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电子教案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回忆沪教版

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回忆沪教版

回忆教学目标1. 通过欣赏音乐剧《猫》的选段《回忆》,了解音乐剧的特点。

2. 欣赏音乐剧的经典作品,了解音乐剧这一体裁的特点。

3.积极参与创编和表演,通过艺术实践活动,尝试音乐剧的表现艺术形式。

教学重、难点1.通过欣赏,体会音乐的乐曲风格和乐曲表达的音乐情绪。

2.听辨歌曲节拍,感受12/8拍对表达歌曲情感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1.欣赏视频音乐剧《猫》片段。

师:从播放的视频片段中你们都听到、看到了什么?这种音乐的表现体裁你们知道叫什么吗?生:有唱歌、边唱边跳。

2.揭示课题。

生:歌剧,跟戏剧一样,有对白说话。

师:刚才我们欣赏的片段在音乐体裁中叫音乐剧。

音乐剧是由喜歌剧及轻歌剧(或称“小歌剧”)演变而成的,是由对白和歌唱相结合而演出的戏剧形式。

它融戏剧、音乐、歌舞等于一体,音乐通俗易懂,很受大众欢迎。

二、了解音乐剧体裁特点师:音乐剧《猫》是音乐剧历史上最成功的剧目,曾一度成为音乐剧的代名词。

该剧创作于1981年,是在伦敦上演时间最长、美国戏剧史上持续巡回演出时间最长的音乐剧,1981年5月11日,首演于伦敦西区新伦敦剧院。

今天,音乐课为大家带来音乐剧《猫》有名的唱段《回忆》(Memory)。

1. 角色与剧情介绍:“领袖猫”──猫族中的首领,充满智慧和经验,他必须出席一年一度的猫会,并最后决定哪一只猫能够升天获得重生;“魅力猫”──年轻时是猫族中最美丽的一个,厌倦了猫族的生活到外面闯荡,但尝尽了世态炎凉,再回到猫族时已丑陋无比──她的样子最像人类,长发披肩,身穿黑色晚礼服,脚蹬一双高跟鞋。

一曲《回忆》平息了所有猫儿对她的敌意,唤起了对她深深的同情和怜悯。

2.《回忆》歌曲欣赏。

师:(初听《回忆》)歌曲给你怎样的感觉?几拍子的?生:歌曲很抒情,好像是三拍子的。

师:这首歌听起来很流畅,这是因为它的拍子为12/8拍,我们以前没有接触到,大家再听听,这样的节拍使我们有什么感受?(再听一遍《回忆》。

)生:很连贯,有起伏荡漾的感觉。

初中音乐沪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课民歌新声教学设计

初中音乐沪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课民歌新声教学设计

初中音乐沪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课民歌新声教学设计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在感受和了解带有浓郁的民歌风格和鲜明时代精神的新民歌中,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操,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和关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在欣赏、演唱、图谱、对比学习等体验活动,充分感受和体验带有民族风格的新民歌和传统民歌在旋律、调性、语言、唱法等方面的传承与创新,感受带有民族风格的新民歌的传承性、时代性、多样性、民族性、世界性。

3 、学会分析简单的音乐要素之间的差异,能感受这些差异所带给乐曲的变化,进而体会到新民歌的“新“。

2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在小学五年音乐的基础上对音乐的一些基本要素已有了解,并在六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学习了《世代相传的歌》,了解了传统民歌的基本类型,并对号子、山歌和小调的特点有了基本了解,在此基础上对比新民歌与传统民歌从文化、音乐要素两方面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感受新民歌对传统民歌的传承与创新。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对音乐要素的分析和体验,能够较好的感受新民歌的创新性和传承性。

教学难点: 通过欣赏《浏阳河》、《又唱浏阳河》、《茉莉花》,培养学生对本民族音乐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对本民族音乐与文化形成正确价值观。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民歌新声
回忆本学期第一单元所学习的民歌以及民歌常见的体裁有哪些?
2【讲授】欣赏《浏阳河》
1.这首民歌的情绪如何?我们中国哪个省的民歌?。

编创 一幅壮锦-沪教版六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编创  一幅壮锦-沪教版六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编创一幅壮锦-沪教版六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中国民族器乐的演奏技巧;2.能够合作完成编创民族器乐作品;3.能够体会民族乐器的音色美妙,增强审美意识;4.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选定乐曲的节奏和基本旋律;2.分析选定乐曲的音乐形式、旋律及其他特点;3.制作简单的器乐演奏器具。

三、教学难点1.设计演奏器具,合理安排演奏分工、协作完成;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准备1.选定适合教学的民族器乐作品;2.器材准备:编织工具、竹子、胶水、剪刀等;3.海报或图片,示意器乐演奏器具及制作流程。

五、教学过程1. 引入(10分钟)教师播放一段现代器乐作品,询问学生有何感受。

2. 学生活动(20分钟)教师介绍选定的民族器乐作品,并演奏示范。

学生自主分组,分析乐曲音乐形式、旋律,及其他特点。

分组讨论器乐演奏器具,示意器乐演奏器具的设计和制作流程,并约定分工。

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

3. 教师指导(30分钟)1.教师指导学生用编织工具和竹子制作演奏器具,并让学生自由发挥,发挥创造力,制作出独特的演奏器具;2.教师根据实际分工情况,引导学生合理分工,有效协作完成演奏器具的制作;3.教师根据小组演奏器具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帮助学生优化演奏器具的设计和制作;4. 学生活动(30分钟)学生根据完成制作的演奏器具进行排练、练习演奏,并根据老师的指导进行修改。

5. 教师评价(10分钟)1.老师对学生演奏效果进行评价;2.帮助学生发现演奏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3.我们一起鉴赏、欣赏每个小组的演奏成果。

六、评价教师评价器乐演奏器具的制作,考虑设计是否独特、合理,是否符合演奏要求;学生评互相的表演,鼓励通过多次尝试、实践改善演奏效果;班级展示器乐演奏的成果,评选优秀小组及个人,并颁发奖励。

七、方法总结本次教学通过学生自主分组、分析、讨论、设计、合作、演奏等环节,配合教师的指导和评价,让学生在体验民族器乐的美妙和独特性的同时,提高创造力和协作能力。

初中音乐沪少版六年级下册第五课《在歌声中追寻等》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初中音乐沪少版六年级下册第五课《在歌声中追寻等》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初中音乐沪少版六年级下册第五课《在歌声中追寻等》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让学生懂得感恩,作为爱廊园的宝贝更要知道大爱文化最基础的内容就是感恩。

2、通过教学,让学生用歌声来表达自己的爱,从而更爱自己的父母、老师和同学。

3、通过教学,教会学生如何演唱弱起小节的歌曲。

4、初步学会歌曲《酒干倘卖无》。

2学情分析:
结合我们农村学校大爱文化,要学生懂得感恩,结合教材的弱起小节的演唱技巧进行学习。

3重点难点:弱起小节的演唱方法。

弱起小节的演唱方法。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导入
欣赏教师弹奏的《世上只有妈妈好》乐曲
1、这首乐曲的歌名是什么?
2、乐曲告诉你什么了?
2【讲授】新授
(一)欣赏
1、欣赏《老爸老妈》歌曲。

(1)乐曲的情绪是怎么样的?能知道是谁唱的吗?这首乐曲的风格是哪里的?
(2)乐曲告诉了你什么?
(3)想象一下演唱者用怎样的表情去演唱的?。

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全册教案(沪教版)

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全册教案(沪教版)

上海版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上海版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一单元山路弯弯 2第二单元欢乐舞步 10第三单元七子之歌 18小舞台 2 4第四单元多彩剧苑 32第五单元欧洲音韵 40第六单元依依校园情 46小舞台 5 2第一单元山路弯弯教学目标1、通过学唱歌曲《太阳出来喜洋洋》,学生能用高亢的声音唱山歌,2、通过学唱歌曲《太阳出来喜洋洋》,了解山歌,并且与《唱山歌》进行比较,感受不同时代同一题材的歌曲所展示的生活面貌,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3、通过学唱歌曲《山这边,山那边》,了解山歌的历史和关于山歌的传说。

4、听赏乐曲《空山鸟语》主题音乐片段,了解二胡的音色与风格。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教学难点:学唱歌曲《山这边,山那边》的曲调,感受山歌的风格和韵味1、太阳出来喜洋洋1、导入提问:你们知道世界历史上的七大奇迹吗?导出长城。

师:“今天我们学习有关长城的歌曲。

先请大家阅读一则古老的传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

”生熟悉歌曲内容。

2、听听唱唱欣赏歌曲。

在学生倾听音乐的过程中,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旋律音阶的特点。

随琴学唱旋律部分,注意体验江苏民歌的旋律的美感,感受五声音阶的特点。

重点处理一字多音的唱法。

3、唱唱说说播放歌曲《孟姜女哭长城》,请学生跟音乐一起唱,教师指导学生用有弹性的声音和高位置的歌唱状态进行演唱,唱完请学生说说秦始皇修建长城对劳动人民带来什么影响?为什么说长城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力量的结晶?通过问题讨论形式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学反思:2、山这边,山那边教师介绍长城,为什么称他为万里长城?2、学生有感情地歌曲《山这边,山那边》朗诵歌曲《山这边,山那边》的歌词,将学生带入意境。

3、感受歌曲播放歌曲《山这边,山那边》,听完歌曲请学生谈谈歌曲的情绪(苍凉、暗淡、悲伤、悲壮),然后为歌曲选择一个适当的速度进行演唱。

(做课本第八面的第一条练习)简介作品:歌曲《山这边,山那边》是流行于我国抗战时期的一首优秀作品,刘雪庵曲,潘孑农词,作于1937年,原是潘孑农所编电影剧本《关山万里》中的主题歌,后因“八·一三”上海爆发战争,影片未拍成,但此曲却风行全国。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1、太阳出来喜洋洋教学目标:能学会演唱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及听赏表现形式不同的同名作品,并将感受写下来。

教学重点:学习简谱,及“波音”、“连音线”这些乐理知识教学难点:学唱歌曲,并能够结合山歌风格特点演唱,注重对同学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教育教学过程:1、引出民歌主题。

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我们有万里长城,长江黄河,56个民族团结一家,安定祥和,因为受生活地域性和风俗人情的影响,他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歌唱风格,我们把各民族间带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歌曲称为民歌。

在今天的音乐课上,老师将带领你们去领略一下四川民歌的风格。

了解民歌种类:劳动号子:劳动人民在劳动过程中编唱并直接服务于劳动的歌曲。

它的音乐大多坚实有力,粗犷豪迈,歌词一般比较简单,但节奏感强,劳动者可以随着节奏调整身体的协调性。

也是在民歌中产生最早的一种。

比如民间的“打夯歌”、“划船歌”等等。

山歌:产生于山野劳动和辽阔宽广的大自然环境中,声调高亢、嘹亮、节奏自由、较为热情奔放抒发感情特点的民歌。

代表作品有陕北的“信天游”、甘肃、青海、宁夏的“花儿”等。

小调:产生在群众日常生活的休息、娱乐、集庆等场合中的民间歌曲,这种类型是流传最广泛、普遍的一种形式。

小调歌曲大都抒情细腻、婉转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比如江苏等地的“茉莉花”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首。

2、学生听赏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采花》,听赏钢琴独奏曲《巴蜀之画》中的《晨歌》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3、介绍相关知识。

《太阳出来喜洋洋》是一首四川儿童上山砍柴时唱的歌。

歌曲形式简单,乐观爽朗表达了儿童们热爱劳动、热爱山村生活的情感。

按照不同的歌唱方法分类,它属于山歌中的矮腔山歌。

其音乐清新质朴,旋律较自由。

全曲音乐只有六度,句间大多一字一音,节奏明快;句尾常用自由延长音抒发情感,使音乐悠扬舒展。

句间采用的衬词“罗儿”、“郎郎扯光扯”等,来自赶牛的吆喝声和锣鼓声,流露出歌者愉悦自得的心情,使这首山歌更加生动形象。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音乐教(学)案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音乐教(学)案

1、太阳出来喜洋洋教学目标:能学会演唱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及听赏表现形式不同的同名作品,并将感受写下来。

教学重点:学习简谱,及“波音”、“连音线”这些乐理知识教学难点:学唱歌曲,并能够结合山歌风格特点演唱,注重对同学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教育教学过程:1、引出民歌主题。

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我们有万里长城,长江黄河,56个民族团结一家,安定祥和,因为受生活地域性和风俗人情的影响,他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歌唱风格,我们把各民族间带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歌曲称为民歌。

在今天的音乐课上,老师将带领你们去领略一下民歌的风格。

了解民歌种类:劳动号子:劳动人民在劳动过程中编唱并直接服务于劳动的歌曲。

它的音乐大多坚实有力,粗犷豪迈,歌词一般比较简单,但节奏感强,劳动者可以随着节奏调整身体的协调性。

也是在民歌中产生最早的一种。

比如民间的“打夯歌”、“划船歌”等等。

山歌:产生于山野劳动和辽阔宽广的大自然环境中,声调高亢、嘹亮、节奏自由、较为热情奔放抒发感情特点的民歌。

代表作品有陕北的“信天游”、、、的“花儿”等。

小调:产生在群众日常生活的休息、娱乐、集庆等场合中的民间歌曲,这种类型是流传最广泛、普遍的一种形式。

小调歌曲大都抒情细腻、婉转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比如等地的“茉莉花”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首。

2、学生听赏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采花》,听赏钢琴独奏曲《巴蜀之画》中的《晨歌》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3、介绍相关知识。

《太阳出来喜洋洋》是一首儿童上山砍柴时唱的歌。

歌曲形式简单,乐观爽朗表达了儿童们热爱劳动、热爱山村生活的情感。

按照不同的歌唱方法分类,它属于山歌中的矮腔山歌。

其音乐清新质朴,旋律较自由。

全曲音乐只有六度,句间大多一字一音,节奏明快;句尾常用自由延长音抒发情感,使音乐悠扬舒展。

句间采用的衬词“罗儿”、“郎郎扯光扯”等,来自赶牛的吆喝声和锣鼓声,流露出歌者愉悦自得的心情,使这首山歌更加生动形象。

衬词虽无实在意义,却起到更好表达山中樵夫豪迈、自由的性格特征。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1、xx出来xx教学目标:能学会演唱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及听赏表现形式不同的同名作品,并将感受写下来。

教学重点:学习简谱,及“波音”、“连音线”这些乐理知识教学难点:学唱歌曲,并能够结合山歌风格特点演唱,注重对同学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教育教学过程:1、引出民歌主题。

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我们有万里长城,长江黄河,56个民族团结一家,安定祥和,因为受生活地域性和风俗人情的影响,他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歌唱风格,我们把各民族间带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歌曲称为民歌。

在今天的音乐课上,老师将带领你们去领略一下四川民歌的风格。

了解民歌种类:劳动号子:劳动人民在劳动过程中编唱并直接服务于劳动的歌曲。

它的音乐大多坚实有力,粗犷豪迈,歌词一般比较简单,但节奏感强,劳动者可以随着节奏调整身体的协调性。

也是在民歌中产生最早的一种。

比如民间的“打夯歌”、“划船歌”等等。

山歌:产生于山野劳动和辽阔宽广的大自然环境中,声调高亢、嘹亮、节奏自由、较为热情奔放抒发感情特点的民歌。

代表作品有陕北的“信天游”、甘肃、青海、宁夏的“花儿”等。

小调:产生在群众日常生活的休息、娱乐、集庆等场合中的民间歌曲,这种类型是流传最广泛、普遍的一种形式。

小调歌曲大都抒情细腻、婉转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比如江苏等地的“茉莉花”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首。

2、学生听赏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采花》,听赏钢琴独奏曲《巴蜀之画》中的《晨歌》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3、介绍相关知识。

《太阳出来喜洋洋》是一首四川儿童上山砍柴时唱的歌。

歌曲形式简单,乐观爽朗表达了儿童们热爱劳动、热爱山村生活的情感。

按照不同的歌唱方法分类,它属于山歌中的矮腔山歌。

其音乐清新质朴,旋律较自由。

全曲音乐只有六度,句间大多一字一音,节奏明快;句尾常用自由延长音抒发情感,使音乐悠扬舒展。

句间采用的衬词“罗儿”、“郎郎扯光扯”等,来自赶牛的吆喝声和锣鼓声,流露出歌者愉悦自得的心情,使这首山歌更加生动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在聆听、比较、模仿、体验的过程中欣赏乐曲、学唱歌曲、掌握技能;运用创设情 境、体态感知、自主学习与合作表演等方法表演歌曲《小杜鹃》。
3、认识并初步掌握顿音记号,能用轻快活泼的情绪和整齐明亮的声音,以断连对比的 方法有感情演唱歌曲《小杜鹃》。
教学重点
掌握顿音唱法,并能用力度的对比表现歌曲中杜鹃“咕咕”的歌唱声。
3、介绍相关知识。
《太阳出来喜洋洋》是一首四川儿童上山砍柴时唱的歌。歌曲形式简单,乐观爽朗表达 了儿童们热爱劳动、 热爱山村生活的情感。 按照不同的歌唱方法分类, 它属于山歌中的矮腔 山歌。其音乐清新质朴,旋律较自由。全曲音乐只有六度,句间大多一字一音,节奏明快; 句尾常用自由延长音抒发情感, 使音乐悠扬舒展。 句间采用的衬词 “罗儿” 、“郎郎扯光扯” 等,来自赶牛的吆喝声和锣鼓声,流露出歌者愉悦自得的心情,使这首山歌更加生动形象。 衬词虽无实在意义,却起到更好表达山中樵夫豪迈、自由的性格特征。
2.学生边唱边加入动作。
3.两个学生一组配合进行舞蹈。
4.随音乐进行歌表演。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小步舞的风格特点, 学习了歌曲 《小步舞曲》 ,并为歌曲编排了动作, 同学们表现的都很好!现在,让我们随着欢快的音乐出教室,下课!
3、小杜鹃
教学目标
1、欣赏、演唱表现“杜鹃”的几首歌、乐曲,感受音乐的情绪及其表现的优美意境, 体验音乐所描绘、刻画的可爱、 活泼的杜鹃形象, 以及蕴含的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在音乐实 践活动中积极参与,乐于与伙伴合作表演。
有影响力的音乐家之一。 身为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 他在音乐民族化方面作了 很多有益的探索研究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5、老师把《太阳出来喜洋洋》唱给学生欣赏
6、学生学唱
2、小步舞曲
教学目标:
1.演唱歌曲《小步舞曲》高声部,能表现出小步舞曲的风格特点。
2.背唱歌曲主旋律。
3.知道音乐家——巴赫的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
能以正确的弱起拍感觉, 初步运用断、 连对比的方法演唱歌曲, 并用不同的力度变化描 绘杜鹃的歌声,表现活泼可爱的音乐形象。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情景体验中渗透技能(5分钟)
(一)欣赏: 《森林深处的杜鹃》片段
1、初听乐曲,感受情绪,选配画面
2、复听乐曲,体验力度,认识顿音
(1)复听乐曲,根据意境选择杜鹃鸣叫的力度和图形
(2)认识顿音记号
(3)用弱的力度和顿音方法模仿杜鹃“咕咕”
(二)欣赏:《杜鹃圆舞曲》片段
1、感受情绪,感知、体验杜鹃鸣叫的力度
2、总结
二、歌曲学唱,交流互动中自主学习 (18-19分钟)
(一)听、唱、动交互,强化音乐体验
1、看动画、听范唱,了解歌曲内容
2、听教师范唱,熟悉“咕咕”旋律,体验旋律弱起感
3、初步运用顿音技巧模唱“咕咕”,进一步感知旋律弱起感
4、玩游戏“捉迷藏”,全面熟悉旋律
(二)唱奏结合,熟悉歌曲曲调
1、吹奏“咕咕”的曲调,熟悉歌谱
1)学生试奏“咕咕”的旋律,教师示范以顿音方式吹奏
2)师生合作演奏乐曲2、哼 Nhomakorabea旋律,找出旋律规律
3、完整演唱歌谱
(三)互动、反馈与评价,自主学唱歌曲
1、学生自主学唱歌曲
4、介绍词作者、作曲家:
1)、《太阳出来喜洋洋》的词作者名叫金鼓,是重庆梁平县人,现居于上海。金鼓本 名李犹龙,1917年出生在四川梁平县(现属重庆)。1953年春,上海音乐学院川籍教授蔡 绍序,想用家乡的民歌调为基础创作新歌,请金鼓作词,一首新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就此 诞生了。2)《太阳出来喜洋洋》是黎海英作曲。作曲家黎海英,是中国音乐界具
劳动号子: 劳动人民在劳动过程中编唱并直接服务于劳动的歌曲。 它的音乐大多坚实有 力,粗犷豪迈,歌词一般比较简单,但节奏感强,劳动者可以随着节奏调整身体的协调性。 也是在民歌中产生最早的一种。比如民间的“打夯歌”、“划船歌”等等。
山歌:产生于山野劳动和辽阔宽广的大自然环境中,声调高亢、嘹亮、节奏自由、较为 热情奔放抒发感情特点的民歌。 代表作品有陕北的 “信天游” 、甘肃、青海、宁夏的 “花儿” 等。
2、开展反馈、交流与评价,在互动中解决歌曲难点
3、完整演唱歌曲
3.歌曲处理,合作学习中展现个性(11分钟)
(一)比较、欣赏朱逢博演唱的《小杜鹃》
(二)小组合作进行歌曲处理
教学过程:
1、引出民歌主题。
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我们有万里长城,长江黄河,56个民族团结一家,安定
祥和, 因为受生活地域性和风俗人情的影响, 他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歌唱风格, 我们把各民 族间带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歌曲称为民歌。 在今天的音乐课上, 老师将带领你们去领略一下四 川民歌的风格。
了解民歌种类: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窦献江
中三家镇中心小学
1、太阳出来喜洋洋
教学目标:
能学会演唱民歌 《太阳出来喜洋洋》 及听赏表现形式不同的同名作品, 并将感受写下来。 教学重点:
学习简谱,及“波音”、“连音线”这些乐理知识
教学难点:
学唱歌曲, 并能够结合山歌风格特点演唱,注重对同学们情感、态度、 价值观的引导教 育
3.介绍巴赫
4.欣赏巴赫两部《小步舞曲》
二、学习歌曲
1.聆听《小步舞曲》这首歌的情绪是怎样的?(欢快、愉悦)
2.有节奏的读歌词
3.视唱曲谱
4.学生自主填歌词,如有错误,及时纠正
5.学生完整表现歌曲
6.处理歌曲按照这首歌曲的情绪演唱
7.巩固歌曲(师生接唱,男女生比赛唱等)
8.背唱歌曲
三、小步舞的学习
1.基本动作教学。
小调: 产生在群众日常生活的休息、 娱乐、集庆等场合中的民间歌曲, 这种类型是流传 最广泛、普遍的一种形式。小调歌曲大都抒情细腻、婉转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比如 江苏等地的“茉莉花”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首。
2、学生听赏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采花》,听赏钢琴独奏曲《巴蜀之画》 中的《晨歌》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4.学跳小步舞。
教学重点:
1.背唱歌曲《小步舞曲》高声部
2.知道音乐家——巴赫的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
1.演唱歌曲《小步舞曲》的高声部,能表现出小步舞曲的风格特点。
2.随音乐进行歌表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顾上节课所欣赏的莫扎特的《小步舞曲》,复习小步舞曲的风格特点。
2.观看视频《皇后小步舞》了解小步舞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