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推拿按摩手法和手法的作用及其功效

合集下载

古典中医推拿四手法

古典中医推拿四手法

古典中医推拿四手法
1. 揉搓手法
揉搓手法是中医推拿中最基本的手法之一。

通过手掌的摩擦和轻轻的揉动,可以刺激经络,促进气血循环,舒缓疲劳和疼痛。

揉搓手法适用于肌肉酸痛、关节僵硬等问题,能够加速康复过程。

2. 推拿手法
推拿手法是古典中医推拿中的重要手法之一。

通过以手掌为主要工具,施加适当的力量和推动,可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舒缓肌肉和关节的紧张。

推拿手法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病症,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能够改善疼痛和不适感。

3. 按压手法
按压手法是一种重要的中医推拿手法,通过手指的适度用力按压特定穴位,可以刺激经络,调节脏腑功能,舒缓病症。

按压手法适用于消化不良、失眠等问题,能够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4. 捏拿手法
捏拿手法是古典中医推拿中的常用手法之一。

通过手指和拇指的灵活运用,捏住特定的肌肉或经络,运用适当的力量和节奏进行揉捏,可以放松紧绷的肌肉,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不适感。

捏拿手法适用于肩颈痛、头痛等问题,能够帮助身体放松和恢复。

总结:古典中医推拿四手法包括揉搓手法、推拿手法、按压手法和捏拿手法。

这些手法都有着独特的应用和效果,可以在不同的病症中发挥积极的调理作用。

中医中的按摩疗法与效果

中医中的按摩疗法与效果

中医中的按摩疗法与效果按摩是中医传统疗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手法的施压、推拿、揉捏等方式作用于人体的特定部位,以缓解疼痛、改善血液循环、调整气血等方面起到疗效。

下面将介绍中医中常见的按摩疗法及其效果。

一、推拿按摩法推拿按摩法是一种常用的中医按摩疗法,通过手技的推挤、揉捏、扳拉等操作,作用于人体经络和穴位,调整人体气血运行,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1. 推拿按摩的效果推拿按摩可舒筋活络,通过刺激和调节经络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气血流通。

此外,推拿按摩还能促进新陈代谢,消除疲劳,调整免疫功能,增强身体抵抗力。

因此,推拿按摩常被用于改善慢性疼痛,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

2. 推拿按摩的应用推拿按摩可以应用于全身各个部位,根据症状和需要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推拿。

例如,对于肩颈疼痛,可以采用推拿按摩来舒缓症状。

对于腹胀、便秘等问题,可以通过推拿按摩来促进肠道蠕动,缓解症状。

二、拨罐按摩法拨罐按摩法是一种利用热罐、真空吸力等方式刺激经络和穴位的按摩疗法。

拨罐可使局部皮肤发红,增加血液循环,增强身体抵抗力。

1. 拨罐按摩的效果拨罐按摩可以改善气血循环,促进新陈代谢,缓解肌肉疼痛和僵硬,增强免疫力。

此外,拨罐还有助于祛湿、排毒等作用。

2. 拨罐按摩的应用拨罐按摩适用于肌肉酸痛、肩周炎、颈椎病等疾病。

通过在患处进行拨罐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症状。

三、针灸按摩法针灸按摩法是中医按摩疗法中的一种,通过用针刺激特定穴位,调整人体气血平衡,防治疾病。

1. 针灸按摩的效果针灸按摩可改善气血循环,促进人体的自愈能力,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

通过刺激穴位,针灸按摩能够缓解疼痛、调治内脏功能、改善神经系统疾病等。

2. 针灸按摩的应用针灸按摩主要适用于多种疾病,如失眠、消化不良、焦虑症等。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相关器官或系统的功能,缓解相应症状。

综上所述,中医中的按摩疗法是一种有效且常用的治疗方式,通过不同的手法和方法,可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增强免疫力等。

推拿的八种手法

推拿的八种手法

推拿的八种手法推拿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它通过手法的施加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推拿的手法非常丰富,其中最常用的八种手法包括:揉、捏、推、拿、按、抖、击、扭。

下面我们来逐一介绍这八种手法的特点和应用。

一、揉揉是指用手掌或手指按摩肌肉,使其产生温热感,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疲劳。

揉的力度要适中,不宜过重,否则会造成肌肉损伤。

揉的部位可以是肩颈、背部、腰部等。

二、捏捏是指用手指和拇指捏住肌肉,轻轻地捏揉,以达到舒筋活络、消除疲劳的效果。

捏的力度要轻柔,不宜过重,否则会造成疼痛。

捏的部位可以是手臂、腿部、脚底等。

三、推推是指用手掌或手指按压肌肉,以促进气血运行,消除疲劳。

推的力度要适中,不宜过重,否则会造成肌肉损伤。

推的部位可以是胸部、腹部、腿部等。

四、拿拿是指用手指和拇指捏住肌肉,然后用力向外拉伸,以达到舒筋活络、消除疲劳的效果。

拿的力度要适中,不宜过重,否则会造成疼痛。

拿的部位可以是手臂、腿部、脚底等。

五、按按是指用手掌或手指按压肌肉,以促进气血运行,消除疲劳。

按的力度要适中,不宜过重,否则会造成肌肉损伤。

按的部位可以是背部、腰部、腿部等。

六、抖抖是指用手掌或手指轻轻地抖动肌肉,以达到舒筋活络、消除疲劳的效果。

抖的力度要轻柔,不宜过重,否则会造成疼痛。

抖的部位可以是手臂、腿部、脚底等。

七、击击是指用手掌或手指轻轻地敲打肌肉,以促进气血运行,消除疲劳。

击的力度要适中,不宜过重,否则会造成肌肉损伤。

击的部位可以是背部、腰部、腿部等。

八、扭扭是指用手掌或手指轻轻地扭动肌肉,以达到舒筋活络、消除疲劳的效果。

扭的力度要适中,不宜过重,否则会造成疼痛。

扭的部位可以是手臂、腿部、脚底等。

推拿的八种手法各有特点,应根据不同的病情和部位选择合适的手法进行治疗。

同时,推拿的手法要轻柔适中,不宜过重,以免造成肌肉损伤。

中医推拿按摩手法与技巧的应用

中医推拿按摩手法与技巧的应用

中医推拿按摩手法与技巧的应用中医推拿按摩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医疗法,通过特定的手法和技巧刺激人体的经络和穴位,调整气血流动,以达到防病、治疗疾病和保健的目的。

在中医推拿按摩中,有许多常用的手法和技巧,它们在临床实践中发展出来并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且常用的中医推拿按摩手法和技巧。

一、揉法揉法是中医推拿按摩中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手法之一。

揉法通过拇指和其他手指的运动,轻浅或深沉地用力揉捏人体的经络和穴位,起到调和气血、消除病理和增强体质的作用。

在揉法中,要注意力度和频率的掌握,力度过轻则不起作用,力度过重则易造成伤害。

二、拨法拨法是一种刺激穴位的手法,通过用力用拇指的指腹或指甲从轻浅到深沉地按压穴位,可以调和经脉、促进血液循环、舒筋活络。

拨法的力度和速度要根据具体病症和患者体质进行调整,避免过度刺激。

三、按法按法也是一种常用的中医推拿按摩手法,通过用拇指或其他手指的指腹按压穴位,起到调和经气、疏通经络的作用。

按法的力度要适中,既不能过轻以至于无效,也不能过重以至于伤及肌肤。

四、推法推法是中医推拿按摩中的一种重要手法,通过用掌心或指腹推动穴位和经络,起到调整气血循环、舒缓肌肉和放松身心的作用。

推法的力度和速度应该适中,以患者的感受为准。

五、捏法捏法是一种较为特殊的中医推拿按摩手法,通过用拇指和其他手指的指腹夹持穴位或肌肉组织,轻微地旋转和扭曲,可以获得刺激和舒展效果。

捏法通常用于治疗起病早、病程较短的疾病。

六、拿法拿法是中医推拿按摩中的一种比较特殊的手法,通过用手掌或手指抓住穴位或肌肉,用力向上或向下拉拽,起到舒缓肌肉、调理经络的作用。

拿法的力度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避免过度拉拽。

中医推拿按摩手法和技巧的应用既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作为指导,也需要临床经验的积累和实践。

在实施推拿按摩过程中,医师应严格掌握手法和技巧,注意力度、频率和时间的掌握,避免出现不良反应和伤害。

同时,也应注重与患者的沟通和配合,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推拿按摩方案。

中医推拿按摩的疗效与技巧

中医推拿按摩的疗效与技巧

中医推拿按摩的疗效与技巧中医推拿按摩是一项古老而独特的治疗技术,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它通过经络理论和穴位按摩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探讨中医推拿按摩的疗效和一些常用的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项疗法。

一、中医推拿按摩的疗效中医推拿按摩疗法是一种无副作用的治疗方式,它可以有效缓解各种疾病和不适症状。

以下是其中几种常见病症和对应的疗效:1. 颈椎病:中医推拿按摩可以改善颈椎病引起的疼痛和僵硬感,放松颈部肌肉,恢复颈椎的正常功能。

2. 肩周炎:通过推拿按摩,可以促进肩部血液循环,缓解肩周炎引起的疼痛和肩关节的功能障碍。

3. 头痛和偏头痛:中医推拿按摩可以放松头部和颈部的紧张肌肉,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头痛和偏头痛。

4. 腰肌劳损:通过推拿按摩调理腰部经络,可以缓解腰部疼痛和酸胀感,促进腰肌血液循环,恢复正常功能。

5. 失眠和焦虑:中医推拿按摩可以调理身体的气血,舒缓紧张的神经系统,帮助改善睡眠质量和缓解焦虑情绪。

二、中医推拿按摩的技巧1. 揉:用手指或掌心沿着经络或肌肉进行旋转式的按摩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运行。

揉的力度要适中,避免造成过度刺激或伤害。

2. 推:用手掌推动或滑动按摩部位,力度均匀一致。

推可以帮助疏通经络,舒缓肌肉紧张和疼痛。

3. 捏:用拇指和食指捏取肌肉或穴位,施加适量的力度进行按摩。

捏可以促进穴位的刺激,调整气血的流动。

4. 按:以指腹或拇指的尖端对穴位或疼痛点进行按压,保持一定的时间,可以缓解疼痛和不适。

5. 敲:用手掌或拳头轻轻敲击按摩部位,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经络通畅。

6. 拨:用手指或几根手指并拢,沿着经络推拨,可以起到疏通经络的作用,改善气血循环。

三、注意事项与禁忌在进行中医推拿按摩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和禁忌:1. 选择合适的时间和环境来进行按摩,保持身体和环境的舒适。

2. 对于病情较重或不确定的病症,应该请教医生或专业的中医师指导。

推拿 原理

推拿 原理

推拿原理
推拿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通过手部的按摩、揉捏、推拿等手法,对人体的经络和穴位进行刺激,以达到调理身体、防治疾病的目的。

推拿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气血调理:按摩穴位能够刺激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脏腑功能,调理气血失调的病症。

2. 病理理论:根据中医的病理理论,推拿可以通过手法的刺激,调节气血阴阳的平衡,恢复脏腑功能,从而起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3. 神经系统调节:推拿通过刺激人体的神经末梢和反射区,影响和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

适当的推拿手法对于改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缓解压力和疲劳等方面具有明显效果。

4. 肌肉放松:推拿手法能够刺激肌肉组织,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的紧张和疼痛,增加关节的灵活性。

需要注意的是,推拿作为一种物理疗法,对于不同的疾病和体质,适用的手法和技巧也有所区别。

在接受推拿治疗时,应选择合适的推拿师,避免使用不符合规范和无证推拿的场所。

同时,个体差异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因此在接受推拿治疗前,最好先咨询医生或经验丰富的推拿师,以确保安全和疗效。

推拿手法名词解释

推拿手法名词解释

推拿手法名词解释
推拿是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在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推拿手法是指用手按摩、按压、揉捏等手法对人体经络穴位进行刺激的疗法。

它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流动,促进经络的通畅,调节脏腑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目的。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推拿手法及其解释:
1. 揉:揉是指用手指、掌或拇指对部位进行按压和摩擦,以达到刺激经络、舒筋活血的目的。

揉可以增强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代谢,消除肌肉疲劳,舒缓筋骨疼痛。

2. 捏:捏是指用手指、掌或拇指对皮肤及其下部组织进行捏取的手法。

捏可以通过刺激穴位和经络,调理内脏功能,增强免疫力,改善身体机能。

3. 推:推是指用手掌对皮肤进行推动、按压的手法。

推可以帮助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平衡阴阳,调节脏腑功能,消除疲劳,提高免疫力。

4. 捣:捣是指用手指或拇指快速的点按,类似于轻拍皮肤表面。

捣可以刺激穴位,加速气血循环,舒筋活络,消除疼痛,提高身体的代谢功能。

5. 按:按是用一种稳定的手法对经络穴位进行均匀有力的压力。

按可以调整经络气血的流通,舒缓筋骨疼痛,调节内脏功能,增强免疫力。

6. 刮:刮是指用刮痧板或类似工具对皮肤表面进行刮擦的手法。

刮可以促进皮肤血液循环,排出体内的湿气、风寒等邪气,达到舒筋活络,解表散寒的目的。

以上只是推拿手法中的一部分,每种手法各有针对性,因此可以根据具体疾病和人体状况进行选择。

推拿手法的使用需要技巧和经验,应由专业的推拿师来进行操作,以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推拿作为一种非常古老的中医疗法,通过对人体经络的调理,可以起到很好的疗效,被广泛运用于中医临床和民间保健中。

中医推拿的手法与效果

中医推拿的手法与效果

中医推拿的手法与效果中医推拿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以其独特的手法和疗效而闻名。

本文将介绍中医推拿的常用手法以及其对身体的效果。

一、揉捏手法揉捏是中医推拿中最基本的手法之一。

医生或按摩师用拇指、食指和中指等手指,结合适度用力,以旋转、揉捏的方式按摩患者的肌肉、筋膜和软组织。

揉捏手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疲劳,改善身体的功能。

二、按压手法按压手法主要通过对特定穴位的按压来治疗疾病。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有多个穴位与内脏和器官相连,通过按压或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身体的功能。

按压手法可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平衡体内的能量流动,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三、拍打手法拍打手法是中医推拿中一种独特的手法,通过拍打特定区域的皮肤来刺激神经末梢和穴位,以达到调理身体的效果。

拍打手法可以促进气血循环,增强体内的阳气,改善身体的机能,从而加速康复过程。

四、推拿手法推拿手法是中医推拿中最常见的手法之一。

医生或按摩师使用自己的手掌、指腹或掌骨,结合适度用力沿经络或肌肉进行推拿。

推拿手法可以舒缓紧张的肌肉,改善关节活动度,减轻疼痛和炎症。

五、扳拉手法扳拉手法是中医推拿中一种独特的手法,主要通过用力扳拉关节或牵引肌肉,以恢复关节的正常活动度。

扳拉手法可以改善关节僵硬,增加关节的灵活性,减少肌肉张力,促进身体的康复。

中医推拿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中医疗法,其效果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验证。

通过以上介绍的手法,中医推拿可以达到以下效果:1. 缓解疼痛:中医推拿手法能够刺激神经末梢,促进身体内部的血液和气的循环,从而缓解疼痛。

各种疼痛症状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都可以通过中医推拿来缓解。

2. 调理内脏:按压手法可以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身体内部器官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和消化吸收。

一些胃肠类疾病、妇科疾病等都适合采用中医推拿手法进行调理。

3. 改善睡眠:推拿手法可以舒缓紧张的肌肉,缓解身体的压力,从而帮助改善睡眠质量。

对于失眠等睡眠问题,中医推拿也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推拿按摩手法和手法的作用及功效一共有6大类。

一:摆动类手法(1,一指禅推法;2,拇指禅推法;3,滚法;4,揉法)二:摩擦类手法(1,磨法;2,擦法;3,推法;4,搓法;5,抹法)三:挤压类手法(1,按法;2,捏法;3,拿法;4,掐法;5,踩跷法)四:振动类手法(1,抖法;2,牵抖法;3,振法)五:叩击类手法(1,拍法;2,击法;3,弹法)六:运动关节类手法(1,摇法;2,背法;3,扳法;4,拔伸法)。

功效:舒筋活络,活血散瘀,理筋整复等按摩推拿手法总论手法就是用手或肢体的某些部位,按特定的技巧作用于患者体表,使产生的力达到防病、治病、保健的目的,我们将这种特定的技巧称为“手法”。

之所以称为“手”是因为:主要以手着力,故统称为“手”。

之所以称为“法”是因为:虽然各种手法都来源于日常生活,但又区别于日常生活中的动作,其区别点就在于手法有特定的技巧,是能治病、防病、保健的医疗手段,故称为“法”。

古人称:“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法也”。

所有手法都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从而达到深透和渗透的目的。

所谓“持久”是指按手法的要求作用一段时间。

所谓“有力”是指手法要有一定的力度,达到一定的层次。

在用力时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选择适当的力量,力量是可大可小的,大时力量可达肌肉、骨骼;小时仅达皮肤和皮下。

也就是说力量并不是越大越好。

所谓“均匀”是指手法的力量、速度及操作幅度要均匀。

在操作时力量不可时轻时重,速度不可时快时慢,幅度不可时大时小。

在改变力量、速度、幅度时要逐渐地、均匀地改变。

所谓“柔和”是指手法要轻柔缓和,不使用蛮力、暴力,做到“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松而不懈,紧而不僵”。

所谓“深透”是指每个手法应用完之后,均能使该部位浅层组织和深层组织得到充分放松。

所谓“渗透”是指一些手法产生的效果是从浅层组织渗透到深层组织,如应使按摩法产生的热逐渐渗透到深层组织,这称为“透热”。

手法是防病、治病、保健的关键,因此要达到良好的效果,首先必须熟练掌握每个手法的操作、动作要领、作用及作用层次、手法的特点及手法的注意事项。

其次应该细心揣摩练习,达到由生到熟,由熟到巧,并能得心应手地运用。

手法的作用可以概括为:①缓解肌肉痉挛;②放松止痛;③活血祛瘀;④消除肿胀;⑤温通经络;⑥疏通狭窄;⑦分解粘连;⑧滑利关节;⑨整复错位。

我们又可把①至④概括为放松作用;⑤可以概括为温通作用;⑥至⑧可概括为助动作用;⑨可概括为整复作用。

推拿有什么特点?推拿是一种治疗范围较广泛地的物理疗法,属于中医的外治疗法之一,它不仅对骨伤科、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和五官科等各科的许多疾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更具有保健强身、预防疾病、祛病延年的作用,深受人们的喜爱;同时,它还无服药之不便、针刺之痛苦,经济、安全,故易为患者所接受,而且如果方法得当,长期推拿治疗没有副作用。

尽管如此,在临床上为了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严格的掌握了推拿的治疗范围、禁忌、注意事项、体位和介质等仍是十分重要的。

推拿治疗的适应症有哪些?1、伤科疾病:各种急、慢性脊柱、四肢、关节等部位的闭合性软组织损伤,骨质增生性疾患等。

如各种扭挫伤、关节脱位、肌肉劳损、胸胁岔气、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骨折后遗症等。

2、部分内科疾病:头痛、失眠、胃脘痛、胃下垂、感冒、咳嗽、哮喘、胆绞痛、高血压、心绞痛、糖尿病、便秘、偏瘫、痹证等。

3、部分外科疾病:手术后肠粘连、乳痈、褥疮等。

4、部分妇科疾病:月经不调、痛经、经前期紧张症、更年期综合症、盆腔炎等。

5、儿科疾病:感冒、发热、咳嗽、哮喘、腹痛、泄泻、呕吐、便秘、遗尿、消化不良、斜颈、脑瘫等。

6、部分五官科疾病:咽炎、青少年近视、斜视等。

五、推拿治疗的禁忌症有哪些?1、开放性的软组织损伤。

2、某些感染性的运动器官病症,如骨结核、丹毒、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等。

3、某些急性传染病,如肝炎、肺结核等。

4、各种出血病,如便血、尿血、外伤性出血等。

5、皮肤病变的局部,如烫伤与溃疡性皮炎的局部。

6、肿瘤、骨折早期、截瘫初期。

7、孕妇的腰骶部、臀部、腹部。

8、女性的经期不宜用或慎用推拿。

9、年老体弱、久病体虚、过度疲劳、过饥过饱、醉酒之后、严重心脏病及病情危重者禁用或慎用推拿。

1 按法(1)普通按法:以掌着力于一定部位,垂直向下按压。

本法多与其他手法结合应用,如与揉法结合应用称为按揉;与摩法结合应用称为按摩。

(2)背部按法:以两掌重叠置于背部正中,先嘱患者用力吸气,再嘱患者用力呼气,医生双手也随之向下按压,至呼气末,瞬间用力,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3)交叉分压法:(以棘突向右偏为例)患者取俯卧位。

医生站于患者的右侧,右手掌根置于脊柱的右侧(靠近脊柱),左手掌根置于脊柱的左侧(略远离脊柱),两手交叉,待患者呼气末,分别向外下方瞬间用力(左手之力大于右手),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4)按动脉法:以拇指或掌按于人体大动脉干上并持续一段时间,至肢体远端有凉感,或麻木感,或蚁走感,或有邪气下行感时,将拇指或掌轻轻抬起,使热气传至肢体远端。

2 拔伸法(一)颈部拔伸法①颈部拔伸法:患者取坐位。

医生站在患者侧后方,腹部顶住患者的背部,用一手托住患者后枕部,用另一肘夹住患者下颌,反复用力,缓慢向后上方拔伸患者颈部。

②颈部仰卧位拔伸法:患者取仰卧位。

医生一手托患者后枕部,另一手置于患者下颌处,两手用力拔伸患者颈部。

③颈部端提法:患者坐于低凳上,两腿向前伸直,两手置于大腿上。

医生站于患者侧后方,一手托后枕部,用另一肘夹住患者的下颌,先缓慢向上拔伸,并维持一定牵引力,待患者颈部相对放松时,瞬间向上用力,拔伸患者颈部。

(二)腰部拔伸法患者取俯卧位。

一助手固定患者肩部。

医生双手托住患者的两个踝关节。

医生两臂伸直,身体后仰,与助手相对用力,拔伸患者的腰部。

(三)肩部拔伸法患者取坐位。

医生站在患者患侧的前方,双手握住患者腕部(患者手掌朝里),逐渐向上拔伸患肢。

拔伸过程中,也可瞬间加大拔伸的力量。

(四)手指拔伸法医生一手拿住患者的腕部,另一手手握空拳,拇指盖于拳眼,食中两指夹住患者的指端,然后迅速地拔伸,并能听到一声清脆的响声。

(五)膝关节拔伸法患者取仰卧位,医生一手托患者足跟,另一手握患肢足部。

先使患侧膝关节屈曲,然后迅速拔伸,使患膝伸直。

如此反复进行数次。

3 牵拉法牵拉法是使肌肉或神经根受牵拉的方法。

如使颈部极度屈曲牵拉颈肩部肌肉;使膝、髋关节极度屈曲对腰背肌进行牵拉;肩关节上举、肘关节伸直、腕关节背伸可牵拉臂丛,分解颈部神经根与周围组织的粘连;使踝关节极度背伸、膝关节伸直、髋关节屈曲,可牵拉坐骨神经,分解腰部神经根与椎间盘的粘连;患者俯卧,将患者膝关节极度屈曲,以牵拉股神经及股四头肌。

4 扳法(1)颈部扳法①颈椎定位旋转扳法:以棘突向右偏为例。

患者取坐位。

医生站于患者右后方,用左手拇指顶住偏歪棘突的右侧,先使患者头部前屈至要扳动椎骨的棘突开始运动时,再使患者头向左侧屈、面部向右旋转至最大限度,然后医生用手托住患者下颌,待患者放松后,做一个有控制的、稍增大幅度的、瞬间的旋转扳动,同时左手拇指向左推按偏歪的棘突,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亦可用肘夹住患者下颌做此扳法。

②颈部侧扳法:以头向右侧屈受限为例。

医生站在患者的左侧,以右肘压患者的左肩,右手从患者头后钩住患者的颈部,左手置于患者头侧(左耳上方)。

先使患者头右侧屈至最大限度,然后瞬间用力,加大侧屈(5~10),随即松手。

③颈部仰卧位扳法:以棘突向左偏歪为例。

患者取仰卧位。

医生双手置于患者颈后,以一手食中两指置于偏歪的棘突,然后使患者颈部前屈,至要扳动的椎骨棘突开始运动时,再使患者的颈部向左旋转至最大限度时,做一个有控制的、稍增大幅度的、瞬间的旋转扳动,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2)胸部扳法①扩胸牵引扳法:患者取坐位,两手交叉扣住置于颈部。

医生站在患者身后,用一侧膝关节顶住偏歪的棘突,用两手托住患者两肘。

医生膝关节向前顶,两手向后上托至最大限度,嘱患者头后伸,待患者放松后,瞬间用力,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②胸椎对抗复位法胸椎对抗复位法一:患者取坐位,两手交叉扣住置于颈部。

医生站在患者身后,用一侧膝关节顶住偏歪的棘突,医生两手从患者上臂之前绕至前臂之后,并且握住前臂的下段。

医生膝关节向前顶,两前臂及手向后上方提拉,至最大限度时,瞬间用力,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胸椎对抗复位法二:本法亦可嘱患者坐于床上进行操作。

胸椎对抗复位法三:患者站立,两手交叉叩住置于颈后,两肘置于胸前。

医生站于患者身后,胸部顶住患者背部,两手置于患者两肘前下方并将患者抱紧,待患者放松后医生两手向后上方用力,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③胸椎后伸扳肩法:以棘突向左偏为例。

患者取俯卧位。

医生站在患者的左侧,以右手掌根顶住偏歪棘突的左侧,左手置于右肩前,两手相对用力,使背部后伸并且旋转,至最大限度时,两手瞬间用力,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④胸部提抖法:患者取坐位,两手交叉扣住置于颈后。

医生站在患者身后,胸部顶住患者背部,两上肢从上臂之前绕至颈后,并且交叉扣住置于患者颈后。

先环旋摇动患者,待患者放松后,医生两上肢迅速向后上方提拉,同时医生胸部向前顶,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⑤仰卧位胸椎整复法:患者先坐于床上,双臂交叉置于胸前。

医生一手半握拳,置于患者偏歪棘突的两侧,然后使患者逐渐仰卧于床上,医生胸部抵住患者两臂,并嘱患者呼气,在呼气末的瞬间按压,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3)腰部扳法①腰部侧扳法:患者取健侧卧位,健侧下肢伸直在下,患侧下肢屈曲在上,健侧上肢置于胸前,患侧上肢置于身后。

医生站在患者腹侧,一手置于患侧肩前,另一上肢的前臂尺侧置于患者臀后。

医生两手相对用力并逐渐加大患者腰部旋转角度,至最大限度时,瞬间用力,加大旋转的角度,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②腰部后伸扳腿法:患者取俯卧位,医生站在患者侧方,一手置于对侧大腿下段的前外侧,另一手按压患者腰骶部。

两手相对用力,使患者腰部后伸至最大限度后,瞬间用力,加大后伸5(~10)。

③腰部后伸扳肩法:以棘突向左偏为例。

患者取俯卧位。

医生站在患者的左侧,右手顶住偏歪棘突的左侧,并向右方推;左手置于右肩前。

两手相对用力,使患者腰部后伸至最大限度,待患者腰部放松后,医生两手瞬间用力,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④腰椎定位旋转扳法:以棘突向右偏为例。

患者取坐位,右手置于颈后。

一助手固定患者的大腿部。

医生坐在患者右后方,左手拇指置于偏歪棘突的右侧,右手从患者右上臂之前绕至前臂之后,并且置于患者颈后。

先使患者腰部前屈至所要扳动的椎骨棘突开始运动时,再使患者腰部左侧屈并且右旋至最大限度(以上3个动作在腰部旋转过程中同时进行)后,做一个有控制的、稍增大幅度的、瞬间的旋转扳动;同时左手拇指向左推按偏歪的棘突,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⑤直腰旋转扳法直腰旋转扳法一:以腰部向右旋转受限为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