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弹力图简介

合集下载

血栓弹力图原理

血栓弹力图原理

血栓弹力图原理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是一种通过测定凝血全过程中凝血血栓的形成、稳定性以及溶解能力来评估血液凝血功能的方法。

它是近年来应用较广泛的一种全面评价血液凝固功能的实验室检测技术。

血栓弹力图原理基于一个简单的原理:通过利用血液在旋转圆盘上形成的凝固血块的弹力特性。

在血栓形成过程中,凝血因子会逐步激活,最终形成纤维蛋白聚合物,这一过程导致血液从液态转变为凝固态。

血栓弹力图利用一个特殊的旋转圆盘来模拟这一过程。

血栓弹力图实验中,将一小块特殊处理的圆盘浸入含有抗凝剂的采血管中,然后开始旋转圆盘。

当血液开始凝固时,液态血液会渗透到圆盘孔洞中,形成类似网状结构的血凝块。

同时,圆盘不断旋转,通过变频振荡器检测旋转阻尼变化,得出弹力和阻尼的变化曲线,并计算出弹力学参数。

根据血栓弹力图的原理,我们可以得到几个重要的参数,包括:1. R值(凝血起始时间):反映血液开始凝固的速度。

它是血小板和纤维蛋白聚合物形成之间的时间间隔。

2. K值(凝血时间):指纤维蛋白聚合物生成的时间,反映了凝血过程的速度。

3. α角(形成血栓的速度):反映血栓形成的速度和强度。

4. MA值(最大弹力):表示血凝块的机械强度和稳定性。

MA值越高,说明血凝块越稳定。

5. G值(凝血整体功能):通过计算得出,是凝血过程的综合表现,反映了凝血功能的整体状态。

通过分析这些参数,可以评估血液凝固功能的异常情况,如出血倾向、血栓形成等。

血栓弹力图作为一种全面评估凝血功能的方法,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手术、创伤、产科等领域,有助于指导临床决策和治疗方案制定。

血栓弹力图概要

血栓弹力图概要

血栓弹力图概要2022-06-27 07:47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m,TEG)是反映血液凝固动态变化(包括纤维蛋白的形成速度,溶解状态和凝状的坚固性,弹力度)的指标,因此影响血栓弹力图的因素主要有:红细胞的聚集状态、红细胞的刚性、血凝的速度,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活性的高低等。

血栓弹力图的主要指标有:①反应时间(R)表示被检样品中尚无纤维蛋白形成;②凝固时间(K)表示被检样品中开始形成纤维蛋白,具有一定的坚固性;③图中两侧曲线的最宽距离(MA)表示血栓形成的最大幅度;④血栓弹力图(ε),表示血栓的弹性的大小。

⑤最大凝固时间(m),表示凝固时间至最大振幅的时间。

血栓弹力图均用血栓弹力图仪进行检测。

血液凝固过程的最终结果是形成血凝块,血凝块的物理性质(速率、硬度、稳定性)将决定病人是否具有正常的凝血功能,是否会出血或形成血栓。

血栓弹力图仪通过对血样凝血过程进行监控、测度、分析,对患者凝血情况做出定量和定性预测。

随着血凝块的形成、回缩和/或溶解,电脑控制的血栓弹力图仪能自动记录动力学变化,绘出血栓弹力图(TEG)。

血栓弹力图仪是对凝血全过程进行动态、完整、连续、真实再现的一种检测手段。

血栓弹力图项目解读R:凝血因子反应时间,反映参加凝血启动过程的凝血因子的综合作用,代表凝血因子的总体活性。

MA:最大振幅,反映已形成的血凝块的最大强度或硬度,主要代表血小板的聚集功能。

K和α角:二者均是血凝块聚合速度参数,反映血凝块形成的速率,代表纤维蛋白原的功能与水平。

LY30:MA值出现后30分钟内血凝块溶解百分比,反映纤溶活性。

EPL:预测MA值出现后30分钟内血凝块溶解百分比,反映纤溶活性。

CI:综合凝血指数,反映不同条件下凝血的综合状态。

AA抑制率(花生四烯酸抑制率):反映服用阿司匹林等药物后病人血小板抑制的百分率,大于等于50%药物起效。

ADP抑制率(二磷酸腺酐抑制率):反映服用波利维等药物后病人血小板抑制的百分率,大于等于30%药物起效。

血栓弹力图

血栓弹力图

血栓弹力图
血栓弹力图概述
血栓弹力图是动态凝血过程中切应力大小随时间变化的描记,也是复弹性模量大小的直接反映。

提出了一个新的三参数的数学模型表达血栓弹力图,研究了模型参数变化对模型曲线的影响及模型参数与血栓弹力图临床参数间的对应关系,给出了模型参数确切的生理、病理意义。

对西苑医院大量血栓弹力图的拟合表明,该模型能比较精确地表达正常及各种病理条件下不正常血栓弹力图的完整变化曲线,而且参数少,拟合出的参数值相当确定,提供了明确直观的凝血机制信息。

血栓弹力图临床意义
(1)血栓性疾病:肾病综合征、尿毒症、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塞、动静脉血栓形成等,r值及K值明显减少,而ma值及mε值增大。

(2)血小板异常性疾病抅: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r和K值增大,而ma值和mε值值降低。

血小板功能异常性疾病则ma值和mε值明显降低。

(3)凝血因子缺陷性疾病:血友病类出血性疾病,r值及K值显著增加,而ma值及mε值降低。

(4)纤溶亢进性疾病:原发性纤溶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继发性纤溶,在突发纤溶时,TEG 可示纤溶的强度和速度。

血栓弹力图解读

血栓弹力图解读
气泡破裂,影响检测结果;
感谢聆听!
缓慢加样,避免气泡产生;
浓度不符合,影响检测试剂对钙离子的补充,影 响R时间结果; 枸橼酸钠抗凝影响,量多时K值可能存在显著性差 异; 加速凝血反应,可能造成:R时间缩短,K时间缩 短,α角减小,MA值减低;
凝血因子、血小板激活,可能影响R时间、MA值结 果; 凝血因子激活消耗,血小板假性聚集率升高;
检验报告示例
第一部分:患者信息
检验报告示例
第二部分:检测结果
检验报告示例
第三部分:结果解读
血栓弹力图标本要求
注意事项
影响
采血时无空腹要求,不要从留置针、留置管采血; 封管液影响,肝素残留可能,R时间延长;
使用PT管采血,枸橼酸钠浓度为3.2%/0.109 M
请严格按照采血管的刻度抽血,误差不可超过 ±10%; 抽血后轻轻颠倒混匀,尽量避免在采血或运输的 过程中剧烈晃动血样,如果有溶血标本,需要重 新采集; 标本采集后建议及时送检(0.5小时内),2小时 内完成检测,最迟不超过4小时上机; 检测前室温保存,不可冷藏;
血栓弹力图检测介绍
血栓弹力图-直观判断血凝情况工具
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 于1948年由德国人Harter发明。其工作原理 是在模拟人体内环境下凝血-纤溶整个过程的同时,通过物理方法将血块弹性强度转换成图形 表示,直观判断血凝情况并分析成因。
评估凝血功能、指导个性化输血、监控药物疗效。
R时间延长,凝血因子功能不足
K时间延长,α角度偏小,纤维蛋白原功 能不足 MA值偏低,血小板功能不足
K时间延长,MA值偏低,纤维蛋白原、
血栓弹力图结果解读
▪ R = 3.8 min
(4-8)

血栓弹力图简介分析

血栓弹力图简介分析

血栓弹力图的优缺
05
点及前景展望
血栓弹力图的优点
全面评估凝血状态
操作简便、快速
血栓弹力图可以全面评估血液的凝血状态 ,包括共同凝血途径的功能、血小板聚集 功能、纤维蛋白在纤维蛋白原的交联等。
血栓弹力图的操作相对简单,并且可以在 短时间内获得结果,这使得它在紧急情况 下能够快速诊断。
样本用量少
预测血栓风险
TEG能够反映共同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纤 维蛋白溶解等各个环节对血液凝固的影响,为临床提供更全 面的凝血信息。
血栓弹力图的作用
评估凝血系统功能
TEG可以评估共同凝血因子、纤 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纤维蛋 白溶解等各个环节对血液凝固的 影响,从而了解患者的凝血系统
功能。
指导成分输血
TEG能够快速准确地反映患者的 凝血状况,指导医生根据患者需 要输注何种成分血,如血小板、 凝血因子等,以改善患者的凝血
2. 数据整理
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计 算出各项指标的平均值或中位 数。
3. 与参考值对比
将整理后的数据与正常参考值 进行对比,观察各项指标是否 在正常范围内。
4. 结果解读
根据对比结果,解读患者的血 栓弹力图数据,分析血小板和
纤维蛋白原功能是否正常。
结果分析注意事项
01
结果分析时应结合患者的病史和 其他检查结果综合考虑,不能仅 凭血栓弹力图数据做出诊断。
02
在进行结果分析时应注意数据的 准确性和可靠性,避免因数据错 误导致误诊或漏诊。
血栓弹力图在临床
04
的应用
血栓弹力图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评估共同凝血因子水平
血栓弹力图可以有效地评估患者的共同凝血因子水平,对判断心 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课4:血栓弹力图介绍

课4:血栓弹力图介绍

......
指导用血,节约血制品
Savings Often more than 20% Guaranteed
总费用减少 58%
Transfused Product Cost: 30 patients before monitoring vs. 30 patients after monitoring (Data obtained from Harris Methodist Hospital).
v v v v v v
2010年进入吉林省、黑龙江省输血科建设规范 2008年英国血液学标准委员会大失血处理指南 2007年中国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低血容量休克复苏指南 2007年欧洲心胸外科协会指南 2006年美国麻醉医师联合会输血指南 2004年英国血液病协会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和冷上清使用指南
THE END THANKS
高血小板活性高凝
高凝血因子活性高凝
高凝血因子和高血小板活性高凝
原发性纤溶亢进
术后病人在出血?
TEG®图形正常
外科因素?90%
肝素检测试剂
肝素酶对比检测
肝素酶对比检测在临床上主要的应用为:
v v v
判断各类肝素、低分子肝素以及类肝素的效果 判断肝素中和后残留的效果 判断肝素抵抗
R 值 KH = K 提示没有肝素存在(或未起效)
v
北京、上海、广东、山东、福建、四川、辽宁、
黑龙江等十二个地区进入甲类医保;天津、山西、
内蒙、云南、湖北、江西等十几个地区有物价。
血栓弹力图试验进入检验教科书
工作原理
v
v v
标本:全血
温度:体温并可调节 速度:体内血流速度
血栓弹力图仪技术原理
5°30”

血栓弹力图介绍

血栓弹力图介绍
产品简述
TEG为临床准确提供以下信息
• 患者是高凝、还是低凝? • 高凝或低凝的原因:凝血因子?血小板? • 区分原发、继发纤溶亢进?区分DIC的阶段。 • 检测各类肝素使用效果、鱼精蛋白中和效果 • 检测抗血小板药物单独或联合抑制率 • 患者术后出血原因,评估再次发生缺血事件风险
个性化凝血管理里程碑 合理用药的优选工具
最大血块形成 血块形成
血小板填充 纤维蛋白织网
开始
血块消融
血块消融 危险修复
程序 止血 测试
血小板计数 PT APTT
出血时间
D-dimer 纤维蛋白 降解产物
凝血 状态
凝血因子/ 旁路
纤维蛋白原
静止的血小板
血样本的组成
XIII
XIIIa
可溶性纤维 单体
弱的血小板血块
血小板聚集 (GPIIb/IIIa + 纤维蛋白原)
• 总之,TEG能快速提供有关整个凝血过程的资料 并能进行连续监测,在术中应用TEG能简化凝血 功能障碍的诊断,使临床医生有充分的自信对凝 血异常进行有效的处理,防止凝血异常的进一步 恶化和不可控制的大出血。
优势分析—现有凝血检验手段
凝血四项 激活凝血时间测定(ACT) 血小板检测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 D-二聚体(D-Dimer)
• 判断肝素的效果、鱼精蛋白中和肝素的效 果
临床功能(心内科、神内科)
• 判断病人的基础凝血情况,判断患者凝血 系统异常在整个缺血事件中的地位
• 脑梗塞及心肌梗塞方面,采用抗凝及溶栓 治疗
• 指导PCI中个性化的使用GBIIb/IIIa抑制剂, 进一步保证手术安全
• 判断PCI中、后的低分子肝素的作用和代 谢情况
致手术无法进行。如果术后出现低凝,术 后出血问题也可以影响到手术的成功乃至 危及生命。

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纤维蛋白TEG血小板血凝块普通杯...

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纤维蛋白TEG血小板血凝块普通杯...

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纤维蛋白TEG血小板血凝块普通杯...01 1948年德国Hartert(图1)发明血栓弹力图(TEG),20世纪80年代起西方国家广泛应用TEG指导术中输血,2000年我国引入TEG。

TEG是一种全血粘弹性检测技术,粘弹性检测的本质是对阻力或摩擦力的记录,通过在模拟人体体内环境中全血标本的血液粘弹性变化来反映血液凝固的动态变化,用物理学原理监测从凝血因子激活到形成血小板-纤维蛋白、血小板聚集、形成稳定的血凝块再到纤维蛋白溶解的过程,以此来反映血凝块形成的速率、强度及稳定性(纤溶水平),这是对凝血与纤溶的全过程进行功能性评估。

TEG可以实时连续反映除血管因素外所有血液成分参与的整个的凝血过程,以此判断患者出血及血栓的风险。

TEG能更敏感更全面评估凝血的异常状态,预测患者出血与死亡的风险,有利于临床医生清晰明确的制定输血策略、指导合理用药及抗血栓等临床治疗,可有效控制患者的死亡率。

图 1 《Blutgerinnungsstudien mit der Thrombelastographie, einem neuen Untersuchungsverfahren》TEG仪是由可自动调节恒温的杯槽(温度设置为37℃)、可自由转动的不锈钢悬垂丝、金属探针和机电传感器构成。

将测试杯与杯盖置入杯槽后,连接传感器的悬垂丝下的金属探针进入杯盖,在模拟人体体温37℃条件下,将处理后的血液标本加入测试杯中,测试杯在杯槽的带动下,以4°45′角度和每9~10秒一周的速度来回转动,以此模拟人体内血管中血流的速度。

当血液处于液体状态时,测试杯转动不影响杯盖与金属探针,当血液开始凝固时,测试杯与杯盖通过纤维蛋白紧密粘附在一起,测试杯转动就会带动金属探针转动,金属探针的转动反映血凝块的强度,随着纤维蛋白生成量的增加,血凝块逐渐增大,金属探针转动受到的阻力增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 全血
10~16 5~10
35~45
45~55
80~130
全血 复钙
4~8
2~4 25~35 45~55 80~135
血浆 复钙
4~8
1~3 20~30 50~65 105~180
24
正常TEG图
25
凝血因子缺乏与低Fg的TEG
26
高凝状态TEG
27
纤溶亢进TEG
28
29
TEG检测与常规实验室检测的区别
(九)TPI(血小板动力学指数) 1、TPI = EMX/K 2、TPI = Thrombodynamic Potential Index, 血凝块动力潜能指数:
<6 低 ; 6< 正常 <15 ;>15 高
16
(十)EPL(Estimate Percent Lysis ) 1. 预测在MA值确定后30分钟内血凝块将要溶解 的百分比 2. EPL= (MA-A30)/MA×100%
六、TEG的应用:
1、凝血因子定性分析 2、纤维蛋白原的定性分析 3、血小板数量与质量的定性分析 4、检测血液中是否有肝素的影响 5、测定纤溶(Fibrinolysis)活性 6、诊断高凝血状态,判断血栓风险
17
(十一)CL30
1. 测量在MA值确定后30分钟内血凝块溶解剩余的 百分比。 2. CL30<85%意示处于高纤溶状态,即纤溶亢进; 应使用抗纤溶药来纠正。 3. CL30=(A30/MA)× 100%
18
CL30 =(A30/MA)× 100%
19
(十二)LY30
1. MA值后30分钟血凝块幅度减少的区域面积; 2. LY30>7.5% 意示处于高纤溶状态,应使用抗纤溶药来 纠正。
LY30=85%
LY30=15%
20
(十三)CI(凝血综合指数) <-3 低凝 , - 3< 正常 <+3 , >+3 高凝
(十四)A60 1. 从MA后60min的振幅,测量凝血块的溶解 2. 正常值 = MA - 5mm
21
(十五)TTL 1、TTL = Time to lysis 溶解时间 2、指从MA确定后,曲线幅宽收窄至2mm时所 经过的时间
3
★ 在我国的使用:
2000年,指导术中成分输血和相关凝血药物的使用; 2006年,检验科作为凝血检测的筛选和补充; 2006年,正式纳入临床选择血制品的客观依据; 2006年,抗血小板药物疗效监测。
4
三、血栓弹力图描记仪的原理:
承载血标本的测试杯以4°45'的角度和每10秒一周的 速度均速转动,一旦血栓形成,置于检测杯血标本中的金 属探针受到标本形成的切应力作用,随之出现左右旋动, 金属针在旋动过程中由于切割磁力线而产生电流,给电脑 软件处理后,便形成TEG曲线。
项目
TEG
操作方便性
简单,易学。一个样本, 同种试剂,床边可完成。
监测范围 凝血和纤溶连续的全过程
血样形式 结果
报告 时间 参数
不须处理,全血、血浆、 富血小板血浆等都可
定性伴定量的结果,电脑 可自动生成多种结果。
有初步诊断功能,提示医 师治疗方案
15-20分钟
为国际标准化参数
DIC诊断 快速,早期,有诊断提示
22
TEG常用参数
参数
意义
R
凝血反应时间
K
血细胞凝集块形成时间
α
血细胞凝集块形成速率
MA
最大振幅
A60
最大振幅后60min的振幅
LY30
MA后30min振幅减小百分率
CL30 MA后30mi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血凝块溶解剩余%
23
参数写法与参考值
方法 R(r) K(k) TMA(m) MA(ma) EMX(mε) min min min mm
10
(三)α角度 1. 从血凝块形成点至描记图最大曲线弧度作切线与 水平线的夹角,正常为50°~60° 2. α角度与K时间密切相关,影响因素均为Fg和PLT 3. α角度不受极其低凝状态的影响,较K时间更全面
11
(四)最大幅度MA 1. 正常值为50~60mm 2. MA反映了正在形成的血凝块的最大强度或硬 度及血凝块形成的稳定性; 3. 主要受PLT及Fg (质量、数量)影响, PLT 的作用要比纤维蛋白原大
血栓弹力描记图临床应用简介
徐医附院麻醉科 颜明
一、血栓弹力描记图
(Thrombelastography, TEG)
主要用于对凝血和纤溶全过程及 血小板功能进行全面检测并指导 成份输血。优点:能简化凝血功 能障碍的诊断。
2
二、血栓弹力图仪的历史
1948年,由德国人Harter发明; 1980年代,开始广泛用于指导术中输血,取得了良好效果; 1995 ~ 1996年,开始在心脏外科使用。监测体外循环术中 凝血功能; 2004年,抗血小板药物疗效监测的血小板图试验上市,成为 快速、准确的监测血小板功能的技术。
5
6
四、血栓弹力图(血栓弹力图):
7
五、血栓弹力图的参数
8
(一)R时间(R正常为4 ~ 8 min ) 1、R时间是血样放在TEG分析仪内到第一块纤维 蛋白凝块形成之间的一段潜伏期。 2、R时间因使用抗凝剂或凝血因子缺乏而延长, 因血液呈高凝状态而缩短。
9
(二)K时间 (K正常为0 ~ 4 min) 1. 从R时间终点至描记图幅度达20mm所需的时间; 2. 评估血凝块强度达到某一水平的速率; 3. 影响血小板功能及纤维蛋白原的抗凝剂能延长K值。
常规检查
操作复杂,多种样本,不同的 试剂,必须在实验室进行。 凝血或纤溶过程中的一个点或 部分时程 须处理血样,以血浆或特定血 样为主
多为定量结果,仪器自动生成 部分结果,结果单一。
多为数值,没有诊断建议,医 师需要自行判断
每个指标的检测时间不一样
多数非国际标准化
需较多实验室指标,不能提供 诊断提示,需医师综合判断 30
14
(七)G 1. 血凝块强度,即最大切应力强度; 2. G = 5000A/(100-A),用单位d/sc来计量; 3. G值在MA值确定的同时也被确定。
15
(八) E(弹性常数) 1. E是标准化的G,作为一个弹性常数; 2. EMX是最大振幅时的E:
EMX=(100× MA)/(100-MA);
12
(五)A 1、是任一时刻曲线两点间的扫描宽度,是血凝块 强度或弹性函数,A值用单位mm来计量; 2、MA值在确定前与A值相等; 3、MA值确定后A值测量血凝块溶解的信息。
13
(六)TMA时间(time to MA) 1. 从凝血开始至MA值确定所需用的时间 2. TMA包含血凝块的形成速率,评估形成稳定 血凝块所需用的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