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元素周期表规律
化学元素周期表变化规律

同主族相同主族元素原子依次增大到大同主族由同主族最高正价相同同主族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同主族逐渐减弱同主族酸性减弱碱性增强同周期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增强金属性非金属性同周期增强气态氢化物稳定性同周期酸性逐渐增强碱性减弱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碱性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递变性规律1原子半径( 1 )除第 1 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 2 )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注意:原子半径在VIB 族及此后各副族元素中出现反常现象。
从钛至锆,其原子半径合乎规律地增加,这主要是增加电子层数造成的。
然而从锆至铪,尽管也增加了一个电子层,但半径反而减小了,这是与它们对应的前一族元素是钇至镧,原子半径也合乎规律地增加(电子层数增加)。
然而从镧至铪中间却经历了镧系的十四个元素,由于电子层数没有改变,随着有效核电荷数略有增加,原子半径依次收缩,这种现象称为“镧系收缩”。
镧系收缩的结果抵消了从锆至铪由于电子层数增加到来的原子半径应当增加的影响,出现了铪的原子半径反而比锆小的“反常”现象。
2元素化合价( 1 )除第 1 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 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 递增到-1 (氟无正价,氧无+6 价,除外);( 2 )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3)所有单质都显零价3单质的熔点( 1 )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 2 )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4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1 )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
因此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得电子,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2 )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电子,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元素周期表元素的分类与周期性规律

元素周期表元素的分类与周期性规律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工具,用于系统地组织和展示所有已知的化学元素。
它是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即元素的核中所含有的质子的数量)和其化学性质的变化规律来排列的。
元素周期表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直观的方式来了解元素之间的关系,还揭示了元素间的周期性规律。
本文将介绍元素周期表元素的分类和这些周期性规律的相关内容。
1. 分类元素周期表将所有元素分为了不同的类别,主要包括主族元素、过渡元素、稀有气体和杂类元素。
(1) 主族元素是位于周期表的IA至VIIIA族的元素,共有8个主族。
它们的化学性质比较相似,都具有明显的共性特征。
主族元素的电子结构以满壳结构为特点,例如IA族元素的外层电子结构为ns^1,VIIIA族元素的外层电子结构为ns^2np^6。
(2) 过渡元素位于周期表的IB至VIIIB族,包括d区元素和f区元素。
它们具有较复杂的电子结构,常常在化学反应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 稀有气体位于周期表的VIIIA族(Helium除外),包括氦、氖、氩、氪、氙和氡。
它们具有非常稳定的电子结构,几乎不与其他元素进行反应。
(4) 杂类元素包括周期表中的B族、C族、N族、O族、F族和He。
它们的化学性质各异,没有明显的共性特征。
2. 周期性规律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呈现出周期性规律,主要体现在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和原子核电荷数等性质的变化上。
(1) 原子半径随着周期数增加而减小,原因是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外层电子受到更多的吸引力,因此缩小了原子半径。
(2) 电离能指的是从一个原子中移去一个电子所需的能量。
一般来说,随着周期数的增加,电离能逐渐增加,因为外层电子越来越远离原子核,被吸引的力减弱,要移去一个电子会更困难。
(3) 电负性指的是元素在化学键中吸引电子的能力。
随着周期数的增加,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增加。
(4) 原子核电荷数也随周期数的增加而增加。
对于主族元素来说,原子核电荷数与元素周期数相同。
背元素周期表口诀

背元素周期表口诀
从初中开始化学老师就会要求大家掌握元素周期表的规律与排列,想要在化学上取得好成绩,元素周期表也是基础。
下面店铺整理了《背元素周期表的口诀》,供大家参考!
1元素周期表的口诀(一)
1、第一周期:氢氦――侵害。
2、第二周期:锂铍硼碳氮氧氟氖――鲤皮捧碳,蛋养福奶。
3、第三周期:钠镁铝硅磷硫氯氩――那美女桂林留绿牙(有点恐怖)。
4、第四周期:钾钙钪钛钒铬锰――嫁改康太反革命
铁钴镍铜锌镓锗――铁姑捏痛新嫁者
砷硒溴氪――生气休克
5、第五周期:铷锶钇锆铌――如此一告你
钼锝钌――不得了
铑钯银镉铟锡锑――老把银哥印西堤
碲碘氙――滴点咸
6、第六周期:铯钡镧铪――彩色贝壳蓝色河
钽钨铼锇――但见乌鸦引来鹅
铱铂金汞砣铅――一白巾供它牵
铋钋砹氡――必不爱冬天
7、第七周期:钫镭锕――防雷啊!
1元素周期表的`口诀(二)
H He Li Be B (氢氦锂铍硼)――青孩你别蹦,
C N O F Ne(碳氮氧氟氖)――炭蛋养沸奶,
Na Mg Al Si P (钠镁铝硅磷)――那妹雨归淋,
S ClAr K Ca (硫氯氩钾钙)――牛鹿鸭呷莱。
1元素周期表的口诀(三)
氢锂钠钾铷铯钫---请李娜加入私访 (李娜什么时候当皇上啦)
铍镁钙锶钡镭---媲美盖茨被累(呵!想和比尔、盖茨媲美,小心累
着)
硼铝镓铟铊---碰女嫁音他 (看来新郎新娘都改名了) 碳硅锗锡铅---探归者西迁
氮磷砷锑铋---蛋临身体闭
氧硫硒碲钋---养牛西蹄扑
氟氯溴碘砹---父女绣点爱 (父女情深啊)
氦氖氩氪氙氡---害耐亚克先动
【背元素周期表口诀】。
初中化学元素周期表知识点整理

初中化学元素周期表知识点整理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元素周期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和知识点。
它就像是一座化学元素的宝库,蕴含着丰富的信息,为我们理解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提供了关键的线索。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的。
原子序数等于质子数。
1、横行(周期)元素周期表有 7 个横行,也就是 7 个周期。
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从左到右原子序数依次递增,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2、纵行(族)元素周期表有 18 个纵行,分为 16 个族。
7 个主族(用 A 表示)、7 个副族(用 B 表示)、1 个第Ⅷ族(包括 3 个纵行)和 1 个 0 族。
同一主族的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从上到下电子层数逐渐增多,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二、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信息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种元素都有对应的一格,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信息。
1、元素符号元素符号是用来表示元素的特定符号,通常由一个或两个字母组成。
例如,氢元素用“H”表示,氧元素用“O”表示。
2、元素名称元素的中文名称通常反映了其特性或发现的历史。
3、原子序数原子序数等于质子数,它决定了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4、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 1/12 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
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
三、元素周期表的规律1、周期性规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例如,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2、化合价规律(1)主族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等于其族序数(O、F 除外)。
(2)非金属元素的化合价既有正价又有负价,一般来说,其最高正化合价与最低负化合价的绝对值之和等于 8。
3、原子半径规律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化学知识点元素的周期表排列规律

化学知识点元素的周期表排列规律元素的周期表排列规律周期表是化学中一个重要的工具,用于系统地组织和分类所有已知的化学元素。
它的排列不仅仅是随机的,而是有一定的规律和逻辑。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并深入了解它的背后的科学原理。
1. 亨利·莫塞利和杜尚之表周期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
最早的尝试是由英国化学家亨利·莫塞利於1863年提出的。
他将已知的56个元素按照重量递增的顺序排列,并将相似的元素放在同一列。
由於限制和不完善的信息,这个表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
20年后,俄国化学家杜尚夺在其研究著作中提出了类似的周期表。
杜尚夺根据已有数据改进了莫塞利的方法,并将前30个元素重新排列,得到了更为合理的表格。
不过,这个表格也仅仅是一个临时性的分类系统,缺乏整体性。
2. 门捷列夫的周期表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独立地提出了一种更为完善的周期表。
他根据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将元素按照电子配置和原子序数排列,并根据周期函数的周期性重复规律进行分组。
这个表格包含了当时已知的63个元素,并被广泛接受。
门捷列夫将周期表分为七个水平序列,称为周期;同时,他按照物化性质的不同将元素分为不同的组,即纵列。
根据门捷列夫的表格,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元素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3. 元素周期表的现代排列方式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元素的发现,门捷列夫的周期表逐渐过时。
现代的周期表将元素按照原子序数的递增次序进行排列,同时也将周期表分成了18个列。
不同的列代表着不同的元素性质,且每一列中元素的化学性质存在明显的周期性变化。
现代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变化是基于元素原子结构的。
每个元素的核外电子构成了该元素的化学性质,因此,当我们按照原子序数排列元素时,它们的电子结构也会呈现出规律的变化。
4. 周期性变化的规律随着原子序数递增,元素的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呈现出周期性变化。
原子半径是指原子核和最外层电子之间的距离,而离子半径是离子的整体大小。
化学元素周期表有哪些变化规律

化学元素周期表有哪些变化规律
元素周期表被化学及其他科学范畴中广泛使用,作为分析化学行为时十分有用的框架。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元素周期表的变化规律,欢迎参考。
化学元素周期表:
化学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原子序数从小至大排序的化学元素列表。
列表大体呈长方形,某些元素周期中留有空格,使特性相近的元素归在同一族中,如卤素、碱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又称惰性气体或贵族气体)等。
这使周期表中形成元素分区且分有七主族、七副族与零族、八族。
化学元素周期表单质的熔点变化规律:
(1)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
(2)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
化学元素周期表元素金属性:
(1)同一周期的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2)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化学元素周期表原子半径: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稀有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
(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五、六周期间的副族除外)
化学元素周期表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碱性:。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规律总结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规律总结
化学元素周期表是分类、排序、研究元素性质的重要工具,是当今化学教育进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元素周期表不仅起到分类和记录化学元素的作用,同时,它还揭示了化学元素之间独特的规律,以及化学性质的规律性变化。
一般来说,遵循周期表排列的元素有92种,包括金属元素和非
金属元素两种。
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根据原子序数从左往右依次增大,从上到下依次增多,其基本的规律是: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元素的性质也随之发生着变化。
周期规律是周期表中最显著的特点,也是周期表科学价值的体现。
在周期表中,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周期规律。
金属元素从左到右,由质子数由小到大,成锐利的变化,数目从少到多,排列成锥状的周期性变化;非金属元素从左到右,由质子数由小到大,成锐利的变化,数目从少到多,排列成椭圆状的周期性变化。
此外,周期表中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存在着特定的分割线,它们以不同部分分布在单独的分组中,金属元素呈现出纵向分布,而非金属元素则是横向分布,从而排列出特定的规律性。
另外,周期表中除去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外,还有一系列的“转折元素”,它们包括氢、硫、氮、氧、氟、铍、硼、氯等元素,以及
有机化合物中的碳元素。
这些元素具有单质和化合物两种形态,可以有效地调节物质的物理性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最后,周期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元素的化学性质随原
子序数的变化而发生规律性变化,并且呈现出性质左右和上下对称的特点。
这种规律性左右上下对称的特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忆和理解元素的性质,使得学习者能够很容易地学习和掌握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规律

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规律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它是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即元素的核中质子的个数)来排列的表格。
这个表格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和了解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性质和规律。
本文将介绍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规律,并讨论其中的一些重要特点。
一、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元素周期表由一系列水平行和垂直列组成。
水平行称为周期,垂直列称为族或组。
周期表的主要组成部分如下:1. 元素符号:每个元素都有一个化学符号,用来表示该元素。
常用的元素符号包括H(氢)、C(碳)、O(氧)等。
这些符号是化学元素名称的简写。
2. 原子序数:每个元素在周期表中都有一个独立的原子序数,用来表示元素的位置。
原子序数通常以整数形式显示在元素符号的上方。
例如,氧元素的原子序数为8,碳元素的原子序数为6。
3. 元素名称: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国际通用的命名规则来命名。
有些元素的名称与符号相同,例如氢元素(H),而有些元素名称是根据其发现者或重要性来命名的,例如镁元素(Mg)。
4. 原子量:元素周期表中每个元素的原子量表示了一个单质在单位摩尔(6.022×10²³个)下的质量。
原子量通常以相对原子质量的形式给出,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元素和化合物的质量关系。
二、元素周期表的规律元素周期表的排列不是随机的,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
下面是几个元素周期表的重要规律:1. 周期性规律:元素周期表的每个周期从左上角开始,从左到右地填充。
每个周期的元素逐渐增加一个质子,同时电子层数也逐渐增加。
这种周期性排列使得元素的周期性性质(如原子半径和电负性)更加明显。
2. 原子半径规律:元素周期表中,每个周期从左到右的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这是由于质子数的增加,使电子被更多的质子吸引,电子云收缩。
而在同一周期内,原子半径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而增加。
3. 族或组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垂直列被称为族或组。
具有相同组号的元素在周期表中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元素周期表规律
(一)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律及其应用
(1)发生周期性变化的性质
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或碱性。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元素性质随着原子序数递增呈现出周期性变化,是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也就是说,原子结构上的周期性变化必然引起元素性质上的周期性变化,充分体现了结构决定性质的规律。
2.比较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1)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1/单质跟水或酸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或反应的剧烈程度)。
反应越易,说明其金属性就越强。
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碱性越强,说明其金属性也就越强,反之则弱。
3/金属间的置换反应。
依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金属甲能从金属乙的盐溶液中置换出乙,说明甲的金属性比乙强。
4/金属阳离子氧化性的强弱。
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对应金属的金属性就越弱。
(2)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1/单质跟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条件及生成氢化物的稳定性。
越易与反应,生成的氢化物也就越稳定,氢化物的还原性也就越弱,说明其非金属性也就越强。
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的强弱。
酸性越强,说明其非金属性越强。
3/非金属单质问的置换反应。
非金属甲把非金属乙对应的阴离子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说明甲的非金属性比乙强。
如Br2 + 2KI == 2KBr + I2
4/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
还原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就越弱。
3.常见元素化合价的一些规律
(1)金属元素无负价。
金属单质只有还原性。
(2)氟、氧一般无正价。
(3)若元素有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元素的最高正价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低负价与最高正价的关系为:最高正价+|最低负价|=8。
(4)除某些元素外(如N元素),原子序数为奇数的元素,其化合价也常呈奇数价,原子序数为偶数的元素,其化合价也常呈偶数价,即价奇序奇,价偶序偶。
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奇数,则元素的正常化合价为一系列连续的奇数,若有偶数则为非正常化合价,其氧化物是不成盐氧化物,如NO;若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偶数,则
正常化合价为一系列连续的偶数。
4.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及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1/原子半径越大,最外层电子数越少,失电子越易,还原性越强,金属性越强。
2/原子半径越小,最外层电子数越多,得电子越易,氧化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
3/在周期表中,左下方元素的金属性大于右上方元素;左下方元素的非金属性小于右上方元素。
5.解答元素推断题的一些规律和方法
(1)根据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的规律电子层数=周期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原子序数=质子数,主族序数=最高正价数
负价的绝对值=8-主族序数
(2)根据原子序数推断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记住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序数:2、10、18、36、54、86。
用原子序数减去比它小而相近的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序数,即得该元素所在的纵行数。
再运用纵行数与族序数的关系确定元素所在的族;这种元素的周期数比相应的稀有气体元素的周期数大1。
(3)根据位置上的特殊性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主族序数等于周期数的短周期元素:H、Be、Al。
主族序数等于周期数2倍的元素:C、S。
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代数和为零的短周期元素:C、Si短周期中最高正价是最低负价绝对值3倍的元素:S。
(4)根据元素性质、存在、用途的特殊性。
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或单质是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的元素、或气态氢化物中氢的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C。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或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呈碱性的元素:N。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或气态氢化物的沸点最高的元素、或气态氢化物在通常情况下呈现液态的元素:O。
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F;最活泼的金属元素:Cs;最轻的单质的元素:H;最轻的金属元素:Li;单质的着火点最低的非金属元素是:P。
6.确定元素性质的方法
(1)先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2)一般情况下,主族序数-2=本主族中非金属元素的种数(IA除外)。
(3)若主族元素的族序数为m,周期数为n,则:m/n<1时,为金属,m/n 值越小,金属性越强;m/n>1时,为非金属,m/n值越大,非金属性越
强;m/n=1时是两性元素。
(二)原子结构
1.构成原子的粒子及其关系
(1)各粒子间关系
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阳离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电荷数
阴离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一电荷数
原子、离子中: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2)各种粒子决定的属性
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
原子种类由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
核素的质量数或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由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
元素中是否有同位素由中子数决定。
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决定是原子还是离子。
原子半径由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和质子数决定。
元素的性质主要由原子半径和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3)短周期元素中具有特殊性排布的原子
最外层有一个电子的非金属元素:H。
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元素:Be、Ar。
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2、3、4倍的元素:依次是C、O、Ne。
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Be。
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2倍的元素:He、C、S。
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3倍的元素:O。
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Li、Si。
内层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Li、P。
电子层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H、Be、Al。
2.原子、离子半径的比较
(1)原子的半径大于相应阳离子的半径。
(2)原子的半径小于相应阴离子的半径。
(3)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的离子,价态越高,离子半径越小。
(4)电子层数相同的原子,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小(稀有气体元素除外)。
(5)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同族元素的原子,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其同价态的离子半径也如此。
(6)电子层结构相同的阴、阳离子,核电荷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小。
3.核素、同位素
(1)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2)同位素: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之间的互称。
(3)区别与联系:不同的核素不一定是同位素;同位素一定是不同的核素。
化学元素周期表规律由查字典化学网为您整理提供,相信你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会更加明朗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