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疏肝方

合集下载

中医方药疏肝养肝

中医方药疏肝养肝

中医方药疏肝养肝肝藏血,主疏泄,性喜条达。

又肝司血海,冲为血海。

妇女若肝气平和,则经脉流畅,血海宁静,经、孕、产、乳正常。

但由于妇女数伤于血,气分偏盛,情绪易于激动,每致肝失条达,疏泄无度,冲任不调,发生经、带、胎、产、杂诸病,治疗应以疏肝养肝为主。

因此,疏肝养肝成为治疗妇科疾病的又一个重要原则。

一、疏肝解郁由于抑郁忿怒,使肝气郁结,冲任失畅,导致月经后期、痛经、闭经、不孕等妇科疾病。

治疗宜疏肝解郁为主,常用的代表方剂如加味乌药汤、八物汤之类。

【组成】乌药9克,香附12克,延胡索9克,木香6克,砂仁6克,甘草6克,生姜6克(原乌药汤减当归,加延胡索、砂仁) 【功用】行气止痛。

【主治】月经前或月经初行时,少腹胀痛,或连胸胁乳房胀痛,精神抑郁,胸闷泛恶,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涩者。

【古籍论】本方是治疗由于气滞血凝所致少腹胀满疼痛之主剂。

肝郁气滞则胀满疼痛,故用乌药辛散温通,疏郁开结为主。

若气滞则胀,用香附行气调经;血凝则痛,用延胡索活血止痛作为辅药。

用木香、砂仁行气消胀,芳香化湿作为兼制。

用甘草缓急止痛,生姜和胃止呕作为引和。

方剂名称八物汤方剂别名加味八珍汤药物组成人参3钱,白茯苓3钱,当归3钱,白芍3钱,小茴香3钱,熟地3钱,白术4钱,川芎4钱,甘草1钱,柴胡1钱,香附1钱。

加减腹痛,加枳壳、干漆、玄胡索各3钱;呕吐恶心,加良姜、砂仁各2钱;手足麻痹,恶寒,加肉桂1钱5分。

处方来源《女科万金方》。

主治室女17-18岁,经脉不通,或阻百日,或半年,颜色有异,饮食少进,寒热往来,四肢困倦,头疼目眩,腹疼恶心,烦热呕吐,腹胀,此脾胃气血虚弱,误食生冷使然。

功效补气血,扶脾胃,调经水。

用法用量分6服,每服加生姜3片,水煎服。

【点评】此方止痛效果较好,凡胸胁脘腹胀满疼痛及痛经、疝气等证,皆可用它。

二、疏肝泻火若肝郁化火,热伤冲任,或气火上逆,导致月经先期、崩漏、行经吐衄等疾病。

治疗宜疏肝泻火为主,常用的代表方剂如丹栀逍遥散、清肝止淋汤之类。

疏肝解郁的古方

疏肝解郁的古方

疏肝解郁的古方
疏肝解郁是中医术语,指的是治疗肝气郁结的方法。

肝气郁结会导致情绪不稳定、抑郁、易怒等症状。

以下是一些疏肝解郁的古方:
1. 逍遥丸:逍遥丸出自宋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疏肝解郁的经典方剂,由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薄荷、生姜组成,具有疏肝健脾、养血调经的功效。

2. 柴胡疏肝散:柴胡疏肝散出自明代 医学统旨》,由柴胡、陈皮、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甘草组成,具有疏肝理气、活血止痛的功效。

3. 一贯煎:一贯煎出自清代 柳州医话》,由北沙参、麦冬、当归、生地黄、枸杞、川楝子组成,具有滋阴疏肝的功效。

以上古方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用药。

中药疏肝健脾方剂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

中药疏肝健脾方剂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

中药疏肝健脾方剂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
肝郁脾虚型脾胃病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疾病类型,主要表现为肝脾失调引起的脾胃
功能紊乱。

中药中有一种疏肝健脾方剂,对治疗这种病症具有显著效果。

下面将介绍中药
疏肝健脾方剂的成分及其作用机制。

疏肝健脾方剂的主要成分是柴胡、白芍、白术、茯苓、神曲和甘草。

柴胡具有疏肝解
郁的作用,可调节情绪,缓解肝郁导致的消化不良和胃肠功能紊乱。

白芍具有养血安神的
作用,可缓解焦虑和失眠等情绪问题。

白术具有健脾益胃的作用,可增强脾胃功能,促进
消化吸收。

茯苓具有利水渗湿的作用,可减轻脾虚引起的水肿和湿热症状。

神曲具有健脾
消食的作用,可促进食欲,增强胃肠蠕动。

甘草具有调和药性的作用,可以增强其他药物
的效果,并缓解不良反应。

疏肝健脾方剂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的疗效显著。

临床研究表明,该方剂能有效缓解
脾胃功能紊乱引起的腹胀、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和睡眠质量。

该方剂长期应用还可以增强脾胃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预防其他疾病的发
生。

中药疏肝健脾方剂是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的有效药物。

它通过疏肝解郁、养血安神、健脾益胃、利水渗湿和调和药性等多个方面的作用,能缓解病症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长期应用还可以增强脾胃功能,预防其他疾病的发生。

但需要注意的是,使用中药治疗时
应遵循医生的指导,并在医生的监督下进行。

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咨询医
生。

中药土方调理肝脏功能的秘方

中药土方调理肝脏功能的秘方

中药土方调理肝脏功能的秘方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和解毒器官之一,它对身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现代生活方式和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会对肝脏产生不利的影响,导致肝脏功能失调甚至疾病发生。

中医学认为,通过中药土方的合理应用,可以调理肝脏功能,增强其健康状况。

下面,介绍几种有效的中药土方调理肝脏功能的秘方。

一、桑螵蛸壳调肝方【方剂组成】桑叶10克、螵蛸壳10克、茯苓10克、山楂10克、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

【方药功效】本方中的桑叶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功效,螵蛸壳有清热凉血、活血祛瘀的作用,茯苓具有利尿消肿、舒肝除湿的功效,山楂疏肝解郁、促进胆汁分泌,金银花和连翘有清热解毒、清肝泄火的作用。

通过这些中药的共同作用,可以调理肝脏功能,改善肝气郁滞、湿热胆脂的症状。

【方药用法】将上述中药材洗净,加入适量清水煎煮30分钟,滤去渣滓,取汁液温服,每日2次。

二、当归养肝方当归15克、白芍15克、川芎15克、甘草6克、地黄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

【方药功效】本方中的当归具有补血活血、调经养肝的作用,白芍和川芎有活血祛瘀的功效,甘草可以调和各药的作用,地黄具有滋阴养肝的功效,白术和茯苓有健脾利湿的作用。

通过这些中药的配合应用,可以改善肝气不舒、血虚肝瘀的症状,调理肝脏功能。

【方药用法】将上述中药材加入适量清水煎煮20分钟,滤去渣滓,取汁液温服,每日2次。

三、黄连清肝方【方剂组成】黄连6克、黄芩10克、栀子10克、柴胡10克、山楂10克、泽泻10克、白术10克。

【方药功效】本方中的黄连和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清肝火的作用,栀子和柴胡有疏肝利胆、解郁的功效,山楂可以消食化滞、促进胆汁分泌,泽泻有利尿消肿、舒肝除湿的作用,白术则有健脾利湿的功效。

通过这些中药的综合应用,可以调理肝脏功能,改善肝气郁结、湿热胆脂的症状。

将上述中药材洗净,加入适量清水煎煮30分钟,滤去渣滓,取汁液温服,每日2次。

四、柴胡调肝散【方剂组成】柴胡10克、黄芩10克、青皮6克、白术10克、乌药6克、丹皮10克。

中药疏肝健脾方剂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

中药疏肝健脾方剂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

中药疏肝健脾方剂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
中药疏肝健脾方剂是中医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的一种有效药物。

该方剂由苍术、白芍、柴胡、陈皮、炙甘草、山楂、枳壳、香附等中药组成,具有疏肝健脾、消食化滞的功效,适用于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的临床表现。

肝郁脾虚型脾胃病是指由肝郁引起脾虚,脾虚引起脾胃失调而导致的脾胃疾病。

其临床表现为胁肋胀痛、腹胀便溏、纳呆疲乏、舌苔白腻、脉虚弱等症状。

中药疏肝健脾方剂就是通过疏肝健脾、消食化滞的功效来调理肝脾,从而缓解或治愈肝郁脾虚型脾胃病症状。

苍术、白芍是中药中常用的补脾药,能促进消化吸收,增强脾的功能。

柴胡、陈皮、山楂、枳壳具有疏肝健脾、消食化滞的功效。

炙甘草则具有调和其他药物的作用。

香附具有温中理气、行气止痛的功效,可以缓解疼痛症状。

中药疏肝健脾方剂的用法和用量为每日3次,每次1剂,水煎服。

剂量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严重程度而定,一般来说,成人每次剂量为10~15克,儿童每次剂量为5克左右。

治疗时间一般为1~2个月,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可以适量延长用药时间。

中药疏肝健脾方剂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但也有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轻微的不良反应,如口干、口苦、恶心、腹胀等症状,这些症状通常会在用药后1~2天内自行消失。

因此,患者在用药期间应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如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

总之,中药疏肝健脾方剂是中医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的有效药物,具有独特的治疗机制和良好的治疗效果。

患者在治疗期间应持续跟踪自己的病情变化,并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20种疏肝理气的中药方

20种疏肝理气的中药方

20种疏肝理气的中药方疏肝理气是一种中医养生方法,主要是通过调节肝脏和气的运行,达到促进身体健康的效果。

疏肝理气可以缓解情绪压力,改善睡眠质量,提高免疫力,减轻疲劳等慢性病症状。

具体偏方有:1. 柴胡加芍药汤:柴胡 9克、白芍 12克、生姜 6片、大枣 4枚、人参 6克。

2. 逍遥散:逍遥 60克、白术 30克、茯苓 30克、泽泻 15克、甘草 10克。

3. 青龙汤:黄芩 9克、黄连 9克、半夏 9克、生姜 9片、干姜 6克、大枣 4枚。

4. 柴胡疏肝汤:柴胡 6克、黄芩 6克、半夏 6克、生姜 6片、大枣 4枚、枳实 6克、人参 6克、甘草 3克。

5. 枸杞子炒蛇床子汤:枸杞子 10克、炒蛇床子 10克、茯苓 15克、淮山 15克、山药 15克、丹参 9克。

6. 丹参饮:丹参 60克、当归 30克、黄芩 15克、青皮 10克、甘草 10克。

7. 龙胆泻肝汤:龙胆草 12克、柴胡 6克、黄芩 6克、生姜 6片、大黄 10克、枳实 6克。

8. 六君子汤加枳壳:六君子 9克、枳壳 6克、白术 9克、茯苓 9克、甘草 3克、大枣 4枚。

9. 三子养肝汤:柴胡 6克、白芍 10克、枳壳 6克、山楂 6克、甘草 3克、半夏 6克。

10. 益气养阴汤:黄精 15克、白术 15克、甘草 10克、山药 30克、麦冬 30克、枸杞子 10克、淮山 15克。

11. 逍遥活血汤:逍遥 15克、红花 10克、桃仁 10克、当归 10克、川芎 10克、丹参 10克、甘草 5克。

12. 保和丸:黄芪 10克、白术 10克、茯苓 10克、川芎 10克、甘草 5克、枳壳 5克、橘红 5克。

13. 玄胡安神丸:玄参 12克、舍赤散 9克、石菖蒲 9克、青皮 12克、柴胡 6克。

14. 柴蟬加龙骨牡蛎汤:柴胡 6克、炙甘草 3克、生姜 3片、黄芩 6克、龙骨 12克、牡蛎 12克、蟬衣 12克。

15. 清肝润肺汤:柴胡 6克、黄芩 6克、天花粉 10克、茯苓 10克、生地黄 10克、杏仁 6克、玉竹 10克。

疏肝理气案例

疏肝理气案例

疏肝理气案例
疏肝理气是中医的一种常用调理方法,可以缓解肝气郁结、气滞、胸闷、脘腹胀痛等症状。

以下是一个疏肝理气的案例:
病人,女性,年龄37岁,主要症状为胸闷、脘腹胀痛,经常感到烦躁易怒,情绪波动大。

平时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饮食不规律,经常吃油腻的食物。

舌苔黄腻,脉弦细。

中医诊断为“肝气郁结,疏肝理气”。

治疗方案:
1. 疏肝活血方:柴胡、枳实、柏子仁,每日一剂,水煎服。

2. 调节情绪:建议病人放慢生活节奏,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

饮食上建议少吃辛辣、油腻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保持情绪稳定。

3. 心理疏导:鼓励病人通过与家人朋友交流,倾诉内心压力,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治疗后病人症状明显缓解,胸闷、脘腹胀痛明显减轻,情绪稳定,精神状态好转。

舌苔逐渐变为薄白,脉象平和。

疏肝理气的治疗效果较为满意。

名中医肝病治疗秘方

名中医肝病治疗秘方

名中医肝病治疗秘方一零九、通治方(10)109.1 加味逍遥散【来源】程爵棠,《浙江中经学院学报》(1)1982年【组成】柴胡6克,制香附15克,广郁金、枳壳、广木香、当归、白芍各9克,白术、茯苓各15克,薄荷6克(后下)、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疏肝解郁,调理肝脾。

【方解】盖肝为气血调节之枢,主疏泄而喜条达舒畅。

若七情失调,怒惊忧愁,必使肝失条达之性,而导致肝气郁结,久郁不解,必变证蜂起,如清代华岫在《临证指南》按语中说:“不知情志之郁,由于隐情曲意不畅,故气之升降开阖枢机不利,继而诸郁随作。

诸郁之起必以气郁为先导,气郁者,肝郁也。

肝气一郁,诸郁必相因而起。

”然肝郁之为病,非止一端,故前人有“气郁为百病之源”,“万病不离乎郁”、“诸郁皆属于肝”之说。

其治之要,正如清·赵养葵云:“惟其相因,予以一方治其木郁,诸郁皆因而愈,逍遥散是也。

”治宜疏肝解郁,或随证加入一二味对证之品。

然逍遥散为肝脾同治之方,其疏肝解郁之力不足,故加入制香附、广郁金等味以增强疏肝解郁之功效。

故方中君以柴胡、疏肝解郁;臣以制香附、广郁金、炒枳壳、广木香、薄荷解气郁、散血瘀,助君药以增强疏肝解郁之功以复肝用;佐以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以充肝体;茯苓、白术、甘草健脾和胃,脾健以拒肝郁之欺侮,此即道“上工治未病”之旨。

又甘草能协调诸药之性,故兼之为使。

诸药配伍为用,共奏疏肝解郁、调理肝脾之功。

从而使肝郁得解,肝体得养,脾胃得实,诸病向愈。

【主治】可用于因肝气郁结所致的慢性肝炎,神经官能症,慢性胃炎,咽喉病,目疾和妇科病等诸病。

症见胁痛、胸闷、头晕、体倦、纳呆或月经不调、痛经、乳房胀痛,或咽中似有异物梗塞,吞不下,吐不出等症。

【加减】若气郁上焦,加木蝴蝶,苏梗各9克,桔梗3克,白蒺藜9克;气郁中焦,加佛手、婆罗子各9克;气郁下焦,加乌药、小茴香各9克;气逆于上,加沉香3克,苏子、刀豆壳各9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疏肝方
一、四逆散
【来源】汉代张仲景《伤寒论》
【组成】柴胡、白芍、枳实、甘草
【功效】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主治】肝脾气郁证。

症见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

现代常用于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病、胰腺炎、急性胃炎、急性阑尾炎、肋间神经痛等属于肝郁脾滞者。

【方解】柴胡既可疏肝解郁,又可升清阳以使郁热外透,为君药。

芍药养血敛阴,与柴胡相配,一升一敛,使郁透解而不伤阴,为臣药。

佐以枳实行气散结,以增强舒畅气机之效。

炙甘草缓急和中,又能调和诸药为使。

【临证发挥】临证中用此方加减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病。

临床常用治疗肝胃不和的代表方剂柴胡疏肝散,即由本方化裁而来。

临证中加乌贝散(乌贼骨、浙贝母)制酸止痛,疼痛严重时加延胡索、香附、乌药、川楝子等行气活血止痛。

因四逆散中有芍药、甘草,芍药味酸,甘草味甘,酸甘相合既可化阴又可止痛,此即仲景之芍药甘草汤,对缓解平滑肌痉挛有很好的疗效。

对于胆囊炎患者,用此方加金钱草、川楝子、乌药、丹参、香附等,可利胆行气、活血止痛。

胆囊结石者加鸡内金、广金钱草、海金沙、川楝子、郁金、延胡索等利胆排石。

二、柴胡疏肝散
【来源】明代叶文龄《医学统旨》
【组成】柴胡、枳壳、芍药、川芎、香附、陈皮、甘草
【功效】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主治】肝气郁滞证。

症见胁肋胀痛,胸闷不适,喜太息,情志抑郁,心烦易怒,或嗳气,脘腹胀满,脉弦。

现代常用于肝炎、慢性胃炎、胆囊炎、胁间神经痛等属肝郁气滞者。

【方解】方用四逆散去枳实,加陈皮、枳壳、川芎、香附,增强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效,故服后肝气条达,血脉通畅,痛止而诸症亦除。

【临证发挥】临证见有肝胃不和之胃痛,采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效果尤佳。

另外,对肝气郁滞之胸痹、胁痛,运用柴胡疏肝散合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品,效果显著;对妇人之乳腺增生、月经前期乳房胀痛之症,采用柴胡疏肝散合逍遥丸加减,功效倍增。

三、逍遥散
【来源】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当归、白芍、柴胡、白术、茯苓、甘草、生姜、薄荷
【功效】疏肝解郁,健脾和营
【主治】肝郁血虚证。

症见两胁作痛,寒热往来,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脉弦而虚。

现代常用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经前期紧张症、乳腺小叶增生、更年期综合征、盆腔炎、不孕症、子宫肌瘤等属肝郁血虚脾弱者。

【方解】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

尤其当归之芳香可以行气,味甘可以缓急,更是肝郁血虚之要药。

白术、茯苓健脾祛湿,使运化有权,气血生化有源。

炙甘草益气补中,缓肝之急,虽为佐使之品,却有襄赞之功。

生姜煨过,温胃和中之力益专。

薄荷少许,助柴胡疏肝郁而散肝热。

如此配伍既补肝体,又助肝用,气血兼顾,肝脾并治。

本方加牡丹皮、黑山栀各一钱,名加味逍遥散或丹栀逍遥散。

治怒气伤肝,血少化火之证。

以牡丹皮能入肝胆血分,以清泻其火邪;山栀入营分,能引上焦心肺之热屈曲下行,合于前方中解郁散火,火退则诸病皆愈。

【临证发挥】逍遥散及丹栀逍遥散不仅适用于妇人,男子如果遇到肝郁血虚之证,亦可运用。

另外,采用逍遥散及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肝郁脾虚、肝郁化火之不寐及乳腺增生、甲亢、月经不调等疾病效果显著。

四、一贯煎
【来源】清代魏玉璜《柳州医话》
【组成】北沙参、麦冬、生地黄、当归、枸杞子、川楝子
【功效】滋阴疏肝
【主治】肝肾阴虚,肝气不舒证。

症见胸脘胁痛,泛吐酸水,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

并治疝气瘕聚。

现代常用于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肋间神经痛、神经官能症等属阴虚肝郁者。

【方解】方中重用生地黄为君,滋阴养血,补益肝肾。

北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为臣,益阴养血柔肝,配合君药以补肝体,育阴而涵阳。

并佐以少量川楝子,疏肝泄热,理气止痛,复肝木条达之性,该药苦寒,但与大量甘寒滋阴养血药配伍,则无苦燥伤阴之弊。

诸药合用,使肝体得以濡养,肝气得以条达,胸脘胁痛等症得以解除。

【临证发挥】一贯煎与逍遥散都有疏肝理气作用,均可治疗肝郁不舒所致之胁痛。

不同的是,逍遥散疏肝养血健脾的作用较强,主治肝郁血虚所致胁痛,并伴有神疲食少等症。

一贯煎滋养肝肾的作用较强,主治肝肾阴虚的胁痛,并见吞酸吐苦等。

在临证中对于乙肝之肝肾阴虚胁下隐痛,遇劳即发者,多采用逍遥散加味;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属胃阴不足者,宜采用一贯煎加味。

五、杞菊地黄丸
【来源】清代董西园《医级宝鉴》
【组成】熟地黄、山茱萸、怀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枸杞子、白菊花
【功效】滋肾养肝
【主治】肝肾阴亏证。

症见眩晕耳鸣,羞明畏光,迎风流泪,视物昏花。

现代常用于慢性肾炎、高血压病、糖尿病、肺结核、肾结核、甲状腺功能亢进、中心性视网膜炎及无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更年期综合征等属肝肾阴虚者。

【方解】本方由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菊花而成。

六味地黄丸滋补肾
阴;枸杞子补肾益精,养肝明目;菊花善清利头目,宣散肝经之热。

诸药合用,具有补益肝肾之阴、清肝明目之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