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PX事件
厦门PX事件:民意考量政府

厦门PX事件:民意考量政府作者:朱红军来源:《浙江人大》2008年第02期广受关注的厦门PX项目事件最终以迁建漳州而落下帷幕。
从2007年6月份的“散步”事件到12月份公众座谈会,厦门PX项目事件在中国环保史上留下了政府和民众互动的经典范例。
新闻背景:2007年3月,在全国人大、政协“两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玉芬等105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签署提案,建议厦门PX项目迁址。
此举,引起了媒体和民众的强烈关注。
2007年6月1日至2日,厦门市民以“散步”的形式,集体在厦门市政府门前表达反对意见。
厦门市政府被迫宣布缓建,并委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评估该项目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2007年12月5日,厦门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已经完成对海沧南部地区功能定位与空间布局的环评。
12月13日至14日,厦门市政府召开了有106名市民代表参加的座谈会,85%以上的代表反对PX项目继续兴建。
12月16日,福建省政府针对厦门PX项目问题召开专项会议,会议决定迁建PX项目。
“PX风波”来袭2007年3月18日,《中国经营报》发表题为《厦门百亿化工项目安危争议》的文章。
报道指出,“两会”期间,105位政协委员齐声呼吁,联名签署了关于建议厦门海沧PX项目迁址的提案,成为2007年政协会议的头号重点提案。
PX是生产PTA的上游原料,而中游的PTA又是下游生产聚酯化纤的原料。
由翔鹭集团旗下的腾龙芳烃有限公司投资的PX项目,预计工程投资额高达人民币108亿元,是厦门最大的化工项目。
2004年2月,该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批准,并在2006年11月在厦门海沧正式开工,原计划于2008年投入生产。
其间,百亿化工项目因涉及污染问题,而引发了去留的争议。
这105位委员大都是中国各大院校的专家学者和校长,其中仅科技界的院士就有二十几位。
提案的牵头人是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赵玉芬。
厦门海沧未来海岸小区的业主们从网上看到了这条新闻,他们告诉了业主代言人黄旗忠。
用多源流理论分析厦门PX 事件

用多源流理论分析厦门PX 事件流经政策系统的最后一条源流为政治源流,它独立于问题源流和政策源流之外,是对问题解决产生影响的政治过程。
政治源流对于政策议程的建立具有明显的促进或者抑制作用。
金登认为政治源流主要由国民情绪、有组织的政治力量、政府的变更、选举结果以及政党或意识形态在国会的分布情况等因素构成。
1.国民情绪实际上是一种存在于民众之间的共同的思想倾向或者舆论倾向,它对政策议程的设立甚至政策结果都具有重大影响,但这种影响的发挥往往取决于决策者对国民情绪的认识,可以说,决策者对国民情绪的认知既可以成为政策议程设立的“肥沃土壤”,也可以成为议程设立的阻碍因素。
2.有组织的政治力量主要是指利益集团和有组织的利益群体。
在政治源流中活跃着大量有组织的政治力量,它们之间充满了共识与冲突,当这些有组织的政治力量之间处于某种平衡状态时,变革的速度和要求就会减缓,但当它们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时,某项政策议程就会被摆在突出的位置。
3.政治源流中的第三个要素是由政府自身内部的事件构成的,即政府的变更,主要包括关键人事的调整和管理权限两个方面。
4.此外政治源流中还包括选举结果和政党或意识形态在国会的分布等政治力量。
这些力量在实践中并不均等,尤其是国民情绪和选举的结合可能对政策议程产生重大的影响。
在当前影响中国政府公共政策的政治流当中重要的要素是政党意识形态(执政理念)、国民情绪(大众舆论)、政府变更(领导更换及职能改变)、利益集团(利益团体)。
大众舆论:厦门PX项目在2005年就已经经过国家环保总局的环评审查,并且在提交的项目评定书上已经明确的表示有群众参与到此项目的决策中来。
然而真正的情况却是厦门PX项目经过国家有关部门的审批后并于2006年11月正式开工,这时候一些厦门公众才开始知道有此建设项目。
于是,在2007年3月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上,中科院院士赵玉芬等105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一份“关于厦门海沧PX项目迁址建议的提案”,其成为全国政协头号提案。
【MPA教学案例】厦门PX项目事件和成都PX项目事件

【教学案例】厦门PX项目事件和成都PX项目事件1.厦门PX项目事件厦门PX是个化工项目,投资逾百亿,但距离人口密集区过近,有环境污染之险。
从2004年2月国务院批准立项,到2007年3月105名政协委员建议项目迁址,厦门PX事件进入公众视野,6月1日市民集体抵制PX项目,及至厦门市政府宣布暂停工程,PX事件的进展牵动着公众眼球;从二次环评、公众投票,到最后迁址,地方政府与公民百姓,从博弈到妥协,再到充分合作,留下了政府和民众互动的经典范例。
厦门市海沧PX项目,是2006年厦门市引进的一项总投资额108亿元人民币的对二甲苯化工项目,该项目号称厦门“有史以来最大工业项目”,选址于厦门市海沧台商投资区,投产后每年的工业产值可达800亿元人民币。
该项目于2006年11月开工,原计划2008年投产。
由于PX项目区域位于人口稠密的海沧区,临近拥有5000名学生的厦门外国语学校和北师大厦门海沧附属学校,项目5公里半径范围内的海沧区人口超过10万,居民区与厂区最近处不足1.5公里。
同时,该项目与厦门风景名胜地鼓浪屿仅5公里之遥,与厦门岛仅7公里之距。
项目开工后便遭受广泛质疑。
2007年3月,由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赵玉芬发起,有105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合签名的“关于厦门海沧PX项目迁址建议的提案”在两会期间公布,提案认为PX项目离居住区太近,如果发生泄漏或爆炸,厦门百万人口将面临危险。
但遗憾的是国家相关部门和厦门市政府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而且加快了PX项目的建设速度。
2007年6月7日,由国家环保总局组织各方专家,就海沧PX化工项目对厦门市进行全区域总体规划环评。
12月5日公布的环评报告结论为,厦门市海沧南部空间狭小,区域空间布局存在冲突,厦门市在海沧南部的规划应该在“石化工业区”和“城市次中心”之间确定一个首要的发展方向。
报告同时披露了海沧现有的石化企业翔鹭石化(PX项目的投资方)五年前环保未验收,即投入生产,且其污染排放始终未达标。
厦门PX事件对我国处理群体性事件的启示

2 0 .(下 ) 0 91
{占 I 缸会 ; I
度九P X事件 哉留处理群你雌事件昀需呆
陈 利 波
摘 要 20 年 发 生在 厦 门的 P 事件 , 07 X 由于政府 和 民众的有 效互动 , 不仅 有 效的化 解 了危 机 , 且也树 立 了 良好 的政府 而 形 象。本 文结 合 P X事件 , 的分 析 了它对我 国处理 群体 性事件 的 重要 启 示和意 义。 简要 关键词 P X事件 民主协商 新媒体
结合 P X事 件 , 一 谈它 对 我 国处 理 群 体 性 事件 有 什 么 重 要 的启 示 和 谈 意义 。 首 先 , 府应 积 极推 进 政 务 公 开 , 立 决策 与管 理 的 民 主 协商 机 政 建 代 表 大会 的渠 道 等 正 常渠 道 , 么 工 具 化 而 沦 为 行政 权 力 的附 庸 , 要 完
很多的 问题和挑战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 由此形 达出来。 厦门市 民通过群发短信等各种手段成功实现 了自组织化, 并 成的经济和社会 发展 ,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社会的权力关系与社会结 且通过 和平、 理性 的示威方式 ( 散步) 迫使政府做出让步, 宣布 P X项 构 , 中国高度 一体化 的政治形态提出了挑 战。 对 当前中国的动 员式威 权 体 制 , 方 面 , 以通 过 强 有 力 的 政 治 整合 , 持 秩序 和 稳定 , 一 可 维 以达 到 发 展经 济 、 进 社会 进 步 的 目的 ; 另一 方 面 , 权 体 制也 会 面 l 促 但 威 沲各
20 0 8年可以说是群体性事件频发的一年 , 这些群体性事件危害
了社 会 的 稳 定 , 时也 严 重 损 害 了 政 府 的 形象 。但 另 一 方 面 , 果 这 同 如
厦门PX事件案例

据《南方周末》早前报道,这一项 目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古雷港经济开 发区,一度被舆论称为中国“最敏 感”PX项目。2007年该项目原定 落地厦门,旋即引发厦门市民“散 步”事件,PX亦由此成为公众敏 感词。随后项目隐姓埋名迁址漳州。 当地苦心经营数载,在随后昆明、 成都等地反PX声高涨之际,古雷 PX项目低调推进,一度还因为群众 工作有效,而成为全国PX项目的取
5、预防接种现象。为使人们坚持某种信念,必 须使他认识这种信念的弱点所在,事先经受轻 微的攻击,才有力量抵御日后更强烈的攻击 。
他们有的是土生土长的市民,有的是20年内从外地迁入的 “新厦门人”,有的是刚在厦门找到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他 们原本素不相识,但在PX风波中,他们为了自己和这座PX项目仍 旧逃不掉爆炸声,两年之内已有两 起。上一次的爆炸发生在2013年7
月30日清晨。
令人不能忘记的还有厦门市的政府官员。他们中大多数 也是土生土长的厦门市民。半年来,他们从激烈的反弹走向 妥协与谈判,和市民们共同成长。人们会记得厦门市政府副 秘书长朱子鹭,记得他说过的那句耳熟能详的话:“我反对 你的意见,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样的句子从一 位政府领导者的口中说出,多少令人耳目一新。
1、失去了最好的传播时机。
2单方面传播意见。
如果受众一开始就倾向予反对传播 者的观点,那么把正反两面的意见 都提出来就比只谈一面之词更为有 效。因为这样做受众会觉得你是站 在比较客观公正的立场上看问题, 因而对你的意见就比较重视。
对教育程度较高的受众,应将正反 两方面的意见一并陈述。假如对他 们只讲一面之词,他们会觉得传播 者轻视他们的理解力与辨别力,同
公共危机处理的案例分析

公共危机处理的案例分析——厦门市人民政府应对二甲苯化工项目(PX)危机案例分析2011级MPA班袁泉一、案例背景一个投资高达108亿、年产80万吨、可能给一座城市带来800亿元年GDP的“手续完备、程序合法”的工业项目,在科学家、政协委员和广大民意的推动下,最终“暂缓建设”。
沸沸扬扬的厦门二甲苯化工项目(下称“PX项目”)事件于2007年5月30日有了实质性进展:5月30日上午,厦门市文化宫八楼,厦门市常务副市长丁国炎正式宣布了缓建“海沧PX项目”(PX,又称对二甲苯,化工原料,属危险化学品和高致癌物)的决定,并称市政府已委托新的权威环评机构在原先的基础上扩大环评范围,进行整个化工区区域性的规划环评。
二、案例描述1、PX项目的立项审批1990年1月,经国家批复,厦门海沧开发区确定了化工产业区。
台商王永庆欲在此投资一电厂,后来几番论证,因为担心酸雨造成环境破坏,尤其怕影响以鼓浪屿为代表的旅游产业,最终投资未能如愿,电厂后来迁到漳州。
海沧化工开发区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待开发状态,仅有翔鹭化纤等少部分化工企业进驻,化工业未充分形成气候。
2000年前后,海沧成为厦门地产的新热点,地方政府加速了海沧地块的地产开发,着力要将其打造成厦门的“浦东”,政府背景的海沧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未来海岸”楼盘,直接起了带动作用。
2001年,翔鹭化纤向厦门市提出在海沧建设80万吨PX项目,该项目自200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立项后,历经国土资源部建设用地的预审、国家环保总局于2005年7月审查通过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而项目环评期间,厦门市并未进行全市公开听证,环评也没有公众参与。
国家发改委将其纳入“十一五”PX产业规划7个大型PX项目之中,并于2006年7月核准通过项目申请报告。
2006年11月17日,项目正式开工建设,预计2008年建成投产。
2、政协提案引发的PX项目争议海沧PX项目刚刚动工,就遭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赵玉芬等人的反对。
从厦门PX事件谈起

从厦门PX事件谈起摘要2007年3月发生的厦门PX事件引发人们对PX工业生产的关注。
介绍了与PX生产紧密联系的烃类液相催化氧化的MC工艺过程。
关键词PX PTA 烃类液相催化氧化MC工艺2007年3月发生的厦门PX事件,把本是一个普通的工业投资项目推到了危害厦门民众身体健康的风口浪尖上,成了一个很严重的环境问题。
2007年3月两会期间,以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玉芬教授为代表的105个政协委员齐声呼吁,联名签署了“关于厦门海沧PX项目迁址建议的议案”,成为今年政协的头号重点议案。
“厦门危险,PX项目必须紧急叫停,并进行迁址!”关于此事件的来龙去脉我们在此不再评述深究,但作为化学教师,我们更为关注PX事件中所包含的化学知识,并以此为契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化学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
PX(对二甲苯,para xylene的英文缩写),无色透明液体,沸点138℃,主要用于氧化制取PTA(对苯二甲酸, para toluic acid的缩写)。
PTA是重要的大宗有机原料之一,广泛用于化学纤维、轻工、电子、建筑等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
同时,PTA的应用又比较集中,世界上90%以上的PTA用于生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简称聚酯,PET)。
聚酯包括纤维切片、聚酯纤维、瓶用切片和薄膜切片。
国内市场中,有75%的PTA用于生产聚酯纤维(俗称涤纶);20%用于生产瓶级聚酯,主要应用于各种饮料尤其是碳酸饮料的包装;5%用于膜级聚酯,主要应用于包装材料、胶片和磁带。
简单的说,PTA的原料是PX,源头是石油。
涤纶用PTA占总量的75%,而化纤中78%为涤纶。
这就是“化纤原料PTA”说法的由来。
翻开化学教科书,我们看到,可以用酸性 KMnO4溶液将甲苯氧化成苯甲酸。
教学中,要将苯的侧链烃基氧化成羧基,我们均教导学生使用酸性KMnO4溶液。
那么,工业生产中是否也是直接用酸性KMnO4溶液将PX氧化成PTA呢?由PX氧化制取PTA是化学工业中烃类液相催化氧化过程的典型例子。
厦门“PX”项目被废的抉择过程

政府善意回应社会诉求的主要举措
(1)进一步公开政务信息、让民众更充分地知情。 厦门市科协印刷了数万份宣传册,随《厦门日报》 散发给市民。这份名为《PX知多少》的小册子图 文并茂,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了PX到底是怎么回事。 (2)充分尊重公众的表达权。厦门市政府在确知 民众要“散步”的消息后,并没有下封锁禁止令。 而是采取“听其言、观其行”那样同样和平的方 式来静候那段紧张时间的结束。 (3)变被动为主动,将决策权交给民众。
信息不对称
厦门市政府在决定引入PX项目前,就做了相关的环评工作, 而且环评报告早就得到国家环保总局的正式批准。问题是,这只 是对单一项目的环评,而不是对多项目集中布局的风险评估,更 为关键的是,该项目的环评并未按法定程序吸收关系人的参与民 众参与,同时,环评报告一直未公开发布。厦门市民曾多次通过 多种途径试图向厦门市环保局索要环评报告均未果,政府相关部 门未尽到让公民充分知情的义务。 PX项目环评过程上的瑕疵和环评信息的不对称,更加深了市民对 环评可信度的猜疑。市民与政府在引入PX项目上越来越缺乏互信 和风险共识原因。市民不相信PX项目可以带来干净、安全的 GDP,而政府和投资方一再坚称项目是符合国家安全、环保标准 的。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纷争由此埋下了隐患。
最后,发挥了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为 政府和民众的互动提供有效的平台。
大众传媒为社会意见和思想观念自由表达提供了的公共空 间,为政府与社会公众的互动提供了一个有效平台。借助这一平 台,民意得以汇聚;也通过这一平台,公众表达了他们的利益诉求 和权利诉求,实施对政府和其他一切权力机构的监督。公权力在 公共空间里对公众负责,公众通过公共空间参与公共事务。政府 、公众,在公共空间里很好地交流和讨论,不仅有效的处理了危 机,而且树立了良好的政府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厦门环评座谈会
• 2007年12月11日 • 厦门市通过民众报名、电视台现场直播摇 号产生了一百多名参与在12月13日、14日 举行的“厦门环评座谈会”的民众代表。 • 在这次由市政府、21名专家及百余名民众 代表三方参加的会议上,有近90%的市民 代表发表了反对在厦门投产PX项目的意见
群众游行结果:
前所未有的“听证会”
2007年12月16日 厦门市政府综合各方意见,已决定将 该项目迁往漳州市漳浦县的古雷半岛兴 建。
启示:
• 一、加强对环评制度的合理运用
• 二、勇于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 三、正确使用法律来保障我们公众自己的 权利 • 四、公众要积极参与公众事务 • 五、政府要提高行政的透明度
PX的主要危害
•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肤吸入。 • 健康危害:对二甲苯对眼及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 高浓度时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 • 急性中毒:短期内吸入较高浓度可出现眼及上呼 吸道明显的刺激症状、眼结膜及咽充血、头晕、 恶心、呕吐、胸闷、四肢无力、意识模糊、步态 蹒跚等症状。 • 慢性影响:长期接触有神经衰弱综合征,工人常 发生皮肤干燥、皲裂、皮炎。
厦门PX事件
主讲人:陈晨 合作人:李白
事件简介:
厦门PX项目事件是指台资企业腾龙芳烃(厦门)有 限公司投资的,对二甲苯(PX)化工厂项目。此投 资高达108亿、年产80万吨,厂址设在厦门市海沧投 资区的南部工业园区。 该项目厂址毗距厦门市中心不足10公里。由于担心 化工厂建成后会危及民众健康,该项目引起了民众 的反对,并曾经遭到百名政协委员联名反对。
地 理 位 置
PX
-对二甲苯(p-xylen)的简写
对二甲苯(英语:p-Xylen)是苯的衍生物,其中英文 字母“P”是“para的缩写,意为“对位”。是二甲苯异 构体之一,其余异构体包括邻二甲苯、间二甲苯。 对二甲苯是工业中常见的原料,常被大量使用,一般用 于制备对苯二甲酸或聚酯,其聚合产物为聚对二甲苯。
• 2007年6月3日
• 厦门市公安局发布公告,要求游行的组织者在公告发布日开始的三 日内(即截至6月6日)主动到公安机关或所在单位自首,否则将从重 处罚甚至追究刑事责任。
政府的努力:
• 2007年6月5日,厦门市科协印刷了数万 份宣传册,随《厦门日报》散发给市民。 按照这个小册子的说法,PX毒性并不大, 虽然直接接触会对人眼和上呼吸道有刺激, 但它没有致癌性。从理论上讲,PX项目基 本可以做到不排放“三苯”(苯、甲苯、 二甲苯)污染物,对环境影响不大。
群众的反抗:Leabharlann “ 集 体 散 步 ”事件经过:
• 2007年5月20日左右
• 开始有人通过手机短信在厦门市民众中间传播反对PX项目的信息。
• 2007年6月1日
• 爆发游行 ,民众举着写有“反对PX,保卫厦门”、“爱护厦门,人 人有责”等字样的横额及标语,政府决定缓建。
• 2007年6月2日
• 在市政府附近游行示威,约1000人参加,后来因突然下起大雨,游 行队伍便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