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审美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及启示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及启示

对现代音乐治疗的启示
运用音乐进行心理治疗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认为,音乐可以影响人的情感和 心理健康,好的音乐可以起到心理治疗的作用。现代音 乐治疗可以借鉴这一思想,运用音乐进行心理治疗,通 过音乐的聆听和创作来调节情绪、缓解压力、促进身心 健康。
注重音乐的养生功能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认为,音乐可以起到养生作用, 好的音乐可以使人心情愉悦、精神焕发。现代音乐治疗 可以借鉴这一思想,注重音乐的养生功能,运用音乐来 调节人的生理和心理状态,达到养生保健的作用。
注重实践和技能的培养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强调实践和技能的培养,认为只有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技能训练,才 能达到对音乐的真正理解和掌握。现代音乐教育可以借鉴这一思想,注重学生的实践和技 能训练,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和表演能力。
强调音乐的情感表达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认为,音乐是情感表达的重要途径,好的音乐应该能够真实地表达 出作者的内心情感。现代音乐教育可以借鉴这一思想,注重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情感体验,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
元明清时期,戏曲成为主要的艺术形式之一,音乐与戏剧的结合更加紧密。这一时期出现了“声腔” 这一新的音乐形式,使音乐的表演形式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03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 内容和特点
音乐与道德的结合
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认为,音乐与道德 有着密切的联系,音乐可以影响人的情感 和行为,从而起到教化作用。因此,古代 的音乐作品往往蕴含着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念。
01
提出了“和”作为中国古代音 乐美学思想的核心概念,强调 了音乐与社会、道德的协调和 融合。
02
发现了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 中对于“意境”的追求,反映 了古人对于音乐艺术的深度理 解。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艺术与社会观念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艺术与社会观念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艺术与社会观念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音乐艺术和社会观念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代中,音乐艺术不仅是人们娱乐和文化交流的一种形式,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

一、音乐的作用与社会地位在春秋战国时期,音乐被赋予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

它被认为是一种有助于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手段,也被视为一种能够激发人们文化情感的工具。

当时的统治者普遍重视音乐教育,将其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这个时期,音乐家和音乐才子也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他们常常被各个诸侯国的贵族请去,为他们演奏音乐、创作曲子。

许多音乐家也常常被诸侯国争相拉拢,希望能够借助他们的音乐技巧来增加自己的影响力和地位。

二、音乐的风格与文化交流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风格丰富多样,受到不同地域的文化影响。

每个诸侯国都有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流派。

例如,郑国的音乐独具特色,以其悲壮和豪迈的旋律风格而闻名。

而从楚国传入的音乐则更为热情奔放,富有南方地区的特色。

这些不同的音乐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各个地区的文化差异和特点。

由于当时各个诸侯国之间的交往比较频繁,音乐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交流方式。

不同地区的音乐家经常互相交流,从而促进了不同地方音乐的交融和发展。

这种文化交流也为后来中国古典音乐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三、音乐与社会观念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和消遣,更是承载了一定的社会观念和价值观。

音乐被视为一种能够塑造人们性格的工具,通过音乐的教育和熏陶,人们能够培养出道德修养和情感的自控能力。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也受到了一些思想家的重视。

例如,孔子曾经对音乐的作用有着深刻的思考,并提出了一些关于音乐的观点。

他认为音乐应该是端正的、庄重的,能够使人们的情感得到调节和升华。

这种音乐观念在之后的历史中对中国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艺术与社会观念紧密相连,互相影响。

略论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三家的音乐思想

略论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三家的音乐思想

略论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三家的音乐思想
“儒、墨、道”三家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学派。

在不同时期,它们
对文学、诗歌、乐史、音乐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它们对音乐思想的倡导。

儒家在论及音乐思想时,主要将音乐与礼仪相结合,强调此乐此礼的互为协调,将乐的作
用归结为礼神的崇拜和祭祀。

据儒家文献记载,当时的活动场合有“建立乐,禁止叫嚣,
礼乐应当相伴轨”。

由此可见,儒家认为音乐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熏陶,乐律可提供当时政
治形势下的制约,表达了其重视礼仪作为证明文明的情怀。

墨家主张“以道决墨”,音乐一方面不受外在政治束缚,另一方面也有其独特的审美理论,
其理论认为,乐教、乐法和乐句三者相互协调,各居其位,共同构建一套系统。

墨家认为,乐调不可单独存在,而是通过乐曲的构成才能表现出来。

道家主张“以气治乐”,其音乐思想主要表现在道教的两个层面:一是音乐作为礼仪的重要
组成部分,呼唤“大道”;二是音乐作为一种能够宣泄感受的艺术形式,渗透着真如之灵。

传说韩愈“辨妙宗咒”,王羲之“调知音”,无一不是道家音乐之精华。

从上述三家可以窥得,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思想既继承传统的宗教属性,又具有自身的艺术属性。

儒、墨、道三家都赞美乐在礼仪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乐律与礼仪的相互调和,推崇能够宣泄感受的音乐形式。

也是由于它们对音乐的审美认识,最终形成了传统中国音乐
的理论基础。

探究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探究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探究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作者:薛颖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13期【摘要】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纷争四起,在思想上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音乐思想主要分“倡乐”和“非乐”两部分,以儒、墨、道三家最具代表性,各流派在对于音乐的价值性和功能性问题上提出不同观点。

本文主要以先秦时期儒家的音乐思想为探究对象,深入分析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以便全面的了解儒家思想在我国音乐文化中的发展。

【关键词】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周代分为西周和东周,西周时期,周室依旧掌控着统治天下的权威,直至东周,王室日渐衰落,只落得天下共主的虚名并无实权。

中原各国之间开始相互兼并和争霸,群雄四起,纷争不断,在历史上出现了著名的春秋五霸。

周王室岌岌可危,早已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朝代更迭,新旧社会交替,一场重大变革随即而来。

二、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主要是孔子、孟子、荀子,他们对于音乐问题的某些主张,对儒家音乐思想产生重大影响。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世界闻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有“圣人”之称。

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晚年致力于教育,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与空谈理论者所不同的是,孔子能从相当广阔的角度看音乐问题,他的音乐思想是从他的只言片语中体现出来的。

其审美理想是“文质彬彬,尽善尽美”,即音乐的形式和内容要相得益彰,内容要尽善,形式要尽美;他听过《韶》乐后“三月不知肉味”,认为其尽善尽美,是完美音乐的代表,并评价《大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的准则是“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即思虑纯正,没有邪念,快乐但不放纵,忧伤但不伤其身心。

孔子讲究“仁”与“乐”,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强调音乐在政治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为政必先兴礼乐”,“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他认为改善社会风尚再也没有比音乐更好的手段了。

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音乐教育思想

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音乐教育思想

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音乐教育思想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音乐教育思想
儒家的音乐教育思想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鼓励学习,其中包括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以礼仪教育为主,要求学生坚持传统乐律,在社会上表现出高尚的品德。

他们强调仪式和礼仪,认为音乐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发展,是一种规范的行为训练,有助于市民的思想教育和道德修养。

在儒家的音乐教育中,有四种不同形式的音乐:礼乐、抒情乐、舞乐和器乐。

礼乐是以礼仪和节日庆典为主场景,其重点关注节日礼仪,维护礼仪应有的文明和传统,庆祝各种节日及待客仪式;抒情乐则以抒情诗歌、哀乐、慷慨和动人琴声为特点,表达学者和文人追求艺术美的内心世界;舞乐注重场景营造,以夸张的表演和激情的舞蹈来表达一个个美好的故事;器乐则重点体现用乐器来表达情感,使用乐器会使展现的故事更加丰富,更易理解。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乐律,它们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思想,提高他们的品德,还
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春秋战国时期建立的音乐教育思想,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极
大的活力,给今天中华民族带来了灿烂的文化色彩,凝聚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敬佩,也受到世界各国的赞赏。

浅析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音乐教育思想-精品教育文档

浅析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音乐教育思想-精品教育文档

浅析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音乐教育思想-精品教育文档浅析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音乐教育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周朝的礼乐制度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从而形成了所谓“礼崩乐坏”的局面。

同时,经济基础的变革催生了社会思潮的根本性转变,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局面。

新思潮对教育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仅教育的主体从官方转向民间,教育的思想也有了根本的变革,儒家的教育理念逐渐成为主导思想。

儒家“六艺”之一的《乐》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得到显著提高,在这一时期形成了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音乐教育思想。

一、春秋战国时期音乐发展简况西周时期宫廷建立了完备的礼乐制度,雅乐盛行于祭祀与典礼等各种活动中。

这时期的音乐高度发达,有确切文献可考的乐器就多达70多种,此外还建立了我国最早的乐器分类法――“八音”。

周平王东迁以后,雅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进而造就了我国音乐发展的第一次繁荣。

但随着中央政权的衰落和礼乐制度的崩溃,雅乐的地位逐渐衰微,新乐逐渐兴盛起来,音乐由官方向民间转变趋势的日益明显。

例如,当时社会下层流行的地方音乐地位逐渐上升,并出现了《诗经》这样的歌诗总集,其中的“国风”记载了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

由于音乐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乐器、音乐理论都有了重大的突破,同时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音乐家。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的乐器更加精美,音律更为准确,诞生了筝、笛、筑等一些新的乐器。

在众多乐器当中,尤以琴的运用最为广泛,著名的演奏家有师旷、师文、伯牙等。

器乐演奏的形式也不再只是局限于独奏,而是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合奏,其中以编钟和鼓为主的“钟鼓之乐”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歌唱艺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专门进行歌舞表演的歌人。

随着俗乐的发展,还出现了一些出色的民间歌唱家,如:韩娥、王豹、绵驹,以及歌唱教师秦青等。

音乐理论在这一时期也有了新的突破,出现了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三分损益法”。

简论春秋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地位与影响

简论春秋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地位与影响

简论春秋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地位与影响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是一个闪烁着思想的光芒的百家争鸣时期,其既是我国思想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也是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第一个高峰。

孔子的“礼乐观”、老子的“大音希声”、庄子的“自然之乐”、墨子的“非乐观”等等这些对音乐的认识,集中代表了我国音乐美学思想在先秦时期发展的最高成就。

但这些经典的论乐文字,深刻的音乐思想,并不是在战国时期才出现的,而是有一个发展的历史过程,也就是说这些音乐思想有其更为久远的历史渊源。

本文通过对先秦有关音乐美学思想文献史料的梳理和解读,认为春秋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是战国时期乃至后世音乐美学思想的源头,其对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中国的音乐美学思想渊源久远,博大精深。

早在春秋时期,就不乏有一些政治家和思想家对音乐的功能、意义进行过精辟而深刻的论述。

这些论乐的文字虽然不是“就乐论乐”,而仅仅是夹杂在为邦治国的策略和言论之中,且多为只言片语,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但这些论乐思想却已初步涉及到音乐的本质等多方面的特征,它们对后世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品格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虢文公的音乐省风观。

虢文公认为,“音官”能“风土”。

即能“以音律省土风”,通过吹律管测知风气是否和畅,协风是否到来,这就涉及天、人关系,肯定了人为的声律与自然的风、气可以相通,也就肯定了音乐与四时之风及决定四时之风的阴阳之气的联系,肯定了音乐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史伯的“和同”说。

史伯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即“以他平他”,异类相杂,才能产生新的事物,并使之繁衍不息;“以同裨同”,同类相加,则只有量的增加,而不可能产生新的事物。

这是美的事物的普遍规律,音乐之美也不能违背这一规律。

他又进一步阐释了所谓“以他平他”异类相杂,最基本就是“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万事万物都是由这五种基本物质所构成,音乐也不例外。

基于这样的认识,史伯认为音乐和自然万物、社会人事同构,也应取“和”而去“同”,所以“声一无听”,单一的声音不可能动听,而要“和六律以聪耳”,以高低不同的众多乐音组成悦耳的乐曲。

浅论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三家的音乐思想

浅论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三家的音乐思想

浅论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三家的音乐思想摘要: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期,形成了一个学术思想极其活跃的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

“乐”作为当时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一部分内容,在理论上亦得到进一步阐述。

其中儒家、墨家和道家三个流派在音乐的社会作用、审美观点、音乐与政治、伦理道德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形成了各自的音乐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对儒、墨、道三家音乐思想进行分析和思考,以求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

关键词: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道家音乐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期。

随着西周的解体、奴隶制的瓦解,各个阶级的代言人,各个流派的思想家,纷纷提出了各自的政治思想和学术观点,互相争论,互相影响,形成了一个学术思想极其活跃的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

“乐”作为当时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一部分内容,在理论上亦得到进一步阐述。

就其学术思想类型来说,大多数属于音乐社会学和音乐美学范畴。

其中儒家、墨家和道家三个流派在音乐的社会作用、审美观点、音乐与政治、伦理道德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形成了各自的音乐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音乐思想史中具有代表性。

对儒、墨、道三家音乐思想的研究和思考,对于深入了解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仍有其现实意义。

儒家音乐观的创始人和奠基人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其有关“乐”的思想和言论,主要散见在《论语》《礼记》和其他一些先秦文献中。

他的音乐思想为后世儒家音乐思想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但是却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战国后期思想家荀况所著《荀子·乐论》是我国古代第一篇系统、完整的音乐美学论著,其不仅继承了孔子强调乐在政治、道德和社会风气方面所具有的教化作用,从仁爱出发采取“中和”态度去制乐、赏乐的礼乐观,而且还对乐不是人的一种可有可无的行为,而是人思想感情的表现,这种表现需用礼来加以节制的思想作了进一步发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审美教育思想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摘要:作为一名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一直对古代音乐教育具有浓厚兴趣。

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音乐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必须“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审美思想,简述对现代音乐教育的意义。

关键词:音乐教育审美春秋战国
我国具有数千年优秀的音乐文化传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前,我们便可以感受到音乐教育的审美意义。

在《尚书·舜典》中记载:“夔,命汝典乐,教胄子。

直而温。

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各抒己见,音乐审美教育理念隐藏在其论著之中。

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许多学派。

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儒、墨、道、法四家,而《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则是这四家的代表著作。

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人
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仁”,对于音乐,孔子认为应该符合礼乐的标准,音乐可以教化民众成为一名有素质的公民,这就是音乐的教化意义,如何评定一位公民是有素质的呢,按照孔子的说法,这一位公民是具有“仁”的。

何为“仁”,“仁”是一种人格完善,当看到美丽的景色时,会感叹赞美,当看到劳苦的大众时,会心生恻隐之心;“仁”是一种社会情感,是“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仁”是一种美好、一种精神上的自我要求和修养。

蒋勋先生作为一名美学家,他觉得现代人缺少的就是对“美”的事物的感受。

《论语·雍也》篇中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意思是说:“智慧的人乐于像水一样,仁义的人乐于像山一样;智慧的人懂得变通,仁义的人心境平和。

智慧的人快乐,仁义的人长寿。

”孔子曾向师襄子学古琴,学了十天仍然不愿意学新的曲子,就这样又练习了数月,一直到可以深厚体会乐曲的情感才愿意学习新的乐曲。

孔子的精神,正如《論语·述而》中记载的一样:“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在给学生听中国传统乐曲时,我经常会用到孔子的一句话,“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随处可以感受到这样的“中庸”之美。

中国音乐表达的是一种情绪,经
常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有节制的快乐、不过分的哀伤,就如涓涓细流一般,流淌在中国传统音乐的河流之中。

这是一种“君子”所为,对于女孩子来说,是一种真正的“大家闺秀”的培养和品质。

这种美育,充满了对完美人格的塑造。

孟子延续了孔子的思想,并认为大众具有普遍的审美倾向。

《孟子·告子上》中说:“耳之于声,有同听焉。

”这说明美具有特殊性,但是更多的是普遍性。

大部分人对美的追求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是人的本性,也有被后天培养的导向原因。

荀子说:“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平和,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

”认为音乐可以令人神智清明、聪明,改善世俗风化。

道家的老子说:“大音希声”,可能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而说,否定追求声色犬马,但是从另一方面而说,就像“休止符是无声的音乐”一般,当听到的已经很多很多,看到的已经很多很多的时候,无声和无言正式一种大美。

这把人类的审美活动,归纳成一种纯精神的审美感受。

相比于老子,庄子认为音乐应表现自己的情感,音乐是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情绪的表达,正如《骈姆》篇中说:“夫不自见而见彼,不自得而彼者,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者,适人不适而自适其适者。

”庄子强调审美活动,应该是自身的
感受和体验。

庄子是潇洒的,是自由的,是有个性的,这不正是现代教育中强调培养创造性的体现吗?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审美并没有专门的论著提及,当我以此而颇感遗憾时,我想这也是一笔财富,正向“大音希声”一样,留给我们太多的留白去感悟。

我在进行基础音乐教育中,经常会思考一个问题,教师该带给学生怎样的音乐审美的引导。

首先从这些先哲们的思想中我知道音乐审美教育是具有普遍性的,大众的审美会存在个体差异性,但更多的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建立这样一个普遍性的思考,这也就迎合了孟子所说:“耳之于声,有同听焉”。

其次在音乐教育中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音乐,培养坚持、努力的品质,并且建立社会性的规范。

学校音乐教育存在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首先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因此“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通过音乐课引导学生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和人格的完善。

再者,在已经具备了正确审美的基础上,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学生的创造力不可以受到压制,我们要在具有个人情感的基础上去感受音乐,教师不能强加自己的情感给学生。

就好比“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尤其是音乐课更应该提供给学生广阔的自我发展的空间。

《论语·先进》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和弟子们席地而坐,孔子问各位弟子今后所为,弟子们的回答都不能让他满意,曾点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这一段话也是笔者的教学理想,在美好的大自然中,让学生们感受音乐,在自然中感受到音乐是生活的表露,是语言不能企及的诗意地方。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