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材分析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材分析-最新学习文档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材分析教材分析:公顷和平方千米是两个测量土地面积的常用单位。
由于这两个面积单位比较大,不容易建立表象,所以《标准(2019)》将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从第一学段调整到了第二学段。
在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面积及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本单元则是以此为基础,唤起学生已有的相关经验,通过经历从实例到表象建立的过程,初步形成1公顷、1平方千米的表象。
依托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挖掘丰富的现实世界中的相关问题作为学习素材,开展适当、有效地操作活动,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推理、表达等活动中,积累丰富的直观经验和生活经验,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应用意识。
(一)、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公顷和平方千米在社会生活中比较常见,学生对此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但由于这两个面积单位太大,不容易直接建立表象。
所以教材特别注意了选取学生较为熟悉或标志性的场景作为学习素材。
例如,在公顷的认识中选择了鸟巢的占地面积,在平方千米的认识时,选择了天安门广场的面积;练习中,则有故宫、颐和园、教室以及部分省、自治区的面积等材料,以帮助学生将土地面积单位的学习与日常生活建立联系。
(二)、依托学生的学习经验,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完善面积单位体系对学生而言,公顷和平方千米是两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面积单位。
为了更有利于学生认识这两个面积单位,教材除了在例题材料的生活化选择之外,还强调了学习者经验的唤起与应用,突出了经验的链接价值。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知识内容的呈现过程中,通过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的描述,唤醒学生面积单位学习的经验,有意识引导学生从以前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学习中汲取有价值的经验,为新的面积单位学习服务,体现了数学学习的连续性与衔接性。
(三)、开展有效的实践操作活动,促进土地面积单位直观表象的形成从本节内容的目标定位来看,引导学生建立起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初步表象是一个重要任务。
认识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材分析

《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教材分析
公顷和平方千米是两个较大的面积单位,一般用于计量大面积的土地。在三年级(下册)教学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这些单位比较适用于计量物体表面、平面图形以及小块土地的面积。如果用于计量面积很大的土地,则很不方便,因此需要公顷和平方千米。
本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了解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 = 10 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经历观察、想像、发现、交流等数学活动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加深对公顷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平方千米,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知道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万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5、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了解公顷,感知1公顷的大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 感知1公顷的大小认识平方千米的含义,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教材安排照片和文字说明的意图,要激发学习热情、引起学习心向、营造学习氛围。首先是这些旅游景点、著名建筑都是学生比较熟悉而且非常向往的,学生的兴趣由此产生。其次是例1的素材都以公顷为单位,例2的素材都以平方千米为单位,什么是1公顷?1平方千米是多大?为什么用公顷和平方千米作单位?学生会很自然地想到这些问题,并有解决这些疑问的迫切愿望。这时,兴趣从对景物的喜爱转移到数学内容上,注意力集中到对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上,例题的教学就有了良好的开端。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材分析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材分析教材分析:公顷和平方千米是两个测量土地面积的常用单位。
由于这两个面积单位比较大,不容易建立表象,所以?标准〔2022〕?将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从第一学段调整到了第二学段。
在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面积及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并可以进展简单的单位换算。
本单元那么是以此为根底,唤起学生已有的相关经历,通过经历从实例到表象建立的过程,初步形成1公顷、1平方千米的表象。
依托学生已有的知识根底,挖掘丰富的现实世界中的相关问题作为学习素材,开展适当、有效地操作活动,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推理、表达等活动中,积累丰富的直观经历和生活经历,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开展空间观念,进步应用意识。
〔一〕、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严密联络,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公顷和平方千米在社会生活中比较常见,学生对此也有一定的生活经历。
但由于这两个面积单位太大,不容易直接建立表象。
所以教材特别注意了选取学生较为熟悉或标志性的场景作为学习素材。
例如,在公顷的认识中选择了鸟巢的占地面积,在平方千米的认识时,选择了天安门广场的面积;练习中,那么有故宫、颐和园、教室以及部分省、自治区的面积等材料,以帮助学生将土地面积单位的学习与日常生活建立联络。
〔二〕、依托学生的学习经历,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络,完善面积单位体系对学生而言,公顷和平方千米是两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面积单位。
为了更有利于学生认识这两个面积单位,教材除了在例题材料的生活化选择之外,还强调了学习者经历的唤起与应用,突出了经历的链接价值。
这一点主要表达在知识内容的呈现过程中,通过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的描绘,唤醒学生面积单位学习的经历,有意识引导学生从以前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学习中汲取有价值的经历,为新的面积单位学习效劳,表达了数学学习的连续性与衔接性。
〔三〕、开展有效的理论操作活动,促进土地面积单位直观表象的形成从本节内容的目的定位来看,引导学生建立起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初步表象是一个重要任务。
《公顷与平方千米》教学设计优秀4篇

《公顷与平方千米》教学设计优秀4篇《公顷与平方千米》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1公顷、1平方千米有多大,并且知道它们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笔计算、动脑筋想、自学等过程,掌握本课的知识重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学,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对于公顷、平方千米概念的理解。
2、教学难点:公顷、平方千米在实际生活当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铺垫新知师:我们都学过了哪些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谁能说一说这些面积单位的含义?谁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大小?[设计意图:复习学习过的常用的面积单位,包括各个面积单位的概念以及描述它们的大小,引起学生的认知迁移,为本课新知的获取做好必要的铺垫。
]二、由实际应用引入新知1、认识1公顷。
(1)师:测量哪些物体的表面会用到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作单位?学生可能回答:测量像橡皮这样比较小的物体时,用平方厘米作单位;测量像课桌面这样稍大一点的物体时,用平方分米作单位;测量像黑板这样面积较大的物体时,用平方米作单位。
师:可是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物体的表面都能用这三个面积单位来表示,例如师:要测量体育场或更大场地的面积用平方米作单位合适吗?(太小了)怎么办?[设计意图:学生由于实际测量的需要,认识到1平方米太小了,产生了学习大一点的面积单位的愿望。
此时,学习的需要是由学生自身产生的,有了自身愿望,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比较好。
]师:这时,需要引进更大的面积单位,1公顷。
1公顷到底有多大呢?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请同学们计算一下,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10000平方米)你是怎样算的?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即:100×100=10000(平方米)(2)师:你知道1公顷有多大吗?(3)先请学生说一说,若学生说的不到位,师介绍:同学们都知道1平方米有多大,1公顷就有10000个1平方米那样大。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公顷和平方千米》知识讲解 认识平方千米以及平方千米

小学-数学-上册-打印版
认识平方千米以及平方千米、平方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问题导入找出下面文字中使用的面积单位。
(教材17页例9)
过程讲解
1.理解图意
上面的四幅画面分别展示了四处美丽的自然景观,并配有文字说明及数据,使用的面积单位是平方千米。
2.认识平方千米
测量或计量大面积的土地,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
平方千米是较大的面积单位,可以写成km2。
3. 1平方千米的大小
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平方千米。
4.平方千米、平方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
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1000×1000 =1000000(平方米),所以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公顷=10000平方米,1000000里面有100个10000,所以1平方千米=100公顷,即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
归纳总结
1.平方千米是比公顷还大的面积单位。
2.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
误区警示
【误区】填空:1.8平方千米=(18000)平方米
错解分析此题错在没有掌握平方千米与平方米之间的进率。
错解改正 1800000
温馨提示
平方千米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000。
小学-数学-上册-打印版。
第八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材分析

第八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材分析概述第八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是小学数学课本中的一部分,主要讲解了关于面积单位的概念和换算。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能够正确使用这两个面积单位进行换算。
本文将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对该单元的教材进行分析。
教材内容本单元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面积单位的概念介绍:首先,教材会对面积单位的概念进行简单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到面积是用来描述平面内的大小的。
然后,重点介绍了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并给出了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 计算示例的练习:在教材中,会给出一些计算示例,通过这些示例,学生能够学会如何使用公顷和平方千米进行面积的换算。
教材中会详细解答每一个计算示例,并给出相应的解题方法和步骤。
3. 实际问题的应用:除了计算示例,教材还会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些实际问题可能涉及到土地面积、农田面积等,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学生要能够正确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两个面积单位的概念,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释。
2. 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换算方法:学生要能够正确运用换算关系,将面积从公顷换算为平方千米,或者从平方千米换算为公顷。
3. 能够用公顷和平方千米进行面积计算:学生要能够根据给定的问题,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用公顷和平方千米进行面积的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 演示法:教师通过黑板、幻灯片等多媒体工具,向学生展示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和换算方法。
通过演示,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这两个概念,并能够在解题时模仿演示的方法进行计算。
2. 练习法: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计算示例和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练习。
《认识平方千米与公顷》 说课稿

《认识平方千米与公顷》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认识平方千米与公顷》。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认识平方千米与公顷》是小学数学教材中面积单位认识的重要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较小的面积单位,对面积的概念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
而平方千米和公顷是两个较大的面积单位,用于计量较大的土地面积,如城市面积、国土面积等。
这两个面积单位的引入,有助于学生完善对面积单位体系的认识,提高对较大面积的估算和度量能力。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编排,注重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感受平方千米和公顷的大小,建立清晰的表象,同时也注重与已学面积单位的对比和换算,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一些常见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和面积的计算。
但是,对于较大的面积单位,如平方千米和公顷,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较少,缺乏直观的感受和认识。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直观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这两个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
此外,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还相对较弱。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自主探索和发现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知道平方千米和公顷是计量较大土地面积的单位,了解 1 平方千米和 1 公顷的实际大小。
(2)掌握平方千米、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进率,能够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想象、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
(2)在实际操作和小组合作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珍惜土地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公顷和平方千米》数学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公顷和平方千米》数学教案一、引言本教案是针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一数学课程的教学准备。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并学习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进行应用。
二、教学目标•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的互换关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公顷和平方千米计量单位进行计算三、教学内容本课将涵盖以下内容:1.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定义和互换关系2.带有实际应用的练习题四、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们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并简单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 讲解首先通过黑板或幻灯片给学生们清晰地介绍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定义和互换关系。
提醒学生们要注意单位的换算,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们理解这些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3. 练习在学生们理解完定义和互换关系后,可以给出一些带有实际应用的练习题,例如:1.一个学校占地面积为12公顷,换算成平方千米是多少?2.某城市的行政区域面积为650平方千米,换算成公顷是多少?3.如果一片林地面积为2500公顷,那么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千米?在练习中,引导学生们注意题目中单位的变化,并理解这些单位在实际中的应用。
4. 总结让学生们回忆本次课所学的知识内容,并在课堂上讲解出学习到的重点知识。
这将有助于加深学生们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也有助于增强学生们的自信。
五、教学效果评估在课堂练习中观察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并收集他们的答题结果与解题思路。
可以根据评估结果合理调整课堂节奏,并为后续教学计划提供借鉴。
六、结语通过本教案,相信老师能够更好地准备和展开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公顷和平方千米》这门数学课程的教学。
希望学生们通过本次课程能够加深对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一重要概念的理解,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材分析教材分析:公顷和平方千米是两个测量土地面积的常用单位。
由于这两个面积单位比较大,不容易建立表象,所以《标准(2019)》将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从第一学段调整到了第二学段。
在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面积及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本单元则是以此为基础,唤起学生已有的相关经验,通过经历从实例到表象建立的过程,初步形成1公顷、1平方千米的表象。
依托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挖掘丰富的现实世界中的相关问题作为学习素材,开展适当、有效地操作活动,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推理、表达等活动中,积累丰富的直观经验和生活经验,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应用意识。
(一)、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公顷和平方千米在社会生活中比较常见,学生对此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但由于这两个面积单位太大,不容易直接建立表象。
所以教材特别注意了选取学生较为熟悉或标志性的场景作为学习素材。
例如,在公顷的认识中选择了鸟巢的占地面积,在平方千米的认识时,选择了天安门广场的面积;练习中,则有故宫、颐和园、教室以及部分省、自治区的面积等材料,以帮助学生将土地面积单位的学习与日常生活建立联系。
(二)、依托学生的学习经验,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完善面积单位体系对学生而言,公顷和平方千米是两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面积单位。
为了更有利于学生认识这两个面积单位,教材除了在例题材料的生活化选择之外,还强调了学习者经验的唤起与应用,突出了经验的链接价值。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知识内容的呈现过程中,通过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的描述,唤醒学生面积单位学习的经验,有意识引导学生从以前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学习中汲取有价值的经验,为新的面积单位学习服务,体现了数学学习的连续性与衔接性。
(三)、开展有效的实践操作活动,促进土地面积单位直观表象的形成从本节内容的目标定位来看,引导学生建立起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初步表象是一个重要任务。
为此,教材采取了多种措施,帮助学生建立起相应面积单位的表象。
例如,在建立1公顷的表象时,呈现了400米跑道围起来的部分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的描述,设计了实践活动操场上测量100平方米的正方形,单元小结中呈现了200个50平方米的教室面积大约是1公顷的描述等,为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服务。
例1的教学内容为:认识公顷。
由于公顷这个面积单位太大,不容易直接建立表象,所以教材从学生比较熟悉的鸟巢引入,从而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公顷是一个很大的面积单位。
接下来,教材又从3个方面对公顷进行了刻画:一是正方形表征,通过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来表征1公顷,体现了面积单位研究方式的延续性。
二是根据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0000平方米得到1公顷=10000平方米,从而使学生将公顷与平方米之间建立起联系;三是通过呈现400米跑道围成部分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使学生建立起1公顷的直观表象。
三种方式,既有数理层面的联结,又有直观形象的支撑。
此外,做一做中测量活动的设计与编排,使学生先建立起100平方米的直观表象,在此基础上再来推算1公顷,也为学生准确建立1公顷的表象提供了间接经验的支持。
例2的教学内容为:认识平方千米。
教材是以学生熟悉的我国领土面积引出平方千米,强化平方千米是一个比公顷更大的土地面积单位,一般用于计量较大的土地面积。
接下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1平方千米的表象,教材的编排呈现了三种方式:一是语言描述,以正方形表征1平方千米,即:边长是1 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
二是沟通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公顷之间的关系。
由于学生已经历了探究公顷和平方米之间关系的过程,此处可以放手让学生调动已有经验进行自主探究,不过由于学生还没有10001000的运算经验,教师可以适时给予相应的帮助,也可以通过使用计算器解决运算中的困难。
三是以天安门广场和鸟巢等直观场景描述1平方千米。
前两种方式侧重引导学生从数理层面上理解平方千米及其与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关系。
第三种方式则需结合更多的实例,帮助学生体会它们之间的关系,积累丰富的直接经验,从而更好地建立1平方千米的表象。
教学重点:感知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大小,掌握平方千米、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表象。
重难点突破:(一)、选择贴近生活的学习素材,有助于学生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适用范围土地面积是一个相当生活化的内容,学生对此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比如学校的操场面积、校园的占地面积等等,但学生能够接触和感受到的是一些相对较小的土地面积,一般用平方米作单位表示即可。
在此基础上,呈现一个相对较大的土地面积(如国家体育场鸟巢的占地面积,我国领土总面积等),请学生尝试判断,使其发现问题,产生认知冲突。
因为在表示较大的土地面积时,用平方米作单位显然不太合适,那么用怎样的面积单位表示才比较合适呢?随之引出相对较大的土地面积单位,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唤起相关的学习经验,有助于学生建构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表象在引导学生理解和建立1公顷、1平方千米表象的过程中,可以提示学生回忆以前学习理解1平方米、1平方分米以及1平方厘米的探究经验。
学生过往的经验是以正方形的面积为表征来描述面积单位的。
以此为基础,分别以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和边长为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来表征公顷和平方千米,学生更容易理解。
此外,通过计算相应的正方形面积,沟通公顷和平方千米与平方米的关系,也为学生初步建构起1公顷和1平方千米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的表象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设计有效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公顷平方千米是两个比较大的土地面积单位,建立表象比较困难。
因此,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是基本途径。
教学中,可以组织如下三类实践活动,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1.测量类活动。
结合学习过程,测量教室面积或到校园,甚至到校外测量某一土地的面积(如教材做一做那样,测量一个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让学生直观感知1公顷的大小,为更好地建立1公顷表象服务。
而在1平方千米的实践活动中,可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徒步远足类的活动,体验大小,积累经验。
2.观察想象类活动。
呈现学生熟悉的实物场景图,并且告知相应的占地面积数据,想象相应的建筑物的大小,并与相应的面积数据联系起来,为建立1公顷1平方千米积累感性经验。
3.调查类活动。
结合学习过程,可布置学生去调查一些土地的面积,从而积累起丰富的感性经验,为更好地理解面积单位1公顷1平方千米提供帮助。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