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上的两个户牖乡续说陈平故里
陈平传文言文

陈平传文言文【篇一:陈平传文言文】陈平传《史记陈丞相世家》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
少时家贫,好读书。
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
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陈涉起而王陈,立魏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
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
平遂至修武降汉。
其后,楚急攻,围汉王于荥阳城。
久之,汉王患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
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眜、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
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
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眜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
项羽果意不信钟离眜等。
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
汉王为太牢具①,举进。
见楚使,即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②进楚使。
楚使归,具以报项王。
项王果大疑亚父。
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
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有删节)【注】①太牢具:牛、羊、豕三牲皆备的饭食,待客的最高礼数。
②恶草具:粗劣的饭食。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宰:治理b.久之,汉王患之患:担忧c.至于行功爵邑,重之爵:封爵d.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捐:捐献【解析】捐:古代汉语中意为“舍弃”,极少释作“捐献”,此处语境义为“拿出”。
【答案】 d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天下纷纷,何时定乎b.项王为人,恭敬爱人c.恣所为,不问其出入d.宣言诸将钟离眜等为项王将【解析】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均为“对尊长或宾客严肃有礼貌”的意思。
《陈平传》逐句详解

首先,有一次丧事结束后,张负看到陈平干活很认真,就心有所属,跟随陈平去他家查看情况,发现陈平家虽然偏僻简陋,但是门口却有很多重要人物的马车车辙痕迹。所以张负便判断出,陈平家应该不简单。于是,便准备将自己的孙女嫁给陈平了。虽然张负回家后给自己的儿子张仲说这件事时,遭到了儿子的强烈反对,说陈平“不事事,一县中尽笑其所为”,但张负却通过他的观察已经判断出陈平之后必会发达,便强行将自己的孙女嫁给了陈平。
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乡里举行社祭,陈平主持分祭肉,分得很公平。父老们都说:“陈平这孩子主持分祭肉,分得好!”陈平感慨地说;“要让我主宰天下,也会像分祭肉一样(公平)!”
陈平通过娶张负的孙女作为跳板,从而鲤鱼跃龙门,为之后的大展宏图奠定了基石。并且陈平的名声和地位在之后也越来越高了,首先是当时的人在分食物的时候都要让陈平来主持:“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想想之前未娶张氏女的时候,陈平就是“一县中尽笑其所为”的废物,而之后则很快就成为了当地人信任和夸赞的对象。如此明显的差别,自然都能证明陈平娶张氏女的关键性。于是志得意满的陈平,便不由得发出了那句感慨:“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陈平两事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原文:西汉陈平,阳武户牖人。
家贫,好读书。
里中社,平为宰,分肉甚均。
父老曰:“善,陈孺子为宰。
”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此肉也。
”平初事魏王咎,不用。
去事项王,得罪亡。
因魏无知见汉王,拜为都尉参乘,典护军。
周勃言于上曰:“臣闻平居家盗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又不容,亡归汉。
今大王令典护军,愿王察之。
”王让魏无知。
无知曰:“臣所言者,能也,大王所问者,行也。
今有尾生[注]之信,孝己之行,无益成败,大王何暇用之乎?”王拜平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
由是六出奇计,佐高帝定天下,靖内难。
其计颇秘,人莫能知之。
或云如请伪游云梦,蹑足附耳语,反间疑楚君臣等是也。
后为右丞相。
尾生,事见信忍。
孝己,殷王中宗之子,事亲一夜五起。
《集览》载,平由是六出奇计:以金反间楚,一计也。
易馔享楚使,二也。
请伪游云梦,三也。
以女进单于解平城围,四也。
蹑足附耳,五也。
夜出女二千人,楚因击之,王得西遁,六也。
(《史记·陈丞相世家》)尾生:古代传说中战国时鲁国坚守信约的人。
尾生与女子约会于桥下,暴雨,女子未来,河水上涨仍不去,抱柱淹死。
见《庄子·盗跖》。
译文:西汉的陈平,是阳武郡户牖县人。
家里很穷,但他从小就喜欢读书。
村里举行社典,陈平是担任分肉的人,分配得很公平。
乡里管事的人说:“不错,姓陈的小子分得很好。
”陈平说:“唉,假使让我陈平治理天下,我也会像分肉一样做得很好。
”起初,陈平为魏王做事,魏王咎不重用他,离开了魏王跟随项羽,又因犯了罪跑掉。
他通过魏无知谒见汉王,被拜为都尉参乘、典护军。
周勃对汉王说:“我听说陈平在家时和嫂子私通,跑到魏,魏不容他,跑到楚又不被容纳,才跑到汉来。
现在大王让他做典护军,希望大王好好考察他。
”汉王因此责备魏无知。
魏无知说:“我所说的,是能力,而大王听说的,是品行。
现在如果有像尾生那样讲信用,像孝己那样有德行的人,但对您的事业的成败没有多大作用,大王何必去用他们呢?”汉王又任命陈平为护军中尉,各路将领都受他统辖,各个将领不敢再说什么了。
史记陈丞相世家原文及翻译

《陈丞相世家》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
少时家贫,好读书,有田三十亩,独与兄伯居。
伯常耕田,纵平使游学。
平为人长大美色。
人或谓陈平曰:“贫何食而肥若是?”其嫂嫉平之不视家生产,曰:“亦食糠核耳。
有叔如此,不如无有。
”伯闻之,逐其妇而弃之。
及平长,可娶妻,富人莫肯与者,贫者平亦耻之。
久之,户牖富人有张负,张负女孙五嫁而夫辄死,人莫敢娶。
平欲得之。
邑中有丧,平贫,侍丧,以先往后罢为助。
张负既见之丧所,独视伟平,平亦以故后去。
负随平至其家,家乃负郭穷巷,以弊席为门,然门外多有长者车辙。
张负归,谓其子仲曰:“吾欲以女孙予陈平。
”张仲曰:“平贫不事事,一县中尽笑其所为,独奈何予女乎?”负曰:“人固有好美如陈平而长贫贱者乎?”卒与女。
为平贫,乃假贷币以聘,予酒肉之资以内妇。
负诫其孙曰:“毋以贫故,事人不谨。
事兄伯如事父,事嫂如母。
”平既娶张氏女,赍用益饶,游道日广。
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
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陈涉起而王陈,使周巿略定魏地,立魏咎为魏王,与秦军相攻于临济。
陈平固已前谢其兄伯,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
魏王以为太仆。
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
久之,项羽略地至河上,陈平往归之,从入破秦,赐平爵卿。
项羽之东王彭城也,汉王还定三秦而东,殷王反楚。
项羽乃以平为信武君,将魏王咎客在楚者以往,击降殷王而还。
项王使项悍拜平为都尉,赐金二十镒。
居无何,汉王攻下殷。
项王怒,将诛定殷者将吏。
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杖剑亡。
渡河,船人见其美丈夫独行,疑其亡将,要中当有金玉宝器,目之,欲杀平。
平恐,乃解衣裸而佐刺船。
船人知其无有,乃止。
平遂至修武降汉,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
是时万石君奋为汉王中涓,受平谒,入见平。
平等七人俱进,赐食。
王曰:“罢,就舍矣。
”平曰:“臣为事来,所言不可以过今日。
”于是汉王与语而说之,问曰:“子之居楚何官?”曰:“为都尉。
《史记·陈丞相世家》的阅读答案与原文翻译

《史记·陈丞相世家》的阅读答案与原文翻译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
少时家贫,好读书。
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
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陈涉起而王陈,立魏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
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
平遂至修武降汉。
其后,楚急攻,围汉王于荥阳城。
久之,汉王患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
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
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咸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
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
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
汉王为太牢具,举进。
见楚使,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
楚使归,具以报项王。
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
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史记·陈丞相世家》)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使:派遣B.久之,汉王患之患:对……感到担忧C.行功爵邑,重之爵:封爵D.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更:换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①具以报项王②吾骑此马五岁……不忍杀之,以赐公B.①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②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C.①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②高祖因狎侮诸客D.①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②乃出黄金四万斤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陈平少有大志,足智多谋。
汉初名相陈平

项 羽 的 使 者 来 到 汉 营 袁只 见 汉 军 士 兵 杀 猪 宰 羊 袁准 备 了 一 顿 最 高 标 准 的 宴 席 袁刘 邦 亲 自 出 来 接 待 袁双 方 寒 暄 几 句 就 要 举 杯 痛 饮 遥 突 然 袁刘 邦 脸 色 一 变 袁放 下 酒 杯 冷 冷 说 道 院原 来 尊 使 是 项 王 派 来 的 袁我 还 以 为 是 亚 父 渊亚 父 是 对 项 羽 首 席 谋 士 范 增 的 尊 称 冤的 使 者 呢 遥说 完 便 离 席 而 去 遥接 着 汉 军 士 兵 撤 走 了 这 些 佳 肴 美 酒 袁 换 上 了 粗 茶 淡 饭 遥 使 者 又 羞 又 怒 袁回 来 后 将 自 己 的 见 闻 添 油 加 醋 地 报 告 给 项 羽 袁项 羽 果 然 对 范 增 大 起 疑 心 遥 范 增 也 是 心 高 气 傲 之 人 袁知 道 自 己 受 到 了 猜 疑 袁当 即 甩 手 不 干 了 遥 得 知 范 增 离 去 袁陈 平 认 为 汉 军 的 最 佳 时 机 来 了 袁他 和 其 他 将 领 仔 细 筹 划 袁制 定 了 一 个 周 密 的 突 围 计 划 袁刘 邦 最 终 成 功 逃 脱 遥
汉初名相陈平

汉初名相陈平作者:暂无来源:《领导文萃》 2019年第14期陈平出生在陈留郡阳武县户牖乡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自幼父母去世。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陈平分析天下大势,觉得秦朝的灭亡已经不可避免,如此时机正是自己建功立业的机会。
于是立即辞别家人,前去投军。
他清楚当时有能力争夺天下的只有项羽、刘邦两个人,于是决心去投奔刘邦。
帮刘邦争得天下刘邦手下的将领听说陈平刚来就做了都尉,纷纷前来说他的坏话。
陈平对种种污蔑根本不加解释,他对刘邦说:我之所以离开魏王、项王,是因为他们不能听我的计策。
后来我听说大王能用人,这才前来投效。
如果大王觉得我帮不上什么忙,那就让我回家吧。
您给我的赏赐我一文没动,原封奉还。
刘邦越发觉得陈平难能可贵,“厚赐,拜以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
诸将乃不敢复言”。
其时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城里,请求割地求和都行不通。
刘邦向陈平问计,陈平详细分析了项羽的人品性格,指出项羽最大的缺点在于小气和猜忌,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使用反间之计挑拨他们的君臣关系。
陈平派人到处散布谣言说项羽的手下大将们一个个功劳很大,却不得裂土封王,现在这些人心存不满,私下里想和刘邦勾结。
消息传开,项羽果然疑惧起来,于是派出使者去见刘邦,借此打探情报。
陈平早已猜透项羽的心思,借机与刘邦合演了一场好戏。
项羽的使者来到汉营,只见汉军士兵杀猪宰羊,准备了一顿最高标准的宴席,刘邦亲自出来接待,双方寒暄几句就要举杯痛饮。
突然,刘邦脸色一变,放下酒杯冷冷说道:原来尊使是项王派来的,我还以为是亚父(亚父是对项羽首席谋士范增的尊称)的使者呢。
说完便离席而去。
接着汉军士兵撤走了这些佳肴美酒,换上了粗茶淡饭。
使者又羞又怒,回来后将自己的见闻添油加醋地报告给项羽,项羽果然对范增大起疑心。
范增也是心高气傲之人,知道自己受到了猜疑,当即甩手不干了。
得知范增离去,陈平认为汉军的最佳时机来了,他和其他将领仔细筹划,制定了一个周密的突围计划,刘邦最终成功逃脱。
古诗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翻译赏析

古诗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翻译赏析文言文《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
少时家贫,好读书。
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
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陈涉起而王陈,立魏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
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
平遂至修武降汉。
其后,楚急攻,围汉王于荥阳城。
久之,汉王患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
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
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咸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
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
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
汉王为太牢具,举进。
见楚使,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
楚使归,具以报项王。
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
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翻译】丞相陈平,阳武县户牖乡人。
年轻时家里贫穷,喜欢读书。
乡里举行社祭,陈平主持分祭肉,分得很公平。
父老们都说:“陈平这孩子主持分祭肉,分得好!”陈平感慨地说:“要让我主宰天下,也会像分祭肉一样!”陈涉起兵在陈县称王以后,立魏咎为魏王,陈平带着一些年轻人一道去临济投奔魏王魏咎。
陈平向魏王提出建议,魏玉没有采纳,又有人说陈平的坏话,陈平因此逃跑了。
陈平就到修武归降了汉王。
后来,楚军加紧进攻,把汉王包围在荥阳城里。
过了一些时间,汉王为此忧虑起来,就对陈平说:“天下纷争,什么时候才能安定呢?”陈平说:“项羽这个人恭敬爱人,那些讲究廉节礼仪的人大都归附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历史上的两个户牖乡续说xx故里一、xx碑里的东昏户牖乡今天的兰考县两汉时期属于东昏县,许多史料都能证明,如《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等,无需一一列举。
而且,蔡邕在给东昏县库上里社书写的《陈留东昏库上里社铭》文中,也确有如下的文字:“惟斯库里,古阳武之户牖乡……汉兴,陈平由此社宰,遂佐高帝,克定天下,为右丞相,封曲逆侯。
”蔡邕不但是参与东观校书并为熹平石经书丹的大学者,而且还是陈留人。
他本人的故里距东昏县也不过几十里的远近。
通常情况下撰写该碑文,要么是因感而发,见到或想到了陈平的什么遗迹,比如陈平祠之类;要么是受当地官员或陈氏后人托请。
不管是哪一种情况吧,都只能表明,蔡邕的陈平故里“东昏户牖乡说”,是既无必要也没有可能故意“忽悠”世人的。
和蔡邕约略同时还有一个陈留人名叫圈称(字幼举),写过一部《陈留风俗传》。
传中也有这样的话:“故户牖乡有陈平祠。
”接着是东晋的徐广在《史记•音义》中,南朝梁国人刘昭在补注《后汉书•郡国志》时,分别因袭了蔡、圈的说法。
南朝宋国人裴骃的《史记•集解》则是对徐广因袭文字的再转引。
《水经注•xx》篇里也说:“济水(过了封丘县南)又东,迳东昏县故城北,阳武县之户牖乡矣。
汉丞相陈平家焉……今民祠其社。
”通过它可以看到,从蔡邕、圈称到北魏的郦道元,时间虽然已经过了300多年,但是“东昏户牖即阳武户牖说”还后继有人,而且,当地祭祀陈平的香火也仍然没断。
再往后,是唐朝人颜师古的《汉书•陈平传》注,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直到明末清初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也是众口一词,基本上都是对蔡、圈、徐文字的转引或进一步的认定。
总之,上述十位史、地学大家前赴后继地认定陈平故里“东昏户牖乡说”,至少可以说明两点:一是从东汉末年到明末清初的1400多年间,“东昏户牖乡”这个历史地名一直没有离开史学家们的视线;二是在此期间,当地的陈氏后裔始终认为那里就是陈平的故里。
这里,我们不妨再补充两条史料以为参照。
一是《史记•夏侯婴传》里说(樊哙传里也有同一战事的类似文字):“(xx)从击xxxx:攻济阳、下户牖,破李由军雍丘下……”文中的济阳即今天的山东菏泽市,雍丘即今天河南杞县。
很明显,中间所“下户牖”的地理位置只能在今天的兰考,同时还可以证明,司马迁对于东昏户牖也是了如指掌的。
二是《左传•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里说:黄池之盟吴王夫差成了盟主,鲁国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鲁国的景伯据理力争,结果是景伯“遂(被)囚以还(吴),至户牖……”。
我们知道,按照《读史方舆纪要》的说法是“黄池在(今封丘)县南七里,广三里”。
而吴国的国都在今天苏州。
吴军从黄池东归国都要经户牖,也说明东昏之户牖至晚在春秋末年已经有了。
然而,仅凭这些就能说明陈平的真正故里,就是东昏县的这个户牖乡吗?不能!因为,它们和《史记》、《汉书》的文本是相背离的,特别是司马迁的《陈丞相世家》,对陈平故里为阳武户牖乡讲得更是非常确切而清晰。
二、xx笔下的阳武户牖乡司马迁著作《史记》的原则之一是“信者传信,疑者传疑”。
所谓疑者传疑,就是在他对一些事物心中没底的时候,便会把不同的说法都记载下来,为后人留下研究的参照。
例如姜太公的籍贯,一方面说是“东海上人”,但随即又来了两个“或曰”。
不了解原委的人,可能不理解这些“或曰”的本意。
信者传信是在他确有把握的时候,便会把事物交代得清清楚楚。
例如对陈平籍贯的记载,就让人感到如临其境。
只要认真阅读《史记•陈丞相世家》便不难发现,司马迁对陈平故里的定位描述不但准确,而且称得上是十分精彩。
文本开头便说:“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
”更具体的说,其居住地是“负郭漏巷”。
郭是外城,所谓“三里之城,五里之郭”、“五里之城,七里之郭”,正是一个县邑治所的标志。
也就是说,住的是背靠阳武县外城的一条小巷。
家里很穷,门上没正经的门板,只是挂了个破席片。
但是他交结很广,门前布满了前来拜望的“长者车辙”。
“对象”是同一个户牖乡富人张负的孙女。
两家或许还有点“拐弯亲戚”,至少是有两头都认识的熟人或朋友。
因为,有一次阳武城里一家人办丧事,陈平到了张负也到了,而且,张负趁机相看了陈平。
张负的儿子对陈平的微词是:“平贫不事事,一县中尽笑其所为。
”也就是说,陈平不但穷,还好四处游逛,在整个阳武县都是出了名的。
陈平娶亲的席面,是由张家“假(给与)货币”赞助的。
张负还叮嘱孙女过门后,要把陈平的兄长当父亲、嫂子当母亲对待,可见陈平不会是“上门女婿”。
陈平婚后的境遇有了改善,是“里中社,平为宰”。
“里”相当于乡以下的村,按照汉制,正常者该有百户的人家。
社是祭祀土地神的地方,也是全村人社交的场所。
宰在这里的意思是主宰,就是说陈平当了社里的头头,是祭祀和各种活动的主持人。
后来陈平追随刘邦屡献奇计,先是被封户牖乡为食邑,后又晋升为户牖侯,也都有明文记载。
仅就以上几点可知,陈平阳武户牖乡的籍贯,是没有什么可怀疑的。
这里,可以再列举几项旁证,而类似的旁证实际上还有很多。
首先,在《史记》里除了陈平故里说到阳武,至少还有五处提及阳武。
其中“博浪沙”的所在地阳武和张苍故里的阳武,是大家所熟悉的。
另外的三处出现在《曹相国世家》、《灌婴传》和《傅宽传》里,而且,都说阳武在开封的西面,《傅宽传》还说阳武与中牟县相邻。
也就是说,在司马迁的心目中,阳武的地理位置一点也不含糊。
其次,《史记•xx自序》里说:“二十而南游江、淮……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郎中。
”司马迁二十岁时是公元前126年(有另说),上距陈平的卒年仅仅52年。
当时,至少陈平的曾孙陈何和陈掌(卫青的女婿),都在和司马迁同朝为臣。
而且,后来陈何因罪伏法绝爵和陈掌凭借有贵亲请求复爵未果的事,也都记入了《陈丞相世家》。
此种情况,就如同今天的史学家接受了官方的任务,要为老舍先生立传,籍贯会有多大可能弄错呢?第三,《汉书》对《史记》的失误多有匡正是众所周知的,而《汉书•陈平传》对《史记•陈丞相世家》却没有原则性的改动。
尤其是关于阳武户牖乡乃陈平故里的描述,更是如出一辙。
同时,大家还知道,班固之妹班昭也曾参著《汉书》。
班昭曾在陈平的家乡阳武小住,可由《东征赋》里“宿阳武之桑间”的诗句为证。
古人不但讲究“读万卷书”,还讲究“行万里路”,以实地考察弥补或匡正读书之不足。
设若陈平的故里户牖乡不在阳武,或是有什么异议,以“班大家”严谨的治史风格,是无论如何都会在《汉书》里有所反映的。
还有,嘉靖五年版的《阳武县志》(附有弘治年序)里,在地理栏下有:“库上里,在县治东二十五里,即陈平所居之地,又曰户牖乡”;在祠庙栏下有:“陈平祠,在县治东北,汉武帝三年创建,洪武一年邑人张达重建”的记载。
而且,朝野就库上里、陈平祠以及“阳武怀古”题目所留下的关乎陈平及其故里的诗、传,也有二三十篇。
这也就是说,至少在600年前,当地人和到当地为官人的心目中,对于阳武户牖乡乃陈平故里并无怀疑。
三、问题出在“盖”字上今天,阳武县东阿乡东阿村和兰考县陈寨村之间的直线距离有150多华里。
如果折合成汉制,更在200里以上。
古阳武县户牖乡和古东昏县户牖乡之间的远近,也应大致相当。
从蔡邕到顾祖禹十位大家的失误,并不在于对陈平故里乃阳武户牖乡的否定上,而是表现在把东昏户牖误解成了阳武户牖。
他们所以会把此户牖误作彼户牖,除客观上东昏户牖一直有陈氏后人支持其说已如前述之外,主观上恐怕都是错在了一个“盖”字上。
没做认真研究仅凭想像就认为:战国时期魏国的别称梁国,和汉初的封地梁国具体到阳武县的管辖上,大概是一样的吧!正如被誉为“小司马”的司马贞在《史记•陈丞相世家•索引》里所说的:“xx:‘阳武属魏,而《地理志》属河南郡.’盖后阳武属梁国耳。
徐又云:‘户牖今为东昏县属陈留,与《汉书•地理志》同。
’”文中的魏是指战国七雄中的魏国;梁国可指汉景帝幼弟刘武的封地,国都在今天的睢阳。
很显然,文中的盖字一“盖”,就把阳武户牖和东昏户牖的地理位置混为一谈了。
按照一般的历史常识,东昏户牖乡也可以称作阳武户牖乡的必要条件,要么东昏县历史上曾经有过阳武的称谓;要么阳武是一个比较大的地域概念,正像有人想像的那样,比如是郡治,管辖到了东昏县的户牖乡。
二者必须得有其一。
而实际上,这样的假设一点根据也没有。
先秦史料未见关于阳武的文字,秦代阳武的地理位置前面所述曹、灌、傅三人的传略已经明确,无需重复。
《汉书•地理志》载:河南郡(汉高祖六年置)管22县,含阳武;陈留郡(武帝元狩元年置,正是司马迁执事之年)管17县,含东昏。
《后汉书•郡国志》载:河南尹管21城,含阳武;陈留郡管17城,含东昏。
两者均可以证明,两县根本不属于一个郡管,东昏户牖混同阳武户牖的条件并不存在。
另外,对于阳武县的具体地理位置,《三国志•魏武帝纪》里说:“公(曹操)还军官渡,(袁)绍进保阳武。
关羽亡归刘备。
八月,绍连营稍前,依沙堆为屯,东西数十里,公亦分兵与相当。
”官渡之战的时间是公元200年,比蔡邕的卒年只晚8年。
前后一梳理便可以十分清楚,从陈平尚未出道之时张良击秦于博浪沙的阳武,经两汉直到蔡邕撰写库上里铭文和圈称作《陈留风俗传》前后的阳武,地理位置都是在今开封以西、南邻中牟始终不曾改变。
于是,总的结论也就自然出来了:说东昏县户牖乡,就是陈平的真正故里阳武户牖乡,只是“盖”错了的结果,并无一点实据。
“盖”字有推断、揣测的含义,不但人们日常生活中缺少不了,古典今文也都常常用到。
关键是使用时要照顾到大的历史地理背景,并要尽量符合情理。
这里,我们不妨也来“盖”它一回,以期和大家一起,共同为陈平故里“兰考说”的起因,找到一个更为接近实际的说法。
总的说来我们以为,事情的缘起可能与陈平后裔的某一支系迁居有关,而且凑巧的很,是从一个户牖迁到了另一个户牖。
迁居是因政治、河患、家族矛盾间或异地经商、做官,虽然今天已很难说清,但它并不影响我们的推测。
因为,这种现象在历史上是司空见惯的。
后来,这一支系发迹显耀,建起了祭祀祖先的陈平祠,而原来的故居本支却反而一度衰落到默默无闻、祭祀荒废的程度。
再后来是逐渐误传乃至本末倒置,造成了蔡、圈等人的误解。
须知,古人的交通、交流和记述、考据条件,是和今天无法同日而语的。
倘若上述的推断大致不错的话,那么,好像我们也可以对“陈平故里东昏说”进行新的界定。
即:今天兰考县陈寨村乃陈平家族的第二故乡,或者说“两户牖都没‘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