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第五编宋代文学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宋代文学 第9章~第12章【圣才出品】

第9章辛弃疾和辛派词人9.1复习笔记一、辛弃疾的创作道路1.积极进取的精神辛弃疾积极进取的精神、抗战复国的政治主张,与当时只求苟安的政治环境相冲突,而他傲岸不屈、刚正独立的个性更使他常常遭人嫉恨谗害和排挤。
2.军人的豪情与词人的气质辛弃疾既有词人的气质,又有军人的豪情,他的人生理想本来是做统兵将领,在战场上博取功名。
但由于历史的错位,转而在词坛上开疆拓土,将本该用以建树“弓刀事业”的雄才来建立词史上的丰碑。
3.抒写人生行藏的创作主张和追求雄豪壮大的审美理想辛弃疾写词,有着自觉而明确的创作主张,即弘扬苏轼的传统,把词当作抒怀言志的“陶写之具”,用词表现自我的行藏出处和精神世界。
与虎啸风生、豪气纵横的英雄气质相适应,辛弃疾崇尚、追求雄豪壮大之美。
情怀的雄豪激烈,意象的雄奇飞动,境界的雄伟壮阔,语言的雄健刚劲,构成了稼轩词独特的艺术个性和主导风格。
二、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1.英雄形象的自我展示(1)唐五代以来,词中先后出现了三种主要类型的抒情主人公,即唐五代时的红粉佳人、北宋时的失意文士和南渡初年的苦闷志士。
辛弃疾横刀跃马登上词坛,又拓展出一类虎啸风生、气势豪迈的英雄形象。
(2)作为英雄壮士,辛弃疾的心态,既不同于晏、欧诸人的从容平和,苏轼的超然旷达,秦、周等人的悲戚哀怨,也不同于南渡志士悲愤渐平之后的失望消沉,而常常是豪情激扬,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江神子·和人韵》等。
激烈难平的怨愤,高度深沉的压抑,飞动跳荡的生命激情,构成了辛弃疾独特的生命情怀。
2.心灵世界的拓展(1)辛词有意“要写行藏入笑林”,注重从人物的行为活动中展现抒情人物的心态情感和个性形象。
因此其词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不仅丰满鲜活,富有立体感,而且具有变异性、阶段性特征。
如少年的辛弃疾,“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馀事。
”进入中年后,当年叱咤风云的少年将帅变成了“和泪看旌旗”到了暮年晚景,辛弃疾已是“头白齿牙缺”的衰翁。
448汉语写作和百科知识-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章节题库(宋代文学)【圣才出品】

448汉语写作和百科知识-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章节题库第五编宋代文学一、填空题1.宋代“西昆派”以________编的《西昆酬唱集》一书而得名。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杨亿【解析】由杨亿所编著的《西昆酬唱集》得名。
全部为近体律诗,杨亿、刘筠、钱惟演三人为代表作家。
内容无外乎歌咏宴饮生活,咏物、咏史及泛咏男女情爱。
追求用典丰缛,属对工整,音节铿锵;标榜学习李商隐。
2.宋初宗唐三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川大学2011年研)【答案】白体、晚唐体、西昆体【解析】“白体”诗人,是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等;“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由于宋人常常把贾、姚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名之为“晚唐体”;西昆体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
宋初,杨亿、刘筠、钱惟演等人,参加《册府元龟》的编纂,并进行唱酬活动,由此形成。
西昆体诗人大多师法李商隐诗,诗歌具有雕润密丽、音调铿锵的特色。
3.两宋词坛上,________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案】柳永【解析】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他现存213首词,用了133种词调。
而在宋代所用八百八十多个词调中,有一百多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
于是词至柳永,体制始备。
4.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案】无可奈何花落去【解析】出自晏殊的《浣溪沙》。
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
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5.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对________等人的“雄文博采,笔力有余”表示赞赏。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隋唐五代(大历诗风)【圣才出品】

第5章大历诗风5.1 复习笔记一、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歌的冷落寂寞情调1.大历诗风(1)大历年间是盛唐诗风向中唐诗风演变的过渡期。
大历诗风是指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
(2)这些诗人大多数青少年时期是在开元太平盛世度过的,受过盛唐文化的熏陶;经过安史之乱引发的近十年的空前战乱,他们的心理状态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失去了盛唐士人昂扬的精神风貌。
(3)尽管有少量作品存留盛唐馀韵,也写民生疾苦,但大量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
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象创造,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遂露出中唐面目。
2.韦应物部分诗歌的盛唐馀韵和他的清雅闲淡诗风(1)早期韦应物早期所写的一部分作品,不乏昂扬开朗的人生意气,如《饯雍聿之潞州谒李中丞》《寄畅当》等。
这种气势壮大的诗作,明显地带有刚健明朗的盛唐馀韵。
(2)后期韦应物后期的作品里,慷慨为国的昂扬意气消失了,代之以看破世情的无奈和散淡,如《温泉行》《与村老对饮》等。
他向往隐逸的宁静,有意效法陶渊明的冲和平淡成为他诗歌创作的主导倾向,如《滁州西涧》等。
3.刘长卿与大历十才子诗中的冷落寂寞情调(1)刘长卿①作品风格刘长卿的早期作品带有一种凄凉的心绪,后来就进一步沉积为进退失据、孤寂无助的茫然失落感,莫明的惆怅充斥于胸臆,如《送李录事兄归襄邓》等。
②“五言长城”刘长卿的五言诗写得最好,曾自许为“五言长城”,早年爱写篇幅较大的叙事性的五古五排,但意脉似不甚连贯。
后来他用较短的五古和五律、五绝写离别与山水景物,颇多意象省净而极富韵味的优秀之作,如《江中对月》《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等。
(2)“大历十才子”①“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夏侯审。
他们的生平大都不详,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 13第五编 宋代文学 第一章 北宋初期文学

思考题:
▪ 1. 理解五代宋初政治形势与诗歌风貌之关系。 ▪ 2. 掌握“宋初三体〞的总体艺术风貌。 ▪ 3. 认识王禹偁诗歌艺术的取法方式及其独创性。
▪ 他的政论文往往切实精当,指陈时弊痛快淋漓,有汉初贾谊、晁 错之风。
▪ 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来之;兵革未息,何 以弭之;田畴多芜,何以辟之;贤人在野,我将进之;佞人立朝, 我将斥之;六气不和,灾眚荐至,愿避位以禳之;五刑未措,欺 诈日生,请修德以厘之。忧心忡忡,待旦而入。九门既启,四聪 甚迩。相君言焉,时君纳焉。皇风于是乎清夷,苍生以之而富庶。 假设然,那么总百官,食万钱,非幸也,宜也。〔?待漏院记坛和“宋初三体〞 ▪ 第二节 王 禹 偁
第一节 宋初文坛 和“宋初三体〞
▪ 北宋初期文学,作家的地域性特征表现得比较明显,“降臣〞群体、原 北周文人群体,是初期文学创作的主要作者群体。
▪ 但由于政治上太祖、太宗二朝北方士人占据优势,因此,北方士人集团 所主导的浅易文风占据主流地位。这一风气,直接促成了“宋初三体〞 的产生。
▪ 魏野假设干诗句对仗工稳,饶有意境,深得晚唐姚合、贾岛 诗法,因此魏野诗作被后人称为“姚合流亚〞。
▪ 潘阆注重摄取静止与活动的景与物入诗,诗歌意境清冷雅致, 诗句工于锤炼,因此被?古今诗话?评为“不减刘长卿〞。
▪ 林逋〔967—1028〕,字君复,杭州钱塘人。林逋诗篇的主要内 容是吟咏山湖胜景和抒写隐居不仕、孤芳自赏的生活方式及其由 之而来的心境。如?秋日西湖闲泛?:
▪ 水气并山影,苍茫已作秋。林深喜见寺,岸静惜移舟。疏苇先寒 折,残虹带夕收。吾庐在何处,归兴起渔讴。
▪ 寇准〔961—1023年〕,字平仲,华州下邽人。寇准少年入仕, 二度官至宰相,一生功业彪炳,以风节著称于时。他与上述两个 宗尚贾岛、姚合等“晚唐〞诗人的群体都有交往,因此事实上成 了晚唐体诗派的盟主。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南宋的古文和四六)

第11章南宋的古文和四六11.1 复习笔记一、南宋的政论文和笔记小品1.胡铨、陈亮等人的政论文(1)南宋的政论文多以吁请抗敌、谋划复国大计为主要内容。
这些文章的政治功利目的十分明确,大都秉笔直书,义正词严。
它们不很注重文学技巧,然而气势磅礴,言辞恳切,在欧、苏、曾、王之外开辟了古文的新境界。
(2)南宋初期,抗金将领和爱国志士在国势危急之际坚决要求抗敌,留下了许多彪炳史册的政论文,最著名的是岳飞的《五岳祠盟记》和胡铨的《戊午上高宗封事》,其中胡铨的《戊午上高宗封事》措辞尖锐,气势凌厉,是爱国军民声讨投降派的正义檄文。
(3)南宋中叶的政论文以替朝廷出谋划策为主要内容,以陈亮和辛弃疾为代表。
辛弃疾写了《美芹十论》和《九议》,全面、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敌我形势,提出了进取的方略,文笔酣畅,虎虎有生气。
陈亮有《上孝宗皇帝第一书》,见解深刻,笔锋犀利,一针见血。
(4)南宋的政论文使古文的政治功能和社会意义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其气势之雄伟、逻辑之严密比北宋古文有过之而无不及,受到后人的重视。
2.陆游、范成大等人的笔记(1)由于笔记具有长短不拘、形式灵活的特点,南宋作家很喜欢这种文体,许多人撰有笔记专集。
如陆游把他入蜀途中的见闻写成《入蜀记》六卷,范成大则把他出蜀东归途中的见闻写成《吴船录》二卷。
这些笔记专集中多数文章属于学术论著的性质,但也有不少是生动有趣的散文,像陆游的《老学庵笔记》、洪迈的《容斋随笔》、罗大经的《鹤林玉露》、周密的《武林旧事》等,都有一些文学性很强的小品文。
(2)笔记这种文体虽然在隋唐时已经产生,北宋欧阳修、苏轼已著有笔记专集,但笔记的广泛流行则是在南宋。
南宋留下的笔记集有近百种,其中的小品文成就尤高,堪称晚明小品的先驱。
二、南宋理学家的文论和古文1.理学家的文论北宋理学家轻视文学、不善诗文的情况到了南宋有所改变:理学形成了几个学派互峙的局面,尤其是朱熹学派、陆九渊学派和陈亮、叶适学派,三足鼎立,在哲学、史学和文学方面都持有不同的观点。
袁行霈版中国文学史,宋辽金元文学史复习题(附答案)

选择题宋代文学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括号内)1,宋初最早起来反对五代体,并以恢复韩愈,柳宗元古文传统为己任的人是( A ).A,柳开B,田锡C,穆修D,王禹偁2,在文论中发扬了韩愈,柳宗元求通变的文学精神的人是(B ).A,柳开B,田锡C,穆修D,王禹偁3,搜集校刻韩愈和柳宗元的文集,对古文的承传起了积极作用的人是(C ).A,柳开B,田锡C,穆修D,王禹偁4,《小畜集》的作者是(D ).A,柳开B,田锡C,穆修D,王禹偁5,开创宋诗中学习杜甫的风气的人是(D ).A,柳开B,田锡C,穆修D,王禹偁6,晚唐体的代表人物是( D).A,柳开B,田锡C,穆修D,林逋7,"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联出自林逋的诗歌(A ).A,《山园小梅》B,《戏答元珍》C,《东溪》D,《奉酬公素学士见招之作》8,提出了文章"传道而明心"的主张的人是(D).A,柳开B,田锡C,穆修D,王禹偁9,宋初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是(B ).A,"白体" B,"西昆体" C,"晚唐体" D,"江西诗派"10,西昆体与晚唐体的繁盛,均在(C )一朝.A,宋太宗B,宋徽宗C,宋真宗D,宋高宗11,西昆体诗人师法的对象是晚唐的(A )(近体律诗).A,李商隐B,贾岛C,姚合D,杜牧12,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是(C ).A,柳开B,王禹偁C,欧阳修D,梅尧臣13,欧阳修的美学风格被称为"六一风神"所针对的文体是( B).A,诗歌B,散文C,词D,诗话14,欧阳修的诗歌长于七言古体,注重"以文为诗",其师法对象是(C ).A,柳宗元B,贾岛C,韩愈D,姚合15,下列诗歌中属于欧阳修的代表作有(A ).A,《戏答元珍》B,《东溪》C,《奉酬公素学士见招之作》D,《山园小梅》16,"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诗句是自梅尧臣的诗歌(B ).A,《戏答元珍》B,《东溪》C,《奉酬公素学士见招之作》D,《山园小梅》17,苏舜钦的诗风以豪犷雄放而超迈横绝为主要特色,其代表作是(C ).A,《戏答元珍》B,《东溪》C,《奉酬公素学士见招之作》D,《山园小梅》18,宋代"熙宁变法"的主将,论文以适用为本,长于议论说理的文学家是( ).A,梅尧臣B,苏轼C,欧阳修D,王安石19,被王安石称为"奇才",他的诗歌具有阔大而雄健的特色的诗人是(D ).A,王令B,苏轼C,欧阳修D,苏舜钦20,曾巩的文集名为( A).A,《元丰类稿》B,《西昆酬唱集》C,《嘉佑集》D,《栾城集》21,苏洵的文集名为(C ).A,《元丰类稿》B,《西昆酬唱集》C,《嘉佑集》D,《栾城集》22,苏辙的文集名为(D ).A,《元丰类稿》B,《西昆酬唱集》C,《嘉佑集》D,《栾城集》23,子瞻是(B )的字.A,苏洵B,苏轼C,苏辙D,苏舜钦24,苏轼在嘉佑二年(1057)考中进士,时主考官为(A ).A,欧阳修B,王安石C,曾巩D,司马光25,"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出自苏轼的(D ). A,《书摩诘蓝田烟雨图》B,《桂枝香·金陵怀古》C,《六国论》D,《自题金山画像》26,苏轼的思想和创作个性真正树立起来是在贬谪(D )之后.A,密州B,黄州C,儋州D,惠州27,苏词最大的特色是(D ).A,"以赋为词" B,"以文为词" C,恪守词的传统D,"以诗为词"28,"苏黄"是苏轼在诗歌上与( A)的并称.A,山谷B,后山C,简斋D,诚斋29,江西诗派的宗主是(D ).A,吕本中B,陈师道C,陈与义D,黄庭坚30,黄庭坚的诗歌创作以学(C )为宗旨.A,苏轼B,杨亿C,杜甫D,陆游31,黄庭坚的词与( B)并称为"秦七黄九".A,东坡B,淮海C,稼轩D,易安32,方回在《瀛奎律髓》中提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一祖为(B ).A,陈师道B,杜甫C,陈与义D,黄庭坚33,提出"诗穷而后工"之说的人是(A ).A,欧阳修B,王安石C,梅尧臣D,苏舜钦35,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并且也是第一个用宗派观念来论诗人群体的人是(A ). A,吕本中B,陈师道C,陈与义D,黄庭坚36,在诗歌创作上提出"活法"说的人是( A).A,吕本中B,陈师道C,陈与义D,杨万里37,北宋时期以专工令词而且以词名世的第一人是( B).A,欧阳修B,晏殊C,柳永D,苏轼38,晏殊的词集名为(B ).A,《乐章集》B,《珠玉词》C,《东坡乐府》D,《小山词》39,慢词体制的开创者是(C ).A,欧阳修B,晏殊C,柳永D,苏轼40,柳永的词集名(A ).A,《乐章集》B,《珠玉词》C,《东坡乐府》D,《小山词》41,柳永慢词重要的创作特点是( A ).A,"以赋为词" B,"以文为词" C,恪守词的传统D,"以诗为词"42,秦观的词集名( A).A,《乐章集》B,《珠玉词》C,《淮海集》D,《小山词》43,《小山词》的作者是(B ).A,贺铸B,晏几道C,周邦彦D,柳永44,作词数量在北宋仅次于苏轼的词人是(A ).A,贺铸B,晏几道C,周邦彦D,柳永45,被陈廷焯,王国维称为是北宋词的集大成的词人是( C).A,贺铸B,晏几道C,周邦彦D,柳永46,李清照的词被称为( C).A,"小山体" B,"稼轩体" C,"易安体" D,"樵歌体"47,《樵歌》的作者是( B).A,贺铸B,朱敦儒C,周邦彦D,辛弃疾48,辛弃疾追忆当年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义军经历的词是(C).A,《清平乐》(茅檐低小) B,《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C,《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D,《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49,《稼轩词甲集》的编者是辛弃疾门人( B).A,刘过B,范开C,张元干D,张孝祥50,辛弃疾的词被称为(B ).A,"小山体" B,"稼轩体" C,"易安体" D,"樵歌体"51,张元干著有(D ).A,《龙洲词》B,《龙川词》C,《于湖词》D,《芦川词》52,张孝祥著有(C ).A,《龙洲词》B,《龙川词》C,《于湖词》D,《芦川词》53,陈亮著有(B ).A,《龙洲词》B,《龙川词》C,《于湖词》D,《芦川词》54,刘过著有(A ).A,《龙洲词》B,《龙川词》C,《于湖词》D,《芦川词》55,陆游年轻时曾从( B)学诗.A,吕本中B,曾几C,陈与义D,杨万里56,陆游的诗集名为( C).A,《入蜀记》B,《栾城集》C,《剑南诗稿》D,《元丰类稿》57,今存诗9200多首,也因此成为古代作家中最多产的诗人是(C ).A,白居易B,苏轼C,陆游D,杜甫58,《示儿》是(A )的绝笔诗.A,陆游B,陈亮C,刘过D,文天祥59,杨万里的诗被称为(A ).A,"诚斋体" B,"简斋体" C,"后山体" D,"后村体"60,著有《使金记事诗》72首绝句和《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的诗人是(B ). A,陆游B,范成大C,杨万里D,尤袤61,最能体现南宋散文繁荣状况,类似今之小品文的是(D ).A,议论文B,叙事文C,理学家的语录体文字D,笔记文62,清雅词派的开山人物是(B ).A,张炎B,姜夔C,吴文英D,史达祖63,姜夔词集名( C).A,《花外集》B,《梦窗词》C,《白石道人歌曲》D,《词源》64,评论姜夔词的特色是"清空","骚雅"出自张炎的(D ).A,《花外集》B,《梦窗词》C,《白石道人歌曲》D,《词源》65,存词数量在两宋词人中仅次于辛弃疾的词人是(C ).A,张炎B,姜夔C,吴文英D,史达祖66,史达祖的词集名为(C ).A,《山中白云词》B,《草窗词》C,《梅溪词》D,《花外集》67,周密的词集名(B ).A,《山中白词》B,《草窗词》C,《梅溪词》D,《花外集》68,王沂孙的词集名(D ).A,《山中白云词》B,《草窗词》C,《梅溪词》D,《花外集》69,张炎的词集名(A).A,《山中白云词》B,《草窗词》C,《梅溪词》D,《花外集》70,"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是南宋后期诗风的主要代表.他们都师法( D).A,初唐B,盛唐C,中唐D,晚唐71,江湖诗派的宗师是(A ).A,刘克庄B,刘过C,刘辰翁D,陈起72,《江湖集》的刊刻者是(D ).A,刘克庄B,刘过C,刘辰翁D,陈起73,宋代理论性最强,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是严羽的(D ).A,《六一诗话》B,《岁寒堂诗话》C,《韵语阳秋》D,《沧浪诗话》74,《过零丁洋》和《正气歌》的作者是(D ).A,陆游B,范成大C,辛弃疾D,文天祥元代文学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括号内)1、在辽代文学中占主导地位的诗人民族是(C )。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 第五编 宋代文学

第五编宋代文学考点归纳【名词概念】易安体、辛派词人、宋初三体、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江西诗派、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家)、永嘉四灵、江湖诗派、唐宋八大家、三苏、别是一家、活法、西昆体【主要问题】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宋初白体诗人和晚唐体诗人、西昆体的兴衰、柳永词的艺术成就、欧阳修的散文主张和创作、王安石的散文创作、欧阳修和梅尧臣的诗歌创作、苏轼的诗词成就、苏轼的古文创作、黄庭坚的诗歌主张和创作情况、江西诗派的形成和演变、周彦邦词的艺术成就、秦观贺铸词的艺术特色、李清照的词论及其创作、陆游的诗歌创作、杨万里和范成大的诗歌创作、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辛派词人的创作情况、姜夔和吴文英词的艺术特色、南宋理学家的散文创作、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的诗歌创作、元好问的诗学成就【作家作品】1、宋词: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踏莎行·郴州旅社》;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周彦邦《兰陵王·柳》;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声声慢》(寻寻觅觅);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青玉案·元夕》、《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2、诗歌:王禹偁《村行》;林逋《山园小梅》;梅尧臣《田家语》、《鲁山山行》;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欧阳修《戏答元珍》、《边户》;王安石《明妃曲》、《书湖阴先生壁》、《泊船瓜洲》;黄庭坚《登快阁》、《寄黄几复》、《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陆游《长歌行》(人生不作安期生)、《金错刀行》、《书愤》;文天祥《过零丁洋》;元好问《岐阳》、《雁门道中书所见》、《癸巳五月三日北渡》、《论诗绝句三十首》;3、散文:欧阳修《醉翁亭记》、《五代史伶官传序》;王安石《读<孟尝君传>》;苏轼《教战守策》、《喜雨亭记》、《石钟山记》、《赤壁赋》核心考案1、宋代文化对文学的影响首选是宋王朝实行崇文尚武的国策,重用文臣,不但宰相须用读书人,而且主兵的枢密使等职也多由文官担任。
袁行霈版古代文学史考研笔记、试题及答案5屈原与《楚辞》

袁行霈版古代文学史考研笔记、试题及答案5屈原与《楚辞》❉*上方所列QQ群中可下载高清思维导图。
第一编第五章屈原与《楚辞》一、基本知识1.楚辞:“楚辞”的名称,始见于《史记·酷吏列传》。
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
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2.《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流行的祭祀乐歌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歌,共十一篇。
所祭之神,分天神、地祗、人鬼三类。
天神有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大司命、小司命。
有关的五首歌词,多表现对天神的敬仰和赞颂,写得庄严肃穆。
地祗有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有关的四首诗歌全是恋歌,借对神的恋爱生活的描写,表现人类对纯洁爱情的赞颂,大都清新凄艳,幽渺情深。
写人鬼的只有《国殇》一篇,是对卫国战争中牺牲将士的热烈礼赞,激昂悲壮,刚健质朴。
3.《天问》:屈原所作的仅次于《离骚》的长诗。
它以反诘的形式,一连提出170多个问题,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古史传闻、社会政治、个人生活等,表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广博的知识,表现了诗人大胆怀疑、敢于批判旧观念和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
全诗以四言为主,四句一节,通篇用反诘,参差错落,圆转活脱,被认为是“千古奇文”。
4.屈宋:先秦楚辞作家屈原和宋玉的合称。
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宋玉略晚于屈原,也以楚辞著称,并对赋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后世因以屈宋合称。
二、主要作家、作品1.精读作品屈原的《离骚》《国殇》、宋玉的《九辩》2.阅读作品屈原的《山鬼》《哀郢》《招魂》《天问》、宋玉的《风赋》三、思考与练习1.简述“楚辞”的特点。
参考答案:“楚辞”具有鲜明的特点:它采用楚国方言,运用楚地声调,记载的是楚国的地理,描写的是楚国的风物,富有楚国的地方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编宋代文学考点归纳【名词概念】易安体、辛派词人、宋初三体、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江西诗派、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家)、永嘉四灵、江湖诗派、唐宋八大家、三苏、别是一家、活法、西昆体【主要问题】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宋初白体诗人和晚唐体诗人、西昆体的兴衰、柳永词的艺术成就、欧阳修的散文主张和创作、王安石的散文创作、欧阳修和梅尧臣的诗歌创作、苏轼的诗词成就、苏轼的古文创作、黄庭坚的诗歌主张和创作情况、江西诗派的形成和演变、周彦邦词的艺术成就、秦观贺铸词的艺术特色、李清照的词论及其创作、陆游的诗歌创作、杨万里和范成大的诗歌创作、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辛派词人的创作情况、姜夔和吴文英词的艺术特色、南宋理学家的散文创作、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的诗歌创作、元好问的诗学成就【作家作品】1、宋词: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踏莎行·郴州旅社》;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周彦邦《兰陵王·柳》;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声声慢》(寻寻觅觅);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青玉案·元夕》、《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2、诗歌:王禹偁《村行》;林逋《山园小梅》;梅尧臣《田家语》、《鲁山山行》;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欧阳修《戏答元珍》、《边户》;王安石《明妃曲》、《书湖阴先生壁》、《泊船瓜洲》;黄庭坚《登快阁》、《寄黄几复》、《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陆游《长歌行》(人生不作安期生)、《金错刀行》、《书愤》;文天祥《过零丁洋》;元好问《岐阳》、《雁门道中书所见》、《癸巳五月三日北渡》、《论诗绝句三十首》;3、散文:欧阳修《醉翁亭记》、《五代史伶官传序》;王安石《读<孟尝君传>》;苏轼《教战守策》、《喜雨亭记》、《石钟山记》、《赤壁赋》核心考案1、宋代文化对文学的影响首选是宋王朝实行崇文尚武的国策,重用文臣,不但宰相须用读书人,而且主兵的枢密使等职也多由文官担任。
文臣由科举考试而进入仕途,他们成为宋代官僚阶层的主要成分。
其次,理学思想在宋代开始兴起,成为士大夫阶层主体意识的理论表现,如程颐、朱熹等理学家即自矜掌握了古圣相传的安身立命之道,而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杨万里等文士也热衷于讲道论学。
翻开宋人的文集,几乎总能找到论学的文章,有时这种议论还旁溢到诗歌中去。
再次,“文以载道”的思想到宋代受到高度的重视。
周敦颐率先提出了“文所以载道”(《周子通书·文辞》)的新命题,更加强调道的第一性,而文仅仅被视为一种负载工具。
“文以载道”的思想在宋代文坛上占据着统治地位,对宋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宋代印刷业和教育事业都有空前的发展,公私刻书业的兴盛使书籍得以大量流通,不但皇家秘阁和州县学校藏书丰富,就是私人的藏书也动辄上万卷,使得宋代士人的学术修养和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客观上促进了文学的发展。
2、宋代文学的两大主题第一是忧患意识。
宋代士大夫的国家主人公意识十分强烈,他们以国家天下为己任,密切关注国家隐患。
主要是因为宋代的国势不如汉、唐那么强盛。
从北宋开国到南宋灭亡,宋王朝始终处于强敌的威胁之下,加之国内社会矛盾重重,面对严重的内忧外患,有识之士忧心忡忡,创作了许多具有忧患意识的作品。
如王禹偁、王安石等人的作品。
第二是爱国主题。
宋代的民族矛盾空前激烈,三百年见外患不断。
汉、唐都亡于国内的农民起义和军阀混战,而北宋和南宋却亡于外族入侵。
这样,宋代的作家就势必对爱国主题给予格外的重视。
从王禹偁的《唐河店妪传》、苏舜钦的《庆州败》到王安石的《阴山画虎图》、黄庭坚的《送范德孺之庆州》等,以爱国为主题的佳作层出不穷。
3、宋代作家审美情趣的转变以及对文学的影响首先是审美情趣世俗化。
这主要源于禅宗和儒学在宋代的转变。
禅宗原是充分中国化、世俗化的佛教宗派,到了宋代,禅宗发展为以内心的顿悟和超越为宗旨,轻视甚至否定善行、诵经等外部功德。
以此同时,宋代的儒学也发生类似的转变。
宋儒弘扬了韩愈把儒家思想与日用人伦相结合的传统,更加重视内心道德的修养。
在他们看来,生活中的雅俗之辨应该注重大节而不是小节,应该体现在内心而不是外表,因而信佛不必禁断酒肉,隐居也无需远离红尘。
随之而来的是,宋人的审美态度也世俗化了。
其次,审美情趣的转变对文学产生了影响,促成了宋代文学从严于雅俗之辨转向以俗为雅。
这在宋诗中尤为明显。
梅尧臣、苏轼、黄庭坚都曾提出“以俗为雅”的命题。
宋代诗人采取“以俗为雅”的态度,扩大了诗歌的题材范围,增强了诗歌的表现手段,也使诗歌更加贴近日常生活。
4、宋代词兴盛的原因宋词的繁荣与宋代特色的时代背景和词的文体特点有密切的关系。
首先,宋王朝的官员们俸禄丰厚,生活奢华,于是纵情享乐之风盛行一时。
他们大多是有高度文化修养的士大夫,享乐方式通常是轻歌曼舞,浅斟低唱,这种环境下滋生的词自然异常兴盛。
其次,宋代文人的人生态度也有利于词的兴盛。
宋代文人大多实现了社会责任感和个性自由的整合。
他们用诗文来表现有关政治、社会的严肃内容,词则用来抒写纯属个人私生活的幽约情愫。
这样,诗文和词就有了明确的分工:诗文主要用来述志,词则用来娱情。
诗词分工的观念对宋词的发展大有好处。
由于词被看作是用于抒写个人情愫的文体,很少受到“文以载道”思想的约束,因而文人可以比较自由地抒写旖旎风情,词体也因此能够保持自身的特性,取得独立的地位。
此外,词是宋代尤其是北宋社会文化消费的特点。
由于都市的繁荣,各种娱乐场所所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社会。
社会对词作的广发需求,刺激了词人的创作热情,也促进了词的繁荣和发展。
5、宋代古文对唐代古文的继承与发展(1)文体的多样化。
宋代散文的文体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
欧、苏等人并不绝对摒弃骈文,他们的古文注意吸收骈文在辞采、声调等方面的长处,以构筑古文的节奏韵律之美。
同时,他们又借鉴古文手法,对骈文进行改造,创造出参用散体单行的四六和文赋。
这样,古文和骈文经过取长补短而各自获得了新的活力。
此外,宋代散文中还出现了独具一格的笔记文。
这种文体长短不拘,轻松活泼,是古文文体解放的重要标志。
(2)古文的实用价值与审美。
散文在传统上具有议论、叙事、抒情三种主要功能。
在宋代散文中,这些功能更加完善,而且融为一体,使散文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更好地结合起来。
宋代的政论文和学术论文特别发达,从王安石、曾巩到胡铨、吕祖谦,散文的议论功能臻于完善。
以欧、苏为代表的作家则更加注重三种功能的融合,加强了散文的抒情性质与文学意味。
(3)风格的变化。
就整体倾向而言,宋文的风格是趋于平易畅达、简洁明快,从而在韩文之雄肆、柳文之峻切之外开辟出新的艺术境界。
就美学价值而言,宋文与唐文并无高下之分。
宋文的风格变化,主要是朝着更加自然、更加贴近生活的方向发展。
这种文从字顺、如行云流水的散文,显然更切于实用,也更易为作者和读者所接受。
6、宋诗对唐诗的因革从整个诗歌史来看,宋诗正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
唐诗与宋诗,本是一脉相承的。
例如,是诗歌在题材和语言上趋于通俗化,描写平凡、琐细的日常生活,并采用俗字俚语,这种趋势是从杜甫开始的,中唐韩愈、白居易、孟郊、贾岛及晚唐皮日休、罗隐等人又有所发展,而宋代诗人则沿其流而扬其波。
又在诗歌中发议论,也是从杜甫、韩愈开始,在晚唐杜牧、李商隐的诗中已屡见不鲜,入宋以后则发展成诗坛的普遍风气。
宋代诗人正是充分吸取了唐诗的营养,才创造出一代诗风。
宋诗在题材方面较成功的开拓,是向日常生活倾斜。
琐事细物,都成了宋人笔下的诗料。
比如苏轼曾咏水车、秧马等农具,黄庭坚多咏茶之诗。
另外,宋诗的美学追求是以平淡为美。
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黄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
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见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与王观复书》之二)、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
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显然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
这也是宋代诗人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
7、宋词的总体成就首先,完成了词体的建设,艺术手段日益成熟。
无论是小令还是长调,最常用的词调都定型于宋代。
在词的过片、句读、字声等方面,宋词都建立了严格的规范。
词与音乐有特别密切的关系,词的声律和章法、句法也格外细密。
宋词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五七言诗难以达到的,它为丰富古典诗歌的艺术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其次,宋词在题材和风格倾向上,开拓了广阔的领域。
晚唐五代词,大多是风格柔婉的艳词,宋代词人继承并改造了这个传统,创作出大量的抒情意味更浓的美丽动人的爱情词,弥补了古代诗歌爱情题材的不足。
此外,经过苏、辛等人的努力,宋词的题材范围,几乎达到了与五七言诗同样广阔的程度,咏物词、咏史词、田园词、爱情粗、赠答词、送别词、谐谑词,应有尽有。
艺术风格上,也是争奇斗艳,婉约与豪放并存,清新与秾丽相竞。
无论是题材还是风格,后代词人很少能超出宋词的范围。
8、王禹偁散文的创作情况王禹偁继承了韩愈“文从字顺”的一面,笔墨流畅,平易自然,风格简雅古淡,自然明快,艺术性较高。
代表作品有《待漏院记》、《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唐河店妪传》。
如《待漏院记》描摹贤、奸、庸三类宰相上朝前的心。
态思绪,褒贬规讽,理正言明,语言生动形象,刻划深入细腻,行文摇曳多姿;《唐河店妪传》写边境老妇机智杀虏,进而议论边政,建言御戎方略,前半叙事,简明凝练,后半议论,切中时弊。
其文在宋初文坛上独树一帜,已具有宋代古文家为文的主要特征,为后来的诗文革新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9、宋初白体诗人(清华05年考点)白体诗人指宋初效仿白居易作诗的一批士人,代表作家有徐铉、李昉等。
他们主要模仿白居易的闲适诗、“元合体”以及其简易流畅的诗风,却忽视了白居易讽喻现实的精神,多应酬唱和、流连光景之作,风格浅切闲雅,流易有余而深警不足。
10、王禹偁的诗歌创作王禹偁写出了许多反映民生疾苦、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优秀诗篇,感情纯朴真切。
在他的诗作中,既有《感流亡》、《对雪》等讽喻现实、朴素流畅的反映时政民瘼的古调长篇,也有《村行》、《杏花》等清新明净、饶有风韵的写景抒情的近体小诗,内容较为丰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