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测量平均速度(备作业)(解析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4测量平均速度集体备课(附模拟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4测量平均速度集体备课(附模拟试卷含答案)

教案:1.4测量平均速度2019-2020学年八上物理期末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情况中密度不发生变化的是()A.水在0℃﹣4℃之间B.正在形成风的空气C.一直在沸水中的铁块D.把铁板放到夏季烈日下暴晒2.如图是小明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观察到的现象,下列哪种光学仪器的成像原理与其相同A.投影仪B.照相机C.放大镜D.近视眼镜3.如图所示,是某同学检查视力时的情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若视力表上的E开口朝纸里,则平面镜中视力表上的E开口朝纸里B.镜中视力表的像到该同学的距离为4.6mC.若人以1m/s速度远离平面镜,则人在平面镜中的像相对人以1m/s速度远离平面镜D.人向平面镜走近一段距离,则更容易看清视力表4.如图,是物体A通过凸透镜(透镜未标出)成像的示意图。

当凸透镜放在哪点时,才能产生图中所成的像A′A.a点 B.b点 C.c点 D.d点5.下列现象中属于汽化现象的是A.夏天洒在地上的水会很快变干B.北方的冬天水面结冰C.北方冬夜窗子玻璃上出现冰花D.夏天从冰箱拿出的冰冻饮料一会儿瓶身会出现水珠6.温度为0℃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水已不存在,全部结成冰 B.冰已不存在,全部化成水C.冰和水都可能存在,没有水蒸气 D.冰、水、水蒸气都可能存在7.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从物理角度是指声音A.频率高B.音色好C.响度大D.速度快8.在2018年《歌手2》的总决赛中,来自美国的歌手Jessie·J获得了冠军,当她在台上与帮唱嘉宾李玫一起高歌时,她们两人声音最大的不同是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音速9.在一些影视作品中常见房屋倒塌、重物落下,将演员砸成重伤的镜头,这些重物材料的密度A.比实物密度大 B.比实物密度小 C.与实物密度相等 D.与实物密度相近10.有一只大雁在平静的湖面上飞翔,有时我们能看到大雁好像是在水中的蓝天白云间游动,有时又只能看到大雁的阴影在水面上移动,则A.前者光线较强,后者光线较弱,二者产生原理相同B.前者光线较弱,后者光线较强,二者产生原理相同C.前者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所成的影,后者是由于光的反射,所成的虚像D.前者是由于光的反射,所成的虚像;后者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所成的影二、填空题11.在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中,得出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

1.4速度的测量—实验解析及训练题++----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

1.4速度的测量—实验解析及训练题++----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

1.4实验 速度的测量一、测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tsv =。

用刻度尺测出物体运动的路程s ,用停表测出物体完成这段运动所用的时间t ,就计算出物体运动的速度。

【实验器材】停表、刻度尺、斜面、小车、金属片、木块。

测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1.金属片(弹簧片)的作用:确保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来,更准确地测量路程和时间;2.保持较小坡度的目的:延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便于测量时间;3.每次测量必须让小车从斜面同一位置由静止下滑4.小车运动距离的测量:从“车头到车头”或“从车尾到车尾”;5.实验中多次测量的目的:求平均值减小误差;6.刻度尺的使用与读数:注意使用刻度尺,读数时要估读;7.本实验误差主要来源:时间的测量;①当小车过了起始位置才开始计时或小车未达终点就停止计时,会导致测量时间偏小,平均速度偏大;②当小车到达终点后才停止计时或小车未开始运动提前计时,会导致测量时间偏大,平均速度偏小;③小车没有从静止开始下滑,所测平均速度偏大;8.小车从起点、中点分别下滑的评估:①上半程、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不等于全程的平均速度;具体关系为:,由此可知,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越来越快;②下半程平均速度计算方法:,不能从中点开始下滑,原因是从中 点由静止下滑所测时间不等于下半程时间;1.4实验 速度的测量训练题1.如图所示,“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让小车从斜面的A 点由静止释放,分别将金属挡板固定在B 点和C 点,测出小车从A 点运动到B 点和C 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测量原理是 ;(2)实验中用到金属挡板的作用是 (选填序号);A .便于记录小车运动路程B .便于测出小车行驶的时间(3)在实验中,应使斜面的倾角适当小一些,这样做的目的是 ;(4)AC 之间的距离是 cm ,若测量AC 段平均速度时,未到C 点就停止计时,则测量出的平均速度比真实值偏 ;(5)测出上半程AB 和全程AC 的平均速度后,实验小组的同学将小车从B 点静止释放,到达C 点停止计时,这种方法测出的下半程平均速度 (“不合理”或“合理”)。

1-4 测量平均速度(分层作业)-【上好课】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解析版】

1-4 测量平均速度(分层作业)-【上好课】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解析版】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一、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1.如图所示,记录了一辆小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情况,该小汽车做的是______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 。

【答案】变速,13.5。

【解析】该小汽车在每1min 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

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v =s t = 3240m 240s =13.5m/s 。

2.关于平均速度,以下几中说法正确的是( )A .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B .平均速度表示的是物体在每时每刻的速度C .平均速度等于物体通过一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D .平均速度是几个物体运动速度的平均值【答案】C【解析】选项A 、C 、D :平均速度是指一个物体通过一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不是多个物体,平均速度也不是速度的平均值,故A 、D 错误,C 正确;选项B :平均速度不是物体经过某瞬间的速度,故B 也错误。

所以选C 。

3.运动会上,400m 决赛,中间过程小明落后于小亮,冲刺阶段小明加速追赶,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终点。

关于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小明的平均速度比小亮的平均速度大B .二者的平均速度相等C .小明的平均速度比小亮的平均速度小D .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无法比较【答案】B 。

【解析】400m 决赛,他们同时到达终点,路程相等,时间相等,所以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相等。

所以选B 。

4.小明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使小车从A 点由静止下滑,如图所示。

他撰写的实验报告(摘要)如下,请你将其报告中的问题补充完整。

【实验目的】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___________;【实验器材】小车、刻度尺、___________、斜面、金属挡板、长方体木块;【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数据】如表所示,请补全表格中①和②的相关内容: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1)小车全程是做_______(选填“匀速”或“变速”)运动;(2)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应___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斜面的坡度;(3)若小车被释放前就已开始计时,则测得的AC段的平均速度比真实值偏________。

中考物理实验专题《实验:测量平均速度》(解析版)

中考物理实验专题《实验:测量平均速度》(解析版)

《测量平均速度》一、实验探究题1.如图所示,是实验小组的同学们用斜面和滑块做“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的实验情形.当滑块自顶端A出发开始计时,分别滑至B和斜面底端C时依次停止计时,显示时间的数字钟的时间格式是“时:分:秒”.(1)除了数字钟,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工具还有______ .(2)滑块由A滑至C的过程中平均速度是______ m/s.(3)滑块在AB段的平均速度v AB和在BC段的平均速度v BC的大小关系是______ .2.在“测量纸锥下落速度”的活动中,兴趣小组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

(1) 实验原理是。

(2) 小红所在的兴趣小组拍下的照片如下左图所示,可以看出纸锥从甲位置运动到乙的过程中在做 (选填“匀速”、“变速”)直线运动,其理由是。

若测得纸锥在甲、乙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9.60cm,则在此过程中,纸锥的速度为m/s。

(3) 在下右图中,能正确反映出该纸锥从甲位置下落到丙位置过程中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的是 (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

3.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尺(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 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1)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填“大”或“小”)。

(3)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S AB=____________cm;t BC=____________s;v AB=____________m/s;v BC=__________m/s。

(4)由实验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_______,是在做__________运动。

(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 AC偏_______(选填“大”或“小”)。

部编物理八年级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解析版)含答案

部编物理八年级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解析版)含答案

测量平均速度】来验证某个观点或猜测是否正确【答案】观点(看法);证据;实验。

是否正确,还需要证据来证明。

观点(看法);证据;实验。

,纠正错误。

【答案】不可以;原因该根据所得的数据,分析原因,纠正错误。

不可以,原因。

实验中,;;。

)。

;(大;)用刻度尺测斜面上不同位置的距离,用秒表(停表)测量对应过程中所用的时间;)小车所放的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间会长些,便于测量时间;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可知,路程不变的情况下,时间偏小,速度就会偏大。

;()大。

13.5=13.5m/s13.5处的时刻,并记录在下表中。

位小数)。

_________m/s。

,≈3.13m/s;,≈4.76m/s;s,≈5.13m/s;≈4.35m/s。

100=;=;=;=;=;。

100)只要求出某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便可知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平均速度一定要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以内的前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比后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小C平均速度。

不能代表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故A错;B、求平均速度时要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不是速度的平均(加起来被2除),故B错;C、计算平均速度时,必须指明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故C正确;D、平均速度一定要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以内的,不是同一段路程,无法比较,故D错误。

故选C8.(多选)小明在班上给同学们讲了新的“龟兔赛跑”故事:乌龟和兔子由起点出发后,兔子很快把乌龟落在后面.它看到乌龟跑得太慢了,就在半途的一棵树下睡了一觉,醒来时发现乌龟离终点很近了,兔子急忙去追,结果它们同时到达终点.在小明讲的这个故事中,关于乌龟和兔子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乌龟和兔子的平均速度相等B.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兔子的平均速度要大于乌龟的平均速度C.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快D.在兔子睡醒之后追赶乌龟的那一段时间里,兔子的平均速度肯定要大于乌龟的平均速度【答案】AD【分析】已知乌龟和兔子同时出发,同时到达终点,说明它们通过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相同,由公式v可知,它们全程的平均速度相同.选项A正确,选项B错误;在兔子睡觉的过程中,兔子的速度为0,而乌龟仍然在运动,此过程兔子静止,乌龟有速度.选项C错误;乌龟离终点很近了,兔子急忙去追,结果它们同时到达终点.说明它们的时间相同,但兔子通过的路程大,由公式v可知,兔子的平均速度大于乌龟的平均速度.选项D正确.故选AD.9.用斜面和滑块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当滑块自顶端出发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在此过程中,滑块的平均速度是( )A.10 cm/s B.9 cm/s C.8 cm/s D.7 cm/s【答案】B【分析】由图知,滑块的路程s=40 cm+5 cm=45 cm,运动时间t=14:35:05-14:35:00=5 s,滑块的平均速度v9 cm/s.故选B10.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一条直线通过一段路程,运动得越来越快,在通过这段路程的最后3 m 时,用了2 s,则该物体在整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可能是( )A.1.5 m/s B.2 m/sC.1 m/sD.2.5 m/s【答案】C【分析】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一条直线加速通过一段路程,在通过这段路程的最后3 m 时,用了2s,则该物体在最后2s 的平均速度是:v1.5m/s;由于运动速度越来越快,所该物体在整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应小于1.5 m/s,因此选项A,B,D 都不正确.故选C11.一艘快艇以90km/h 的速度去追赶离它120km 远处的军舰,快艇实际航行了270km 才追上军舰,军舰的速度多大?【答案】50km/h 【分析】快艇所用时间:t 13h,军舰通过的路程:s 2=270km-120km=150km,军舰和快艇所用时间相同: t 2=t 1=3 h,军舰的速度:v 250 km/h.【能力提升】12.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地点A 出发沿直线同向到达地点B,甲在前一半时间和后一半时间内的运动速度分别是v 1和v 2(v 1≠v 2),乙在前一半路程和后一半路程内的运动速度分别是v 1和v 2,则( )A.甲先到达B 点 B.乙先到达B 点C.两人同时到达B 点D.不知道v 1,v 2哪个大,故无法判断谁先到达B 点【答案】A【分析】设A,B 两地间的距离为s,甲从A 地出发到达B 地:v 1×t 甲+v 2×t 甲=s,t 甲;乙从A 地出发到达B 地:t 乙,,∵v 1≠v 2,∴(v 1-v 2)2>0,∴-2v 1v 2>0,2v 1v 2-4v 1v 2>0,2v 1v 2>4v 1v 2,∴(v 1+v 2)2>4v 1v 2,<1,即<1,∴t 甲<t 乙,甲先到达B 地.故选Am/s.0.2v20 cm/s=0.2 m/s.0.2一个小球从光滑的斜面上从静止开始滚下,不同的时间滚下的路程如下表所示。

部编物理八年级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知识点+例题)(解析版)含答案

部编物理八年级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知识点+例题)(解析版)含答案

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1章 《机械运动》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讲义(知识点总结+例题讲解)架解一、测量平均速度实验(间接法):1.实验原理:tS v;2.实验器材: 刻度尺、停表、小车、斜面、挡板; 3.实验步骤:(1)使斜面保持一定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挡板放在斜面的底端,测出小车将通过的路程S 1;(2)测量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挡板的时间t 1;(3)根据测得的S 1和t 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 1;(4)将挡板移至S 1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点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 2所用的时间t 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 2。

4.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具体测量过程和记录表格:得出的结论: 小车从斜面滑下是越滑越快;【例题1】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装置如图所示,将小车从斜面上端A 点由静止释放到达B 点,用电子表记录小车的运动时间,图中方框内的数字是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的原理是 ;(2)小车在下落的过程中,受 (选填“平衡力”或“非平衡力”)作用,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km/h ;(3)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4)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 (选填“大”或“小”),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测量 。

(5)如果在实验中,先释放了小车,才开始计时,那么测得的平均速度会 (选填“偏大”或“偏小”)。

【答案】(1)v=st;(2)非平衡力;0.72;(3)小于;(4)小;时间;(5)偏大。

【解析】解:(1)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路程及对应的时间,该实验的原理是v=st;(2)由题意可知,小车是由静止状态变为运动状态,而且运动过程中没有维持匀速直线运动。

所以小车不是处于平衡状态,故小车不是受平衡力的作用;由图示知,小车通过的全部路程为0.5m+0.5m=1.0m,所用的时间为5秒,所以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st =1m5s=0.2m/s=0.72km/h;(3)由图示知,上半程和下半程的路程都是0.5m,但通过上半程所用的时间为3s,下半程所用时间为2s,所以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4)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并减小测量时间造成的误差,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较长,测出的时间误差较小。

八年级物理上册 1.4 测量平均速度课后练习1(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

八年级物理上册 1.4 测量平均速度课后练习1(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

平均速度的测量题一2013年4月20清晨,某某芦山发生强烈地震,距灾区105km的某驻军部队接到命令立即驱车赶往灾区救援。

出发50min后中途遇山体滑坡道路阻断,经2h抢通道路,继续前进40min 到达指定地点。

救援部队全程平均速度应为()A.126km/h B.70km/h C. D.30km/h题二如图所示是某实验小组做“测平均速度”实验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数字钟的时间格式是“时:分:秒”。

则小车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cm/s。

题三如图是甲、乙两辆同方向运动小车的s﹣t图象,由图象可知()A.甲、乙两车在整个过程中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经过5秒钟,甲车通过的路程比乙车的大C.经过30秒钟,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相等D.经过10秒钟,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相等题四某人在医院做了一次心电图,结果如图所示。

如果心电图仪卷动纸带的速度为/min,图中方格纸每小格长1mm,则此人的心率为_______次/min。

题五如图所示,在“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中,(1)气泡上升过程中,若以气泡为参照物,玻璃口的塞子是(选填“运动”或“静止”)的;(2)若测得气泡从管子的底端运动到顶端的路程为56cm,所用的时间为7s,则在这个过程中气泡的平均速度为;(3)为了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测量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为便于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选填”快”或“慢”)。

题六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值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1)请你根据图示完成下表;小车由甲至乙小车由乙至丙小车由甲至丙路程s/m时间t/s 4平均速度v/(m/s)(2)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题七如图所示,在“探究小车在斜面上下滑速度”的实验中:(1)不易操作测量的是___________(时间、长度);(2)对问题(1),你是如何操作的(或提出你对实验的改进):。

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考点训练(含解析)

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考点训练(含解析)

1.4 测量平均速度知识点1 平均速度的测量例1 如图1所示,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图1(1)实验原理是______。

实验所需测量的物理量是______和______;该实验中选用的主要测量工具是______和______。

(2)斜面的作用是______,金属片的作用是______。

(3)下表是重复三次实验获得的数据,请根据这些数据把表格填写完整。

解析:长度、时间的测量可以用测量工具直接测量,而速度的测量需要測量长度和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计算,所以实验原理是平均速度公式sv t=,由公式也可以看出实验器材是停表和刻度尺;斜面的作用是让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在小车撞击到铁片上时记录时间,计时结束以听到撞击声为准,即听到声音的同事记录结束时刻,所以金属片的作用是为了用来划分两段路程,便于测量时间;根据已知的运动路程和运动时间,便可以求出对应的平均速度。

答案:(1)sv t=斜面长度 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 停表 刻度尺(2)让小车做变速运动(使小车获得速度也可) 便于测量时间(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或让小车停止运动均可)(3)230.00/v cm s =,331.25/v cm s =,12328.85/30.00/31.25/30.03/33v v v cm s cm s cm sv cm s ++++===。

【解法点拨】这是一类间接测量型实验,同学们可按照这样的顺序思考:首先知道实验原理,从而推出需要测哪些物理量,进而推出分别用什么测量器材,最后思考设计怎样的实验步骤,怎样进行数据处理等,特别要注意一些关键步骤。

跟踪训练1.在测斜面上小车的平均速度时,如果斜面的坡度较大,测量出的平均速度( )A .由于斜面坡度较大,所以测出的平均速度值较准确B .由于斜面坡度较大,所以测出的平均速度值不准确C .由于斜面坡度较大,小车运动的速度较快,时间太短不容易记准确,所以测量的平均速度将会误差较大D .以上说法都有道理 答案:C解析:斜面保持坡度较小的目的是使小球下滑速度不至于太快,时间不至于太短,减小时间测量的误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一.填空题1.(2020•高州市模拟)如图所示小球在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每隔0.2s记录一次小球的运动位置,则小球从D点运动到F点的路程为cm.该过程的平均速度为m/s。

从图中可以看出从A到D运动过程中小球的速度越来越(选填“快”或“慢”)。

【答案】8.00; 0.2;快【解析】(1)由图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小球从D点运动到F点的路程:s=12.50cm﹣4.50cm=8.00cm;小球从D点运动到F点的时间:t=0.2s×2=0.4s;小球从D点运动到F点的速度为:v===20cm/s=0.2m/s;(2)由图可知,小球由A到D的过程中,在相等时间内小球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说明小球的运动越来越快。

2.(2020•中山市一模)如图所示,图象是某物体在40s内沿直线运动的s﹣t图象。

分析图象信息,前10s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m;在20~40s内,该物体的运动状态为(选填“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在这40s内,该物体的平均速度为m/s。

【答案】100;匀速直线运动;5【解析】(1)在s﹣t图象中,物体前10s内的图象是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由图象读出前10s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100m。

(2)由图象读出物体在40s内通过的路程为s′=200m,40s内该物体的平均速度v′===5m/s。

3.(2020•济宁)小明在探究速度的变化时,拍摄了两个小球运动过程的频闪照片,如图所示,闪光时间间隔为1s,图上数字为闪光时刻编号,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不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小球(选填“A”或“B”);(2)小球A和B在第1s至第6s这段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应为:vA vB (选填“=”“>”或“<”)。

【答案】(1)A;(2)=【解析】(1)由图可知,在相同的时间内A球的路程越来越大,所以A球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在相同的时刻内B球的路程不变,所以B球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故不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小球A。

(2)由图可知,第1s至第6s,A球、B球通过的路程均为20个小格,即A球通过的路程等于B球通过的路程,所以A球的平均速度等于B球的平均速度,即vA =vB。

4.(2020•泰州)为测自己的跑步速度,小明在一段长200m的平直道路起点开始计时,跑到终点停止计时,秒表示数如图所示。

则小明跑完此段路程用时s,平均速度为m/s。

【答案】(1)40;(2)5【解析】(1)由图知: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0”和“1”之间,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0min;偏向“1”一侧,说明大表盘的读数应读大于30s;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40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40s,则该秒表的读数为0min+40s=40s,因此小明跑完此段路程用时40s;(2)平均速度为:v===5m/s。

5.(2020•无锡)在50m赛跑中,冲刺阶段小红超越了小华,领先到达终点。

在超越小华的过程中,以小华为参照物,小红是的,若小红的最终成绩是8s,则小红的平均速度是m/s。

【答案】运动;6.25【解析】(1)小红在超越小华的过程中,小红与小华之间有位置的变化,故以小华为参照物,小红是运动的;(2)小红50m比赛时的平均速度:v===6.25m/s。

二.选择题6.(2020•宜春一模)成成同学测量了四个小球的运动情况,把四个小球运动的距离s 和所用时间t在坐标系中描点,得到了如图所示甲、乙、丙、丁四个点,这四个小球中平均速度相同的是()A.甲和乙B.乙和丙C.丙和丁D.乙和丁【答案】B【解析】将各点与坐标原点相连,并作出相应的“辅助线”,如图所示,A、由图知,甲和乙运动距离相同时,甲所用时间较少,根据v=可知,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故A不符合题意;B、丙和乙在同一条斜线上,说明其运动距离与时间的比值相等,即丙和乙的速度相同,故B符合题意;C、若丙和丁运动的距离相同时,丙所用时间较少,根据v=可知,丙的速度大于丁的速度,故C不符合题意;D、乙和丁所用时间相同时,乙运动的距离较多,根据v=可知,乙的速度大于丁的速度,故D不符合题意。

7.(2020•新疆)冰壶运动是冬奥会比赛项目之一。

冰壶被运动员掷出后,在冰面上减速滑行到停下的过程中,冰壶的平均速度与冰壶被掷出时的速度成正比,冰壶的滑行时间也与冰壶被掷出时的速度成正比。

若冰壶以1.6m/s的速度被掷出时,在冰面上滑行了8m,则冰壶以3.2m/s的速度被掷出,在冰面上滑行的距离为()A.8m B.16m C.24m D.32m【答案】D【解析】根据速度公式v=可知,路程的计算公式是s=vt,冰壶以1.6m/s的速度被掷出时,在冰面上滑行了8m;由于冰壶的平均速度与冰壶被掷出时的速度成正比,冰壶的滑行时间也与冰壶被掷出时的速度成正比,此时速度变为原来的二倍,则平均速度会变为原来的2倍,运动时间也会变为原来的2倍,根据s=vt可知,路程为原来的4倍,即4×8m=32m。

8.(2020•连云港一模)体育课上,小明和小红在操场上沿直线进行跑步训练。

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小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明做变速直线运动C.前2s内,小明跑得较快D.全程中,小红的平均速度等于小明的平均速度【答案】D【解析】AB、由图象可知,小明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是一条直线,表明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所以小明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而小红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是一条曲线,表明路程和时间不成正比,所以小红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故AB错误;C、由图象可知,在前2s内,小红运动的距离比小明长,所以小红跑得较快,故C错误;D、由图象可知,两人跑的全程都为40m,而且他们所用的时间都为8s,所以他们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都为v===5m/s,故小红的平均速度等于小明的平均速度,故D正确。

9.(2020•寿光市模拟)小明在学校运动会100m赛跑中,以15s的成绩获得冠军,测得他在前50m的平均速度是5m/s,到终点时的速度是7.5m/s,则后50m的平均速度为()A.10m/s B.7.5m/s C.6.67m/s D.5m/s【答案】A【解析】根据v=可知:前50m的所用的时间:===10s,则后50m的所用的时间:t2=t﹣t1=15s﹣10s﹣=5s,所以,v2===10m/s;10.(2020春•道里区校级月考)物体沿直线运动的路程﹣﹣﹣时间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物体在前2秒内的平均速度和在前8秒内的平均速度分别是()A.5 m/s;5 m/s B.5m/s;6.67 m/sC.20 m/s;3.33 m/s D.1.67m/s; 5 m/s【答案】A【解析】由图可知,物体在前2秒内通过的距离为s=10m,则物体在前2秒内的平均速度为:v===5m/s;由图可知,物体在前8秒内通过的距离为s'=40m,则物体在前8秒内的平均速度为:v'===5m/s,故A正确。

11.(2020•崇川区一模)2019年12月20日长征四号运载火箭,首次执行“一箭九星”发射任务,运载火箭全长约50m,分别从视频中截取火箭发射前和发射后第8s的位置图象如图所示,则火箭发射后8s内的平均速度最接近于()A.5m/s B.9m/s C.12m/s D.15m/s【答案】B【解析】由题知,火箭长50m。

以火箭的顶端与发射架的顶端相比较,由图可知,火箭发射后8s实际上升距离大约1.5个火箭高度,即s≈72m。

平均速度为:v===9m/s12.(2020•临澧县模拟)如图是某辆汽车的速度表。

汽车启动后经过20s,速度表的指针指在如图所示的位置。

则()A.此时汽车的速度的大小是90m/sB.此时汽车的速度的大小是90km/hC.启动后20s内汽车的平均速度的大小是90m/sD.启动后20s内汽车的平均速度的大小是90km/h【答案】B【解析】AB、速度表指针显示的是物体的瞬时速度,故瞬时速度为90km/h;故B正确,A错误;CD、因不知道物体的通过的路程,故无法确定物体的平均速度;故CD错误;13.(2019秋•涞水县期末)甲乙两车行驶路程之比为5:4,所用时间之比为3:2,则它们的平均速度之比为()A.15:8 B.8:15 C.5:6 D.6:5【答案】C【解析】由题知,甲乙两车行驶路程之比s1:s2=5:4,所用时间之比t1:t2=3:2,则它们的平均速度之比:v 1:v2=:=:=5:6。

三.实验探究题14.(2020•枣庄)某实验小组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球从斜面A 点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照片如图所示:(1)依据照片可判断,小球在做(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2)如果频闪照相机每隔0.2s拍摄一次,并测得sAB =5cm,sBC=15cm,则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m/s,小球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m/s;(3)如图所示,能说明小球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图象是;(4)小球在AD段运动过程中,经过时间tAD 中点时的速度为v1,经过路程sAD中点时的速度为v2,则v1v2(选填“>”、“<”或“=”)。

【答案】(1)加速;(2)0.75;0.50;(3)C;(4)<【解析】(1)由照片可知,在相同时间,小球运动的距离间隔越来越大,所以小球在做加速运动;(2)如果频闪照相机每隔0.2s拍摄一次,并测得sAB =5cm,sBC=15 cm,则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vBC===0.75m/s;AC段的距离:s AC =sAB+sBC=5cm+15cm=20cm=0.2m,AC段所用的时间:t AC =tAB+tBC=0.2s+0.2s=0.4s,则小球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0.5m/s;(3)由(1)知图中小球在做加速运动。

图A中随着时间增加,速度在减小,不符合题意;图B中随着时间增加,速度不变,不符合题意;图C中随着时间增加,速度在增大,符合题意;图D中随着时间增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不符合题意。

故能说明小球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图象是C。

(4)由照片可知,在相同时间,小球运动的距离间隔越来越大,所以小球在做加速运动。

即小球的速度越来越大,则时间tAD 中点未到达路程sAD中点,则v1<v2。

四.计算题15.(2002•海淀区)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m/s的速度行驶10s,紧接着在模拟公路上以20m/s的速度行驶100m。

求:(1)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