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与问答题题集

合集下载

最新人教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docx

最新人教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docx

最新人教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一、八年级下册全册材料辨析综合题1.材料,回答。

材料一你可知“ 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

但是他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叫儿的乳名⋯⋯母!——中国史八年教材材料二香港什么能成呢?并不是我参加判的人有特殊的本,主要是我个国家几年展起来了,是个旺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得信任的国家⋯⋯当然,香港能解决好。

是由于“一国两制”的根本方或者略搞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果。

——小平《在中央委会第三次全体会上的》回答:(1)材料一歌中的“ MACAU”是指什么地方?“母”又是指什么?(2)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的知出“ MACAU”是在什么候回到“母” 抱的?它的回利益于什么方?(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分析香港能利回,除了上述提到方的指外有什么其他的原因?【答案】( 1)指澳;指中国。

(2)在 1999 年 12 月 20 日;得益于“一国两制”方(3)中国合国力增,国地位提高;中民族的共同心愿;中英双方的共同努力。

【解析】【解】(1)依据所学知可知,歌出自近代国人一多的《七子之歌》,一多以人的手法,将我国当被列掠去的七“失地”比作离母的七个孩子,哭他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抱的烈情感,歌中的“MACAU”是指澳,“母”是指中国。

1553 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澳的居住。

(2)第一小依据所学可知, 1999 年 12 月 20 日,我国正式从葡萄牙殖民者手中收回澳主。

第二小依据所学可知,澳回是按“一国两制”方回的。

入改革开放新期后,小平从祖国和中民族的根本利益出,提出“一国两制”的造性构想。

是完成祖国一大的基本方。

运用一大构想,中国政府分在1997 年 7 月1 日、 1999 年 12 月 20 日收回了香港和澳的主,使我国在祖国一大的道路上出了重要一步。

(3)依据材料“主要是我个国家几年展起来了,是个旺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得信任的国家”“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果”和所学知概括可知,香港能利回,除了“一国两制”方的指外有中国合国力增,国地位提高;中民族的共同心愿;中英双方的共同努力等。

八年级(下)历史期末材料分析与问答题汇总1111

八年级(下)历史期末材料分析与问答题汇总1111

八年级(下)期末历史资料汇总一、新中国各项建设成果(1)经济方面:特别是农村经济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四次政策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一五计划的完成摆脱了工业落后的面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快速腾飞。

(2)民主政治方面: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通过了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经历十年“文革”动乱后,我国吸取教训,更加重视民主与法制建设,1982年出台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此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义务教育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制建设成就显著,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3)外交方面:50年代: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在中国、印度、缅典三国总理和积极倡导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70年代: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合法席位。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签署《中美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

改革开放以后:90年代:1990年首次成功举办亚运会;香港、澳门回归;中国加入APEC,21世纪:2001年中国在上海成功举办APEC,这是中国迄今为止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表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1年申奥成功;2001年加入WTO;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

原因: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根本原因),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4)科技方面: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与问题集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与问题集

八年级(下)历史材料分析与问答题汇总4、阅读材料材料一各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情况表1949年 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至今8个 23个 16个 62个 148个材料二材料三请回答:(1)“我们的朋友遍及五大洲”,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起越来越多的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说明了什么?(1)每一张照片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一张照片都有一个重大事件,请根据材料二说出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共和国外交史上的大事。

(3) 材料三反映了新时期中国对外交往发生了什么新变化?参考答案:(1)中国的综合国力的增长,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提高。

(2)与印度、缅甸领导人共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亚非万隆会议,广交天下朋友;重返联合国;改善中美关系,中美、中日建交。

(3)中国广泛参加各种国际组织,增进对外合作与交流,以更积极更活跃的形象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东方红,太阳升,……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咳哟,他是人民的大救星。

---- 选自歌曲《东方红》材料二:一九七九年,那是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选自歌曲《春天的故事》请回答:(1)材料一歌颂的“大救星”是谁?(2)材料二中的“老人”是谁?(3)材料中的二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都有哪些功绩?在党的领导集体中分别处于什么地位?参考答案:(1)“大救星”是毛泽东。

(2)“老人”是邓小平。

(3)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4分)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在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找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他们是我党的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人。

【历史】人教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八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案)

【历史】人教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八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案)

【历史】人教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八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案)一、八年级下册全册材料辨析综合题1.阅读下列材料:为了按照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大多人的最大利益……根据过度时期总路线,从1953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实行系统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公私合营中实行‘四马分肥’的‘赎买’政策。

……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客观形式的推下……到(1956年)1月底,全国大城市以及50个中等城市,先后全部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请回答:(1)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何时开始的?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什么政策?(2)除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外,国家还进行了哪两个方面的改造?(3)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意义是什么?【答案】(1)1953年;实行赎买政策(2)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解析】【详解】(1)依据“从1953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实行系统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公私合营中实行‘四马分肥’的‘赎买’政策”可知,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从1953年开始的。

在三大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创举。

(2)根据所学可知,除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外,国家还进行了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1953—1956年进行的三大改造,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点睛】注意识记与掌握三大改造的相关内容。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推进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设立经济特区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含答案)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含答案)

部编新⼈教版⼋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含答案)部编⼋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含答案)吉林省东辽县辽河源中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它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中国⼈民经过⼀百多年的英勇⽃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中国真正成为独⽴⾃主的国家;中国⼈民从此站起来了。

请回答(1)中国真正成为独⽴⾃主的国家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2)“中国⼈民⼀百多年的英勇⽃争”是从何时开始的?(3)为了推翻三座⼤⼭的统治,中国⼈民进⾏了哪些英勇的⽃争?(⾄少举出三个事例)(4)“中国⼈民从此站起来了”你得到最深刻的感悟是什么?参考答案:(1)中华⼈民共和国的成⽴(2)1840年鸦⽚战争(3)天平天国运动、⾟亥⾰命、北伐战争、抗⽇战争、解放战争等(4)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2、它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 000多年的封建⼟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得到了⼟地,成为⼟地的主⼈。

这使⼈民政权更加巩固。

⼤⼤解放了农村⽣产⼒,农业⽣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业化建设准备条件。

请回答(1)材料所描述的重要事件是什么?(2)中国何时彻底摧毁封建⼟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3)为了摧毁封建⼟地制度,中央⼈民政府颁布了哪部法律?(4)此后中国建⽴起何种⼟地制度?(5)通过这件事,你得到什么感悟?参考答案:(1)⼟地改⾰的完成(2)1952年底(3)《中华⼈民共和国⼟地改⾰法》(4)农民⼟地所有制(5)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切实解决农民的⼟地问题,是真正代表⼈民利益的党。

3、它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巩固了中国新⽣的⼈民政权,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顶住了美国侵略扩张的势头,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极⼤地增强了中国⼈民的民族⾃信⼼和⾃豪感,为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改⾰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请回答:(1)材料所评价的是什么事件?(2)这件事是何时开始何时结束的?(3)这场战争结束的标志是什么?(4)这场战争中涌现出⽆数的英雄⼈物,请列举出其中的两位。

人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与问答题题集

人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与问答题题集

八年级(下)历史材料分析与问答题汇总(一)材料分析部分1、阅读材料从1960年5月2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调运粮食的紧急指示》,6月6日,再次发出《关于为京津沪和调运粮食的紧急通知》,这四个地方库存的粮食够维持几天呢?是7天,10天,几乎已经是没有大米库存,随到随销,8-9天。

这四个地方,是政治、文化中心,是经济中心,、是工业基地,如果粮食供不上,后果将不堪设想。

而连这样必须力保的地方都如此困难,全国的粮食供应状况不言而喻。

请回答:(1)为什么会出现材料所述的情况?(2)后来党中央对经济作出了调整,到什么时候经济开始复?经济建设的错误从根本上解决没有?为什么?参考答案:(1)因为中国共产党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随后又掀起大跃进、大炼钢铁以及人民公社化运动;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1962年;没有;因为左倾错误继续发展,最后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中国进入十年乱时期。

2、阅读材料新中国成立之初,西方预言家声称:“中国无法靠自己的力量养活自己。

”当时,全国粮食总产仅1亿吨,一块优质钢材、一枚建筑铁钉都得依赖进口,工、农业总产值比例为3∶7,生产方式极其落后。

经过55年奋斗,我国经济天翻地覆,粮、棉、油、肉、禽、煤、钢、水泥等主要工农业产品的年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一、二、三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东、中、西部区域差距逐渐缩小,高速路四面畅达,“村村通”遍及乡野,机场港口一派繁忙,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四大工程捷报频传……2003年,我国国生产总值超过11.6万亿元,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标志着中国走出低收入国家行列,意味着国民经济迈上一个大台阶。

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七位,对外贸易额居世界第四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二位,利用外资居世界第一位。

——《发展才是硬道理新中国55年经济建设述评》请回答:(1)根据现代历史发展历程,请分析新中国成立55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历史】人教八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辨析 试卷(含解析)

【历史】人教八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辨析 试卷(含解析)

【历史】人教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试卷(含解析)一、八年级下册全册材料辨析综合题1.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一封沉痛的日本“劝降书”日本海军总司令伊东祐享致书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阁下:时局变化太大了,我和阁下友谊不减,今天给你写(劝降)信不是私仇,只为国事……清国海陆二军,连战连败,如果虚心平气考察一下,原因很简单。

阁下那么聪慧,怎会不知。

清朝之所以会有今天的失败,不是某位大臣一己之罪呀,这都是因为你们朝廷上下墨守成规不知变通导致的。

你们选拔官吏要通过考试,考试必考文艺,文章写得好的就会升官,文艺优劣是你们升迁的依据,可是你们从来不看实际效果。

现在还在孤傲自大,怎么可以立足与当今世界呢?想想30年前,我们日本,国事沉沦,遭遇何其心酸,任人宰割,可是最终我们日本能砸碎西方的枷锁,免除被殖民的命运,想必你是知道原因的?在危难之时,我们日本因时制宜,实施新政,变革旧法,因为我们知道只有国家富强独立于世界才是第一要务。

今天你们国家也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当务之急,只有改革旧制,谋行新政,国家才可相安,否则必然败亡呀!这次战争的胜败就决定于两国的立国精神之中了……——摘自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请回答:(1)信中提到改变中日之命运的战争指的是哪场战争?(2)谈谈对以上材料的感悟?【答案】(1)甲午战争。

(2)第一层:能从某一方面简述认识;第二层:能从某一方面围绕论点进行一定议论;第三层:既能围绕论点充分论述,又能联系现实提出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行文流畅,逻辑严密,文字表达准确。

【解析】【分析】【详解】(1)信中提到改变中日之命运的战争指的是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

(2)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对以上材料的感悟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给了我们沉痛的教训,我们只有国家强大起来,才能拥有国际地位,落后就要挨打,只有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强度大,才能让中国人有尊严,爱国的人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

最新人教《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试题(附解析).docx

最新人教《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试题(附解析).docx

最新人教《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试题 ( 附解析 )一、八年级下册全册材料辨析综合题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性会议。

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结合史实,以东莞为例,谈谈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发生的变化。

(题目自拟, 200 字以内)【答案】改革开放后的东莞人民改革开放后,东莞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东莞人民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资的丰富和思想观念的解放,东莞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改革开放后,吃饭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东莞人民越来越注重营养均衡,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改革开放后,人均居住面积扩大,市内装修和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的交通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的增长都很快,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社会保障制度也逐渐向成熟迈进,东莞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东莞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取得初步成效。

【解析】【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围绕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发生的变化,从东莞人民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发生变化的角度入手,体现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首先要审题,提出观点,注意观点明确;其次,要围绕看法,认真组织材料,论述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论证要充分;最后进行总结,升华看法。

围绕改革开放后东莞人民生活的变化,言之有理即可。

2.观察图片阅读相关文字,回答问题。

图一: 1980 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经济特区。

1984 年 5 月曾以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十四个城市定为沿海开放城市:此后又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以及辽东半岛、胶东半岛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下)历史材料分析与问答题汇总(一)材料分析部分1、阅读材料从1960年5月2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调运粮食的紧急指示》,6月6日,再次发出《关于为京津沪和辽宁调运粮食的紧急通知》,这四个地方库存的粮食够维持几天呢?北京是7天,天津10天,上海几乎已经是没有大米库存,随到随销,辽宁8-9天。

这四个地方,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上海是经济中心,天津、辽宁是工业基地,如果粮食供不上,后果将不堪设想。

而连这样必须力保的地方都如此困难,全国的粮食供应状况不言而喻。

请回答:(1)为什么会出现材料所述的情况?(2)后来党中央对经济作出了调整,到什么时候经济开始复苏?经济建设的错误从根本上解决没有?为什么?参考答案:(1)因为中国共产党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随后又掀起大跃进、大炼钢铁以及人民公社化运动;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1962年;没有;因为左倾错误继续发展,最后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中国进入十年内乱时期。

2、阅读材料新中国成立之初,西方预言家声称:“中国无法靠自己的力量养活自己。

”当时,全国粮食总产仅1亿吨,一块优质钢材、一枚建筑铁钉都得依赖进口,工、农业总产值比例为3∶7,生产方式极其落后。

经过55年奋斗,我国经济天翻地覆,粮、棉、油、肉、禽、煤、钢、水泥等主要工农业产品的年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一、二、三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东、中、西部区域差距逐渐缩小,高速路四面畅达,“村村通”遍及乡野,机场港口一派繁忙,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四大工程捷报频传……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1.6万亿元,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标志着中国走出低收入国家行列,意味着国民经济迈上一个大台阶。

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七位,对外贸易额居世界第四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二位,利用外资居世界第一位。

——《发展才是硬道理新中国55年经济建设述评》请回答:(1)根据现代历史发展历程,请分析新中国成立55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2)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两个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你能说出来吗?参考答案:(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改革开放的正确决策。

(2)1952——1957;1978年以后。

3、阅读材料材料一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时间1952年1956年1978年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679亿元1252亿元3642亿元89404亿元材料二我国工业生产值增长情况时间 1952年1956年1978年2001年工业生产总值 119.8亿元642亿元1607亿元39570亿元请回答:(1)有人说共产党只会打仗,不会搞建设,你看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也不怎么样!请根据上述材料予以反驳。

(2)1952年到1956年短短4年间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试分析原因。

(3)从1956年到1978年22年间,经济发展状况如何?试分析原因?(4)从1978到2001年20多年间经济发展与1956年到1978年间的速度相比,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参考答案:(1)从1952年到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总值出现狂飙式的发展,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不仅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还要领导中国人民富起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1952年,土地改革结束,广大农民分到了土地,以更高的热情投稿到生产中去;1953年,中共中央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1953年起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使中国彻底改变了工业一穷二白的状况;当时苏联的援助与支持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3)缓慢。

大跃进、大炼钢铁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国民经济遭到极大破坏;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更加严重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4)明显加快了速度。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使农村经济发展起来;在城市,进行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加快保险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城市改革取得成功;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引进外国资金、技术、管理方法;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以积极的态度迎接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实行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以科技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4、阅读材料材料一各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情况表1949年 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至今8个 23个 16个 62个 148个材料二材料三请回答:(1)“我们的朋友遍及五大洲”,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起越来越多的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说明了什么?(2)每一张照片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一张照片都有一个重大事件,请根据材料二说出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共和国外交史上的大事。

(3) 材料三反映了新时期中国对外交往发生了什么新变化?参考答案:(1)中国的综合国力的增长,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提高。

(2)与印度、缅甸领导人共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亚非万隆会议,广交天下朋友;重返联合国;改善中美关系,中美、中日建交。

(3)中国广泛参加各种国际组织,增进对外合作与交流,以更积极更活跃的形象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

5、请回答:(1)请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2)1624年以来台湾与大陆有几次分离?分别由于什么原因?(3)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台湾问题?参考答案:(1)约15000年前台湾与大陆福建仍连成一片,是中国东南大陆架的一部分。

230年(三国吴黄龙二年)吴主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军万人至夷州(今台湾),前后历时一年。

(2)1625年,荷兰殖民者建筑热兰遮城(今赤嵌城)从此开始在台湾近38年的殖民统治。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1949年12月7日,国民党宣布退守台湾,国民党“政府”迁至台北,海峡两岸从此再度隔绝。

(3)一国两制、和平统一.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56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指出,当前党和人民主要的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摘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材料二: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摘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请回答:(1)党的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内容上体现的一条主线是什么?(2)这二次会议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各有什么指导作用?(3)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什么思想路线?参考答案:(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求。

(2)党的八大为社会主义建设开了个好头,为将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伟大的转折点,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3)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东方红,太阳升,……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咳哟,他是人民的大救星。

---- 选自歌曲《东方红》材料二:一九七九年,那是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选自歌曲《春天的故事》请回答:(1)材料一歌颂的“大救星”是谁?(2)材料二中的“老人”是谁?(3)材料中的二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都有哪些功绩?在党的领导集体中分别处于什么地位?参考答案:(1)“大救星”是毛泽东。

(2)“老人”是邓小平。

(3)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4分)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在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找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他们是我党的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人。

8、阅读下列材料历史的事实早已告诉我们,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

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

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不止是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益密切地关联着,是为自卫的必要性所决定的。

——引自《各民主党派联合宣言》(1950.11) 请依据材料回答:①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什么要赴朝鲜作战?②联系课本知识你认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作战取胜的原因有哪些?③抗美援朝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被誉为什么?请你举出两个。

④你认为这场战争的胜利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参考答案:(1)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是为自卫的必要性所决定的。

)(2)抗美援朝,是正义的战争;全国人民的支持;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勇作战;中朝人民的并肩作战;(3)“最可爱的人”、黄继光、邱少云。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新中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代表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请回答:(1)依据图(1)请回答1953年12月中国政府与印度政府代表的谈判中首次提出了处理两国关系的什么原则?(2分)(2)依据材料一:你知道这是谁在哪次会议上的发言吗?(4分)在会议上中国代表提出了什么方针?(2分)提出这个方针的主要目的是什么?(4分)参考答案:(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分)(2)周恩来、万隆(第一次亚非)会议、(4分)求同存异方针、(2分)呼吁各国撇开分歧,为反对殖民主义的共同利益而加强团结与合作。

(4分)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平。

”请同学们思考回答: 材料二:风阳县粮食产量连续三年增产 (1)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 在党内的核心领导地位,党 (2)和政府决定在农村开始实行以 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2)你认为:袁隆平在农业科技上的突出贡献是什么? (3)联系上述材料,你认为发展我国农业生产最关键有哪两条?参考答案:(1)邓小平 家庭联产承包(2)1973年成功的培育出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

(3)一靠政策;二靠技术。

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必须凭借各种票证才能购买到物品。

粮票、煤票、肉票、糖票、布票、……各种票证让人眼花缭乱。

如今,票证已经退出我们的生活。

走进商店、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可以随心所欲的选择。

----摘编自《百年中国》材料二: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中关于电视机产量的数据制作下表:(单位:万台)年 份 1979 1982 1985 1988 1992 1996 2001 2004电视机 1329 1592 1622 2485 1314 2109 3967 7328.80其中:彩电 0 288 410 1028 1314 2109 3967 7328.80请回答:①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凭借票证购买物品的原因是什么?②分析材料二中的数据,你能够发现哪些问题?(二个以上)试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