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 -- (朱道华)

合集下载

《农业经济学》

《农业经济学》

《农业经济学》(一)(0137)自学考试大纲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的目的(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农业经济学是一门部门经济学科,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研究并阐明现代农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运动及其应用,既研究农业生产力的组织,又研究现代农业中生产关系的协调。

本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基本概念较多、知识面较广、理论性较强;要求学习者有较广阔的视野,理论联系实际学习。

(二)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任务与作用农业经济学是农学专业自学考试的专业课之一。

可以对农学专业其他专业课学习奠定经济学基础,并在农业技术知识中融入经济学意识与思维。

学习农业经济学的任务和作用是:阐明农业经济发展的经济规律性,并总结我国农业发展的经验,分析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存在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研究合理配置农业资源、稳定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方法;并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外经验,探索和完善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与措施。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总的要求是:在认识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及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基础上,掌握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包括自然资源、劳动、资本和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农产品的供给与需求运动规律;现代农业的产业组织与管理,特别是农业生产专业化与社会化、生产布局与结构,农业经济的宏观调控;农业综合开发的原理及其组织实施。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本课程与本专业课开设课程联系紧密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政治经济学是农业经济学的基础理论课,学习农业经济学之前应先修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绪论(一)自学目的与要求–1–1、重点:(1)二战后西方现代农业经济学科发展的基本特征;(2)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2、一般了解:(1)西方农业经济思想的产生和发展;(2)农业经济学的体系3、一般掌握:(1)中国农业经济学说的形成与发展;(2)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4、熟练掌握:(1)二战后西方现代农业经济学科发展的基本特征;(2)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二)本章课程内容第一节农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三)考核知识点1、农业经济学的发展2、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四)考核要求1、识记:(1)二战后西方现代农业经济学科发展的基本特征(2)中国农业经济学说的形成与发展;西方农业经济思想的产生和发展2、综合应用: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农业、农村、农民(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的重点是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和农业的本质特征与一般特征,难点是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理论基础;了解农业的内涵、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问题;理解现阶段我国农村的特征;深入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问题。

农业经济学课程介绍(doc 11页)

农业经济学课程介绍(doc 11页)

课程名称:农业经济学(二)课程代码:03172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本课程为农村社会化服务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熟知农业经济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农业宏观调控的意义与方法等内容,为今后从事农村社会化服务工作打下基础。

课程的特点是内容多,覆盖面广,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实际联系密切。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通过课程学习应达到以下目标: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分析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研究合理配置农业资源、稳定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途径与方法;并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外经验,探索和完善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与措施。

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是:熟悉农业经济学的有关概念、知识的内涵,并能正确表述;正确理解农业经济学的经济范畴、基本原理和农业经济运行规律;正确分析和阐释农业经济学的各种理论问题;运用本课程所学习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认识和解决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中的有关理论和现实经济问题。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农业经济学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专业所要掌握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

本课程与农产品市场营销、农村财政与金融、税收基础、经济法,及畜禽产品特色加工等专业课程知识有密切联系。

二、课程基本要求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篇导论第一章农业经济学的对象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使学生了解农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特点,中外农业经济思想产生和发展的脉络,对农业经济学研究对象和内容体系、研究方法等有全面的认识。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重点)识记:农业,农业的特点理解: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农业的地位(二)(次重点)识记:研究农业经济学的方法理解:农业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三)(一般)识记:研究农业经济学的指导思想理解:中外农业经济思想产生和发展的脉络,农业经济学的研究任务第二章农业生产方式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使学生了解农业生产方式的含义,熟悉农业生产方式运动的基本规律,认识农业生产力与农业生产关系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

河北农大商学院农经系《农业经济学》历年考试题库

河北农大商学院农经系《农业经济学》历年考试题库

[河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系,《农业经济学》历年考题范围。

(更新时间2012年8月)河北农大农经系学生注意啦,每年考题基本上都是从这个题库里出,请好好复习该题库。

《农业经济学》参考教材为朱道华主编第四版红字部分为梁山教授补充,必须记得。

()内的数字为该题在书内的页码。

填空1.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阶段: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现代农业。

2.农业生产力的要素:实体性要素,组合性要素,渗透性要素,激励性要素。

3.农业生产力系统的组合方式:质态组合方式,量态组合方式,空间组合方式,时间组合方式。

4.农业生产力系统的外部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

5.农业中市场调节的特点:作用过程的缓慢性,作用范围的部分性,作用效果的有限性。

6.农产品差价的主要方式:地区差价,季节差价,质量差价,购销差价,批零差价。

7.改革我国农产品价格体制,实现农产品价格合理化,需要正确处理好几种关系: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的关系,各种农产品之间的比价关系,工农产品比价关系,农产品价格合理化与其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

8.农业资本的投放,应遵循的原则:讲求效益,因地制宜,突出重点。

9.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征:经济上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生态的可持续性。

10.农业社会化服务应遵循两个基本原则:自愿原则,有偿原则。

11.农业中的生产资料多种所有制包括:公有制,非公有制,混合所有制。

12.农业中的公有制主要是: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全民所有制。

13.现代农业家庭经营的特征:农业家庭经营的商品化,农业家庭经营的企业化,农业家庭经营的专业化,农业家庭经营的规模化,农业家庭经营的社会化。

14.1966年国际合作社联盟所提出来的六项原则:入社自由,民主管理,资金报酬适度,盈余返还,合作社教育,合作社之间的合作。

15.农业市场机制失灵的表现:农业的外部性,农业的弱质性和波动性,农业基础设置的公共物品性,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性。

16.在农业中,主要经济手段有:价格手段,财政手段,信贷手段,保险手段。

贵州大学201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

贵州大学201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

贵州大学201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 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 贵州大学
考试范围 无 无 无 无 1、《普通动物学》第三版,刘凌云,郑光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2006年重印);2、《兽医 药理学》陈杖榴,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3、《家畜病理学》第四版,马学恩,中国农业出版社;4、 《兽医临床诊断学》王俊东,刘宗平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7月;5、《家畜生理学》陈杰,中 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1月。 《植物学》金银根编,科学出版社,2006年。《土壤学》黄昌勇编,中国农业出版社。《生态学》李博 编,高教出版社,2001年。《农业生态学》陈阜著,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遗传学》朱军 著,中国农业出版社。《植物生理学》王忠著,中国农业出版社。 《动物营养学》(第2版)杨凤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饲料学》(第2版)彭健、陈喜编, 科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家畜繁殖学》张忠诚,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7月。《家畜生理学》陈 杰,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1月。 《食品卫生学》何计国、甄润英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食品分析与感官评定》吴 谋成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出版。《食品加工中的安全控制》夏延斌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 社,2005年出版。 《发展经济学》张培刚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农业政策学》钟甫宁主编,中国农业出版 社,2003年。《农业经济学》朱道华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第四版)。 《历代碑帖法书选》文物出版社,2007年4月。《国外现当代素描研究》于艾君,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9年6月。《素描-新世纪美术教育出版社》罗小航、文川,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艺 术学专业基础知识》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社会工作实务手册》朱眉华,文军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2、《社会工作实务基础: 专业服务技巧的综合与运用》童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3、《社会工作实务应用与提高 》(美)查尔斯.H.扎斯特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4、《社会工作实务》(中级)全国社 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肖前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版。2、《新伦理学教程》魏英敏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法理学》张文显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2、《宪法》周叶中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3、《中国法制史》曾宪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6年第二版。 《政治学基础》王浦劬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2、《人口理论新编》李竟能编 著,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年版。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许庆朴、郑祥福等编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2006年12月第 10次印刷。 1、《人类学通论》庄孔韶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2、《人类学概论》庄孔韶主编,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06年。3、《民族学通论》(修订本)林耀华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 1、《现代汉语》,黄伯荣主编,甘肃人民出版社,增订第3版。2、《普通语言学概要》伍铁平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修定2版。2、《中国历代文论选》(一 卷本)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1、《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外国新闻传播史》郑超 然等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按全国英语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八级大纲中规定的读、写、听、说四种技能进行考试。以下书目仅供 英语水平提高参考:1《新编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指南》邹申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 1月。2、《2007英语专业八级考试指南》何中清、陈娟主编,新华出版社,2006年8月。3《英语专业八 级阅读200篇》常青藤英语考试研究丛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年。4、《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 程》戴炜栋、何兆熊主编,2002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5、《英国文学简史》(英文版)刘炳善 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 1、《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孙继南、周柱铨编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2003年再印刷。2、《欧 洲音乐简史》钱仁康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6月版,2002年再印刷。 1、《中国美术简史》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编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 2006年再印刷。2、《外国美术史纲要》陈洛加编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 《数学分析》(上、下)陈纪修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1、《量子力学教程》周世勋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2、《量子力学》钱伯初,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6年。

农业经济学(朱道华)

农业经济学(朱道华)

教学重点:本教材的第二篇、第三篇
教学难点:本教材的第十三章和第十四章


第一篇 导论 (第1-3章) 第二篇农业生产力 (第4-9章) 第三篇 农业生产关系 (第10-12章) 第四篇 农业与农业外部经济(第13-15章)
第一篇 导论(第1-3章)
目的要求:通过本篇内容的学习,要学习 和掌握农业经济学学科体系中的基本知 识,本学科的研究对象、概念、任务和 内容,研究指导思想和主要方法、农业 的概念、地位和特点,以及对农业生产 方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的基本理 论和演变,把握好农业生产方式运动的 基本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历史发 展脉络,从总体上了解一门学科的基本 要求,为学好全书打好基础。
关于本书
• 主要研究动植物生产的狭义农业 • 扩展到广义农业产业系统的相关方面 • 包括农村经济中与农业经济有密切关系 的经济问题 • 涉及到农业的外部联系问题 • “三农”问题是个复杂的大系统,是个 艰巨的沉重任务
二、农业的地位
• 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 农业是其它活动和产业赖以产生和独立化的基 础 • 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是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的普 遍规律 • 农业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 • 以农业为基础是符合国情的规律 • 把农业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表明了解决“三农” 问题的决心和实现现代化必须首先解决的工作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 是农业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农业生产力的、 农业生产关系的、以及两者相互间的矛盾运 动规律三个方面。 • 广义上,应包括生产方式的更迭,各历史时 期的和现阶段的表现。 • 通常是研究现阶段农业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 规律。 • 现阶段主要是研究资本主义农业经济学和社 会主义农业经济学。
• 农业:种植业-农作(狭义农业) 果树 广义 林木 农业 …… 畜牧业 饲养业-驯养业 水产业

《农 业 经 济 学》讲稿

《农 业 经 济 学》讲稿

《农业经济学》讲稿*******学时数:64学时二零零七年八月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1、课程性质部门经济学:专门从事农业经济活动规律的研究经济学:研究稀缺资源的分配。

因此,稀缺与效率始终是经济学的双重主题。

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业生产这一具体国民经济部门如何选择稀缺的生产资源来生产各种商品,并将生产资源在不同的人群中间进行分配的学科。

应用经济学:经济理论在农业部门的具体应用供求均衡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均衡与非均衡理论、增长极理论等在农业部门中的应用。

2、课程地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程,64学时,全部为理论讲授。

二、学习该课程的必要性(一)“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是贫苦的,因而懂得了穷国的经济学就大体懂得了真正重要的经济学。

世界上大多数穷人靠农业养活自己,因而懂得了农业经济学,也就大体懂得了穷国的经济学。

”---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讲演”)在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研究,深入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中应特别考虑的问题。

也就是农业发展的滞后、贫穷与工业的高生产率、高收入水平之间的反差,主张将农业经济作为经济体的一部分去研究,并将研究延伸至全世界的发展中国家。

主要著作有《世界粮食》、《不稳定经济中的农业》、《农业生产和福利》、《农业经济组织》、《人力资本投资》、《教育的经济价值》、《改造传统农业》、《经济增长和农业》、《农业刺激的扭曲》、《对人投资——人口质量经济学》、《恢复经济均衡——经济现代化中的人力资本》等。

(二)最近四年四个中央一号文件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农业经济管理参考书

农业经济管理参考书

农业经济管理参考书第一篇:农业经济管理参考书农业经济管理参考书1、陈吉元、陈家骥、杨勋主编《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变迁(1949—1989)》,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2、陈娆、田淑敏主编《农业经济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3、党国英著《农村改革攻坚》,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4、丁长发编著《农业和农村经济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5、方天堃、陈仙林主编《农业经济管理》,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6、郭翔宇主编《农业经济管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7、姜春云主编《中国农业实践概论》,人民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8、李秉龙、薛兴利主编《农业经济学(第二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9、宋洪远主编《农村改革三十年》,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10、谭向勇、辛贤主编《农业经济学(第二版)》,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年11、田永胜编《中国之重——32位权威人士解读“三农”问题》,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年12、王雅鹏《现代农业经济学(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13、温铁军著《三农问题与世纪反思》,三联书店,2005年14、朱道华主编《农业经济学(第四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姜春云主编《中国农业实践概论》主要内容:第一章光辉灿烂的中国农耕文明第二章新中国农业的辉煌成就第三章新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的战略思考第四章不可替代的农业基础地位第五章保护土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第六章水利是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命脉第七章森林是农业和国土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第八章进行一场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第九章增加现代投入是确保农业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第十章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第十一章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第十二章迎接农业信息新时代第十三章风光无限的现代农业装备第十四章做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这篇大文章第十五章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第十六章继续搞好农业综合开发第十七章消除贫困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第十八章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第十九章实现乡镇企业新发展第二十章积极稳妥地实施小城镇战略第二十一章加快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和市场体系建设第二十二章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第二十三章加强农业风险保障体系建设第二十四章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第二十五章建设山川秀美的良好生态环境第二十六章坚持农业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第二十七章村民自治是农民当家作主的好形式第二十八章充分发挥法制在农业发展中的规范、保障和促进作用第二十九章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民工作第三十章加强和改进党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第二篇:农业经济管理农业经济管理_在线作业_A一单项选择题1.城乡人口迁移学说是由哪一个经济学家提出来的?(托达罗)2.由于市场是一种“效益和效率”为先的经济形态,所以当劳动力在某一生产部门形成劳动力成本过高而不经济的状态时,市场将迫使该生产部门或单位排除多余的劳动力。

农业经济学指导大纲

农业经济学指导大纲

《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与指导(72学时)参考教材:《农业经济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朱道华)《现代农业经济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雷海章)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中国农业经济专题研究是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是研究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三农问题的产生和由来,农业生产问题,农村合作经济,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农村土地问题,农村居民消费与购买力问题,农村社会保障与农业保险,农村金融问题,乡镇企业,农村小城镇建设,农村社会问题,城郊农村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城乡经济与区域经济问题、中国农村经济与对外开放和WTO 问题,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等等。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希望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熟悉农村社会经济生活,具备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知识和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使学生掌握当代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运用经济理论和农业经济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熟悉我国有关经济和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了解国内外经济学、农业经济科学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二、课程基本要求了解中国农业经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与现状及其趋势,系统掌握我国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和国家农业政策的基本内容,了解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与改革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

运用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工具,分析和研究我国的农业经济问题。

三、课程基本内容第1章导论1、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农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农业经济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2)初步了解农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农业经济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2、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第一节农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主要讲授内容: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学的概念、西方农业经济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中国农业经济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现代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讲授内容: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研究对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生产方式的 基本规律
基本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是和生产力状况 的规律,在人类社会各个阶段都起作用的规 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不断产生, 又不断解决,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人 类社会不断前进
2农业生产 方式
农业生产力发展 的历史阶段
1农业生产力发展的量变和质变2原始 农业3古代农业4近代农业5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特征:现代农业是全面科学化 的产业2现代农业是市场化的产业3现 代农业是规模集约化的产业4现代农业 是可持续发展的产业5现代农业是不断 发展完善的产业 1农业生产关系的更迭2原始社会农 业生产关系3奴隶制社会农业生产 关系4封建制社会农业生产关系5资 本主义农业生产关系6社会主义农
科技进步与农业发展
科学技术是发展农业的第一生产力 农业科技贡献率是指农业科技的增量投入对农业增量 产出的影响,用农业科技投入带来的农业产出增量在 农业总的产出增量的比例表示
农业科技进步的途径
途径:1从现代工业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引入农业2是 各类基础科学发展基础上,以生物科学为核心的农业 科技体系形成与发展,日益成为现代农业科技体系的 组成部分3是与前两项变革相适应的管理科技的兴起 三条途径相互依存、相互融合、构成现代科技体系
它是政府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职能,防止农业 市场机制失灵,弥补市场缺陷 市场机制失灵表现在:1农业的外部性2农业的 弱质性3农业生产的波动性4农业基础设施的公 共物品性5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性6国家管理职能 的非对等性6农民权利的分散性
农业科技进步的 条件
1正确制定科教兴农战略目标2要有一个科教兴农 总体规模3构筑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农业科技推 广工作5加强农业教育6加大科技政策和投入的倾 斜7加快非农化速度和进程8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经 济9积极应对和融入世界一体化
农业生产社会化的客 观必然性
农业生产社会化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需求多样多层、 生产力发展、利益驱动、欲望膨胀、市场竞争加剧、社 会经济发展等。 农业生产社会化是生产力发展阶段的产物,为了促进农 业现代化,必须促进生产社会化 是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建设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
农业的地区专业化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内容:1产前服务2产中服务3产后服务4经营服务 5金融服务6农村建设和生活服务 方式:1提供信息服务2提供商品服务3承包某些 环节服务4分离一些环节形成新的产业部门 原则:1自愿原则2有偿原则
农业中的生产资 料所有制
是农业生产关系的基础,它是社会生产资 料或企业资产归谁所有、由谁分配、谁受 益并承担经济责任等基本生产关系或基本 经济制度的概括 原则:必须使所有制与农业生产力发展状 况和发展要求相适应 我国农业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 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符合 我国国情符合广大农民的心愿并且极大推 动了农业生产力发展
农业的可持续发 展
1991.4联合国农粮组织在荷兰召开《登博斯宣言》 概念:在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满足 其需要的发展的条件下,采用不会耗尽资源或危 害环境的生产方式
农业产业结构的基本原 理
概念: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农业企业的农 业产业各部门和各部门内部的组成及其相互间的比 例关系。它包括:1农业总产值结构2农业商品产值 结构3土地利用结构4农业劳动力利用结构5农业资金 利用结构。影响因素:1自然资源2经济发展水平特 别是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3人口的变化4粮食的供求 状况5交通运输加工商业等6农业经营的体制7历史上 形成的产业结构特点8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情 况
农业生产力的增长
农业提供人类的基本生活生产资料的 增长,是人类社会得以改善的基础性 前提条件 农业生产力增长表明人类利用自然改 造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实 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条件 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使我 国跻身于先进国家之列的重要而迫 切的历史人物
农业现代化的历 史任务
农业商业化
农业商品化是农业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 转化过程。 意义;1使商品经济规律发挥日益广泛而深刻 的作用2必然根据市场需要调整生产结构3市 场使农民学习和改进生产技术和方法大大提 高生产率4逐步提高农业的商品率5使农民与 社会发生日益广泛地联系转化为新型农民
指农民特别是指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小生产者,为了 维护和改善各自生产、生活条件,在自愿协助和平等互 利基础上,联合从事特定经济活动所组成的企业组织形 式。本质是劳动者在经济上的联合 1966年国际合作社联盟提出原则:1入社自由2民主管 理3资金报酬适度4盈余返还5合作社教育6合作社之间的 合作
11农业经济的微 观组织
农业合作经济组 织
农业中多种企业 组织
种类:1合伙制企业2股份制企业3股 份合作制企业4农业中的公司制
它是经济发展内在需要所发生的制度变迁, 该创新具有消除农业企业进入市场的体制 障碍、形成规模优势、生长新的发展机制、 降低交易成本等功能,是经济利益驱动的 产物
农业产业化经营 组织
农业宏观调控的 必然性
农业中的土地
6农业集约经 营
农业中的劳动力
概念:能参加农业劳动的人数,以及农业劳动力的体力 强弱、技术熟练程度和科技文化水平 我国特点:数量多,比重大素质低,地区间分布不平衡, 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
农业中的资本
是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占 用的物质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形式和货币表现也是市 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单位获取各种生产要素的不可 获缺少的重要手段。
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 平理论为指导思想。归纳法:根据大量的事实, 归纳出新的认识或理论。 数量分析法:进行质的分析和研究,阐明其发 展的大体趋势和达到预期目标所应当遵循的原 则
农业生产方式的结 构
生产方式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组成。生 产力是人类在与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转换 过程中,通过劳动把自然物质和能量改造 为适合人类需要的物质资料的与生态环境 的力量。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反应人与人之间的必然要结成的,不依他 们的意志专一的深灰生产关系
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毛泽 东思想在中国发展新阶段形成 的科学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农业的发展道路, 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为依据
第二篇 农业生产力结构
农业生产力要素
1农业劳动者2农业劳动资 料3劳动对象
农业生产力系统 4农业生产结构
内部要素:1实体性2组合性3渗透性4 激励性 外部要素:1自然系统2社会条件3国 民经济4国际国内政治风俗习惯等
农业生产关系 发展的历史阶
旧中国的农业 生产方式
1农民的贫困和反抗2农业 生产力水平低下,长期停滞 甚至倒退3官僚资本主义对 中国农业的通知和剥削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农业
新中国农业生产 方式的演变
1土地改革时期2农业合作化时 期3农村人民公社化时期4改革 开放时期
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农业的基 本理论
10农业生产关系 结构
农业中的经营制度
指一定所有制中经营单位的具体形式和经营 管理的制度 改革开放后确立了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集 体劳动为主体的经营制度。这种双层经营的 新型集体经济组织,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促进 生产力发展,走上了经济健康发展道路
农业中的分配关系
公有制分配和非公有制、混合所有制农业 分配关系 个体农业:缴纳税费和统筹后,收入归该 个体 私营农业: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 混合制农业:交织着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 素分配
农产品的市场需 求与供给
农产品流通与 价格
集约经营是农业增 长的基本方式
集约经营指通过采用先进农业技术措施和装备,在一 定土地面积上集中投放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改善 经营方式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农业经营方式 集约分劳动集约和资金集约 土地是地球表面高于最低海水潮位的陆地部分以上和以 下一定幅度的空间中的自然物质,人类活动的某些结果 所组成的自然、政治社会经济综合体 作用:农业生产的形成离不开土地,农业生产规模取决 于土地面积,土地是农业必须的基本生产资料,发展农 业生产就是对土地的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
农业企业产权制 度
概念:依据一定标准对所评价资产及其影响可产生的相 关价值、范围和归属等权利进行明确界定的结果 农业产权主要是围绕土地所发生的权利体系:土地产权 也可分化为所有权、使用权、占有权、收益权、处置权 以及承包权出租权主权和管辖权。
农业的家庭经营
是指农民家庭以独立或相对独立从事经济活动的 生产经营单位,又称农户 家庭经营具有较大的潜力、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 的生命力。
市场农业和市场 调节 5农业的市场化
市场农业是指在市场经济中,由市场对农业 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和对农业资源进行配置的 农业 市场机制是指构成市场的各种要素之间相互 联系相互制约的作用方式 农业市场调节特点:1作用过程的缓慢性2作 用范围的部分性3作用效果的有限性4作用势 能的辐射性5作用机制的波动性
农产品的市场供给是指生产经营者在一定的时 间内、价格条件下愿意并可能出售的某种商品 的数量 供给量:包括本期的产品量、过去的存货和加 工品 意义:1保证农业再生产过程的实现,加速农业 商品经济发展的前提2是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 的条件3对保障市场供应满足人民生活需要保持 社会稳定4促进农工业部门和第三产业的发展5 有利于开拓国内外新市场 农产品价格是以农业生产单位生产某农产品的 平局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其价值来确定商品农产
农业中的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使农业企业经营规模扩大,会引起产量提 高、成本下降,使企业受益增加
9农业生产社会化
又称农业生产区域化,指农业生产在较大地区之 间实行日益明显的分工,逐步转变为较集中地为 市场生产某些农产品的专业化地区 需要注意的问题:1不能急于求成和盲目追求地 区专业化水平2不能忽略地区的总和发展3粮食布 局要相对均衡4既要考虑各地自然条件又要考虑 各地的社会经济状况5经济效益社会状况和生态 效益还有思想观念和宗教风俗
农业与农业外 部经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