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情况汇报(精简篇)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doc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我县是一个土家族和苗族聚居的地方,各民族在这里组成了一个大家庭,世代繁衍,相互交融。
然而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底蕴,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对于秀山的发展和稳定,构建美丽和谐的新秀山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概述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指以中华文化为源头的、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
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发展的人文精神的总和。
民族文化是一个不以时代划分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历史范畴。
少数民族文化在我国是指除了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可划分为六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其中包括饮食、服饰、生活用具等等。
第二,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包括婚姻、家庭、宗教、丧葬等。
第三,民间传承文化,包括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
第四,科技知识工艺文化,包括生产技术、天文历法、民间医药、工艺制作等。
第五,信仰崇尚文化,包括宗教、崇拜、祭祀、巫术、禁忌等。
第六,节日文化,包括年节各民族特有的宗教、农事、纪念、庆典等。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每一个民族都是以其独特的文化区别于另一个民族,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的灵魂。
少数民族传统那个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累形成的,其特点是由少数民族历史上所拥有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同时也受到相邻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影响,受到历史上各民族关系的影响,也受到本民族内部政治发展、阶级结构的影响。
因此,有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不同的外部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不同的内部政治状况,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就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来说,我们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
乡村非遗保护传承利用有关情况汇报

乡村非遗保护传承利用有关情况汇报乡村的非遗保护传承,可真是个大话题呢!咱们都知道,乡村里那些传统的手艺、民俗和文化,就像那颗珍珠,藏在老百姓的心里,等着人们去发掘。
现在的年轻人啊,大多数都忙着上班、上学,回乡的机会少之又少。
结果就是,那些曾经耳熟能详的故事、工艺,慢慢就被遗忘了,真让人心疼。
不过,咱们可不能坐以待毙,得想办法让这些文化“活”起来,别让它们变成化石!说到乡村非遗,咱们不得不提那些手艺人。
您看,那些做陶瓷的、编织的、打铁的,个个都像是活化石,手里的活儿绝对是传承了几代人的。
你想啊,每一件手工艺品背后,都是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哪怕是一根简单的竹编,也许就藏着祖辈们的辛酸与欢乐。
老一辈人总是乐于分享这些故事,而年轻人呢,虽然有些人听得稀里糊涂,但大多数人都是听得入迷,恨不得马上动手试试。
保护非遗,光靠传统是不够的,咱们还得“与时俱进”。
现在啊,很多乡村已经开始利用网络了,哎呀,这可真是打开了新天地。
短视频平台、直播带货,瞬间把那些传统的手艺推到了全国,甚至全球的舞台上。
想象一下,农民小哥在田间地头,一边插秧,一边和观众分享自己的生活,那画面多么美妙。
这样一来,乡村非遗不仅仅是一个名词,而是活生生的故事,有人愿意听,有人愿意学,传承的路子自然就宽了。
说实话,年轻人虽然忙碌,但对于非遗的好奇心绝对不低。
你看,最近就有不少年轻人开始学习传统技艺,像是书法、剪纸、泥塑,个个玩得不亦乐乎。
更妙的是,大家还组织了各种活动,什么非遗市集、文化节,简直就像是开了趴!在这儿,大家不仅能欣赏到传统的魅力,还能亲自动手,感受到那份快乐。
看着年轻人们一个个认真学习,真是让人觉得,未来的希望就在他们身上。
咱们也不能忽略教育的重要性。
很多学校已经把非遗纳入课程,让孩子们从小就接触这些文化。
你想,这可是把非遗的种子撒在了每个孩子的心里,等他们长大,非遗文化也就自然传承下去了。
老师们在课堂上讲那些故事,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个个都想要把这些传说带回家,跟爸妈分享,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简直是双赢的局面。
关于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情况的调研报告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报告一、引言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少数民族文化正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我们进行了一项调研研究。
本报告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少数民族文化的现状及保护和传承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现状分析1.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包括语言、服饰、民俗、习俗等。
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性为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特点提供了重要支撑。
2.少数民族文化的困境尽管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样,但其传承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全球化的影响使得民族文化逐渐消失或受到侵蚀。
城市化进程导致了大量的农民工外出打工,导致很多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仪式的中断。
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改变,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三、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1.文化教育的加强加强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中的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培养少数民族青年的文化自信心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保护和维护传统文化遗产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同时,注重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培养,鼓励年轻人学习和继承传统手工艺等。
3.文化活动举办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民俗节庆等,以提高人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广少数民族文化,增加文化在网络和新媒体中的影响力。
4.文化交流的促进加强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通过展览、演出、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的融合。
四、倡议与建议1.建立一个有效的保护体系建立一个完善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体系,包括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责任部门,加大投入力度等。
2.加强学术研究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学术研究,深入挖掘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3.引导社会舆论关注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宣传教育,引导社会舆论关注,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总结汇报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总结汇报
近年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
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许多重要的文化遗产得到
了有效保护和传承,为我国的文化事业增添了新的活力。
首先,我们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通过加
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我们成功保护了许多重要的文化遗产,
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等。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
对文化遗产的监测和保护工作,确保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能够得到
有效的保护。
其次,我们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也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我们
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和教育培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我们的
文化遗产,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对
文化传承人的培训和支持,确保他们能够将传统文化技艺传承下去。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还存
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仍然存在不足,一些
传统文化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文化遗产的
保护和传承工作,确保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和
传承。
总的来说,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了一些重要成就,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我们将继续加大力度,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
承工作,为我国的文化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
我们的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为我们的国家文化事
业增添新的光彩。
潞江镇开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汇报材料(精简篇)

潞江镇开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汇报材料潞江镇开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汇报材料潞江镇位于XX区西南部,国土总面积756平方公里,总人口73950人。
居住着汉、傣、傈僳、彝、德昂、回等6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8865人。
潞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文物古迹众多,有民族文化、古道文化、土司文化、滇西抗战文化、知青文化等许多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
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地域文化为潞江人民留下了极其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遗产,是潞江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其挖掘、整理、传承发展是潞江镇的神圣职责。
近几年来,潞江镇在上级部门的指导、帮助下,通过举办民族文化活动、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加大了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工作进展较快,成效显著。
现将开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汇报如下:一、主要做法及经验成效在开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发展工作中,我们的主要做法是:1、领导重视、措施得力。
2016年5月,XX省文化厅在全省范围内部署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普查工作,为较好地开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挖掘、整理、保护与传承等工作,我镇及时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分管民族文化工作的副职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潞江镇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领导小导,制定了《潞江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实施方案》,由文化站负责此项工作。
2、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民间艺人的挖掘、保护。
历届党委、政府领导对挖掘、整理、传承与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工作高度重视,多年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通过普查和挖掘,对辖区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做到了家底清楚、资料齐全、数据准确,成功申报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截止2016年5月,全镇共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13项。
共有传承人8人,其中,省级传承人3人,市级传承人5人,今年又向上申报了2名传承人。
期间还出版了由市级民间音乐传承人郑延康收集、整理的《潞江坝傣族民歌集》。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情况汇报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情况汇报尊敬的[汇报对象]:大家好!今天我来给大家唠唠咱们这儿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那些事儿。
一、工作背景。
咱这地儿那可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就像一个装满宝藏的大箱子,文化遗产那是一件又一件的宝贝。
不过呢,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宝贝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就像在风雨中飘摇的小船,一不小心就可能被淹没在现代浪潮里。
所以啊,保护传承这些文化遗产就成了咱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已开展的工作。
# (一)摸清家底。
咱们就像探险家一样,开始了一场探寻宝藏的旅程,对咱们辖区内的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的普查。
从古老的建筑,像那些雕梁画栋、充满故事的老宅子,到民间的传统技艺,比如老手艺人做的精美刺绣、栩栩如生的剪纸,再到那些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都被咱们一一记录在案。
这一查,可不得了,原来咱们身边有这么多被忽视的宝贝,就像在自家后院发现了金矿一样惊喜。
# (二)保护措施。
1. 建筑保护。
对于那些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咱们可是下了大力气。
就拿[具体古建筑名称]来说吧,它之前因为年久失修,墙皮脱落,屋顶漏雨,就像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
咱们专门请来了专业的古建筑修复团队,这些人就像建筑界的医生一样,给它“把脉问诊”。
他们用传统的工艺和材料,小心翼翼地修复每一块砖瓦,每一根梁柱。
现在再看,这座古建筑又焕发出了昔日的光彩,就像重新穿上了华丽衣裳的老贵族。
2. 技艺传承。
民间技艺这块儿,咱们也没落下。
咱们找到了那些身怀绝技的老艺人,就像挖掘出了隐藏在民间的武林高手。
为了让这些技艺能够传承下去,咱们组织了各种培训班,把那些对传统技艺感兴趣的年轻人都召集起来。
老艺人们就像耐心的师父,手把手地教年轻人,从最基础的手法到复杂的技巧,一点一点地传授。
就拿刺绣来说,以前年轻人都觉得这是老古董的玩意儿,现在经过老艺人的传授,不少年轻人绣出的作品都能让人眼前一亮,这就像是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又开了新花。
# (三)宣传推广。
咱们知道,这些文化遗产再好,如果藏在深闺无人识,那也不行啊。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总结汇报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总结汇报近年来,我国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为我国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积淀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以下是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总结汇报:一、政府支持力度加大。
各级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加大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力度,同时也加强了对文化传承项目的资金支持。
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加强了对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
二、保护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我们加大了对古建筑、古文化遗址、传统手工艺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通过修缮、整治和保护,大量文化遗产得以保存和传承,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三、传承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传统文化传承项目,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统手工艺技艺的传承等。
通过举办展览、培训班等活动,成功地将传统文化传承给了新一代,为我国的传统文化传承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中,我们还加强了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与国际组织的合作,我们学习了国外的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同时也向国际社会展示了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成果。
总的来说,我国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我们将继续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支持力度,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传承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2024年社区少数民族的工作总结

2024年社区少数民族的工作总结
在2024年,社区各地的少数民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和进展。
以下是对2024年社区少数民族工作的总结:
1. 重视少数民族权益保护:政府和社区各方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的权益保护工作。
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少数民族的权益保护和宣传教育,有效维护了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
2. 提供教育机会:社区积极推动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注重为少数民族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
通过提供补贴、推广国家少数民族教育项目等措施,大大改善了少数民族群体的受教育环境。
3.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社区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通过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建设少数民族文化中心等举措,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4. 少数民族就业创业支持:社区加大对少数民族的就业创业扶持力度,提供相关培训和资金支持,缓解了少数民族群体的就业压力,提高了他们的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
5. 加强少数民族和谐发展:社区注重少数民族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开展多样化的交流活动和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增进了社区各民族间的理解与团结。
6. 积极参与少数民族事务治理:社区引入少数民族代表参与社区事务治理和决策,促进了民族事务的民主化和多元化。
总体来说,2024年社区少数民族的工作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通过政府和社区各方的共同努力,少数民族的权益保护得到加强,教育、文化、就业创业等方面得到了较好的支持,少数民族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与合作得到了增进。
然而,也要认识到在少数民族工作中还存在一
些问题和挑战,比如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不平衡、民族关系的复杂性等。
因此,未来需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少数民族工作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情况汇报XX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情况汇报一、基本情况XX区是一个多民族散杂居的地区,全区国土面积5011平方公里,总人口达93万,全区辖6镇10乡2个街道办事处,有少数民族乡镇6个(瓦马彝族白族乡、瓦房彝族苗族乡、杨柳白族彝族乡、云山彝族傣族乡、永庆镇傣族、瓦窑镇白族彝族),有民族村委会68个,居住有彝、白、傣、傈僳、德昂等26个少数民族13.4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4.7%。
其中彝族、白族、傣族、傈僳族、苗族、回族、德昂族、满族、佤族9种世居少数民族占全区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8%。
近几年来,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进展较快,截止20XX 年8月,全区共有非遗项目名录87项,涉及少数民族的有近30项,其中省级名录3项(彝族舞蹈擦大钹多次在国家、省、市重要场合及重大节庆日上演,并多次获奖见后注解);州(市)级名录61项(省山乡、永庆乡傣族舞蹈嘎光、杨柳乡甘沟村彝族麻纺织传统工艺、永庆镇德昂族传统服饰习俗、云山乡芒龙村拉仑村傣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云山乡民族民间歌舞之乡、汉庄镇永铸村铸造工艺之乡等),县级名录11项。
共有传承人46名,其中,省级传承人17名,州(市)级传承人29名;区级传承人1名。
二、工作开展情况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群众智慧的结晶,一直以来,全区各族人民以勤劳、勇敢、朴实、坚韧的民族性格,创造了独具特色和魅力的民族文化,如以哀牢民族起源传说《九隆传说》、勐赖坝傣族民间故事《月罕姆卓与冒龙央》为代表的民族民间口述文学,以彝族《青龙山上水好吃》、苗族《送郎送到麻栗坡》、德昂族《妹妹在山上等阿哥》、白族《花见蜜蜂笑着开》为代表的民族民间音乐等等,使我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别具一格,多姿多彩,内涵丰富。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将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切实加大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开发力度,从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重点倾斜,全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得到有效推进。
(一)强化领导,明确责任,夯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基础。
一是于20XX年元月成立了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宣传、文化、民族宗教、公安、国土、建设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XX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领导小组,并根据工作需要,对领导小组进行了调整和充实,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实施方案》,明确了各相关部门的职能职责,在区文化馆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库,对辖区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做到了家底清楚、资料齐全、数据准确;二是组建了由市、区文化主管部门的行政管理人员、研究机构长期从事文化研究的知名专家、学者及具有相当实际工作经验的一线工作人员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负责指导全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开展。
三是建立健全保护与传承机制。
将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纳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范围,进一步明确了乡镇(街道)部门工作任务、职责,层层级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做到组织有力,任务明确,制度健全,上下联动,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加大投入,强化保障,构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保障平台。
在严格兑现国家级传承人每人每年5000元,省级传承人每人每年3000元的传承补助的情况下,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金中列支部分资金对涉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项目给予重点打造和倾斜,如给予永庆傣族土司食谱、哀牢食谱各5万元,彝族传统舞蹈擦大钹 10万元的开发、打造经费。
同时,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助支持,20XX年来,共争取省、市经费投入达72.6万元(其中50万元为省民委世居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项目),有效缓解了我区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为加强和改善全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典型带动,全面推进,凸显XX少数民族文化特色。
一是通过召开专家、学者参加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排查、摸底座谈会和组织各乡镇文化站专职干部进行项目推介,遴选出了一大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项目,找到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重点,经过反复调查、比较,确定了3个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区,5个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之乡,以及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剧、民间曲艺、民间美术、民间工艺、民间习俗等类别的具体项目。
二是投资50万元打造了XX区首个文化精品工程云山乡世居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该工作的打造繁荣了民族传统文化,提升了民族文化品位,为少数民族群提供了更多、更好的精神粮食,为全区打造更多、更好的少数民族文化极品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积累了丰富经验。
(四)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打造特色少数民族体育赛事。
一是积极组织参加了国家、省、市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锦标赛,并取得了较好成绩。
二是把部分特色鲜明、健身效果明显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各中小学校文化体育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习如打陀螺、打秋千等民族传统项目,定期不定期组织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知识竞赛,学生在活动健身的同时,自觉学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关知识。
三是利用各地民族节庆日,发动当地民族群众广泛开展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杨柳乡白族群众上刀杆,瓦窑镇白族的打秋千、磨秋及耍龙舞狮,瓦房乡彝族群众的《擦大拔》,瓦马乡、云山乡、杨柳乡彝族群众的火把节,杨柳乡彝族群众的打花棍,云山乡傈僳族和苗族的射弩、陀螺等传统体育表演项目,永庆镇德昂族群众的传统武术表演等6个少数民族文化项目打造已取得一定成效,这些传统体育活动项目大都是在民族群众在生活中不断积淀、逐步发展起来的,每逢重大节庆,各地民族群众都积极组织开展传统体育活动。
它们与传统文化活动节目相互交融,共同开展,极大地丰富了民族群众的精神生活,为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注重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构筑公共文化遗产保护平台。
XX区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名人辈出,地上、地下遗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民间流传着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目前,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登记在册的普查项目共计90多项,其中彝族擦大钹已成功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同时,为理清XX区少数民族历史文化脉络,我们先后编辑出版了《香童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文学集成》等系列读本,为加强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公共文化素质教育奠定了良好条件。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及问题一是近年来,公共支出项目不断增多,区级财政本就十分困难,经费投入有限,挖掘、整理工作不够充分,许多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没有得到系统挖掘和开发,影响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和保护。
二是专业化保护人才紧缺,制约了民族传统文化工作的稳步推进。
(除《擦大拔》、《簸箕宴》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有较为专业的保护人才外,其余民族传统文化项目均没有专业化保护人才)三是一些活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需要年轻人来传承和发扬。
但目前我区很多少数民族文化传统项目传承人年龄偏大,年轻人受现代多元的影响,很多人不愿学,传、帮、带的矛盾比较突出,一些优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面临消亡的情况。
(如傣族洪拳、彝族双拐等项目面临没有人传承和发扬的窘境)四、下一步工作打算(一)健全机制,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纳入全区文化事业发展总体规划。
组织民宗、文体、教育等有关部门,及时研究制定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有关制度,制定规划,明确措施及目标,根据总体规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循序渐进,逐步实施,推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事业健康发展。
(二)加大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氛围。
发挥公共宣传平台作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手机报等媒介,向人民群众宣传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有关知识及深远意义,改变社会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重视不够的现状,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加大投入,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保障。
积极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政策引导,积极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民族传统文化项目进行资助。
紧紧依靠社会各界的力量,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形式筹资,加大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配置必要的设施设备,为民族地区群众开展传统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地和设备。
(四)多措并举,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队伍建设。
大力培养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人才,采取培训、到先进地区学习交流等方式,提高现有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加强民族文化教育,在有条件的民族中小学校开展民族民俗教育相关知识;从物质和精神上给予更多支持和帮助,鼓励民族地区群众积极举办各类民族活动,努力学习和掌握技术要领,不断加以创新,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为全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培养后备人才。
(五)互促共进,推动民族村寨和民族传统文化事业共同发展。
把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作为民族村寨的精神内涵来不断挖掘和提炼,积极建设特色民族村寨,丰XX族村寨的精神内涵,并不断加强在区内外的宣传展示力度,提升民族村寨的美誉度,引导社会各界更加关心、重视和帮助民族村寨发展,促进民族村寨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从而夯实民族传统文化事业发展基础,有效推进民族村寨传统文化事业向前迈进,努力实现民族村寨的经济社会和传统文化事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各位领导、同志们,XX区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化底蕴深厚,我们拥有大量的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我们相信,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我区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一定能取得优异成绩,一定能够实现全区民族传统文化的长期传承和不断发扬光大。
同时,我们将严格按照此次调研组各位领导提出的指示和要求,逐项对照,认真整改,确保工作出实效,我的汇报完了,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