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遗忘和失传的绝技
非遗文化失传的例子

非遗文化失传的例子1. 曾经家喻户晓的皮影戏呀,那可是多少人童年的快乐回忆呢!如今却很难再看到精彩的皮影戏表演了,想想小时候,一听说有皮影戏看,那高兴劲别提了,真的太可惜了,难道就这样让它慢慢消失吗?就像我们记忆中的那抹亮光渐渐黯淡。
2. 还有那精美的油纸伞呀,多美的工艺品!以前在雨中撑起一把油纸伞,那是多么浪漫的场景。
可现在呢,会制作油纸伞的人越来越少,这门手艺难道就要这样被遗忘吗?这多像我们失去了一位亲密的朋友啊。
3. 糖人啊,那可是小时候最爱的零食和玩具呢!看着艺人熟练地用糖做出各种形状,心里满是欢喜。
可如今,走在街头却很难再寻到那制作糖人的小摊了,难道就这样让这甜蜜的技艺消失不见?就如同我们丢失了一口童年的甜蜜。
4. 古老的木雕技艺呀,曾经能打造出那么多栩栩如生的作品。
现在却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这多让人无奈呀!难道以后我们只能在博物馆里去缅怀它了吗?这简直像失去了生活中的一道风景。
5. 传统的手工造纸术也是啊,曾经我们的纸张就是这样被精巧地制造出来的。
可现在呢,工业化的造纸取代了太多,手工造纸术感觉离我们越来越远了,难道真的要让它成为历史的尘埃吗?那可真是巨大的损失呀。
6. 还有那神奇的针灸疗法呀,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
但现在真正精通的人有多少呢?如果不好好传承,岂不是太遗憾了?就像我们把打开健康大门的钥匙给弄丢了。
7. 民间的刺绣工艺也是,那曾经在衣物上绽放的美丽花朵。
现在却慢慢凋零,会刺绣的巧手越来越少了,难道要让这些美丽的图案只存在于记忆中吗?这真的如同我们的生活少了许多色彩。
8. 古老的打铁技艺呢,曾经铁匠铺里的叮叮当当多么热闹。
现在却几乎听不到了,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就像一段激昂的乐章突然没了声音。
我觉得非遗文化的失传真的太让人痛心了,我们必须要行动起来,去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不然我们失去的将不仅仅是技艺,更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啊。
中国正在消失的30个民间手艺,个个让人怀念,你认识几个?

中国正在消失的30个民间手艺,个个让人怀念,你认识几个?时代的进步导致生活方式的变迁,曾经耳熟能详的吆喝声离我们越来越远。
现代科技取代了曾经的手工劳作,一些民间手艺也慢慢被人遗忘,这正在消失的30个老行当里面有你熟悉的感觉吗?1. 捏面人民间面塑手艺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时期,手艺人用面粉和糯米粉制成的面团经过防霉与防裂处理后,捏成各种形状,有飞禽走兽,有栩栩如生的人物。
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黄河流域的豪放,长江流域的细腻。
这项手艺在明清时期最为流行,制作面人的材料很便宜但是巧的是手艺人的手,所以现在这项民间工艺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去传承。
曾经大街上随处可见的面人现在只能在旅游景点或者是展览会上才能见到。
2. 绞面绞面在古代是女性的一种美容方式,和现在的玻尿酸与美容针不一样的是,绞面是最简单的美容技术。
主要流行于广西壮族地区,女子在出嫁前会请绞面师来到家中将面部多余的汗毛绞掉,将眉毛修得平整一些。
这门手艺基本都是代代相传,母亲传给女儿,由女儿再继续传承下去,而绞面的工具也十分简单,仅仅需要一盒粉、两根线。
在当时美容技术并没有很发达的时候,这项手艺基本在全国各地都很流行,女子在绞面后,皮肤会变得光滑富有弹性。
3. 弹棉花大家还记得《举起手来》的弹棉花歌吗?弹棉花是一项非常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因为地域有限,弹棉花的匠人经常会背着自己的工具去全国各地弹棉花。
所以他们有一个花名叫做“弹棉郎”,棉花在他们手中会弹得越来越松软,最后变成一床床被子。
那个时候小孩子都喜欢围一圈觉得像是在变魔术,但是这项手艺别说是城市了,就连农村都很难再看到了。
4. 修钢笔师傅钢笔出现在19世纪中期,成为一种新型的书写方式,那个时候知识分子都会将钢笔别在胸前十分爱惜,而修钢笔师傅也就相继出现,其实修一次钢笔的利润不高。
因为钢笔的造价本来就很低,除了一些材料特殊的,其他配件之类的价格都比较便宜,所以修钢笔师傅能赚的钱很少。
直到现在,钢笔坏了都会选择重新买一根,所以修钢笔这门手艺基本很少有人去传承了。
中国正在消失的21个传统民间老手艺,个个让人怀念,你能认出几种

中国正在消失的21个传统民间老手艺,个个让人怀念,你能认出几种还记得儿时的街头,那些走街串巷的手艺人,边走边吆喝着,街上总会出现这样的一群人。
更是千百年来市井中司空见惯的场景。
然而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促进生活方式的改变,曾经串走于大街小巷的手艺人也离我们渐行渐远了。
现代科技的进步取代了曾经老行业手工劳作,一些民间的老匠人老行当渐渐被遗忘,这些正在消失的30个民间老手艺里面有你曾经熟悉的感觉吗?1、绞面绞面亦称绞面、开脸、开面等,是历史久远的。
以前女孩出嫁前都会做绞面!在过去的岁月是女性美容的一种方式,它和我们现在美容不太一样,是最简单的一种美容技术。
绞面这种流行在广东、广西、湖南等地,在女性出嫁前都会做一些绞面,把面部的汗毛绞掉,将眉毛修整平整。
绞面后的,女子的皮肤会变得光亮。
这门老手艺代代相传,而绞面的工具也十分简单,一盒粉、两根线。
用着手与嘴的配合,就完成这项老手艺,在过去的年代全国各地都很流行。
2、捏面人老收银面塑历史悠久,史料记载始于汉代,手艺人用面粉和糯米粉制作而成,添加一些物质防腐、防裂处理后,手艺人用手巧的手捏成各种形状的,人物、花鸟鱼虫等,惟妙惟肖。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特色,南北方各有差异,长江流域捏得面人细腻,黄河流域捏得面人豪放。
曾经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人,热闹非凡,如今已经销声匿迹。
3、修钢笔师傅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钢笔属于舶来品,那个时候在上衣口袋上放置的钢笔都是知识分子,所以钢笔在当时是身份和知识的象征。
在当时钢笔十分珍爱,也是馈赠朋友的最佳礼品,也会在钢笔上刻字,修钢笔的行业也随之而生。
除了修钢笔,还兼给钢笔杆儿雕刻。
任何钢笔的问题都能在修钢笔师傅这里迎刃而解,特别是在钢笔上雕刻的修笔师傅,拿着刻刀,三下两下,一些图案和字就会呈现在笔杆儿上,在涂上颜色涂料,非常精美漂亮。
如今钢笔已经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大城市的办公场所也都用上了中性笔。
常常染得一手蓝墨色的钢笔离自己的生活已经渐行渐远。
民间绝艺失传案例

民间绝艺失传案例
民间绝艺失传是指某些民间技艺、手艺或传统艺术,在传承过程中遭遇挫折,已经逐渐失落或完全消失。
以下是一些民间绝艺失传案例。
1. 民间铁器制作
铁器制作是中国传统工艺之一,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然而,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铁器制作已经渐渐被淘汰。
尤其是民间铁器制作,由于其原始性和手工艺术性质,更加容易失传。
许多传统的铁器工艺,如打铁、锻制等,已经无法得到传承和发展,这些民间绝艺已经成为历史的见证。
2. 角膜刻字
角膜刻字是一种传统的中国医疗技术,用医疗器械在角膜上刻字,以治疗眼病。
然而,由于技术难度大,后继者少,以及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角膜刻字已经逐渐被淘汰。
现在,仅有极少数有老师传承的医生仍然能够使用这种技术。
3. 动物表演
动物表演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种,如猴戏、狮子舞、龙灯等。
然而,随着社会道德的提高和人们对动物保护的意识增强,动物表演已经被禁止。
这些绝艺也失去了传承和发展的机会。
4. 手工编织
手工编织是人类最早的手工艺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
然而,由于现代工业的发展和机器编织的普及,手工编织逐渐被淘汰。
现在,只有极少数老年人还能够继续从事手工编织。
5. 北京胡琴
北京胡琴是中国的一种民间音乐乐器,也是京剧音乐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
然而,由于现代音乐乐器的普及和京剧音乐的衰落,胡琴的传承也面临着困难。
现在,只有极少数老师能够继续传授这种音乐乐器。
民间手艺失传案例

民间手艺失传案例
民间手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化的进程,许多传统手艺逐渐消失了。
以下是几个民间手艺失传的案例:
1. 剪纸
剪纸是我国民间艺术中的一种独特形式,但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剪纸逐渐被机械切割取代,许多老一辈的剪纸艺人也相继离世,这一古老的手艺正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2. 手工编织
手工编织是我国古老的手工艺之一,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但现在随着机器生产的普及,许多手工编织艺人逐渐失去了市场,许多手工编织技术也被遗忘。
3. 木雕
木雕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代表之一,但现代生产方式的普及和成本的考虑,使得现在的市场很难支持手工艺人维持传统手工技术,因此许多手工木雕技艺也难以传承。
4. 手工刺绣
手工刺绣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精美的手工艺之一,但现代生活和工业化的冲击,许多手工刺绣技艺逐渐失传。
很多手工刺绣艺人也纷纷转行,只有极少数人还在坚持。
总之,传统手艺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因为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类智慧的结晶,但随着时代的
变迁和现代化的进程,这些手艺也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尽可能地保存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消失的古老传统工艺有哪些

消失的古老传统工艺有哪些古老的传统工艺是一个文化的象征,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现代化的进程,一些古老传统工艺逐渐消失或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以下是一些消失的古老传统工艺的例子。
1. 纺织工艺:在古代,纺织工艺是人类最早发展的工艺之一。
然而,随着工业化的出现,纺织工艺逐渐被机械化所取代。
许多传统的纺织工艺,如手工纺纱、手染织布等,已经消失或面临失传的危险。
2. 陶瓷工艺:古老的陶瓷工艺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然而,由于现代陶瓷工艺的快速发展和便捷性,许多传统手工陶瓷工艺已经消失或濒临灭绝。
例如,传统的釉下彩陶瓷和刻花陶瓷等工艺在现代已经很少见到。
3. 编织工艺:编织是人类最早创造出的工艺之一。
然而,随着现代工业革命的到来,大规模的机械编织产业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手工编织工艺。
许多传统编织工艺,如竹编、柳编、草编等,在现代世界已经越来越少见。
4. 木工工艺:传统木工工艺是许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在现代往往被现代化的木材加工所取代。
一些传统的木工工艺,如雕刻、木雕等,已经逐渐消失或濒临灭绝。
5. 瓷器工艺:中国瓷器是世界闻名的传统工艺之一。
然而,由于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瓷器工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许多技艺独特的瓷器工艺,如青花瓷、汝窑、哥窑等,在现代已很少见到。
6. 金银器工艺:金银器工艺在古代是华丽而富有的表现形式。
然而,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进步,金银器逐渐被机械制造所取代。
现代化的工业技术使得传统的金银器工艺逐渐消失或面临失传的危险。
7. 园林艺术:古代园林艺术是中国园林文化的瑰宝之一。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加剧和现代化的进程,许多传统园林艺术已经消失或濒临灭绝。
一些技艺高超的古代园林,如苏州园林等,已经很难再见到。
8. 木版年画:木版年画是中国传统年俗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然而,由于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服装年代在现代逐渐被机械化和印刷所取代,传统的手工木版年画已经很少见到。
失传的古代工艺技术有哪些

失传的古代工艺技术有哪些失传的古代工艺技术是指那些在现代无法重现或已逐渐失传的古代工艺技术。
这些技术在文化传承、工艺创新和经济发展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失传的古代工艺技术的例子。
一、造纸术造纸术是古代中国的伟大发明之一,但是其中的一些细节技术已经失传。
古代造纸的主要原料是植物纤维,比如蓬头、黄莜等。
据史书记载,《隋书》中有关于造纸的文字记载已失传。
现代研究者通过文献和考古的努力,试图揭示这些古代制造造纸术的技术和工艺。
二、制瓷技术古代中国的制瓷技术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然而,一些特殊技术,比如青花瓷、汝窑等已失传。
青花瓷是明代发明的,其特点是采用青花材料在瓷器上绘制花纹。
而汝窑则是宋朝时期的一个瓷器窑炉,以其质朴的美感而闻名于世。
目前,虽然现代技术已经尽力去复制,但是仍然无法完全达到古代的效果。
三、染织技艺古代的染织技术是一门复杂繁琐的工艺,涉及到多种天然染料和繁复的染色工艺。
其中,一些特殊的染色技术已经失传。
比如,金丝织绣是一种使用金线进行绣花的技术,源于唐代,但是由于其复杂的工艺和昂贵的材料,在现代已经失传。
四、雕刻技术古代中国的雕刻技术在造型和细节处理方面有着独特的风格和技巧。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一些特殊的雕刻技术已经失传。
比如,漆器雕刻技艺在唐代和宋代达到了高峰,但是由于其工艺的复杂性和漆料的昂贵,以及由于工艺师傅的少量和雕刻艺人的稀缺,漆器雕刻的技术已经失传。
五、建筑技术古代中国的建筑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然而,一些特殊的建筑技术已经失传。
比如,明清时期的木结构建筑技术,如伸出榫卯、砖木结构等,由于其复杂的工艺和耗时的制作过程,很难在现代复制。
上述仅仅是一些例子,实际上,失传的古代工艺技术不仅存在于中国,也存在于其他古代文明中。
这些失传的古代工艺技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瑰宝,它们的失传不仅意味着我们无法再以同样的方式制造相同的产品,更意味着我们失去了一部分文化传承和技术创新的宝贵资源。
中国正在消失的30个民间手艺,每个都让人怀念,你知道几个?

中国正在消失的30个民间手艺,每个都让人怀念,你知道几个?“那时候,车马慢,锁也精致有样子”一首歌唤醒了多少人的回忆,唤回了多少人对于旧时光的怀念。
现在的时代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我们之前习以为常的民间技术已经消失在了生活里,许久未见。
弹花制被“弹棉花,弹棉花,半斤棉花弹出八两八”伴随着喜剧电影《举起手来》的热映,这首小调被一代人所熟知,成为专属于一代人的童年记忆和共同回忆。
其中提到的“弹棉花”就是一项传承许久的传统手艺。
他们能够凭借着传承的技术,有效的去除棉花里的杂质使其变得蓬松,这样做出的一床老被子又宣和又保暖,盖上它仿佛就能梦见温暖的故乡。
锔碗修瓷“破镜难重圆”这是人们所公认的常识,但在锔碗匠手里这却能变成现实。
现在的人们处置生活中不小心打破的碗似乎只有扔掉再买新的这一唯一途径。
而在那些碗破了也舍不得扔的旧年岁,锔碗匠的使命就是拯救这么一只宝贵的碗和那个因为调皮淘气打破了碗而即将挨揍的可怜孩子。
白面捏人还记得那些握着爸妈温暖的手或者是喊上自己玩得来的小伙伴一起逛的的热闹年会吗?不管年会集市的位置多么拥挤也一定会留出一块地方架起一个捏面人的小摊。
一团普通的面团在手艺人的手中几经揉捏、细致上色,不一会就变成了栩栩如生的人物或者是小动物。
还记得你小时候最想要的那个面人吗?是威风八面的孙大圣还是三头六臂的三太子哪吒?细线绞面不同于现在,爱美的女性有浩如烟海的化妆品和手段可供他们选择来完成和实现自己对美的追求,在旧时代女性的美容手段就显得相对贫乏。
绞面就是用一根丝线通过拉紧的方式在脸上去除死皮和角质,再敷上特制的敷料,能够让接受美容的人的皮肤变得更加丝滑光亮有弹性。
是在物质条件不发达的年代无数女子追捧的美容手段,但在护理皮肤的技术更加复杂而多样的今天这项似乎显得有些原始的技术也开始变得无人问津,逐步的走向了没落。
钢笔修缮且不说使用钢笔,你都有多久没有拿起笔来动手写过字了?在这个数字化技术、多媒体媒介高度发达的时代,无纸化似乎已经成为了时代的一种趋势与必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些被遗忘和失传的绝技
许多散落在民间的“宝贝”,包括验方、手法等,都是经过千百年来的实践证明有效的中医绝招和秘方,如今已经失传或濒临失传的危险——失传的绝技
中医之所以是“国宝”,除了有人才和学术,还有一些“绝招”,这些“绝招”可以说是每一位医生的看家本领,但这一点长期以来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特别是许多散落在民间的“宝贝”,包括秘方、手法等,它们都是经过千百年来的实践证明有效的,甚至是无数人生命换来的宝贵经验,如今已经失传或濒临着失传的危险。
当年,笔者所在实习医院的外科治疗烧伤是一大特色,主要治疗方法就是用“虎杖液”外喷伤口。
“虎杖液”是医院根据一位老中医的验方配制的院内制剂,是以虎杖、侧柏叶等为主要成分的一种酊剂,广泛用于Ⅰ度、Ⅱ度烧伤的患者。
当时,门诊和病房每天都要接收许多烧伤患者,笔者的任务之一是给患者喷药,一天喷两次,直到伤口结痂、脱落,既不需要包扎,也不会留下任何疤痕。
实习期间,笔者有一次意外被开水烫伤,衣服一脱,整层皮掉下来,非常可怕。
当时没有采取其他的措施,只用医院的“虎杖液”外喷,结果一周内痊愈了且没留下任何疤痕。
十几年后,笔者的一位同事被开水烫伤,经过清创、包扎处理后,又住院治疗了一段时间,总算把烫伤治好了,可因为疤痕收缩还做了疤痕切除和植皮手术,半年时间过去了,她的皮肤还没有完全康复,留下了永久性的疤痕。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原因很简单,因为类似于“虎杖液”之类的东西不够“先进”,而且收费太低。
笔者记得当时自己喷了一星期只花了几元钱,而这位同事虽然伤情较轻却为此花费了1万多元。
更令人担忧的是,万一伤口感染了谁来负这个责任?于是,就没有一家医院愿意使用“虎杖液”,没有了需求当然也没有人愿意再生产“虎杖液”了。
失去的是“宝贝”,受苦的是百姓。
笔者的一个亲戚,是外科学教授。
许多年前,他妈妈的一个脚趾头烂了,经诊断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医叫“脱疽”),治疗的方案是要把坏死的脚趾头截掉。
他和他的主任亲自为他妈妈动手术,手术非常顺利。
手术当天,他妈妈因为下地不方便,只好用痰盂在床上小便,一不小心碰倒了痰盂,尿液洒在了伤口上,于是伤口感染、溃烂,一直烂到了脚底、脚背。
他是个孝子,每天亲自给母亲换药,却没有任何好转,只能眼看着溃烂的面积越来越大。
他感叹地说:“若继续使用外科的方法,估计只能把整只脚截掉了。
”他的弟弟看他已经束手无策了,就自作主张跑到当地“土医生”那里,花5毛钱买了一瓶“白药水”。
“土医生”让他拿一根鸭毛洗干净晾干,然后蘸着“白药水”涂抹患处。
一天一天过去了,他母亲的脚也就这么好了。
后来笔者到当地打听“白药水”的下落,却一直没有找到。
而今,眼看着掌握这些“绝招”、“秘方”的老人不断逝世,许多民间的验方由于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土壤也逐渐消失,笔者终于明白,许多类似“白药水”的东西肯定失传了。
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
对于这些中医绝招和秘方,我们都知道应当继承和保护,却不知道如何保护,更谈不上继承了。
回顾这几年走过的路,不难发现要继承和发扬中医,单靠政策是不
够的,还应当知道中医的特点,遵循中医的规律,更重要的是给它一个适合生存的环境。
就好比种树,如果不考虑树的特性,不考虑树生长的环境,用种松树的方法种榕树,或者一看到榕树长出根须就觉得是怪物,非要把它剪除。
如果这样,不管你种得再多,投入再大,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中医“绝活”羊城竞技
武术融入医学治疗骨伤疾病、在舌底扎针治疗中风、神奇的针刺技术治疗抑郁……9月11日,记者体验了一场以寻找中医药特色技术为宗旨的“杏林寻宝”之旅,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医药专家齐齐献宝,10个中医药特色技术同台亮相,一些濒临失传的中医“绝活”重现,民族医学也以其显著的疗效颇受关注,现场俨然成为了一个杏林“聚宝盆”。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原副省长、省人大原副主任李兰芳出席了当天的演示会。
王国强在会上表示,民间的医学中有很多“宝贝”,我们要把这些“宝贝”找寻出来,进一步地进行挖掘和整理,造福人民健康。
据悉,这场别具特色的“杏林寻宝——第二届全国中医药特色技术演示会”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栏目、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广东省中医院、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联合举办,以“传岐黄之道,扬中医之术;融百家所长,汇各派精髓”为主旨,充分展示中医药的独特魅力。
演示会由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栏目主持人洪涛主持,将10个中医特色技术分成“理伤手法”、“针法”、“特殊疗法”、“民族医学”等四个组进行展示,现场还设置了“嘉宾演示、患者体验”、“专家点评”等环节,病人现场体验中医绝技并现身说法,有许多绝技的疗效立竿见影。
古老而神奇、创新而不泥古的中医特色技术让在场的所有观众啧啧称奇。
功夫融入医学奇穴“点到病除”
当天,几位专家同台使出了治疗颈椎病的不同招术,令记者大开眼界:全国中医骨伤名师韦以宗教授打破了传统西医中治疗颈椎病的思路,提出了中医整脊疗法,将患者以悬吊的方法进行整脊;来自福建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院长王诗忠教授“另辟蹊径”,治疗颈椎病却从按揉脚部开始;师承峨嵋派武学的郭程湘教授更具有传奇色彩,他以武入医,擅长点穴、按摩、推拿等理伤手法,创立了独特的“畅气通络”推拿手法治疗骨伤疾病。
同样令人惊叹的还有神奇的针刺技术,对于目前社会多发的抑郁症,省中医院针灸科的符文彬教授自有奇招,他通过对患者的百会、印堂穴、四关(太冲、合谷)等四个穴位进行针刺,穴位少而精,且操作简单,具有疏肝调神理气的作用,能很好地治疗抑郁症、精神压抑等相关的现代精神、心理疾病。
抑郁症患者
周阿姨告诉大家,她8年前患了抑郁症,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但是经过符主任两个月的针灸治疗,之前忧郁的心情也变得开朗了起来。
此外,观众们还见识了号称拥有740个穴位,但真正公开外传只有差不多200个左右的董氏奇穴,这些奇穴分布在身体上各个部位,该针法对治疗各种顽固性疼痛有较好的疗效。
今年50岁的卢女士是个饱受神经性头痛折磨的患者,头痛病史长达30多年,经过左常波教授董氏奇穴针灸疗法治疗后,奇迹出现了,卢女士激动地告诉记者,她感觉有一股热气从脚部往上涌,并且头痛的状况得到了缓解。
更令人称奇的还有在人体舌头下面来取穴治疗中风的舌针疗法,就是根据经络学说,在舌体相应的腧穴上,选用适当针刺手法,以达到治疗中风后半身不遂,改善中风病人偏瘫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目的。
“失传”针法重现民族医学显疗效
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记载了九种针,这九种针形态各异,大小不同的针各有各的用法。
而被很多医家认为已经“失传”的九种针,在当天的展示会中却神奇“再现”。
田纪钧教授展示的“刃针”就由九针中的“铍针”发展而来,刃针的针头扁扁的,与众不同,其适应症主要是软组织损伤及相关疾病。
另一个同样被认为失传的刺血疗法也揭开了神秘面纱,省中医院传统疗法中心陈秀华主任通过针刺人体某些腧穴、病灶处、病理反应点或浅表异常小静脉,放出适量的血液的方法,以达到泄热解毒、调和气血、活血祛瘀、通经活络、消肿止痛、泻热定惊、清热开窍等功用。
58岁的何女士说,她有长达10多年的骨关节疼痛病史,就在上个星期刚进行了一次刺血疗法的治疗,疗效立竿见影,原先疼痛难忍的骨关节病得到了有效的缓解。
中医药的伟大宝库中还包括了各个少数民族的民族医药。
活动现场,来自广西壮乡的滕红丽教授穿着一身壮族服装亮相,她带来的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是壮族民间流传久远,对风毒病(荨麻疹)治疗有良好效果的一种传统治疗技法。
50多岁的张先生现身说法,他之前患了湿疹,脸上布满了红斑和丘疹,经过该疗法的治疗后,脸上的斑点居然慢慢消退了。
挖掘民间“宝贝” 打造杏林“聚宝盆”
不少中医绝活瑰宝散落在民间,濒临失传,亟待抢救和挖掘。
据悉,这次“杏林寻宝”的活动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在去年举办的首届“寻宝”活动中,省中医院面向全国公布了“献宝”电话和邮箱,以鼓励安全可靠、具有确切疗效的中医特色疗法毛遂自荐,并由“献宝”的技术组织专家论证,在临床中进行观察、验证,并将其推广普及。
历时一年的“寻宝”历程中,省中医院的专家陆续接到来自各地的咨询电话和邮件,至今共收到了100多份中医特色疗法的资料,省中医院的“鉴宝”专家一一对其进行走访,经过仔细的甄选,确定了本次“寻宝”活动上展示的10个特色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