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天台山的传说故事
有关天台山的传说故事

有关天台山的传说故事有关天台山的传说故事篇【1】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梁州一带的山梁的岭峰上,有一棵特别高大的马桑树,高得直入云霄。
树下有一个深深的山洞,周围长满了青草和野花。
因为这里山青水秀,鸟语花香,成了飞禽走兽的栖身地方。
山洞里住着一个形似猿猴的怪兽,它生来精明灵巧,成天在高大的马桑树上爬高爬低,饿了就采些马桑泡之类的野果吃。
天长日久,怪兽在洞内住了八百年,修得了些道行,能腾云驾雾,变化人形.有一年大早,树木青草都干枯了,唯有高大的马桑树还活着,怪兽就爬了上去,它一直向上爬,爬呀爬,爬上了南天门!玉帝问怪兽:“你从何处来?”怪兽回答:“我从大地来,”玉皇又问:“大地如何?”怪兽说:“天不下雨,大地都干裂了,树木也枯死了,”玉帝随即就叫龙王行云下雨,对龙王说:“大地这样干旱,得足足下场大雨,霎时,雷声隆隆,乌云滚滚,下起了倾盆大雨来。
大雨下了一阵,玉帝让怪兽下去看看雨下够了没有,怪兽又顺着马桑树滑下去,不小心将头碰在山石上,头上碰了个大疙瘩。
它赶忙又爬上去对玉帝说:“地还干得很呢!你看我头上的疙瘩,就是在地上碰了的。
”玉帝一听又让龙王把大雨下了一阵。
玉帝又让怪兽下去看雨下够了没有。
怪兽又顺树滑下去,一看,水快淹没了山顶,连自己居住的山洞也快进水了。
怪兽自知闯下了大祸,没敢再上天去。
玉帝见怪兽再没上来,放心不下,打开天门一看.啊!大地成了一片,只见无边无际的洪水包围了群山,淹没了山下的农田,毁坏了房屋和庄稼。
到处漂流着人和牲畜的尸体,给人间造成极大的灾难,玉帝感到十分痛心。
玉帝查清了根源,才知是怪兽从参天的马桑树上登的天,就咒马桑树说: 马桑马桑长不高,长到三尺就弯腰。
从此马桑真的再也长不高了,只能长到三尺高就弯腰不长了。
玉帝罚怪兽头上的疙瘩,让它长成了个独角,并用它的独角造土,帮助大禹疏通了阻塞河道的黄金峡,才使汉中的洪水流入了大海。
事后,玉帝给独角兽上了刑法,把它压在山下,不让它再登高下低。
独角兽生性刚强总想上天,他一刻不停的忍着头痛用力顶山,顶呀顶,这座山就一直向上长,越长越高,越长越秀,直冲上了云霄。
天台山

天台山天台山位于邛崃市西南何高乡境内,离城区42公里,距成都市112公里。
山势西高东低,呈向斜多级台地,主峰玉霄峰拔地1800多米,状若冲天高台,由于长期的流水切割和风化剥蚀,大自然的神力在这块罕见的向斜山地上雕琢了“九十里长河八百川,九千颗怪石两千峰”的丹霞地貌。
相传大禹率众治水,在此登高祭天,天台山由此得名。
此山地貌奇特,植被良好,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山、水、林、石洞、气象景观、人文古迹,集佳境之大成,融自然为一体,构成独具一格的自然风景区。
古今游人一致赞誉:天台山山奇、石怪、水美、林幽、云媚、风光神奇。
夏日的天台山,平均气温为20度,峰峦苍翠欲滴,幽谷浓郁覆盖,飞瀑流泉构成一片水的世界,是一个理想的避暑胜地。
门票:30元。
交通:成都新南门车站乘天台山景区直达班车,到达天台山。
或从成都金沙车站乘汽车经成温邛高速公路约30分钟可到达邛崃,从新南门汽车站、火车北站、石羊场中心站经新津沿新邛路到邛崃,从邛崃乘景区直达车约50分钟可到达天台山。
天台山神韵--小九寨小九寨旧称三道湾,因为河水在广阔平坦的台地上形成三个“回头湾”,集中了山泉叠溪、浅滩深涧和潭海暗河等水景,是天台山高山长河景观的一个集中体现,是天台山呈现给游人的山水风光大餐。
小九寨的两山之间是一块赭红色的整石,由于溪底整石相连两岸距离较近,忽遇石面宽阔之处,溪水拓展开来,两岸的景色也随之一变,特别是据说,在河畔有“老龟潜卧”,“大鲵横滩”等等景象,夹岸藤萝攀崖,古树参天,因此有人说:来天台山不看小九寨,就等于没有来。
原以为很快就会逛完小九寨,可进去才知道,它的长度有4.5公里。
由于我们一大早就进了小九寨,很少遇上同路人,因为没有介绍,也看不出那是三道湾,景象都差不多。
也不知走过多少个湾,曲曲折折的石板路,腿都要走断了,想半路走出去也找不到出口也不知“老龟潜卧”,“大鲵横滩”等等景象在那里,只是看到一个“鸳鸯池”的小牌子,可怎么看也看不出为什么此地叫“鸳鸯池”。
天台山民间传说故事3篇

天台山民间传说故事3篇刘阮天台山桃源遇仙的故事广为传颂,除了南朝刘宋的刘义庆所著的《幽明录》里有记载,民间还有另外一个版本。
汉代,有*农刘晨、阮肇到天台山采*。
不觉得天*已晚,肚子饥饿了,怎么办?忽然发现山上有桃,就随手摘几个桃子充饥后,卧在山洞里休息。
次日天未亮时,两人就起身准备继续采*。
天蒙蒙亮时,两人看见溪中有“胡麻饭”,他们想溪中有胡麻饭,山中必定有人家,二人就沿小溪往前走,没走十几步,就见溪边有两位女子,曙*之下,显得十分端庄漂亮。
刘晨、阮肇上前求取嚼裹,其中一位女子笑着说:“早饭好说,可我要考考你们。
前面溪边大树后面太阳照着两朵杜鹃花,其中一朵是真花,我姐姐会变成另外一朵,你们谁能找出来?”刘晨到树后看了看,便回来从容说出*和理由,两姐妹认可的同时吃惊地开始打量起两名年轻的*农。
其实,此时的刘阮二人已经暗暗倾慕两名仙女。
“这是早饭,请二位慢慢享用。
”刘晨、阮肇吃完饭后天已大亮,才发现此处从未来过。
迷途是深山行路大忌,两人不得已又求两位心中认定为仙姑的美女指路。
曾变身为花朵的女子笑意盈盈地说:“这里是天上桃源,下山之路我们知晓,这次轮到我要考考你们了。
”接着她一转身就变出一面亮闪闪可清晰照人的铜镜,然后问道:“为什么镜中的你我可以颠倒左右,却不能颠倒上下?”阮肇看了看刘晨,点点头微笑着胸有成竹地对姑娘说了一句话。
两位姑娘听后相对一笑,心中已动。
路指明了,可刘阮二人不舍,欲求两位姑娘同行。
“我们早已看出二位的心思,相请不如偶遇,你们还是来我们家吧!”刘阮二人大喜,遂一同前往。
走进家门,房内绛罗帐,帐角上挂着金铃,上有金银交错,还有几名婢女。
进入餐桌吃饭时,有胡麻饭、山羊脯、牛肉,菜肴相当丰富,又有美酒,还有吹、弦、拉、*伴唱,嘻嘻哈哈,热热闹闹地吃喜酒。
用完饭,几个侍女捧着桃子,笑笑说:“二位贵婿随我来。
”刘阮二人一听,知道所求已应,于是准备进房间与二位仙女结为夫妻。
入洞房之前,侍女突然指着门上贴着的一张红纸说还有一关要过。
女娲将天台山移到东海之滨的琅琊

女娲将天台山移到东海之滨的琅琊在中国神话中,女娲是创世神,被认为是天地开始分离的人。
据说,她用黄土创造了人类,并教会了人们繁衍生息和生存方式。
而在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中,女娲将天台山移至了东海之滨的琅琊。
据传说,古时候,天台山是由大禹创造的,是一座独立的山峰。
然而,由于某些原因,天台山开始缓缓下降,渐渐地,它快要和整个大地连为一体了。
女娲得知了这个消息,深感不安。
她知道,天台山一旦和大地连为一体,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她便立即启程前往天台山,希望能够遏止这个不幸的事件的发生。
女娲来到天台山的顶上,发现整个山峰已经下降了很多。
她仔细查看,终于发现一个巨大的脚印。
女娲认为,这一定是某个神仙或妖怪留下的,他们可能想把天台山带走。
于是,女娲开始伸手下去,抓住了那个脚印,强行升起了天台山。
天台山不断上升,渐渐离开了下面的大地。
女娲用她的神力,将天台山拖向东海之滨的琅琊。
她希望将天台山放置在一个新的位置,让它可以保持它的独立性和尊严。
女娲用了很长时间才将天台山运送到了琅琊。
当他看到它安全地放置在那里时,她松了一口气,同时也感到很骄傲。
天台山虽然不再位于原来的位置,但在它新的位置上,它依然像一座孤独的岛屿,俯瞰着大海。
这个故事在中国有着深刻的启示。
它告诉我们,女娲代表着一种强大的力量和不屈不挠的决心。
她的行动充满了创造力和冒险精神,也展现了她的牺牲精神和担当责任的态度。
女娲用她的力量和智慧,保护了我们的家园,也向我们展示了克服重大挑战的可能性。
当我们面临挑战和困难时,我们可以从女娲的例子中学习到很多。
我们应该保持自己的力量和信念,为了我们相信的事情而去努力。
我们也应该用我们的创造力和冒险精神,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像女娲一样担当责任,保护我们的家园。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公民和一个有价值的人。
总之,女娲将天台山移到了东海之滨的琅琊这个故事,不仅是中国神话中的珍品,而且是对我们时代的一种启示。
三个故事与嵊州文化的解读

三个故事与嵊州文化的解读展开全文一方水土有一方文化,一方水土有一方故事。
嵊州和其它地区一样流传着很多故事,这些故事诉说着一方水土的内在涵养、风俗习惯和人文个性,有的已成了本区域的特殊文化符号。
今天,我从众多的嵊州民间故事中选取三则有代表性故事,试图通过它们来解读嵊州特有的文化品性。
所谓代表性,是指这三则故事在时间上有其久远性,流传范围上有其广泛性。
这三则故事是《刘晨阮肇天台山遇仙》、《鹿胎草的故事》和《梁山伯与祝英台》。
三则民间故事概述一,刘晨阮肇天台山遇仙(简称《刘阮》)这则故事最早记录于南朝宋刘义庆的《幽明录》内,故事全文如下:汉明帝永平五年,剡县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取谷皮,迷不得返。
经十三日,粮食乏尽,饥馁殆死。
遥望山上,有一桃树,大有子实;而绝岩邃涧,永无登路。
攀援藤葛,乃得至上。
各啖数枚,而饥止体充。
复下山,持杯取水,欲盥漱。
见芜菁叶从山腹流出,甚鲜新,复一杯流出,有胡麻饭掺,相谓曰:“此知去人径不远。
”便共没水,逆流二三里,得度山,出一大溪,溪边有二女子,姿质妙绝,见二人持杯出,便笑曰:“刘阮二郎,捉向所失流杯来。
”晨肇既不识之,缘二女便呼其姓,如似有旧,乃相见忻喜。
问:“来何晚邪?”因邀还家。
其家铜瓦屋。
南壁及东壁下各有一大床,皆施绛罗帐,帐角悬铃,金银交错,床头各有十侍婢,敕云:“刘阮二郎,经涉山岨,向虽得琼实,犹尚虚弊,可速作食。
”食胡麻饭、山羊脯、牛肉,甚甘美。
食毕行酒,有一群女来,各持五三桃子,笑而言:“贺汝婿来。
”酒酣作乐,刘阮欣怖交并。
至暮,令各就一帐宿,女往就之,言声清婉,令人忘忧。
至十日后欲求还去,女云:“君已来是,宿福所牵,何复欲还邪?”遂停半年。
气候草木是春时,百鸟啼鸣,更怀悲思,求归甚苦。
女曰:“罪牵君,当可如何?”遂呼前来女子,有三四十人,集会奏乐,共送刘阮,指示还路。
既出,亲旧零落,邑屋改异,无复相识。
问讯得七世孙,传闻上世入山,迷不得归。
至晋太元八年,忽复去,不知何所。
道教神话传说

道教神话传说现在是中国神话系统普及梳理时间。
目前人们日常所说的“中国神话”是广义的神话,是指融合了上古神话系统、道教仙话神仙系统、佛教神仙系统为一体。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道教神话传说,希望对你有用!道教神话传说篇1:天台山台州最早的道教神话传说当推天台山,《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一云:轩辕皇帝“往天台山受金液神丹”。
孙绰曾在其《天台山赋》中对天台山作了十分动人的描写:“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也,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
皆元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
夫其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矣”。
在天台山,除轩辕皇帝外,还有彭宗治赤城,伯夷、叔齐和王子乔治桐柏等传说。
彭宗,字法先,彭城人。
年二十岁时师事杜冲真人,得授丹经五千文,守一之道。
“能三昼夜通为一息,或投水底竟日方出,或瞑目僵卧辄年不动,尘委其上积如纸。
又能一气诵五千文,通为二遍。
气禁蛇虎,亦能禁凶人,使手足不觉自拘或使幽灵击之。
年一百五十岁,常如二十年少。
周历王丙申太上遣仙官下迎为太清真人,治赤城宫”(明传灯《天台山方外志》)。
伯夷、叔齐为商末孤竹君之子。
据史籍记载,兄弟俩因反对周武王讨伐商朝,在武王灭商后,逃避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
按《众真记》,伯夷、叔齐死后为九天仆射,掌治天台桐柏山。
王子乔在天台山“主金庭治桐柏”(清张联元《天台山志》)。
据《列仙传》云:“王子乔名晋,为周灵王太子。
好吹笙,作凤鸣,游伊洛之间。
遇道士浮丘生,接引上嵩山,修炼二十年,后在缑氏山巅,乘鹤仙去,受书为桐柏真人”。
又据唐天台山著名道士杜光庭之《仙传拾遗》:“天台僧陈惠虚曾游山过石桥,遂及宫阙,其门额曰会真府,左曰金庭,右曰桐柏,三门鼎峙,皆有金楼玉窗,高百丈。
其右内之西,又一高楼,题曰右弼宫,见一叟,号弦老,言此神仙所都,周围百六十里,上真王君主之。
列仙三千人,仙王、力士、天童、玉女各万人,为小都会之所。
太上一年三降此宫,校定天下学道之人功行品第。
海上仙山—天台山

海上仙山—天台山天台山,位于浙江省台州市,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佛教和道教的圣地,是“海上仙山”的代表。
天台山因传说中有神仙常居于此而得名,又因在此修道的鉴真大师开创了天台宗,被誉为“天台宗祖庭”。
天台山还是一处著名的文化名胜区,有众多的古建筑、名胜景点,既有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的遗迹,还有许多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是一处不容错过的旅游胜地。
天台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早在汉代时期,就有人在天台山修道,这里便逐渐成为了道教的圣地。
唐代,鉴真大师自印度来华后,就在此处创建了天台宗,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道教和佛教的交流和融合。
而宋代,天台山更是成为了佛教的中心,形成了天台宗的鼎盛时期。
此外,天台山还曾是黄梅戏的发源地之一,留下了不少优秀的戏曲文化遗产。
作为一处著名的旅游胜地,天台山有许多值得一看的景点。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位于山顶的天台宝刹和神奇的“五龙池”。
天台宝刹是佛教建筑中的典范,是天台宗的祖庭和全国佛教协会所在地,这里保存了许多珍贵的佛教文物。
五龙池是天台山的玄妙之一,山上有五条池流,流域中有五条龙长眠于此,每当雨后天晴,五龙便从池水里跃出,气势磅礴,神彩耀人。
除了这些景点,还有其他值得游览的必看之处。
仙居山风景区可谓天台山风光独具之一,这里空气清新、景色优美,自然景观与休闲度假氛围完美结合,是人们赏景和休憩的好去处。
南线古道是天台山的一条高山野徒步路线,也是一条古代林木进出山的古道,沿途的不同景观以及古朴的村落都值得一看。
对于旅游者来说,天台山的美食无疑也是不能错过的。
天台山有不少当地产的食品,其中最有名的是天台山板栗。
天台山板栗有着黄色的果皮和香甜可口的内芯,深受广大游客和市民的喜爱。
此外,天台山还有许多山珍海味的美食,如松茸、石斛等,更可以尝到当地的农家菜和本地的特色小吃。
天台山不仅是中国道教和佛教的圣地,也是文化古迹和美景胜地。
如果你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体味山水风情,那么天台山绝对是一个值得一去的好地方。
天台山6个民间传说故事

天台白云的故事王羲之在兰亭修禊之前来到天台山,被神奇秀丽的天台山风景吸引住了,便在山顶住了下来。
他尽情欣赏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这些风光胜景使他的书法也得到润色。
他不停地练字,不停地洗笔洗砚,竟把一个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
墨池就是这样得名的。
有一天夜里,王羲之在灯下练字,练呀练呀,白纸写了一张又一张,铺得满地都是。
夜深了他还逐个字逐个字细看着,思考着。
对自己所写的字,他还不满足,又看又练,实在练得太疲倦了,握着笔伏在案上。
忽然,一阵清风过处,一朵白云飘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鹤发银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呀!”“哪里,哪里!”王羲之一边让坐,一边谦虚地回答。
他见这位老人仔仔细细地观看自己写得字,便请教说:“老丈啊,请您多多指正。
”老人见王羲之一片诚心,说道:“你伸过手来。
”王羲之心里纳闷,老人要做什么呢?他见老人一本正经,不像开玩笑,便慢慢地伸了过去。
老人接过笔,笑容可掬地说:“我看你诚心诚意学写字,让你领悟一个笔诀,日后自有作用。
”老人说完,在王羲之的手心上写了一个字,然后点点头说:“你会更快进步起来的。
”说罢去了。
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处?”只听空中隐隐约约地传来一声:“天台白云??”王羲之一看手心是个“永”字,他比呀划呀,写呀练呀,终于领悟了:横竖勾,点撇捺,方块字的笔画和架子结构的诀窍,都体现在这“永”字上。
白云先生授的真是好笔诀!此后,王羲之练得更勤奋了,他的书法也更加洒脱了。
南朝宋刘义庆°《幽冥录》汉永平5年(公元62年),在刘县有两个人刘晨、阮肇去天台山采药。
天台山乃奇山秀石之巅怪石嶙峋,山间有很多名贵的草药,二人只顾低头采药,没有发觉暮色已晚,天近黄昏,不由觉得肚子饥饿,于是想要赶紧回家转,怎知二人行至山的深处,已经不辨回去的方向了,正在叽肠辘镀时,抬头见有一棵桃树,就摘了几个桃子充饥。
人吃完桃子,夜色完全降临,二人只好靠在一棵大树下睡觉。
第二天,当太阳升起时,二人继续找回家的路,可是越走山间树林越浓密,就这样两人饿了就摘几个野果子吃,困了就靠在人树下睡觉,一连半月有余刘晨、阮肇也没有走出天台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天台山的传说故事
天台山风景区主要有国清寺、石梁、赤城山、寒山湖、华顶峰等。
那你知道关于天台山的传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关于天台山的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国清寺原有一口“漏砂锅”。
这口锅可大呢!足足有一丈多口径。
之所以叫它“漏砂锅”,这里头有个故事。
也不知有多少年了,有一次,如来佛到国清寺来讲经,听众成千上万。
这些僧徒的吃饭是个大问题,于是他叫来文殊、普贤两位菩萨行堂,观音大士执炊。
如来佛关照说,今朝讲经只需一个时辰,说完就开饭,不得有误。
观音大士是个能干的女菩萨,你看她,挑来泉水,“唰唰唰”一下子就把铁锅洗得干干净净。
倒下水,落了米,她就坐在灶下“噼噼啪啪”烧起火来。
不一会儿,锅盖上“哧哧”往外冒热气。
她看看灶下的干柴快烧光了,便起身到山门外去搬柴。
再说,国清寺左侧有个罗汉堂,罗汉堂里住着五百尊罗汉。
他们听说如来佛到国清寺讲经,不叫本寺的人烧饭,反而叫外来的一个女人烧,心里蛮懊恼。
这个说:“我们几百个男子还不如她一个女人吗?”那个说:“本寺有的是人手,为啥要请外面的?”他们越说越不服气,最后商量了一阵,决定暗暗捉弄观音大士一番。
观音大士搬柴回来,见锅上不冒气了,心里犯疑,揭开锅盖一看,
锅里的水已经冷了;再一看,饭米上铺着一层黄黄的清水沙。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原来五百罗汉趁观音大士出去搬柴,赶忙使个神法,在寺前溪涧中搬来沙土,撒在锅里,想叫观音大士煮个夹沙饭,咯着牙齿不能吃。
观音大士想着,想着,想起了自己刚进寺时五百罗汉的冷言冷语——对了,一定是他们干的好事!于是暗暗一笑,捡起丈把高的大铁铲,伸进铁锅里,从左到右搅了三搅,又从右到左搅了三搅。
沙比米重呀!这一搅,嘿,那些沙土都沉到锅底去啦!然后又用铁铲角在锅底捅了几个小小的洞眼,使个神法,沙土全都漏出去了,可那些米呀水呀,竟一点不漏。
不到一个时辰,饭熟了,热气腾腾,饭香飘散开来,钻进五百罗汉的鼻子里,他们一边咽口水,一边却想看这场吃夹沙饭的好戏哩!
如来佛讲完经,开饭了。
观音大士手执铁铲从铁锅里往外盛着雪白喷香的米饭,文殊、普贤两位菩萨来来往往将饭搬到斋堂,分给前来听经的僧徒们。
只见这些僧徒大口大口往嘴里扒着饭,越吃越香。
五百罗汉在门外张张,咦,这是怎么啦?
如来佛看到这个样子,起了疑心,算一算,就知事情原委,把罗汉与观音都叫进来,当着众人的面,笑着说:“罗汉斗观音,一场枉费心。
来来来,吃个服气饭吧!”
五百罗汉羞得满脸通红,哪好意思来吃饭,一个个偷偷地溜回罗汉堂,整整饿了一餐。
从此再也不敢小看观音大士了。
后来,这口铁锅就被人叫作“漏砂锅”。
有人还在藏锅的小屋门
口题了一副对联。
这对联是:
古寺尚存寒灶石,
云厨犹有漏砂锅。
关于天台山的传说故事:锡杖泉国清寺有口方方的井,叫作“锡杖泉”。
原先,这里并没有这个泉眼。
有一年,天台山突然遭了大旱,山下的溪涧全干了,田里庄稼一片焦枯。
国清寺里有个小和尚,名字叫普明,他看着这情景,心中发急,每天上山落山,到处去找水,可是一点水也没有找到。
这天,他照例拖着酸痛的双脚回到寺里,一进房门,就累倒在床上了。
突然,房门“咿呀”一声开了,普明睁开眼睛一看,哎呀,是老祖师智者大师。
他连忙爬起来,给智者大师磕头。
智者大师说:“弟子听着,泉水就在寺内。
”普明问:“怎么个找法?”智者大师说:“伸出手来。
”普明伸出手去,智者大师在他手心里写了八个字:“诚心诚意,万难不避。
”又说:“这次大旱,是旱龙作怪,你只要找到这条旱龙,设法制服它,就能找到泉水了。
”说完话,便一闪不见了。
普明好不奇怪:智者大师已经圆寂了多年,怎么还会来呢?也许是自己的幻觉吧!但不管怎样,明天还是再上天台山去找。
第二天,普明禀过方丈,又上路了。
他攀登悬崖,无路找路,走了一天又一天,寻了七十一座山峰,找了一百四十三条深涧,还是没有找到旱龙。
现在,他来到最后一座山峰脚下,两脚又肿又痛,便在山下稍微
歇一歇,咬咬牙,又一步一步往山上爬去。
好容易爬上一个山峁,只觉眼前发光,仔细一看,前面山坳中有一堆黄黄的东西,头上长着两角,满身全是黄鳞,嘴角边流出一道水,睡得正香。
普明心里骂道:“孽畜!原来真的是你吸光天台山的清泉水,却躲在这里困懒觉。
”
龙口里流出的水淌过普明面前,他“咕噜咕噜”喝了几口,顿时觉得脚也不疼了,力气也有了。
于是轻手轻脚跑到旱龙身后,一纵身跳上龙背。
这下,旱龙醒了过来,发觉背上有人骑着,便七窍生烟,身子拱起,龙尾横扫过去。
霎时间,乌云滚滚,电光闪闪,霹雳一个接着一个,震得山也发抖。
普明闭上眼睛,死死抱住龙头颈,两脚插在龙鳞中,像吸铁石一样吸在龙身上。
旱龙腾呀跳呀,闹了整整一个时辰,也没能将他甩下来。
旱龙没法,只得服输,开口说:“小师父,算你勇敢算你赢,我送你回去就是了。
”普明说:“我不要你送,只要你把找水的钥匙交出来。
”旱龙摇摇头说:“我没有钥匙。
”普明于是揭起一片龙鳞往下扯,问道:“你给不给?”一揭鳞,旱龙痛死了,连连说:“我给,我给,你闭上眼,带你回去寻泉眼吧!”
普明闭上眼,只觉旱龙飞上了天空,耳边风声呼呼作响,不一会,身下一震,睁眼看看,哈!已经到了国清寺。
刚跨下龙背,突然那龙就地一滚,竟变成一根金闪闪、黄澄澄的锡杖。
普明一见好生欢喜,便提着锡杖,走进国清寺。
众人听说普明和尚寻到一根旱龙变的锡杖,都围上来问长问短。
普明提着锡杖,领着大伙在寺院里一处一处寻过去,最后在大门里边
的老青松底下,发现了一丛又绿又嫩的青草,中间还开着几朵鲜嫩的小黄花。
普明对众人说:“也许就在这里了。
”
说罢,他举起锡杖往草丛中重重一叩,“扑!”锡杖入地一尺多深。
刚拔出来,一股泉水就顺着锡杖突突地往外冒。
和尚们又惊又喜,纷纷跑去拿来锄头铁耙,一下子就挖了个一丈多深、四尺见方的泉井。
泉井里的水清冽冽、甜津津的,而且越注越满。
一会儿,泉水横溢,流到干涸的田野里去了。
从此,国清寺就留下了这口井。
因为这泉眼是用锡杖找到的,就称它为“锡杖泉”。
关于天台山的传说故事:独笔鹅来到天台山国清寺,谁都要去看一看“独笔鹅”。
这“鹅”字真是龙飞凤舞,气势不凡!有的书法爱好者还要研究研究这“鹅”字是怎样一气呵成,独笔到底的。
实际上,这个字只有半边是王羲之原来留下的笔墨,整个“鹅”字是天台书法家曹寿人花了七年功夫,苦心学习王羲之书法重新摹化而成的。
曹寿人喜爱书法。
有一次,他到绍兴,瞻仰了王羲之兰亭修禊和鹅池碑等古迹,亲眼看到这位“书圣”精湛卓绝的书法艺术。
这使他联想起王羲之到过天台山,除“墨池”和“黄经洞”等遗迹外,据说也曾有“鹅字碑”留在华顶,可是为什么一直都未见到呢?这样的书法要是湮没了多可惜啊!曹寿人越想越急,就急匆匆赶回国清寺,去问寺里的和尚。
和尚说不出什么线索,曹寿人便上山去了。
曹寿人来到华顶,细细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