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全集
2024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完整版

2024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掌握物理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
3. 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为中考物理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电磁学部分的内容,特别是电磁感应现象和电路分析。
教学重点:力学、电学、光学、热学等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如小车、滑轮、电池、灯泡等)。
2.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物理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如踢足球、划船、加热水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
2. 例题讲解(20分钟)选取教材典型例题,如牛顿运动定律、电路分析、光的反射等,详细讲解解题思路和步骤。
3. 随堂练习(15分钟)学生独立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互动环节(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互相提问,解决课堂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6. 答疑解惑(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巩固知识点。
7.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简要概括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醒学生课后复习。
六、板书设计1. 知识点框架:以树状图形式展示本节课所学知识点。
2. 例题:展示解题步骤和答案。
3. 课堂练习:展示题目和答案。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2)实验题:光的反射与折射。
(3)选择题:涉及本节课的知识点。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科普书籍等,深入学习物理知识,提高学科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
3. 互动环节的设计和实施。
4. 作业设计的内容和答案的准确性。
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全册教案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全册教案第一章:力学一、教学目标1. 回顾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力、质量、重力、摩擦力等。
2. 掌握力学中的基本公式和计算方法,如牛顿第二定律、功和能的计算等。
3. 分析力学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回顾。
2. 力学基本公式的复习和应用。
3. 力学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重点1. 力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记忆和理解。
2. 力学基本公式的应用和计算。
3. 力学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掌握。
四、教学难点1. 力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混淆和误解。
2. 力学基本公式的混淆和错误应用。
3. 力学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的缺乏。
五、教学方法1. 讲解和演示: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回顾和理解力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练习和解答:通过练习和解答,让学生掌握力学基本公式的应用和计算。
3. 案例分析和讨论: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培养解题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热学一、教学目标1. 回顾热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温度、热量、比热容等。
2. 掌握热学中的基本公式和计算方法,如热量传递的计算、热能的转换等。
3. 分析热学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热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回顾。
2. 热学基本公式的复习和应用。
3. 热学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重点1. 热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记忆和理解。
2. 热学基本公式的应用和计算。
3. 热学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掌握。
四、教学难点1. 热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混淆和误解。
2. 热学基本公式的混淆和错误应用。
3. 热学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的缺乏。
五、教学方法1. 讲解和演示: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回顾和理解热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练习和解答:通过练习和解答,让学生掌握热学基本公式的应用和计算。
3. 案例分析和讨论: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培养解题思路和方法。
第三章:电学一、教学目标1. 回顾电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电流、电压、电阻等。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大全15篇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大全15篇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3、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
(二)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而变化的物理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2、难点:理解质量的含义,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课前复习1、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各有什么特征?其微观结构是怎样的?二、引入新课我们去商店购买粮食、蔬菜、水果时,我们关注的是物质的量的多少?售货员要用秤称量货物的质量的'大小。
在物理学里,质量的含义是什么?质量有什么特性?如何利用测量工具去测量物体的质量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三、新课教学1、质量①定义:在物理学里,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用字母m表示。
注意区分“物体”和“物质”的概念。
②质量的单位:千克(kg),克(g),毫克(mg),吨(t)1kg=103g,1g=103mg,1t=103kg③质量单位千克的由来学生阅读P12“科学世界”。
规定4℃时1dm3的纯水的质量为1kg。
并且用铂制作了标准千克原器,这个标准千克原器也叫“档案千克”。
④认识一些物体的质量(P9)2、质量的测量①测量工具:托盘天平和学生天平(实验室用)磅(秤)、杆秤(生活中用)②认识天平:底座、支架、横梁、平衡螺母、托盘、指针、分度盘、标尺、游码,称量,感量。
a、平衡螺母:用来调节天平横梁平衡;b、指针和分度盘:判断天平是否平衡、当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央或左右摆幅相等时,天平横梁就是平衡的。
c、标尺、游码、砝码:指示所称物体质量。
d、称量:每架天平都有自己的“称量”,也就是它所能称的最大质量。
2024年初三物理全套总复习教案精华

2024年初三物理全套总复习教案精华一、教学内容1. 力学部分: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二章《力的作用》、第三章《压强与浮力》、第四章《简单机械》。
2. 热学部分:第五章《热现象》、第六章《物态变化》。
3. 电学部分:第七章《电路》、第八章《电流与电压》、第九章《电阻与电功率》、第十章《磁现象》。
二、教学目标1. 巩固学生对力学、热学、电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学部分的重点难点在于力的合成与分解、压强与浮力的计算、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热学部分难点在于物态变化的判断及热力学定律的应用;电学部分难点在于电路图的识别、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率的计算。
2. 教学重点:力学部分的力的合成与分解、压强与浮力的计算、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热学部分的物态变化、热力学定律;电学部分的电路图识别、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率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天平、电压表、电流表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引导学生复习相关知识点,激发学习兴趣。
2. 复习内容:(1)力学部分: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压强与浮力的计算、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结合例题进行讲解。
(2)热学部分:讲解物态变化、热力学定律,通过实验现象进行阐述。
(3)电学部分:讲解电路图的识别、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率的计算,结合实验进行演示。
3. 随堂练习:针对复习内容,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互动环节:邀请学生上讲台解答问题,或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六、板书设计1. 力学部分:力的合成与分解、压强与浮力的计算、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
2. 热学部分:物态变化、热力学定律。
3. 电学部分:电路图识别、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率的计算。
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

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第一章:力学基础复习1.1 知识梳理:力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基本物理量静止和运动的描述及相对性牛顿运动定律的内容及应用摩擦力、重力、弹力的概念及计算压强的定义及计算公式浮力的产生及计算方法1.2 重点难点: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摩擦力、重力、弹力的区别与联系压强与浮力的计算及应用1.3 典型例题解析:选择题:判断物体受力情况及力的合成与分解计算题:求物体的加速度、摩擦力、重力等1.4 练习题:判断题:判断物体是否受平衡力及受力分析计算题:求物体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第二章:声学复习2.1 知识梳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速的概念及计算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声音的强度及计算公式噪声的控制方法2.2 重点难点:声速的计算及应用声音的三个特征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噪声的控制方法及实例2.3 典型例题解析:选择题:判断声音的传播及声速的计算计算题:求声音的强度、噪声等级等2.4 练习题:判断题:判断噪声等级及声源距离计算题:求声音在特定介质中的速度、强度等第三章:光学复习3.1 知识梳理:光的传播及反射、折射定律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的光学性质光的干涉、衍射现象紫外线、红外线的性质及应用3.2 重点难点:光的传播及反射、折射定律的综合应用凸透镜、凹透镜的成像规律光的干涉、衍射现象的解释及应用3.3 典型例题解析:选择题:判断光的传播方向及折射率计算题:求物体在透镜中的像距、物距等3.4 练习题:判断题:判断透镜类型及成像情况计算题:求物体在特定透镜中的像距、物距等第四章:电学复习4.1 知识梳理:电流、电压、电阻的基本概念及测量欧姆定律及其变形公式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及计算电功率的计算及应用磁场及电磁感应现象4.2 重点难点:串并联电路的计算及应用电功率的计算及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磁场及电磁感应现象的解释及应用4.3 典型例题解析:选择题:判断电路的连接方式及电流方向计算题:求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电阻等4.4 练习题:判断题:判断电路的连接方式及电器的工作状态计算题:求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电阻等第五章:热学复习5.1 知识梳理:温度、热量、内能的基本概念及关系比热容的定义及计算热传递的规律及方式蒸发的定义及影响因素物态变化及相变规律5.2 重点难点:比热容的计算及应用热传递的规律及实际应用蒸发及物态变化的理解及应用5.3 典型例题解析:选择题:判断物态变化及热量传递方式计算题:求物体的温度、热量、内能等5.4 练习题:判断题:判断热量传递方向及物态变化情况计算题:求物体的温度、热量、内能等第六章:电与磁复习6.1 知识梳理:电流的磁效应及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磁场方向及磁感线的分布电荷在磁场中的运动及洛伦兹力电磁铁的原理及应用磁悬浮技术及应用6.2 重点难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综合应用磁场方向及磁感线的绘制洛伦兹力的计算及应用电磁铁的原理及实际应用6.3 典型例题解析:选择题:判断电磁感应现象及磁场方向计算题:求感应电流、洛伦兹力等6.4 练习题:判断题:判断电磁铁的极性及磁悬浮技术计算题:求电磁感应中的电动势、感应电流等第七章:现代物理复习7.1 知识梳理:相对论的基本原理及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光的波动性与粒子性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核物理的基本概念及应用7.2 重点难点:相对论的原理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理解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理解及应用核物理的基本概念及核反应的应用7.3 典型例题解析:选择题:判断相对论效应及光的性质计算题:求核反应中的质量亏损、能量释放等7.4 练习题:判断题:判断量子态及核反应类型计算题:求量子力学中的波函数、概率等第八章:实验技能与探究复习8.1 知识梳理:常见物理实验的原理及操作方法实验数据的采集、处理及误差分析物理探究题的解题思路及方法物理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8.2 重点难点:实验原理的理解及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实验数据的处理及误差分析的方法探究题的解题思路及实验设计能力8.3 典型例题解析:选择题:判断实验操作的正误及误差来源计算题:求实验数据的平均值、标准差等8.4 练习题:判断题:判断实验现象及数据处理方法计算题:求实验数据的平均值、标准差等第九章:生活科技与物理复习9.1 知识梳理: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及原理分析常见家用电器的原理及使用方法交通工具的物理原理及设计现代通信技术的物理原理物理在医疗、环保等领域的应用9.2 重点难点:物理在生活中应用实例的原理分析家用电器的设计原理及使用注意事项交通工具的物理原理及安全性能现代通信技术的物理原理及发展趋势9.3 典型例题解析:选择题:判断生活现象中的物理原理计算题:求家用电器的功率、效率等9.4 练习题:判断题:判断交通工具的物理原理及通信技术计算题:求家用电器的功率、效率等第十章:物理思维与方法复习10.1 知识梳理:科学思维方法在物理学习中的应用物理问题的解决策略及技巧物理学家的科学探索历程物理科学方法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培养物理思维及创新能力的途径10.2 重点难点:科学思维方法在物理问题解决中的应用物理问题的解决策略及技巧的掌握物理学家的科学探索精神及创新意识10.3 典型例题解析:选择题:判断物理问题解决方法的正确性计算题:运用物理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10.4 练习题:判断题:判断物理学家的科学探索历程及方法计算题:运用物理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五章:热学复习中的“物态变化及相变规律”部分。
中考初中物理复习全册教案

中考初中物理复习全册教案一、复习目标1. 回顾和巩固初中物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2. 提高学生对物理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复习内容1. 第一章:力学1.1 力的概念及其分类1.2 重力、弹力、摩擦力1.3 牛顿运动定律1.4 功、能量、功率1.5 机械能守恒定律2. 第二章:热学2.1 温度、热量、温度计2.2 比热容、热量传递2.3 蒸发、沸腾、液化2.4 气压、大气压的应用3. 第三章:光学3.1 光的传播、反射、折射3.2 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3.3 光的色散、紫外线、红外线3.4 眼睛、视觉的形成4. 第四章:电学4.1 电流、电压、电阻4.2 欧姆定律、电功率4.3 串并联电路、家庭电路4.4 磁场、电磁感应5. 第五章:声学5.1 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5.2 音调、响度、音色5.3 声的利用、噪声的控制三、复习方法1. 采用课堂讲解、案例分析、讨论互动等多种教学方式。
2. 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强化重点、难点。
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应用能力。
四、复习安排1. 每章安排2-3课时,共计10课时。
2. 课堂讲解:50%3. 练习巩固:30%4. 课后作业:20%五、课后作业与评价1. 每章课后布置适量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定期进行章节测试,评估复习效果。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给予综合评价。
六、复习第六章:浮力与流体力学6.1 浮力的概念与计算6.2 阿基米德原理6.3 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6.4 流体的压强与流速关系6.5 流体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七、复习第七章:机械能与能量转换7.1 机械能的定义与计算7.2 动能与势能的转化7.3 能量守恒定律7.4 能源的利用与保护7.5 实例分析:能量转换的应用八、复习第八章:电磁学基础8.1 电流的形成与基本概念8.2 欧姆定律及其应用8.3 导体与绝缘体的性质8.4 简单电路的连接与分析8.5 磁场与电流的相互作用九、复习第九章:电磁波与通信技术9.1 电磁波的产生与传播9.2 电磁波的种类与特性9.3 无线电通信的基本原理9.4 移动通信与卫星通信9.5 电磁波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十、复习第十章:物理实验与探究10.1 初中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10.2 常见物理实验的操作与分析10.4 物理探究题的解题方法10.5 实验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性十一、复习策略与考试技巧11.1 复习方法的调整与优化11.2 重点知识的强化与拓展11.3 模拟考试与真题演练11.4 考试心态与时间管理11.5 常见错误类型分析与避免12.2 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与反馈12.3 针对中考趋势的展望与建议12.5 为学生提供持续的关心与支持,助力中考成功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力的概念及其分类补充和说明:力的分类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等,每种力都有其特定的作用效果。
2024中考物理总复习课优质教案完整版

2024中考物理总复习课优质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2024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五章《电学》和第八章《力学》。
详细内容如下:1. 电学部分:电路的组成,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电功率的计算,电磁感应现象等。
2. 力学部分: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抛体运动,圆周运动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电学、力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磁感应现象,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2. 教学重点: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电功率计算,抛体运动,圆周运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路实验器材,力学实验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计算器,草稿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电路现象,如家庭用电、手机充电等,引导学生思考电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例题讲解:(1)电学部分:讲解欧姆定律的推导和应用,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及计算。
(2)力学部分: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3. 随堂练习:(1)电学部分:布置计算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解答。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电学部分:(1)欧姆定律:I = U/R(2)串并联电路特点:串联分压,并联分流(3)电功率计算:P = UI2. 力学部分:(1)力的合成与分解(2)牛顿运动定律:F = ma(3)抛体运动:h = v0^2/2g(4)圆周运动:F = mv^2/r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电学部分:计算题,涉及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电功率计算。
(2)力学部分:实验题,涉及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2. 答案:(1)电学部分:解答题,包括计算步骤和结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完整版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概念,理解物理现象背后的原理,形成系统的物理知识体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和分析能力。
3.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电路分析、能量守恒的应用。
教学重点:牛顿运动定律、电磁感应现象、能量转换与守恒。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滑轮组、电路图、磁铁等)。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册、实验报告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物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知识回顾:(1)力的合成与分解:引导学生复习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通过例题讲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2)牛顿运动定律:回顾牛顿三定律,分析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解释背后的物理原理。
(3)能量:讲解能量守恒定律,举例说明各种能量转换现象。
(4)电学基础:分析简单电路,引导学生理解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
(5)磁现象:介绍磁铁的性质,解释磁现象背后的原理。
3. 实践情景引入:(1)利用滑轮组进行力的合成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合成过程。
(2)设计电路图,让学生动手连接电路,观察电路中电流的变化。
4. 例题讲解:(1)力的合成与分解例题:给出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知识解决问题。
(2)牛顿运动定律例题:分析物体运动过程,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现象。
(3)能量例题:计算能量转换过程,验证能量守恒定律。
(4)电学例题:分析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1)力的合成与分解练习: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巩固知识点。
(2)牛顿运动定律练习:设计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能量练习:计算能量转换过程,验证能量守恒定律。
(4)电学练习:分析电路图,计算电流、电压、电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全集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课时一、基础练习⒈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
⒉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⒊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如果不到秒,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⒋乐音特征是:音调,响度,音色。
其中音调跟发声体的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⒌噪声减弱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减弱_,在传播过程中减弱_,在耳朵处减弱_。
二、复习过程:基础知识讲解(教师边讲基础边穿插基础题目练习):1、声音的产生:A、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物体的发声就停止.B、固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敲打门、桌子、人在楼层上走动等等皆可使固体振动发声。
C、液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海水拍打海岸产生海浪声。
D、气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子弹、炮弹快速穿过空气时产生的声音,秋风怒号、笛子发声。
2、声音的传播A.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传声的介质有:空气(声波传播)、固体、液体B.声速:是一个表示声音传播快慢,它的大小等于每秒内声音传播的距离。
声速与物质的温度、物质的种类有关。
一般而言,有v固>v液>v气。
15℃空气中声音速度为340m/s。
3.人听到声音的条件:A.声源在振动发声.B.有传播声音的介质,如空气。
C.听觉器官完好.教师简要讲述人耳的结构,着重讲清听到声音的路径:鼓膜(形成起振)、听小骨(放大震动)、听觉神经(传到声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大脑(形成听觉)这些部分的功能。
骨传导:人的头骨、颌骨等可接受声音刺激形成神经兴奋,并可把这些兴奋传递到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1)、例题分析例题1:莱芜市2006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B、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C、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人耳就能听到声音D、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例题2:(2006年南通市)如图甲所示,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振动___产生的;如图乙,鱼儿能听见拍手声,说明_液体_____可以传播声音。
例题3:(07玉林)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老师讲课的声音通过空气传到室的各个角落,使同学们都能听到.三、堂上练习1、(06年福建泉州)南音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乡土风情气息而被誉为中华民族艺术瑰宝,在闽南民间广泛流传。
它的主奏乐器琵琶(南琶),弹奏时那缠绵深沉的琴声是靠琴弦产生的;琴声是通过空气传到人的耳朵的。
第二课时一、复习过程声音的三个特性:A、音调:声音的高低 . 如发音很高、这首歌声音很高,我唱不出。
①决定音调的因素:频率(教师再将一下频率的概念、单位)②人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③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
人听不到这种声。
④次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
如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海啸等可产生次声波。
B、响度:指声音的强弱(大小)。
即通常指的“嗓门大小”问题。
它由物体的振幅决定。
教师比较频率和振幅的不同。
如引吭高歌、大声叫喊、细声细语等C.音色:某种声音所独具的特质。
如二胡、小提琴,人们能区分,就是它们的音色不同。
例题6:2006年福州市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钟声是因为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振动发出的,客船上的人能辨别出传来的是“钟声”,他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定的。
例题7:(07玉林)文娱委员引领大家唱歌时,发音太高了唱不下去,这里的“高”是指声音的( D )A.速度 B.响度 C.音色 D.音调例题8:(09玉林)人能分辨出二胡和小提琴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这两种乐器的( D )A.响度不同 B.振幅不同 C.音调不同 D.音色不同二、动脑动手填空题1、响度跟发声体的_ _ 振幅______有关系,___响度_____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____远近____有关系,人们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就越___大_____。
2、乐音的三个特征是__音调_____、___响度____和____音色____。
3、(06黑龙江)编钟是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乐器。
用相同的方法敲打大小不同的编钟能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
4、(06河南)小提琴发出的悠扬的琴声是靠振动振动产生的。
演奏前,演员们常常要调节一下琴弦(拧紧或放松),这主要是为了调节琴声的音调。
5、(06江苏)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震耳欲聋”,这是指声音的响度;我们能够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它们的音色不同。
6、(06江苏常州)刚竣工的三峡大坝经过超声波检测,无一结构性裂缝。
超声波探伤仪发出超声波时,人耳不能察觉,原因是超声波( C )A、速度太快B、响度太小C、频率太高D、频率太低第三课时一、复习过程1.噪声:①物理定义:物体无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
②环保角度上的概念:影响人们正常学习、休息、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到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乐音有时是噪声。
③噪声强弱的表示:用分贝(dB)表示。
教师讲一讲保证工作、学习的声强级(70d B)、保护人听力(90dB)的声强级等知识。
④噪声的控制:在声源处减弱_,在传播过程中减弱_,在耳朵处减弱_。
声的利用:①声音传递信息:回声定位、B超②声音传递能量:超声波除结石、清洗钟表例题9:(江苏省淮安市2006)如图所示,城市高架道路的部分路段,两侧设有3m左右高的透明板墙,安装这些板墙的目的是( B )A.保护车辆行驶安全B.减小车辆噪声污染C.增加高架道路美观D.阻止车辆废气外泄例10:【绵阳市2006】控制噪声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下面关于控制噪声的措施的说法,正确的是( C )A、摩托车的消声器是防止噪声进入耳朵B、城市道路旁的隔声板是防止噪声产生C、道路旁植树是阻断噪声的传播D、工厂用的防声耳罩是防止噪声的产生例11:【2006年潍坊市】超声波在科学技术、生产生活和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请你说出两个应用的实例:①超声波洁牙②超声波检查身体二、学生练习⒈下列关于声音传播的说话中,不正确的是( A )(A)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 (B)学生听到老师的讲课声音是靠空气传播的。
(C)真空不能传声。
(D)打锣时,要使锣停止发声,只须用手按住锣面就可以了。
⒉不能传播声音的是( A )(A)真空 (B)木头 (C)空气 (D)水⒊比较声音在海水、铁管和空气中传播速度,从大到小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B )(A)海水、铁管、空气 (B)铁管、海水、空气(C)空气、铁管、海水 (D)空气、海水、铁管⒋百米赛跑时,终点的计时裁判员正确的计时方法是( B )(A)听到发令员的枪声开始计时 (B)看到发令员的发令枪冒烟开始计时(C)听到发令员的最后一声口令开始计时 (D)看到最先起炮的运动员起跑开始计时第二章光现象第一课时一、复习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光的直线传播的学习,应了解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还要知道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3×108米/秒。
二、基础练习做下面一组填空题: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太阳、月亮、烛焰、等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是太阳、烛焰。
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在我国古代墨经中记载着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实验,并明确提出了光的直线传播。
3.光在直空中的速度是3×105千米/秒,光在其它介质中的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小。
三、复习过程(1)、光的直线传播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
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例子:①激光准直、排队等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④小孔成像: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4、光速: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
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
例题1(2006 北京)如图1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C )例题2(2006连云港)下列现象中,可以用光沿直线传播解释的是( B )A.树在水中的倒影 B.立竿见影C.冰透镜向日取火 D.鱼翔浅底例题3 (2006乐山)如图所示,在开凿大山隧道时,工程师们常常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使掘进机沿直线前进,保证隧道方向不出偏差。
这主要利用了( B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曲线传播 C.光的反射 D.光的折射例题4 (2006 大连)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__直线传播_______。
若光源是圆形的,小孔是方形的,则成的像是_圆形________形的。
四、堂上练习1.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3×105千米/秒。
2.关于光的直线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A)光只有在空气中才沿直线传播(B)光在任何情况下都沿直线传播(C)光在玻璃中不是沿直线传播(D)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第二课时一、复习的重点和难点二、基础练习1.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
2.入射光线与镜面成30°角,则反射角是60°。
若将镜面转动,使入射角成40°,此时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夹角是80°。
3.平行光射到物体表面,能发生反射现象。
由于物体表面光滑程度不同,我们通常把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物体表面对光线发生了漫反射的缘故。
三、复习过程光的反射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分类:⑴镜面反射: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
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⑵漫反射: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注意:习光的反射定律时,要注意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因果关系。
回答问题时,不要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因为先有入射角后有反射角,反射角由入射角决定,所以应该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图中i是入射角,r是反射角,∠r=∠i。
还要注意到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任何一条光线都遵守反射定律,即使在发生漫反射时,每一条光线还是遵守反射定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