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民族文化艺术考察24页PPT
合集下载
少数民族裕固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教学课件

雕刻
裕固族的雕刻艺术也非常精湛,包 括木雕、石雕等,作品栩栩如生, 体现了裕固族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裕固族的文化传承与教育
家庭传承
裕固族的文化传承主要以家庭为 单位进行,父母亲通过言传身教 ,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传授给子
女。
学校教育
近年来,一些学校也开始开展裕 固族文化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和 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和传承本
合理开发裕固族的民俗文化资源
,发展旅游产业,为当地经济发
03
展注入新的动力。
保护传统技艺
02 加大对传统技艺的保护力度,鼓
励技艺传承人将技艺传授给年轻
人。
加强学术研究
04 鼓励对裕固族民俗文化进行深入
研究,挖掘其独特价值和现代意
义。
对未来进一步研究和推广裕固族民俗文化的建议和展望
建立研究机构
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负责研究、开发和推广裕固族民俗文化。
民族的文化传统。
社区活动
社区也会组织各种活动,如文艺 演出、民俗展示等,让裕固族文
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传承。
裕固族的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
文化保护
为了保护和传承裕固族的文化传统, 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多种措施,如 制定保护政策、资助文化传承人等。
旅游开发
裕固族的文化旅游资源也得到了开发 利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 观游览,进一步促进了裕固族文化的 传承和发展。
射箭是裕固族的传统活动,一般在节 日期间举行,选手们需要在规定距离 内射中目标,展示自己的射箭技能。
摔跤
摔跤是裕固族的传统活动,一般在节 日期间举行,选手们通过力量和技巧 的较量,展示自己的实力和勇气。
裕固族的民间艺术表演
民歌
裕固族的民歌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韵味,歌曲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劳动歌、情歌、 叙事歌等。
裕固族的雕刻艺术也非常精湛,包 括木雕、石雕等,作品栩栩如生, 体现了裕固族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裕固族的文化传承与教育
家庭传承
裕固族的文化传承主要以家庭为 单位进行,父母亲通过言传身教 ,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传授给子
女。
学校教育
近年来,一些学校也开始开展裕 固族文化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和 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和传承本
合理开发裕固族的民俗文化资源
,发展旅游产业,为当地经济发
03
展注入新的动力。
保护传统技艺
02 加大对传统技艺的保护力度,鼓
励技艺传承人将技艺传授给年轻
人。
加强学术研究
04 鼓励对裕固族民俗文化进行深入
研究,挖掘其独特价值和现代意
义。
对未来进一步研究和推广裕固族民俗文化的建议和展望
建立研究机构
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负责研究、开发和推广裕固族民俗文化。
民族的文化传统。
社区活动
社区也会组织各种活动,如文艺 演出、民俗展示等,让裕固族文
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传承。
裕固族的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
文化保护
为了保护和传承裕固族的文化传统, 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多种措施,如 制定保护政策、资助文化传承人等。
旅游开发
裕固族的文化旅游资源也得到了开发 利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 观游览,进一步促进了裕固族文化的 传承和发展。
射箭是裕固族的传统活动,一般在节 日期间举行,选手们需要在规定距离 内射中目标,展示自己的射箭技能。
摔跤
摔跤是裕固族的传统活动,一般在节 日期间举行,选手们通过力量和技巧 的较量,展示自己的实力和勇气。
裕固族的民间艺术表演
民歌
裕固族的民歌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韵味,歌曲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劳动歌、情歌、 叙事歌等。
甘肃兰州城市家乡城市文化介绍宣传推广PPT内容型模板景点美食民俗文化

兰州,简称“兰”、“皋”,古称金城,甘肃省辖地级 市、省会,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 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兰州地处中国西北地 区、中国大陆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位于甘肃中部,是 甘肃政治、文化、经济和科教中心,国家向西开放的战 略平台,西部发展的重要引擎,西北地区科学发展示范 区,历史悠久的黄河文化名城,西部地区有国际影响力 的现代化中心城市,面向“一带一路”、辐射中亚西亚 南亚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会。
兰州刻葫芦
兰州刻葫芦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民间技艺,主要用刀或者针在葫芦表面进行阴刻,来体现中国传统绘画 山水、花鸟、人物和书法,然后涂上松墨,令其线条明晰。 随着技艺高超的历代民间艺术家的不断发展创新,兰州刻葫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欣赏收藏的艺术品。 刻葫芦和兰州牛肉面、羊皮筏子并称兰州三宝。坊间有:“吉祥葫芦牛肉面,羊皮筏子赛军舰”的说法。 兰州刻葫芦,融诗书画于一体,主要是以刀和针为工具,运用雕刻技法加以表现,是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 枝奇葩。 其刻绘之线条多源自中国传统白描绘画,图案丰富,许多好的作品要在国家级博物馆才能见到。 兰州刻葫芦,凝集了历代兰州葫芦艺人的文化修养、艺术遐想、精湛技艺和高洁的情怀,是中国民间工艺中的珍 品。
甜醅子
甜醅子是甘肃的一种有名的特色小吃,甜醅子 是由燕麦发酵而成的,类似于我们江南的缪糟, 吃的时候,兑入清水,舀上一勺,汁水酸甜清 爽,透着阵阵酒香。夏天来碗甜醅子,用兰州 话说那就是:满福的很哪!甜醅子还有凉热之 分,可不仅是夏季避暑专用,冬天也会制成的一种类似红豆沙的甜品,灰豆煮的很烂,豆皮都已经捞了出来。 除了喝豆汤,碗里浓浓的豆沙也是难得的美味,酸酸甜甜,非常好吃,在炎热的夏季,灰豆 子是解暑佳品,冰镇过的灰豆子味道犹佳。
甘肃敦煌家乡城市文化介绍宣传PPT景点美食民宿文化推广PPT

讲究,必须是本地饲养的且膘肥体壮的羯羊。 很多人喜欢在早上吃上一碗热腾 腾的粉汤,驱寒暖胃,滋补爽口。食用时,先将骨汤兑水,放入调料煮沸,再将熟肉切成薄片 与切成块的凉粉盛入碗中,舀入沸汤,上面撒上香菜末、韭菜和葱、辣椒末等。观之红黄绿白, 香味扑鼻,食之香辣爽口,肥而不腻。
杏皮水
杏皮水使用敦煌当地特有的李广杏的杏皮熬制 而成,是一款深受当地人和游客喜爱的饮 品。 据史料记载,此杏为汉代飞将军李广从匈 奴地区(今新疆)带到敦煌栽植嫁接而成。无 论是大街小巷,还是超市、景点以及沙州市场 都可以买到,随处可见的饮品。酸甜可口!夏 天敦煌酷热难耐,来上一杯冰镇杏皮水,清热 解渴,酸甜开胃。
有“沙漠第一泉”之称。月牙泉有四奇:月牙
之形千古如旧、恶境之地清流成泉、沙山之
中不淹于沙、古米处。古代称神沙山、沙角山。 鸣沙山,因沙动有声而得名。古称“沙角山”、“神沙 山”。山有流沙积聚而成,东西长约40千米,南北宽 约20千米,最高海拔1715米。“沙岭晴鸣”为敦煌焖饼
古代敦煌为少数民族游牧之地,人们统称他们 为“胡人”。敦煌地处古丝绸之路西端,是汉人文 化和胡人文化的融合之地,而这道胡羊焖饼就 是胡人的饮食习俗演变而来。隋唐以来汉文化 和胡文化(少数民族)相融合,成为敦煌饮食文化 发展的典型代表,以胡人的膳食习俗做法而演 变得名,煮羊肉和面饼的焖炖相煎,实属一道 敦煌美食,是敦煌特有的民间小吃。
莫
高
窟
又称“千佛洞”,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位
于敦煌县城东南25千米的鸣沙山下,
因地处莫高镇而得名,是中国最大、
最著名的佛教艺术石窟。分布在鸣沙
山崖壁上三四层不等,全长一千六百
米。现存石窟492个,壁画总面积约
45000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பைடு நூலகம்,是世
杏皮水
杏皮水使用敦煌当地特有的李广杏的杏皮熬制 而成,是一款深受当地人和游客喜爱的饮 品。 据史料记载,此杏为汉代飞将军李广从匈 奴地区(今新疆)带到敦煌栽植嫁接而成。无 论是大街小巷,还是超市、景点以及沙州市场 都可以买到,随处可见的饮品。酸甜可口!夏 天敦煌酷热难耐,来上一杯冰镇杏皮水,清热 解渴,酸甜开胃。
有“沙漠第一泉”之称。月牙泉有四奇:月牙
之形千古如旧、恶境之地清流成泉、沙山之
中不淹于沙、古米处。古代称神沙山、沙角山。 鸣沙山,因沙动有声而得名。古称“沙角山”、“神沙 山”。山有流沙积聚而成,东西长约40千米,南北宽 约20千米,最高海拔1715米。“沙岭晴鸣”为敦煌焖饼
古代敦煌为少数民族游牧之地,人们统称他们 为“胡人”。敦煌地处古丝绸之路西端,是汉人文 化和胡人文化的融合之地,而这道胡羊焖饼就 是胡人的饮食习俗演变而来。隋唐以来汉文化 和胡文化(少数民族)相融合,成为敦煌饮食文化 发展的典型代表,以胡人的膳食习俗做法而演 变得名,煮羊肉和面饼的焖炖相煎,实属一道 敦煌美食,是敦煌特有的民间小吃。
莫
高
窟
又称“千佛洞”,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位
于敦煌县城东南25千米的鸣沙山下,
因地处莫高镇而得名,是中国最大、
最著名的佛教艺术石窟。分布在鸣沙
山崖壁上三四层不等,全长一千六百
米。现存石窟492个,壁画总面积约
45000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பைடு நூலகம்,是世
甘肃陇南市家乡城市文化介绍宣传PPT内容型模板景点美食民俗文化

蜀纽陇 之和南 城商, 、贸是 橄物甘 榄流肃 之中省 城心地 。,级
具市 有, 鲜省 明域 地南 域部 文重 化要 特的 色交 的通 陇枢
甘 肃 陇 南PS:图片来源于PS:图片来源于棒棒面
棒棒面是陇南徽县的一道特色面食,很多人说它类似扯面,其实棒棒面就源于扯面,其制作的 时候兼容扯面工艺,里面配上蒜苗、小葱、豆腐、辣子等佐料,吃起来口感细嫩爽滑,面条劲 道,味道鲜美,绝对是一道您到陇南不可错过的面食。
油面茶
油面茶市内各县均有,且做法不一,尤以康县 北部最具特色。将炒熟的白面加水煮沸,调以 薄荷、藿香等香料,加上康县特产大叶绿茶, 盛碗后再调以炒熟的核桃面、鸡蛋丁、豆腐丁、 洋芋丁等,或名“三层楼”,或名“五层楼”, 成县则泡煮麻花(馓子)。香味浓,口感好, 久食养人。
蜀纽陇 之和南 城商, 、贸是 橄物甘 榄流肃 之中省 城心地 。,级
具市 有, 鲜省 明域 地南 域部 文重 化要 特的 色交 的通 陇枢
甘 肃 陇 南PS:图片来源于壹城壹市甘 介 要的交通枢纽和商 贸物流中心,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陇蜀之城、橄榄 之城。截至2019年末,全市辖1个区、8个县,总面积 2.78万平方公里,城镇人口92.03万。 根据第七次人口 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陇南市常住人 口为2407272人。
地理位置
陇南市位于甘肃南部。北与天水市秦州区、麦 积区、武山县、甘谷县接壤;南抵四川盆地, 与广元市、青川县、绵阳市平武县和阿坝州九 寨沟县毗连;西依甘南高原与迭部县、舟曲县 和定西市的岷县;东接秦巴山地,与陕西省汉 中市宁强县、略阳县、勉县和宝鸡市凤县为邻。
地形地貌
陇南地处西秦岭东西向褶皱带发育的陇南山地, 秦巴山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三大地形交汇 区域,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阶梯 地形的过渡带。西部向青藏高原北侧边缘的甘 南高原过渡,北部向陇中黄土高原过渡,南部 向四川盆地过渡,东部与西秦岭和汉中盆地连 接。
兰州的传统文化ppt

兰州市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也注 重传承和发展,通过传承人的培养、 技艺的传承等方式,让传统文化得以
延续。
兰州市还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 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创新出更多 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
通过举办文化节、展览、演出等活动 ,兰州市还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 流与融合,为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兰州的传统文化需要在保持原有特色 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适应时代发 展的需求。可以通过与现代艺术、科 技等领域的结合,推动传统文化的创 新与发展。
兰州的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可 以借助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向世界 传播兰州的文化特色和价值。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文化认同与社区建设
兰州文化对于增强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具有积极 作用。同时,通过保护和传承兰州文化,还有助于建设更加 和谐、有特色的社区。
兰州文化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渊源
兰州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自古以来就是多元文化的交汇之地。不同地 域的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为兰州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兰州传统文化在现代艺术中的融合
03
兰州的传统文化被广泛应用于现代艺术创作中,丰富了艺术作
品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兰州的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促进文化认同
兰州的传统文化作为当地独特的文化标识,有助于增强当地人的 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传承民族精神
兰州的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历史,传承和发扬这些 文化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
游的重要场所。
兰州的现代建筑
高楼大厦
随着城市的发展,兰州的高楼大厦越来越多,这些现代 建筑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也展现了兰州现代化 发展的成果。
甘肃PPT教学课件

一、世界的文学
1、背景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历史经历了翻天 覆地的变化。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束更加密切了 世界各国间的联系,世界各国各地区文化在经过 激烈碰撞之后逐渐打破了隔离的坚冰,取得了共 同发展。
(2)两次世界大战、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以及俄 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等,都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 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改变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为 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
小说的主人公却是强调个人意志和脱离群众的“超人”。到后期,杰 克·伦敦逐渐脱离社会斗争,追求个人享受。虽创作了《一块排骨》 (1911)、《在甲板的天蓬下面》(1913)等优秀小说,也写了《埃尔 西诺尔号的叛变》(1914)、《红死病》(1915)等诬蔑工人运动及宣 扬世界未日的作品。1916年他在精神极度苦闷空虚中服毒自杀。
称。
杰克·伦敦美国作家。生于破产农民家庭,从小出卖劳力为生,曾卖报、 卸货、当童工。成年后当过水手、工人,曾去阿拉斯加淘金,得了坏血 症。从此埋头读书写作,成为职业作家。他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150 多篇短篇小说和故事,3部剧本,以及论文、特写等。早期作品有描写北 方淘金者生活的短篇小说集(包括1900至1902年发表的《狼的儿子》等 3部集子,通称“北方故事”);描写伦敦贫民生活的特写集《深渊中的 人们》(1903);描写兽性般残忍和利己主义的长篇小说《海狼》 (1904)。作品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表现了对劳动人民顽强意 志的歌颂和苦难生活的同情,也显示了作者的“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 论思想和尼采式“超人”哲学观念。19世纪90年代他参加社会主义运动, 1905年后参加社会党的活动,此间创作了一些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如 号召工人阶级抛开幻想、准备坚持长期武装斗争的政治幻想小说《铁蹄》 (1908);描写劳动者出身的现实主义作家因理想破灭而投海自杀的自 传体长篇小说《马丁·伊登》(1909)。小说描写了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 展示了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虚伪、势利和自私,但
甘肃博物馆彩陶ppt

崇拜,更多的是对自然崇拜的反映。
仰韶文化 刻划符号圜底彩陶钵
仰韶文化 葫芦形彩陶瓶
仰韶文化 细颈彩陶壶
仰韶文化 猪面纹细颈彩陶壶
仰韶文化 鱼纹彩陶盆
仰韶文化 细颈彩陶壶
仰韶文化 猪面纹细颈彩陶壶
仰韶文化 鱼纹葫芦形彩陶瓶
仰韶文化 圜底彩陶钵
仰韶文化 鱼纹彩陶大盆
仰韶文化 三角纹彩陶盆
2、仰韶文化中期(庙底沟类型) 距今5500年左右,以陕、晋、豫为中心的庙底沟类型
文化特征与最早的彩陶
大地湾文化彩陶显露了相当的原始性。器类单 纯,饰彩的陶器绝大多数为钵形器,或为圜底钵, 或为三足钵,均属生活中常用的饮食器。纹饰简单, 仅在钵形器口沿内外绘一周条带纹,色彩为偏暗的 紫红色,对比不甚强烈。
大地湾文化 宽带纹三足钵
大地湾文化 夹砂深腹罐
大地湾文化 绳纹圈足碗
一、甘肃彩陶文化特征
彩陶是火与土孕育的文明,是远古先民智慧 的结晶,是人类迈向文明门槛的见证。彩陶的出 现,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灿烂辉煌的一页,而且 改变了石器时代单一的审美要求,表达了先民复 杂的审美感受。同时体现了中国陶器深刻的文化 意蕴。
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原始制陶技术已经达到了比较 成熟的阶段。 原始制陶业几乎遍及全国,从目前发现的遗址 来看,黄河流域是彩陶文化遗址最多、分布也最密集的地区, 其中以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最为精彩和丰富。它们 不仅造型优美、纹饰奇特,色彩绚丽,制作精良,而且分布 广泛,数量众多,是中华文化史上璀璨的明珠。它是实用性 与艺术性的统一。
韵魂
——甘肃彩陶与东西文化交流
甘肃省博物馆
一、甘肃彩陶文化特征 二、彩陶纹样·气候变化与东西文化交流 三、彩陶辨伪甘肃的文Fra bibliotek特征 历史性特征
仰韶文化 刻划符号圜底彩陶钵
仰韶文化 葫芦形彩陶瓶
仰韶文化 细颈彩陶壶
仰韶文化 猪面纹细颈彩陶壶
仰韶文化 鱼纹彩陶盆
仰韶文化 细颈彩陶壶
仰韶文化 猪面纹细颈彩陶壶
仰韶文化 鱼纹葫芦形彩陶瓶
仰韶文化 圜底彩陶钵
仰韶文化 鱼纹彩陶大盆
仰韶文化 三角纹彩陶盆
2、仰韶文化中期(庙底沟类型) 距今5500年左右,以陕、晋、豫为中心的庙底沟类型
文化特征与最早的彩陶
大地湾文化彩陶显露了相当的原始性。器类单 纯,饰彩的陶器绝大多数为钵形器,或为圜底钵, 或为三足钵,均属生活中常用的饮食器。纹饰简单, 仅在钵形器口沿内外绘一周条带纹,色彩为偏暗的 紫红色,对比不甚强烈。
大地湾文化 宽带纹三足钵
大地湾文化 夹砂深腹罐
大地湾文化 绳纹圈足碗
一、甘肃彩陶文化特征
彩陶是火与土孕育的文明,是远古先民智慧 的结晶,是人类迈向文明门槛的见证。彩陶的出 现,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灿烂辉煌的一页,而且 改变了石器时代单一的审美要求,表达了先民复 杂的审美感受。同时体现了中国陶器深刻的文化 意蕴。
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原始制陶技术已经达到了比较 成熟的阶段。 原始制陶业几乎遍及全国,从目前发现的遗址 来看,黄河流域是彩陶文化遗址最多、分布也最密集的地区, 其中以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最为精彩和丰富。它们 不仅造型优美、纹饰奇特,色彩绚丽,制作精良,而且分布 广泛,数量众多,是中华文化史上璀璨的明珠。它是实用性 与艺术性的统一。
韵魂
——甘肃彩陶与东西文化交流
甘肃省博物馆
一、甘肃彩陶文化特征 二、彩陶纹样·气候变化与东西文化交流 三、彩陶辨伪甘肃的文Fra bibliotek特征 历史性特征
兰州的传统文化PPT

跑旱船
旱船多在乡村农民家中表演,每逢农历春节,要从农历正月初一表演到农历二 月初二(龙抬头节),它表演的目的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大吉大利。旱船表 演人数一般有6-7人,一位女演员立于旱船中,称为“船娘子”,两人手拿 “连响”,相当于撑舵人员,还有一人饰演小丑,右手拿一把破蒲扇,左手拿 一把桨,鼻子被抹上白色的粉,在旱船周围来回扇动蒲扇,从而引发观众的笑 声,其余人在边上敲锣打鼓。伴奏乐器有:大锣、小锣、鼓、镲等,旱船便根 据节奏的变化进行表演。开场的一阵锣鼓音乐结束后,拿“连响”的表演者会 穿插表演唱,在旁的伴奏人员也会在每一段内容结束后的最后一个唱词附和着 伴唱,但锣鼓声仍不停止。耍旱船的时候还会在船身上系上好多的红头绳,一 些年长者会扯上几根系在小孩子脖子上,以求吉利,保佑孩子健健康康。
猜灯谜
灯谜是元宵灯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也叫灯虎。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 猜测,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 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中国最大的一次灯谜盛会是1979年在南 京举行的“九城市灯谜会猜”,设有灯谜上万条,3天里有两万多人次参与。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 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 ・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跌而跃之,五剑常 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 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 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 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现如今, 踩高跷在我省的庆阳市以及兰州市的永登县、青城镇还有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