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高考古诗鉴赏之题画诗(2019年秋)

合集下载

2024年高考古诗词题型预测(5)---题画诗

2024年高考古诗词题型预测(5)---题画诗

2024年高考古诗词题型预测(5)---题画诗题画诗是指画家或鉴赏者根据绘画的内容所感而作之诗,即赏画者对绘画题材、内容、思想的评定,是对作品格调的艺术总结。

这类诗把有形的的画和含蓄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使画意与诗情互相弥补、互相延伸、互相丰富。

对接教材初中:《惠崇春江晚景》(苏轼)、《画》(王维)、《墨梅》(王冕)题材特征内容感情常用技法内涵题画诗,是指画家或鉴赏者根据绘画的内容有所感而作之诗,即赏画者对绘画题材、内容、思想的评定,是对作品格调的艺术总结。

或即兴,或酝酿,或自题,或他题,或题画内,或题画外。

内容对画家生平际遇的描述,对画作的鉴赏与品评,对绘画理论的阐释,对不同画家画作的比较、论析。

(1)化静为动所谓化静为动就是运用联想将画面上静止的景物、人物写活写动,画中景物、人物如在读者眼前。

(2)变无为有(虚实结合)题画诗恰好弥补了绘画的不足,题画诗不仅写画面上有的景物,而且写画面上没有的景物。

(3)借题发挥大部分的题画诗还是作者借题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也就是借题发挥。

借画咏志,使画面更具生命力。

标志(1)自题画诗,是指画家写于自己画卷上的诗。

他题画诗则是指诗人或画家为别人画所题的诗。

(2)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画内容为题目,或以画家及画作内容、题某画等为题目形式。

情感(1)题画诗除了体现在其所特有的诗情画意之艺术美外,还在于多方面地表现了自然之美。

仅以山水、田园类题画诗为例,特别是题写于画内的山水诗,或描绘波澜不惊、一碧万顷的湖面,于心旷神怡之中观赏静态美;或描绘风起云涌、白波若山的海水,于雄奇之中给人以壮观美;或描绘云遮雾绕、层峦叠嶂的山景,于时隐时现之中领略朦胧美;或描绘平畴无际、风光旖旎的田园,于闲适之中充溢着恬淡美;或描绘风霜高洁、水落石出的林泉,于静谧之中带有飘逸美;等等。

(2)运用想象,再现画面。

题画诗的共同特点往往是将静止的画面写得活灵活现,写得画中之物如在眼前,让即使没见过画的人也能想象得到画面的图景,诗与画交相辉映。

题画诗鉴赏

题画诗鉴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真题)研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习于简淡中见新 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 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 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 感受。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 价?(6分) 答:
1.答案 C 本题考查古代诗歌鉴赏评真 习题价研的相关 知识,主要考查艺术风格、构思、诗句内容及意 蕴等方面的鉴赏能力,体现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的学科素养,陶冶审美情操。 C项,“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 ”错误,诗句“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是把画 作比喻成一扇窗,诗人通过这幅画可以领略到大 自然的辽阔。
阅读思路
真题研 习
译文 满眼都是浩浩荡荡的山水, 苍苍茫茫的是哪一个郡的山。 一向都是万里无边的意境, 今却画在尺幅不大的一窗间。 树木映照在夕阳的余晖中, 孤零零的云朵还没有落下去。 这幅画中含有不寻常诗句, 吟咏不断也体会不出其意境。
起笔两句,就使画中山水呼之欲出,跃然纸上。真题尤研妙在以“ 满眼”强调水之浩浩荡荡,用“何郡”把对画习中山的赞叹隐 在一片疑问之中。起笔十字,独造其妙,化实为虚,意境全出 ,比正面、直接地说画山似真山要委婉有味得多。三、四句 承接一、二句意脉,作一小结:万里的山水,万里的意境,竟 被作者凝固在一幅画间,令人萌生赞叹之心。五、六句写画 中之树、云,物与心互相感发,景物中含有作者浓浓的主观 情感。末两句进行一种总结式的感叹,“此中有佳句,吟断 不相关”颇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之风,同时也是 对深一层意境的开拓。全诗写景兼抒情,通篇未用一典,却

高三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之题画诗

高三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之题画诗

简单赏析: 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
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 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许道宁,北宋画家。 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北宋中期(约公元970年-1052年 )。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多写林木、野水、秋江 、雪景、寒林、渔浦等,并点缀行旅、野渡、捕鱼等 人物,行笔简快,峰峦峭拔,林木劲硬。有《秋江渔 艇图》、《关山密雪图》、《秋山萧寺图》传世。
题许道宁画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C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
于简淡中见新奇。(评价诗歌)
B. 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
上大部分的篇幅。(描写画面)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类 所谓化静为动就是运用联想将画面上静止的景物人物写活写动, 画中景物、人物如在读者眼前,即使没见过画的人也能想象得到 画面的图景,甚至是如果去掉诗歌的题目会让读者觉得这不是一 首题画而是一首写景诗。如2006年全国卷Ⅰ的诗歌鉴赏题: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 王安石对惠崇的画很是推崇,在观赏其弟王纯甫收藏的惠崇山 水画卷后,深得诗的启迪,特地写下这首诗。这首诗表达了作 者对惠崇艺术成就的欣赏,以及对惠崇的赞叹之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这首咏画诗中,作者对画家惠崇进行了高度评价,并流

如何鉴赏题画诗——以2019年高考试卷中的陈与义诗三首为例

如何鉴赏题画诗——以2019年高考试卷中的陈与义诗三首为例

如何鉴赏题画诗以2019年高考试卷中的陈与义诗三首为例口谈胜轶题画诗,顾名思义,指的是题咏绘画之诗,0它包括所有的画内题诗和画外题诗(指泛咏绘事之诗),这是广义的概念;狭义的题画诗则指襌在画内题写的专咏某位画家的某幅画作的诗篇。

自古诗画同源,具有诗情画意特质的题画■诗,在汉魏时期即已滥觞,属草创阶段,及至唐代已得到进一步发展,到了宋代已经比较成熟了。

2019年的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这一板块就选取了宋的诗义的题画诗国卷I选的是《题许道宁画》,北京卷选的是《和》的一和。

题文质的诗歌作考考的质的意是的,这是一的题,具有情和一文的义(1090—1138),,,,,自有文和年(1113)及,b和,和末年,之难,广东一带。

建炎四年(1130)召赴临安,官至参知事,绍兴八年(1138)卒,著有“集》义是一位擅绘事的诗,其亲友亦多系书画名家,家庭环境的耳濡目染,文友之间的交游唱和,为他的题画诗创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题画诗虽说数量多,只三十余,但成就高,多数作能熔自然绘画诗于一炉,能反映所处时代的文化风习情趣,及诗的身世感慨和独特的诗观、文观。

他的题画诗有物、山花鸟、畜兽等类型。

《题许道宁画》是山题画诗,《和绝》是关花的题画诗。

前者是五言律诗,后者是七言绝句;据说,后者得宋徽宗激赏,极负盛为各位题画诗的鉴赏规律,笔者试就此作一探讨性质的。

《题许道宁画》注“: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诗一落就摹状山,境极为开的之T T处知是的一山,然然诗题,者然得诗人写的是前的自然山;,诗人是在有画意的诗摹山,这种“画”(清代《山画》)的笔法是高妙的言,其高妙还有:一,“以画作;诗画,有知身在何处的观感,渲染出画作感的;三、一水一山,一动一,映衬和谐;写有抒情,诗人的句幅画作的据了篇幅,““,已诗的状写之的要"$画框一样处“一窗间”的“窗”是画框的正喻说是有了此比喻,诗的神思画作跳跃,时此刻,画中““心中“意”,若一契,产生强烈共鸣。

(完整版)题画诗鉴赏

(完整版)题画诗鉴赏

(完整版)题画诗鉴赏诗歌鉴赏之题画诗题画诗就是指题在画作上的诗歌或吟咏画作的诗歌,题画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朵奇葩,题画诗把有形的的画和含蓄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使画意与诗情互相弥补、互相延伸、互相丰富,达到“诗画一体”的艺术境界。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为视觉的艺术,诗为语言的艺术,二者结合使诗画意境更加深远。

诗因画而流传,画因诗而永存。

一.诗与画的关系珠联璧合相映生辉1.重形象(塑造形象) 用语言文字用色彩线条2.重意境(营造意境) 意就是主观情志境就是客观物象二.诗与画结合的方式(一)因诗而作画——诗意画(二)因画而题诗——题画诗三.题画诗艺术表现手法举隅(一)画写物外情(区别于照相)诗传画外意(区别于解说)(二)不即不离(既不脱离画面的内容,又不拘泥于画面)虚处传神(取长补短,从画的空白处补充升华)四.题画诗鉴赏策略题画诗最重要的在于诗与画的结合,一些诗是从画面本身入手,着重写画的精妙和灵韵,鉴赏这些诗首先要将原画还原,然后说出这首诗运用的手法,最后再写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步骤:还原画面+写作手法(如何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五、题画诗艺术表现手法举隅(一)化静为动动静相生绘画是空间艺术,它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是静止不动的;而诗歌是时间艺术,它可以对审美对象进行动态的描写,以表现出生动活泼的生活场景。

化动为静、动静相生,正是题画诗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所谓化静为动就是运用联想将画面上静止的景物人物写活写动,画中景物、人物如在读者眼前,即使没见过画的人也能想象得到画面的图景,甚至是如果去掉诗歌的题目会让读者觉得这不是一首题画而是一首写景诗。

如2006年全国卷Ⅰ的诗歌鉴赏题:题竹石牧牛黄庭坚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

高三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之题画诗

高三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之题画诗

简单赏析: 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
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 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许道宁,北宋画家。 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北宋中期(约公元970年-1052年 )。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多写林木、野水、秋江 、雪景、寒林、渔浦等,并点缀行旅、野渡、捕鱼等 人物,行笔简快,峰峦峭拔,林木劲硬。有《秋江渔 艇图》、《关山密雪图》、《秋山萧寺图》传世。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 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 的画作里。故C错误。
题许道宁画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 有什么样的评价?
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高中语文三年级 古代诗歌鉴赏之题画诗
赏析题画诗 1、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2、学会鉴赏题画诗
2019年全国卷一:阅读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诗歌翻译: 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万里江 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 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 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诗歌鉴赏之题画诗

诗歌鉴赏之题画诗

诗歌鉴赏之题画诗题画诗就是指题在画作上的诗歌或吟咏画作的诗歌,题画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朵奇葩,题画诗把有形的的画和含蓄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使画意与诗情互相弥补、互相延伸、互相丰富,达到“诗画一体”的艺术境界。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为视觉的艺术,诗为语言的艺术,二者结合使诗画意境更加深远。

诗因画而流传,画因诗而永存。

一.诗与画的关系珠联璧合相映生辉1.重形象(塑造形象) 用语言文字用色彩线条2.重意境(营造意境) 意就是主观情志境就是客观物象二.诗与画结合的方式(一)因诗而作画——诗意画(二)因画而题诗——题画诗三.题画诗艺术表现手法举隅(一)画写物外情(区别于照相)诗传画外意(区别于解说)(二)不即不离(既不脱离画面的内容,又不拘泥于画面)虚处传神(取长补短,从画的空白处补充升华)四.题画诗艺术表现手法举隅(一)化静为动动静相生绘画是空间艺术,它是以色彩、线条为造型语言来表现生活的,因此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是静止不动的;而诗歌是时间艺术,它是通过语言文字的运用来塑造艺术形象,因此它可以对审美对象进行动态的描写,以表现出生动活泼的生活场景。

化动为静、动静相生,正是题画诗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二)化实为虚虚实相映前人论诗曾有“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的说法。

所谓实,就是指具体的景致物象;所谓虚,就是指抽象的思维活动。

(三)借景抒情抒怀咏志“作诗者徒言其景,不若尽其情,此题品之津梁也。

”此语道出了题画诗创作的个中三昧:诗人只有将自己浓郁的主观情感渗透到画面所表现的客观景物中去,使其“皆着我之色彩”,才能写出情景交融的题画佳作。

(四)正侧相映睹影知竿好的题画诗往往语约义丰,写法灵活。

或起承转合,舒卷自如;或背面敷粉,正侧呼应。

构思极尽腾挪变化之致。

(五)寓理于物启人心智一个特殊具体的情境通过诗人的处理,就会变成普遍性和诗意的东西。

——歌德(六)象外传神形神兼备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一个重要核心是讲求“气韵生动”,无论是诗文还是绘画都力求表现客观物象内在的神韵,脱略形迹,象外传神。

诗词鉴赏分题材鉴赏之题画诗

诗词鉴赏分题材鉴赏之题画诗

诗词鉴赏分题材鉴赏之题画诗教学目标:1、梳理识记题画诗的相关知识。

2、借助练习,揣摩理解题画诗的题材特征和常见情感。

一、期中考试后的温馨提示: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

——董卿《中国诗词大会》你在语文上花的任何努力,都会在高考时刻给你回报。

——寄同学们二、概念解析。

题画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题画诗是指根据画面内容而作的诗,既包括画家直接题于画面之上的诗,也包括欣赏者观画后有感而发所作的诗。

狭义的题画诗的创作者基本上是画家本人。

题画诗是以绘画艺术和艺术品为题咏对象,或者是摹写画面,再现画境;或者是称誉画家,品评画艺,阐发画理;或者是抒写观画感慨。

题画诗在诗中再现画面,传达画意,使诗画艺术互相辉映,渗透,互补,诗情画意竞芳菲,不仅达到了诗画融通的新境界,而且表现出了诗人的情感倾向和观点态度。

三、考情分析。

纵观这几年的高考题,题画诗有出现,分别是06 年全国Ⅰ卷《题竹石牧牛》、08 年宁夏海南卷《题李世南画扇》、11 年辽宁卷《题郑防画夹五首》(其一)、16年全国Ⅱ卷《丹青引赠曹将军霸》、18年全国二卷《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19年全国Ⅰ卷《题许道宁画》。

四、把握题画诗的特点,了解题画诗的设题方向。

古诗云:“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

”题画诗是诗坛画苑中一束绚丽花朵。

题画诗作为诗歌的一类,既有诗歌的共同特点又有自己的独特魅力。

准确地把握它们的特点,是我们学习鉴赏这类诗的前提。

题画诗的共同特点大致有三种:一、化静为动,二、变无为有,三、借题发挥。

(一)化静为动类试题。

所谓化静为动就是运用联想将画面上静止的景物人物写活写动,画中景物、人物如在读者眼前。

如:题侯明明先生《雨过山色清》图一川烟雨过渔矶,减瘦山围水漫圻[qí] 。

白鹭低飞知羽重,花红乱坠润人衣。

考题再现:2006年全国卷Ⅰ的诗歌鉴赏题:题竹石牧牛黄庭坚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描绘感觉 赞赏画技
围绕绘画的特点和给人感受作答。一般要答出逼真、生 动形象,引人联想,给人怎样的感受等等。
肆 例题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题郑防画夹五首① (其一) 黄庭坚
1、这首诗写得亦真亦幻,以幻显真,具有 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参考】首句点明画的作者与画的内容,笔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箠③,御此老觳觫④。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
②野次:郊野。③箠:鞭子。④觳 觫(húsù):恐惧害怕得发抖状。 这里以动词作名词,代指牛。
特点二
化静为动,生动形象 运用联想将画面上静止的景物人物写活、写动, 画中景物、人物如在读者眼前,即使没见过画的 人也能想象得到画面的图景,甚至是如果去掉诗 歌的题目会让读者觉得这不是一首题画而是一首 写景诗。
(1)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 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 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 有什么好处?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
(1)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 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 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秋风瑟瑟细吹林。 答:“水潺潺”声音的描写,“秋风瑟瑟”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 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 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 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 吟断不相关。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 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答案】“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 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 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 含的丰富意蕴。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 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特点四
描绘感觉,赞赏画技 着重从画家的画风着笔,予以适当的赞美。或者 触嗅视听感觉交融,或者正面侧面互相辉映。但 要注意,这种赞美要切合实际,不宜过分夸大, 不然流于庸俗。
叁 鉴赏策略
化无为有 虚实结合
首先要弄清哪些是画中之景,哪些是画外之景、想象之 景。 答:诗歌展开联想想象,不仅写出画面上有的景物 (实),而且写画面上没有的景物(虚),体现了画外 之景和画外之趣,拓展了画面内容,使画面内容丰富多 彩,便于诗人抒发自己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 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 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 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 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 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 吟断不相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A. 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 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 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 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 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 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 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 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惠崇②烟雨归雁, 致十分简约,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二、
坐我潇湘洞庭③。 三句很自然地生发出诗人由欣赏画面景致而
欲唤扁舟归去,
于不知不觉间产生的幻觉:恍恍惚惚之间,
故人言是丹青。
[注]①郑防:画的收藏者, 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
就好象置身于潇湘洞庭的浩淼湖波之上,烟 雨蒙蒙,归雁声声,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于 是竟然“欲唤扁舟归去”。诗人之心已完全
的画册。②惠崇:北宋僧人, 沉浸在幻觉之中,直到经过友人的提醒——
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 “云是丹青”,才从美妙的“虚旷之象”中
及水乡景色。③潇湘:指湘 清醒过来,全诗也就戛然而止,让人回味无
江,流入洞庭湖。
穷。惠崇画技的精妙,诗人归思的迫切都极
为巧妙、含蓄地表现出来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 声音的描写,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
隔坞闻钟觉寺深。
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 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的好处是:1、动静结合,有声
无声结合,这些声响反衬环境的幽静,使
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
有色;2、诗人通过想象,拓展了画面,使
之更显丰富多彩。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 包大中丞括 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特点三
借题发挥,抒发情感 有个别题画诗的作者悟透了画作的意蕴,用诗 歌来表达画作的思想情感。还有部分的题画诗 是作者借题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也就是 借题发挥,抒发自己的感情,表白自己的心志, 寄托深沉的感慨,或是宣泄内心的不满。
化静为动 生动形象
这首诗运用联想想象,化静为动,使画面上的景物、 动物、人物活动起来,使画面富有动感,更具生命 力,或生动形象,便于渲染气氛,表达情感。
借题发挥 抒发情感
作者借题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也就是借题发挥。 抒发自己的感情,表白自己的心志,寄托深沉的感慨, 或是宣泄内心的不满。借画咏志,使画面更具生命力。
特点一
化无为有,虚实结合 画面由于受画幅的限制,不可能全方位多角度的 展现所画对象的内容,所以绘画的很多内容需要 我们展开想象,想象出画面应有而没有的景物。 而题画诗恰好弥补了绘画的这一不足,题画诗不 仅写画面上有的景物,而且写画面上没有的景物。
题竹石牧牛(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 牛,甚有意态,戏咏。
诗歌阅读复习 题画诗
目录
01 02 03 04 05
考写 鉴例针
情法 赏题对
简特 策解训
介点 略析练
古风 设计
壹 考情简介
考情简介
纵观这几年的高考题,题画诗时有出现: 2006年全国一卷《题竹石牧牛》 2008年宁海卷《题李世南画扇》 2011年辽宁卷《题郑防画夹五首》(其一) 2016年全国二卷《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2019年全国一卷《题许道宁画》
伍 针对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 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 隔坞闻钟觉寺深。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 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 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 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 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 坞。
题郑防画夹五首① (其一) 黄庭坚
惠崇②烟雨归雁, 坐我潇湘洞庭③。
欲唤扁舟归去, 故人言是丹青。
2、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 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 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 说明理由。 不恰当。表面看,这首诗确有不合常理处, 但其实十分高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欣 赏画中景色而产生幻觉的一种独特感受, 从而赞赏画的高度逼真。批评者却未能领 悟诗的这种佳趣。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
谢谢
古 风
贰 写法特点
什么是题画诗?
题画诗就是指题在画作上的诗歌或吟咏画作的诗歌。 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写。诗的内容或谈论艺术的见 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或抒发作者的感情。 这类诗把有形的的画和含蓄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 从而使画意与诗情互相弥补、互相延伸、互相丰富。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