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含量化学2班李永亮41007061【实验目的】(1)学习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原理;(2)掌握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实验技术;(3)掌握TU-190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并了解此仪器的主要构造。
【实验原理】本实验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蛋白质中酪氨酸和色氨酸残基的苯环含有共轭双键,因此,蛋白质具有吸收紫外光的性质,其最大吸收峰位于280 nm附近(不同的蛋白质吸收波长略有差别)。
在最大吸收波长处,吸光度与蛋白质溶液的浓度的关系服从朗伯-比耳定律。
该测定法具有简单、灵敏、快速高、选择性,且稳定性好,干扰易消除,不消耗样品,低浓度的盐类不干扰测定等优点。
利用紫外吸收法测定蛋白质含量准确度较差,其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对于测定那些与标准蛋白质中赖氨酸和色氨酸含量差异较大的蛋白质,有一定误差,故该法适于测定与标准蛋白质氨基酸组成相似的蛋白质;其二若样品中含有嘌呤、嘧啶等吸收紫外光的物质,会出现较大干扰。
【实验仪器与试剂】仪器:TU-190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比色管,吸量管,胶头滴管试剂:标准蛋白质溶液(3.00mg/mL),0.9% NaCl溶液,待测蛋白质溶液【实验步骤】一、准备工作1、启动计算机,打开主机电源开关,启动工作站并初始化仪器。
2、在工作界面上选择测量项目(光谱扫描,光度测量),本实验选择光度测量,设置测量条件(测量波长等)。
3、将空白放入测量池中,点击开始扫描空白,点击基线校零。
4、标准曲线的绘制二、测量工作1、吸收曲线的绘制用吸量管吸取2mL3.00mg/mL 标准蛋白质溶液于10mL 比色管中,用0.9% NaCl 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
用1cm 石英比色皿,以0.9% NaCl 溶液为参比,在190 nm ~400nm 区间,每隔2nm 测量一次吸光度,记录数据。
2、标准曲线的制作用吸量管分别吸取1.0、1.5、2.0、2.5、3.0 mL 3.00 mg/mL 标准蛋白质溶液于5只10 mL 比色管中,用0.9% NaCl 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
紫外法测定蛋白质含量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紫外法测定蛋白质含量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存在问题: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准确度和灵敏度差一点。
干扰物质多;对于测定那些与标准蛋白质中铬氨酸和色氨酸含量差异较大的蛋白质,有一定的误差。
若样品中含有嘌呤、嘧啶等吸收紫外光的物质,会产生较大干扰。
主要受溶剂的影响。
解决措施: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操作简便、迅速、不需要复杂和昂贵的设备,不消耗样品,测定后仍能回收利用,低浓度的盐和大多数缓冲溶液不干扰测定。
常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6种方法测定蛋白质含量一、微量凯氏(kjeldahl)定氮法样品与浓硫酸共热。
含氮有机物即分解产生氨(消化),氨又与硫酸作用,变成硫酸氨。
经强碱碱化使之分解放出氨,借蒸汽将氨蒸至酸液中,根据此酸液被中和的程度可计算得样品之氮含量。
若以甘氨酸为例,其反应式如下:nh2ch2cooh+3h2so4——2co2+3so2+4h2o+nh3 (1)2nh3+h2so4——(nh4)2so4 (2)(nh4)2so4+2naoh——2h2o+na2so4+2nh3 (3)反应(1)、(2)在凯氏瓶内完成,反应(3)在凯氏蒸馏装置中进行。
为了加速消化,可以加入cuso4作催化剂,k2so4以提高溶液的沸点。
收集氨可用硼酸溶液,滴定则用强酸。
实验和计算方法这里从略。
计算所得结果为样品总氮量,如欲求得样品中蛋白含量,应将总氮量减去非蛋白氮即得。
如欲进一步求得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即用样品中蛋白氮乘以6.25即得。
二、双缩脲法(biuret法)(一)实验原理双缩脲(nh3conhconh3)是两个分子脲经180℃左右加热,放出一个分子氨后得到的产物。
在强碱性溶液中,双缩脲与cuso4形成紫色络合物,称为双缩脲反应。
凡具有两个酰胺基或两个直接连接的肽键,或能过一个中间碳原子相连的肽键,这类化合物都有双缩脲反应。
紫色络合物颜色的深浅与蛋白质浓度成正比,而与蛋白质分子量及氨基酸成分无关,故可用来测定蛋白质含量。
测定范围为1-10mg蛋白质。
干扰这一测定的物质主要有:硫酸铵、tris缓冲液和某些氨基酸等。
此法的优点是较快速,不同的蛋白质产生颜色的深浅相近,以及干扰物质少。
主要的缺点是灵敏度差。
因此双缩脲法常用于需要快速,但并不需要十分精确的蛋白质测定。
(二)试剂与器材1. 试剂:(1)标准蛋白质溶液:用标准的结晶牛血清清蛋白(bsa)或标准酪蛋白,配制成10mg/ml的标准蛋白溶液,可用bsa浓度1mg/ml的a280为0.66来校正其纯度。
常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6种方法测定蛋白质含量一、微量凯氏(kjeldahl )定氮法样品与浓硫酸共热。
含氮有机物即分解产生氨(消化),氨又与硫酸作用,变成硫酸氨。
经强碱碱化使之分解放出氨,借蒸汽将氨蒸至酸液中,根据此酸液被中和的程度可计算得样品之氮含量。
若以甘氨酸为例,其反应式如下:nh2ch2cooh+3h2so---- 2co2+3so2+4h2o+nh3 ⑴2nh3+h2so4 --- (n h4)2so4 (2)(nh4)2so4+2nao- 2h2o+na2so4+2 nh3 ⑶反应(1)、(2)在凯氏瓶完成,反应(3)在凯氏蒸馏装置中进行。
为了加速消化,可以加入cuso4作催化剂,k2so4以提高溶液的沸点。
收集氨可用硼酸溶液,滴定则用强酸。
实验和计算方法这里从略。
计算所得结果为样品总氮量,如欲求得样品中蛋白含量,应将总氮量减去非蛋白氮即得。
如欲进一步求得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即用样品中蛋白氮乘以6.25 即得。
二、双缩脲法(biuret法)(一)实验原理双缩脲(nh3conhconh3)是两个分子脲经180°C左右加热,放出一个分子氨后得到的产物。
在强碱性溶液中,双缩脲与cuso4形成紫色络合物,称为双缩脲反应。
凡具有两个酰胺基或两个直接连接的肽键,或能过一个中间碳原子相连的肽键,这类化合物都有双缩脲反应。
紫色络合物颜色的深浅与蛋白质浓度成正比,而与蛋白质分子量及氨基酸成分无关,故可用来测定蛋白质含量。
测定围为1-10mg蛋白质。
干扰这一测定的物质主要有:硫酸铵、tris缓冲液和某些氨基酸等。
此法的优点是较快速,不同的蛋白质产生颜色的深浅相近,以及干扰物质少。
主要的缺点是灵敏度差。
因此双缩脲法常用于需要快速,但并不需要十分精确的蛋白质测定。
(二)试剂与器材1•试剂:(1)标准蛋白质溶液:用标准的结晶牛血清清蛋白(bsa)或标准酪蛋白,配制成10mg/ml的标准蛋白溶液,可用bsa浓度1mg/ml的a280为0.66来校正其纯度。
试验三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

实验三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一、原理由于蛋白质中酪氨酸和色氨酸残基的苯环含有共轭双键,因此蛋白质具有吸收紫外光的性质,吸收高峰在280nm 。
在此波长范围内,蛋白质溶液的光吸收值与其含量呈正比关系,可用作定量测定。
利用紫外吸收法测定蛋白质含量准确度较差,这是由于:(1)对于测定那些与标准蛋白质中酪氨酸和色氨酸含量差异较大的蛋白质,有一定的误差。
故该法适于测定与标准蛋白质氨基酸组成相似的蛋白质。
(2)若样品中含有嘌呤、嘧啶等吸收紫外光的物质,会出现较大干扰。
核酸强烈吸收波长为280nm 的紫外光,它对260nm 紫外光的吸收更强。
但是蛋白质恰恰相反,在280nm 的紫外吸收值大于260nm 的紫外吸收值。
利用这些性质,通过计算可以适当校正核酸对于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干扰作用。
但是,因为不同的蛋白质和核酸的紫外吸收是不同的,虽然经过校正,测定结果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差。
在测定工作中,可利用在280nm 及260nm 下的吸收差求出蛋白质的浓度。
蛋白质浓度(mg/ml)=1.45A280nm —0.74A260nm ,式中:A280nm 是蛋白质溶液在280nm 下测得的光吸收值;A260nm 是蛋白质溶液在260nm 下测得的光吸收值。
Warburg 和Christian 用结晶的酵母烯醇化酶和纯的酵母核酸作为标准,对有核酸存在时所造成的误差作了评价,并作出了一个校正表(如下)。
紫外吸收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校正因子F0.6565.500.8461.1160.001.750.6320.6070.5850.5650.5450.5080.4780.4220.3770.3220.2786.006.507.007.508.009.0010.0012.0014.0017.0020.000.8220.8040.7840.7670.7530.7300.7050.6710.6440.6150.5951.0811.0541.0230.9940.9700.9440.8990.8520.8140.7760.7430.6820.250.500.781.001.251.502.002.503.003.504.005.001.631.521.401.361.301.251.161.091.030.9790.9390.874校正因子核酸%A 280nm /A 260nm校正因子核酸%A 280nm /A 260nm注:一般纯蛋白质的A280nm/A260nm 值为约1.8,而纯核酸的A280nm/A260nm 值为约0.5。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含量_百度文库(精)

教材1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含量一、实验目的学习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原理;掌握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实验技术;掌握TU-190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并了解此仪器的主要构造。
二、实验原理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又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它是研究分子吸收190nm ~750nm 波长范围内的吸收光谱,是以溶液中物质分子对光的选择性吸收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一类分析方法。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是由于分子的外层价电子跃迁的结果,其吸收光谱为分子光谱,是带光谱。
进行定性: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进行定性分析一般采用光谱比较法。
即将未知纯化合物的吸收光谱特征,如吸收峰的数目、位置、相对强度以及吸收峰的形状与已知纯化合物的吸收光谱进行比较。
定量分析: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进行定量分析的依据是朗伯-比尔定律:A=lgI0/I=εbc ,当入射光波长λ及光程b 一定时,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有色物质的吸光度A 与该物质的浓度c 成正比,即物质在一定波长处的吸光度与它的浓度成线形关系。
因此,通过测定溶液对一定波长入射光的吸光度,就可求出溶液中物质浓度和含量。
由于最大吸收波长λmax 处的摩尔吸收系数最大,通常都是测量λmax 的吸光度,以获得最大灵敏度。
光度分析时,分别将空白溶液和待测溶液装入厚度为b 的两个吸收池中,让一束一定波长的平行单色光非别照射空白和待测溶液,以通过空白溶液的透光强度为I 0,通过待测溶液的透光强度为I ,根据上式,由仪器直接给出I 0与I 之比的对数值即吸光度。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所采用的仪器称为分光光度计,它的主要部件有五个部分组成,即由光源发出的复合光经过单色器分光后即可获得任一所需波长的平行单色光, 该单色光通过样品池静样品溶液吸收后,通过光照到光电管或光电倍增管等检测器上产生光电流,产生的光电流由信号显示器直接读出吸光度A 。
可见光区采用钨灯光源、玻璃吸收池; 紫外光区采用氘灯光源、石英吸收池。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的含量

1 . 3 方 法
1 . 3 . 1 吸收 曲线 的绘 制
1 . 3 . 3 待 测 样 品 的 测 定
取2 mL的待测蛋 白质溶液 ,用 0 . 9 %的 Na C 1 溶液稀 释至
1 0 mL , 按上述 方法测定 2 7 9 n l n处的吸光度值 。 平行测定三次 。 结果 见表 3 。
=
0 . 6 0 0 mg / mL;样 品标准偏差 s = [ ∑ ( x 一 x ) / ( n 一 1 ) = 0 . 0 7 8 ;相对
标准偏差 S r = S / x = O . 0 2 6 。
2 . 2 结 果分 析
2 _ 2 . 1 影 响 本 测 定 方 法 的 因 素
r e s e a r c h . Th i s e x p e r i me n t t e s t e d t h e c o n t e n t o f p r o t e i n s b y UV s p e c t r o p h o t o me t r i c me t h o d . A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a n a l y s i s o f t h i s e x p e r i me n t . We c o u l d a n a l y z e a n d s u mma r i z e t h e t r a i t s a n d t h e s u i t a b l e c o n d i t i o n s o f me t h o d s . I t wa s s h o we d t h a t t h e me t h o d wa s s i mp l i c i t y , r a p i d i t y a n d s e n s i t i v i t y f o r p r o t e i n i n q u a n t i f i c a t i o n a s s a y . Es p e c i a l l y s u i t a b l e or f t h e d e t e m i r n a t i o n o f l o w c o n t e n t s a mp l e s . Ke y wo r d s : UV s p e c t r o p h o t o me t r i c ;p r o t e i n;d e t e m i r n i n g
蛋白质测定常用的几种方法

I.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的含量一、实验目的掌握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的含量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蛋白质分子中存在含有共轭双键的酪氨酸和色氨酸,使蛋白质对280nm的光波具有最大吸收值,在一定的范围内,蛋白质溶液的吸光值与其浓度成正比,可作定量测定。
该法操作简单、快捷,并且测定的样品可以回收,低浓度盐类不干扰测定,故在蛋白质和酶的生化制备中广泛被采用。
但此方法存在以下缺点:1.当待测的蛋白质中酪氨酸和色氨酸残基含量差别较大是会产生一定的误差,故该法适用于测定与标准蛋白质氨基酸组成相似的样品。
2.若样品中含有其他在280nm吸收的物质如核酸等化合物,就会出现较大的干扰。
但核酸的吸收高峰在260nm,因此分别测定280nm和260nm两处的光吸收值,通过计算可以适当的消除核酸对于测定蛋白质浓度的干扰作用。
但因为不同的蛋白质和核酸的紫外吸收是不同的,虽经校正,测定结果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差。
三、实验器材1.紫外分光光度计2.移液管3.试管及试管架4.石英比色皿四、材料与试剂1.标准蛋白质溶液:准确称取经凯氏定氮校正的牛血清清蛋白,配制成浓度为1mg/mL的溶液。
2.待测蛋白溶液:酪蛋白稀释溶液,使其浓度在标准曲线范围内。
五、操作方法1.标准曲线的制作按表1加入试剂。
表1 标准曲线的制作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出血清蛋白的标准曲线。
2.未知样品的测定取待测蛋白质溶液1mL,加入3mL蒸馏水,在280nm下测定其吸光度值。
并从标准曲线上查出待测蛋白质的浓度。
II. Bradford法测定蛋白质的含量一、实验目的学习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法测定蛋白质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1976年Bradford建立了用考马斯亮蓝G-250与蛋白质结合的原理,迅速而准确的定量蛋白质的方法。
染料与蛋白质结合后引起染料最大吸收光的改变,从465nm变为595nm。
蛋白质-染料复合物具有高的消光系数,因此大大提高了蛋白质测定的灵敏度(最低检出量为1μ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一、实验目的
➢学习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原理;
➢掌握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实验技术;
➢掌握UV-170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并了解此仪器的主要构造。
二、实验原理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又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它是研究分子吸收190nm~750nm波长范围内的吸收光谱,是以溶液中物质分子对光的选择性吸收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一类分析方法。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是由于分子的外层价电子跃迁的结果,其吸收光谱为分子光谱,是带光谱。
进行定性: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进行定性分析一般采用光谱比较法。
即将未知纯化合物的吸收光谱特征,如吸收峰的数目、位置、相对强度以及吸收峰的形状与已知纯化合物的吸收光谱进行比较。
定量分析: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进行定量分析的依据是朗伯-比尔定律:A=lgI0/I=εbc,当入射光波长λ及光程b一定时,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有色物质的吸光度A与该物质的浓度c成正比,即物质在一定波长处的吸光度与它的浓度成线形关系。
因此,通过测定溶液对一定波长入射光的吸光度,就可求出溶液中物质浓度和含量。
由于最大吸收波长λmax处的摩尔吸收系数最大,通常都是测量λmax的吸光度,以获得最大灵敏度。
光度分析时,分别将空白溶液和待测溶液装入厚度为b的两个吸收池中,让一束一定波长的平行单色光非别照射空白和待测溶液,以通过空白溶液的透光强度为I0,通过待测溶液的透光强度为I,根据上式,由仪器直接给出I0与I之比的对数值即吸光度。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所采用的仪器称为分光光度计,它的主要部件有五个部分组成,即
由光源发出的复合光经过单色器分光后即可获得任一所需波长的平行单色光,该单色光通过样品池静样品溶液吸收后,通过光照到光电管或光电倍增管等检测器上产生光电流,产生的光电流由信号显示器直接读出吸光度A。
可见光区采用钨灯光源、玻璃吸收池;紫外光区采用氘灯光源、石英吸收池。
本实验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蛋白质中酪氨酸和色氨酸残基的苯环含有共轭双键,因此,蛋白质具有吸收紫外光的性质,其最大吸收峰位于280nm附近(不同的蛋白质吸收波长略有差别)。
在最大吸收波长处,吸光度与蛋白质溶液的浓度的关系服从朗伯-比耳定律。
该测定法具有简单灵敏快速高选择性,且稳定性好,干扰易消除不消耗样品,低浓度的盐类不干扰测定等优点。
特点:带光谱
分子光谱
应用:定性分析-最大吸收波长
定量分析-朗伯-比尔定律(标准曲线法和标准加入法)
根据朗伯-比耳定律:A=εbc,只要绘出以吸光度A为纵坐标,浓度c为横坐标的标准曲线,测出试液的吸光度,就可以由标准曲线查得对应的浓度值,即未知样的含量。
三、仪器与试剂
TU-190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比色管,吸量管
标准蛋白质溶液:5.00 mg.mL-1溶液
0.9% NaCl溶液,待测蛋白质溶液
四、实验步骤
〈一〉准备工作
1. 启动计算机,打开主机电源开关,启动工作站并初始化仪器。
2. 在工作界面上选择测量项目(光谱扫描,光度测量),本实验选择光度测量,设置测量条件(测量波长等)。
3. 将空白放入测量池中,点击START扫描空白,点击ZERO校零。
4. 标准曲线的制作。
〈二〉测量工作
1.吸收曲线的绘制:
用吸量管吸取2mL5.00mg/mL标准蛋白质溶液于10mL比色管中,用0.9% NaCl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
用1cm石英比色皿,以0.9% NaCl溶液为参比,在190 nm~400nm区间,q全波段扫描。
2. 标准曲线的制作:
用吸量管分别吸取0.5、1.0 、1.5、 2.0 、2.5 mL 5.00 mg.mL-1标准蛋白质溶液于5只10 mL 比色管中,用0.9% NaCl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
用1 cm石英比色皿,以0.9%NaCl
溶液为参比,在280 nm 处分别测定各标准溶液的吸光度A 278记录所得读数。
3. 样品测定:
取适量浓度的待测蛋白质溶液3 mL ,按上述方法测定278 nm 处的吸光度。
平行测定三份。
五、数据处理:
1. 以波长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吸收曲线,找出最大吸收波长。
由吸收曲线可得最大吸收波长λmax= nm (图略)
2. 以蛋白质标准溶液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3. 根据样品蛋白质溶液的吸光度,从标准曲线上查出待测蛋白质的浓度。
所测溶液平均浓度: C=(C 1+C 2+C 3)/3
测量的标准偏差: S=√Σ(Xi -X)2/(n -1) 相对标准偏差: /RSD S X =
待测蛋白质溶液浓度为:1.056 mg/mL*10mL/3mL =3.520 mg/mL 。
六、思考题: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有何优缺点?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和限制?
优点:该测定法具有简单灵敏快速高选择性,且稳定性好,干扰易消除不消耗样品,低浓度的盐类不干扰测定等优点。
缺点:仪器昂贵,而且不同的蛋白质的紫外吸收是不相同的,测定结果存在着一定的误差。
七、注意事项:
1.绘制标准曲线时,蛋白质溶液浓度要准确配制,作为标准溶液;
2.测量吸光度时,比色皿要保持洁净,切勿用手玷污其光面;
3.石英比色皿比较贵重,使用时要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