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学习理论观点

各学习理论观点
各学习理论观点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对学习理论最早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的行为主义,主要以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论、巴甫洛夫(И.П.Павлов)的条件反射论,发展到斯金纳的操作学习论为代表。20世纪20年代,桑代克进行了大量的人类学习实验,依据其动物和人类学习的实验资料,创立了学习的联结说。他认为学习是情境与反应之间形成了一定的联结。巴甫洛夫在实验基础上创立了条件反射学说,认为条件反射的形成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形成了“暂时神经联系”。巴甫洛夫的观点对学习理论有较大的影响,他力图使研究纯客观化,虽然没有宣称自己的学习观是联想主义的,但是他确实认为,学习就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斯金纳从20世纪20年代末就开始了对动物学习的实验研究,对条件反射作出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之分,并由此提出两种学习:经典性条件反射式学习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式学习,而且学习过程也是分别形成两种条件反射的过程。

总体来说,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刺激—反应的联结,该理论认为能够根据提供的刺激来预测或控制学习者的反应。有什么刺激,就有什么反应;对学习者的反应作出及时的强化(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有利于对学习行为的获得。可见,在行为主义者看来,学习的产生是外控的,学习是一种被动完成、循序渐进、积少成多的过程。

2.认知派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逐渐受到批评。在这个背景下,产生了认知派的学习理论。认知派学习理论有早期认知派学习理论和现代认知派学习理论之分,前者主要以格式塔的学习“顿悟说”和托尔曼(E.C.Tolman)的认知学习理论为代表。在格式塔心理学家看来,学习就是知觉的重新组织。这种知觉经验变化的过程不是渐进地尝试错误的过程,而是突然领悟的。至于学习的原因,他们又从两方面来回答:一方面,他们强调刺激情境的整体性和结构性,因此,在不知实验情境时,强调整个问题情境要能让动物直接感知到;另一方面,他们假定脑本身有一种组织功能,能填补缺口或缺陷。托尔曼重视有机体的内部变化,首先提出了中间变量的概念。他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在有机体内部形成一定的认知地图(或认知结构)。关于学习的原因,与行为主义的观点相反,他认为外在的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不强化也会出现学习。

现代认知派学习理论主要以布鲁纳(J.S.Bruner)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同化理论以及50年代兴起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为代表。布鲁纳和奥苏伯尔是美国当代认知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他们都继承了格式塔的完形说对行为主义联结说的批判观点,否认刺激—反应间直接的、机械的联系,认为学习中存在着一个认知过程。他们认为,学习是通过认知、获得意义和意向形成认知过程,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这与格式塔的观点基本一致,但去掉了早期格式塔学习理论的神秘色彩,更强调已有知识经验(原有知识结构)的作用和学习材料本身的逻辑结构。学习变化的实质就是有内在逻辑结构的教材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关联起来,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新材料在学习者头脑中获得了新的意义。

可见,认知主义所研究的学习属于狭义的学习,即个体对事物经认识、辨别、理解从而获得知识的历程。在这一历程中,个体学到的是思维方式即认知结构。个体通过学习增加经验,改变认知结构,所以这种学习是内发的、主动的,是整体性的质变过程。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人本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兴起,60~70年代迅速发展的心理学流派,由于其观点同近代心理学两大传统流派──弗洛伊德(S.Freud)的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均不同,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马斯洛(A.H.Maslow)、罗杰斯(C.R.Rogers)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是:心理学必须关心人的尊严;重视

人的主观性、意愿和观点,不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心理学家应该研究人的价值、人的创造性和自我实现等。与此相应,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所以,基本的学习观点是:必须尊重学习者;必须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必须相信任何真正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并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必须在师生中间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情境。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有一个基本假设:每个正常的人犹如一粒种子,只要能给予适当的环境,就会生根发芽、长大并开花结果。每个人在其内部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潜能。而学习就是这种天生的自我实现欲的表现,也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当中的生成(becoming)。基于这种观念,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重点,便是研究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以使学习者从他自己的角度来感知世界,如何发展个人对世界意义的形成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看来,真正的学习关系到整个人,而不仅仅是为学习者提供材料。真正的学习经验能够使学习者发现他自己独特的品质,发现他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特征。因此,学习过程不仅是学习者获得知识的过程,更是发展健全人格的过程。

可见,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只重视环境刺激、外显行为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只重视认知发展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不同的是,它关注人的整体发展,强调人的尊严与价值,注重研究健康的、完整的人。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认知学习理论由于本身的局限性,受到来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挑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被称做教育心理学中所发生的一场革命。它在吸收认知主义关于认知加工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对学习过程本质的不同看法。对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起推波助澜作用,并将它直接与人的学习联系起来的要首推杜威(J.Dewey)、皮亚杰(J.Piaget)和维果茨基(Л.С.Выготский)三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运用已有的经验,对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新的意义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构建不仅是对外部信息的加工,而且意味着外来信息与已有知识之间存在双向反复的相互作用,新经验意义的获得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从而超越所给的信息,而原有的经验又会在此过程中被调整或改造。即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学习者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对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以实现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学习者又要对自己原有的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不论是获得知识技能还是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都同时包含了这两个方面的建构。对于学习的结果,传统认知派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结果是形成认知结构,它是高度结构化的知识,按概括水平的高低层次排列。建构主义则认为,学习的结果是围绕着关键概念建构起来的网络结构知识。关键概念是结构性知识,而网络的其他方面是非结构性知识。建构主义者认为,在现实生活中,结构不良领域是普遍存在的,我们不可能依靠将已有的知识简单提取出来去解决问题,只能根据具体的情境,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建构用于问题解决的图式,而且往往不是单以某一个概念原理为基础,而是要通过多个概念原理以及大量的经验背景的共同作用而实现。因此,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可以分成两种: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在初级学习中,学生主要获得一些重要的概念和事实;在高级学习阶段,要求学生把握概念的复杂性,并灵活地运用到具体的情境中,涉及大量的非结构性知识。

可见,建构主义学习观是一种全新的学习理论,它对我们进一步认识学习本质、揭示学生学习规律、指导教学设计具有积极的意义。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 内环境指机体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如血浆、组织液、脑脊液、房水、淋巴等。 2. 稳态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各组织器官系统功能在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下保持相对的恒定状态。 3. 反射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反应,是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4.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反,即负反馈,是使机体生理功能保持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 5. 正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方向)一致,以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即正反馈;典型的正反馈有分娩、血液凝固、排便等。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液态镶嵌模型是关于细胞膜结构的学说,认为膜的结构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2. 易化扩散指水溶性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借助膜上的特殊蛋白质(载体或通道)的帮助而进行的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有载体介导和通道介导两种 3. 主动转运需要细胞膜消耗能量、将分子或离子逆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 4. 静息电位指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同类型细胞的静息电位数值常不相等。 5. 极化指细胞保持稳定的内负外正的状态。此时,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水平。 6. 去极化指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增加的方向变化,去极化后的膜电位的绝对值小于静息电位的绝对值。 7. 超极化指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减少的方向变化,超极化后的膜电位的绝对值大于静息电位的绝对值。 8. 阈电位使再生性Na+内流足以抵消K+外流而爆发动作电位,膜去极化所必须达到的临界水平;也可以说是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9. 动作电位指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短暂而可逆的,可扩布的膜电位倒转。动作电位是兴奋的标志。 10. 复极化去极完毕后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减少,即静息电位的方向变化。 11. 绝对不应期组织接受一次刺激而兴奋的一个较短时间内,无论接受多强的刺激也不能再产生动作电位,这一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内兴奋性为零。 12. 局部兴奋阈下刺激引起的膜部分去极化的状态称为局部兴奋。 13. 量子式释放神经末梢囊泡内所含递质的量大致相等,而递质释放又是以囊泡为最小单位,成批地释放,故称量子式释放。 14. 终板电位指终板膜上N2胆碱能受体与ACh结合后,化学门控的Na+、K+通道开放,Na+内流、K+外流,尤其是以Na+内流为主,使终板膜局部产生去极化电位。终板电位属局部电位 15. 兴奋-收缩耦联将肌膜动作电位为标志的电兴奋与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机械收缩衔接起来的中介过程。耦联因子是Ca2+。 16. 等长收缩肌肉长度不变而张力增加的收缩形式。 17. 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表现为张力不变而只有长度缩短的收缩形式。 第三章血液 1. 等渗溶液指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约为313m Osm/L,例如0. 9%的NaCl溶液。

中医外科学重点51801

08中甲乙班外科学复习材料 题型:名解填空单选X题型简答2 病例1 ★表示重要章节▲表示老师上课明确提出的重点﹡表示小重点 上篇总论占40%★★ 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 1.殷商时期出土的甲骨文已有外科病的记载,周代《周礼天官》中所记载“疡医”即外科医生。 2.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3.《灵枢》篇中人体不同部位的痈疽17种,《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多种外治法,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4.外科鼻祖华佗,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 5.两晋南北朝,葛洪《肘后备急方》提出海藻治瘿;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 ▲6.第一部外科专著: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主要内容是痈疽的鉴别诊断等治疗,载有内治外治处方140个,最早记载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并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 7.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为现存最早的病因病机专著,记载结扎血管,切除术,肠吻合术的腹部手术治疗。 8.唐.孙思邈《千金要方》为最早的临床实用百科全书,该书提出了整腹下颌关节脱位、葱管导尿、脏器治疗法如夜盲症的治疗。 9.王焘《外台秘要》载方600余首,不少为外科方剂。 10.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记载了痔、痈、皮肤病、瘰痢的外壳证治,“五善七恶”学说,扶正祛邪内消托里砒剂治疗痔核。 11.金元.危亦林《世医生得效方》创伤科专著,提出对脊柱骨折采用悬吊复位法。 12.汪机《外科理例》主张外科治疗“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并首创玉真散治疗破伤风。 13.陈司成《霉疮密录》为第一部梅毒病专著,提出用砷汞的治疗方法。 14.烧伤——重要治疗法,湿润暴露法高位肛瘘——切开挂线法 混合痔——内剥外扎术内痔消痔灵硬化剂系统性红斑狼疮——雷公藤制剂 ▲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 正宗派——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重视脾胃;主张应用外治法和进行外科手术;治法有熏、洗‘熨照‘湿敷等,并记载手术方法14种 全生派——清代.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学术思想“阴虚阳实”论;创立了外科证治中以阴阳为核心的辩证论治法则;对阴疽的治疗提出以“阳和通腠,温补气血”法则,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创用阳和汤。 心得派——清代.高锦庭《疡科心得集》学术思想“外疡头从头内出论”:将温病学说引入外科病证治:在治疗上善用治疗温病的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至宝丹治疗疔疮走黄;用三焦辩证揭示外科病因与发展部位的规律。 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的命名及基本术语 1、外科学学科界限划分:主要依据是指发于人体体表,一般肉眼可见,有形可征及需要以外治为主要疗法的疾病。 2、命名原则一般是根据 ①脏腑:肠痈,肝痈,肺痈等。②病因:破伤风,冻疮,漆疮等。③形态:蛇头疔,鹅掌风等。

医学微生物学_细菌各论与病毒总论

第 18--23章细菌各论 【学习建议】 第18-23章属于细菌学各论部分,介绍了病原性球菌、肠道杆菌、霍乱弧菌与弯曲 菌、厌氧性细菌、分枝杆菌、人畜共患菌、白喉杆菌、军团菌、绿脓杆菌等细菌。通过学 习这部分内容,我们应 掌握病原性球菌、肠道杆菌、霍乱弧菌、结核杆菌、白喉杆菌、破 伤风杆菌、肉毒杆菌所致疾病的名称。 熟悉:1.上述 细菌重要的生物学性状,包括与致病 性有关的细菌结构、与消毒灭菌有关的抵抗力、与诊断、疫苗制备有关的抗原物质。 2.上 述细菌主要的致病性代谢产物,包括毒素和侵袭性酶的名称、毒性作用及与临床疾病的关 系。3.上述细菌所致 感染的常用诊断方法和特异性防治措施。 了解:1.军团菌、人畜共患 菌、绿脓杆菌、百日咳杆菌、产气荚膜杆菌所致疾病。 2.上述细菌的防治原则。 学习细菌学各论部分内容,要注意和总论部分内容(第 11- 17章)联系,以总论内 容中所学的知识概括、归纳各论中各类细菌的要点。复习时既要注意纵向比较,掌握各类 细菌的共性和个性,也需要根据临床感染类型横向总结,将不同类型的各种细菌以临床疾 病为线索进行归纳。 【知识结构图】 病原性球菌 【内容提要 】 一、病原性球菌 1. 葡萄球菌属: 金黄色葡萄球菌 2. 链球菌属: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 3. 奈瑟菌属: 脑膜炎球菌、淋球菌 葡萄球菌 链球菌 肺炎球菌 H 脑膜炎球菌 淋球菌 局部、全身化脓性感染 毒素性疾病 超敏反应性疾病 细菌学各论 肠道杆菌 霍乱弧菌与弯曲菌 大肠杆菌 伤寒沙门菌 其他沙门菌 痢疾杆菌 变形杆菌 致病物质: 菌体构造 侵袭性酶 毒素 肠道感染 腹泻 肠热症 痢疾 霍乱 肠外感染 白喉杆菌 细胞毒素、咽喉部假膜、毒血症 军团菌 气溶胶传播,引起抵抗力低下者军团菌肺炎 神经毒素

中医外科学---笔记

中医外科学学习笔记 第一单元 疮疡 疮疡的致病因素分外感(外感六淫邪毒、感受特殊之毒、外来伤害等)和内伤(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伤虚损等)两大类。外邪引发的疮疡,尤以热毒、火毒表现为最常见。疮疡外治法可根据疮疡的初期、中期、后期分别辨证施治。初期宜箍毒消肿,阳证可选用金黄散、玉露散、金黄膏、玉露膏、太乙膏、千捶膏,可加掺红灵丹、阳毒内消散,或用清热解毒消肿的新鲜草药捣烂外敷;阴证可选用回阳玉龙散、回阳玉龙膏、阳和解凝膏,加掺黑退消、桂麝散、丁桂散;半阴半阳证选用冲和散、冲和油膏。中期脓熟时宜切开排脓,注意切开时机、切口位置、切口方向等的选择。如颜面疔疮忌早期切开,而蛇头疔应及早切开;如手指疔宜从侧方切开以免影响屈伸功能等。 一、疖(清热解毒为主,疖病多虚实夹杂,必须扶正固本与清热解毒) ①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②暑热浸淫证: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加减。 ③体虚毒恋,阴虚内热证:养阴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加减。 ④体虚毒恋,脾胃虚弱证:健脾和胃,清化湿热。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2、外治: 蝼蛄疖宜作十字形剪开,如遇出血,可用棉垫加多头带缚扎以压迫止血。若有死骨,待松动时用镊子钳出。可配合垫棉法,使皮肉粘连而愈合。 二、 疔疮(清热解毒) 内治以清热解毒为**,火毒炽盛证宜凉血清热解毒。如发于下肢者应注重清热利湿。 手足部疔疮成脓期切开引流:尽可能循经直开。蛇眼疔宜沿甲旁0.2cm挑开引流。蛇头疔宜在指掌面一侧作纵形切口,务必引流通畅,必要时可对口引流,不可在 指掌面正中切开;蛇肚疔宜在手指侧面作纵形切口,切口长度不得超过上下指关节面。托盘疔应依掌横纹切开,切口应够大,保持引流通畅,手掌处显有白点者应先剪去厚皮,再挑破脓头。注意不要因手背肿胀较手掌为甚而误认为脓腔在手背部而妄行切开。甲下溃空者需拔甲,拔甲后敷以红油膏纱布包扎。 2、红丝疔 ①若红丝细的宜用砭镰法,局部皮肤消毒后以刀针沿红丝行走途径寸寸挑断,并用拇指和食指轻捏针孔周围皮肤,微令出血,或在红丝尽头挑断,挑破处均盖贴太乙膏掺红灵丹。 ②初期可外敷金黄膏、玉露散,若结块成脓则宜切开排脓,外敷红油膏;脓

生理学各章节考试重点

生理学各章节考试重点 2017—11-23医学资料大全 第一章绪论 1、内环境:指细胞外液占体液得1/3,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液 2、稳态:内环境得各种物理得与化学得因素保持相对稳定 3、人体得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自身调节:由组织,细胞本身生理特殊性决定得,并不依赖外来得神经或体液因素得作用得反应 4、反射弧得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反射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 5、神经调节得特点:迅速,局限,精确;体液调节得特点:缓慢,弥散,持久 6、机体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单向式)自动控制系统包括反馈控制,前馈控制,负反馈:反馈信息得作用就是减低控制部分得活动得反馈控制,对保持内环境稳态起着重要作用第二章细胞基本功能 1、细胞膜与各种细胞器得质膜得组成:脂质,蛋白质,极少量得糖类 2、膜蛋白得分类:细胞骨架蛋白,识别蛋白质,酶,受体蛋白,跨膜转运物质得功能蛋白 3、物质得跨膜转运方式: (1)单纯扩散 举例:O2,N2,CO2,NH3,尿素,乙醚,乙醇,类固醇 (2)易化扩散 举例:A经载体介导:葡萄糖,氨基酸 特点:饱与现象,结构特异性,竞争性抑制 B经通道介导:Na+,K+,Ca2+,Cl—等 特点:A顺浓度或电位梯度得高速度跨膜扩散 B门控体制包括电压门控通道与化学门控通道 C 对通过得离子有明显得选择性 (3)主动转运 举例:A原发性主动转运——直接利用ATP:钠-钾泵 B继发性主动转运—-间接利用ATP:葡萄糖,氨基酸在小肠与肾小管得重吸收(4)出胞与入胞 4、细胞得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处于安静状态时,膜内外两侧得电位差,等于K+得平衡电位 产生机制:K+离子得外排 极化:静息时膜得内负外正得状态去极化:静息电位得减少 超极化:静息电位得增大复极化:细胞膜由去极化后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得过程 5、细胞得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膜电位发生迅速得一过性得波动,就是细胞兴奋得标志 产生机制:Na+得内流(去极化),K+得外流(复极化) 阈电位:形成Na+通道激活对膜去极化得正反馈过程得临界膜电位 6、局部电流得方向;膜外由未兴奋区流向兴奋区,膜内由兴奋区流向未兴奋区 特点:全或无定律,不衰减传导 7、反应: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生物体内部得代谢活动及其外部表现将发生相应得改变 8、兴奋:指产生动作电位得过程 9、兴奋性:指一切活细胞,组织或生物体对刺激发生反应得能力,就是衡量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得能力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最新)

I 、总论 一、发展史 1.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一一砭石、砭针 2到了周代,外科形成独立专科 3. 《五十二病方》: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4. 《黄帝内经》:最早提出截趾手术治疗脱疽,奠定了外科疾病证治的理论基础。 5. 《刘涓子鬼遗方》: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 二、基本术语 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都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 外痈: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 内痈: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西医学的痈:相当于中医的有头疽 疽:疽者,阻也。指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有头疽:发生在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痈。 无头疽:是指发于骨骼或关节间等深部组织的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等。 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 根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一般多用于有如钉丁之状粟粒状脓头的疔的基底根部的描述。根脚收束为阳证。根脚散漫或塌陷者, 多提示可能发生走 黄。 三、疾病辨证 疽:发于肌肉、骨间,最深 接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 四、疾病治法 1.内治法三个总则 19.外治法 膏药:是将药物与油类煎熬或捣匀成膏的制剂,现称硬膏。阳证:太乙膏、千锤膏,阴证:阳和解凝膏。咬头膏用于肿疡脓成 不能自破或患者不愿手 术排脓者 油膏:阳证:金黄膏、玉露膏;阴证:回阳玉龙膏;半阴半阳:冲和膏。生肌玉红膏适于一切肿疡 掺药:将各种不同的药物研称粉末,根据制方规律,并按不同的作用配伍成方,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病变 的部位,谓之掺药,古 称散剂,现称粉剂。 ①消散药:内消散;②提脓祛腐药:升丹 ;③腐蚀药和平胬药:白降丹、三品一条枪;④祛腐生肌药:阴证:回阳生肌散; 阳证:月白珍珠散、拔毒生肌散;⑤生肌收口药:生肌散;⑥止血药:桃花散;⑦清热收涩药:青黛散、三石散;⑧酊 剂:复方土槿皮散;⑨洗剂:三黄洗剂 6. 箍围药 疡:又称外疡, 疮疡: 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即外科 肿疡: 溃疡: 广义: 狭义: 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 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一切外科疾病已溃破的疮面 疖 V 3cm 横向痈3~ 9cm 疖:表皮 纵向 痈:发于皮肉之间 发 >9cm 8辨脓:确认成脓方法: B 超。

细菌学各论

第二篇细菌学各论 第一章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 球菌(coccus): G+: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 G-:脑膜炎球菌、淋球菌、卡他球菌、干燥耐氏球菌、黄色耐氏球菌 其中五种对人类有致病性,称为病原性球菌(pathogenic cocci);主要引起化脓性炎症,又称化脓性球菌(purulent cocci or pyogenic coccci)。 葡萄球菌属细菌是化脓菌中最常见的,在自然界分布广泛。本属目前包括32个种和15个亚种。 按产生色素分: 1、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菌) 2、白色葡萄球菌(条件致病菌) 3、柠檬色葡萄球菌(腐生菌) 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的重要病原菌,可引起许多严重感染。表皮葡萄球菌是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常引起矫形外科或心血管修复术后的感染及年轻妇女尿路感染。两种葡萄球菌主要性状区别见下表:主要性状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 色素金黄色白色 血浆凝固酶+(-) - 甘露醇发酵 + - 溶血性 + - 耐热核酸酶活性 + - 磷壁酸核糖醇型 + - 磷壁酸甘油型 - + 蛋白A(SPA) + - 致病性强弱或无 第一节金黄色葡萄球菌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染色 1、G+球形菌、葡萄串状、直径约0.8-1.0微米。在某些化学药物(如青霉素)作用下可裂解或变 为L型。 2、无特殊结构,(少数菌有荚膜样的黏液物质) (二)培养:需氧或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上即可生长,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S型的菌落(1~2mm),产生金黄色色素,为脂溶性。在液体培养基中呈浑浊生长。在血液培养基上可出现透明溶血环,即?溶血。 (三)生化反应:分解葡+、麦+ 、蔗+ 。在厌氧条件下也能分解甘露醇,在鉴别致病性方面有一定意义。 (四)抗原结构: 1、葡萄球菌A蛋白(staphylococcal protein A SPA)SPA是存在于90%以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细

医学考研外科学笔记

外科学 严仲瑜 chapter1 无菌术 灭菌(物理)——杀灭一切活的微生物 消毒(化学)——抗菌杀灭病原微生物和有害微生物 不要求杀灭所有微生物 操作规则 灭菌有毒法(手术器械/物品) 高压蒸气法 煮沸法 火烧法 药物浸泡法 甲醛蒸气重熏法 刷手、臂上10cm 手术区消毒、切口周围15cm、清洁中心外,感染伤口,外内。chapter2 水电平衡 一、体液-水分+溶质(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体液平衡-合量分布组成处于相对恒定状态(动态平衡) 体液的合量:成年男占体重60%,女性50%,儿童80%。 体液:C内液(40%) C外液(20%)——血浆5%,组织间液(15%(功能性C外液,无功能性C外液)

Na+142 Cl-103 K+ 5 H2g-27 Ca+ 5 HPO4g2-2 Mg+ 2 SO42- 1 二、体液平衡的调节(https://www.360docs.net/doc/3914117343.html,) (一)水的平衡:肾脏调节 (二)电解质的平衡调节 1、钠正常值142-145mmo1/L 摄入量(ml)排出量(ml) 饮水1000~1500 尿1000~1500 食物中含水700 粪150 食物氧化生水300 皮肤蒸发500 呼吸350 总计:2000~2500 总计:2000~2500 2、钾(1)98%在cell内(2)cell外液中量少但重要3.5~5.5mmo1/L (3)肾对K+的调节能力很低 3、Cl-、HCO3-(1)相互增减、代偿作用 (2)[HCO3-]为储碱,调节酸碱平衡 三、水、电的质代谢失调 (一)脱水(https://www.360docs.net/doc/3914117343.html,) 1、高渗性脱水(原发性脱水) (1)缺水>缺钠血清Na+cell外液是高渗 (2)病因,大量出汗水分摄入不足

最新人体解剖生理学(左明雪)第三章重点知识点整理考点整理资料讲解

大脑与神经 第一节、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主要由神经细胞(neuron)和神经胶质细胞(neuronglia)组成。 神经细胞=神经元:接受刺激、整合信息和传导冲动,是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神经胶质细胞:数量为神经元的10~50倍,不参与神经冲动的传导, 对神经细胞起营养、支持作用;参与髓鞘的形成。 (一)神经元结构:由胞体和胞突两部分组成。 基本结构:细胞体、树突、轴突、髓鞘、朗飞氏结、轴突终扣。 1、胞体(神经元的营养和代谢中心)大小形状不 一,5~100μm。 是可兴奋膜,具有接受刺激、处理信息、产生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 细胞膜膜蛋白:决定了神经元细胞膜的性质,其中有些是离子通道(Na+、 K+、Ca2+、Cl- 通 道);有些膜蛋白是受体,与相应的神经递质结合后, 可使某种离子通道开放。

尼氏体(特征性结构):光镜下:嗜碱性颗粒或小块;电镜下: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 细胞质 (神经元胞体) 功能:合成蛋白质供神经活动需要。合成合成更新细胞器所需 要(核周质)的结构 蛋白,合成神经递质所需要的酶,以及肽类神经调 质。 神经原纤维:光镜下:在硝酸银染色的标本中呈棕黑色的细丝,在细胞质内交织成网。 (特征性结构)并深入树突和轴突。电镜下:神经丝和微管 功能:构成神经元的骨架,起支持和运输的作用。 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等细胞器。 脂褐素 细胞核圆型,一个,居中,大、染色浅、核仁明显,染色质呈空泡状。 特点:大、圆、淡、核仁清晰 ①细胞核:位于胞体中央,大而圆,常染色质多,

着色浅,核仁大; ②细胞质:内含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还有线粒 体、溶酶体等细胞器 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 :是 神经元向其它神经元或效应细胞传递化 学信息的载体,一般为小分子物质,在神 经元的轴突终末合成。 神经调质=神经肽:在胞体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合成,通过轴浆运输至轴突末梢。 一般为肽类,能增强或减弱神经元对神经递质的反应,起调节作用。 按神经元的传递方向分类: A)感觉神经元 (sensory neuron):一种感受内外环境变化并将这些信息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 B)运动神经元 (motor neuron):从中枢神经系统,将信息带给肌肉和腺体,控制着肌肉收缩或腺体分泌的神经元。 C)中间神经元 (interneuron)=联络神经元:将从感觉神经元中获得的信息,传给其他中间神经元或运动神经元。

中医外科学重点

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1、《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2、南齐医家龚庆宣重新编次厘定了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娟子鬼遗方》,该书最早记载了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首创用水银治疗皮肤病。 3、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 4、明清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外科三大学术流派: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正宗派;清?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全生牌;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心得派。 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名及基本术语 1、我国医事分科最早始于周代。 2、元代医事则分为13科,将外科称金创肿科。 3、明清时期外科统称为疮疡科,其范围以疮疡、皮肤和肛肠疾病为主体。 4、疾病的命名原则: 以部位命名者,如乳痈、子痈和对口疽等。 以穴位命名者,如人中疔、委中毒、膻中疽等。 以脏腑命名者,如肠痈、肝痈、肺痈等。 以病因命名者,如破伤风、冻疮、漆疮等 以形态命名者,如蛇头疔、鹅掌风等。

以颜色命名者,如白驳风、丹毒等。 以疾病特征命名者,如烂疔、流注、湿疮等。 以范围大小命名者,如小者为疔,大者为痈等。 以病程长短命名者,如千日疮等。 以传染性命名者,如疫疔等。 5、基本术语: 疡:又称外疡,是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即外科。 疮疡:广义上市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胬肉: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高突于疮面或暴翻于创口之外的腐肉,称为胬肉。 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外痈是指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根盘收束者多为阳证,平塌者多为阴证。 根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一般多用于有如钉丁之粟粒状脓头疔的基底跟部的描述。根脚收束多为阳证,根脚散漫或塌陷者,多提示可能发生走黄。 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助成医学考研外科学乳腺疾病笔记精华

乳房疾病 【解剖生理概要】 乳房的整体位置:胸大肌的浅面,2~6肋间的深浅筋膜层之间; 乳房的组织学构成: 乳腺由15~20个乳腺腺叶构成,每个腺叶有其单独的乳管,乳管和腺叶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排列; 每个腺叶分成很多腺小叶,腺小叶由小乳管和腺泡构成,是乳房的基本结构单位; 小乳管汇聚至乳管,乳管开口于乳头;乳管近乳头端的1/3,略膨大,是乳管内乳头状瘤的好发部位; Cooper韧带:腺叶间与皮肤相垂直的纤维束,上至-筋膜浅层,下至-筋膜深层; 〖乳房的淋巴回流〗 ①外侧→胸大肌外侧淋巴管→腋窝淋巴结→锁骨下淋巴结;; ②上部→胸大小肌间淋巴结→锁骨下淋巴结; ③内侧→肋间淋巴管→胸骨旁淋巴结(1/2/3肋间多见,沿胸廓内血管分布); ④双侧→通过皮下交通淋巴管→对侧乳房; ⑤深部→淋巴网→腹直肌鞘、肝镰状韧带→肝; ①+②最终回流到锁骨上淋巴结;①是乳房淋巴回流的主要途径; 〖乳房淋巴结的分组〗分组标志:胸小肌; Ⅰ组-胸小肌外侧组、腋下组-乳腺外侧组、中央组、肩胛下组、腋静脉淋巴结、胸大小肌间淋巴结也归入本组; Ⅱ组-胸小肌后组淋巴结、腋中组-胸小肌深面的腋静脉淋巴结; Ⅲ组-锁骨下组、腋上组-胸小肌内侧的锁骨下淋巴结; 【腋窝淋巴结的检查顺序】 ①自腋顶部从上而下检查中央组淋巴结; ②在腋窝前臂,胸大肌深面扪查胸肌组的淋巴结; ③检查肩胛下组淋巴结,应站在病人的背后,扪查背阔肌的前内侧; ④最后检查-锁骨下组、锁骨上淋巴结; 【乳房的活组织病理检查】 对于疑为乳腺癌的患者,可以将肿块连同周围乳腺组织一并切除,作快速病理检查,而不宜切取活检; 【乳头溢液的总结】

生理学各章节考试重点

------------------ 时磊5说------ - ---- ------- 生理学各章节考试重点 2017-11-23医学资料大全 第一章绪论 1、内环境:指细胞外液占体液的1/3,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液 2、稳态:内环境的各种物理的和化学的因素保持相对稳定 3、人体的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自身调节:由组织,细胞本身生理特殊性决定的,并不依赖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的反应 4、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反射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 5、神经调节的特点:迅速,局限,精确;体液调节的特点:缓慢,弥散,持久 6、机体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单向式)自动控制系统包括反馈控制,前馈控制,负反馈:反馈信息的作用是减低控制部分的活动的反馈控制,对保持内环境稳态起着重要作用 第二章细胞基本功能 1、细胞膜和各种细胞器的质膜的组成:脂质,蛋白质,极少量的糖类 2、膜蛋白的分类:细胞骨架蛋白,识别蛋白质,酶,受体蛋白,跨膜转运物质的功能蛋白 3、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 (1 )单纯扩散 举例:02, N2,CO2,NH3尿素,乙醚,乙醇,类固醇 (2 )易化扩散 举例:A经载体介导:葡萄糖,氨基酸 特点:饱和现象,结构特异性,竞争性抑制 B经通道介导:Na+,K+,Ca2+,Cl-等 特点:A顺浓度或电位梯度的高速度跨膜扩散 B门控体制包括电压门控通道和化学门控通道 C对通过的离子有明显的选择性 (3 )主动转运 举例:A原发性主动转运一一直接利用ATP钠-钾泵 B继发性主动转运一一间接利用ATP:葡萄糖,氨基酸在小肠和肾小管的重吸收 (4)出胞和入胞 4、细胞的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处于安静状态时,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等于K +的平衡电位 产生机制:K +离子的外排 极化:静息时膜的内负外正的状态去极化:静息电位的减少 超极化:静息电位的增大复极化:细胞膜由去极化后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 5、细胞的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膜电位发生迅速的一过性的波动,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产生机制:N a+的内流(去极化),K +的外流(复极化) 阈电位:形成N a+通道激活对膜去极化的正反馈过程的临界膜电位 6、局部电流的方向;膜外由未兴奋区流向兴奋区,膜内由兴奋区流向未兴奋区特点:全或无定律,不衰减传导

中医外科学歌诀

第一单元疮疡(6个病) 一、疖(五仙清五神) 1、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2、暑热浸淫;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 3、阴虚毒恋,阴虚内热;养阴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 4、体虚毒恋,脾胃虚弱;健脾和胃,清化湿热,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 二、痈(托五味仙) 1、火毒凝结:清热解毒,行瘀活血.仙方活命饮 2、热胜肉腐;和营清热,透脓托毒,仙方活命饮合五味消毒饮 3、气血两虚;益气养血,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 三、有头疽(黄连仙,八珍竹) 1、火毒凝结;清热泻火,和营托毒。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 2、湿热壅滞;清热化湿,和营托毒.仙方活命饮 3、阴虚火炽:滋阴生津,清热托毒.竹叶黄芪汤 4、气虚毒滞;扶正托毒,八珍汤合仙方活命饮 四、丹毒(柴犀萆普)柴稀必铺 1.风热毒蕴;疏风清热结毒,普济消毒饮 2、肝脾湿火;清肝泻火利湿。柴胡清肝汤、龙胆泻肝汤或化斑解毒汤 3、湿热毒蕴;利湿清热解毒。萆薢渗湿汤合五神汤 4、胎火蕴毒: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

五、瘰疬(六郁香贝) 1、气滞痰凝;疏肝理气,化痰散结。开郁散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六味地黄丸合清骨散 3、气血两虚;益气养血。香贝养营汤 六、褥疮(萆生血托)必生血托 1、气滞血瘀;理气活血,血府逐瘀汤 2、蕴毒腐溃;益气养阴、理湿托毒。生脉散、透脓散合萆薢渗湿汤 3、气血两虚;气血双补、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 第二单元乳房疾病:(5个病) 一、乳痈(瓜透托)刮透托 1)初期;气滞热壅证:疏肝清胃.通乳消肿。瓜蒌牛旁汤 2)成脓:热毒炽盛;清热解毒,托里透脓。透脓散 3)溃后:正虚毒恋证;益气和营托毒。托里消毒散 二、乳癖(逍遥二仙) 1)肝郁痰凝证;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蒌贝散 2)冲任失调证;调摄冲任。二仙汤合四物汤 三、乳核(逍遥桃红) 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散 2、血瘀痰凝:疏肝活血,化痰散结。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 四、乳衄(丹栀归脾) 1)肝火偏旺:疏肝解郁.清热凉血,丹栀逍遥散 2)脾虚失统:健脾养血。归脾汤

细菌各论总结

细菌各论总结

补充:1、葡萄球菌分类: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表皮葡萄球菌—白色;腐生葡萄球菌—白色或柠檬色 2、葡萄球菌A蛋白:(SPA):存在于细胞壁上的表面抗原,可与IgG的Fc段结合,可进行协同凝集,并具有抗吞噬、促细胞分裂、引起超敏反应、损伤血小板等生物学活性。 3、肺炎链球菌主要应与甲型溶血性链球菌鉴别,方法:胆汁容菌试验、菊糖发酵试验、荚膜肿胀试验。

补充:1、肠杆菌的共同特点: (1)形态结构:中等大小的G-菌,大多有菌毛、鞭毛,少数有荚膜,没有芽胞。 (2)培养:兼性厌氧或无氧,营养要求不高 (3)生化反应:乳糖发酵试验可初步鉴别志贺菌、沙门菌等致病菌和大部分非致病肠道杆菌,前二者不发酵乳糖。 (4)抗原结构:O抗原:存在于细胞壁脂多糖(LPS)最外层,具有属特异性。H抗原:菌体失去鞭毛后发生H-O变异。荚膜抗原:具有型特异性。 (5)抵抗力:外界生存能力强,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 (6)变异:最常见耐药性变异。 2、埃希菌的分类 3、大肠菌群指数:是指每1000(g)ml水中大肠菌群数。我国卫生标准:在每1000ml饮水中不得超过3个。 4、志贺菌的分群: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我国最常见)、鲍氏志贺菌、宋内志贺菌 5、肥达反应:是指用已知伤寒杆菌菌体抗原、H抗原及甲、乙副伤寒杆菌H抗原测定可疑病人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含量的定量凝集试验。(肥达反应阳性开始于病程的第2周) (1)原理:伤寒杆菌有三种抗原:分别为菌体抗原(O抗原)、鞭毛抗原(H抗原)、体表抗原(Vi抗原)。其中以O抗原及H抗原的抗原性较强,而Vi抗原的抗原性不强,且相应抗体效价低且为时短暂,随细菌的消除而消失,故不列为肥达试验的检测项目。当抗原遇到特异性抗体时,便会发生凝集反应,通过对凝集物量多少来推算病人体内抗体的多少,以协助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 (2)方法:试管凝集法(定量):当TO≥1:80,TH≥1:160,PA、PB均≥1:80才有意义 (3)动态观察:双份血清抗体四倍升高有诊断意义 (4)临床意义:辅助诊断伤寒和副伤寒。 O抗体(IgM), H抗体(IgG) O 、H抗体均升高,患伤寒的可能性大; O 、H抗体不升高,患伤寒的可能性小;只有H升高,则可能是预防接种过或非特异性回忆反应;只

外科学总论+部分各论笔记

外科学 anmyah chapter1 无菌术 灭菌(物理)——杀灭一切活的微生物 消毒(化学)——抗菌杀灭病原微生物和有害微生物 不要求杀灭所有微生物 操作规则 灭菌消毒法(手术器械/物品) 高压蒸气法 煮沸法 火烧法 药物浸泡法 甲醛蒸气重熏法 刷手、臂上10cm 手术区消毒、切口周围15cm、清洁中心外,感染伤口,外内(如肚脐)。 chapter2 水电平衡 一、体液-水分+溶质(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体液平衡-合量分布组成处于相对恒定状态(动态平衡) 体液的合量:成年男占体重60%,女性50%,儿童80%。 体液:C内液(40%) C外液(20%)——血浆5%,组织间液(15%(功能性

C外液,无功能性C外液) 阳离子毫克当量/升阴离子毫克当量/升 Na+142 Cl-103 K+ 5 H2g-27 Ca+ 5 HPO4g2-2 Mg+ 2 SO42- 1 二、体液平衡的调节 (一)水的平衡:肾脏调节 (二)电解质的平衡调节 1、钠正常值142-145mmo1/L 摄入量(ml)排出量(ml) 饮水1000~1500 尿1000~1500 食物中含水700 粪150 食物氧化生水300 皮肤蒸发500 呼吸350 总计:2000~2500 总计:2000~2500 2、钾(1)98%在cell内(2)cell外液中量少但重要3.5~5.5mmo1/L (3)肾对K+的调节能力很低 3、Cl-、HCO3-(1)相互增减、代偿作用 (2)[HCO3-]为储碱,调节酸碱平衡 三、水、电的质代谢失调 (一)脱水 1、高渗性脱水(原发性脱水) (1)缺水>缺钠血清Na+cell外液是高渗

生理学知识点

生理学考试题型:单选题,填空题,英译中,名词解释,问答题 生理学学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何谓内环境、稳态?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特点。何谓负反馈、正反馈?其各自生理意义是什么?Internal environment homeostasis positive feedback negative feedback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物质跨膜转运的方式有哪些?哪些属于被动转运?2.何谓主动转运?钠泵的主动转运有何作用和生理意义? 3.何谓静息电位?试述静息电位产生机理。4.何谓动作电位、阈值(阈强度)、阈电位?试述动作电位产生的机理和特点。5.动作电位的传导方式有哪几种?6.试述神经一肌接头兴奋传递的过程。7.何谓兴奋—收缩耦联?其基本过程如何?骨骼肌收缩的总和形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facilitated diffusion via carrier facilitated diffusion via ion channel Primary active transport 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 resting potential action potential 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 第三章血液 1.何谓血细胞比容?请述血浆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的主要组成成分和作用。2.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红细胞沉降率. 红细胞有哪些功能?请述红细胞生成的部位、原料、重要辅酶(成熟因子)、调节因子及其作用。产生贫血的原因。 3.白细胞的数量和计数分类百分值正常各是多少?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血小板有哪些生理特性?简述生理性止血的三个基本过程 4.凝血的外源性途径、凝血的内源性途径及其异同点?请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5.何谓血型?ABO血型的分型依据是什么?输血原则是什么? Hematocrit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Hemostasis Blood coagulation Blood group 第四章血液循环 1.试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分期,2期特点。 2、试比较心室肌细胞和自律细胞动作电位的异点。 3、心肌在一次兴奋过程中,其兴奋性变化特点及其与心肌收缩的关系如何?何谓有效不应期、期前收缩、代偿间隙?代偿间隙是如何形成的? 4、心肌细胞自律性的高低规律如何?影响自律性的因素有哪些? 5.正常情况下,兴奋在心脏内传播有何特点和意义? 6.何谓心动周期?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室内压力、容积、血流方向及瓣膜启闭情况如何? 第一、第二心音特点,生理意义 7、何谓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射血分数?心指数? 8、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哪些?影响特点 9、动脉血压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因素影响动脉血压?如何影响动脉血压? 10、何谓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平均动脉压? 11、何谓中心静脉压?有何生理意 义? 12、何谓微循环?有哪几条通路?各有何生理意义?组织液是如何生成的?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有哪些? 13、简述心迷走神经对心脏的作用。简述心交感神经对心脏的作用。何谓交感缩血管紧张?交感缩血管神经对血管的作

-中医外科学重点个人整理版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总论 1、最初的外科治疗方法: 植物包扎伤口、拔去体内异物、压迫伤口止血等。 2、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砭石、砭针,殷商时期甲骨文最早外科病名记载。 3、专科形成:到了周代,外科形成独立专科 4、春秋时期从理论到实践有了较大提高 (1)《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2)《黄帝内经》奠定了外科疾病证治的理论基础,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膏梁之变,足生大疔.”“诸痛疡疮,皆属于心.” 5、汉代中医外科有了较大发展 (1)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外科的贡献较大。 (2)汉末华佗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外科医生,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等,堪称外科鼻祖。 (3)我国有记载的第一部外科专著《金创瘈疭方》 (三)发展:(两晋——金元时期) (1)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 (2)《肘后备急方》海藻治瘿,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 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开创了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 7、唐代:《千金方》: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的记载, 脏器疗法:食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等经验被后世医家证实了其科学性及有效性 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进入自身发展的黄金时期。 汪机《外科理例》首创玉真散治疗破伤风陈司成《霉疮秘录》,我国第一部梅毒专著 8、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 ①“正宗派”明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 ②“全生派”清王维德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代表 ③“心得派”以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为代表 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的命名及基本术语 1、命名原则一般是根据 1发病部位:如子痈,乳痈,对口疽等 2形态:蛇头疔,鹅掌风等 3疾病特征:烂疔,流注,湿疮等 基本术语: 2、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3、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外痈是指一切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发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4、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5、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 6、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尽,尤如滴漏。它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理变化。一是瘘管,指体表与有腔脏器之间的病理性管道,伴有脓水淋漓,具有内口和外口,或溃口与溃口相通的病理性管道;二是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伴脓水淋漓,一般只具有外口而无内口,不与体内有腔脏器相通 7、毒:凡是导致机体阴阳平衡失调,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统称为毒

细菌各论笔记

第9章病原性球菌(pathogenic coccus) 化脓性球菌(pyogenic coccus) 主要种类 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i ) 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链球菌属(Streptococci ) A族链球菌(β-hemolytic Streptococcus) 肺炎链球菌(Strept.pneumoniae) 其他链球菌 奈瑟菌属(Neisseriae) 淋病奈瑟菌(Neisseria gonorrhoeae) 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 第1节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i ) Staphylococci are gram-positive spherical cells. usually arranged in grape-like irregular clusters. 化脓性感染和败血症的最常见病原 葡萄球菌 一.主要生物学性状 形态染色结构—G+,球形,簇状排列 培养特点—金黄色色素, β-溶血环 抗原构造—荚膜多糖,SPA 抵抗力—强,易耐药 分类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阳性 表皮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 腐生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 三种葡萄球菌的主要性状(p107)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金黄色葡萄球菌 主要致病物质 侵袭力菌体表面结构—荚膜capsule, SPA 侵袭性酶 凝固酶(coagulase)—抗吞噬, 感染局限 毒素(exotoxin) 细胞毒素 溶血素hemolysin, 杀白细胞素leukocidin, 表皮溶解毒素epidermolytic toxin,TSST-1 肠毒素enterotoxin---耐热 所致主要疾病 1. 化脓性感染 局部--皮肤软组织感染疖/痈/脓疱疮/须疮 全身--败血症,脓毒血症,内脏器官感染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笔记

《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南齐医家龚庆宣重新编次厘定了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着《刘娟子鬼遗方》,该书最早记载了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首创用水银治疗皮肤病。 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 明清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外科三大学术流派:明 ?陈实功《外科正宗》正宗派;清 ?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全生牌;清 ?高锦庭《疡科心得集》心得派。 命名原则:部位、穴位、脏腑、病因、形态、颜色、疾病特征、范围大小、病程长短、传染性。 基本术语:疮疡:广义上市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外痈是指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疽:阻。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常见有头疽(肌肤间-西医的痈)和无头疽(骨骼关节等深部组织-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

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根盘收束者多为阳证,平塌者多为阴证。 根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一般多用于有如钉丁之粟粒状脓头疔的基底跟部的描述。根脚收束多为阳证,根脚散漫或塌陷者,多提示可能发生走黄。 护场:“护”有保护之意,“场”为斗争场所。所谓护场,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有护场说明正气充足,疾病易愈;无护场说明正气不足,预后较差。 痔:痔有峙突之意,凡肛门、耳道、鼻孔等人之九窍中,有小肉突起者,古代均称为痔。由于痔的发病以肛门部最多见,故归属于肛门疾病类。 痰:是指发于皮里膜外、筋肉骨节之间,或软或硬,或按之有囊性感的包块,属有形之征,多为阴证。 结核:即结聚成核、结如果核之意。 病因:外感六淫、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外来伤害、劳伤虚损、感受特殊之毒,痰饮淤血。 发病机理: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滞,脏腑失和。 阴阳辩证

生理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 基本概念 内环境、稳态、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正反馈、负反馈、反馈、反射弧。 复习思考题 1.试比较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作用、特点及意义。 2.何谓正反馈和负反馈试举例说明它们在生理功能调节中的作用及意义。 3.试述内环境、稳态及其意义。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基本概念(中英文对照): 液体镶嵌模型、单纯扩散、通透性易化扩散、化学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载体、主动转运、被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钠-钾泵、出胞、入胞、跨膜信号转导、跨膜信号传递(trasmembrane signaling)、促离子型受体、机械门控通道、配体、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促代谢型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原癌基因。复习思考题 1.试述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方式及特点。 2.简述钠-钾泵的生理意义。 3.试述细胞膜的跨膜信号转导方式。 基本概念(中英文对照): 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去极化、复极化、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刺激、阈值、阈电位、兴奋、相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超常期。 复习思考题: 1. 刺激引起神经兴奋的内因和外因是什么 2.当兴奋在球形细胞上传导时,为什么不会沿细胞膜反复在细胞上循环不停 3.为什么动作电位的大小不因传导的距离增大而降低,这是否有违能量守恒定律 4.血K+浓度变化对兴奋性、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分别有何影响说明其机制。 基本概念

终板电位、兴奋-收缩耦联、滑行学说、前负荷、后负荷、等长收缩、等张收缩复习思考题 1.试述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的过程。 2.试述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过程。 3.试述骨骼肌收缩的机制。 4.试比较单收缩与复合收缩的特点及意义。 5.试述电刺激坐骨神经时引起骨骼肌收缩的全过程。 第三章血液 基本概念 血细胞比容、红细胞沉降率、血小板激活、促红细胞生成素、造血微环境 复习思考题: 1.用盐析法可以将血浆蛋白分为几类它们各有何生理功能 2.白细胞可以分为几类简述各类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3.简述血小板在生理止血中的作用。 基本概念 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凝集、凝集原、凝集素、血型、成分输血、红细胞渗透脆性、血浆、血清 复习思考题: 1. ABO血型系统分型的依据是什么简述输血的基本原则。 2.根据本章所学知识,试分析造成贫血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3.临床上根据需要经常采取某些措施促进血液凝固或是阻止血液凝固。分别举出促凝和抗凝的三个具体措施,并说明原因、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第四章血液循环 基本概念 快反应细胞、慢反应细胞、最大复极电位、4期自动去极化 复习思考题: 1.心肌有哪些生理特性与骨骼机相比有何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