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史(2-3-1)古代西亚
世界史复习提纲

6、现代科学技 术和文化
第三次科技革命
现代文学、美术、音乐和电影
世界近现代史三次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 工业革命 • 第二次工业革命来自• 第三次科技革命夯实基础:三次工业革命背景条件比较
次 第 项目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 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
1政治-英国 资产阶级统治 的确立; 2经济-18世 背景 纪后半期,英 条件 国成为世界上 最强大的殖民 国家。国外市 场不断扩大。
一、世界古代史复习
1、原始社会:人类出现
氏族社会
南方古猿
三大人种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即阶级社会) 非洲——古代埃及
2、奴隶社会
亚洲——古代西亚、 古代印度、 欧洲——古希腊、
古罗马
3、封建社会
亚洲——日本大化改新;阿拉伯的伊斯 兰教 欧洲——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基督教 会的发展;城市复兴;拜占庭的灭亡
日本明治维新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帝国主义阶段)
政治
4、殖民扩张与殖民地 人民的抗争
第二次工业革命 经济 三角贸易 殖民扩张 英国对印度的掠夺
殖民地人民 的抗争
印度民族大起义 拉美独立运动 三者之间 的联系
英国宪章运动 5、国际工人运动和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法国巴黎公社
工业革命影响下的三股进步潮流
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都改变了本国的社会性质、都有利于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都推动了 世界历史的进程 ①民主、平等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②战争的本质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③任何新事物代替旧事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具有长期性和曲折性
共同 影响
启示
美国南北战争
3、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 俄国农奴制改革
3第三章 古代西亚

重点问题 思考与讨论
一、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和古代居民
二、西亚古史分期
底格里斯河 幼发拉底河
三、西亚古史主要特点
四、西亚古史史料 五、西亚古史史学史
美索不达米亚
亚述 巴比伦 阿卡德 苏美尔 苏美尔人 阿卡 德人 塞姆人 印欧语人
六、参考资料和学习重点
1、公元前4000年代中期——前3000年代 两河流 域南部出现早期国家并渐趋统一,两河北部和腓尼 基也产生了国家 2、公元前2000年代 两河流域形成了中央集权 的统一国家,古巴比伦王国兴盛,以色列和犹太 王国也经历了其繁荣阶段。 3、公元前1000年代前期 亚述帝国、新巴比伦帝 国和波斯帝国先后崛起。 4、公元前1000年代后期——公元7世纪 希腊 罗马先后侵入并统治西亚,伊朗高原先后崛起 安息王国和萨珊波斯。
返回
亚 述
返
五、亚述帝国终结者---新巴比伦王国
(一)王国的建立和尼布甲尼萨二世的 统治
前626年建国 新巴比伦王国最著名的国王是尼 布甲尼萨二世(605-562)。前588年他进攻犹 太王国,围困耶路撒冷18个月并于586年攻克。 巴比伦之囚。 著名的空中花园(林苑) 七大奇迹之一 新 的说法 有人提出,空中花园不在巴比伦,而 在亚述的尼尼微。花园的建造者是辛那赫里布。
界古代史参考论著\古代西亚
李铁匠《伊朗古代历史和文化》《长河落日》
古代西亚的国际地位 1
周谷城《世界历史》1979-
再谈《汉摩拉比法典》杨炽 《世界历史》1990-2
重点问题
一、苏美尔早期国家和乌鲁依尼木基那改革 二、最早的独裁者与最早的法典 三、汉摩拉比及其法典 四、穷兵黩武的亚述帝国 五、亚述帝国终结者--新巴比伦王国 六、紫红之国--腓尼基
世界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世界古代史知识点总结世界古代史知识1一部分史前人类1.人类的进化过程要了解,各个阶段发现的典型化石代表要知道。
2.农业革命的意义与新石器时代的文明成果要知道。
3.史前文化的特点、内容和意义要知道。
二部分古代西亚诸文明1.苏美尔城邦的产生、发展及经济制度要熟悉,有可能以名词解释和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
2.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起、汉谟拉比的统治和古巴比伦的社会经济制度都是比较重点的知识,要注意理解并识记。
3.亚述帝国时代的一些重要措施要掌握;4.新巴比伦王国的扩张与衰亡要掌握。
5.腓尼基的海外殖民和文字的发明,犹太、以色列统一王国的形成及其分裂要掌握。
6.犹太教的形成与发展。
7.波斯帝国的建立与大流士一世的改革。
8.波斯帝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要熟悉。
9.波斯帝国的历史地位要了解并掌握。
1.古代埃及帝国形成的过程和采取的措施。
2.对金字塔的评价。
3.宗教崇拜与墓葬习俗要了解。
4.古代埃及的文化成就包括的内容比较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注意名词解释和选择题的出现。
四部分古代印度文明1.哈拉巴文明、吠陀文明作为名词解释往往会被考到。
2.早期佛教产生的社会背景、基本教义及其进步性和实质。
3.新兴宗教与思想要知道。
4.孔雀王朝的政治经济制度。
5.佛教的传播过程和范围要清楚。
五部分古代希腊文明1.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是非常重要的知识,无论是简答还是名词解释、选择题,出的可能性都比较大,以及希腊城邦制度的特点和内容。
2.希波战争与伯罗本尼撒战争的原因及其影响要熟记,这是很重要的知识。
要注意比较希波战争与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原因和历史影响。
3.雅典民主政治繁荣的原因和表现。
4.马其顿帝国与希腊化时代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要了解。
1.罗马共和国时代要注意早期平民反贵族斗争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罗马对地中海区域的征服及其后果。
3.屋大维为维护元首政治采取的内外政策;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统治的政策措施及历史地位。
4.西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与日耳曼人征服西罗马帝国的历史意义。
历史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三(2019年新编)第3课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教案

概念解析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这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是构成人类的各群体和各社会的特性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化。
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象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
——《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11了解概念,查看第二单元的标题及篇目作为第二单元的开篇,让学生总体把握本单元的主题及结构导入新课温故知新:展示《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任务一:1、回忆所学知识,请在地图上找到所列的古代文明产生的时间与区域。
2、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古代各文明呈现什么特征?答:多元化、多样性。
3、预习课文并观察本课三个子目所在的时空,试分析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答:逻辑关系:两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影响了地中海周边区域,阿拉伯帝国处于继承了西亚、北非、希腊、罗马文明的传统,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观察地图、回忆高一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预习新课内容,完成任务一。
理解本课学习内容的的时空;了解本课学习内容的逻辑关系。
一、古代西亚、北非文化基础知识整理任务二:阅读教材,整合知识,完成表格。
整理课文基础知识,填写表格。
整合课文,利用表格把课文基础知识进行归类整理。
二、合作探究一:探寻古代西亚文化任务三:合作探究:结合材料,探索地理环境与古代西亚文化的关系材料一: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大致相当于今天的伊拉克,也称新月沃地。
其北部古称亚述,南部为巴比伦尼亚。
巴比伦尼亚北部叫阿卡德,南部为苏美尔。
加喜特人和波斯人居住在新月沃地东边的伊朗附近。
1.在左图找出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并指出相比邻近地区它有何优势?右侧表格中新月沃地的政权更迭与左图地理位置有何内在联系?1. 相比周边地区(阿拉伯、伊朗),两河流域的冲积平原提供了水源和农耕平原。
世界古代史知识点背诵

第7课 古代东方与西方的战争 人类文明的交融主要方式是:和平与战争 一、希波战争 交战双方:希腊--波斯帝国 著名战役:马拉松之战 时间:公元前492年 结果:,希腊以小胜大最后打败了波斯。 二、亚历山大东征
马其顿王国国王亚历山大东侵波斯在伊苏斯之战 取得决定性胜利,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 山大帝国。 三、罗马对东地中海地区的征服 四,十字军东侵
第2课 上古亚非文明 一、古代埃及
1. 金字塔古埃及法老的陵墓。屹立在尼罗河下游的吉萨_一带。最 大的是胡夫金字塔。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标志。
二、古巴比伦
1.地理环境::古代西亚的两河流域 2. 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 3. 《汉谟拉比法典》 (1)目的:为维护统一王国的统治和奴隶制社会秩序。 (2)地位: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3)实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4)思想:君权神授 三、古代印度
二、1、荷马史诗: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所作。包括《伊利 亚特》和《奥德赛》,描写有关特洛伊战争的两部长篇叙 事诗,反映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生活,是欧洲第一 部文学作品。 2、戏剧:公元前5世纪,希腊戏剧繁荣,主题是歌颂英 雄主义。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是希腊悲 剧的典范。 3、《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文学 的代表作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古兰经》
宣扬因果报应,主张众生平等, 崇拜上帝,忍受苦难,宣扬对天神安拉的崇
提倡禁欲修行
相信天堂地狱
拜
发展与传 播
节日
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时期被确 立为国教,公元前2世纪向境 外传播
浴佛节,腊八节,盂兰盆节
对维系阿拉伯民族的 团结和促进阿拉伯国 家的发展起着重要作 用。
世界上古中古史

世界上古中古史世界古代史:研究人类社会所经历的奴隶、封建以及原始社会三种社会制度的历史。
原始社会:始于人类的形成,是人类社会各阶段中最漫长的阶段。
人们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生活。
奴隶社会:在奴隶制社会里,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处于主导的占支配的地位。
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且完全占有奴隶。
封建社会:封建生产的基本特征是:封建主的大土地所有制与个体性小生产相结合。
封建社会的主要生产资料土地,归封建主个人或封建主阶级集体(国家)所有;而劳动农民本身也在不同程度上为封建主所占有。
第一章原始社会1.社会始于人类的形成。
2.学者根据人类体质形态和智力进化的情况,把完全形成的人分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等四个依次递进的阶段。
3.西方—西欧东方—西方以外的地方,以中国为主。
4.东西方历史的不同:(1)土地制度不同:东方-土地国有制西方-土地私有制(2)宗教不同:佛教——印度伊斯兰教——阿拉伯6世纪穆罕默德基督教——罗马教皇产生于亚洲,安在欧洲(5世纪),从欧洲走向世界。
1世纪在罗马发展。
亚洲是三大宗教的发源地。
东方:在中国得到很大发展,但一直在皇权之下。
西方:宗教有很大权力,政教合一,凌驾于王权之上。
(3)封建城市不同东方——行政消费中心西方——生产是西方封建城市的生命线,有生产而产生的发展。
第二章古代埃及1.金字塔:埃及法老修建的陵墓,外形酷似“金”字,是古代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世界之谜。
第四王朝是埃及王国建造金字塔的鼎盛时期。
2.狮身人面像:在哈夫拉金字塔附近有一座用整块的天然巨石凿成的巨大狮身人面像,高20米,形象高大威严,雄浑宏厚,为古代文明的奇观,是古代人民劳动与智慧的结晶。
3.木乃伊(干尸):古代埃及人深有灵魂不死的观念,他们相信人死之后,其灵魂可以附着在保存的木乃伊上得到“复活”,在所谓另一个“世界”上继续生存。
(清除易腐烂的→填充香料→用药水泡70天→晒干内脏、脂肪)4.太阳历:公元前3000年古代埃及人根据天狼星和尼罗河水涨落的关系而制定出的历法,分作12个月,365天,它是今天公历的来源。
世界古代史上册 第二章 上古西亚

阿淑尔丹二世(前934—前912年在 位)
提格拉特皮莱塞尔三世(前744— 前722 年在位)
萨尔贡二世(前721—前705 年在位) 辛那赫里布(前704—前681 年在位) 埃萨尔哈东(前680—前669年在位) 阿淑尔巴尼拔(前668—约前630 年
在位)
亚述首都尼姆路德王宫门口的巨大有翼 人头牛身像是强大的亚述帝国的标志
古代两河流域历代国家的宿敌
埃兰人的历史分期
史前时期(约前3400—约前2600 年) 古埃兰时期(约前2600—前1500年) 中埃兰时期(前1500—前1000年) 新埃兰时期(前1000年—前6世纪中期)
一、公元前1千纪的人口流动及构成 二、亚述帝国(前934—前612年) 三、新巴比伦王国(前626—前539 年) 四、波斯帝国(约前550—前332 年)
文献类型
日常生活中的账目、收据、便 条等;
政府管理的政令、法律、合同、 外交档案、公文文件和往来信 件;
供学校教育和王室图书馆收藏 的各种典籍,包括累世传抄的 王室铭文、王室和神庙赞美诗、 神话传说、史诗、诗歌以及科 技、占卜、仪式文献等。
最早出现的文字是图画文字, 内容是产品类型和数量记录
赫梯国王的印玺十分具有代表性
赫梯王国版图
赫梯首都哈图沙城门遗址
米坦尼国家的主要居民是几乎与阿摩利人同时移民 而来的胡里人,但其统治者则是另一个移民而来的 小集团,称米坦尼人;
胡里人借用楔形文字书写自己的胡里语言;
约公元前15 世纪,米坦尼国家成立,首都瓦苏卡尼, 新近研究已经确定它的位置在今叙利亚境内泰勒费 赫里耶遗址。当时基尔库克和埃尔比勒都是米坦尼 国家的地方政治中心;
本章所涉及的文明区域涵盖东起扎格罗斯山脉,西 至地中海东岸,北起安纳托利亚高原中部,南至波 斯湾—阿拉伯湾的地区。
世界历史第一册复习提纲

世界历史第一册复习提纲第一部分世界古代史原始社会1、人类的始祖:。
2、人类出现时间:。
3、完全形成的人:1)分为、、、四个阶段。
2)早期猿人代表是:。
晚期猿人的代表是:,。
早期智人代表是:,。
晚期智人代表是:,。
3)出现时,现代人种差异显现出来。
4、母系氏族公社特点:“”,在社会上居主导地位。
5、父系氏族公社特点:“”;在社会上居主导地位。
奴隶社会1、古代埃及1)年,尼罗河两岸出现奴隶制小国。
2)年,统一的古代埃及国家建立起来。
3)公元前15世纪在位时,埃及成为地跨亚欧两洲的军事帝国。
4)世纪,埃及被波斯灭亡。
2、古巴比伦1)年,两河流域出现苏美尔奴隶制小国。
2)公元前18世纪,统一两河流域。
3)制定了现存世界古代第一部成文法典。
3、古代印度1)年,印度河流域出现奴隶制小国。
2)雅利安人进入古代印度后,形成种姓制度,四个等级分别是:、、、。
4、古代希腊1)年左右,爱琴文明发祥于。
2)世纪,希腊出现奴隶制城邦,最重要的是和。
3),雅典成为奴隶制共和国。
4)世纪后期,当政时,雅典处于全盛时期,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5、古代罗马1)年,罗马成为奴隶制共和国。
2)罗马先后征服和(通过世纪的战争),世纪时成为地中海的霸主。
3)年,建立军事独裁。
年,建立罗马帝国。
4)年,罗马帝国分裂。
5)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6、古代的战争与征服1)世纪,古代伊朗以为中心形成波斯帝国。
2)世纪早期至中期,波斯三次出征希腊,史称战争。
3)世纪后期,马其顿控制希腊。
亚历山大扫荡了和,占领,灭,建立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定都。
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4)世纪时罗马帝国成为地跨三洲大帝国。
东起,西临,南抵,北达。
7、古代科技和文化1)古埃及使用,形成于年左右。
2)古代西亚的苏美尔人发明了文字。
3)古代印度发明了的计数法。
12世纪时,由传到欧洲。
4)《》是欧洲最著名长篇作品,包括《》和《》两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前二千年代初期开始,又一些印欧语人从里海西岸分 批南下,进入伊朗高原,即雅利安人——先行者为米坦尼人、 加喜特人;后来者机米底人、波斯人。先行者中间有一些继 续向东南方向迁移,即印度雅利安人。 前三千年代末期前二千年代初期,又一批印欧语人从黑 海沿岸进入到巴尔干半岛的东北部,分批南下进入希腊,即 希腊人(埃奥利亚人、爱奥尼亚人,阿卡亚人,多利斯人)。 前二千年代初期,活动于东欧草原西部的一批印欧语 人,沿多瑙河鄂西迁,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即意 大利人。同时或稍后,另一些印欧语人继续向西或向北迁 移,形成以后西欧的凯尔特人和北欧的日耳曼人。
一、古代两河流域的早期文明的产生 1、自然环境 所谓两河流域,作为历史地理概念,特 指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中下游地区, 相当于现在伊拉克,不包括上游地区, 后者位于现在土耳其境内。 所谓两河流域亦称美索不达米亚:亚述 与巴比伦;阿卡德与苏美尔。
2、古代两河流域的的自然环境及其原始居民 ①地理位臵: 天然屏障的缺乏 与交往的非障碍性— —开放性。 农耕地区与游牧 世界并存。 ②气候干旱,河流 构成主要的水源;河 谷,灌溉农业。 底格里斯河/幼发 拉底河的非规律性泛 滥以及农业的非稳定 性。
(三)新亚述(前935-612年)
1、亚述帝国的建 立 ①亚述帝国的建 立历史条件 ②亚述诸王的野 蛮扩张 ③提格拉特· 帕拉 沙尔三世的改革 与帝国的形成
3、帝国的统治与经济
1、帝国的统治 2、帝国的经济 ①经济发展原因 ②经济发展表现 3、亚述奴隶制的特点 第一、有巨量的战俘奴隶; 第二、迁徙异处、杂居屯垦; 第三、让奴隶以一家一户为单位 分散经营耕种小块份地,奴隶主 向耕种者征收各种赋税,征召各 种劳役。
四、波斯帝国的历史地位
波斯帝国是西亚比非古代文明从小 国到大国再到帝国这一发展过程的最高 阶段。 波斯帝国既为西亚北非的文明作了 总结,又为后来的希腊罗马文明提供了 借鉴,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思考题
1、上古西亚文明的特色。 2、苏美尔城邦有何特征? 3、评乌鲁依尼姆基那改革。 4、两河流域城邦是如何演变成统一王国的。 5、试论《汉穆拉比法典》及其所反映的古巴比伦社会状况。 6、亚述帝国是怎样形成的? 7、亚述帝国的奴隶制有何特点? 8、腓尼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何特点? 9、犹太教是11、评波斯帝国的历史地位。 12、上古西亚的主要文化成就有哪些?
讨论:尼罗河流域、两 河流域早期国家社会经 济发展的一般特征
4、帝国的终结
第二节
波斯帝国的兴衰
一、伊朗高于的自然环境及相关问题 (一)1、扎格罗斯山与兴都库什山之间。 2、前7000年的新石器 文化→前5000年的铜石并用文化→前3000年的青铜文化。
(二)古代埃兰
伊朗西南部的胡泽斯坦。前2700年建国。首 都是苏撒,遗址出土于19世纪中叶。与两河 流域之间的战争与交往。前639年亡于亚述。 埃兰人的语言目前尚未解读,属于何种语系 尚不清楚。
①19世纪-20世纪初的考古活动 亚述王宫与乌尔城。楔型文字的 泥版文书。 ②德国人格罗芬特译古波斯文。 英国人罗林生译亚述文和巴比伦文。
4、两河流域古文明的产生
①埃利都· 欧贝德文化 (前4300-3500年)
②乌鲁克文化
(前3500-3100年)
③捷姆迭特· 那色文化 (前3100-2800年)
古代东方文明 (大河流域古文明)
第二章 古 代 西 亚 第一节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第二节波斯帝国的兴衰 第三节地中海东岸古文明
古代西亚概述
一、简况 二 历史分期 1、公元前4000年代中期-3000年代两河流域南部出现早 期国家并渐趋统一,两河北部和腓尼基也出产生了国家。 2、公元前2000年代两河流域形成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国 家,古巴比伦国家兴盛,以色列和犹太王国也经历了其繁荣 阶段。 3、公元前1000年代前期亚述帝国、新巴比伦帝国和波斯 帝国先后崛起。 4、公元前1000年代后期-公元7世纪希腊罗马先后侵入并 统治西亚, 伊朗高原则崛起安息王国和萨珊波斯。
三、亚述帝国的盛衰
(一)早期(古)亚述 (前三千年代末期—— 前十六世纪) 主要据有底格里斯河 中游,先后被阿卡德、古 巴比伦所征服。前十六世 纪受到两河北部米坦尼控 制,处于半独立状态,早 期亚述结束。 早期亚述经济发展 的重要特色是商业。
(二)、中期亚述(前十五——前九世纪) 亚述帝国的酝酿时期。逐渐强大起来,前1400年取得 独立,政体由城邦贵族寡头向君主制王国过渡。 相当于埃及的新王国时期和赫梯帝国时期。两河流域南 部此时处于混乱状态,主要政治势力是来自扎格罗斯山区的 加喜特人(加喜特人的语言和种族归属尚不清楚)。
二、两河流域南部的早期国家及其统一
1、早期国家概况 (前2800-2371年) City_state(与埃及的 斯帕特抑或诺姆相似)小 国寡民。
苏美尔城邦国家概况
1、以小国寡民为其外部特征; 2、国家机构普遍带有军事民主制残余,保留着 长老会和民众会两个机构,王权呈现强化的趋势; 3、神庙大经济在社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村社 贫富分化非常明显; 4、各城邦居民一般化分为贵族、村社成员、依 附民和奴隶4个等级; 5、各城邦为开拓疆土,掠夺奴隶和财富经常进 行霸战争; 6、各城邦内部阶级斗争比较激烈,阶级斗争的主 要内容是平民大众反对贵族专制。
2、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
苏美尔人城邦的特点是浓厚的宗教色彩和神权 的影响。每个城邦都尊奉自己的神灵,神庙构成城 邦建筑的核心内容,神庙地产规模庞大,僧侣作为 城邦的首领主持祭祀和掌管神庙地产,具有广泛的 影响,神庙地产与国有土地之间界限模糊,宗教政 治与世俗政治浑然一体,是为突出特征。 原始民主制的遗存,导致苏美尔城邦的民主政 治色彩;氏族部落血缘传统的延续,则是苏美尔城 邦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所谓的王近似于原始社会 末期的军事首领,至于所谓的东方专制主义此时尚 无从谈起。苏美尔人的文明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 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一般认为,苏美尔文明的辐射范围曾经达到尼 罗河流域与印度河流域,而尼罗河流域的文明以及 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在某种程度上受到苏美尔文明的 直接影响或间接响。
(三)米底
伊朗高原西北的里海南侧。 米底人的语言属于印欧语系的分 支。前700年建国,一度臣属于 亚述帝国。前612年联合迦勒底 人灭亡亚述帝国。前550年亡于 波斯。
二、波斯帝国的建立
1、波斯人建国及其扩张 ①居鲁士前546-529年。 扩张:降服小亚的希腊诸城 邦,灭新巴比伦, 进攻中 亚,败于马萨革泰人。
③居民 最先是欧贝德人。族属、来源不详 首先在两河流域南部创造文明的苏美尔人:苏美尔语属 于非塞姆语系。来源不详。 塞姆语系的分支阿卡德人(可能来自阿拉伯半岛)、阿 摩利人、亚述人、迦勒底人及其伽南人、希伯来人、腓尼基 人等。 印欧语人有胡里特人、原始的赫梯人、米底人、波斯人。
3、发现古文明——亚述学
相关问题:塞姆· 哈姆语人和印欧语人的起源与迁徙
1、塞姆· 哈姆语人的起源与迁徙 一般认为,其发祥地在非洲撒哈拉的北部以畜牧为生。前5000年 前后,当地气候剧变,因长期干旱导致的沙漠化迫使他们东迁。其中一 部分穿越苏伊士地峡来到阿拉伯半岛中、南部绿洲和叙利亚草原,称塞 姆人;另一部分分布在北非、非洲东北角和东非部分地区,称哈姆人。 大约前三千年代初期,居住在叙利亚草原东北一支的塞姆人进入两 河流域,即阿卡德人。大约前三千年代末期,其中一支又在两河北部建 立国家,即亚述人。 前三千年代末,塞姆人西北一支入两河流域,灭亡乌尔 第三王朝, 建立伊新、拉尔萨,即阿摩里特人。 前二千年代初期,另一支阿摩里 特人占据巴比伦城建立古巴比伦王国。
与阿摩里特人进入两河的同时,西北的进入到地中海东 岸的腓尼基和巴勒斯坦,即迦南人。 前二千年代中期,另一支塞姆人的游牧部落进入巴勒斯 坦,形成两大部落联盟,即希伯来人。 2、印欧语人的起源与迁徙 一般认为在西起中欧,东至我国新疆帕米尔高原的欧亚 草原地带(最常见的看法是在黑海、里海以北的俄罗斯南部 和东欧一带的草原地区)。 前三千年代末期前二千年代初期,黑海以北的印欧语人 迁到安纳托利亚高原,即卢维人、帕来人、赫梯人。
④古巴比伦王国(前1894-1595年)与两河流域的基本统一 一)、汉谟拉比(前1792-1750年)实现统一的原因
二)经济与政治
征服诸多城邦,首次统一包括巴比伦尼亚和亚述在内的 两河流域大部地区。 汉谟拉比时代,国家土地所有制广泛发展,王室经济发 达,君主政治达到两河流域较高的水平,国王成为统一国家 的象征。集中体现在《汉谟拉比法典》中(石刻现存于巴黎 的卢弗宫博物馆,是研究汉谟拉比时代的重要史料)。 三)关于《汉谟拉比法典 》 1、法典的发现及其概况 2、法典反映的社会状况 前1595年亡于来自北方的赫 3、法典的特点 梯人。此后数百年间,来自扎格 4、对法典的评价 罗斯山的加喜特人成为两河流域 南部的主要政治势力
②冈比西斯
扩张:
征服埃 及,建立第 27王朝。 前522年, 波斯发生高 墨达暴动, 冈比西斯班 师回国,死 于途中。
③大流士的扩张及其改革
平定高墨达暴动。 扩张:印度河、中亚、色蕾斯。 改革:行省制(20余)。军区制(5个)。贡赋与货币(中央发行金币, 地方 发行银币和铜币)。驿政制。建立新都波斯波利斯(帕塞波里斯,设拉子附 近)。独尊琐罗亚斯德教。
贝希斯敦铭文
琐罗亚斯德教
2、波斯帝国迅速建立的原因(前549-525年) ①外部原因 顺应了西亚北非地区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 ②内部原因 没有上述文明地区面临的各种矛盾。 3、波斯帝国的社会经济 ①发展的不平衡与复杂性。 ②王室、贵族、官僚大地 产在帝国经济中占有的比 重较大。
三、波斯帝国的衰落
三、西亚古史的主要特点
1、西亚是世界上最早产生文明的地区。 2、居民成分复杂,国家兴亡更迭频繁,政治上缺乏连 续性,各国历史持续时间都比较短。 3、经济以灌溉农业为主,王室神庙经济居支配地位。 4、国家政体均实行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 5、统治者均注重健全法制,重视法典的编纂制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