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诗人杜牧小传(教学方案)
小学语文:杜牧《山行》教案

小学语文:杜牧《山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杜牧的《山行》。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图片展示、情景模拟等方式,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歌内容。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欣赏。
(2)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和热情。
(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观念。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诗歌内容解析:(1)解读诗歌的《山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
(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文学特点。
(3)解释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和意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3. 诗歌情感表达:通过朗读和讨论,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情感色彩,理解诗人对山野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理解。
(3)诗歌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2)诗歌韵律和结构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朗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享意见。
(3)情景模拟法:通过图片展示和情景模拟,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歌内容。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图片和相关信息,丰富教学内容。
(2)板书设计:通过板书关键词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杜牧诗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学生对山野景色的印象和感受,引出本课的主题。
2. 诗歌朗读与背诵:(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山行》,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小学语文三年级山行教案(最新)

这篇小学语文三年级山行教案范文是我们精心挑选的,但愿对你有参考作用。
【教材分析】《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选自六年制小学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三册,所在第一单元以秋天为专题。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凝炼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山中深秋的美丽景色。
诗人笔下的深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设计理念】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语文教学要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朗诵诗歌和品味诗句为核心,利用多种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采用“双向互动,自主探索”的美读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有效地理解诗歌内容,掌握古诗阅读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古诗的能力,达到提高语文素质的目的。
【教学目标】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熟读古诗,感知美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师:小朋友们,大家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诗吧!现在,请你们自由背诵你最喜欢的那一首。
(学生纷纷自由背诵。
)师:同学们真棒!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出示一幅云雾缭绕山上,深秋的傍晚,在夕照下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的枫林图,并伴以婉约动听的古筝曲。
师:同学们,你们看见了什么?想到什么?(让学生展开想象尽情地说。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熟读古诗,感知美:师:你们真会动脑筋!现在就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走入这美丽的图画中吧!同学们,预习后你们获得了那些有关的资料和同学交流交流吧!(四人小组交流查阅的有关资料。
诗人杜牧小传_三年级语文教案_模板

诗人杜牧小传_三年级语文教案_模板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他是宰相杜佑之孙。
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宣歙、淮南诸使幕作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生活很不得意。
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排挤,出为黄州、池州等地刺史。
李德裕失势,内调为司勋员外郎。
官终中书舍人。
杜牧看到唐帝国的种种内忧外患,政治上想有一番作为。
他读书注意“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
善于论兵,作《愿十六卫》、《罪言》、《战论》、《守论》,又注《孙子》。
任地方官时也给人民做了一些好事。
他的某些作品表现了一定的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文宗太和元年朝廷派兵镇压沧州抗命的藩镇,他写了《感怀诗》,慨叹安史之乱以来藩镇割据、急征厚敛造成的民生憔悴,很想为国家作一点事。
《郡斋独酌》一诗更直接表示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岂为妻子计,未去山林藏?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
弦歌教燕赵,兰芷浴河湟。
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披攘。
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桑。
”又如《河湟》一诗: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自发丹心尽汉臣。
惟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诗人通过河湟无力收复的事件,对朝政的昏乱和国势的衰微,表示无限的忧愤。
这个时候,朝廷里连元载这样曾经想到收复河湟的人也没有了。
尽管河湟的人民还在戎服下面怀着系念祖国的丹心,但是,举国上下却以麻木不仁、醉生梦死的态度来听取从河湟凉州传来的歌舞。
他的《华清宫诗》:“雨露偏金穴,乾坤入醉乡”,也和这诗后两句具有同样沉痛的心情。
《早雁》一诗则用比兴的手法,以雁象征边地人民: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惊飞四散的哀鸿,象征在回纥侵略蹂躏下逃回祖国的边地人民。
诗中既表现了对难民的体贴同情,也暗示统治者对他们的漠不关心,“仙掌”、“长门”,并非泛泛的修词设色,“岂逐春风”也不仅仅是写鸿雁秋来春返的自然现象。
小学语文:杜牧《山行》教案

教案:小学语文——杜牧《山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理解杜牧的《山行》。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想象和感受秋天的景色。
(2)学会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热爱文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引导学生感受和想象秋天的景色。
教学准备:1.教材《山行》。
2.相关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秋天的特点,如天气、景色等。
2.提问:你们对秋天有什么感受?二、新课导入(10分钟)1.介绍诗人杜牧及其作品《山行》。
2.朗读《山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讲解诗歌中的生字词,如“霜叶”、“红于”等。
三、深入学习(10分钟)1.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境。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四、实践运用(10分钟)1.让学生练习朗读、背诵诗歌。
2.运用所学生字词,进行情景对话或写作练习。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词的掌握和诗歌的理解。
2.推荐相关诗歌或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3.布置作业:背诵《山行》,完成练习题。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对于学生的提问,要引导他们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自行解决问题。
在实践运用环节,要鼓励学生大胆开口,将所学生字词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理解《山行》,培养他们欣赏诗歌、热爱文学的兴趣。
教案:小学语文——杜牧《山行》六、课堂活动(10分钟)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感受。
2. 图片展示:展示秋天的景色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进一步感受诗歌中的意境。
三年级语文:诗人杜牧小传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 /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诗人杜牧小传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三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他是宰相杜佑之孙。
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宣歙、淮南诸使幕作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生活很不得意。
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排挤,出为黄州、池州等地刺史。
李德裕失势,内调为司勋员外郎。
官终中书舍人。
杜牧看到唐帝国的种种内忧外患,政治上想有一番作为。
他读书注意“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
善于论兵,作《愿十六卫》、《罪言》、《战论》、《守论》,又注《孙子》。
任地方官时也给人民做了一些好事。
他的某些作品表现了一定的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文宗太和元年朝廷派兵镇压沧州抗命的藩镇,他写了《感怀诗》,慨叹安史之乱以来藩镇割据、急征厚敛造成的民生憔悴,很想为国家作一点事。
《郡斋独酌》一诗更直接表示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岂为妻子计,未去山林藏?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
弦歌教燕赵,兰芷浴河湟。
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披攘。
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桑。
”又如《河湟》一诗: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自发丹心尽汉臣。
惟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诗人通过河湟无力收复的事件,对朝政的昏乱和国势的衰微,表示无限的忧愤。
这个时候,朝廷里连元载这样曾经想到收复河湟的人也没有了。
三年级语文《山行》的设计教案

三年级语文《山行》的设计教案三年级语文《山行》的设计教案1一、教材简析《山行》是晚唐诗人杜牧所写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诗,诗歌描绘了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一幅浓郁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热爱之情。
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让我们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到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
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中,我将在以诵读为重点的基础上,利用媒体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让他们在情境中发挥想像,引导孩子登寒山,仰望白云,欣赏火红的枫林,真切感受自然之美,激发热爱生活之情,去感受自然的美,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二、设计理念古诗学习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构建以及多元认识是本节课的出发点。
其二,古诗文化博大精深,贵在积累,让学生掌握一些古诗学习的基本方法,使他们能在课外迁移运用,在更广泛的学习天地中,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
是对学生能力的提升。
三、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生自由谈,并说理由。
)现在是什么季节?你能说说这个季节的景色和你的感受吗?师:是呀,到了深秋,满山遍野,五颜六色,你们想不想看看这样的景色?(出示秋景图让生欣赏。
小学语文:杜牧《山行》教案

小学语文:杜牧《山行》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山行》。
学生能够理解《山行》的意境和主题,体会作者杜牧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学生能够运用《山行》中的词句来描绘自然景色。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创作,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学生通过分析《山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山行》,培养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学生能够领悟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培养爱国情怀。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熟读并背诵《山行》。
学生能够理解和描绘《山行》中的自然景色和意境。
学生能够分析《山行》的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
2.2 教学难点学生对《山行》中的古诗词语言和文化背景的理解。
学生对《山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深入分析。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熟悉《山行》的背景知识和文学特点。
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资源,如《山行》的译文、注释和赏析文章。
3.2 学生准备学生预习《山行》,了解作者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学生收集相关的自然景色的图片或作品,以便在课堂上分享。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自然景色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自然美景的兴趣。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自然景色对人们的影响和意义。
4.2 朗读与背诵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山行》,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教师指导学生背诵《山行》,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
4.3 解读与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山行》的意象和意境,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山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示例分析。
4.4 创作与分享教师鼓励学生运用《山行》中的词句,创作自己的自然景色描写。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互相欣赏和交流。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创作。
5.2 理解与运用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山行》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杜牧《山行》教案设计(通用7篇)

杜牧《山行》教案设计杜牧《山行》教案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杜牧《山行》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杜牧《山行》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方法】:诵读法【教学用具】:小黑板【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
)(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
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板题】:山行杜牧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
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
有《樊川文集》。
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
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
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
点拨: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⑵、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⑶、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⑷、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⑸、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
(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三年级语文:诗人杜牧小传(教
学方案)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三年级语文:诗人杜牧小传(教学方案)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他是宰相杜佑之孙。
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宣歙、淮南诸使幕作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生活很不得意。
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排挤,出为黄州、池州等地刺史。
李德裕失势,内调为司勋员外郎。
官终中书舍人。
杜牧看到唐帝国的种种内忧外患,政治上想有一番作为。
他读书注意“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
善于论兵,作《愿十六卫》、《罪言》、《战论》、《守论》,又注《孙子》。
任地方官时也给人民做了一些好事。
他的某些作品表现了一定的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文宗太和元年朝廷派兵镇压沧州抗命的藩镇,他写了《感怀诗》,慨叹安史之乱
以来藩镇割据、急征厚敛造成的民生憔悴,很想为国家作一点事。
《郡斋独酌》一诗更直接表示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岂为妻子计,未去山林藏?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
弦歌教燕赵,兰芷浴河湟。
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披攘。
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桑。
”又如《河湟》一诗: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自发丹心尽汉臣。
惟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诗人通过河湟无力收复的事件,对朝政的昏乱和国势的衰微,表示无限的忧愤。
这个时候,朝廷里连元载这样曾经想到收复河湟的人也没有了。
尽管河湟的人民还在戎服下面怀着系念祖国的丹心,但是,举国上下却以麻木不仁、醉生梦死的态度来听取从河湟凉州传来的歌舞。
他的《华清宫诗》:“雨露偏金穴,乾坤入醉乡”,也和这诗后两句具有同样沉痛的心情。
《早雁》一诗则用比兴的手法,以雁象征边地人民: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
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惊飞四散的哀鸿,象征在回纥侵略蹂躏下逃回祖国的边地人民。
诗中既表现了对难民的体贴同情,也暗示统治者对他们的漠不关心,“仙掌”、“长门”,并非泛泛的修词设色,“岂逐春风”也不仅仅是写鸿雁秋来春返的自然现象。
这两首诗的思想内容和现实背景,和白居易《缚戎人》、《西凉伎》是相近的,但他用的是近体,写得更简练浑括。
他的咏史诗也很著名。
有的诗是借历史题材讽刺统治者的骄奢荒淫。
如《过华清宫三绝句》中的两首: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诗里通过人们所熟知的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含蓄而有力地讽刺了晚唐帝王们的荒淫享乐。
其创作意图和他不满“宝历大起宫室、
广声色”而作《阿房宫赋》是完全一致的。
他另一些咏史作品,则带有较为明显的史论特色。
如《赤壁》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乌江亭》诗:“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都是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独创的议论。
他这种论史绝句的形式,后来颇为许多文人所仿效。
杜牧的抒情写景的七言绝句,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
例如: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春》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
这些诗词采清丽,画面鲜明,风调悠扬,可以看出他才气的俊
爽与思致的活泼。
前两首在写景中还流露出对时事的忧伤。
但他的诗中也有一些思想感情很不健康的作品,有的诗带有浓厚的个人潦倒失意的感伤情调,缺乏理想的光彩。
而《遣怀》、《赠别》、《叹花》等诗,更是专写征歌狎妓的颓放糜烂生活。
饮酒狎妓是唐代文人中流行的风气,杜牧的这类诗更为后代无行的文人们所称道。
这些作品无疑是他诗中的糟粕。
杜牧作诗是比较重视思想内容的。
他认为文章应“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答庄充书》)。
他很推崇李杜,说“李杜泛浩浩”,“杜诗韩笔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
他的《李贺歌诗集序》一方面肯定李贺歌诗是“骚之苗裔”,同时也指出他缺乏《离骚》那种“言及君臣理乱”,“有以激发人意”的思理。
他说自己的创作是“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献诗启》)。
这些话,可以看出他在诗歌理论上的主张和创作上的积极追求。
但在创作实践上,他那些以华丽词藻写颓放享乐生活的诗,显然和“不务奇丽,不涉习俗”的主张是自相矛盾的。
可在这填写你的名称YOU CAN FILL IN THE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