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日本的青春_岩井俊二的影像世界
我们都偏爱镜子中的自己

我们都偏爱镜子中的自己作者:董泽林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20期摘要:两个一样的名字,两张相同的脸庞,通过那一封寄往天国的情书,在漫天飞舞的雪花中将三个青年男女的命运与爱情巧妙地梭织在了一起。
于1995年日本公映,引发观众好评热潮的纯爱电影《情书》通过其唯美的画面,巧妙的构思,多层次而有条理的叙事脉络,纯熟且个人风格突出的拍摄手法,让受众在光影世界中沉浸于爱情的美妙不能自拔。
本文旨在通过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分析影片人物角色深层次情感的生发与意义,通过打破电影“爱情”的外壳,探索内里“自恋”和“他恋”的内核。
关键词:镜像理论;自恋;他恋;理想自我一、雅克·拉康和镜像理论雅克·拉康是法国十分有影响力的精神分析学家,镜像理论是其思想的精华。
拉康认为镜像阶段是自我形成的原型,其“镜像阶段”指6至18个月的婴儿产生了最初模糊的自我意识,逐步能在镜中辨认自己的形象,然后把自己的真实身体和镜中自我相认同,从而完成自我的同一性和整体性的身份认同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自我的认同总是借助于他者,自我是在与他者的关系中被构建的,自我即他者。
拉康是用一种哲学化的方式发挥了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在拉康那里,变成了镜像,心像,还有主体。
二、影片角色间存在的镜像关系由于“撞名”的巧合,青春正好的年纪里,两个藤井树从初时的陌生到偷偷凝视对方,关系已然发生了变化。
然而朦胧的感情刚生长出萌芽,一系列的变故使得两人再未见面,没说出的话永远埋藏在了心间。
就在这段感情即将被人淡忘之际,一封署名渡边博子的来信将女藤井树的思绪再次拉扯至那个青涩时代。
男藤井树的离开,渡边博子的等待,女藤井树的悲伤与释怀,将影片的剧情一次又一次推上高潮。
日本著名影星柏原崇和中山美穗分别饰演男藤井树和女藤井树(以下简称为男树和女树),两人的初次见面便是影片中国中时期课堂点名时将两人混淆,两人青涩懵懂的感情故事也就此展开。
青春的抒写——岩井俊二青春题材电影研究

部经 典 的现代 城 市婚 姻爱情 片 成功 了,就会 有 一批 效仿 这 部经
典 ,一 部清 穿剧 受 到观 众 的喜爱 ,遍 地 的清 穿剧 足 以乱人 眼 球 ,
到 全 景的 剪辑 顺序 , 是典 型 的东方 美学 。岩 井俊 二 沿袭 了 日本 电 这 些都 是 以谋取 短 期的 利润 ,而 忽 略 了电影 本身 的价 值 。而 我们 影 传 统 表 现 方 式 , 从一 个 点 到 一 个 面 , 从局 部 到 整 体 ,逐 一展 所 缺少 的就 是独 特 的创 新 ,坚持 不懈 的探 索 和永 不退 缩 的毅 力 , 缺 少为 电影而 努力 的决 心 。 现。 岩 井俊 二 的 电影除 了风 格和 题材 选择 值 得我 们 学习 ,画 面 的 ( 二 )画面 的色 彩 岩 井俊 二 毕业 于 油画专 业 ,并 受 日本传 统 绘画 的影 响 ,所 以 颜 色 、剪辑 的方 法 和摄 影技 法也 值 得我 们 中国导 演们 学 习 。尤其 他 的 青春 题材 电影最 具特 色 的就 是他在 色 彩上 的处 理 。在岩 井俊 是 在人 物 的刻 画上 ,岩 井俊 二 以丰 富的 细节特 征 或 暗示 或直 白的 二的 作 品中 ,几 乎每 一部 都有 一个 画 面色 彩意 象 : 《 爱的捆 绑 》 的暖 桔 色 , 《 情 书 》 的纯 白色 的 窗 帘 , 《 梦旅 人 》的 黑 雨 伞 , 《 关 于莉 莉 周的 一切 》 的绿色 田野 , 《 四月物 语 》的 红色 雨伞 。 色彩 成 了岩井 俊 二作 品 的重要 标 志 。每一 种颜 色 ,并 不是 简单 的 颜 色 ,每 一个 颜 色意 象都 有其 具 体的 寓意 。其 中 , 《 情 书 》 中窗 帘 、雪 的颜色 白色 ,表现 了纯洁 的感情 , 《 四月物 语 》 中雨伞 的 塑 造 了一个 个性 格 丰 富的形 象 ,真 实的 就像 我们 生 活周 围 的任何 个人 ,还 原 出一 个真 实感 性 的 内心世 界 ,表达 了真实 的人 性 。 将 中 国 电影 中的传 统文 化 与西方 的现代 技术 ,同时 可 以将岩 井俊 二 电影 中的人 物刻 画和 真 实 的表 达 融入 其 中 ,在 电影艺 术上 和经 济 利益 上得 到双 丰收 ,创作 出更 多更好 的 高水平 的 电影作 品 。
转瞬即逝的青春之美

转瞬即逝的青春之美作者:章骞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07期摘要:岩井俊二被称作日本纯爱电影教父,他以唯美而又游弋的镜头,纯净而又耀眼的灯光,鲜艳而又和谐的色彩,为我们带来很多耐人回味的电影佳作。
本文就岩井俊二电影中主旋律“青春与回忆”进行浅层次的讨论。
关键词:岩井俊二电影青春回忆日本如果有一些镜头可以让你含着泪水微笑着看完,那么这一定是个与回忆有关的故事,那么这些故事也许就来自于日本纯爱电影教父岩井俊二的电影之中。
作为“日本新电影运动”的标杆性人物,岩井俊二仿佛是一个困在青春期走不出来的少年,即使已经年近半百,却依然习惯于在青春里回忆和思考。
从《情书》《花与爱丽丝》到《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不管是一望无际绿油油的麦田,还是漫无边际的白雪;不管是若明若暗的窗帘下驻足读书的白衣少年,还是大雨瓢泼中撑着红雨伞兴奋地跑跳的女孩,那些或明亮或忧伤的青春,都在岩井俊二的影像里细腻而动人地呈现。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日本电影复苏,在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日本新电影运动”。
除了今村昌平、熊井启、筱田正浩等老一辈导演继续有佳作问世外,北野武、岩井俊二、周防正行、竹中直人等一批中青年导演也都由于他们优秀的电影作品开始为世界所知。
其中以影像清新独特、感情细腻丰富著称的岩井俊二堪称日本年轻一代导演中的佼佼者。
1987年岩井俊二毕业于横滨国立大学(Yokohama National University)。
在横滨国立大学时期,他便开始尝试8毫米电影的拍摄。
由于在1985年拍摄的《米娜传说》等作品不被看好,因而不满日本电影界的束缚,在1987年大学毕业后便投身于电视行业。
其后的几年中,他一直从事MTV、广告和有限电视节目的导演工作。
这阶段所拍摄的大量的MTV和广告对他日后电影的影像风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995年,岩井俊二推出了他的剧场电影处女作《情书》,该影片以清新感人的故事和明快唯美的影像首先在日本国内引起空前轰动,而影响很快就波及整个东南亚甚至欧美,成为日本电影在国际影坛第二次高潮的先导。
冰冷之地与温暖之花—论者井俊二的映画世界

d i1 .9 9j s .0 2 9 62 1 .60 4 o :03 6 /.s 1 0 -6 1 .0 20 .0 in
岩 井俊 二是 日本 “ 电影运动 ” 新
的旗手 ,是 日本年轻一代导演 中的佼 青春 片”。戴锦华教授 曾指 出,“ 所 的时光 ,有着唯美和浪漫 ,有着青柠 佼者 。他 秉承 了日本 “ 与刀”的民 “ 菊 族性格 ,以影像清新独特 ,感情细腻 谓 ‘ 青春 片’的基本特征 ,在于表达 般淡淡的芳香 。 《 情书 》通过精巧
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与“ 青春” 相联 系, 甚至赞誉他 为 “ 歌 的青春与成 长。 首先 ,青春期作 为人 生中最美好 咏青春 的映像诗人 ”,把其作品称为
丰富著称于世 。从怪诞新奇 的 《 的 爱
捆绑 》开 始 ,无论是细腻委婉 的 《 情 书》 《 四月物语 》 《 与爱丽丝 》, 花 还是晦暗深刻 的 《 梦旅人 》《 燕尾蝶 》 《 关于莉莉周 的一切 》,岩井俊二都 “ 将渲 染情绪 、展示 心理状况丰富 的 想象和联 想、快速蒙 太奇 、象征隐喻
的进 出的手法等带进 了 日本 电影 ,使 日本 电影面貌焕然一新。”… 统观岩井俊二的一 系列作品 ,可
以看 出其独特 的个人风格 :畅达 明快 如行云流水 ,宏大浓郁又诗意隽永。
美 好 ,则 如 温 暖 之 花 :残 酷 ,则 如 冰
商业化——如 《 美国派 》《 歌舞青春 》 美好 或 残 酷—— 岩 井 俊 二 等以戏剧性和时尚感表现青春和成长 作 品的主题 的明快浪漫。 岩 井俊 二 最 关 心 的是 人 最 本质 腻 描 绘 。 其 次,青春期作为少年向成年 的 的东 西 。他 用诗 意 的镜 头 语 言 和 对 情 正如村上春树在 《 海边的卡夫卡 涅 檠 ,必 定 要 经 历 迷 茫 和痛 苦 ,有 其
岩井俊二的电影艺术风格

192影视动漫《情书》这部影片由一封信展开,讲述了原本应该得不到回应、出于哀思而寄出的情书却得到了同名同姓的人给的回信,以及由此展开的一段青春纯真的爱情故事。
《情书》可以说将岩井俊二的艺术风格体现得淋漓尽致,《情书》是爱情片,但其寓意又不止于爱情故事,影片向观众展现了青春的朦胧与美好,其拍摄手法也为后期的许多青春爱情片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一、引言岩井俊二是日本电影导演、作家,被称为“日本新电影运动旗手”,毕业后因拍摄《鬼汤》而出道,其拍摄的电视短片《爱的捆绑》描述了一种特殊的精神病症状,表现了现代社会的异化,并获得了柏林电影节的NETPAC 奖,1995年他因执导自己的首部剧场电影《情书》而声名大噪。
在大多数人眼中,岩井俊二的作品多以爱情故事为题材,表现对青春的赞美与怀念,具有唯美浪漫的风格等等。
《现代日本的青春——岩井俊二的影像世界》提到,“追寻失去的时间这一怀旧的时间意识才是构成现代青春意识的本质性特征……恰如《情书》十分典型地予以表现的那样,被回忆的是少男少女时代”[1],其对岩井俊二的青春题材展开详细论述,探索其影像表达的风格,阐述了岩井俊二表现现代日本青春的苦境并以影片的方式对该现状的抗争。
《游走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岩井俊二导演研究》一文认为岩井俊二是现代的代表,因为他关注现代生活中的生存危机与情感危机,同时他又是传统的,因为他的作品中充斥着传统的日本审美观[2]。
整篇文章从主体、形式这两个方向进行详细的分析,体现岩井俊二传统与现代这两个看似矛盾却和谐的风格特征。
《岩井俊二电影中的唯美特征透析》一文对画面与叙事手法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体现岩井俊二作品的唯美风格[3],主要阐述岩井俊二作品的唯美特征。
在《岩井俊二电影的美学趋向探究》一文中,刘亚非从青春美、戏剧美、纯情美三个方向论述岩井俊二的美学特点[4]。
岩井俊二的相关研究大多聚焦于“青春”“小清新”“美学风格”等关键词,对“悲情”与“物哀”的特点却没有较多的阐述。
影视文学欣赏

青春电影题材大众文化心理研究论岩井俊二的青春题材电影对大众精神上的弥补姓名:田姗班级:汉语言1班学号:2012050101191摘要:日本电影史第四个阶段(1989-)最重要的新锐导演中,岩井俊二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主题内涵,在亚洲地区拥有艺术和商业上的双重成功,并被授予“岩井美学”和“映像画家”的称号。
他的影片多以青春题材为主,抒发对青春美好和成长残酷的感悟以及对死亡的沉思和个体存在意识的关注。
关键词:岩井俊二;爱情;青春;成长;梦想前言岩井俊二说,我嫉妒青春。
岩井用自己的方式来记录并封起那些让他嫉妒的青春。
岩井俊二给我们讲述了神圣不受侵犯的青春,对于很多80后来说,爱情最初的样子就是那封来自藤井树的情书,因为岩井俊二的小说和电影,日本成为80后文艺女青年最爱去的地方之一,在中国,从《致青春》开始,青春爱情片也开始走热,但在校园、青春、初恋之外,不约而同地加入了流产、车祸、癌症等狗血情节,以至有观点认为“如此继续,青春片将死”。
但岩井俊二却认为纯爱青春片永远不会过时。
“每个导演都想拍从未被拍过的题材,拍别人无法模仿的电影,而人在青春期的体验一切都是新鲜的,最能够体现出导演独特、新颖的想法。
因此,不管青春片如何被类型化,只要导演还有求新的愿望,这个片种就不会死掉。
”一、纯粹的爱情爱情是电影艺术的永恒主题。
岩井俊二的作品中就有许多抒发青年人之间的爱情的,他的取材更多是以纯洁的暗恋和初恋为主题,无论这种爱情有多么转瞬即逝,它都是我们曾经拥有的青春年华的印证。
《东邪西毒》中欧阳锋说:“当不再拥有时,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忘记。
”回忆是我们唯一拥有的东西。
岩井俊二将观众带入他的影像世界的同时,也将观众带入一个隐藏在他们内心深处或美好或忧伤的不为人所知的隐秘世界,从而触动观众心底最柔软的记忆。
岩井俊二的影片很好地承袭了日本传统美学的含蓄、内敛、幽玄,并用唯美、纤细、精致的画面将这种隐秘而美好的情感描绘出来。
转瞬即逝的青春之美——浅论岩井俊二电影风格

凹蜀凹咬哑孤 艘 ④
■
转
瞬
即
逝
的
青
春
之
美
浅论 岩 井俊 二 电影 风 格
从岩井俊二不为人知的早 期电影短片《 不认识 的女儿》 到 《 玛丽亚 》从《 , 夏至物语 》 精神异 常者的爱情》 在岩井的这 到《 ,
些早期作品 中已经可以看到他 日后影像风格 的影子 。他所选
取 的题 材 都 十 分 接 近 现 代 人 的精 神 与 情 பைடு நூலகம் 实 质 ,叙 事 结 构 上
心 细 腻 的心 理 与 情 感 变 化 。这 种 细 节 是 由 多 种 元 素 构 成 的 ,
有人 物 的动作语 言 .有 人物 的造 型设计 .有恰 如其 分的 配
乐, 有镜头 与影调 的变 换 。 《 在 梦旅人 》 , 中 可可 的人 物造型就
极 富预 言性 , 她身着 一 袭黑 衣 , 着一 个 黑 羽毛 的披 肩 , 披 手 执 一把黑色 的破雨伞 , 俨然一 副童话 中黑 天使的打扮 。黑色 寓 意了可 可的幽 暗心理 ,羽毛 则彰示 出 了她对 自由独 立 的 渴望 , 而那 把破 旧的黑 雨伞更 是 突 出了她心理 的百 孔千疮 。 这样 的人物造 型设 计 不仅 准 确地 反 映 出人物 的精 神 世界 ,
关 键 词 : 井俊 二 电影 青 春 回 忆 日本 岩
如果有一些镜头可 以让你含着泪水微笑着看完 ,那 么这
岩井俊二电影艺术风格浅析

关键词:岩井俊二;《你好,之华》;电影语言;艺术风格岩井俊二是在日本新电影运动中闪亮登场的新锐导演,在涉足电影界之前,岩井俊二从事的是电视行业,这段经历对其电影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的电影往往聚焦于特定的个体,主张对自我内心世界的追寻和拷问。
一以贯之的青春主题,生活化与碎片化的叙事手法,浪漫唯美、舒缓沉郁的影像风格,共同构筑了一个只属于岩井俊二的映画世界,为其电影刻上了极具个人特质和美学理念的“岩式”烙印,让观众在获得美好视听享受的同时也沉浸在他所描绘的故事里流连、逐梦。
一、丰富多样的青春书写1.冷峻与温柔作为日本青春片的代言人,岩井俊二有着很深的青春情结。
而兼具作家和导演等多重身份的他,热衷于用充满质感的笔触与镜头去展现他记忆里的少年人,青春成为其电影创作永恒的母题。
“日本电影的唯美与残酷往往相伴而生,这种矛盾体现在单个文本的风格对比中,也体现在导演的个人创作中。
”岩井俊二对于青春的书写恰好体现了日本电影这种矛盾的美学特质:唯美与残酷并存。
从他所拍摄的丰富多样的青春题材电影中可以看出,他不仅仅拘泥于描述青春灿烂美好的一面,而且也执着于去展示少男少女们成长中的孤寂寥落、无奈挣扎。
他以一种开放的视野,多角度地去还原青春的全貌,让青春的图景在冷峻的残酷和心碎的温柔中反复展演。
在《你好,之华》中,男主人公尹川以回信的方式追忆着逝去的青春时光:他与之华相识的前因后果,他与之南的意外邂逅,满怀少年的心事趴在床头给之南写信,偌大的礼堂里两人演练毕业致辞时的温暖甜蜜。
这些回忆是美好与亲切的,如同青春的往事,永远镶嵌在记忆深处,不经意间流淌出的零星温柔会融化现实的坚冰。
岩井俊二在电影中偏爱用这种由记忆所触发的温情去引起观众的共鸣,而同时又习惯于以冷峻的姿态去体现生活残酷的一面。
比如在片中与回忆相照应的现实,总是以一种尖锐的穿透力适时打破对过去的追忆与幻想。
电影以成年之南的葬礼开始,而在影片后半部分,通过之华和尹川的交谈,我们可以大致拼凑出之南在中学毕业以后的人生和死亡的真相:她最终没有与尹川走到一起,而是嫁给了一个社会青年,婚后因为丈夫无休止的家暴患上了抑郁症,屡屡自杀,最终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日本的青春Ξ———岩井俊二的影像世界文/〔日本〕清 真人译/洪 旗一、青春的悖论 二十五年以前,我还是一名学生的时候,有位法国的作家在他小说最前面写的一段题辞,特别受到学生们的喜爱。
题辞是这样的:Ξ 今年我20岁。
但我不愿听任何人对我说什么“这是你人生中最美好的季节”之类的话。
(引自保罗・尼采的《亚丁・阿拉伯》) 今天回过头去看,我仍然认为这段话非常精辟地将青春意识的本质阐述了出来。
所以,当时连许多并未读过这本书的人,也对它产生了共鸣。
这段话能被学生们广泛接受,正因为它是找到自我,并以此作为定位自我的当然话语,也是自我向世界显示应有姿态的当然话语。
这段话中充满了一种热情。
首先,它最为强烈地表达了对大人们强加于我们的定义予以拒绝的热情。
在所谓“青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季节”这个已经成为理所当然的公认的观念中,包含着某种令人质疑的成份,那就是它散发出一股自我欺骗的味道。
说起来,青春对于那些正值青春年华的青年男女来说,绝不是什么“人生最美好的季节”。
相反,我认为青春的基本感觉就是丧失、无为、焦虑和孤独等等,这些且留待后论。
时至今日,对于“青春”我仍然毫无“人生中最美好的季节”这类感受。
如要借用这句话,那倒可以说,“少年期”这段“人生最美好的季节”到青春时代已经丧失了,如今一方面因不知该做什么才好而显得那样无为而迷惘,另一方面又由于产生了“成人”的意识,感到时间一刻一刻地流逝,很快便不得不面对迅速逼近的“大人”这一僵化的未来,从而产生出焦虑、幻灭与孤独之感。
所谓“灰色的青春”是至今仍被经常使用的说法。
因为青春对于正处在这一时期的许多人来说,除了“灰色”之外从来就没有过其他的体验。
青春,对于那些处于青春期的人们来说并不美丽,“青春是美丽的”这类话语,其实只是对那些置身于青春之外的人,即“大人”们说的。
“青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季节”这句话本身,就暴露出了它实际上是大人们表达自己回首青春时的一种怀旧情绪。
确实,所谓怀旧,是一个与青春的本质有着密切关系的问题。
我刚才说过,青春的基本情感之一是丧失感。
当我们思考青春的时间意识,以及Ξ译自日本《电影痴迷者的社会学》(明石书店,1997年)一书。
———编者世界电影 WOR LD CI NE MA 149 岩井俊二把青春当作怎样一个时间段来认识自我这个问题的时候,“丧失”在时间意义上,便作为贯穿于怀旧中的一个问题而成为根本性的主题。
我的意思是,正如我前面讲到的,贯穿于青春意识中的怀旧,是感到丧失了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季节”———少年期的意识,是对神圣的少年期的回忆,而绝不是怀旧式地回想作为“人生中最美好的季节”中的自我。
把“人生中最美好的季节”与“青春”扯在一起,便产生了令人质疑的东西。
我们可以感到,它之所以经常被人说起,是因为当大人们回想“青春”时,能够使之发挥某种效力。
换一个说法,“怀旧”分为两种,其一,是把深深的丧失意识铭刻在〔现时〕,在建构〔缺失〕某种本质性价值的〔现时〕的同时,又面向着超越〔现时〕的、憧憬中的境界,这是具有超越作用的怀旧。
其二,是一味地导向自恋中感伤的自我满足、自我抚慰的怀旧。
(在此我必须马上补充说明,这两者虽然能够清晰地加以区分,但被现实所束缚着的怀旧通常总是处于这两极的中间。
所谓怀旧的超越性、批判性要素与自我抚慰的要素,在现实中往往保持着欲分又合地联系在一起的状态,其中孕含着由它的两极性产生的纠葛、矛盾和运动。
怀旧总是滋生出超越性、批判性要素,但同时也会滋生出用自我抚慰的自恋性感伤主义情绪消解上述要素的可能性。
因而,这个怀旧的双义性问题对于现代日本的青春意识来说,就成为占据极大比重的根本性问题。
关于这一点,我打算在后文中还要有所论及。
)刚才说到的那本小说开头的题辞,鲜明地表达了拒绝被大人们自我抚慰的怀旧病所裹挟、从而陷入帮凶关系的立场,因此很容易引起我们的共鸣。
这种拒绝的热情进而又产生出自我定义的热情,就是要自己来决定自己到底是什么人,自己到底处于怎样的人生阶段,即表明只有自己才是定义自我的人这样一种态度。
纵然是否定,也如同硬币正反两面的关系,其中仍然隐含着很强的自我肯定、自我定位的意志。
我认为,正是这种源自拒绝他人定义、要求自我定义的热情,孕育出了青春剧的一切,这才是青春的本质。
青春就在于此,青春总是由这种热情而产生出跃动的活力。
其实,丧失、无为、焦燥、孤独等一系列消极性情感,借助某种契机突然急剧地转化为自我主张和富有创造性的积极热情,才是构成青春的戏剧性要素。
但是,这种急剧转变的动力,却寄生于消极与积极,或者说是否定与肯定的互动构造中,即寄生于如硬币正反面的自我定义的两极性结构之中。
这个问题,如果换一种说法,那就是青春的本质就在于它的斗争性。
它是为了拒绝他人给自己下定义而进行的斗争,是勇敢地为自我定义获得胜利而进行的斗争,是为了定义自身到底是怎样的人而进行的斗争。
150 世界电影 WOR LD CI NE MA一句话,它是为本体身份进行的斗争。
不过,假如以上观点是正确的,那么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我们不得不问自己:在今天的日本,倘若根据上述观点对标志着现代日本青春的特征进行观察,那不是会得出青春将很快凋亡的结论吗?如今,占压倒多数的年轻人所持有的时间意识的特征,是在关乎自我的欲望、行动等方面过早地达到了绝望、断念程度的段落性意识。
其表现为感到“虽然今天还能够这样,但明天恐怕就不行了”。
这是自我定义的热情因从根基处被腐蚀并逐渐崩溃而产生的绝望、断念的意识,它站在今天这一时间点上,却已经将明天预定为放弃、臣服和妥协。
它是认为连今天这一瞬间,实际上也仅仅是一种“表象”的意识。
如果放弃不甚成熟的自我定义的立场,就不得不接受他人所下的定义,就会实实在在地开始由他人定义的生活。
所以,由此产生诸如“虽然今天还能……”的态度便不足为奇了。
如此一来,自我决定的意识也被抛到了一边,甚至连今天这一瞬间都无法保持住自我定义的热情。
这是迅速承认自我完结的意识。
如果说青春的本质是为本体身份进行斗争,那么,所谓现代日本的青春,就是生存在对斗争感到绝望之中的青春,就是“自己的青春实际上已经完结”的意识,就是宣告为本体身份进行的斗争已迅速终结,今后只能别无选择地生存在这样一种青春中的意识。
现代日本的青春,是陷入了彻头彻尾的苦境之中的青春,即使活着也如同死去一般。
那么,在此我想探讨的问题是什么呢?一言以蔽之,就是现代的日本电影,是怎样理解这种青春的苦境的?这种苦境给与了现代日本电影怎样的主题?形成了怎样的感受性?诱发了何种想像力的冒险?人们常说,艺术是应时代之需而产生的。
果真如此的话,那么,这种青春的苦境会要求什么样的人成为适合的艺术创造者呢?在这里,我不过是试图找出一条有利于接近上述主题的线索。
我打算从一位电影导演的作品中寻找目标、寻找线索。
这位电影导演就是岩井俊二。
二、《情书》———追寻失去的时间作为一名电影导演,岩井俊二通过他在年轻一代中受到广泛支持的作品《情书》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影片中,颇受青年人喜爱的中山美穗成功地饰演了两位女主角,与她搭档的是年轻的性格派演员丰川悦司。
故事以雪中的小樽市为背景,通过展开安排巧妙、出人意料的情节,交差表现了在那里留下的两段爱情的记忆。
它所描写的,是关于青春的终点的爱情记忆和青春的起点——初中时代十分朦胧的爱情记忆。
影片尤其对后者予以最为精彩的再现。
从根本上讲整个画面是怀旧性的,它被美丽所包裹。
由于描绘的是少男少女之间朦胧的爱情记忆,故尔那份记忆充满了纯洁的情感。
这部基调明快的作品极其强烈地反映出当代日本青年所要求的东西。
故事的梗概是这样的:博子(中山美穗饰)参加完祭奠未婚夫藤井树因事故死去三周年的活动后,来到了藤井树家。
在这里她发现了一本藤井树中学毕业时全班合影的纪念册,她从中抄下了他当年的住址。
虽然未婚夫去世已经三年,但博子仍无法接受这一事实。
她顾不得未婚夫的朋友秋叶(丰川悦司饰)对她表达了爱意、希望同她一起开始新的生活,也不愿考虑其实她很有必要接受这份爱情,以便踏上自己新的人生道路,而是向已经离开人世的他,向早已变成了公世界电影 WOR LD CI NE MA 151 《情书》 路的他家旧址发出了一封信:“拜启。
你好吗?我很好。
渡边博子”。
信中只有这寥寥数语。
孰料,本应无法收到的信却有了回音。
原来,博子从未婚夫藤井树的毕业纪念册中抄下的,是和他同班且同名同姓的一位女生家的住址。
影片至此进入了一个转折点,博子开始同另一位藤井树(仍由中山美穗饰演)有了一段书信往来。
博子希望了解未婚夫中学时代的情况,所以她在给女藤井树的信中说:“请您稍稍回忆一下往事。
”女藤井树满足了博子的愿望,写信把有关少年藤井树的往事告诉了博子,与此同时,她自己在中学时代的记忆也随之苏醒。
其中,有关两位藤井树(由酒井美纪和柏原崇精彩地饰演)在交往中产生的朦胧的爱恋之情的记忆当然也苏醒了过来。
所以可以说,《情书》实际上是一部围绕着有关记忆的死亡与再生所描写的作品。
如果博子打算开始新的生活,就不能不恰当地将有关前未婚夫的记忆埋葬,然而她一直做不到,她无法接受恋人已死的事实,甚至还要从别人的记忆中去追寻恋人的记忆。
结果,她的做法,使另一位藤井树内心深处有关中学时代一位与她同名的少年的记忆得以复苏。
影片一方面表现了关于埋葬记忆的主题,另一面又表现了被埋葬的记忆得以复生的主题。
于是,影片将这两个主题:女藤井树中学时代朦胧爱情的记忆复生的主题,和博子将如何把心中的记忆恰当地予以埋葬的主题联系在一起展开。
最后,博子把藤井树寄来的书信全部返还给她,并在信中说:“这些都是属于你的记忆,应该由你保存。
”博子后来还在秋叶面前责备自己:“我得到了许多美好的记忆,甚至他死之后仍然继续追寻。
我是个为了追寻记忆而过于任性的女人。
”这一对少男和少女的记忆,宛如从地下掘出的宝藏一般,不允许其他任何人染指,它的存在本身就放射出尊严、神圣的光辉。
换句话说,这部作品的实质,就是通过博子的行为来唤醒沉睡在另一个藤井树内心深处的记忆。
现在,我们实际上遇到了在思考有关现152 世界电影 WOR LD CI NE MA《情书》 代日本的青春时的一个非常本质性的问题,那就是我在前文中叙述过的,如何定义青春意识的怀旧性问题。
我想强调指出:“追寻失去的时间”这一怀旧的时间意识,才是构成现代青春意识的本质性特征,所以,在这一怀旧的时间意识中被回忆的,并不是青春时代,恰如《情书》十分典型地予以表现的那样,被回忆的是少男少女时代。
其间显示出好几个复杂地纠缠在一起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这种怀旧,不是显而易见地在表现现代日本青春的苦境吗?假如以20岁作为分界线,把青春分为前期(从15岁到20岁)和后期(20岁到28岁)的话,那么在现代的日本,处于青春后期的人,已经丧失了意识到自己还处于青春时期的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