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史记.六国年表
史记.六国年表

十六
五
日蚀。
十五
十五
十四
二十二
二十四
四十六
十七
六
初令吏带剑。
十六
伐秦,筑临晋、元里。
十六
十五
二十三
二十五
四十七
十八
七
堑洛,城重泉。初租禾。
十七
击宋中山。伐秦至郑,还筑洛阳。
韩景侯虔元年。伐郑,取雍丘。郑城京。
赵烈侯籍元年。魏使太子伐中山。
二十四
简王卒。
二十六
四十八
取鲁郕。
十九
八
十八
文侯受经子夏,过段干木之闾常式。
楚肃王臧元年。
二十三
二十五
伐燕,取桑丘。
二十三
六
初县蒲、蓝田、善明氏。
八
八
八
袭卫,不克。
二
二十四
二十六
康公卒,田氏遂并齐而有之,太公望之后绝祀。
二十四
七
九
翟败我浍。伐齐,至灵丘。
九
伐齐,至灵丘。
九
伐齐,至灵丘。
三
二十五
齐威王因齐元年。自田常至威王,威王始以齐强天下。
二十五
八
十
晋静公俱酒元年。
十
十
四
蜀伐我兹方。
六
二十八
十四
二
三十一
五
七
二十九
十五
三
三十二
六
八
三十
威烈王元年。
四
庶长鼂杀怀公。太子蚤死,大臣立太子之子为灵公。
卫悼公亹元年。
三十三
襄子卒。
七
九
三十一
二
秦灵公元年。
生献公。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专题二第6课六国年表讲义

1
一统天下的奠基人——秦襄公
秦襄公,西周末秦国君主,公元前778—前766年在位,庄公长子世父之弟。
幽王之乱时,犬戎进攻镐,秦襄公以兵救周。
平王东迁,秦襄公出兵护送,以功封诸侯。
东迁后,平王又把王室无力控制的岐山以西的土地赐予秦国,为日后秦国强大打下了基础。
其祖父秦仲于前822年为西戎所杀,其父庄公即位。
时秦国力弱,狄戎为近患。
襄公即位初,他将其妹缪嬴嫁与戎人丰王为妻,以分化戎人。
前776年,襄公迁都于汧邑(今陕西陇县),向东进逼。
时周幽王宠褒姒,废太子宜臼,立褒姒子伯服为太子,又屡次诈骗诸侯,失人心,于前771年为西戎、犬戎攻杀。
襄公率兵救周有功,复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
次年,他被周平王封为诸侯,又被赐封岐山以西之地,命其将此处戎人赶走。
自此,秦国开始成为周的诸侯国。
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战争中阵亡,葬于故地西垂。
端正认识,以启后人——《六国年表》
秦统一天下后,采取“焚书坑儒”的残酷政策,钳制人民的思想。
大量的史书被无情地销毁,历史在这里几乎成为空白,仅存的《秦记》又不够清楚完备,六国的历史不为人所知,六国可以为后人借鉴的一些经验教训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当时,一些学者不能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评价历史。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司马迁怀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以挽救历史、还历史以完整面目为己任,挺身而出,不辞辛苦,广泛地搜集资料,去芜存精,将六国史料整理成《六国年表》,上承《春秋》,端正当时人们的一些错误认识,以启后人。
史记.六国年表

十三
二十三
七
七
烈侯好音,欲赐歌者田。徐越侍以仁义,乃止。
六
盗杀声王
燕釐公元年。
三
安王元年。
十四
伐魏,至阳狐。
二十四伐秦,至阳狐。
八
八
楚悼王类元年。
二
四
二
十五
二十五太子罃生。
九
郑围阳翟。
九
二
三晋来伐我,至桑丘。
三
五
三
王子定奔晋。
秦惠公元年。
二十六虢山崩,壅河。
韩烈侯元年。
赵武公元年。
三
归榆关于郑。
七
三十八
十四
五
宋景公卒。
十九
二十七
卫敬公元年。
八
三十九
蔡侯齐元年。
十五
六
宋昭公元年。
二十
二十八
越人来迎女。
九
四十
燕成公元年。
七
二十一
二十九
晋大夫知伯宽率其邑人来奔。
十
四十一
二
八
二十二
三十
十一
四十二楚灭蔡。
三
九
二十三
三十一
十二
四十三
四
十
二十四
三十二
十三
四十四
灭杞。杞,夏之后。
五
十一
二十五
三十三
伐义渠,虏其王。
十四
四十五
六
十二
二十六
三十四
日蚀,昼晦,星见。
十五
四十六
七
十三
二十七
秦躁公元年。
十六
四十七
八
十四
二十八
二
南郑反。
史记六国年表读书笔记

史记六国年表读书笔记史记<<六国年表>>,的译文详细点3Q~~太史公读《秦记》,至犬戎败幽王,周东徙洛邑,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僭端见矣。
《礼》曰:“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其域内名山大川。
今秦杂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义,位在藩臣而胪于郊祀,君子惧焉。
原文今译]太史公研读《秦记》,看到上面记载犬戎部族击败杀死周幽王,周王室往东迁都到洛邑,秦襄公开始被封为诸侯,就建造西畤来事奉天帝,这表明秦国越位犯上的苗头已经显现出来了。
《礼经》上说:“天子才有权祭祀天地,诸侯只能祭祀本国封区内的名山大川。
当时秦国夹杂着西戎北狄的民风习俗,把凶暴乖戾摆在前面,将仁德道义放在后头,地位处在捍卫王室的臣属行列,却在祭祀规格上同天子平起平坐,君子对此感到后怕。
及文公逾陇,攘夷狄,尊陈宝,营岐雍之闲,而穆公修政,东竟至河,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
[原文今译]到秦文公越过陇山,驱逐戎狄,祭祀陈宝,开发了岐山到雍地这片地区,而秦穆公修明政治,把东部国境扩展到黄河西岸,就与齐桓公、晋文公这些中原霸主势均力敌了。
是后陪臣执政,大夫世禄,六卿擅晋权,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
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于战功矣。
[原文今译]此后,家臣执掌国政,大夫世代保持政治地位,六卿独揽晋国的大权,无论征伐还是会盟,威势都在诸侯之上。
到田常杀掉齐简公而自任齐相,诸侯却无动于衷不予讨伐,这标志着海内已经围绕怎样保持本国的军事实力来争斗了。
三国终之卒分晋,田和亦灭齐而有之,六国之盛自此始。
务在强兵并敌,谋诈用而从横短长之说起。
矫称蠭出,盟誓不信,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
原文今译]韩赵魏终于到最后瓜分晋国,田和也吞灭姜齐据为己有,六国并立的局面由此开始了。
首要之务在于壮大军事力量,兼并对方,因而权谋诈术得到普遍应用,合纵连横的学说也相继兴起。
各种谎言骗局蜂涌而出,誓词盟约毫无诚意,即使互派人质,剖符为凭,还不能相互约束。
史记·六国年表

秦既得意① ,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② 尤 甚,为其有所刺讥也。诗书所以复见③者, 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④ ,以故灭。 惜哉,惜哉!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 文略不具⑤ 。然战国之权变⑥亦有可颇采 者,何必上古。
①得意:指统一天下。 ②诸侯史记:即各国国史。 ③复见:重新流传于世。 ④独藏周室:这是司马迁的一种主观推测。 实际上,列国国史由本国史官负责编录并 保管。诸侯和周王室之间虽然在图书方面 确实存在着交流活动,但各国国史是否都 集中在周王室收藏,难以断言。 ⑤不具:不完整。 ⑥权变:指变通的办法,应急的对策。可 颇采者:可以大量采用的。
(四)阅读与研究
1、从上往下看,了解一个国家在特定时间内的大 小事情。 2、从左往右看,了解一段时间内各国的事情。 3、单线看,了解一个国家的发展状况
4、综合看,由始至终,由序文到表文看,战国风 云就在眼前。 5、对照看,与本纪、世家、列传、书兼观并读
二、原文串讲
太史公读《秦记》 ① ,至犬戎败幽王② ,周东徙③洛 邑,秦襄公④始封为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⑤ ,僭端 ⑥见矣。礼⑦曰:“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其域内名山大 川。”今秦杂戎翟⑧之俗,先⑨暴戾,後仁义,位在籓 臣而胪於郊祀⑩ ,君子惧焉。
(三)《六国年表》的内容
《六国年表》上起周元王元年(前476),下至秦二世 卒年(前207),首尾270年。 太史公‚因《秦记》,踵《春秋》‛‚表六国时事‛, 欲观秦并吞天下之迹。 《六国年表》以秦为主,表列秦于六国之上。此时周 王室虽已衰微,但尚未灭亡,故仍列秦于表首。 秦国最后统一了六国。司马迁说,不要因为秦国后来 的短祚就否定了它的一切,必须看到它在中国历史发 展中的重要作用,这就是‚世异变,成功大‛。 由此,司马迁提出‚法后王‛,就是要效法秦的顺应 变化以促使国家统一而获得历史前进的政策主张。在 汉朝把秦一概骂倒的否定声中,司马迁的识见,犹如 一之成孰①”。 夫作事者②必於东南,收功实者③常於西 北。故禹兴於西羌④ ,汤起於亳⑤ ,周之 王也以丰镐伐殷⑥ ,秦之帝用雍州兴⑦ , 汉之兴自蜀汉⑧ 。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史记选读 教师用书:02 六国年

六国年表卖花声·怀古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
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内容赏析】《卖花声·怀古》是元代散曲家张可久创作的两首咏史曲之一。
作者在曲中抒发了统治者穷奢极欲,连年战争造成“生民涂炭”的悲剧情感。
曲子对于项羽、周瑜和曹操,以及立了安定西域功勋的班超,一概加以否定。
因为历史上的战争,归根结底是“英雄”们争夺天下或建功立业的手段,而战火给人民带来的只有灾难,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厚同情,这在民族战争频繁的元朝社会,有它具体的针对性和一定的积极意义。
[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迁徙.(xǐ)西畤.(zhì)僭.端(jiàn)胪.于郊祀(lú) 暴戾.(lì) 藩.臣(fān)西羌.(qiānɡ) 夷狄.(dí) 岐.雍(qí)相侔.(móu) 踵.(zhǒnɡ) 亳.州(bó)丰镐.(hào) 矫.称蜂出(jiǎo) 晏.然(yàn)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今秦杂戎翟之俗(“翟”同“狄”,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2)东竟至河(“竟”同“境”,边境,疆界)(3)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从”同“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反秦的联盟;“衡”同“横”,连横,战国时期秦国与某些国家联合以抗衡别国的联盟)(4)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宾”同“摈”,排斥)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见(2)用(3)略(4)诸⎩⎨⎧诸.夏宾之,比于戎翟(代词,各)著诸.所闻兴坏之端(代词,众,各)投诸.渤海之尾(兼词,相当于“之于”)不识有诸.(兼词,相当于“之乎”) (5)表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名词作动词)做国相 (2)传曰“法.后王”,何也(名词作动词)取法 (3)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名词作动词)称雄 (4)大夫世禄.(名词作动词)享受禄位 (5)踵.《春秋》之后(名词作动词)跟随,接续 (6)周东.徙洛邑(名词作状语)向东 (7)矫称蜂.出(名词作状语)像蜂群一样 (8)此与以耳.食无异(名词作状语)用耳朵 (9)秦始小国僻远..(形容词作动词)地处偏远 (10)务在强.兵并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强大(11)先.暴戾,后仁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先(12)位在藩臣而胪于郊祀,君子惧焉..(形容词的为动用法)为……感到担忧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学者..牵于所闻古义:有学问的人。
六国年表

十九年 二十年公将师与 緜诸战 二十一年 二十二年 二十三年 二十四年 二十五年晋大夫 智开率其邑来奔 二十六年左庶长 城南郑。 二十七年 二十八年越人来 迎女。 二十九年晋大夫 智宽率其邑人来 三十年 三十一年 三十二年 三十三年伐义 渠,虏其王。 三十四年日蚀, 昼晦。星见。 秦躁公元年 二年南郑反 三年 四年 卫敬公元年。 魏桓子败智伯 于晋阳 晋哀公忌元年 卫悼公黔元年
386
十六年
韩文侯元年 赵敬侯元年。武公子 。 朝作乱,奔魏
十六年
十七年
385
十七年
二年庶长改迎灵 公太子,立为献 公。诛出公 秦献公元年 二年城栎阳 三年日蚀,昼晦 四年孝公生 五年 六年初县蒲、蓝 田、善明氏。 七年 八年 九年
二年城安邑、 王垣。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七年伐齐,至 桑丘 八年 九年翟败我浍 。伐齐,至灵 丘。 十年 十一年魏、韩 、赵灭晋,绝 无后。 十二年 十三年 十四年 十五年卫声公 元年。败赵北 十六年伐楚, 取鲁阳。 惠王元年
二十四年秦伐 我,至阳狐。 二十五年太子 罃生。 二十六年虢山 崩,壅河。 二十七年 二十八年
八年 九年郑围阳 翟。 韩烈侯元年 二年郑杀其 相驷子阳。 三年郑人杀 君三月,盗 杀韩相侠累 四年郑相子 阳之徒杀其 君繻公。 五年郑康公 元年。 六年救鲁。 郑负黍反。 七年 八年 九年秦伐宜 阳,取六邑 十年 十一年 十二年 十三年
十一年 十二年 十三年 十四年 十五年 十六年
十年中山武公初立。 十一年 十二年 十三年城平邑。 十四年 十五年
十八年 十九年 二十年 二十一年 二十二年 二十三年
二十年 二十一年 二十二年 二十三年 二十四年 二十五年 二十六年
四十二年 四十三年伐晋,毁 黄城,围阳狐。 四十四年伐鲁、莒 及安阳。 四十五年伐鲁,取 都。 四十六年 四十七年 四十八年取鲁郕。 四十九年与郑会于 西城。伐卫,取毌 五十年 五十一年田会以廪 丘反。 齐康公贷元年 二年宋悼公元年。 三年
史记六国年表读后感

史记六国年表读后感《史记六国年表》读后感《史记六国年表》是中国古代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一部历史文献,它记录了战国时期六个国家的兴衰沉浮,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参考之一。
阅读完《史记六国年表》,让我感受颇深,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并对古代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首先,《史记六国年表》以年表形式呈现,简洁明了,让人一目了然。
其中每个年代的国家兴衰变迁都被详细记录下来,包括国君的更替、政治斗争、战争冲突等,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时间线索,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的进程。
同时,年表的编排也便于读者快速查找所需信息,方便进行深入研究。
其次,司马迁在写作风格上注重客观公正,对历史事件进行了全面且权衡的记录。
他不仅仅是简单地列出了六国之间的战争、边界划分等事件,而且对背后的原因、背景进行了分析和解读。
他通过报告各国君主的才能和品德、政治局势的变化等来解释历史的发展趋势,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到历史事件的多方面因素。
此外,司马迁对于六国各自的特点和文化特色也进行了适当的介绍,使读者能够更好地认识到六国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他通过史料的搜集和整理,描绘了各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军事力量、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状况,让读者对六国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有了更加立体的认识。
通过阅读《史记六国年表》,我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
战国时期六国之间的争斗与衰亡,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不稳定和战乱。
同时,我也看到了中国古代智者的聪明才智和智慧,他们通过战争和外交手段来维护国家利益,寻求生存和发展的路径。
这本书也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历史与现实的相互关系。
通过阅读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现实中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发展,思考当下问题的解决办法和发展方向。
同时,我们也能够更好地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重演历史的错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总之,阅读《史记六国年表》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思考。
通过了解战国时期六国的兴衰沉浮,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和学习历史的必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笔记.史记.六国年表
By wei_xin: ystutechan
这篇文章作者主要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是秦国统一了天下?
是的,我们平时谈到秦朝,想到的无非是焚书坑儒或嬴政的残暴,其实,这些事情放在整个历史长河中,每朝每代都有类似的事件,不足为奇!
作者探讨到最后也没有找出答案,只归结于天助秦。
秦朝统一天下当然不会是因为这个原因!那我们也想想,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秦朝本为一个边陲的蛮夷之族,论文化道义离中原那些强国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论兵力也差了一大截!我们也可以想想元朝,清朝,这些也是蛮夷之族,为什么最后也统一了中国?这很说明问题!
他们这种统一和中原的统一不同,因为他们不属于中原文化群落的一部分,所以应该叫做征服入侵;而我们中原的那种统一比如晋朝,汉朝,唐朝则属于混乱之后的一种分久必合的结果,这二者有本质不同。
我觉得外族能统一中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民族血缘,也可说是民族特性,他们野蛮,崇尚武力,没有那么多礼仪和规矩,不象中原汉族,规矩太多了,还讲究什么谋略之类的,其实总体看起来这些都是雕虫小技,终不能成就什么大事业。
再一个就是这些外族有强烈的野心和动机,而且经过好多代之后让然保持这种企图心,且能持续发展这种事业,所以,任何一种成功都是历经数代祖先努力的结果,虽然秦朝统治时间短,但是这种统治也是经历了很多很多付出才达到的,不能简单的归结于秦始皇,只是到了他这一代,天时地利人和正好都具备了,成功也顺理成章了。
虽然他们善于侵略,但是却不善于统治,正应了那句话,治天下还是要靠文人,才能保证天下安定。
清朝这点做的比较好,看得出来在很用心的学习中原文化,而且启用汉人,比如三代宰相张廷玉就看得出来清朝能统治这么久是有原因的。
另外一点,作者还提到,有个规律,起事的总是在东南方,而收获果实的在西北方。
大家比较下是不是这样?我觉得还是有道理的,比如三国时代的晋朝,吴国和蜀国果然被北方的
魏国给干掉了;再有南方的那些蛮夷之族入侵那么多次从来就没有成功过?反倒是北方的蛮夷成功的不少!最近的还有,蒋介石和毛泽东,更加明显了,难道成功和位置高低还有关系吗?
再说下我们中原人脾性,喜欢内斗,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年代不同,但人性未变,而且不喜欢侵略别人,我想这种脾性是不可改变的,解决的办法是找一个与众不同的领袖或许是可行的。
最后奉上一句话,无知者无畏,单纯才能集中精力,反而更容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