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猪嗜血杆菌
副猪嗜血杆菌病

六.治疗
七.注意:
1. 最好作药敏试验,没有条件时可选用多数人认为较为有效的 药物。
2. 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 3. 肌肉、静脉给药疗效较好。 4. 一头发病,全圈治疗。 5. 两种抗菌素联用,药量必须给足。
二.治疗:
1. 头胞噻肟60mg/kg WT(亦可选用先锋5号、 头胞三嗪、头胞拉啶、SMM)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副猪嗜血杆菌 病
付猪嗜血杆菌病(HPSD)是由付嗜血 杆菌(HPS)引起的传染病。
本病1910年德国学者Glasser发现此病 ,所以这种病又称格拉泽氏病。可引起 猪纤维蛋白性胸膜炎、腹膜炎、关节炎 、脑膜炎、心包炎,所以又称该病为多 发性浆膜炎。
临床上主要感染2周龄至4月龄的猪,特别是断奶前后和保 育期仔猪,发病率可达30-60%,死亡率可达50-70%。 感染的高峰在保育期28—56天。由于有发热、关节肿大、 脑膜炎等症状,所以极易和链球菌ss等病混肴。
HPSD关 节肿大积 液
HPSD纤维素胸 膜心胞炎
HPSD纤维素性 胸膜肺炎
PART . 01
HPSD绒毛心
五.防治
六.预防:
1. 加强饲养管理,首先要创造不同日龄猪生理需要的环境条 件,即合适的温度、湿度、光照、密度、清洁度和空气质 量。特别是温度和昼夜温差。
2. 根据猪的不同生长时期选用优质名牌饲料。特别注意不可 使用发霉变质的饲料,尤其是亚发霉状态的饲料。
用大剂量抗生素全群治疗。 四.同时注意对症治疗,如强心、抗
毒、解热、止喘等,以提高疗效。
2. 地 米:5mg-10mg 3. 鱼腥草:10cc-20cc
4天 每天2次 混合m
丁胺卡那: 0.6g-1g
地米:5mg10mg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一种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动物传染病,主要侵害猪只,可引起全身性出血和败血症,严重危害猪的生长和生产。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给养殖业造成了巨大损失。
以下将结合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特点和防控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一、流行特点1.易传播:副猪嗜血杆菌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主要通过口腔、呼吸道、皮肤等途径感染猪只,尤其是在密集养殖条件下易造成疫情扩散。
2.高致病性:副猪嗜血杆菌是一种致病性很强的细菌,容易侵入宿主的血液和组织引起全身性感染,对猪的健康和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
3.多发季节:副猪嗜血杆菌病在气温较高、湿度较大的夏秋季节易发生,因为这种环境条件更有利于副猪嗜血杆菌的生长繁殖。
4.潜伏期短:感染副猪嗜血杆菌后,猪只的潜伏期一般为1-3天,病变发展迅速,呈急性感染的特点,病情恶化迅速。
5.易引起死亡: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后,可导致全身出血、败血症、休克等严重症状,严重时会导致猪只死亡。
二、防控措施1.加强饲养管理:定期对猪舍进行消毒和清洁,保持猪场通风良好,控制环境温湿度,减少细菌滋生的环境。
严格落实饲料卫生制度,防止食物受污染。
2.提高养殖水平:加强养殖人员的培训,提高防疫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定期做好猪只的健康检查,发现异常立即隔离治疗,避免病情扩散。
3.科学用药:对疑似感染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猪只及时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选用有效的抗生素和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说明书进行用药,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药物。
4.加强疫病监测:建立健全的疫病监测体系,定期对猪场和周边环境进行检测,掌握病情发展动态,及时采取相应防控措施。
5.加强入场检疫:引种猪只和疾病携带者进场前应进行严格检疫,阻止病原菌传播源的输入。
对疑似感染病例的肉及其制品,要及时销毁处理,避免病原菌在场内传播。
6.加强动物隔离:严格控制猪群流动,避免感染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猪只与其他健康猪只接触,减少疾病传播的可能性。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副猪嗜血杆菌病(Actinobacillus suis)是一种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主要发生在猪类身上。
本文将介绍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措施。
特点:1. 发病特点:副猪嗜血杆菌病主要发生在生长发育期的猪,尤其是3-8周龄的仔猪和采食较差的生病猪。
高温、湿度大、密度过高、环境脏乱等因素是该病的发病高峰期的重要诱发因素。
2. 临床症状:副猪嗜血杆菌病主要表现为感染性贫血和红细胞破坏,临床症状包括食欲不振、厌食、腹泻、发热、呼吸急促、肌无力和贫血等。
病程较长,病死率较高。
3. 病理变化:病理变化主要包括多脏器病变和出血,主要累及脾、肝、肺和淋巴结等器官,可见出血点和出血灶。
诊断:1. 临床症状分析:通过仔细观察猪的临床症状,如贫血、发热、腹泻等,结合猪群的病变情况来推测是否为副猪嗜血杆菌病感染。
2. 细菌学检查:可以采集病猪的血液、淋巴结或脏器的组织样本,进行细菌学检查,如革兰染色和培养,从中分离出副猪嗜血杆菌并进行鉴定。
3. 病理学检查:对于病死猪,可以进行病理学检查,观察病理变化,如出血和病变器官的变化,进一步确定诊断。
治疗:1. 抗生素治疗:副猪嗜血杆菌病对抗生素敏感,可以选择投入青霉素、头孢菌素等抗生素进行治疗,常用的抗生素剂量为每千克体重注射一次,连续3-5天。
2. 免疫治疗:可以使用疫苗进行预防和治疗。
疫苗接种可以增强猪的免疫力,减轻疾病的症状和传播程度,有效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3. 改善饲养环境:改善饲养环境可以减少猪群感染副猪嗜血杆菌的机会,如加强清洁消毒,改善通风条件,合理控制猪群密度等,以减少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生。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一种主要发生在猪类身上的感染性疾病,其特点是主要发生在生长发育期的猪,临床症状包括贫血、发热、腹泻等,诊断可以通过临床症状分析、细菌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进行,治疗可以采用抗生素治疗、免疫治疗和改善饲养环境等手段。
猪副嗜血杆菌病

猪副嗜血杆菌病Haemophilus Suis猪副嗜血杆菌病是由猪副嗜血杆菌引起猪的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的细菌性传染病,主要引起肺的浆膜和心包及腹腔浆膜和四肢关节浆膜的纤维素性炎为特征的呼吸到综合症。
一、病原副嗜血杆菌目前暂定为巴氏杆菌科嗜血杆菌属,镜下本菌有多种不同形态,从单个的球杆菌到长的、细长的以及丝状菌体。
无鞭毛,无芽孢,新分离的致病菌株有荚膜。
美蓝染色呈两极革兰氏染色阴性。
本菌需氧或兼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37℃,PH7.6-7.8。
初次分离培养时供给5%-10%CO2可促进生长。
本菌生长时需要X因子和V因子。
血液培养基上该菌落不出现溶血现象。
本菌存在大量的异源基因型,天然存在各种血清型,有15种血清型,4、5和13型常见。
用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法可将61个菌株分为29个型。
但各型毒力差别很大,某些血清型致病力较强。
本菌已在猪群中存在,时而侵入猪群中,可能导致猪群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全身性疾病。
本菌对外界的抵抗力不强。
干燥环境中易死亡,60℃5-20分钟被杀灭,4℃存活7-10天。
常用消毒药可将其杀死。
本菌对阿莫西林、泰农、红霉素、林可霉素、土霉素、卡那霉素、磺胺类药物敏感。
二、流行病学1、易感性:仔猪敏感,尤其断乳后10天左右多易发病。
2、传染源:患病或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该细菌寄生在鼻腔等上呼吸道内。
3、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直接接触感染,其它传染途径如消化道等亦可感染。
4流行特点:在一个猪群中,副嗜血杆菌的致病作用是影响其他许多全身性疾病严重程度和发生发展的因素,这与霉形体肺炎日趋流行有关,也与病毒型呼吸道病原体有关,其中有繁殖呼吸道综合症(PRRS)病毒、猪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冠状病毒。
副嗜猪血杆菌与霉形体混感在一起患PRRS猪肺的检出率为51.2%(Kobayashi等,1996)。
应引起注意。
三、临床症状本病多因被PRRSV等病毒类和霉形体感染后猪场的仔猪发生和流行,多呈继发和混合感染,其临床症状缺乏特征性。
副猪嗜血杆菌

速度较快,带来重大经济损失,严重威胁着全
世界养猪产业的健康发展,在我国很多地区也 时常存在该病的流行和发生。
临诊症状
副猪嗜血杆菌主要引起猪只“六炎四水”,
即脑膜炎、胸膜炎、心包炎、肺炎、腹膜 炎和关节炎,及颅腔积液、胸腔积液、腹 腔积液和关节积液,及纤维素性渗出; 副猪嗜血杆菌病猪主要表现毛发参差,生
副猪嗜血杆菌
青岛牧丰生物 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部-刘波
概述
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para suis,HPS)属
于巴氏杆菌科嗜血杆菌属,可使2周龄~4月龄 的猪感染发表明,该病原
可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等病原感染造成 免疫抑制而加重感染发病,且该菌耐药性产生
感染。
接种疫苗是有效的防控手段。
长缓慢,料肉比升高等,死亡率较低;
毛发参差、偶尔的神经症状
胸腔积液、纤维素性渗出
心包积液
腹腔积液、纤维素性渗出
关节肿大、积液
防治
副猪吐血杆菌除了在肺、腹腔中存在外,
还存在于脑、关节等部位,药物治疗效果 往往不佳。 蓝耳、圆环等会加重副猪的感染症状,积 极有效的蓝耳圆环预防工作可减轻副猪的
副猪嗜血杆菌

副猪嗜血杆菌病- 病原副猪嗜血杆菌病又称多发性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也称格拉泽氏(格来西氏)病。
其病原为副猪嗜血杆菌。
本病菌属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形态多变,有15个以上血清型,其中血清型5、4和13最为常见。
一般条件下难以分离和培养,尤其是应用抗生素治疗过病猪的病料更甚,因而给本病的实验室诊断和免疫工作增加了较大难度。
由于本菌对抗生素极易产生耐药性,也给治疗工作造成极大麻烦。
本病菌对外界抵抗力不强,干燥环境易死亡.60℃可存活5—20分钟,4℃可存活7~10天,常用消毒药可将其杀灭。
本菌对氟喹诺酮类、头孢类、增效磺胺类、阿莫西林、氟苯尼考、土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等药物敏感;大多数菌株对红霉素、氨基苷类、壮观霉素和林可霉素有抵抗力;极易产生耐药性。
往往对发病初期敏感的药物,后期就有了耐受性,尤其是猪场长期而普遍使用的氨苄青霉素.本菌已对其产生了耐药性。
副猪嗜血杆菌病病猪和带毒猪是该病的传染源,一般通过呼吸系统传播,也可通过消化道传染。
2周到4月龄的猪都可能发生感染.但以5~8周龄的断奶保育仔猪最为多见.以致一些猪场的保育舍和生长舍猪群的死淘率因之而大大增加,给猪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有时哺乳仔猪也会发病,尤其是免疫水平较低的初产母猪产下的仔猪更易感染。
发病率一般在10%~l5%不等,致死率约为50%,当混合感染严重时则死亡率会更高。
无明显季节性,但常于恶劣环境条件下多发。
本病菌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健猪鼻腔、咽喉等上呼吸道黏膜上也常有本病菌存在。
属于一种条件性常在菌。
当猪体健康良好、抵抗力强时,病原不呈致病作用,而一旦猪体健康水平下降、抵抗力弱时。
病原就会大量繁殖而出现临床症状,因此本病的发生与流行常与以下的应激因素有关:饲养管理应激饲料营养失调、日粮数量不足、缺少饮水或霉菌毒素危害等。
环境管理应激栏舍卫生条件恶劣、饲养密度过大、舍内通风不良、氨气浓重、高温高湿或阴冷潮湿等:生产管理应激断奶、转群、并栏、频密调栏、不当的阉割注射和引种长途运输等:副猪嗜血杆菌病极端气候应激天气骤变或过冷过热等:疾病因素应激各种原发性疾病发生之后,特别是在猪群发生了呼吸道疾病,如猪喘气病、流感、蓝耳病、伪狂犬病和呼吸道冠状病毒感染的猪场,猪只抵抗力下降,不但本病的发病率更高,危害程度会更大,也更加剧了原发病的病程或使病情复杂化。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副猪嗜血杆菌是一种重要的动物源性致病菌之一,在畜牧业中具有很高的流行率。
副猪嗜血杆菌主要感染猪、牛、羊等动物,同时也可以感染人类,引起严重的人畜共患病。
在猪的感染中,副猪嗜血杆菌主要导致副伤寒、肉毒杆菌病、疱疹性口炎等疾病,严重影响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本文将介绍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以便兽医人员和畜牧业从业者更好地了解和预防该病。
一、特点副猪嗜血杆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形态为短杆状,具有明显的荧光特性。
在培养基上生长较慢,需要5-7天才能够形成典型的菌落。
副猪嗜血杆菌对温度适应范围较广,可以在4°C-37°C之间生长繁殖。
副猪嗜血杆菌对干燥和高温具有一定的耐受能力,可以在环境中长时间存活。
副猪嗜血杆菌对多种抗生素具有一定的耐药性,使得治疗变得更加困难。
二、诊断1. 临床表现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引起的副伤寒主要表现为发热、食欲减退、全身无力、腹泻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中毒性休克、心衰等并发症。
肉毒杆菌病的临床表现为肌肉僵直、呼吸困难、瞳孔散大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呼吸肌麻痹、窒息死亡。
疱疹性口炎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破损、溃疡、流涎等症状,严重者可引起食欲不振、呕吐、发热等症状。
2. 实验室检查在临床疑似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的患者中,需要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来进行确诊。
从患者的血液、粪便、组织样本中分离出细菌,并进行相关的培养和鉴定,可以明确诊断。
还可以利用血清学检查、PCR技术、荧光抗体法等进行辅助诊断。
三、治疗1. 抗生素治疗目前,对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的治疗主要依靠抗生素。
常用的抗生素包括氯霉素、庆大霉素、头孢菌素等,需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来确定具体的用药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副猪嗜血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较强,因此在使用抗生素治疗时,应该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来选用敏感的抗生素,避免盲目应用。
2. 对症治疗在治疗副猪嗜血杆菌感染时,要根据患者具体症状进行对症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感染

副猪嗜血杆菌•症状沉郁、呼吸频率增加、倦怠神经症状很轻关节炎发热关节肿胀、跛行、震颤、共济失调、苍白呼吸困难、叫声嘶哑斜躺后备母猪可发生流产,有时抗生素控制后,其后的产仔也可发生严重感染保育猪咳嗽、呼吸困难生长不良,被毛粗乱•病理变化纤维素性化脓性多发性浆膜炎多发性关节炎脑膜炎鉴别诊断:H. Parasui应该与链球菌病、猪丹毒、猪放线杆菌病、猪霍乱沙门氏菌感染滑膜支原体也可引起3-10周龄猪的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免疫目前尚无通用有效的疫苗:有15种血清型不同的抗原,某些血清型还有抗原型亚型用一种血清型制备的全菌死苗,接种后不一定能提供对其它血清型的保护力,甚至不能抵抗同一血清型的亚型异源性保护作用很弱,因此,可以使用自家组织灭活苗•药物预防对副猪嗜血杆菌有效的药物:很多易产生耐药性阿莫西林、氟喹诺酮类、先锋类、氟甲飒霉素在发病前用药如:断奶后连续添加支原净100 ppm +先锋4号100 ppm或支原净100 ppm +氟甲飒霉素100 ppm或支原净100 ppm +环丙沙星250 ppm•治疗一旦发病,治愈的可能性很小但应该注意,不仅发病猪要治疗,而且同栏甚至同舍的猪也要治疗(诺华)副猪嗜血杆菌(Glasser)•1910 K Gl sser首先报道该病;•全球流行;•国内目前呈上升趋势。
Epidemiology-猪上呼吸道常在细菌;-母源抗体可以避免发病;-母源抗体可以保护6—8周龄的仔猪。
•临床症状:-呼吸困难,消瘦,跛行,被毛粗乱;一急性死亡;•剖检变化:一心包炎,关节炎,胸膜炎为其特征性病变。
• .......... —副猪嗜血杆菌灭活疫苗—7周龄以前发病,则重点免疫母猪;8周龄以后仔猪发病,则免疫母猪和仔猪;一母猪免疫程序:•首先全群母猪,在产前2个月首免,1个月加强免疫一次;•以后,每次产前1个月免疫一次;一仔猪免疫程序:•在常发病前7周首免,间隔2 —3周后加强免疫一次。
如仔猪10—11周出现临床症状,则3—4周首免,3周后加强免疫一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4
病原(4):发病机理
• 引起上呼吸道化脓性鼻炎、病灶处纤毛上皮 损伤,纤毛活动显著下降,进而造成粘膜细 胞急性肿胀,给其它病原入侵提供机会。
• 一些菌株的毒力很强(气管内接种100PFU), 即可引起全身病变(血浆中可检测到高水平 毒素)。
• 感染早期菌毒血症十分明显。 • 肝、肾和脑膜上的淤斑和淤点- 败血症损伤。 • 许多器官出现纤维蛋白血栓。 • 在多种表面出现典型.的纤维蛋白化脓性浆膜15
– 切开后见关节囊流出多量清亮或浑浊的液体
.
18
3、发病后期
• 消瘦,被毛明显粗乱;食欲废绝; • 极度呼吸困难。 • 病程长达3-10天甚至更长。
.
19
4、神经症状和突然死亡
• 偶尔会见到,副猪嗜血杆菌可能引起脑膜 炎,造成猪出现神经症状,或突然死亡。
三、临床特征和诊断
.
16
1、发病早期
• 发热,体温39.5-41.0℃,食欲下降,精神 沉郁。有两种情况:
– 个别猪零星出现;从产仔舍至断奶后均发生, 比例2-5%;
– 断奶后1-2周,很多猪突然出现,似乎在一夜之 间突然发生。
• 喘气;被毛很快粗乱,无光泽。
.
17
2、发病中期
• 呼吸困难; • 关节明显肿胀,尤其后肢跗关节。
床后果 – 早期断奶=>母源抗体保护↓ – 应激↑=>免疫抑制=>发病↑
.
9
5、为何HPS多是在断奶后发 病?
• 仔猪经母猪感染HPS,HPS在不同时间定居 于仔猪体内,定居时间取决于母源抗体水 平和母猪带菌水平;
• 在特定的断奶时间内,只有一部份仔猪带 菌,断奶时间越晚,则已被HPS定居猪的比 例越大;
Serovar 4, 16%
• 2、4、8、15型中等毒力,死 亡率低,出现败血症状、生产 迟缓。
Serovar 12, 7%
Serovar 5, 23%
HPS不同血清型分离比例(HIPRA,2000)
疫•苗对3H、PS6有、效吗7?、9、11型无明显临床
症状。 有时可能有效。但是不同血清型之间交叉免疫保护可能不强,甚至同一血清型内不同毒株也可能 缺•乏交不叉免同疫区保护域。有因此明,现显场地控制方最性好用特针征对特。异性菌株的疫苗(J. Segelas,2000)。
大肠杆菌 波氏杆菌 巴氏杆菌 沙门氏菌
全国 湖北 河南 7
3、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表现形式
• 主要见于哺乳期-生长期的猪群(2周龄-4月 龄)。肥育猪和种猪较少发生。
• HPS在猪场有两种发生形式:
– 原发性致病:见于哺乳期-保育期。原因:
• 母猪带菌多;强毒菌株进入猪群=>早期感染
• 操作:针头、剪牙、断尾、去势操作中消毒不严; 猪群相互攻击
• 为了纪念他,将副猪嗜血杆菌命名为 Glässer’s病。
• 由于副猪嗜血杆菌是上呼吸道的常在菌,因
此,从发现直至1990s,并不认为是一种很重
要的病原。
.
6
2、2007-09副猪嗜血杆菌的流行 率
• 2007-09 年 , 主 要 的 细
%
菌性病原是链球菌、副
40.0
35.0
猪嗜血杆菌、全身性大
30.0
肠杆菌、巴氏杆菌、波
25.0
20.0
氏杆菌和沙门氏菌。
15.0
• 副猪嗜血杆菌占到整个
10.0
分 离 菌 株 的 1/4(22-
5.0 0.0
26%)。
• 由于副猪嗜血杆菌分离 的困难,估计实际感染
率更高。 来源:第10届全国规模化猪场疾病控制与净化研讨会,武汉.2009
.
链球菌 副猪嗜血杆菌
菌病。”
• “可是,我免
疫了副猪的疫
苗,也投了药,
为啥没有效
呢?”老板很
疑惑。
.
4
一、副猪嗜血杆菌:概述
.
5
1、格拉泽氏病(Glässer’s disease)
• 1910年,德国细菌学家格拉泽氏(Glässer)首 先发现:
– 猪的关节炎
– 广泛性浆膜炎
与副猪嗜血杆菌(H.parasuis)有关
.
2
于是,我们猪舍,看到饲养员和兽医正在打疫苗。
通过检查,我发现猪 场存在3个问题: •大约20-30%的母猪奶 水不好; •饲养员自己补铁和去 势小公猪,基本没有 消毒处理; •打疫苗不换针头。
.
3
• 我们到保育舍见到很多猪关节肿大,喘气。
• “是然 性我副后胸认猪为解膜嗜,剖炎血您了和杆这几 腹头 膜仔 炎猪 。,发现明显的纤维素
• 目前HPS 至少分为15个血清型。 世界范围血清学调查以 4、5、 13型较为流行。
Nontypeable, 14%
Serovar 14, 9%
Serovar 1, 3, 6-11, 15, 11%
Serovar 2, 8%
• 1、5、10、12、13、14型毒力 最强。死亡率高,症状典型。
Serovar 13, 11%
副猪嗜血杆菌病
张树 2014年3月
.
1
2008年夏天,我拜访1个猪场。老板告诉我:“每年夏天,我猪 场的小猪都有发病,一个月下来,死亡不少。”
“跛行的猪不少,关节肿的厉害。发烧的、喘气的明显得很,”老板接 着介绍。
“您用药治疗了吗?”我问。
“别提啦!啥药都用了,土霉素的‘三针保健’、头孢、饮水投药都用 上了,还是不见好。”老板唉声叹气。
• 与其它嗜血杆菌种属间缺乏核酸同源性,因而在巴斯 德菌属中,其分类学位置仍未确定。并且HPS菌株间存 在大量的异源基因,存在不同的细菌类别。
.
12
病原(2):培养特性
HPS 在血 液琼 脂上 培养 特性
HPS 染色 形态
HPS第1代菌,菌落细小而透明
(何启盖,2003)
.
13
病原(3):血清型
• 若断奶时带菌仔猪比例小,断奶后从带菌 猪向未定居HPS的猪的传播速度很慢。
• 若仔猪在断奶后定居.HPS,由于此时缺乏母10
二、病原
.
11
病原(1)
• 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可见荚膜。
– 1943年称为猪嗜血杆菌 – 1960年称猪流感嗜血杆菌,在证明生长时不需要X因子(血
红素和卟啉类物质)严格需要NAD和V因子后,称副嗜血杆 菌。
– 继发/混合性致病:见于保育中期-生长期
• 蓝耳病、圆环病毒的“指示病”,即在病毒性疾病
发生后继发感染; .Fra bibliotek84、为什么副猪嗜血杆菌越来 越厉害?
• 与蓝耳病/圆环病毒的发生有关
– 造成猪群免疫抑制,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
• 与现场管理的关系:
– 混群、引入新种猪易发生Glässer’s病。 – SPF猪群或高度健康猪群仍然可能发生=>严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