往中国的西方留学生,顾哲赴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60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政烺先生(1912—2005)指导顾哲完成了题为《“周礼”之下中国古代社会的阶级结构》(«Классовая структура древнекитайского общества на основе материалов 〈Чжоули〉 »)的博士论文,成为当时唯一一位用汉语完成博士论文的西方留学生。
俄罗斯科学院资深院士谈对苏联_改革_及赫鲁晓夫等人的政治评价

文稿/2010.16俄罗斯科学院资深院士谈对苏联“改革”及赫鲁晓夫等人的政治评价◎张树华罗文东辛向阳出生于1929年、现今已81岁高龄的根纳吉·奥希波夫是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社会政治研究所所长、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被誉为当今俄罗斯社会学的“泰斗”。
在近60年的学术生涯中,奥希波夫与俄罗斯政界关系密切,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望。
前不久,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代表团访俄,与奥希波夫等俄方学者座谈。
下面结合座谈内容和奥希波夫的其他著作,分析介绍其关于苏联解体和苏共败亡的观点。
一、苏联不是自动解体,而是被瓦解、被肢解了在回答苏联解体原因时,奥希波夫首先强调,苏联不是解体了,而是被瓦解、被肢解了。
苏联解体违背人民的意志,也违背了全民公决。
在全民公决中,除格鲁吉亚等少数几个加盟共和国外,所有其他的加盟共和国都赞成保留苏联,反对解散苏联。
苏联解体是历史的悲剧,是巨大的地缘灾难。
中国取得的成就更凸现了这一点。
导致苏联解体的客观原因是不存在的。
苏联有雄厚的科技基础,在空间科学、核能和导弹技术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苏联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已经掌握了很强的信息和自动化技术。
斯大林时期提出消灭殖民主义,消灭驻外国的军事基地,提出了不干涉其他国家内政。
斯大林取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如果不是苏联在二战后的努力(1949年苏联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核战即第三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
造成苏联瓦解的力量首先来自外部。
西方国家把冷战强加给我们,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进行妖魔化的宣传。
西方国家每年用于对社会主义国家宣传的资金达到600亿美元。
70年代后期,基辛格讲:“干什么还要进行宣传?直接在苏共党内建立第五纵队,培养代理人。
”为了使第五纵队发挥作用,就要推行公开性。
在公开性的背景下,开始歪曲苏联社会与历史真相,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比如“大屠杀”、“大恐怖”,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我们有一个历史学家讲,没有肃反,苏联就打不贏二战。
“我钟爱中国民间故事”——俄罗斯汉学家李福清通讯院士访谈录(下)

五钱银 子 , 到 了伊 尔 库 茨 克 。在 列 宁 格 勒 送
大学 东 方 系 的 图 书 馆 中还 有 另 一 个 《 楼 红 梦》 本子 , 萃 文书 屋 本 , 面有 卡 缅 斯 基 的 是 上 题词 , 内有 他 的眉批 和其他 人 的批 注 , 明卡 说
纳 克尼 斯 ( . A H.Men x H ) 道我 研究 中 naH C 知 国文学 , 就从 抄 本 书 库拿 出来 几 部 文 学作 品 抄 本 , 说他 自己不是研 究 文学 的 , 知道 是 并 不 什 么作 品 。我打 开 一 个 较 大 的纸 盒 子 , 面 里
语, 他选 择 《 楼 梦 》 为教 材 , 国后 他 还 红 作 回 在 给矿 业 工 程 师 总部 主 任 的报 告 中介 绍 此 书 , 望翻译 成 俄 文 。可 惜 他 的报 告 在矿 业 希
李福 清 :9 3年 初 , 到 列 宁 格 勒 东 方 16 我 研究 所 , 到我 的 同学 、 看 好友 孟列 夫在 整理那 里 收藏 的敦煌 文献 。孟 列 夫说他 发现 了新 的 变文 , 还有 其他 友 人 说 发 现 了别 的文 献 。 我 很羡慕 他们 。夜 间睡下 , 就想 , 我 是否也 试着 作点 调查 , 也许 能发 现 什 么 孤本 。我 拿 孙楷 第 的《 国通 俗小 说 书 目》 比较 , 看 我们 中 作 看 是否有 中国和 日本没有 保存 下来 的古 典小说 版本 。第二 天到 东方所 , 马上发 现 了 13 8 2年
总部没 有得 到 回应 。他 也 写 了较 长 的《 国 中
旅 行记 》 载 于 俄 罗斯 《 国纪 事 》 志 , 连 祖 杂 介 绍 中国教 育 与科 举 制 的第 九篇 随笔 之 后 , 科 万 科 附录 了 《 楼 梦 》 一 回前 半 部 分 的译 红 第 文 。这 是世 界上 首次 将 《 楼 梦》 成 外 文 。 红 译
周立伟院士:耄耋之年仍在科学路上前进

周立伟院士:耄耋之年仍在科学路上前进周立伟,1932年出生于上海市,浙江诸暨人。
电子光学与光电子成像技术专家、宽束电子光学学派的开拓者与奠基人。
1958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1966年获苏联数学物理副博士学位。
现任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1984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7年被俄罗斯萨玛拉国立航天大学授予名誉博士称号,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当选俄罗斯联邦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电子光学是研究电子在电磁场中运动和电子束在电磁场中聚焦、成像、偏转等规律的学科。
已渗入到无线电电子学、电子显微学、质谱学、电子能谱学、表面物理、材料科学、高能物理以及光电子成像等领域中,凡是涉及到产生、控制和利用带电粒子束的问题,都需要运用电子光学的成果。
宽束电子光学是研究大物面宽电子束成像与聚焦以及设计变像管和像增强器的科学,是电子光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周立伟是我国电子光学领域培养的最早的一批科学家之一。
在60年的山河巨变中,社会在发展,科学在进步,周立伟与他的宽束电子光学事业也在发展中不断蜕变,而不变的是他在60年风雨中的坚守,以及那颗“即便是蹒跚着也要前进”的科学之心。
追逐未来梦想之光周立伟荣膺中国工程院院士,当选俄罗斯联邦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后,他母校的老师和同学们为他骄傲,为他自豪!为了祖国电子光学科学的发展,周立伟奋斗了60年,在科学的路途上矢志不渝、执着攀登,成为自己的科学学派的创立者。
“我年轻时并没有想过将来要当一名教授、博导、首席专家、工程院院士等”。
周立伟的理想是参军,但是因为身体原因没能入伍。
从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毕业后,周立伟在上海公私合营华通电机厂工作。
他搞技术革新,发明绕线机将工效提高7.5倍,两年内技术职称由二级助理技术员升到四级技术员。
1953年,国家号召工农青年上大学,未曾放弃过读书念头的周立伟有了要进入大学充实自己的想法。
6月,他被派往复旦大学参加干部补习班,经过3个月的补习,考入北京工业学院。
院士增选指南

院士增选指南摘要:1.院士增选的背景和意义2.院士增选的流程和标准3.院士增选的现状和问题4.院士增选的建议和展望正文:一、院士增选的背景和意义院士增选是指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中,由一定数量的院士按照规定的程序,选举产生新的院士的过程。
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界的最高荣誉,代表着我国科技领域的最高水平。
院士增选对于激励科技工作者追求卓越、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二、院士增选的流程和标准院士增选的流程主要包括推荐、资格审查、初选、终选等环节。
推荐环节通常由院士、学术团体、有关部门等推荐候选人;资格审查环节是对候选人的资格进行审核;初选环节是由各学部常委会根据一定比例选出初选候选人;终选环节是由全体院士投票选举产生新院士。
院士增选的标准主要包括学术成就、科技贡献、道德品质等方面。
学术成就主要评价候选人的学术水平、学术影响等;科技贡献主要评价候选人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成果、应用价值等;道德品质主要评价候选人的学术道德、职业道德等。
三、院士增选的现状和问题近年来,我国院士增选工作在很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在推荐环节,有时存在过于注重关系、地域等因素的现象;在评审环节,有时存在学术不端、人情票等问题;在增选结果方面,一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人才可能因为票数不足等原因未能当选。
四、院士增选的建议和展望针对院士增选中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完善推荐制度,规范推荐程序,减少不正之风;二是严格评审程序,加强学术诚信审查,杜绝学术不端行为;三是优化院士结构,关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人才,提高增选的代表性;四是加强对院士的监督和管理,建立院士退出机制,维护院士队伍的纯洁性。
总之,院士增选是我国科技界的一件大事,对于激励科技工作者、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俄罗斯重评斯大林

俄罗斯重评斯大林近年来,俄罗斯学界和民众涌现一股重新评价斯大林的思潮。
2003年3月5日,在斯大林逝世50周年之际,这股思潮达到一个高峰。
苏联解体以来,围绕斯大林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
但这一次的特点,正如《消息报》指出:“在人民领袖斯大林逝世50周年之际,为他恢复名誉完全成为有组织的行动。
”同时,如果说过去对斯大林的情感主要在老一辈人中,现在则呈现出向俄罗斯年轻人转移的倾向;如果说过去主要是共产党人纪念斯大林,现在则扩大到其他党派和民众。
2002年1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接受波兰记者采访时说:“斯大林是一个独裁者,这毋庸置疑。
但问题在于,正是在他的领导下苏联才取得了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这一胜利在很大程度上与他的名字相关联。
忽视这一现实是愚蠢的。
”可见,目前俄罗斯对斯大林的评价已经引起了相当层次、相当范围的关注。
俄罗斯共产党对此观点十分鲜明。
早在1999年12月21日,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拜谒斯大林陵墓时的讲话对斯大林的评价就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他说,斯大林不仅是20世纪俄罗斯史,而且是整个俄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务活动家。
2003年3月3日俄共在莫斯科“巴库”电影院举行纪念斯大林逝世50周年活动,整个晚会响彻歌颂斯大林的歌曲。
人们纷纷表示:“不准玷污历史”,而把斯大林时代的大清洗只看作是“过火”行为。
据最新统计,重新肯定斯大林已经不局限于共产党(占该党被调查者75%),最多的是自由民主党(占该党被调查者83%),在亲总统的俄罗斯政党“统一俄罗斯”中肯定斯大林者也占到被调查者的58%。
2003年6月10日,《真理报》、《消息报》等多家报纸报道:“统一俄罗斯”诺夫戈罗德分部在当天会议上,将其报纸《我们的时代》主编阿·维诺格拉多夫开除出党,因为他一个月前在报纸上发表攻击斯大林的文章,“犯了政治错误”。
甚至在右翼党派“苹果”党中,肯定斯大林的也占41%。
至于俄罗斯民众在这方面的观点,据国际文传2000年4月21日统计,在问卷调查中,对俄罗斯20世纪最有影响的政治家评价,居第一位的是斯大林,占被调查人中11%;其次是列宁,占1 0%;普京居第三位,占6%。
王贻芳、郭华东、黄维等当选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物学会 的最高荣誉奖项 : 罗美尔一 辛普 森 终身成 就 奖。 该 奖2 0 1 6 年 的得 主是 中国科 学院古 脊椎动 物与古 人类研 究 所 研究员、 中国科 学院院士张 弥曼 。 罗美 尔一 辛 普森 终身成 就奖 是 以 两位已故 哈佛 大学教授的姓氏冠名的:
台, 一般 每年召开一次 。
资 讯
F 贻 芳、 郭华 东、 黄 维 等 选 俄罗斯科学院 外籍院士
2 0 1 6 年1 0 月底, 我 国多 名科 学家 当
【 国际 】
先 由提名人 推荐 , 然后 由3 0 位委 员秘
密投票 的机 制, 在会议 闭幕式上 当场宣
布并颁奖。
国际欧亚科 学院成立于1 9 9 4 年, 是一 个覆盖 欧亚大陆约5 0 个 国家的国 际科 技 组 织 , 它的成 立适 应世 界科 技 重组趋势 , 逐步成为具有重大影响 的国
等专题进行研讨。 “ 棕地 ”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念早 在1 9 8 0 年 就在
美国被提出, 主要 是 解决 旧工 业 地 上 的
全 球 的认可。 ”国际著名拉 曼光 谱学专 家、 德 国的Wo l f g a n g K i e f e r 教授说 。 拉 曼光谱 终 身成 就 奖由国际拉 曼 光谱 大会 于2 0 1 4 年首 次设 立 。 采取首
张弥 曼 获 罗美尔一 辛普 森终身成就奖
美 国当地 时间 1 0 月2 9 日晚 , 古 脊
椎 动物学会 2 0 1 6 年度年会 闭幕 晚宴暨
颁 奖仪 式 举 行。晚 宴 上 颁 发 了古 脊 椎 动
际科 技组织 。 其 中, 中国科 学中心 成立 于1 9 9 6 年 。目前拥 有1 6 0 多位院士 , 占 欧亚科学 院院士总数的四分之一, 其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俄罗斯怎样选院士(下)
国外院士面面观②
俄罗斯怎样选院士(下)
《光明日报》(2012年06月24日08 版)关于俄罗斯院士和通讯院士的物质待遇与特权问题,诺索夫说,现在所谓“特权”已不能同苏联时期相提并论了。
现在大家都说国家应该采取特殊政策,应大幅提高俄科学家的物质待遇,以防止俄罗斯的顶尖人才外流到美国,但今天的现实已无法与苏联时期相比。
他说,在上世纪40-50年代,苏联政府非常重视科学家的物质待遇。
比如当年的苏联核物理奠基人之一、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哈里托诺夫在苏联原子弹爆炸成功后被苏联政府授予一系列奖励,其中包括:被授予苏联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获奖金100万卢布、奖励“吉斯-110型”轿车一辆、授予“斯大林一级奖金”10万卢布、由国家出资修建一处独立的院落和别墅。
除此之外,哈里托诺夫在研究所还可享受双份工资、一切交通免费等待遇。
诺索夫说,如今作为通讯院士,他在研究所的工资为1.7万卢布(1美元=32.40卢布),此外还领取俄科学院发的2.1万卢布补贴,但原来的博士补贴7000卢布却被取消了。
科
学院发给院士的补贴为4.2万卢布。
诺索夫说,现在,苏联时期国家提供给院士和通讯院士的别墅、专车等待遇早已取消,如因公用车,单位则可提供。
关于医疗服务问题,科学院有自己的医疗中心,但是面向所有人的,其中有收费的项目,也有免费的,按国家规定,院士没有特权。
在住房问题上,情况好一些,因为科学院有自己的建筑用地可建房,虽分配住房货币化,但比市场价便宜很多。
俄罗斯科学院是世界上著名的科学院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严谨的学风和国际一流的科研水平。
从1724年彼得大帝创建俄罗斯科学院(1917年前称彼得堡皇家科学院)以来,俄罗斯科学院就卓有成效地推动着俄罗斯科学事业的发展。
罗蒙诺索夫、塔季谢夫、罗巴切夫斯基、门捷列夫、巴甫洛夫等几代俄罗斯院士,以各自学科领域开创性的工作,为俄罗斯科学院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苏联时期科学院虽然行政束缚比较多,但是由于高效、集约化的管理,仍然涌现出了尼古拉·谢苗诺夫、列夫·朗道、彼得·卡皮查、安德列·萨哈罗夫等诺贝尔奖获得者。
苏联解体后,受国家拨款减少、人才外流的影响,俄罗斯科学院实力有所下降,但是院士的地位仍然是崇高的。
(本报驻莫斯科记者杨政本报莫斯科6月23日电)图为俄罗斯通讯院士诺索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