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儿》观后感
从《宠儿》看民族与人性

为人的尊严,民族的虚影——读莫里森《宠儿》有感1041041052 陈雅琳我一向不喜欢大部分正经的小说,因为这些作品多半都反映了一部分曾经存在、现在存在、将来可能存在的社会现实,而反映了社会现实的直接结果就是,这些作品的气氛会让人觉得有些压抑,读起来莫名让人难过。
不管《宠儿》的结局是什么,整篇作品在大部分时间给我的感觉是压抑而躁动的。
就好像是一个夏日的午后,天空布满了阴云,低压压的,浓密的湿度使得空气十分沉闷,让人喘不过气来。
宠儿,beloved。
整部作品给我感触最深的大概是赛斯对孩子的爱。
文中这样写道:“危险,保罗·D想,太危险了。
一个做过奴隶的女人,这么强烈地去爱什么都危险,尤其当她爱的是自己的孩子。
最好的办法,他知道,是只爱一点点;对于一切,都只爱一点点……”不管旁人怎么看,是说赛斯的爱太疯狂了也好,或者是别的什么,在我看来,这样谨小慎微的感情实在让人觉得痛苦。
整部书其实都是在讲感情,各种各样不同的爱和被爱,如赛斯的深沉,如保罗·D的谨慎,如赛斯母亲那种复杂的爱。
赛斯的母亲从海上到美洲大陆的途中曾经多次被强奸,因此生下了很多孩子,而在赛斯之前她的婴儿多数都没有名字,并且被抛弃在了岛屿上,这是因为他们的父亲是白人男性。
只有赛斯留在她母亲身边,因为她的父亲是黑人,赛斯被拥抱,被取名,被带走。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在历史上曾经也同样处于弱势的华夏。
在华夏历史上也曾经有因为种种原因被当时的强势民族所施暴的女性,怀孕或者别的什么情况同样也是发生了的。
她们怀孕,选择堕胎,甚至不顾自己的生命,因为腹中的孩子是不被期待的。
或许生下孩子,然而毕竟她们在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上,有着入侵者血统的孩子是不被期待的。
要么,抛弃。
要么,和孩子一起被抛弃。
被一个族群。
比起中华的情况,由于整个群体处于弱势,黑人遇到这样的情况则会面临自己的孩子也成为奴隶的情况。
这或许更加悲哀,悲哀到赛斯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经历自己的苦痛而选择生生用锯子切断了宠儿的脖颈。
宠儿观后感一部现代的“狂人日记”

在这个看似平静的世界里,我们往往会忽视那些隐藏在华丽外衣下的罪恶与肮脏。
最近,在结束一场心灵的洗礼之后,我不禁思考着现代社会对于人性的种种考验以及人文精神的逐步缺失。
今天我所要讨论的电影《宠儿》,正是那面能够映照人心的镜子。
《宠儿》是一部深刻剖析人性的电影杰作,它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8世纪早期英格兰的故事,宫廷中女仆阿比盖尔(Abigail)利用自己的美貌和心机逐渐攀升至高位,以及她与公爵的妻子萨拉(Sarah)之间的情感纠葛和权力斗争。
这个故事,如同一出悲剧,让人在感慨万千的同时不由得沉思:社会的暗流涌动之下,人性究竟是何物?鲁迅先生曾言:“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而电影中的每个角色似乎都在告诉世人:“在这里人们都在努力成为‘真的猛士’”,他们拼尽全力在权谋的世界中挣扎、抗争、搏斗。
然而真正的勇士不多见,在浓厚的虚荣和无尽的欲望面前,大多数人都成了逃兵或牺牲品。
从阿比盖尔的角度来说——这位青年女子原本只是一个无人问津的小人物,在经历了生活的磨难和嘲弄之后愤怒地蜕变为一名冷酷的阴谋家。
鲁迅先生常提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极大,“我想这是对时代病了一个毫不容情的讽刺”,这句话不仅适用于中国的旧社会也适用于这部电影所描绘的时代背景。
电影之精彩更在于它不仅仅呈现出了个人层面的人性黑暗面,同时也以宫庭为主要场景,揭示了整个社会层面上的复杂纠葛和无情冷漠。
"一切皆是由愚昧所生",对于这一点,中国古代思想家就有深刻的认识,如同西方的历史小说《双城记》一般,《宠儿》也是一面反映当代社会的镜子。
从女主角萨拉的角度讲更是如此。
她既是宫廷斗争的策划者之一,世事无常又一朝变成了成为了被利用的工具。
但这一切不足以让她放弃抵抗的念头,直到最后时刻她也一直有意掉转局面对付阿比盖尔和其他权贵们。
故事的主舞台自然离不开那位影响力巨大的公爵——这位曾经的皇家亲信由于疾病让位给了他人内心痛苦并向著孤独而终的生活发展的结局一点也不出人意料之外。
利聚利散,何来宠儿?——《THEFAOURITE(宠儿)》观后感

利聚利散,何来宠儿?——《THEFAOURITE(宠儿)》观后感作者:Otis(图片来自网络)前景提要:《宠儿》设定在十八世纪早期的英格兰,讲述了大不列颠王国安妮女王与她的知己、顾问、秘密情人公爵夫人(薇姿饰)的关系因一位年轻远房亲戚(斯通饰)到来而变得天翻地覆,各位女性为争夺女王的青睐和获得宫廷影响力而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1话题围绕利用展开一、萨拉对女王的利用。
公爵夫人萨拉利用她和安妮女王旧时的交情与今日的激情换取辉格党的利益。
二、阿比盖尔对女王的利用。
阿比盖尔了解女王性向之谜后突破了自己的道德底线与女王亲密,一步步取代萨拉在女王心中的位置,只愿利用安妮女王的权力使自己重回贵族阶层。
三、阿比盖尔对萨拉的利用。
萨拉是辉格党领袖背后的女人,阿比盖尔利用与萨拉的亲戚关系得以亲近女王,爬上英国势力的顶峰;得以接受辉格党第一手信息透露给托利党,扶植自己的党派上位。
四、女王对阿比盖尔的利用。
女王借对阿比盖尔施宠引起双方争斗,得以弥补被宠爱的感觉。
五、托利党对阿比盖尔的利用。
托利党借阿比盖尔得到同萨拉扶持的辉格党一样的、接近女王的能力,最后托利党领袖得以由在野转为执政。
2电影结尾解读影片到最后,萨拉及其丈夫被驱逐出境,阿比盖尔合作的托利党成为执政党,一切对于阿比盖尔来说都该是圆满的结局。
但实则阿比盖尔地位不稳。
为何这样说?志得意满的阿比盖尔在临近尾声时撕开了伪善的外衣,露出了熏心利欲的本性——安妮女王养了十七只兔子来代替她夭折的十七个孩子,阿比盖尔因为向这几只兔子表示怜悯而受到女王的青睐,但是剧终前却把自己的高跟鞋重重地垫在兔子的身上。
安妮女王见状唤来阿比盖尔揉脚,并把她的头当作自己的扶手,用劲地摁压,阿比盖尔脸色渐变······(图片来自网络)女王觉得阿比盖尔是个善良机灵的姑娘。
但让阿比盖尔真正同情女王的遭际却不善待兔子,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从仆人到小姐,阿比盖尔从破衣烂衫到锦衣罗裘,早已由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变得志得意满、莽撞大意。
《宠儿》个人读书心得体会5篇

《宠儿》个人读书心得体会5篇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才能真切地感受到黑人处在美国发家史中的黑人们的身心之痛。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宠儿》个人读书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宠儿》个人读书心得体会1淡雅隽秀的封面,亲昵的名字,刚拿到书时看着封面有种淡淡的喜悦,以为这会是一个美丽的故事,殊不知,这是一个悲痛的故事。
就如很多人评论那样,这是一本很震撼人的书。
作者运用了一种很奇特的描述方式,在刚开始时看着很是迷糊,不知道究竟正在述说着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不同人物梦呓般的回忆,让你像是走进了一个迷宫,你所能找到的只是一截一段的碎片,如果你没有足够的好奇心要继续探讨下去,很容易在一开始就放弃了,而这样也就无法感受到它的震撼之处了。
正是她的描述方式,让故事更为壮烈。
从小在历史书上看到的对黑人的悲惨经历一般都只是一笔带过:被奴役被贩卖,这样抽象而笼统的说法引不起我们太多的悲悯同情,于是一直留在脑海里的他们的苦难都只是像被水打湿扩散的墨迹般的模糊的概念。
前一段时间看到一本韩国人写的《雨啊,请到非洲来》的书,看到非洲国家人民为了争夺钻石而相互斗殴,童子军残忍地割人耳鼻、断人手足等行径,其实也是让人心有余悸的,很久都无法从她们的惨状里走出来,这是直观地通过眼睛看而从心底里产生的。
而在《宠儿》里,其实每一句话都是从她们不同人物里的心底流露出来的,她们的回忆,她们的渴望,她们所经历的一切,在作者的笔下,不只是文字间的组合,我似乎看到了每一个文字都是在战栗着的,在微微的叹息中向我们传达故事,所以,即使是通过眼睛看到的,眼睛在接触到文字的那一瞬间,眼睛就想要把情感直接展现出来了。
黑人们的经历让人后怕。
难以阐述我自己的感受,因为对比之下,我的悲悯是苍白的,无力的。
在如此巨大的悲痛面前,悲悯显得可笑,所有的情感都黯然失色。
但,除去了塞丝们的爱在那之中仍是鲜活的。
保罗说,你的爱太浓了。
是的,她们的爱都太过于浓烈了,因此所有的悲痛都可被遗忘,被忽略,当她们一次次地回忆那些不堪回首的岁月时,爱是使她们出走的唯一动力,为自由而搏动的脉搏。
这刻,明白爱——读《宠儿》有感(1000字)

这一刻,明白爱——读《宠儿》有感我渴求温暖,渴求一份给予温暖的爱。
——题记我是在弟弟的光环下长大。
从弟弟一出生下来,本不是公主的我彻底变成了女仆。
有了弟弟,那我待在家里又是为什么,就像母亲说得是个赔钱货。
某天夜晚,雨下的非常大,溅湿了过往行人的裤脚。
而我,因为在晚饭期间我打了挑食的弟弟,受到母亲的责骂。
我是个暴躁的性子,顶撞她的结果就是棍棒教育,我没有做错什么吧?只是让弟弟不要挑食而已。
我的心情就像外面的天空,看不见任何一点亮色,眼睛里面干干的,已经哭不出来,可是心的伤痕却一道比一道清晰……最终,整颗心就像外面的水珠溅起的时候很疼,可也在溅起的时候碎了……我开始了乞丐般地流浪,坐上最早的一班车,在座位上望着窗外不断掠过的风景,一个人的我对未来感到迷茫。
深秋的夜晚是美丽的,也是冷的。
当大地遍布霜的花朵时,折射出了身穿单衣,瑟瑟发抖面色发青抱着肩膀的我缩在别人家门口的情景。
在霜花的陪伴下,我睡着了。
当我渐渐清醒时,感觉身处在一片温暖之中,困难地睁开眼睛,眼前一片白色,发现右手被人抓得很紧,手背有湿热的感觉……竟然是母亲!她为什么会在这儿?而我又是怎么来到这里的?我的心很慌乱。
她就这样,一直看着我,眼泪顺着脸颊流下来。
我是第一次看到流泪的母亲,我不明白,为什么人在做出“残忍”的事情,还能表现出大慈大悲的模样?突然她抱住了我,温热的气息莹绕在鼻尖,我不禁眼眶一红,有多久没有感受到了,然后,我听见了,她说,母亲对我说,对我不停地说:“丫头,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这时眼泪再也忍不住了,抱着妈妈大哭起来。
想得到幸福,想得到温暖就那么难吗?我只不过想要母亲的重视而已,我也需要被呵护啊……流出的只有辛酸和苦楚。
她什么都没说,只是紧紧地抱着我,我睡倒在她的怀里。
再次醒来,夕阳西下,昏黄的光布满了整个房间,这里一个人也没有,坐起,望着窗外,不想就这么妥协,害怕靠近之后又是满心伤痕,害怕总是期望却带来失望的恶性循环。
《宠儿》读后感

《宠儿》读后感《<宠儿>读后感》《宠儿》这本书读完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揪住,又仿佛陷入了一场无法醒来的噩梦。
书中所描绘的那个世界,充满了痛苦、绝望和无尽的挣扎。
主人公塞丝,她的命运就像一条在暴风雨中飘摇的小船,随时都有被颠覆的危险。
塞丝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再遭受奴隶制的折磨,做出了那个令人震惊的决定——亲手杀死自己的孩子。
这是怎样的一种绝望和无奈啊!当我读到这一段时,我的心都在颤抖。
我仿佛能看到塞丝那绝望的眼神,听到她内心深处的呐喊。
她不是一个残忍的母亲,而是一个被奴隶制逼到绝境的可怜人。
作者对塞丝心理的刻画细致入微,让我仿佛能走进她的内心世界,感受她的痛苦和纠结。
塞丝在做出那个决定时,内心一定经历了无比的煎熬。
她知道这样做是违背常理的,但在那个黑暗的时代,这或许是她能为孩子做的最后的保护。
这种母爱,是扭曲的,却也是深沉的,让人感到无比的痛心。
还有那个被塞丝杀死后又以鬼魂形式出现的宠儿,她的存在就像是一个无法摆脱的阴影,笼罩着整个家庭。
宠儿的形象充满了神秘和诡异,她的出现让原本就艰难的生活变得更加混乱。
宠儿对塞丝的依赖和索取,让人感到一种窒息的压力。
这似乎也象征着奴隶制留下的创伤,即使身体获得了自由,心灵上的伤痛却永远无法抹去。
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像是活生生地站在我面前,他们的痛苦、他们的希望、他们的挣扎,都如此真实。
比如塞丝的婆婆贝比·萨格斯,她曾经也是一个被奴隶制摧残的人,但她依然坚强地活着,试图给家人带来一丝温暖和希望。
还有保罗·D,他在努力寻找自己的尊严和归属,却在现实中不断碰壁。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苦难的世界,亲眼目睹了一切的发生。
书中描写的那些场景,破败的房屋、荒芜的土地、人们疲惫的面容,都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残酷。
我能闻到那股腐朽的气息,能听到人们绝望的哭声。
然而,尽管书中充满了黑暗和痛苦,却也透露出一丝希望的曙光。
《宠儿》读后感

《宠儿》读后感《宠儿》是一部让人难以忘怀的小说,它是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之一。
故事背景设定在美国南北战争前的社会环境,通过女黑奴塞丝携女逃亡的悲惨经历,展现了奴隶制度的残酷和黑暗。
这部小说不仅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更是一部触动人心的文学作品。
首先,这部小说的题材独特而深刻。
奴隶制度是人类历史上的黑暗一页,而莫里森通过塞丝的故事,将这一制度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她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奴隶制度的残酷和无情,同时也揭示了人性中的善恶与矛盾。
这种深入人心的题材使得这部小说在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其次,莫里森在小说中塑造的角色形象生动鲜明。
塞丝是这部小说的核心人物,她勇敢、坚定、充满母爱,但又备受折磨。
她的经历和悲惨命运令人痛心,但她的坚强和不屈精神也令人敬佩。
另外,小说中的其他角色也各具特色,共同构建了一个鲜活的世界。
这些角色之间的互动和关系,为小说增色不少。
再者,这部小说的叙事风格独特。
莫里森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和意识流手法,将塞丝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塞丝的内心世界,更深刻地感受到她的痛苦和挣扎。
同时,小说中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最后,这部小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它不仅揭示了奴隶制度的残酷和黑暗,更让读者深刻反思人类社会中的不公和不平等现象。
它呼吁人们要珍惜自由和平等,不断追求更加公正和和谐的社会。
总之,《宠儿》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文学作品。
它以其独特的题材、生动的角色形象、独特的叙事风格以及深刻的社会意义,成为了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不仅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奴隶制度的残酷和黑暗,更让我们明白了自由和平等的重要性。
它是我们了解美国历史和文化、思考社会问题和人性的一本重要书籍。
宠儿托尼莫里森读后感

宠儿托尼莫里森读后感这本书一开头就很抓人,塞丝的故事像一团迷雾里的幽灵船,若隐若现却又透着一股让人无法忽视的沉重。
塞丝这个女人啊,她的遭遇简直就是一场接一场的噩梦。
她从奴隶制的枷锁下逃出来,以为能奔向自由,可过去的阴影就像一群甩不掉的饿狼,在她身后穷追不舍。
宠儿这个角色就更神奇了,她像是从黑暗的过去破土而出的一朵诡异之花。
有时候我觉得她是塞丝内心深处无法释怀的痛苦和愧疚的化身,就像你心里藏着一个小恶魔,时不时地跑出来折磨你。
她的出现把塞丝的生活搅得更加天翻地覆,可又好像是在逼着塞丝去直面那些她一直想逃避的过去。
书里描写的奴隶制,那真不是人过的日子。
托尼·莫里森把那些血腥、残忍、毫无人性的场景写得让人忍不住打哆嗦。
就好像她把历史的伤疤硬生生地撕开,把里面的脓血都展现在你面前,还对你说:“看,这就是曾经发生过的,可别想装作看不见。
”我读到那些奴隶们被虐待的情节时,气得直想冲进书里去和那些奴隶主干一架,可又无奈地意识到这是历史,已经发生过了。
不过呢,这本书可不仅仅是在揭露黑暗。
塞丝虽然被过去折磨得千疮百孔,但她身上有一种顽强得像野草一样的生命力。
她对孩子的爱,哪怕在那样的绝境下,也像星星之火,虽然微弱但从未熄灭。
这种爱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在黑暗的奴隶制背景下,就像黑夜里的一点烛光,虽然随时可能被吹灭,但只要亮着就给人希望。
而且,托尼·莫里森的文笔真的很绝。
她写的那些句子就像有魔力一样,有时候简单得像日常对话,却能一下子戳中你的心;有时候又像一首深沉的悲歌,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无尽的哀伤和力量。
读她的文字就像在听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讲故事,虽然故事很沉重,但你却忍不住一直听下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宠儿》观后感
缺爱的人都是大猪蹄子——《宠儿》观后感
今天介绍一部各大电影节拿奖拿到手软的电影《宠儿》。
片名The Favourite(2018),别名争宠(港) / 真宠(台) / 宠姬 / 挚爱。
影片讲述了18世纪早期英格兰安妮女王和她后宫的一段故事,共分八个章节来叙事,选取每段故事的一个关键要素,将这段同
性三角关系串起来,展现人物的可怜苦闷挣扎。
影片在第75届威尼斯电影节一举摘得评审团大奖和最佳女演
员奖,前后在各大电影节收获近300项提名。
奥利维娅·科尔曼 OliviaColman饰安妮女王Queen Anne ,
凭借出色表现夺得奥斯卡影后。
安妮女王1665年出生,从30多岁就饱受痛风的折磨,1702
年即位为英国女王,加上身体肥胖行动不便,行动时需要乘坐轮
椅或者拖车。
她曾经生过17孩子,但是个个都短命,孩子不是胎
死腹中就不幸夭折,于是她养了17只兔子替代自己失去的那些孩子。
安妮女王政治贡献挺大,在位期间对法国发动了西班牙王位
继承战争。
1704年英国占领法国国盟西班牙的直布罗陀,控制了
地中海到大西洋的贸易。
1707年,英格兰议会与苏格兰议会合并,实现两个国家真正的合并,称大不列颠王国,奠定了乔治三世时
的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和维多利亚女王时的大英帝国的基础。
影片正是讲述发生在英法战争期间安妮女王的故事。
蕾切尔·薇兹 RachelWeisz饰 Sarah, Duchess of Marlborough。
莎拉是安妮儿时就相识的玩伴,在安妮被男生欺压
时莎拉曾出手相救,两人之间的感情十分深厚。
利用安妮女王的
脆弱和新任,莎拉渐渐控制了女王。
莎拉是后宫势力掌权派,因为女王长期行动不便,她甚至可
以绕过女王,假借女王的名义直接给大臣们下达命令。
莎拉的丈
夫担任首相,夫妻俩在朝中地位无人能及。
一家独大总是隐患,前来投奔莎拉的阿比盖尔打破了这里的
平静。
石头姐艾玛·斯通 EmmaStone饰阿比盖尔 Abigail Masham。
她是莎拉的远方亲戚,原本也是有身份的小姐,可惜家道中落,
嗜赌如命的父亲把她输给了德国佬,从此苦不堪言。
逮到机会逃出生天的阿比盖尔前来投奔莎拉,并借着莎拉的
平台一步步接近安妮女王,想要获取更大的利益。
“我需要挑战我的道德边线,如果我最后回到街上给有梅毒
的士兵卖屁股,道德才他妈是狗屁,并会日常嘲笑我的愚蠢。
”
阿比盖尔的独白道出了这个角色的困境。
这些见识过底层疾苦的人,离开底层后会十分害怕再次受苦,为了保住现有的生活,他们可以不择手段。
在满足生存的前提下,
道德不值一提。
三个女人一台戏。
三个女人都出现在后宫时,这就是我们熟
悉的宫斗剧。
《宠儿》并不仅是一部描写宫斗的电影,第一是宫斗描写过于小儿科,使用的小伎俩在大佬面前不足挂齿,第二是宫
斗只是烘托人物角色的手段,反映宫斗环境下,人性的挣扎才是
影片主旨。
别看安妮女王贵为一国之君,其实安妮女王和她豢养的兔子
一样,也是一只兔子,只不过关住她的牢笼更大一些。
有着悲惨
经历的安妮女王显得十分脆弱,在熟人面前,她毫不掩饰自己的
脆弱。
安妮女王在情感诉求和权力平衡之间一直摇摆不定,痛失17
名子嗣更是对她产生极大打击。
在感情脆弱时,安妮女王给了别
人可以利用的机会。
不论位高权重的人位置多高权力多大,他/她首先是一个人。
是人都会有七情六欲,像那些衣食无忧、整天无所事事的贵族们,寻求情感寄托,给空虚的生活塞一点东西进去,才是他们生活的
意义。
这点放在安妮女王身上更是如此。
所有缺爱的人都是大猪蹄子。
缺爱的人会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于是就会变得十分好骗,只要给点甜头就上钩。
莎拉沾了陪伴时间长的光,加上对女王付出一点身心,就可
以把女王治的服服帖帖。
在安妮女王看来,人财物等各项大权,
远比不上莎拉带来的心理安慰。
于是莎拉可以名正言顺的把持朝政,女王成了傀儡。
阿比盖尔发现安妮女王和莎拉之间的小秘密后,心里开始活
络起来,找尽一切办法借机上位。
方法很简单,无非就是投其所好,加上点小恩小惠,必要时出卖一下自己的色相,安妮女王果
然上钩了。
“你见过我的小熊(兔)吗?”在安妮公主脆弱时,两个都想利用她的女人展现了各自不同的魅力和方法。
就像正房和小三一样,一个忠言逆耳,一个投其所好。
真爱会说实话,正所谓忠言逆耳。
真心为你好的人,会考虑
长远,说出来的话反而不那么动听。
或许那个对你恨声恨气的人
才是真正在乎你的人。
虚情假意则会谎话连篇。
想方设法把你骗到手的人,才会挑
你喜欢听的说。
他们才不管你未来会怎样,只要眼前能够把你糊
弄开心了就行。
偏偏安妮女王总是疾病缠身,身体很痛苦、心里很烦躁,这
时候再来忠言逆耳那一套,女王肯定心里一百二十个不爽。
于是
精神脆弱的安妮女王自然而然的将阿比盖尔的虚伪当作善意。
身边没有丈夫、膝下没有子嗣,安妮女王活成了孤家寡人,
日日空虚寂寞冷,极度缺爱。
长期缺爱导致疑神疑鬼,喜怒无常。
所以说,缺爱的人都是大猪蹄子,不论手中握有多大的权力,只要情感方面没有得到满足,他们就会被人无情利用。
放在一国之君身上如此,放在企业、家庭之中,同样如此,别看那些领导啊、户主啊好像很威风,其实只要被人盯上之后,大打感情牌,都会轻而易举地被拿下。
片尾安妮女王幡然悔悟时,伤害已经造成。
一系列的故事对安妮女王、莎拉和阿比盖尔都造成了伤害,伤害通过她们的位子对整个国家也造成了伤害。
情感经营不好,危害很大。
缺爱自作自受,
争宠害人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