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筛选方法

合集下载

细胞生物学中的药物筛选与评价方法研究

细胞生物学中的药物筛选与评价方法研究

细胞生物学中的药物筛选与评价方法研究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结构、功能和生物过程的学科,而药物筛选与评价方法是指在细胞水平上对药物进行筛选和评价的方法。

这些方法在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细胞生物学中的药物筛选与评价方法。

1. 细胞存活率测定法细胞存活率测定法是一种常用的药物筛选与评价方法。

该方法通过评估细胞在药物处理后的存活率来判断药物对细胞的毒性和抗细胞增殖活性。

常见的细胞存活率测定方法包括MTT、CCK-8、LDH释放等。

MTT(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法是通过测定细胞内活性代谢产物的形成来评估细胞存活率的。

MTT是一种黄色草酮类化合物,可以被活细胞内的NAD(P)H依赖的还原酶酶活(如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还原为紫色的结晶物。

通过把MTT溶液添加到细胞培养板中,待细胞生长一段时间后,通过加入一定的溶解剂来溶解结晶物,最后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溶液的吸光度来评估细胞存活率。

CCK-8(cell counting kit-8)法是一种类似于MTT法的细胞存活率测定方法。

CCK-8是MTT法的改进版,它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更好的线性关系。

该方法也是通过测定细胞内的活性代谢产物(如细胞色素c)来评估细胞存活率的。

LDH(lactate dehydrogenase)释放法是一种衡量细胞毒性的常用方法。

LDH是存在于细胞质中的酶,只有在细胞膜破裂释放到培养液中时才会被检测到。

通过测量培养液中的LDH含量,可以评估细胞膜完整性的损害程度和细胞的存活率。

2. 细胞凋亡检测法细胞凋亡是一种重要的细胞死亡方式,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药物治疗效果密切相关。

因此,在药物筛选与评价中,细胞凋亡的检测方法也是不可或缺的。

常见的细胞凋亡检测方法包括TUNEL、Annexin V-FITC/PI、DNA Ladder等。

医药研发中的新药筛选方法

医药研发中的新药筛选方法

医药研发中的新药筛选方法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医药研发领域也得到了极大的推进。

新药的筛选方法作为新药研发的核心环节,一直备受研究人员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几种当前医药研发中常用的新药筛选方法,并探讨其优缺点与应用前景。

一、高通量筛选(HTS)高通量筛选是一种利用自动化设备对大量化合物进行快速筛选的方法,其核心技术是微孔板。

通过对大量化合物与特定靶标相互作用的测定,可以筛选出与靶标具有良好亲和力的化合物。

高通量筛选具有快速、高效、经济的特点,广泛应用于新药研发的早期阶段。

然而,由于高通量筛选较为简单,且无法精确评估化合物与体内环境的相互作用,因此需要结合其他筛选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和验证。

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模拟技术对分子结构和性质进行预测和优化的方法。

通过建立和运用分子模型、分子图像处理、计算化学和药物信息学等技术手段,可以快速高效地筛选出具有潜在药效的化合物。

相较于传统实验室筛选,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和资源,并且可以更准确地预测分子的生物活性和毒副作用。

然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可靠性受到计算模型和数据库的限制,需要不断优化和验证。

三、虚拟筛选(VS)虚拟筛选是一种通过计算机模拟和预测技术筛选潜在药物分子的方法。

与高通量筛选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不同,虚拟筛选不需要实际合成化合物,而是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已知化合物库进行筛选。

虚拟筛选具有高效、经济的特点,可以在计算上预测大量分子的潜在活性。

然而,虚拟筛选仅限于现有的化合物库,无法筛选出全新的化合物结构。

四、系统生物学方法系统生物学方法是一种研究生物系统整体特性和相互作用的方法,通过对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数据的整合和分析,可以筛选出具有潜在药效的化合物。

系统生物学方法结合了实验和计算的手段,可以全面、综合地了解生物体内各种分子的功能和相互关系,为新药筛选提供更精准、准确的依据。

抗体药物筛选的一般方法

抗体药物筛选的一般方法

抗体药物筛选的一般方法
抗体药物筛选的一般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 选择适当的靶标:根据疾病的特征和致病机理,选择适当的靶标,如细胞表面蛋白、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等。

2. 制备抗体库:制备包括单克隆和多克隆抗体在内的抗体库,通过不同的筛选方法进行抗体筛选。

3. 筛选抗体:利用ELISA、PCR、流式细胞术等方法对抗体库进行筛选,筛选出具有高亲和力、高度特异性、低副作用等优良特性的抗体。

4. 验证抗体:在试管和体内进行抗体验证,如体内药物动力学、药物药效学、毒性测试等,以确定抗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5. 优化抗体:通过改变抗体结构、引入基因工程技术等方法进行抗体的优化,提高抗体的亲和力和特异性,降低免疫原性等。

6. 开发生产工艺:根据抗体的特点和用途开发相应的生产工艺,如细胞培养、蛋白纯化等。

7. 工业化生产:将筛选出的优良抗体进行工业化生产,以满足临床需求。

医药研发中的药物筛选技术使用指南

医药研发中的药物筛选技术使用指南

医药研发中的药物筛选技术使用指南在医药研发领域,药物筛选技术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它可以帮助科学家快速、高效地筛选出具有潜在药效的化合物。

本指南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药物筛选技术,并提供使用指南,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利用这些技术进行药物研发工作。

1. 高通量筛选(HTS)高通量筛选是一种能够在短时间内对大量化合物进行筛选的技术。

它利用自动化设备和微孔板等实验工具,将化合物与目标分子进行反应,并通过高通量检测方法来评估反应的结果。

在进行高通量筛选时,科学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选择合适的药物库:药物库的选择要考虑到化合物的多样性和可靶向性。

同时,库存量也应足够满足筛选需求。

- 优化实验条件:调整反应条件(如反应时间、温度、反应物浓度等)可以提高筛选效果。

- 数据分析和验证:筛选结果需要经过数据分析和验证,以确定最有潜力的化合物。

2. 仿真筛选技术仿真筛选技术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模拟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筛选的技术。

通过预测分子的物理性质、结构和活性等,科学家可以快速筛选出具备潜在药效的化合物。

在使用仿真筛选技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选择适当的计算方法:不同的仿真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化合物和目标分子。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 优化模型参数:调整计算模型的参数可以提高筛选结果的准确性。

这包括分子力场、电荷分布和溶剂模型等参数。

- 结合实验验证:通过实验验证筛选结果,以确保计算得出的化合物具有所预测的药效。

3. 特异性筛选技术特异性筛选技术是一种基于目标分子的生物化学性质进行筛选的技术。

它利用目标分子与化合物的特异性相互作用来筛选具有独特活性的化合物。

在使用特异性筛选技术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确定适当的目标分子:目标分子的选择要根据具体研究目的来确定,确保其在相关疾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 制备分子库:为了增加筛选成功的机会,应该建立一个包含多样性化合物的分子库,并确保库存量足够。

- 优化实验条件:调整反应条件(如反应时间、温度、反应物浓度等)可以提高筛选效果。

药物筛选的方法

药物筛选的方法

药物筛选的方法药物筛选是药物研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通过筛选大量的化合物,找到具有治疗作用的候选药物。

药物筛选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体外筛选、体内筛选和计算机辅助筛选等。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方法。

首先是体外筛选,即通过体外实验来评估化合物的活性和毒性。

体外筛选通常包括细胞实验和酶活性实验。

细胞实验可以评估化合物对细胞的毒性和活性,而酶活性实验则可以评估化合物对特定酶的抑制或激活作用。

通过体外筛选,可以初步筛选出具有潜在活性的化合物,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方向。

其次是体内筛选,即通过动物模型来评估化合物的药效和毒性。

体内筛选是药物研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动物模型可以更好地模拟人体内的药物代谢和作用机制。

通过体内筛选,可以评估化合物的药代动力学、毒性和有效剂量,为临床前研究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除了体外和体内筛选,还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筛选方法来加速药物研发过程。

计算机辅助筛选通过建立分子模型和药效团模型,对化合物进行虚拟筛选和分子对接,从而预测化合物的活性和选择性。

这种方法可以大大缩短筛选周期,降低研发成本,提高研发效率。

在药物筛选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化合物的药物性质、ADME性质(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毒性。

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筛选出具有良好药效和安全性的候选药物。

总的来说,药物筛选是药物研发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通过体外筛选、体内筛选和计算机辅助筛选等方法,可以找到具有良好药效和安全性的候选药物。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药物筛选的方法会越来越多样化,为新药研发提供更多可能性。

药物筛选过程

药物筛选过程

药物筛选过程
药物筛选过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1. 疾病目标确定:确定要治疗的特定疾病或症状。

2. 目标分子确定:确定导致疾病或症状的生物标志物或目标分子,例如特定的酶、受体等。

3. 筛选药物库:根据目标分子,从已知的药物库或化合物库中筛选候选药物。

4. 初步筛选:通过体外实验(如高通量筛选、细胞模型等)对候选药物进行初步筛选,评估其对目标分子的亲和力和活性,排除不合适的化合物。

5. 效果评估:对初步筛选通过的化合物进行体内实验,评估其药效、毒性和药代动力学等。

6. 临床前研究:对通过体内实验的化合物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包括药代动力学、毒理学、安全性评估等。

7. 临床试验:进行临床试验,将筛选出的化合物应用于患者身上,评估其安全性和疗效。

8. 临床应用:根据临床试验结果,确定药物的用法、剂量以及适应症范围,并将其投入临床应用。

需要注意的是,药物筛选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和漫长的过程,可能需要多个步骤和多年的时间才能从候选药物筛选到最终的临床应用。

此外,药物的筛选过程还需要考虑到合规性、法规监管、道德伦理等因素。

医药研发中的药物筛选方法

医药研发中的药物筛选方法

医药研发中的药物筛选方法在医药研发领域,药物筛选是一项至关重要的环节。

通过筛选能够找到具有潜在药效的化合物,为新药的研发打下基础。

本文将会介绍几种常见的药物筛选方法,并探讨它们的优缺点。

一、高通量筛选法高通量筛选法(High-Throughput Screening, HTS)是一种大规模进行药物筛选的方法。

这种方法利用自动化技术,可以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对数以千计的化合物进行测试。

通常,高通量筛选法涉及到一系列的检测步骤,例如酶反应的检测、细胞增殖的检测等。

优点:高通量筛选法具有高效性和快速性的特点,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快速筛选出具备潜在药效的化合物。

缺点:高通量筛选法的主要缺点是成本较高。

另外,它的结果也需要进一步验证,因为只有少部分通过筛选的化合物能够真正展现出治疗效果。

二、虚拟筛选法虚拟筛选法(Virtual Screening)是一种通过计算机模拟来进行药物筛选的方法。

通过使用分子建模和计算机算法,虚拟筛选法可以预测某个分子与靶点之间的结合情况,并推断其药效。

优点:虚拟筛选法具有速度快、成本低、无需实际化合物的优点。

同时,虚拟筛选能够产生全面的候选化合物,为下一步的实验设计提供指导。

缺点:虚拟筛选法的主要缺点是预测结果的准确性相对较低,需要进一步的实验验证。

三、化学结构筛选法化学结构筛选法(Chemical Structure Screening)是一种基于分子结构相似性的药物筛选方法。

通过比较已知药物与候选化合物之间的结构相似性,化学结构筛选法可以快速识别候选化合物的潜在活性。

优点:化学结构筛选法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相对快速的速度。

相对于其他方法,它对大规模化合物的筛选也更具优势。

缺点:化学结构筛选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仅能识别与已知药物结构相似的候选化合物,并无法预测其药效。

四、靶点筛选法靶点筛选法(Target Screening)是一种通过筛选目标蛋白质与化合物相互作用的方法。

该筛选方法能够评估化合物与特定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判断其是否具有潜在的药效。

医药研发中的药物筛选技术介绍

医药研发中的药物筛选技术介绍

医药研发中的药物筛选技术介绍在医药研发过程中,药物筛选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的目的是从大量的化合物中筛选出具有治疗效果、安全性良好的药物候选化合物。

为了提高研发效率和成功率,研究人员开发了多种药物筛选技术。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药物筛选技术进行介绍。

1. 高通量筛选(HTS)高通量筛选是一种自动化的方法,可以快速地对上千个化合物进行测试。

该技术通过使用微孔板、液体处理系统和自动读数仪器来实现。

在HTS中,化合物库中的化合物会与靶点反应,然后使用荧光染料、酶反应等方法进行检测。

HTS能够快速、高效地进行筛选,大大提高了药物研发的效率。

2. 结构活性关系(SAR)分析SAR分析是一种通过比较化合物结构和活性的关系来进行药物筛选的方法。

研究人员通过设计和合成一系列化合物的结构变化,探索结构和活性之间的关联。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优化药物分子的结构,从而提高药物的活性和选择性。

3. 细胞筛选细胞筛选是一种使用细胞作为模型进行药物筛选的方法。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培养细胞并添加候选药物来评估其对细胞活性的影响。

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研究涉及复杂的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和疾病模型。

细胞筛选可以提供更接近实际生物环境的数据,对于寻找治疗策略和靶点有很大的帮助。

4. 蛋白质互作筛选蛋白质互作筛选是通过模拟药物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进行药物筛选的方法。

研究人员使用蛋白质芯片、核磁共振等技术来研究药物与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药物的靶点和作用机制,进一步优化药物的设计。

5. 虚拟筛选虚拟筛选是一种通过计算机模拟方法进行药物筛选的技术。

研究人员使用计算机算法和数学模型预测化合物与靶标分子的结合能力、亲和力等性质,从而筛选出潜在的候选化合物。

虚拟筛选具有高通量、经济、高效的特点,可以在大规模化合物库中快速筛选出潜在的药物候选化合物。

总而言之,医药研发中的药物筛选技术非常多样化,每种技术都有其特定的应用领域和优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筛选的方法分子水平筛选Microbead FCM联合筛选原理:FCM(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是一种可以对细胞或亚细胞结构进行快速测量的新型分析技术和分选技术,它可以根据穿过毛细管的细胞荧光强度或类型分离细胞。

由于不同的分子与标记有不同荧光素的受体或抗体结合,利用和细胞大小相似的Microbead作为固相载体取代细胞通过FCM,不同荧光标记的Microbead就被分离出来,于是靶分子或目标分子就很容易的被分离、纯化。

应用:Lanza等利用这项技术测定了患有脊髓发育不良综合症和急性骨髓源白血病病人体内的各种细胞因子受体CR表达量的变化。

蛋白质-蛋白质;蛋白质-RNA相互作用。

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原理:它是利用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以及细菌的Protein A或G特异性地结合到抗体(免疫球蛋白)的Fc片段的现象开发出来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在细胞裂解液中加入抗兴趣蛋白的抗体,孵育后再加入与抗体特异结合的结合于Agarose珠上的Protein A或G,若细胞中有与兴趣蛋白结合的目的蛋白,就可以形成这样一种复合物:“目的蛋白—兴趣蛋白—抗兴趣蛋白抗体—Protein A或G”,经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复合物又被分开。

然后经免疫印迹或质谱检测目的蛋白。

这种方法得到的目的蛋白是在细胞内与兴趣蛋白天然结合的,符合体内实际情况,得到的结果可信度高。

应用:免疫共沉淀一般用于低丰度蛋白的富集和浓缩,为SDS-PAGE(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MS质谱分析鉴定准备样品,常用于测定两种目标蛋白质是否在体内结合;也可用于确定一种特定蛋白质的新的作用搭档。

主要用于检测大分子和大分子相互作用。

放射免疫性检测(RIA)(与EIA,FIA相比灵敏度更高,但由于放射性元素,RIA的使用受到了限制)原理:(1)竞争结合分析:Ag(非标记抗原)+ Ab(特异性抗体) - AgAb*Ag(标记抗原)+ Ab(特异性抗体)- *AgAb(2)IRMA(免疫放射分析)应用:(1)肿瘤相关抗原的测定:AFP,CEA,CA199,CA125,CA153,CA724,CYFRA211,PSA等(2)激素的测定: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激素等(3)非激素蛋白质的测定,酶,药物及维生素,免疫分子等的测定。

(见文献)闪烁接近检测(SPA)原理:闪烁接近检测于1995 年在美国和日本被提请专利。

由于当固定在固相载体或96 孔圆片上的受体被放射性标记的材料筛选时,需要过滤等额外步骤以定量分析放射性。

为简化此步骤,研究人员发明了闪烁接近检测(SPA,Scintillation Proximity Assay)法。

在这个方法中,高产量的荧光分子被附到带有受体的固体上,通过放射性配体引起成键反应。

同时,仍存留于溶液中的未成键的放射性配体被水分子抑制,而与荧光受体成键的配体的放射线被其周围的荧光分子吸收。

因此,活性分子仅以荧光量分析而没有任何额外步骤就被简单的筛选出来。

该方法在细胞表面受体药物筛选中应用较为普遍。

在高通量筛选测定细胞表面受体亲合结合作用时,放射配体标记滤过分析技术由于需要进行分离,现已被亲合闪烁分析所取代。

亲合闪烁分析技术通过亲合结合,将放射性配基结合到具有受体的闪烁球上,从而产生光子,减少了放射配体标记分析中的游离配基与结合配基的分离过程,使得放射配基分析可完全以自动化的方式进行,适于进行高通量筛选。

产生低能量放射粒子的同位素可被用来进行放射性标记,而这种低能量放射粒子在短距离内可被重吸收,以确保只有结合到受体表面的配基才被检测到。

SPA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到激酶、核酸处理酶分析以及受体配体的相互作用分析中。

紫外吸收光谱法(UV absorption)原理:很多气体可以很好地吸收紫外光和可见光,尤其是有机化合物往往在此区域内拥有多个吸收峰而形成吸收带;可以通过测定其最强吸收波长处光强的变化,判断反应物的减少量或产物的增加量。

不适合在此波长范围内都有吸收的化合物检测。

(280~340nm)荧光检测技术(FA)原理:荧光材料在一定条件下每个分子能释放数千个光子,使理论上的单一分子水平检测成为可能。

这种特性以及可采用多种荧光模式,使得荧光检测技术(Fluorescence Assay)成为高通量筛选必不可少的方法。

然而,这个方法也有局限。

荧光化合物不能像放射性同位素那样取代活性抗原的元素,它们必须连在抗原的某些连接位点上,而且这种修饰不能影响抗原的活性。

荧光技术在非细胞相筛选分析中广为应用。

荧光发射波长比吸收的入射波长要长些(能量损失-E=hν=h c / λ)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原理: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是一种用来确定与不同荧光团结合的二个分子间距离的技术。

当供体激发态能量满足光学和空间上的要求时,其能量就能有效地通过偶极子相互作用转移给受体。

能量转移效率随供体和受体之间距离成相反变化,故分子间小的空间变化(几个埃)能显著影响能量的有效转移率。

R0(50%能量转移效率时D 的距离)与供体的发射域和受体的吸收域的重叠同时受体的量子产量还与溶剂有关。

如果两个荧光分子相互距离小于R0,当供体的吸收光被发射的时候,理论上受体的荧光将会增强。

如果其距离大于R0,当同样的光被发射时,将会检测到供体的荧光增强。

所以,如果将荧光分子连接到如蛋白酶那样可作激酶的小分子酶上,很容易检测酶的活性。

应用:Rodems等用FRET实验平台高通量的筛选了酪氨酸和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和磷酸酶的作用底物。

可用于酶活测定。

时间相关荧光技术(TRF)原理:荧光分析的灵敏度常受来源于试剂和容器等背景信号的限制,为了降低荧光背景,人们发明了与时间相关的荧光技术(TRF,Time resolved Fluorescence)。

普通荧光分子的激发态存在周期通常仅有几微秒,但是镧系元素的可达几毫秒。

利用脉冲激发光源和门控检测器(或相调节技术)可在样品荧光信号采集之前让背景荧光信号消失。

应用:TRF可与FRET联用,Kennedy等利用TRF-FRET技术测定了与早老性痴呆症密切相关的蛋白活性。

时间分辨荧光(TRFIA,Time resolved fluoroisnmunoassasy)有非常少的稀土金属(Eu,Tb,Sm,Dy)的荧光寿命比较长,可达1-2ms,能够满足测量要求,因此而产生了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即使用长效荧光标记物,在关闭激发光后再测定荧光强度的分析方法。

平时常用的稀土金属主要是Eu和Tb,Eu荧光寿命1ms,在水中不稳定,但加入增强剂后可以克服;Tb荧光寿命1.6ms,水中稳定,但其荧光波长短、散射严重、能量大,易使组分分解,因此从测量方法学上看Tb很好,但不适合用于生物分析,故Eu最为常用。

荧光偏振检测(FPA)原理:荧光偏振检测(FPA,Fluorescence Polarized Assay)可测定一个由平面偏振光线激发的分子所发射出水平和垂直平面的光线,这两部分光线强度之差除以强度总和即为偏振值P。

当溶液的温度和粘度都固定时,P值主要取决于荧光子的分子体积。

由于荧光偏振光强度与荧光物质受激发时分子转动速度成反比,所以小分子物质在激发状态旋转速度快,P 值较小;大分子物质在激发状态中旋转速度较慢,P值较大。

FP measurements provide information on molecular orientation and mobility and processes that modulate them, including receptor-ligand interactions, proteolysis, protein-DNA interactions, membrane fluidity and muscle contraction.Alpha Screen (激发波长大于发射波长,与一般的相反)原理:在Alpha Screen系统中主要含有两种核心物质,一为Donor bead,另一为Acceptor Bead,当Donor Bead所带有的A分子与Acceptor Bead所带有的B分子产生交互作用时,可以680nm雷射光去激发Donor Bead表面所带有的光敏感物质使其催化周遭的氧分子形成活化态,此活化态的氧分子可与邻近的Acceptor Bead产生化学冷光化反应,并进一步借由能量转换激发Acceptor Bead所带有的荧光物质产生520~620nm的荧光讯号。

Gs偶联的GPCR被激活后,可激活细胞内的cAMP 释放,并引起下游的信号转导。

AlphaScreen技术用于cAMP检测采用了竞争性实验(Competition Assay)。

反应体系内供体珠包被了亲和素,用于偶联上生物素化的cAMP;受体珠表面为anti-cAMP 抗体;通过生物素化的cAMP可将供体珠和受体珠拉近,单体氧分子得以传递至受体珠,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光信号。

将细胞裂解液加入反应体系内,胞内含有的游离cAMP 同生物素化的cAMP竞争性结合抗体,体系产生的光信号降低。

蛋白质交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Fusion Tag Detection Kit-在此试剂中提供了带有Streptavidin的Donor bead以及带有Fusion tag专一性辨识抗体或分子的Acceptor bead.研究者只要能让两个研究对象(如:A蛋白与B蛋白),一方带有Biotin 标定(如:Biotinylated A protein),另一方带有任一种常见Fusion tag(如:DIG-,HA-,His-,FITC-,FLAG-,GST or c-Myc fusion B protein)即可利用此试剂进行蛋白质交互作用的分析实验。

与时间相关荧光技术相似在体系内cAMP少,信号就强;与时间相关荧光技术不同在激发光的波长和光源不同。

目前,高通量的生物标志物筛选分析对于自动化检测仪器平台的要求较迫切,而目前常见的生物标志物分析技术为ELISA。

ELISA技术不可避免地需要多个洗涤步骤,这需要自动化仪器的复杂编程,将增加成本并降低准确性。

ELISA技术动态范围为2个数量级,多数情况下需要对样本进行多次稀释以达到ELISA检测的范围内。

AlphaLISA技术作为AlphaScreen 的延伸,很好地满足生物标志物的高通量筛选需求。

检测原理类似于双抗体夹心法。

任何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有优势也有限制,AlphaScreen/AlphaLISA技术也不例外。

AlphaScreen技术主要的限制在于反应体系对于强光或是长时间的室内光敏感;其次,某些化合物对于单体氧分子的捕获会降低光信号;供体珠光漂白效应使得信号检测以单次为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