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与体育养生

合集下载

浅析中国传统养生体育与中医理论

浅析中国传统养生体育与中医理论
1 2 传 统 养 生 体 育 中 太 极 拳 的 阴 阳 学 说 .
八段 锦全 身性 的 轻慢 松 柔 的适 当运动 ,会使 周身 暖意融 融 , 可加大经络传 导速度和强度 ,有利于脉气在遍布全 身上下 、内 外循环无端 的经络 系统 中运行 ,有助于经络畅通透达 ,使气血 充盈 灌注 全 身 ,温养 濡润 各脏腑 组 织器 官 ,营 阴阳 ,维 持和 保 护机体正 常功能 ,加大抗御病邪和 自我 修复能力 。五劳七伤 往后瞧这 个动 作中 ,上肢需侧开拉伸后两 臂外旋至极限 ,而后 内旋 下按 。 由此 可 以看到 ,上肢 伸直 、外旋 扭转 的静力 牵张 作 用可有效刺激腕 关节处相应原穴 ,如属肺经的太渊 、心经 的 神 门 、心 包 经 的大 陵 、小肠 经 的腕 骨 、三焦 经 的 阳池 穴等 , 从 而调 节 相应经 脉 的气血 ,达 到调 节脏 腑功 能 的 目的。再譬 如 ,传统 养身体育 五禽 戏 中猿提及导 引养 生十二法 中金鸡报 晓 势 中都 有两手五指指尖 捏拢后旋转上提 的动作 ,这 个动作 由于 指尖部 的六井相会 ,可 具有沟通手三 阴三 阳经气血 ,并调节其 所属脏腑 功能 的作 用。特别是从 四肢百骸 到五脏六腑 的规律性 运动 ,不仅可 以锻炼 日常生 活 中活动不到 的部 位 ,而且可 以很 好地 刺激多处五输穴 和原穴 ,通过沟通人体 表里 内外 ,取得改 善机 体 功 能状 态 、疏 通经 统养生 体育是 中医养生学 的 内容 之一 ,是我 国文化 横 交 错 ,遍 布全 身 。经络 内属于 脏腑 ,外络 于肢 节 ,沟通 脏 遗产 的瑰 宝 。传统 养生萌芽于殷 商时期 ,在 历史 的长河 中由于 腑 与体表之 间 ,使 人体 联系成为一 个有机整体并能行气血 、营 中国古代哲 学和中医理 论为指导思想 ,使其理论 不断充 实和完 阴阳 ,使人体各部 的功能活动得 以保持协调 和相对平衡 。正如 善 ,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 色。本文试图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 运 《灵枢 ・本藏 》所 述 : 经脉 者 ,所 以 行 气 血 而 营 阴 阳 ,濡 “ 用文献 资料法对 中医理论和 中国传统 养生体 育的哲学基础 特 筋骨 ,利 关节者也 。 ”经络 学说是 在 阴阳五行 学说指导 下形成 征进行探索。为弘扬中华民族 传统 养生体育的理论和方法 , 构建 的与脏 象 、气血津 液等 学说 互为补充 ,独 到而深刻地 阐明了人 具 有 中国特色 的全 民健身体 系做 出有益的贡献 。 体生理活 动和病理 变化 规律 ,对临床诊 断疾 病 、拟定治则 、处 方遣 药 ,特 别是针 灸 、推拿 以及 气功 等 ,具 有重 要 的指导 作 用 。故 有 ‘ 医 不 知 经 络 ,开 口动 手 便 错 ’之说 。 因 此 , 学 阴阳说是在气一元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古代朴素 的对 通经活络 向来 是指导 中医疗 疾和养生 保健 的重要 理论依据 。 立统一理论 , 属于中国古代 唯物论 和辩证法范 畴 , 体现 出中华民 2 2 传 统 养 生 体 育 中 八 段 锦 五 禽 戏 的 经 络 学 说 . 族辩证 思维的特殊精神。阴阳学说认为 ,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 , 传 统养 身体 育八段 锦独特 的 习练 方式 可有利 于通经 活络 。

中医养生的主要内容

中医养生的主要内容

中医养生的主要内容
中医养生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追求身心健康、恢复平衡的一种
养生之道。

基本原则:遵从自然节律,合理调节饮食,采取适当方式运动和
休息,加强脏腑调理,注重外治与内治结合,培养安心情绪,调节心
灵意志,让心情放松,保持节制守序,以此达到身心和谐的境界。

方法:饮食调养:饮食要清淡,巩固五谷类为主,适当调养水果
蔬菜类,如酸枣、橘枣的饮食。

运动养生:要适当锻炼身体,坚持有氧体育运动、呼吸运动等,
并有节气、按摩、心理调节等。

心境养生:要经常放松心波,加强自身心理素质,控制内心情绪,练习禅悟修炼,静坐观照修炼;还可以借鉴古人智慧,采用读书写作、画画音乐、植物园艺等多种方式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灵环境以及一种调
整身心、调养生命力的心境。

中国传统养生

中国传统养生
中国传统养生与体育的对比类项现代体育中国传统养生思想渊源古希腊精神基督教文化近代文艺复兴思想工业革命道家哲学儒家理学佛家禅学祖国医学目的本质展现人格竞争取胜竞技夺标平衡身心和皆内外养生保健完善人体理论形态科学理性认识形态简称?物理体育?科学理性认识形态简称哲学伦理体育基本观点竞与争自我表现自我满足自我确认清静恬淡温和坦荡储蓄守中顺其自然精神意识精神自由发挥与表现着重外向性运用意神意主导着重内向性运用意识功能原理以练为主?超量恢复?练为用贵在高水平遵循运动技能形成和发展规律改造身体自然练养相兼练为?养?贵在?养神?顺应利用生理心理自然规律运动形式形体外动动静相兼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表现与效用著显于运动技巧和力量的表现高水平与身心难以并进发展显著?意念力?表现在用心用气促进身心健康各主要历史年代传统养生活动的开展情况春秋战国时期
气血津液学说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 津液,是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活 动的产物,也是这些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 的物质基础。
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 微物质;血,基本上是指血液;津液,是机 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从气、血、津液的 相对属性来分阴阳,则气具有推动、温煦等 作用,属于阳;血和津液,都有是液态物质, 具有濡养、滋润等作用,属于阴。
中国传统养生和民族传统体育的局限
体育是一个外来词,在中国 传统文化中并没有体育这一词汇。
中国传统的养生与体育锻炼 的有机结合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 理论体系,两者的发展相对独立。
西方体育讲究的是竞争性, 现在体育教学也以此为主,是否 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
体育应当培养什么能力?
中国传统养生与体育的对比
整体观学说 天人相应学说 形神相因学说 恒动学说

中医运动养生的原则

中医运动养生的原则

中医运动养生的原则早在东汉末年,名医华佗就曾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来告诫人们经常活动可以防病养生。

唐代名医孙思邈指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及“养生之道,常欲小劳”。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中医运动养生的原则,希望对你有用!中医运动养生的6个原则1.运动适度,不宜过量若运动后食欲减退,头昏头痛,自觉劳累汗多,精神倦怠,说明运动量过大,超过了机体耐受的限度,会使身体因过劳而受损。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就告诫人们:“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有。

”那么,运动量怎样掌握才算合适呢?一般来说,以每次锻炼后感觉不到过度疲劳为适宜;也有人以脉搏及心跳频率作为运动量的指标,若运动量大,心率及脉率就快。

对于正常成年人的运动量,以每分钟心率增加至140次为宜;而对于老年人的运动量,以每分钟增加至120次为宜。

2.舒适自然,循序渐进为健康而进行的锻炼,应当是轻松愉快的,容易做到的,充满乐趣和丰富多彩的,人们才愿意坚持实行。

即“运动应当在顺乎自然和圆形平面的方式下进行。

”这是美国运动生理学家莫尔豪斯的结论。

在健身方面,疲劳和痛苦都是不必要的,要轻轻松松地渐次增加活动量,“不能一口吃个胖子”。

正确的锻炼方法是运动量由小到大,动作由简单到复杂。

比如跑步,刚开始练跑时要跑得慢些、距离短些,经过一段时间锻炼,再逐渐增加跑步的速度和距离。

3.运动时间,因时制宜一般来说,早晨运动较好,因为早晨的空气较新鲜,而室内的氧气经过一夜的睡眠后,大部分被人吸收了,二氧化碳的浓度相对增多,到室外空气清新的地方进行运动锻炼,即可把积聚在身体内的二氧化碳排出来,吸进更多的氧气,使身体的新陈代谢增强,为一天的工作打好基础。

此外,午睡前后或晚上睡觉前也可进行运动,以消除一天的紧张,轻松地进入梦乡,但运动不要太激烈,以免引起神经系统的兴奋,影响睡眠。

总之,许多健身运动,随时都可以做,多少做些,都是有益的。

但稍微剧烈的运动,不要在吃饭前后进行,因为在饭前呈现饥饿状态,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低,易发生低血糖症;饭后剧烈运动,大部分血液到肌肉里去,胃肠的血液相对减少,不仅影响消化,还可引起胃下垂、慢性胃肠炎等疾病。

谈传统体育养生学与中医学的融合教学

谈传统体育养生学与中医学的融合教学
了中国特 色的 医学养生观念。现在的 中医专业教 学 中, 以 中医学的专业知识教学为主 , 传统体育养生学涉及 的 内 容 不多 。 造成传统体育养 生学 被动发展。通过分析传统体育养生学与 中医学在教 学 内容、 教学组织、 教 学功能和教 学价值 上的融合. 来提升传 统体 育养生学在 中医专业 中教 育作用和价值 。 实现传统体育养生学在社会 实践生活 中更好 的传承和发展 。 同时也提 高中 医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 水平, 达到强化传统体育养生
学教 学重要性 的 目的
【 关键词 】 中医学; 传统体 育养生 学: 融合教学
1 传统体育养生学与中医学的渊源关 系
传统体育 养生学和 中医学在发展史 上具 有 同源性 和互补性 的特 点. 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发展形成中华 民族特有的医学养生理论 中 国古代医学在医学上从 预防和治疗两 个方 面展开 . 预防主要是养生修 心和饮 食结构 , 治疗主要是针灸和中草 药医治。这两个方面发展 的基 础都来源于 中国的传 统文化 , 如 中国古代 的《 易经》 、 《 尚书》 、 《 吕氏春 秋》 、 《 史记 》等等都有记载传统体育养生 学与中医学的渊源关系 。同 时. 将传统体 育养 生学和中医学相结合形成一体 化的 中医传统理论也 有很多代表性论述 , 如中医经典 著作《 黄帝 内经》 中的《 素 问. 异法方 宜 2 _ 3 教学功能上的融合 论》 对不同治疗方法论证是指出 : “ 中央者 , 其 地平 以湿 。 天地所 以生万 传统体育养生学和中医学是 两门相互 交融的学科 . 是 中国传统体 物。 其 民食 杂而不劳 , 故其病 多痿厥寒 热, 其治 宜导引按矫 。故导 引按 育和医学相互渗透和吸收的典型代 表 . 深受人 们群众的喜爱 现实社 矫者。 亦从 中央出也” 。 从论述中得知“ 导 引按矫 ” 成 为了古代体育养生 会生活 中这两门学科所起 到的历史社会作用是 不相同的 . 从社会功 能 在 医学上 的常用 名称 上理解 . 传统体 育养生学主要是 预防和康复 治疗 . 中医学则 主要是治 疗. 也可 以说传 统体育养生学是 中医治疗有效 辅助手段 . 两 者结合可 2 传统体 育养生学与 中医学的教学融合 以达到更好 的治疗效果 传统 体育养生 学和中医学在教 学上进行融 合是为 了更好 的发展 两门学科 在社会 功能上 的不 同. 也决定 了它们在 教学 功能上 的不 和传承 中医理论 。提升传统体育养生学在中 医专业 教学的重要性 . 提 同。教 学中我们应该更好 的提倡传统体育养生学 的健身 和康 复功能 . 高学生 的专业水平 。 实现全面发展 。通过分析归纳文 献资料和总结教 而不是说通过 练习就 能医治好某种疾病 . 这是传统体 育养 生学很难做 学实践 , 从教学 内容 、 教学功能 、 教学价值和教学组织方 法上论述传统 到的 。 也是 不科学 的解释 。 当然 。 这样说也不能理解为传统体育养生学 体育养生学和 中医学 的融合 问题 . 达到指导今后传统 体育养生学 的效 没有 任何 的医疗 效果 .只是要 明确在教学功 能上侧重健身 和康 复价 果。 值, 防止在教学上误 导学生将 医疗 功能扩大化 , 造成 不切实 际、 浮夸 、 2 . 1 教学 内容上 的融合 没有理论依据 的后果 传统 体育养生学 和中医学是 中医理论和实践 的两个重要 组成部 2 . 4 教育价值导 向上 的融合 分. 从传统 文化人手分析 在教学中导 引和中 医治疗 的相互关 系 . 总结 传 统体育养生学 和中医学 的理论 体系是经受 了中国悠久历史 的 出在教学 内容上 的重合和互补 内容 . 形成有利于学生学 习和教师讲授 实践检 验 . 是有严谨科 学依据 的学科 知识 . 在历史长 河中对人们 的健 的教学 内容 。 身和治疗有举足轻重 的社会价值 。近现代 以来 , 人们在传统体 育养生 运动动作是传统体育养生学的基本内容 . 动作与 中医理论 的融合 学 的价值上有过很大 的误解和导 向上的错误 . 片面 的夸大传统体 育养 表现在动作运动路线 中反映的 中医脉络原理。 运动动作的完成是依赖 生学 的作用 , 把传统体育 养生学看成是一 个万能 的手段 , 虚化 了传 统 人体的各大系统相协 调相支配 . 中医理 论中脉络是实现人体 五脏六 腑 体育养生学 的理论体系。 如练习气功后能隔空取物 、 隔空打人 、 医治百 四肢百骸运行输布气血的通道 。 直 行的为经脉 , 横行 的为络脉 , 它像 江 病 、 甚至说 成能穿墙 遁地 . 这 些都是 虚无飘渺 的 , 是严 重的不 科学 态 河湖海一样构 成人体 的网络系统 . 促进 人体间物质 、 能量和信息 的交 度。 是违背实践常理的 。 因此 , 教育学生 的过程 中要从 中医学和体育学 流, 如果人的经络不通 , 则 百病丛生。 传统体育养生学中的运动动作就 的基础理论上加重对学生的科学价值观引导 . 防止学生错误 的认识 传 是运用脉络 的基 本原理 。 通过 调息运气 、 行 气活血来疏 通身体 间的各 统体育养生学 , 形成正确价值观 、 人生观和社会观。 脉络 , 达到中医预防、 治疗 和康 复的 目的。 运 动 中的呼吸吐纳与 中医的阴 阳升 降和精气神体 现着 五行转化 3 融合的意义和结论 的理论 。 中医的脏象学说是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 的人体 结构模 型 . 肝、 为 了更好 地教导好学生 . 更 好地突 出传 统体育养生学 的社会价 心、 脾、 肺、 肾五脏 , 配金 、 木、 水、 火、 土 五行 , 构 成人体稳定的系统 。运 值. 通过分析文 献资料和教学 实践 . 总结 归纳出从 以上 四个 方面 的融 动 中的呼吸吐纳 就是通 过内脏 的运动 . 实现五行 的稳定 系统 。 合来正确认识传统体育养生学和中医学之 间的关 系 论证 了它们在教 从 以上运动 的动作形式 和内脏 活动与 中医的基本理论 相结合深 学内容和教学组织 上 的结合 , 总结 了它们在功 能和价值上认 知 . 明确 化传统体 育养生学 的教学 内容 . 在 内容上加强学 生对 理论知识和实践 了传统体育养生学和中医学应该如何共 同发展 . 能从 教学程度上对传 运用 的理解 。 达到强化教学效果 的 目 的。 统体育养生学和中医学有 层次 陛的把握 。 这些都 能够 为传统体育养生 2 . 2 教 学组织 上的融合 学指明教学方 向 。 提供教学上 的参考 . 也 能反 映 出从这 四个 方面人手 体育实践课是以智力和身体运动的教学活动为主. 在教学组织中 教学能达到更 好的教学效果 .有利于学生 系统的理解 和掌 握专业知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是指中国古代从事体育运动来维护身体健康、增强体质的一门学科。

它是中华民族丰富的体育文化遗产和健康文化智慧,包含了体育运动、饮食、药膳、按摩、气功等多种方式,旨在通过体育运动来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阐述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的内涵和应用。

一、体育运动体育运动是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在中国,古代就有很多的“道教”、“佛教”、“武术”等学问在探究人体运动对于身心健康的作用。

例如,太极拳门派有太极、太极剑、太极扇、太极拂尘、太极推手等多种运动方式,这些运动都强调身体的动静结合,内外相连,强调在稳定的环境中,内部精神世界与外部环境彼此较为协调的健康体位。

在太极拳运动过程中,要带着宁静的心态,慢慢地调节心率和呼吸,达到缓解疲劳、增加身体柔韧性、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等多种效果,从而使身体得到充分的锻炼,促进身体健康。

另外,养生学里还有很多其他的运动方式,如踢毽子、打太极球、跳功夫舞、叠杯子等等,都是根据古代民间传统文化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运动方式。

不同的运动方式有其各自的特点,但都具有促进身体健康、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二、饮食护身作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饮食的重要性也是无可替代的。

饮食护身是通过食物的摄入和控制对人体的健康和免疫力进行有效的维护和提升。

古代医药中有很多养身膳食和药膳,如五谷养脏汤、五色茄子羹、鱼汤羹等等,都是在不同方向上强调食物的营养价值和接纳性。

除此之外,控制盐分和饮食讲究合理搭配,也是根据饮食妙趣悠长的传统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养生保健的方法。

三、按摩艾灸按摩艾灸在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按摩、艾灸,都是针对皮肤、经脉、筋骨、肌肉、淋巴等多个方面的特殊手段。

例如,太极功法中常被用来帮助排泄体内毒素、调节脏腑和气血等。

除夕吸附穴、梁丹灸等,也是普遍常见的中医疗法。

在最近的研究中,艾灸被发现有抵制病毒、提高免疫力、消除疲劳、调节身心状态等大量的好处。

中医养生与运动健身

中医养生与运动健身

中医养生与运动健身中医学认为,人体存在着一种自然调节与平衡的力量,只有在这种力量的保持与发挥下,人体才能保持健康。

而运动健身与中医养生的结合,可以促进身体的内外平衡,从而达到健康的目标。

本文将探讨中医养生与运动健身的相关内容,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和指导。

一、中医养生的理念与原则中医养生主张“治未病”,即在人体内部存在疾病隐患的情况下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养生的理念是平衡、调节和自我修复。

根据中医的理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内脏、经络、气血等各个系统相互关联,确保体内的能量和平衡。

中医养生的原则是调整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以及适度服用药物辅助等。

二、运动健身的益处运动健身对于维护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常规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心肺功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此外,适度的运动还可以促进血液流动,维持身体各部位的血液供应,使身体系统得到更好的运转。

运动还有助于调节情绪,减轻压力,提高人体的抗压能力。

三、中医养生与运动健身的结合1.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不同的人体质存在差异,因此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非常重要。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人体分为五行体质,如金、木、水、火和土。

不同体质的人选择运动方式时需要注意相应的特点,以达到中医养生的效果。

2. 注重饮食调节为了配合运动,中医强调饮食的合理搭配。

按照中医的观点,养生饮食要遵循五谷为养、菜蔬为助、水果为益、肉蛋为兼的原则。

即要保证营养全面均衡,多吃粗粮、蔬菜和水果,适量摄入蛋白质。

3. 运动前后的自我调养运动前后的自我调养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环节。

在运动前宜进行适度的热身动作,以防止肌肉拉伤和关节损伤。

运动后适当休息,补充水分,确保身体得到充分的修复和恢复。

4. 中医按摩与理疗中医的按摩与理疗手法在运动后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疲劳和酸痛。

例如,推拿、拔罐、刮痧等手法都可以帮助放松身体、舒缓压力、促进新陈代谢。

结语:中医养生与运动健身相辅相成,通过平衡人体内部的能量,提高人体的自愈能力,使人体得到全面的调节和修复。

中医养生保健体育与体育健身的文化衔接探讨

中医养生保健体育与体育健身的文化衔接探讨

文化与艺术185作者简介:程振彪(1989— ),男,汉族,山西祁县人,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体育教学、幼儿体育教育。

课题项目:山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创新能力培育计划项目项目“体医融合背景下针灸推拿结合中医保健体育对颈腰椎患者的康复研究”(项目编号:2019PY-077)。

在国家对国民健康身体素质的高度重视下,中医养生保健体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近期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使人们对养生保健和体育健身的重要作用形成了积极的认知。

我国的中医养生保健体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期,逐渐实现了和体育健身的文化衔接,在历代医药学家和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的医疗实践与生产劳动中,人体生理活动和疾病变化发展规律之间的关系逐渐明朗。

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应倡导人们通过多样化的民族特色中医养生保健体育方式,做好疾病的预防。

一、中医养生保健体育文化的发展历程在传统的中医养生保健体育中,对“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观念十分重视,认为预防重于治疗。

中医养生保健体育包括多种多样的民族特色方式,其中不乏有效的养生方法,有效增强了人体的健康体质,对于疾病的预防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尤其以气功、太极拳、武术、导引、八段绵、五禽戏等运动形式最受到群众的普遍喜爱,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流传的时间也较为久远。

以上的中医养生保健体育方式有着共同的特征,体现出了不受场地限制的优势,通常是按照套路的形式展开,能够对人们身体的各个部位进行全面、系统的锻炼。

中医养生保健体育的形式丰富多样,有益于人们抗病强身、增强体质,有效实现了舒展筋骨、调理脏腑、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等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中医养生保健体育的诸多形式得到了愈发广泛的关注,尤其是中医药学的院校中对于中医养生保健体育更是高度重视,不断挖掘、精炼各种中医养生保健体育的形式,组织和召开了关于传统体育保健的运动会,积极传承和发扬中医养生保健体育文化,促进中医养生保健体育形成了更加科学、系统的体系。

在全新的时代背景和国家的全民健身政策方针倡导下,中医养生保健体育的方式成为了健康教育中的必要构成,推动了中医养生行业的发展和中医药保健事业的进一步建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中医养生与体育养生中医养生与体育养生专业:体育教育 111 班姓名:朱倩中医养生与体育养生是我们班主任王老师的课,一直很喜欢王老师,也很喜欢上王老师的课,这学期终于让我选上了。

我每节课都去,都很认真的听课,总怕漏掉点什么,时间过的好快,我都没听够呢,这学期的中医养生与体育养生就上完了,这不就要写论文了。

说实话,中医养生真的很有用,跟我们平常的生活都息息相关,而且王老师经验丰富,讲的都是我们感兴趣的内容,有写时候说到跟自己相关的东西,总是激动的跟边上的人说上几句,这点对老师真的很抱歉,不是部尊重您,而是您讲课都讲到了我们心坎里了。

中医养生是门博大精深的课程,我想我们上的几节可真的是连皮毛都没学到,不过让我沾沾自喜的是我还是学到那么点东西的,下面就是我上了养生可后为自己制定的一个养生方案:最常用的养生方法 1. 发要常梳 2.面要常揉 3.口要常漱 4.目要常运 5.耳要常弹 6 齿要常扣 7.烛要常呵呵、 8.胸要常扩9.腹要常揉 10.腰要常活 11.古道常提 12.肢节常摇 13.腿膝常压14.肌肤常摩 15.足心常揉 16.二便常禁言饮食养生 1) 饮食养生的作用一、强身、防病:根据食物的气、味特点,及人体阴阳盛衰的情况,予以适宜1 / 9的饮食营养或以养精,或以形补形。

例如:食用动物肝脏,既可养肝,又能预防夜盲症;食用海带,既可补充碘及维生素,又可预防甲状腺肿;食用水果和新鲜蔬菜,既可补充营养又可预防坏血病等等。

二、益寿、防衰:在食品选择上,有谷类、肉类、蔬菜、果品等几大类;在饮食调配上,则又有软食、硬食、饮料、菜肴、点心等,只要调配有方,用之得当,就能达到养生健身功效。

很多食物都具有防老抗衰作用,例如:芝麻、桑椹、枸杞子、龙眼肉、胡桃、蜂皇浆、山药、人乳、牛奶、甲鱼等。

2) 五味过度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

嘴唇都可以变厚,嘴上老起皮。

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

慢慢血脉凝聚,面色变黑。

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

皮肤不滋润,出现干枯萎缩。

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

经脉弹性差,肝病的问题。

---------------------------------------------------------------最新资料推荐------------------------------------------------------ 3) 以五色补五脏五脏中的心、肝、脾、肺、肾分别对应着赤、青、黄、白、黑五种颜色,这不仅反映在人的身体状况在面色上的表现,同时也体现在食物的颜色与五脏的关系。

中医讲:以形补形、以色补色。

因此人们应该吃不同的食物,同时,根据自身的身体状态,有侧重的食用食物。

如:茶入肝经,梨入肺经,粳米入脾、胃经,黑豆入肾经。

如下午 5 点到 7 点,肾精旺盛,需要吃黑色的食物,如木耳,黑米,黑豆。

4) 中药药膳 1. 增白祛斑药膳:适用于皮肤上有黑点、黑斑、色素沉着之人,如白芷茯苓粥(一天喝两次)、珍珠拌平菇等,以美容增白。

2. 润肤美颜药膳:适用于老年皮肤老化、松弛,面色无华之人,具有美容抗衰功效,如沙苑甲鱼汤、笋烧海参等。

3. 减肥瘦身药膳:适用于肥胖之人,如荷叶减肥茶、荷叶减肥菜(新鲜的荷叶或晒干的荷叶都可以)、参芪鸡丝冬瓜汤等。

4. 乌发生发药膳:3 / 9适用于脱发、白发以及头发稀少之人,如黑芝麻山药米糕、《积善堂经验方》中的乌发蜜膏,等。

5. 固齿药膳:适用于老年体虚、牙齿松动、掉牙之人,如滋肾固齿八宝鸭、金髓煎等。

6. 解表药膳:具有发汗、解肌透邪的功效,适用于感冒以及外感病的初期。

如葱豉汤、香薷饮等。

7. 清热药膳: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适用于机体热毒内蕴,或余热未清之证。

如白虎汤、清暑益气汤等。

8. 祛寒药膳:具有温阳散寒的功效,适用于机体外寒入侵或虚寒内生的病证。

如当归生姜羊肉汤、五加皮酒等。

9. 消导药膳:具有健脾开胃、消食化积的功效,适用于消化不良、食积内停,腹胀等症。

如山楂糕、五香槟榔等。

10. 通便药膳:具有润畅通畅的功效,适用于大便干燥之症。

---------------------------------------------------------------最新资料推荐------------------------------------------------------ 如麻仁润肠丸、蜂蜜香油汤等。

11. 利水药膳:具有利水祛湿、通利小便的功效,适用于尿少浮肿、小便不利等症。

如赤小豆鲤鱼汤、茯苓包子等。

12. 活血药膳: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功,适用于瘀血内停,跌打损伤等症。

如益母草膏、当归鸡等。

13. 祛痰药膳:具有祛痰止咳之功,适用于咳嗽痰多,喉中痰鸣等症。

如梨膏糖、瓜蒌饼等。

14. 止咳药膳:具有宣肺止咳之功,适用于咳嗽等症。

如川贝蒸白梨、糖橘饼等。

15. 平喘药膳:具有止咳平喘之功,适用于哮喘等证。

如丝瓜花蜜饮、柿霜糖等。

16. 安神药膳:具有养血补心、镇静安神的功效,适用于失眠多梦、心悸怔忡等症。

5 / 9如柏仁粥、酸枣仁汤等。

17. 排毒药膳:具有调节机体状况,改善机体功能,排出体内毒素的作用,适用机体不适,痤疮等平素火毒易盛之症。

如黄芪苏麻粥、鲜笋拌芹菜等。

有八種食物,少吃為妙! 5) (1) 皮蛋会引起铅中毒,并造成身体内,钙质的流失。

(2) 臭豆腐在发酵过程中,极易被微生物污染。

同时又会挥发大量盐基氮,以及硫化氢等;这些都是蛋白质分解的腐败物质,对人体有害。

(3) 味精每人每日对味精的摄取量,以不超过六克为原则。

(4) 菠菜菠菜营养丰富,但因含有草酸,致食物中宝贵的元素锌与钙结合,而被排出体外,引起人体锌与钙的缺乏。

(5) 猪肝一公斤的猪肝,其含胆固醇高达四百毫克以上。

(6) 烤肉在熏烤过程中,会产生如苯等有害物质,是诱发癌的因子。

(7) 腌菜腌菜若制作不得法,菜内隐藏致癌物硝酸胺。

(8) 油条油条中的明矾,是含铝的无机物,如经常食用,铝就很难由肾脏排出,进而对大脑及神经细胞产生毒害,甚至因而引发老年性痴呆症。

6) 五種食物,讓你百毒不侵(一)猪血猪血中含有丰富的血浆蛋白,在人体经胃酸和消化系统分解后,可以产生解毒和润---------------------------------------------------------------最新资料推荐------------------------------------------------------7 / 9肠的功能。

(二) 食用菌类 黑木耳常食用可以清除血液和体内的有毒物质和毒素。

(三) 新鲜果汁 食用足量的新鲜果汁后, 可以使血液呈碱性, 也有让血液细胞毒素溶解的功用。

(四) 豆类 绿豆能排泄体内毒素, 增加新陈代谢, 还可以保护肝脏、 清肝降火。

(五) 海藻 海藻类食物多呈碱性, 而且它的胶原质, 可有效的防治高血压和心脏病等放射性疾病。

精神养生 自 我减压 12 招 参加更多的体育锻炼;独行于自然之中; 放下既得的利益;简化自己的生活;只做想做的善事; 爱你的工作; 开展一项喜欢的劳动;学会宽恕每一个人; 拥有感恩的心; 把生命看作一趟旅程; 无须对整个世界负责; 替别人出力。

养生小常识 怒伤肝 思伤脾 恐伤肾 悲伤肺 喜伤心, 要保存心态平和, 避免情绪激动。

1. 2. 冬季健身七戒:一戒过分剧烈运动, 二戒急于求成, 三戒坏天气参加运动, 四戒不做准备活动, 五戒负重锻炼, 六戒憋气过久, 七戒过分激动。

3. 夏季锻炼六忌:一忌在烈日下锻炼, 二忌锻炼时间过长, 三忌锻炼后大量饮水,四忌锻炼后立即洗冷水浴,五忌锻炼后大量吃冷饮,六忌锻炼后以体温烘衣。

黄梨养脾胃,白梨润肺。

洗完澡后一定要擦干身体。

4. 5. 6. 太阳底下晒过的衣服不能直接穿在身上。

冬天宜早睡晚起,夏天宜晚睡早起。

汗湿的衣服不能直接穿在身上晒干,长时间如此会长汗斑。

7. 8. 9. 运动完后喝部少于三种豆的粥最好,如花生豆,红豆,黄豆。

10. 便秘、高血压者每天喝一杯芹菜汁有利于治疗。

11. 山药顿顿吃都不嫌多,且山药头(头圆圆的,光滑的)最好。

12. 青少年生长发育最需要的是三红汤(大枣,枸杞,金丝枣,山楂) 13. 非常好的美白面膜:白芷,茯苓,珍珠粉(维生素 C)各 10 克,然后加蛋清,加蜂蜜,搅拌成糊状,在每天晚上敷脸 15 分钟。

提高心肺功能适应水平的运动处方运动目标心肺功能适应水平高的最明显益处就是减少患心脏病的危险性,延年益寿。

其次为减少Ⅱ 型糖尿病的危险,降低血压和增加骨骼密度。

心肺功能适应水平越高,精力就越充沛,不仅能完成更多的工作,而且不易疲劳。

另外,心肺功能适应水平高者,睡眠质量也会更好。

---------------------------------------------------------------最新资料推荐------------------------------------------------------ 运动项目常见的增强心肺功能适应水平能力的锻炼答有步行、慢跑、骑自行车、健美操和游泳等,由于在学校,场地会有所限制,根据我的喜好和场地的限制,我选择步行,慢跑,和健美操锻炼频率一周三次慢跑,慢跑之后进行快步走和慢步走,一周 3 次健美操,运动强度运动强度接近 50%VO2max 时即可增强心肺功能适应能力,故常把这一强度称为锻炼阈,目前推荐的运动强度范围为 50%~85%最大摄氧量。

最大心率=(220-21) 75%=149 次/分持续时间慢跑每次40 分钟,快步走和慢步走各 10 分钟,健美操每次半小时注意事项每次完整的的锻炼都应包括整理活动。

整理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促进血液回流至心脏,以避免血液过多分布在上肢和下肢而造成头晕和昏蕨。

整理活动还可减轻剧烈运动后的肌肉酸痛感和心律失常。

整理活动至少应包括 5 分钟的小强度练习(如步行、柔韧性练习等)。

9 / 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