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简述写景抒情散文情与景的关系

春 夏秋 冬 , 时 审 美 特 性 的 变 化 与 作 者 审 美 情 感 的 变 异 是 互 生 互 动 现 实 、 想 超 脱 现 实 而 又 无 法 超 脱 的 苦 闷心 情 。 文 中 以景 显 情 是 其 主 要 写 四 幻 的 。 它 主要 有 两种 表 现 形 式 : 是 以 景 显 情 , 是 由 景 及 人 ; 是 以情 驭 作 特 点 。 出 门 时— — 不 宁静 ; / 路 上— — 得 到 自 由 , 脱 现 实 ; 赏 荷 塘 一 这 二 在 J 、 超 欣
抒发 的一种作 文技 法 “ 生如酒 自斟酌 , 章似茶 随调和 。 如 何鉴 赏和写好 一篇 写景抒 情散 文?重点就在 于把握 好 情与景 的关 系。 人 文 ” 笔 者 以 写景 抒 情 散 文《 都 的秋 》 《 塘 月 色》 故 、荷 为例 , 简述 这 两 种 表 现 形 式 。 从 而 以点 代 面 , 析 写景 抒 情 散 文情 与 景 的 关 系。 分
面 , 既 随物 以 宛 转 ; 心 另一 方 面 , 亦 与 心 而 徘 徊 。 这 种 心 物 的 交 融 就 促 成 物 了作 品 中情 景 交融 的 艺 术效 果 。 我 们 再 来 看 朱 自 清 先 生 的 散 文 《 塘 月 色 》。《 塘 月 色 》 谓 是 现 代 荷 荷 可 写 景抒 情 散 文 的 代 表 作 品 。 写 景 中 , 婉 而 曲折 的 表 达 了 朱 自清 先 生 不 满 委
则有 了专 门的名称——杂 文, 也从散 文中分 了出来 , 剩下的 只有抒情散 文 ,
这就 是 狭 义 的散 文 。
《 故都 的秋》 系郁达夫在对故 都北平 的秋景 细腻描 摹中流露 出 自己内
心 的眷 恋 和 寂 寞 之情 的 作 品 , 现 出 这 位 文 人 当 时 的 处 境 和 浓 重 的 “ 观 体 主
一切景语皆情语

龙源期刊网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李奇钊来源:《作文周刊·小学四年级版》2011年第09期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古诗三首》写的都是诗人眼中或心中的美景,但因诗人各自的遭遇不同,心境不同,美景在诗人笔下就呈现出了不同的色彩。
《独坐敬亭山》这首诗,从“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可以看出,敬亭山很美,只是李白孤身一人,没有心思欣赏美景,这和诗人当时的境遇是分不开的。
那时,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后,被迫离开长安,过了长达十年的漂泊生活。
在长期的漂泊生活中,他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倍感孤独寂寞。
因此他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的抱负不能得到施展和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望洞庭》这首诗,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潭面无风镜未磨”和“白银盘里一青螺”来表现洞庭湖的美!诗人通过敏锐的观察,用准确的比喻句生动地描绘了洞庭湖那美妙的秋月风光,抒发了自己轻松愉快的心情。
因为当时的刘禹锡是在去和州任职的路上,他踌躇满志,于是在路过洞庭湖时,便用生动形象的诗句表达了自己欢快的心情。
《忆江南》一诗描写的是江南美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太阳升起来了,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春天到了,江水碧绿得像蓝草一样。
从“能不忆江南”一句,可以体会到诗人对江南美景的一往情深。
白居易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江南人民与他有着深厚的感情。
因此,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和对江南人民的怀念之情。
学习古诗不仅要理解诗中所描绘的美景,还要结合诗人当时的遭遇和心境,才能深刻体会到诗人的情感。
可见,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所写的每一处景色,都饱含着他们浓浓的情感。
(链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
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出自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十》:“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
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这句话高度概括了诗歌中写景、抒情之间的关系,诗词中写景抒情的方式很多,但不论哪种方式最终都是情景合一。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话通常用于文学作品的评论中,尤其是对散文诗歌的鉴赏。
“景语”指对景物的描摹,“情语”指对情感的抒发和表达。
通常很多文学作品都是借景抒情,以景寓情的,对景物的描写其实旨在表达情感,而非单纯的写景,所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抒情才是目的,写景只是手段。
情与景是中国传统诗学中的一对重要概念。
诗中之景是由抒情话语组织和表现出来的,被赋予了情感内涵的画面。
诗中景有灵有性,诗中之情,是由景象征性地表现出来的具体情感过程,抒情诗人写景意在言情。
诗中的画面往往比绘画具有更多主观色彩,所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
他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其总结的理论问题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这就使它在当时新旧两代的读者中产生了重大反响,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人间词话》,在理论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一些问题上颇有创见。
《人间词话》在词论方面超越了浙派和常州派的范围,而其美学观点,一方面受叔本华的影响,一方面又有所突破。
王国维的“无我之境”和“以物观物”直接承继了叔本华的哲学观点。
而其“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
”“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
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这源于叔本华的天才论。
但《人间词话》并没有陷入这种境地而不能自拔。
王国维区分了两种境界,与叔本华不同的是,他没有贬低常人的境界,相反还十分看重,认为“故其入于人者至深,而行于世也尤广。
”王国维一面推重“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一面又推重”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
一切景语皆情语——《雨霖铃》佳句赏析

一切景语皆情语
《 雨霖铃》 佳句赏析
口屈培 君
宋代是我国词发展的鼎盛时期, 词人灿 若星河, 作品浩如烟海、 风格异彩纷呈。在这 众多词人中, 提起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柳永, 就 不能不说到《 雨霖铃》说到《 , 雨霖铃》就不能 ,
不称赏一切景语皆情语的“ 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和“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晓风残月”这四句词何以具有如此巨大的艺 。
术魅力?奥妙在于其抒情内涵的含蓄与丰富。 词人在与情人离别之际, 相对无言而泣, 作者以设想之景衬情,选用三种景物表达此
时心情:“ 烟波”“ 、 暮霭”“ 、 楚天”这三种景物 ,
与词人的愁绪有何联系呢?“ 千里烟波”与词
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 暮霭沉 沉” 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 , 重、 压抑相似; “ 楚天阔”楚地天空的空阔辽 ,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都门帐 饮无绪, 留恋处, 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 竟 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
阔。
多 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 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 应是良 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
人说 ?
中学语又1 地 c'l:.Ca.I 1 I:l
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用比喻的方
法, 选取这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 充分地表现 了离别的愁绪:如烟波般的绵长, 如沉沉暮霭 般的浓重, 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作者连
用这些苍茫辽远的景物来衬托 自己只身远
为愁浓。 可是, 醉有醒时, 愁则如李白在《 宣州 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所写:“ 抽刀断水水 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经过麻醉后再醒过 来的愁就愈发不能排遣。和眼前最能触动离 愁的景象, 岸边杨柳, 水上微风, 高空残月交 融在一起, 这情景确实难耐。可见这两句中, 词人集中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人词, 构成 凄凉的意境, 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伤离别的情 怀。 酒醒梦回, 愁绪依然。 值得品味的是醒来 后所见之景, 所感之境。杨柳岸晓风残月” “ 的 景象, 加倍地强化了抒情主人公的离愁别绪。 也会让每位读者置身其中,去感受诗人内心 的那份孤独与凄凉,为词人的处境而愁肠百 结, 潜然泪下。 一切景语皆情语。柳永的《 雨霖铃》 情景 交融, 句句是别, 字字关情, 情为景用, 景为情 设, 艺术上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堪称为后来写
与一切景语皆情语相近的诗句

与一切景语皆情语相近的诗句
1.春风拂面桃花开,万紫千红入眼来。
2.秋月照人思故乡,枫叶飘落泪沾裳。
3.冬雪皑皑覆大地,寒风凛冽刺骨来。
4.山高水远望无尽,云卷云舒心自闲。
5.江河滔滔奔流去,日出日落映霞光。
6.芳草萋萋绿满园,落英缤纷红满天。
7.明月皎皎照高楼,繁星点点映清秋。
8.轻舟荡漾水波起,竹影摇曳鸟语来。
9.远山如黛云雾绕,近水含烟柳丝垂。
10.花开花落又一春,燕去燕归又一秋。
11.风吹落叶舞翩跹,雨打芭蕉声声脆。
12.碧波荡漾鱼儿跃,金秋送爽雁南飞。
13.霜染枫林红似火,露凝荷塘绿如茵。
14.松柏青青傲霜雪,梅花点点斗艳阳。
15.烟霞袅袅入诗心,琴韵悠悠绕梁间。
16.雨打芭蕉夜未央,风吹竹叶声声凉。
17.晨曦微露映朝霞,暮色苍茫落晚霜。
18.悠悠岁月如梦幻,淡淡情感似烟霞。
19.万物生光辉天地,人情冷暖在心间。
20.一叶落知天下秋,万物兴衰皆有时。
一切情语皆景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语文组:杨晓天出处: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里写道:“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品味这话的含意,不外乎两点:一是一切环境描写的文字都是作者表情寄意的载体,都必须为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服务,二是一切景物又必然引起作者情感波动,进而付诸文字,形成景语。
景与情,情与景,二者相因相成,不可分离。
概念解析:1.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2.景物类型: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天净沙二首一、课前谈话:这节咱们上语文课,上课之前做个调查:你觉得语文课上应该做些什么?[读读、说说、写写……]你希望上语文课应该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快乐的、开心的、诗意的、幸福的……对,语文课就应该是一种享受,是书声琅琅的,是幸福的。
我们一起进入语文课堂,走进幸福的语文课堂。
二、初读感知:1、出示文本:天净沙·秋天净沙·秋思[元] 白朴[元] 马致远孤村落日残霞,枯藤老树昏鸦,轻烟老树寒鸦,小桥流水人家,一点飞鸿影下。
古道西风瘦马。
青山绿水,夕阳西下,白草红叶黄花。
断肠人在天涯。
2、诵读《秋》:这是两首元曲,两首小令,曲牌叫“天净沙”。
曲子写得非常好,有颜色、有画面、有情绪,我们好好地来读一读。
一首一首来读。
先读第一首。
请同学们认真地把这首小令读上四遍,前两遍把它读正确,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律感,读得有板有眼;后两遍把自己从曲子里看到的色彩、画面读出来,把你感受到的情绪,哪怕是一点点的感觉,读进去。
明白了吗?开始。
·交流:朗读:预设1、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真好,就这种感觉,你再来读一遍。
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清代著名诗人、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里写道:“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品味这话的含意,不外两点:一是一切写景状物的文字都是作者表情寄意的载体,二是一切景物又必然引起作者情感波动,进而付诸文字,形成景语。
景与情,情与景,二者相因相成,不可分离。
所以,清代的另一位学问大家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实不可离……巧者则情中景,景中情。
”人生活在尘世,也可说生活在“景”中,四时变化,雨雪风云,草木荣枯,鱼虫出没,无不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情感。
秋风肃杀,万物凋零,树叶纷落,常常使人产生悲伤的情绪;春风和煦,百花盛开,翠柳依依,又常使人心旷神怡,付诸笔端,岂不就是动人的情语?故曰“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景是存在于人的意志之外的客体,而置身景中的人是有情的,所谓“触景生情”,只是外界之景作用于人的感官,触发了人的联想,于是七情六欲就“生”出感来了。
因此,人不同,景不同,时世不同,情也就不会相同。
即使面对同一景,由于时世不同,际遇不同,生出的情也大不相同。
同样是咏春,身任治世太守的白居易欣赏的是西湖早春,“莺争暖树”,“燕啄新泥”,“乱花渐欲迷人眼”,一派生机,诗人“行不足”’,欣悦无比。
而身逢乱世的诗人杜甫看到的却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片凄凉,以至见花流泪,闻鸟心惊。
他忧国忧民,苦念家人,痛人肝肠。
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李煜更是怕见春色,“触目愁肠断”,每日“以泪洗面”,吟出的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千古悲歌……这真是景物无意而人多情,触景生情,景因人异,千古亦然。
因此,花好月圆只使阖家团聚的人更生快慰,而使家破人亡流落在外的人更生凄惶;恶风苦雨令跋涉在外的游子痛苦凄凉,而对踌躇满志的进取者来说,未必不能激发斗志。
有钱且有闲的才子佳人敏感风花雪月,而“焦虑不堪的穷人甚至对最美好的景色也没有感觉”(马克思)。
归根到底,一切文章诗词都是言志抒情的,然而文人雅士皆不屑于直言其志和情,而他们的心声我们又分明听得真切,即使“怀抱琵琶半遮面”我们也能略见他们的倩影。
一切景语皆情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借助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
语段二: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 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 ,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 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 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调动感官
语段三:“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 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 ,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 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 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 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 成天嘹亮地响着。
事为内容,写一篇短文,要求 在叙述中穿插景物描写并起到 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自然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一花一世界,一 切景语皆情语。山水本无情,但你的情会令 景更美,景会使情更浓,愿同学们在今后的
写作中用真情描绘美景,让景物和心情 比翼双飞。
烘托了“我”恐惧的心理
3、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 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 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
慢。——《社戏》 渲染了清新愉悦的氛围,烘
托了“我”欢喜急切的心情。
巧用修辞
语段一:这一天的夜,连一丝云彩都没有 ,天空蓝的透明透亮。月亮像一个新娶来的 媳妇,刚刚从东天边升上来,就又羞答答地 钻进树叶子里藏起来。那些稠密的白杨树叶 子,像是一条流水,日日夜夜沙沙沙,沙沙 沙,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平静又响亮的流 着。
视觉、触觉、嗅觉、听觉
(一)结合具体的情境写一个小片
断(100字),在适当的地方加入一 段景物描写。注意运用到我们提到
的景物描写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切景语皆情语
泥河中学李晓双
一.分析下列文字:看看属于哪一类环境描写?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鲁迅《故乡》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
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鲁迅《孔乙己》
二.知识回顾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所,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自然景物)。
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
写和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三.环境描写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典型分析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鲁迅《风筝》
作用:自然环境描写。
交代了时令,描绘了北京冬季肃杀的景象,渲染了悲凉的氛围,烘托了“我”悲哀的心情。
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
──《最后一课》
作用:社会环境描写。
揭示了故事的时代背景,暗示了“最后一课”这场悲剧的社会根源。
四.答题方法
首先确定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
然后找出具体表现环境特点的词语;
最后明确环境描写的具体作用。
明确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或时代背景 (社会环境);
❖2、渲染气氛;
❖3、烘托心情或形象;
❖4、为下文作铺垫;
❖5、推动故事情节的的发展;
❖6、深化作品主题;
一般格式
通过描写天气、景物或格局、陈设、民俗民风等具体环境,
交代了------
渲染了------
烘托了-------
为下文--------做铺垫
暗示了-------
推动了-------
深化了-------
注意:环境描写的分析
关注句子中富有表现力的关键词。
(修饰性词语和能够体现作者感情色彩的词语)
关键词(修饰性词语、感情色彩的词):
A气氛:凄凉、凄清、冷寂、萧瑟、凝重、苍凉、平静、欢乐、祥和等;
B情感:悲伤、悲凉、伤心、冷漠、紧张、沮丧、恐惧、自卑、苦涩、期待、高兴、热烈、兴奋等;
C人物:善良、淳朴、忠厚、积极进取、行为感人等。
注意:环境描写出现位置及相对作用
❖1、在开头写景,渲染某种气氛、交待故事背景,为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2、在文中写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在文末写景,升华主题、使作品具有无限的思考空间。
注意:环境描写的分析
❖一段具体的环境描写,它的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这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综合分析,切忌生硬地把它归结为某一种作用。
(可以根据题目中分值的分配分析,例如4分题一般回答两点,6分题回答三点。
)❖1、要与文章主题联系起来;
❖2、要和人物个性、命运联系起来;
❖3、要与故事的背景和作品的情感基调联系起来。
❖1、要与文章主题联系起来;
❖2、要和人物个性、命运联系起来;
❖3、要与故事的背景和作品的情感基调联系起来。
五.总结:
六.布置作业:试题研究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