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猪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学观察

合集下载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副猪嗜血杆菌病(Actinobacillus suis)是一种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主要发生在猪类身上。

本文将介绍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措施。

特点:1. 发病特点:副猪嗜血杆菌病主要发生在生长发育期的猪,尤其是3-8周龄的仔猪和采食较差的生病猪。

高温、湿度大、密度过高、环境脏乱等因素是该病的发病高峰期的重要诱发因素。

2. 临床症状:副猪嗜血杆菌病主要表现为感染性贫血和红细胞破坏,临床症状包括食欲不振、厌食、腹泻、发热、呼吸急促、肌无力和贫血等。

病程较长,病死率较高。

3. 病理变化:病理变化主要包括多脏器病变和出血,主要累及脾、肝、肺和淋巴结等器官,可见出血点和出血灶。

诊断:1. 临床症状分析:通过仔细观察猪的临床症状,如贫血、发热、腹泻等,结合猪群的病变情况来推测是否为副猪嗜血杆菌病感染。

2. 细菌学检查:可以采集病猪的血液、淋巴结或脏器的组织样本,进行细菌学检查,如革兰染色和培养,从中分离出副猪嗜血杆菌并进行鉴定。

3. 病理学检查:对于病死猪,可以进行病理学检查,观察病理变化,如出血和病变器官的变化,进一步确定诊断。

治疗:1. 抗生素治疗:副猪嗜血杆菌病对抗生素敏感,可以选择投入青霉素、头孢菌素等抗生素进行治疗,常用的抗生素剂量为每千克体重注射一次,连续3-5天。

2. 免疫治疗:可以使用疫苗进行预防和治疗。

疫苗接种可以增强猪的免疫力,减轻疾病的症状和传播程度,有效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3. 改善饲养环境:改善饲养环境可以减少猪群感染副猪嗜血杆菌的机会,如加强清洁消毒,改善通风条件,合理控制猪群密度等,以减少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生。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一种主要发生在猪类身上的感染性疾病,其特点是主要发生在生长发育期的猪,临床症状包括贫血、发热、腹泻等,诊断可以通过临床症状分析、细菌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进行,治疗可以采用抗生素治疗、免疫治疗和改善饲养环境等手段。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副猪嗜血杆菌病(Haemophilus parasuis)是一种猪只感染性高的疾病,主要危害猪只的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和关节系统等。

该病菌繁殖迅速,易引起病害扩散,因此对其的特点、诊断及治疗十分重要。

特点:副猪嗜血杆菌寄生于猪体内,常常存在于猪的上呼吸道和结肠中,也可繁殖在外部环境中。

该病的发病与宿主的免疫力状况、病毒感染、环境和管理等因素有关。

病毒感染和猪只免疫力下降是该病最常见的发病原因。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表现出呼吸道感染、神经系统病变、关节炎及脓毒症等。

其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流涕、嗓音嘶哑、肋间隙呼吸音减弱、喉头水肿、吸氧困难、共济失调、抽搐、便秘和腹泻等。

诊断: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需要通过实验室检测确定。

常规检测方法包括血清学检测、细菌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

血清学检测是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主要诊断方法之一,可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血清凝集试验(AGT)等方法,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确认病原体存在。

细菌学检测可通过培养和细菌鉴定方法对副猪嗜血杆菌进行检测。

常用的方法有草履菌渗透试验、糖梨肉汤试验和静脉注射免疫机制和培养等。

分子生物学检测是一种检测病原体DNA的方法。

PCR(聚合酶链反应)和LAMP(循环扩增单酵素放大反应)等都可以实现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快速的检测。

治疗: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治疗需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猪只身体状况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

一般来说,早期治疗是十分重要的,可口服或静脉注射抗生素,如氨苄西林、红霉素、氟喹诺酮和链霉素等。

对于严重病例,可采用神经中毒药物和糖皮质激素等辅助治疗,以防止炎性反应和发病率。

疫苗是副猪嗜血杆菌病预防的一种有效方法,可以提高猪只抵抗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免疫力。

综上所述,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是十分重要的,需要通过严谨的实验室检测进行诊断,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法,可有效控制该病的发展,保障猪只健康生长。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一种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主要发生在猪和家禽等家畜中。

该病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发热、口腔溃疡、皮下出血等症状。

本文将对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及治疗进行介绍。

一、特点1、症状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症状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呼吸困难、发热、口腔溃疡、皮下出血等。

在病程中还可能伴随肝脏和肺部的损害、休克、败血症等。

不同的病情和不同的动物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因此在实际诊断中需要根据不同的病情及临床表现进行鉴别。

2、传播途径该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动物间直接或间接接触的途径进行传播,其中猪对该病的传播起到了主要的媒介作用。

此外,副猪嗜血杆菌还可通过污染的饮水和饲料等途径进行传播。

二、诊断1、临床表现在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临床症状上,首先要注意动物呼吸道、食道和胃等解剖结构的异同,特别是在患病的早期,对临床表现的观察和检测要特别细心和谨慎。

2、实验室检查在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过程中,实验室检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其主要有细菌学检查、血液学检查、生物学检查、免疫学检查等方法。

其中,血液学检查是最常用的一种诊断方法。

三、治疗对于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治疗,首先应该针对患病的动物进行综合治疗,尽量减轻其症状和疾病的影响。

在治疗过程中,可以采用抗菌药物、支持疗法、营养补充等多种手段。

1、抗菌药物抗菌药物是治疗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主要方案。

在治疗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动物体重、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维度选择不同的抗菌药物。

一般来说,常用的抗菌药物有头孢、庆大霉素、氯霉素、诺氟沙星等。

2、支持疗法由于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严重程度不同,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常常需要配合支持疗法。

支持疗法包括输液、血管活性物质、氧气等方法。

3、营养补充在治疗过程中,为了增进动物体质和免疫力,同时降低治疗副作用,需要给予相应的营养补充和饮食保健。

总之,针对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可以采用多种方案,尤其是针对病情的严重程度、动物物种和年龄等方面进行靶向治疗,可大大提高治疗效果。

猪副嗜血杆菌病症状图片.doc

猪副嗜血杆菌病症状图片.doc

猪副嗜血杆菌病症状图片概述:猪副嗜血杆菌病临床上以体温升高、关节肿胀、呼吸困难、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和高死亡率为特征的传染病,严重危害仔猪和青年猪的健康。

目前,副猪嗜血杆菌病已经在全球范围影响着养猪业的发展,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本病主要发生于2周龄至4月龄猪群。

有时也能感染刚成年猪,体况越好的猪越容易发生。

患猪跛行,站立困难甚至瘫痪,关节肿胀、疼痛、发炎,关节炎表现为关节周围组织发炎和水肿。

关节囊肿大,关节液增多,因含有清亮或微黄的液体而形成波动感。

除了关节炎,本病还可引起浆液纤维素性或纤维素性脓性胸膜炎、心包炎、腹膜炎。

通常也能见到脑膜炎以及抽搐等神经症状。

猪副嗜血杆菌病发生症状猪副嗜血杆菌只感染猪,可以影响从2周龄到4月龄的青年猪,主要在断奶前后和保育阶段发病,通常见于5~8周龄的猪,发病率一般在10~15%,严重时死亡率可达50%。

急性病例往往首先发生于膘情良好的猪,病猪发热(40.5~42.0℃)、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呼吸困难、腹式呼吸、皮肤发红或苍白、耳梢发紫、眼睑皮下水肿、行走缓慢或不愿站立、腕关节和跗关节肿大、共济失调、临死前侧卧或四肢呈划水样,有时会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

慢性病例多见于保育猪,主要是食欲下降、咳嗽、呼吸困难、被毛粗乱、四肢无力或跛行、生长不良、直至衰褐而死亡。

猪副嗜血杆菌病临床症状发病初期病猪高烧,且持续不退(从发病到死亡,持续性高烧),体温40.5~42℃,体表皮肤发红,严重者酱红色,耳稍发紫,个别甚至皮肤坏死脱落。

病猪精神萎顿,食欲下降或废绝,畏寒,打堆,昏睡不醒。

咳嗽,呼吸急促,呈腹式呼吸。

发病后期,病猪进行性消瘦,皮肤逐渐苍白,发青,变紫。

关节肿大,共济失调,眼睑皮下水肿,部分病猪出现四肢无力,起立困难,行走缓慢或不愿站立,跛行。

被毛粗乱(典型的毛毛猪,如刺猬),耳杂发绀,全身淋巴结,特别是腹股沟结淋巴结严重肿大,生长不良。

临死前侧卧或四肢呈划水样;有时也会无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如遇天气骤变,死亡将增多。

【专家讲病】《副猪嗜血杆菌病》

【专家讲病】《副猪嗜血杆菌病》

【专家讲病】《副猪嗜血杆菌病》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猪的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消瘦、跛行和被毛粗乱等。

剖检病理变化表现为胸膜炎、肺炎、心包炎、腹膜炎、关节炎和脑膜炎等。

病原:为副猪嗜血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至少有15种血清型。

流行病学:副猪嗜血杆菌只感染猪,通常见于5~8周龄的猪易感,在断奶以后的保育阶段发病极为多见!发病率一般在10~15%,严重时死亡率可达50%。

临床症状:发热、食欲不振、厌食、反应迟钝、呼吸困难、咳嗽、关节肿胀、跛行、颤抖、共济失调、消瘦和被毛凌乱。

病理变化:眼观病变主要是在单个或者多个浆膜面,可见浆液性和化脓性纤维蛋白渗出物,包括腹膜、心包膜和胸膜,损失也可能涉及到脑和关节表面。

诊断: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对本病做出诊断。

防制:发病猪可肌注恩诺沙星、头孢噻呋、阿米卡星等,大群饲料中可以添加替米考星、恩诺沙星、泰妙菌素、泰万菌素治疗和预防。

抗菌素可以很好地防控本病,由于血清型众多,商品疫苗可能会不对型,发病严重可以考虑做自家苗。

经验总结:本病在临床上确实很常见,这一点不可否认,保育猪一发病,剖检多半都可以见到典型的副猪病变。

但是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副猪是个影子病,是次要的、继发的,常继发感染于迟发型猪瘟、圆环、猪支原体肺炎等。

所以在一定要抓住主要矛盾,控制好上述原发性疾病,副猪自然就没有了!
另附图片
发病猪消瘦、毛炸
心包炎、胸膜炎、腹膜炎
心包炎、心包积液
副猪和猪支原体肺炎混合感染副猪和猪支原体肺炎混合感染副猪和猪支原体肺炎混合感染关节炎。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兽医论坛|组稿\Email:nmgxmy2008@■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及防控措施黄明进(广西崇左市天等县畜牧站,广西崇左532800)摘要:副猪嗜血杆菌病(haemophilus suis)是猪感染细菌后发生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esuis,HPS)是该病的病原%患病猪在临床中主要表现出咳嗽、发烧、四肢不协调、跛行、共济失调、消瘦及被毛粗乱等症状。

在进行病理学检查时可以发现患病猪出现心包炎、胸膜炎、腹膜炎、脑膜炎和关节炎症状。

严重时可以引起患病猪出现败血症,公猪表现为跛行,母猪出现流产现象。

猪感染副猪嗜血杆菌病给养猪业造成的损失巨大%本文对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及防控措施进行了阐述,以期为相关工作助,降低该病的发生率,进养猪业发展。

关键词:猪;副猪嗜血杆菌;行病学;临床症状;治疗(预中图分类号:S858.28文献标识码:B文章顺序编号.1005-5959(2020)07-035-02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猪感染副猪嗜血杆菌后发生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该病是养猪业中一种典型的细菌性疾病,严重影响了养猪业的健康发展%所以,加强对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预防控制是全球养猪业不可忽视的工作之一,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生可促进全球养猪业健康发展。

1病原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esuis,HPS)是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病原%副猪嗜血杆菌是巴斯德菌科嗜血杆菌属的成员%该菌最开始被称为猪嗜血杆菌、猪流感嗜血杆菌和副溶血性嗜血杆菌。

后来发现该菌在生长时并不依X,所以最后被为副猪嗜血杆菌%对副猪嗜血杆菌进染时,性%菌形性,具有荚膜。

目前,副猪嗜血杆菌具有15血清型,血清型菌株之的作用并不叫2流行病学感染,副猪嗜血杆菌病发生在集约程度的养%在有发生,-发%副猪嗜血杆菌以猪和断猪为主%该病的发病一为10%,病严重时病50%%发病猪和的猪是该病的染,副猪嗜血杆可以在中%在养度的养,猪群发病为严重,可以发病猪发生全性病%目前,副猪嗜血杆菌多在种时,所以在种时进严的7是预防该病的<2=%3发病机理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猪后在上呼吸道内进行增殖,上膜,膜的性,成上发生,发性%时,膜细肿胀严重,呼膜发生,加了其他病毒和细菌入的几%在患病猪的感染初期,会出现的菌血症,脑膜、肾脏和肝脏会出现淤血斑,发败血症%在进测时,可以在患病猪的血浆》测到水平的毒素,脏器官会出现维蛋白性血栓%同时也会发生脓性浆膜炎和脑膜,以及发性关节炎%4临床症状患病猪被毛粗乱、咳嗽、消瘦、呼极度困难、跛%严重病例短时出现食欲下降,发烧,反应灵敏性降低,呼加快,共济失调,全颤抖,可视膜发c等,病猪卧倒在地,此时病猪发生亡的几很%5诊断对于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可以根据该病的流病学和临床中出现的特征性病变,合病理学测果进初步的诊断%确诊可采集患病猪的血液作为病料送往实验室进实验室检测<3=(细菌的定、染等)%6防控措施在副猪嗜血杆菌病流的地进种,在进猪时进严的,副猪嗜血杆菌测果为性的猪严%定期对养的猪进副猪嗜血杆菌测,发现性猪,并进理,防成模的猪发生感染。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一种常见的猪类传染病,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

副猪嗜血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主要存在于猪的鼻腔、口腔、咽喉和气管等部位,是猪的常见呼吸道细菌之一。

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可引起猪的呼吸道疾病、结膜炎、败血症和关节炎等疾病,严重影响猪的生产性能和养殖效益。

本文将介绍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

一、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副猪嗜血杆菌感染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疾病,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咳嗽、打喷嚏、流清鼻涕、呼吸困难等。

猪群中出现多发性病例,严重时死亡率较高。

副猪嗜血杆菌还可引起结膜炎、败血症和关节炎等疾病,严重影响猪的生长发育。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直接接触传播、气溶胶传播、水、食物和粪口传播等多种方式。

猪群密度过大、饲养环境差、长期接触潜在感染源的生猪容易发生疫情。

二、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病理学检查和实验室细菌学检查等综合分析。

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猪的临床症状观察、组织病理学检查、病原学检查和血清学检查等。

2. 组织病理学检查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的猪在活体解剖时,可见呼吸道黏膜充血、水肿、浆液性分泌物增多,肺部出现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和肉样肺等病变。

化脓性支气管炎和肺炎为其主要病变。

3. 病原学检查实验室细菌学检查是明确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的重要手段。

可采用痰液、支气管灌洗液、肺组织和血液等标本进行培养和分离鉴定。

副猪嗜血杆菌在常规培养基上形成不透明灰白色光滑菌落,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杆菌,革兰氏染色可见有大量的多形杆菌。

4. 血清学检查血清学检查是副猪嗜血杆菌病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通过血清学检测可检测到抗体水平的变化,有助于明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情况。

三、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治疗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后可迅速发病,病程急性,病死率高,治疗应尽早进行。

目前可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和养护治疗。

1. 药物治疗(1)抗生素治疗:常用的抗生素包括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等,药物疗程一般为7-10天。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与治疗.doc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与治疗.doc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与治疗概述:近些年,猪场流行疾病频发,如圆环病毒病、气喘病、蓝耳病等,造成猪群抵抗力下降,再加上猪舍环境管理不当,副猪嗜血杆菌就很容易乘虚而入。

对此,本文小编专门为大家详细介绍下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养猪户一定要做好以下防治措施:一、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1、初步诊断从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上,做出初步判断。

1)临床症状患病猪只精神沉郁,体温升高40.5~42.5℃,反应迟钝,食欲下降或废绝,咳嗽,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体表皮肤发红或苍白,耳尖发紫,眼睑水肿,部分病猪出现起立困难,行走缓慢或不愿站立,跛行,四肢关节肿大,共济失调,临死前侧卧或四肢呈划水样;有时也会无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如天气骤变等。

病猪喜卧,不愿站立,行走缓慢或呈犬坐样,腹股沟淋巴结肿大;部分病猪发绀;四肢及腹部皮肤发红;部分病猪出现下痢、皮毛苍白贫血,尿液颜色呈茶红色;也有的猪可以耐过急性期,但会表现出慢性关节炎、脑膜炎等,耐过急性期的猪有的因为腹膜黏连而引起肠梗阻等胃肠道疾病。

慢性病例多见于保育猪,主要是食欲不振,咳嗽,消瘦,背毛粗乱,四肢无力或跛行,生长不良。

2)剖检变化剖检病死猪尸体可以发现有浆液性和纤维素性的胸膜炎症状,部分会出现脑膜炎。

这些部位损伤数量不同,会在胸腔、腹腔、关节腔等地方产生黄色、淡红色的液体,和空气接触后会凝结成果冻状,四肢关节发热,发炎。

2、实验室诊断将病猪送至实验室检验,进行涂片镜检,分离培养,药物试验等一系列操作后,能够了解到猪的浆膜、肺、器官等部位都有革兰氏阴性菌,有球状、长丝状、短杆状等等形态,而且以短杆状为最多。

美蓝染色呈两极着色。

从发病猪身体上收集病料,进行巧克力琼脂平板接种,会形成光滑突起的菌落,半透明状,颜色浅灰,直径在0.5~1.0mm,涂片可观察到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表现出丝状。

临床中结合症状,实验室检验,解剖结果可以进行综合的判断是否属于副猪嗜血杆菌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猪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学观察
【摘要】在猪的饲养过程中,发现部分哺乳仔猪和保育阶段的小猪持续出现主要以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以及高死亡率为特征的传染病。

经过对病猪进行临床剖检、细菌分离培养、生化实验和PCR方法的检测,确定该传染病主要是由副猪嗜血杆菌所引起。

【关键词】临床剖检;细菌分离培养;PCR方法;副猪嗜血杆菌
随着世界养猪业的迅速发展,副猪嗜血杆菌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危害养猪业较严重的细菌性疾病之一[1]。

由于饲养环境的局限和其它的呼吸道疾病的混合感染,使得该病逐渐呈现流行趋势,对养猪业的危害也日益严重。

近期,在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接受一送检病猪,根据畜主口述和临床观察,部分哺乳仔猪和保育阶段的小猪持续发生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不振甚至废绝、被毛粗乱、咳嗽、气喘,关节肿大、跛行,眼结膜发绀、嗜睡和神经症状、腹泻等症状,少部分仔猪可见耳部、体表皮肤发紫。

发病猪病死率高达40%以上。

我们通过临床剖检、细菌分离培养、生化和PCR方法鉴定,确诊为副猪嗜血杆菌和多病原的混合感染。

猪只发病快,体温升高40.5℃~42.5℃,病猪出现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被毛粗乱,腹式呼吸,挤堆,卧地不愿起,当站起来时腿发抖,站立不稳,常可见腕关节和跗关节肿大,关节腔有积液;呼吸困难,后期腹式呼吸甚至张口喘气,有的病猪耳稍发紫,眼脸周围皮下水肿、鼻腔、眼有较多的分泌物;部分病猪出现拉稀,濒死猪皮肤发黄。

部分出现神经症状,震颤,共济失调,死前呈角弓反射,转圈、四肢划水样,也有部分患猪无任何症状突然死亡。

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在心包、胸膜、和腹膜等处可见浆液性和化脓性纤维蛋白渗出物,也可能涉及脑膜和关节表面,尤其是腕关节和跗关节;病猪胸腹腔以及心包内有大量积液,积液呈淡黄色,有的呈胶胨状;脏器表面大量纤维素性渗出;肺与胸腹膜发生粘连,肺脏大面积坏死,有肉变或虾肉样实变;部分病死猪肝脏表面纤维素性渗出严重,肝脏发黄且易脆,胆囊肿大;脾出血性梗死,边缘有小锯齿状突起;肾脏肿大、表面有出血斑或有白色坏死灶,肾皮质出血,乳头有出血点;膀胱壁增厚,且内壁有出血点;脑表面有出血点。

病理解剖、细菌分离和PCR方法鉴定如下:
通过细菌分离培养,在TSA培养基上有副猪嗜血杆菌的典型菌落,通过生化试验,其结果符合副猪嗜血杆菌的生化特性。

通过PCR方法的鉴定,获得824bp 的条带,与预期的目的DNA大小一致。

虽然本病例是与其它病原混合感染,但由于副猪嗜血杆菌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较严重,掩盖了其它病原对猪体造成的损害,故从临床剖检上只能看到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典型症状。

由于本病原是一种存在于上呼吸道的共栖菌[2],只在与其它病毒或细菌协同时才引发疾病,因此,人们常常会忽视本病的潜在危害。

在我国,副猪嗜血杆菌病是密集饲养[3],猪场一旦感染该病,即呈带菌状态,很难得到根除。

目前,副猪嗜血杆菌病发生呈
递增趋势,且以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及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为特征[4、5],影响猪生产的各个阶段,给养猪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因此,应对本病引起高度重视。

[科]
【参考文献】
[1]冯王龙.副猪嗜血杆菌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8,6:24~25.
[2]赵冉,陈琼,蔡振鸿.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研究进展[J].福建畜牧兽医,2008,30(3):20~23.
[3]罗军荣,花象柏.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治与病理学观察[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专业委员会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169~179.
[4]S mart N L,Miniats O P,MacIness J I.Analysis of Haemophilus parasuis isolates from southern Ontario swine by restriction endonuclease fingerprinting[J].Can J V et Res,1988,52:319~324.
[5]蒋征,李军星,姜平.副猪嗜血杆菌分离与基因分型鉴定[J].畜牧与兽医,2008,40(6):47~4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