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年鉴(2000版)-气象部分
苏州气候概况

苏州位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温暖潮湿多雨,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冬夏季长,春秋季短。
无霜期年平均长达233天。
境内因地形、纬度等差异,形成各种独特的小气候。
太阳辐射、日照及气温以太湖为高中心,沿江地区为低值区。
降水量分布也具有同样规律。
这种小区域气候差异将全市作物种类分成太湖林果气候区、南部双、三熟制气候区、中部稻麦二熟和三熟并存气候区、沿江棉、粮轮作气候区。
一、辐射和日照苏州境内太阳辐射年总量为焦耳/平方米,最多的1967年为焦耳/平方米,最少的1970年为焦耳/平方米。
太阳辐射量以夏季为最大,为焦耳/平方米;春季次之,为焦耳/平方米;秋季为焦耳/ 平方米;冬季仅为768. 2焦耳/平方米。
由春到夏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增加,太阳辐射月,总量持续增值。
至7月份,总量最大为焦耳/平方米,之后又呈递减状态;2月份,月总量最小为焦耳/平方米。
常年平均日照时数为小时,最多年份1967年为小时,最少年份1952年为小时。
日照时数的季节分布是:春季(3?5月)小时,夏季(6?8月)小时, 秋季(9 一11月)小时,冬季(12?2月)小时。
日照时数的月,总量2 月份最少,仅小时,以后逐月递增;8月份最多,达240小时。
以后又逐渐减少。
10月份因晴天日数增多,日照时数比9月份略有回升,11月份起又呈递减状态。
日照百分率全年平均为44%,夏季最大为49%,其次是秋季为47%,冬季为42%春季最小为39%。
气温(公元前3000 一公元1900年)据各类资料记载,大致可划分为新石器时代温暖期、春秋战国温暖期、三国寒冷期、隋唐温暖期、北宋寒冷期、南宋元初温暖期、元明寒冷期、清代寒冷期。
苏州与全国的温暖变化稍有不同,即使与属于同气候区的南京、上海相比,冬季比南京暖,但比上海冷;夏季比南京凉,而比上海热。
20世纪苏州的气温变化(1901 一1985年),前30年温度较低, 30年代后期气温上升到多年平均值之上,40年代后期到50年代前期高于平均值?°C。
《苏州年鉴》2004年卷出版发行

《苏州年鉴》2004年卷出版发行
哈幸凌
【期刊名称】《年鉴信息与研究》
【年(卷),期】2004(000)006
【摘要】由《苏州年鉴》编纂委员会编纂、古吴轩出版社出版的《苏州年鉴》(2004)近日正式出版发行,与之相配套的光盘版也同时发行,这是《苏州年鉴》创刊以来首次发行光盘版。
【总页数】1页(P13)
【作者】哈幸凌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37
【相关文献】
1.《南康年鉴》2004年卷出版发行 [J],
2.《苏州年鉴》2005年卷出版发行 [J], 哈幸凌
3.《宜兴年鉴》2004年卷6月出版发行 [J], 毛敏燕
4.渭南师范学院编辑的《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年鉴》(2004年卷)出版发行 [J], 詹歆睿
5.《中国口腔医学年鉴》2004年卷出版发行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苏州年鉴(2000版)-气象部分

苏州年鉴(2000版)-气象部分苏州年鉴(2000 版)-气象部分发稿单位:苏州市气象局审稿人:唐务全撰稿人:黄冠乐联系地址:三新路188 号邮政编码:215021电话/传真:7266347发稿总字数:4600发稿日期:二ooo年三月二十七日【气候概况】1999年苏州气候概况:1999年苏州市年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近1C,全年除夏季气温偏低外,其余各季平均气温均比常年偏高,尤以冬季最为明显,是1987 年以来的第13 个暖冬年。
年降水量、平均梅雨量、年和夏季暴雨日数,均创历史最高记录。
全年除冬季日照时数比常年偏多外,其余各季均偏少,尤其是夏季仅为常年的一半。
(黄冠乐)【气候特点】1999 年苏州市的气候特点是:气温偏高, 冬暖夏凉。
降水特多,入梅早,梅雨期长,梅雨量多,是典型的丰梅年。
多灾害性天气。
1.暖冬史之最,日照显偏多冬季(1998年12月—1999年2月)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2C以上,是历史上冬季平均气温最高的年份。
冬季降水量比常年稍有偏少。
冬季日照时数比常年明显偏多。
2.春暖终霜早,降水日照少春季(3月一5月)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1C多。
终霜日比常年早17 天。
季降水量比常年稍偏少。
其中 3 月降水比常年偏多。
季日照时数比常年偏少,偏少最明显的是 3 月份。
3.冷夏梅雨多,降水超历史夏季(6月—8月)平均气温比常年偏低,7月中旬明显偏低,创历史新记录。
整个夏季未出现高温。
季降水量比常年偏多明显,特别是6月和8 月分别比常年偏多2-3 倍,创历史最高记录。
夏季暴雨日数、8 月份降水日数也都超过历史记录。
梅雨期造成的灾害为历史罕见。
季日照时数比常年偏少近 1 倍。
4.初秋有高温,霜迟日照少秋季平均气温比常年稍偏高,9 月上旬出现日最高气温》35°C的高温天气。
初霜比常年迟10天。
季降水量比常年稍偏多。
季日照时数比常年偏少 2 成多。
(黄冠乐)气象灾害】1999 年主要灾害性天气有:1.梅雨和暴雨苏州今年自 6 月7 日受今年第3号热带风暴的影响入梅以后,全市阴雨连绵,暴雨频繁,降水主要集中在苏州南部,北部相对小一些。
昆山水文气象资料

昆山地处江苏省东南部,属北亚热带南部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冬冷夏热,光照充足,雨水充沛,雨热同期,无霜期长,气候资源丰富。
但也因各年冬、夏季风进退早迟,强度不一,温度和降水的年际变化较大,分布不均,旱涝、高温、大风、霜冻等气象灾害时有发生。
根据近三十年(1980~2009年,下同)气象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为16.1℃,极端最高气温38.7℃,极端最低气温-8.0℃。
年平均降水量1133.3毫米,最多年降水量1522.4毫米,最少年降水量826.1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124天,最多年降水日数144天,最少年降水日数99天。
年平均日照时数1974.8小时,最多年日照时数2307.4小时,最少年日照时数1643.4小时,年平均日照百分率45%。
年平均相对湿度79%。
年平均初霜日11月13日,终霜日3月26日,年平均无霜日230天。
年平均风速3.1米/秒,冬季盛行东北风~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年最多风向为东南风。
一、四季特征春季(3~5月)气温逐步回升,雨水逐渐增多。
春季平均气温14.7℃,平均降水量264.2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23.3%,平均日照时数503.1小时,占全年总日照时数的25.5%,春季有时有“倒春寒”和连阴雨天气发生。
夏季(6~8月)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平均气温26.6℃,夏季日最高气温≥35℃的天数历年平均有8.1天。
夏季降水量平均为508.7毫米,比春季增加近一倍,占全年总降水量的44.9%。
初夏有一段集中降水时段,称为“梅雨期”,一般在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末出梅。
“梅雨期”过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进入盛夏高温天气,日照强烈,总日照为585.8小时,占全年总日照的29.7%。
8-9月台风季节,热带风暴(台风)造成大风、暴雨危害。
秋季(9-11月)气温开始逐渐下降,雨水减少,秋季平均气温为18.0℃,近五年来秋季气温持续偏高,平均值均在19.0℃以上。
秋季总降水量平均207.6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18.3%,个别年份有秋旱发生。
苏州天气气候影响评价

苏州年鉴(2002版)气象部分发稿单位:苏州市气象局审稿人:闵锐撰稿人:黄冠乐联系地址:气象路108号邮政编码:215021电话/传真:67266347发稿总字数:4000发稿日期:二○○二年五月三十日【气候概况】2001年苏州气候概况:年平均气温比历年平均值偏高,是1951年以来第二个高值年。
月平均气温只有8月低于历年平均值,其他都偏高,日最高气温≥35℃的高温天气日数比历年平均值多7天。
年降水量比历年平均值偏多24%,月雨量最多的是6月,占全年雨量的28%,最少的是3月。
暴雨日数比历年平均值多2天,其中,大暴雨1天(6月24日),日降雨量152.3毫米。
年日照时数比历年平均值偏少7%。
(黄冠乐)【气候特点】2001年平均气温偏高,降水偏多,日照偏少,雨量分布不均,梅雨期短但梅雨量大,大雨到暴雨比历年偏多近一倍半。
1.冬暖降水多,日照显偏少冬季(2000年12月—2001年2月)各月平均气温都比历年同期偏高2℃以上,属暖冬年。
季降水量比历年平均值偏多43%,雨日比历年平均值偏多5天。
日照时数比历年平均值偏少23%。
2.春暖终霜迟,水少日照多春季(3月—5月)季平均气温比历年偏高,其中3月平均气温与历史最高记录持平,终霜日比常年迟7天。
降水量比常年偏少50%,雨日偏少12天,3月1日—15日、3月26日—4月8日天气特别干燥,高火险天气比多年平均值偏多4—5倍,极易引起森林火灾。
日照时数比常年偏多10%。
3.夏暑大雨多,梅量多期短夏季(6月—8月)平均气温比常年稍偏高,日最高气温≥35℃的高温天气比历年偏多7天,但≥30℃的天气偏少3天。
降水量比历年同期偏多89%,大雨以上天气比历年偏多近1倍半。
梅雨期比常年缩短13天,梅雨量则偏多40%。
日照时数比历年偏少16%。
4.秋水少偏旱,温高日照多秋季(9月—11月)平均气温比历年偏高,降水量比历年偏少34%,偏旱。
日照时数比历年偏多3%,其中,10月中旬比历年偏多43%。
苏州地质概况

苏州地质环境概况(一)自然条件1、气象苏州市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多雨,季风明显,无霜期长,日照充足,是典型的海洋性气候。
多年平均气温15. 7C,极端最高气温(1934年6月26日),极40. 1C 端最低气温-12 . 7C (1931年1月10日)。
多年平均降水量1128 . 9mm最大年降水量1611 . 7mm(1962年),日最大降水量343. 1mm(1962年9 月6日),降水量主要集中在6〜9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0%,多年平均蒸发量1322.6mm(195l〜1984年苏州气象站资料)。
2、水文苏州市地处江南水网区,属长江流域太湖水系,区内地表水系极其发育,主要有太湖、阳澄湖群及大小规模不等的河渠组成。
太湖水域面积2250km2,总蓄水量90亿m3(临界量),全湖平均水位2. 12m湖水水深达3. 33m阳澄湖群:主要有阳澄湖、澄湖、漕湖、金鸡湖等组成,湖底较平坦,除阳澄湖最大水深达9. 5m外,其余均在2m左右。
湖泊之间河汊通连,构成水力联系密切的群体。
主要骨干性的河道有京杭大运河、山塘河、胥江、元和塘等河道连通江海,不同程度受潮汐影响。
还有外城河沿老城区环城分布,箭河沿干将路中部流过。
水位主要受大气降水和太湖排水影响,并受人为控制,常年水位2. 8〜3. 0m其年变幅Im左右。
(二)地形地貌苏州地区西部为低山残丘与山间洼地相间,低山残丘由,窟窿山高构造剥蚀形成,标高多在100〜200m之间,其中341 . 7m 南阳山高338. 2m 西山岛缥缈峰高336. 6m 为区内制咼点,其相对咼差可达300余评估区西段附近有灵岩山海拔标高182m 天平山201m 狮子山114. 5m 均由花岗岩组成;还有何山海拔63. 8m岩性为火山喷发岩。
山间洼地由冲洪积与冲湖积物组成。
苏州东部地区则为广阔的冲潮积平原。
多湖群、河塘分布,系典型的水网化平原。
评估线路主要在平原与山间洼地通过。
苏州常见气象灾害及防御

铁路、线路 巡查维护,做好 道路清扫和积雪 融化工作。 3、驾驶员小心 驾驶,车辆应当 采取防滑措施。
暴雪防御措施
4、要注意防寒保暖,尽量不要外出,必须外 出的,应注意穿戴保暖,应穿防滑底的鞋,防
止摔跤而造成骨折 5、船舶进港避风, 高空、水上等户外人 员停止运行,高速公 路暂时封闭 6、加固棚架等易被雪 压的临时搭建物
台风的级别
台风的危害
台风“麦莎”考验石浦 港
被台风刮倒的无锡高压线塔
台风的危害
台风的危害
2008年9月上、中旬,飓风“艾克”(2005年 “卡特里娜”飓风后对美国城市袭击力最大的一 场飓风)对北美大陆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具体如下:
造成海地48人死亡,其中13名是儿童 造成古巴数人死亡,经济损失达数十亿美元 导致美国80-180亿美元的保险索赔
暴雨来势迅猛,常引起江河泛滥、冲毁堤坝、 房屋、道路、桥梁、淹没田野,也会引起山洪暴 发、泥石流和山体滑坡,造成严重的经济及生命 财产损失。
暴雨气候概况
苏州平均每年出现暴雨2-3次,大暴雨约为8~9年一 遇。暴雨在3~10月均可出现,6~9月是各种暴雨出现最多 的时段,约占总数的90%,10月份以后暴雨锐减。
1人在鱼池附近的石棉瓦矮棚中避雨,被雷 击中,经抢救无效死亡。
雷电气候概况
苏州全年平均有28个雷暴日,最多年份达55 天,最少年份仅16天。
雷暴主要集中在4~9月份,约占全年雷暴日 的90%以上,尤以6~8月为最多。
太湖、阳澄湖、淀山湖等地是全市雷暴多发 地区。太湖边的东山,每年雷暴日比市区多12 天,比昆山、太仓等地多10天左右。
有雾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苏州年鉴(2005版)

苏州年鉴(2005版)气象部分发稿单位:苏州市气象局审稿人:黄冠乐撰稿人:黄梦泽联系地址:莫邪路邮政编码:215021电话:67266347传真:67247660电子邮件地址:hmz@ 发稿总字数:3200发稿日期:二○○五年四月三十一日【气候概况】2004年苏州气候概况:2004年平均气温比历年异常偏高,且月月偏高,年极端最高气温38.1℃。
35℃以上高温日数21天。
年降水量比历年略偏少;全年雨日106天、暴雨日1天。
年日照时数比历年偏多42.7%,其中1月和9月日照时数偏少,其余各月均偏多。
【气候特点】2004年气温持续偏高;年雨量偏少且分布不均,梅雨量北多南少差异明显,强对流天气较常年偏多并造成一定的灾害;日照时数明显偏多。
1. 暖冬明显,雨多日照正常冬季(2003年12月-2004年2月)平均气温比历年偏高1.6℃,其中2月中、下旬气温异常偏高,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值。
极端最低气温-4.3℃,出现在1月22日和25日。
冬季雨量比历年偏多45%,月降水量分布不均,12月略偏少,1月又是常年的2.1倍,2月份偏多。
冬季日照时数接近常年。
2. 春暖乍寒,终霜迟日照多春季(3月-5月)平均气温比历年偏高1.4℃,三个月平均气温均比常年偏高1.0℃。
3月中旬后期和4月上旬处各出现一次寒潮天气过程,24小时降温分别为17.0℃、13.8℃,最低气温-2.8℃、-5.0℃。
终霜日比历年推迟约10天。
春季雨量接近常年,雨日偏多5天。
季日照时数较历年偏多59.2小时。
3. 暑热时长,降水少日照多夏季(6-8月)平均气温比历年偏高1.4℃,高温日数21天,极端最高气温38.1℃,出现在7月24日。
7月18-30日和8月4-9日出现两段持续高温。
夏季雨量约为常年同期的75%,其中7月份降水偏少明显,仅为常年同期的66%。
6月14日入梅,7月27日出梅,入梅正常,出梅偏早,梅期偏短,梅雨量偏少且分布不均,表现为北多南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年鉴(2000版)-气象部分苏州年鉴(2000版)-气象部分发稿单位:苏州市气象局审稿人:唐务全撰稿人:黄冠乐联系地址:三新路188号邮政编码:215021电话/传真:7266347发稿总字数:4600发稿日期:二○○○年三月二十七日【气候概况】1999年苏州气候概况:1999年苏州市年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近1℃,全年除夏季气温偏低外,其余各季平均气温均比常年偏高,尤以冬季最为明显,是1987年以来的第13个暖冬年。
年降水量、平均梅雨量、年和夏季暴雨日数,均创历史最高记录。
全年除冬季日照时数比常年偏多外,其余各季均偏少,尤其是夏季仅为常年的一半。
(黄冠乐)【气候特点】1999年苏州市的气候特点是:气温偏高,冬暖夏凉。
降水特多,入梅早,梅雨期长,梅雨量多,是典型的丰梅年。
多灾害性天气。
1.暖冬史之最,日照显偏多冬季(1998年12月—1999年2月)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2℃以上,是历史上冬季平均气温最高的年份。
冬季降水量比常年稍有偏少。
冬季日照时数比常年明显偏多。
2.春暖终霜早,降水日照少春季(3月—5月)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1℃多。
终霜日比常年早17天。
季降水量比常年稍偏少。
其中3月降水比常年偏多。
季日照时数比常年偏少,偏少最明显的是3月份。
3.冷夏梅雨多,降水超历史夏季(6月—8月)平均气温比常年偏低,7月中旬明显偏低,创历史新记录。
整个夏季未出现高温。
季降水量比常年偏多明显,特别是6月和8月分别比常年偏多2-3倍,创历史最高记录。
夏季暴雨日数、8月份降水日数也都超过历史记录。
梅雨期造成的灾害为历史罕见。
季日照时数比常年偏少近1倍。
4.初秋有高温,霜迟日照少秋季平均气温比常年稍偏高,9月上旬出现日最高气温≥35℃的高温天气。
初霜比常年迟10天。
季降水量比常年稍偏多。
季日照时数比常年偏少2成多。
(黄冠乐)【气象灾害】1999年主要灾害性天气有:1.梅雨和暴雨苏州今年自6月7日受今年第3号热带风暴的影响入梅以后,全市阴雨连绵,暴雨频繁,降水主要集中在苏州南部,北部相对小一些。
到7月19日出梅全市平均梅雨量是常年的三倍多,超过了大涝年份的1991年、1995年及1996年。
尤其是6月8-10日和24-30日出现了两段连续性大到暴雨过程,使全市河湖水位猛涨,7月1日全面突破历史最高水位,太湖平均水位一度高达5.08米,水位和降水量均高于百年一遇的1991年,造成局部严重洪涝灾害。
2.热带气旋:全年先后有9904、9906、9908、9911号热带气旋对我市产生一定影响。
特别是9904、9906号热带气旋影响时,恰逢我市洪涝,一度使太湖和内河水位踞高不下。
3.冰雹5月10日受华北冷涡南落的影响苏州,常熟出现冰雹、大风、雷雨等强对流天气,其强度之强,影响范围之广,为近十年来所罕见。
据统计苏州全市22万亩小麦和1.3万亩油菜不同程度倒伏受损。
其中约10万亩三麦,1万亩油菜受损严重。
常熟市有10.6万亩油彩受损,其中2.6万亩三麦绝收,估计经济损失达2346.56万元。
农付业估计经济损失279万元,工业及房屋设施等损失285万元,估计直接经济损失达3010.56万元。
(黄冠乐)【气候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1.小麦全生育期农业气象条件与常年同期相比总的特点是热量充足,雨量偏少,日照基本正常。
2月份的2次冷空气虽然不强,低温持续时间仅1-2天,却导致全市小麦普遍遭受冻害。
3月份多阴雨天气,对穗发育不利,也使小麦纹枯病大面积发生,为历史同期最高的一年;小麦赤霉病发生率也达40%以上。
5月10日下午的冰雹雷雨大风天气过程,造成局部地区小麦、油菜损失较大。
收获期以晴天为主,有利于小麦收、脱、翻、晒。
2.水稻全生育期的农业气象条件总的特点是气温前期偏低,后期偏高。
早梅严重影响直播稻及时播种,受梅雨期暴雨和连续阴雨影响秧田积水严重,土壤严重缺氧。
受丰梅影响全市36%的稻田严重受淹,受灾面积主要在吴江、吴县和昆山。
长时间的阴雨寡照,不利于水稻光和产物的积累,千粒重明显低于去年。
进入收割期多晴好天气,对单季晚稻的收割、脱晒、归仓都十分有利。
(黄冠乐)【气象服务】面对1999年大气环流的超常规变化和百年不遇的洪涝,全市气象部门按照温家宝副总理、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省气象局要求,在市气象局的统一领导下,振奋精神,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严密监视天气的复杂变化,认真分析,准确预报,主动服务,取得较好效果,受到各方好评。
首先,认真做好汛前准备工作,确保思想、组织、技术三落实。
汛前,我市各级气象部门成立了市县两级的汛期气象服务领导小组,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建立和完善服务制度,从领导到值班人员的职责、从起始到跟踪、善后服务方式等都作了具体要求。
把原先5到9月的汛期服务时间扩展到4月1日至10月5日。
在市委市政府宣布苏州进入紧急防汛期后,市气象局立即召开局务会、全局大会,要求一切工作要以当前防汛抗洪服务为中心,停止一切无关活动和会议。
其次,积极利用现代化建设成果,及时改进服务形式和内容,实现决策服务手段的现代化。
市气象局对服务内容的组织、发布方式重新进行了设计和规划。
新增向市委市府领导及有关部门发送《苏州重要气象信息专报》和通过“苏州气象”网站中的“FTP”服务向有关服务单位发送服务材料。
第三,关键时刻全力以赴,尽职尽责,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活动当好决策参谋。
在全年的气象预报服务中,全市气象部门上下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夜以继日地工作,技术人员认真分析每一次天气过程,从5月10日的冰雹过程到9911号台风,从6月7日的入梅到7月19日的出梅,从春运到庆祝共和国50华诞、澳门回归、迎千禧年等,关键时刻、重大过程都做出准确的预报,并及时服务。
尤其是6月26日以后,全市气象部门各级领导吃住在值班室,预报、网络、机务、行政后勤等人员全部到岗到位,通宵值班。
有些市(县)局领导每天参加政府的防汛碰头会,连续值班最长的达24天,吴县局领导常驻该市防汛指挥部开展服务;有的领导和业务人员还带病坚守岗位;吴江站值班人员克服观测场进水的困难坚持观测。
整个汛期市气象局除当面、电话向党政领导和防汛部门服务19次,每天按时发送两次《政府天气公报》和《晚间天气公报》的书面分析预报意见传到市委、市政府办公室和市、城区防汛指挥部及苏州工业园区、新区防指等单位以外,还向市委市府领导及有关部门发送《苏州重要气象信息专报》30份、台风专题服务材料7份、汛情分析3份、其他专题服务材料17份。
还通过“9210”和“FTP”发送的专题服务材料47份、专题分析报告14份、天气实况和台风动态图12份。
为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正确决策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得到领导们的普遍赞誉。
同时加强与报社、电视台、广播电台等新闻部门合作,向社会公众提供气象信息,据统计,梅汛期共向新闻单位提供信息21条,接受采访9次。
苏州市气象局和气象台杨金彪台长被中国气象局授予“1999年度重大气象服务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称号,苏州市局、吴江市局和太仓市局郑子煊局长分别被当地党委政府授予“1999年抗洪救灾先进集体”和“1999年抗洪救灾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
(黄冠乐)【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1999年,市气象局抓住新业务楼启用和建设县级气象卫星通讯地面站(PCVSAT)这两个机遇,积极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
一是认真组织实施市气象局新业务楼内的智能化网络布线系统,使市局的局域网进一步完善和扩大。
局内具备上网条件的计算机都已入网,网内各计算机都可互传文件、使用天气预报人机交互系统、浏览卫星云图和公用信息网内容等。
二是县级PCVSAT已全部建成,不仅解决了一直困扰我市气象部门的市县数据通讯问题,而且使县级气象站的现代化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在1999年梅汛期服务中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市-县还实现了通过Internet或分组交换网的有线通讯,各类预报服务产品通过网络从市气象台服务器中直接调用,大大丰富了气象资料信息的来源,基本做到在第一时间里将预报服务材料传递到政府、县气象局和有关服务单位,提高了预报服务时效,促进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由市政府投资建设的自动气象站网,至12月已完成1个自动站的安装任务。
(黄冠乐)【全市气象工作会议】1999年4月18日下午,苏州市政府在市气象局新业务楼会议室召开全市气象工作会议。
苏州市委副书记、人大主任黄俊度、人大副主任王振明、副市长江浩、市委副秘书长吴云高、市府副秘书长浦荣皋、政协副秘书长张献林,市有关部、委、办、局的负责人和各市(区)分管市(区)长、办公室主任,气象局长以及苏州市局科级以上干部、高工参加了会议。
省气象局胡辛陵局长、办公室桑凤章主任专程到会祝贺。
会议由市政府浦荣皋副秘书长主持。
(黄冠乐)【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我国第一部《气象法》于1999年10月31日颁布,2000年1月1日开始施行。
为此,在年底前,全市各级人大、政府和气象部门就《气象法》的颁布实施进行了广泛宣传。
苏州市人大、法制局和气象局联合召开了苏州市贯彻实施《气象法》新闻发布会,苏州市人大王振明副主任、政府江浩副市长、法制局钱新中副局长等发表了讲话。
太仓市的四套班子领导、农口各部门主要领导和计委、经委、法制局、财政局以及各乡镇分管领导60多人参加了太仓市贯彻实施《气象法》新闻发布会,张家港市人大、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领导举行了座谈会,各市分管书记或市长都发表了电视或广播讲话。
(黄冠乐)【外事活动】1999年8月31日-9月1日由中国气象局颜宏副局长、省气象局胡辛陵局长陪同的非洲多国别(15国)气象考察团来苏访问,下榻南园宾馆。
苏州市政府江浩副市长、浦荣皋副秘书长在南园宾馆分别会见了中国气象局颜宏副局长、省气象局胡辛陵局长和考察团全体成员,市气象局任健局长、黄小林副局长参加会见,并共进晚餐。
考察团在苏期间由任健局长陪同参观了苏州市气象局和昆山市气象局,游览了苏州园林。
中共昆山市委黄继忠副书记、市政府张副市长到昆山市气象局迎送和会见考察团全体成员。
(黄冠乐)【第十一届全国热带气旋科学讨论会在苏召开】1999年12月15-18日第十一届全国热带气旋科学讨论会在苏召开。
苏州市政府江浩副市长出席开幕式致贺词并与会议代表一起合影留念。
此次会议由中国气象学会第24届天气与极地气象学委员会主办,热带气象学委员会和海洋气象学委员会协办,江苏省气象局和苏州市气象局承办。
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李泽春、许健民,中国气象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气象学会任广昌理事长,江苏省气象局胡辛陵局长、业务发展处潘光照处长等参加了会议。
市气象局圆满完成了承办任务,得到130多位与会代表的好评。
(黄冠乐)【创建文明行业活动】1999年是全省气象系统开展创建文明行业活动最关键的一年,市气象局在抓紧、抓实、抓深、抓细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