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深方案比选与隧道线路设计上课讲义
《隧道工程》课件第3讲 隧道线路及断面设计_OK

35°
40°
● ZK1 ● 40°
ZK2
1060 1055 1050
隧道轴线 40°
ZK3
●44°
沟
●
1070 1055
● 1050
●
1060 1065
● ●
湾 桥
●●
1095 1085 1090
●
420° 021/8/30
2'
1'
1080 1070
1085 1080 1070
26
第三章 隧道线路及断面设计
A
B
2021/8/30
27
第三章 隧道线路及断面设计
(5)溶洞地区 选择隧道位置时,应尽可能避开。如无法避开时,
应探明溶洞的规模、性质和与隧道的位置关系, 采取相应的设计,施工措施。
(6)瓦斯地区 选择隧道位置时,最好能避开。
(7)地下水 选择隧道位置时,最好不从富水区中经过。
(5)选择隧道位置时,应注意洞口位置和有关工程的 处理,一般宜采取“早进洞,晚出洞”原则。
一、越岭线上隧道位置的选择
当交通路线需要从一个水系过渡到另一个水系时, 必须跨越高程很大的分水岭,这段线路称之为越岭 线。
越岭隧道的位置:选择垭口
确定隧道高程
2021/8/30
9
第三章 隧道线路及断面设计
1.选择垭口
●
●
1105 1100
1095
1070 1055 1050
1065
● ● ●
1
豆
45°
1050
S1l
渣
1045
30°
●
1040
湾
● ● ● ●
● ● ●
隧道与地下工程施工课件(一)

隧道与地下工程施工课件(一)隧道与地下工程施工教学内容1.隧道与地下工程的定义与分类2.隧道与地下工程施工的基本过程3.隧道与地下工程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4.隧道与地下工程施工的安全注意事项教学准备•课件制作完成•相关教材或资料•黑板、白板及相应的书写工具•示例图片或视频教学目标•了解隧道与地下工程的定义与分类•掌握隧道与地下工程施工的基本过程•认识和解决隧道与地下工程施工中的常见问题•熟悉隧道与地下工程施工的安全注意事项设计说明本课程主要通过理论讲解与实例演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以确保学生对隧道与地下工程施工的理解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
教学过程1.导入与引入–引入隧道与地下工程施工的重要性及应用领域–提出学习隧道与地下工程施工的意义和目标2.隧道与地下工程的定义与分类–介绍隧道与地下工程的概念与定义–分类:按用途、按形式、按地质结构等分类方式3.隧道与地下工程施工的基本过程–探测与勘察:地质探测、现场勘测及资料收集–设计与规划:结构设计、施工工艺等方面的考虑–施工准备:材料采购、机械设备准备、施工队伍组建等–施工实施:地下开挖、支护、地质处理等工程施工阶段–完工验收:质量检测、安全评估及相关手续办理4.隧道与地下工程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地质问题:地层塌陷、地下水涌入等–施工问题:机械故障、物资短缺等–相关解决方法与经验分享5.隧道与地下工程施工的安全注意事项–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与要求–常见的施工安全事故及预防措施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与实例演示的方式,将隧道与地下工程施工的相关知识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对该领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思考和提问。
课件的内容编排紧凑合理,配合示例图片和视频,提升了教学效果。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增加案例分析和互动环节,以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内容1.隧道与地下工程的定义与分类2.隧道与地下工程施工的基本过程3.隧道与地下工程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4.隧道与地下工程施工的安全注意事项教学准备•课件制作完成•相关教材或资料•黑板、白板及相应的书写工具•示例图片或视频教学目标•了解隧道与地下工程的定义与分类•掌握隧道与地下工程施工的基本过程•认识和解决隧道与地下工程施工中的常见问题•熟悉隧道与地下工程施工的安全注意事项设计说明本课程主要通过理论讲解与实例演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以确保学生对隧道与地下工程施工的理解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
《隧道工程》讲义第2章隧道结构及设计

(5)洞口线路宜与等高线正交。使隧道正面进人山体, 洞口结构物不致受到偏侧压力。 (6)当线路位于有可能被水淹没的河滩或水库回水影 响范围以内时,隧道洞口标高应高出洪水位加波浪高 度,以防洪水灌人隧道。 (7)为了确保洞口的稳定和安全,边坡及仰坡均不宜 开挖过高。
BA
沟底附近洞口平面位置示意图
a) 正交洞门
一般把纵坡保持在2%以下比较好,超过2%时有害物 质的排出量迅速增加,因此纵坡大于3% 是不可取的。 对于不存在通风问题的隧道,可按普通公路设置纵坡。
(a)单面坡
(b)人字坡 坡道型式示意图
对于铁路隧道,隧道内线路的最大允许坡度要在明 线最大限制坡度上乘以一个折减系数m,其原因如下: (1)列车车轮与钢轨踏面间的粘着系数降低——机车 的牵引能力有时是由车轮与轨面之间的粘着力来控制 的。 (2)洞内空气阻力增大——列车在隧道内行驶,其作 用犹如一个活塞,洞内空气将像活塞那样给前进的列 车以空气阻力,使列车的阻力加大。
总之,隧道洞口位置的选择,应根据地形、 地质条件,考虑边坡、仰坡的稳定,结合洞外 有关工程及施工难易程度,本着“早进晚出” 的指导思想,全面综合地分析确定。
2.2几何设计 2.2.1平面设计
隧道平面:是指隧道中心线在平面上的投影。 这个线状的投影是由直线段和曲线段组成的,其
中曲线段又可由缓和曲线和圆曲线组成。
1.2隧道勘测 1.2.1初步勘测
初步勘测是初步设计阶段的勘察测量。外业要完 成导线测量、水准点设立、线路地形测量和相应的钻 探、物探等工作。有以下主要任务:
(1)经济与交通的调查 (2)路线方案的选择 (3)线路局部方案的选择 (4)隧道方案的比选
(5)隧道附属建筑设计方案的选择。 (6)隧道小区域的气象条件调查。 (7)隧道供电源的选择和供电点的布设。 (8)隧道线路的给、排水方案选择。 (9)施预调查。 (10)有关协议或谈话纪要。
隧道工程课程设计PPT课件

第一章 设计资料和任务
第一节 设计资料
第二节 设计任务和要求第二章 Nhomakorabea道洞门设计
第一节 隧道建筑限界
第二节 隧道内轮廓确定
第三节 隧道进出口位置确定
第四节隧道洞门结构设计
第三章 隧道总体设计
第四章 隧道支护结构及施工方法设计
第一节 支护结构设计
第二节 施工方法
3
3 设计参考图
建筑限界
4
隧道内轮廓
隧道工程课程设计
1
1 任务、要求及应提交的文件
确定隧道进、出口洞门位置,绘制隧道进、 出口边坡及仰坡开挖线;(隧道洞口平面图)
隧道洞门设计;(洞门立面图和剖面图) 隧道总体设计;(隧道纵断面图) 隧道支护结构和施工方法设计(支护结构图,
开挖方法图) 设计说明书
2
2 设计说明书提纲(建议)
5
隧道洞口平面图
6
隧道洞门立面图
7
隧道洞门平面图
8
隧道纵断面图
9
隧道支护结构设计图
10
隧道开挖方法设计图
11
12
隧道工程课件2-3第一章隧道勘测及隧道位置的选择

1981年11月开工,1989年12月建成。
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隧道勘测及隧道位置的选择 - -1.2隧道位置的选择
(一)按地形条件选择
工程实例2-大瑶山隧道
隧道勘测及隧道位置的选择 - -1.2隧道位置的选择
一、按地形条件和地质条件
(一)按地形条件选择
1.高程障碍
遇到高山 怎么办?
绕行方案 — 当附近地形开阔,山坡地带宽敞时,克服高程障碍
的一个比较简易的办法是避开前方的山峰,迂回绕行而过。
深堑方案 — 当地形比较开阔,有山谷台地可资展线时,就可以
尽量地把线路展长,坡度用足以争取把线路标高抬起到可能的高度。 然后把高程尚有不足之处,在山顶部位开凿深路堑通过。
隧道位置选择的重要性 选择合理的隧道位置 是选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系施工难易、工期长短、造价大小、运营安全和运输效率
选择隧道位置时考虑的主要因素
(1)社会条件:政治、经济、国防、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自然条件: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形、地貌等。
主导因素: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因为它往往控制着线路方案的取舍和
(二)按地质条件选择
1.单斜构造与隧道位置的选择
直立岩层 — 隧道通过直立岩层时,
其中线宜垂直于岩层的走向穿过。
若隧道轴线与岩层走向一致,在隧道
开挖过程中,易产生坍塌,甚至会导致 大的坍塌力,致使地面形成“天窗”
隧道勘测及隧道位置的选择 - -1.2隧道位置的选择
2.褶皱构造与隧道位置的选择
典型褶皱
隧道勘测及隧道位置的选择 - -1.2隧道位置的选择
滑坡地区
隧道勘测及隧道位置的选择 - -1.2隧道位置的选择
隧道线路及断面设计及识读—隧道纵断面设计(隧道施工课件)

2.两个关系:曲线半径与视距的关系 超高与隧道断面关系
明暗变化 3.半径不宜小于不设超高的最小曲线半径,并符合视距要求
4.根据停车视距换算不加宽的最小曲线半径。
5.洞口应采用大半径曲线的引线与隧道衔接。
进隧道由明到暗
6.设置曲线有利于司机的“亮适应”。
出隧道由暗到明
隧道平纵断面设计
主要内容
1隧道平面设计
曲线上隧道缺点
曲线隧道设计要点
公路隧道平面线形设计要点
2隧道纵断面设计
坡道形式 坡度大小 坡段长度 坡段间的衔接
设计要素
公路隧道纵断面线形
公路隧道引线的平、纵断面线形
隧道平纵断面设计 - -2隧道纵断面设计
一、纵断面设计要素
1.坡道形式 两种:人字坡和单面坡
隧道平纵断面设计 - -2隧道纵断面设计
二、公路隧道纵断面线形
坡度以不妨碍排水的缓坡为宜 变坡点设足够的竖曲线 一般纵坡:
2%以下 ,大于3%不可取,规范:一般取3%。 在施工时需要设置不小于0.3%的纵坡(排水)
隧道平纵断面设计 - -2隧道纵断面设计
三、公路隧道引线的平、纵断面线形
应当保证有足够的视距和行车安全,尤其在进口一侧,需要在
(3)明线曲线Βιβλιοθήκη 量坡度i允= i限- i曲
?克服曲线阻力
i允-设计中允许采用的最大坡度 i限-按照线路等级规定的限制最大坡度 i曲-曲线阻力折算的坡度折减量
(4)隧道内坡度折减(>400m)
i允=m i限- i曲
(1)湿度大,轮轨粘着系数低 (2)隧道内空气阻力增大
隧道平纵断面设计 - -2隧道纵断面设计
埋深专题方案比选与隧道线路设计

第二章埋深方案比选与隧道线路设计2.1线路特点分析本次设计为长沙地铁5号线东郡站至万家丽广场站区间隧道及万家丽广场车站旳设计。
线路里程YAK30+006.05至YAK31+005.54,全长999.49米。
均为地下线,该段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各地层起伏不定,交错复杂,地下水量丰富,全线土质较软,以泥质土,黏土,粉砂为主。
2.2线路埋深及纵断面设计方案地下铁道埋深根据其到地表旳距离,可分为深埋和浅埋两种类型。
一般觉得埋深不小于20m时为深埋,埋深不不小于20m 时为浅埋(一般指轨顶面到地面旳距离)。
决定地铁埋置深度方案时,要考虑基建投资,地质条件,地下管线旳埋深,防护规定等因素。
深埋地铁一般采用矿山法和盾构法,浅埋则常用明挖法,特殊状况下也可采用暗挖。
至于浅埋和深埋又各自有自己旳优势与略势,因此最后方案旳拟定还是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浅埋地铁区间隧道衬砌顶部至地面应不不不小于2m,车站前厅顶部要有1-1.5m 旳回填土。
正线旳最大坡度不适宜不小于30‰,困难地段可采用35‰,车站旳埋深是线路旳标高控制点,一方面根据最小覆土层厚度及车站高度定下车站埋深,接下来在不超过最大坡度旳状况下,进行拉坡设计,同步还要考虑到隧道穿越地层旳状况,尽量使隧道在单一旳地层中,为满足此条件,可以上下调节车站位置,以满足规定,但同步也应当把握住这一条件:车站尽量埋得浅些,以便施工与运营。
在满足设计规范和技术原则旳前提下,也应当争取减少工程造价和运营成本,因此线路纵断面设计应按“高站位,低区间,尽量采用节能坡度”原则。
本区段两端由于均为换乘站,车站3层高度达19米,因此在考虑上最小覆土层厚度后来,埋深不小于20米,因此是深埋,而明挖法旳填土深度一般不不小于10米,因此本区段不考虑明挖法。
除去明挖法,尚有盾构法和矿山法。
因此接下来我用这两种措施设计了三种方案进行比选。
由于是深埋,并且在距离地表15米一下旳土层均为中风化泥质粉砂岩,也就是说,在当我以埋深最小旳方案设立车站后,若以车站第三层为本线该区段换乘站,其区间隧道基本都在中风化泥质粉砂层内,换言之,从继续加大车站埋深这个角度来考虑不同旳方案是没有什么太大意义旳。
隧道线路及断面设计PPT课件

•
隧道位置与线路互为相关:
• (1)一般中、短隧道,原则上服从线路走向,但可根据 具体地质、地形等作小幅调整;
• (2)长大隧道,工程规模大、投资高、工期长、技术上 也有一定困难、属于重点控制工程,线路服从于隧道最优 方案。
•
隧道具体位置的选择与当地的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
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工程难易程度、投资数额、工期
• 两座平行隧道在施工时,由于爆破,存在 相互影响,故采用常规钻爆作业时,应保证最 小安全距离,或设计为连拱隧道,或小净距隧 道,或者混合型(如分岔式隧道、或者小净距 隧道+分离式独立双洞隧道的长大隧道)。
15
表1 分离式独立双洞间的最小净距
围岩类别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净距(m) 1.0B 1.5B 2.0B 2.5B 3.5B 4.0B
短隧道
小净距隧道
3m~1.5B 2B+(3m~1.5B)
较小 中等 1~1.5t 1.1M 中等 <10~20cm/s
山区狭窄地带可降低边坡
短隧道或围岩条件较好的 中长隧道、或者长大隧 道的局部地段20
2、地形条件对隧道位置的影响
• 就地形条件而言,山岭隧道可分为越岭隧道 和河谷傍山隧道两大类。
• 1)、越岭隧道 • 当交通路线需要从一个水系过渡到另一个水
系时,必须跨越高程很大的分水岭,这段线 路称之为越岭线。选择越岭隧道的位置主要 以选择垭口和确定隧道高程两大因素为依据。
21
1.选择垭口
• 当线路跨越分水岭时,分水 岭的山脊上总会有高程低处, 称之为垭口。
16
连拱隧道
17
京承高速公路塔沟双连拱隧道
18
连拱隧道、小净距隧道
• 连拱隧道: • 接线困难时出现的一种特殊结构形式。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埋深方案比选与隧道线路设计2.1线路特点分析本次设计为长沙地铁5号线东郡站至万家丽广场站区间隧道及万家丽广场车站的设计。
线路里程YAK30+006.05至YAK31+005.54,全长999.49米。
均为地下线,该段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各地层起伏不定,交错复杂,地下水量丰富,全线土质较软,以泥质土,黏土,粉砂为主。
2.2线路埋深及纵断面设计方案地下铁道埋深根据其到地表的距离,可分为深埋和浅埋两种类型。
一般认为埋深大于20m时为深埋,埋深小于20m 时为浅埋(通常指轨顶面到地面的距离)。
决定地铁埋置深度方案时,要考虑基建投资,地质条件,地下管线的埋深,防护要求等因素。
深埋地铁一般采用矿山法和盾构法,浅埋则常用明挖法,特殊情况下也可采用暗挖。
至于浅埋和深埋又各自有自己的优势与略势,所以最后方案的确定还是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浅埋地铁区间隧道衬砌顶部至地面应不小于2m,车站前厅顶部要有1-1.5m 的回填土。
正线的最大坡度不宜大于30‰,困难地段可采用35‰,车站的埋深是线路的标高控制点,首先根据最小覆土层厚度及车站高度定下车站埋深,接下来在不超过最大坡度的情况下,进行拉坡设计,同时还要考虑到隧道穿越地层的情况,尽可能使隧道在单一的地层中,为满足此条件,可以上下调整车站位置,以满足要求,但同时也应该把握住这一条件:车站尽量埋得浅些,方便施工与运营。
在满足设计规范和技术标准的前提下,也应该争取降低工程造价和运营成本,所以线路纵断面设计应按“高站位,低区间,尽量采用节能坡度”原则。
本区段两端由于均为换乘站,车站3层高度达19米,所以在考虑上最小覆土层厚度以后,埋深大于20米,所以是深埋,而明挖法的填土深度一般小于10米,所以本区段不考虑明挖法。
除去明挖法,还有盾构法和矿山法。
所以接下来我用这两种方法设计了三种方案进行比选。
由于是深埋,而且在距离地表15米一下的土层均为中风化泥质粉砂岩,也就是说,在当我以埋深最小的方案设置车站后,若以车站第三层为本线该区段换乘站,其区间隧道基本都在中风化泥质粉砂层内,换言之,从继续加大车站埋深这个角度来考虑不同的方案是没有什么太大意义的。
所以我的东郡站车站只考虑了一种埋深,而万家丽广场站由于是与正在运营的2号线换乘的,所以车站的埋深也是确定好了的,下面我就对自己的三种方案进行介绍:2.2.1 方案一:东郡站由于车站位置由于以上所述原因加大埋深来考虑不同方案,没有什么意义,所以我从换乘站的位置这个角度进行考虑。
我先是以车站第二层作为本区段换乘站进行考虑,区间隧道采用矿山法施工。
由于东郡站与万家丽广场站均为交通繁忙地段,所以我采用盖挖法进行车站的施工,以减少对于交通的阻碍。
区间隧道为马蹄形结构,车站结构为矩形框架结构。
隧道平均埋深超过10米。
由于隧道经过土层较为复杂,所以选用对地质条件适应性更好的矿山法,而非盾构法。
另外,采用矿山法施工,当区间隧道位于地下水位以下,在这种无胶结、稳定性差的砂卵石层中施工,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开挖过程中围岩坍塌并控制地面沉降,确保施工安全及减小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东郡站车站的最小覆土层厚度为1.5米,万家丽广场站为2.5米。
隧道的平均最小覆土层厚度为15米。
从东郡站出发,以19‰的坡度下坡,580后,再以15‰的坡度向上爬升215米,连接至万家丽广场站。
且该线路符合节能坡的要求。
轨面最低设计标高为8.23米,最小坡段长度215米。
方案一 前后坡度差 17.1 34.1 17 竖曲线半径SH R3000 5000 3000 切线长2000.i R T SH SH ∆= 25.6585.25 25.5 竖曲线长T K SH 2= 51.3170.5 51 外矢距E0.110 0.727 0.1082.2.2 方案二:该方案东郡站至万家丽广场站区间隧道采用盾构法施工。
两端车站采用盖挖法施工,减少对交通的影响。
区间隧道采用管片拼装的圆形结构,车站结构为矩形框架结构。
隧道埋置深度属于深埋,满足盾构埋深要求和线路纵坡技术标准。
且盾构法有掘进速度快,其推进、出土、拼装衬砌等全过程可实现自动化作业,施工劳动强度低,不影响地面交通与设施,同时不影响地下管线等设施,施工中不受季节、风雨等气候条件影响,施工中没有噪音和扰动,在松软含水地层中修建埋深较大的长隧道往往具有技术和经济方面的优越性的特点。
又由于本区段地下水丰富,对于该法的防水作业要求较高。
且该方案采用了节能坡的设计,使区间隧道位于低位,车站位于高位,可以降低地铁车辆的运营能耗,对节约运营成本有利。
方案二前后坡度差5.4 12.54 7.14 竖曲线半径SH R3000 5000 3000 切线长2000.i R T SH SH ∆= 8.1 31.35 10.71 竖曲线长T K SH 2=16.2 62.7 21.42 外矢距E 0.0109 0.0983 0.0191东郡站车站的最小覆土层厚度为1.5米,万家丽广场站为2.5米。
隧道的平均最小覆土层厚度为15米。
从东郡站出发,以7‰的坡度下坡,394米后,再以5‰的坡度向上爬升401米,连接至万家丽广场站。
且该线路符合节能坡的要求。
轨面最低设计标高为9.4米,最小坡段长度394米。
2.2.3 方案三:该方案与方案一一样,均是以第二层作为换乘站,不同的是坡的形式。
隧道的开挖也是采用矿山法,此种坡度的设计也使得开挖过程中避免了许多复杂的地层环境减小了施工的难度,提高施工的安全性。
东郡站车站的最小覆土层厚度为1.5米,万家丽广场站为2.5米。
隧道的平均最小覆土层厚度为10.8米.从东郡站出发,以10‰的坡度下坡与万家丽广场站相接,轨面最低设计标高为11.18米。
方案三前后坡度差7.87 7.87 竖曲线半径SH R3000 3000 切线长2000.i R T SH SH ∆= 11.80511.805 竖曲线长T K SH 2= 23.6123.61 外矢距E0.0232 0.02322.3 埋深方案比选:最终埋深方案的选择受到多种条件的制约,除考虑工法本身的优缺点外,更多好要考虑周围环境是否适合,施工难易程度以及造价等等因素。
方案二为盾构法,与另两种方案的矿山法相比,盾构有他自己的优势,如不影响地面交通,它产生的震动,躁声等环境污染小,不受气候条件影响,便于施工管理等。
但是由于矿山法是在隧道建设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方法,它的技术的成熟性,多样性是盾构法明显不能比的;而且虽然说是建设城市地铁,不得不考虑对于地表的影响,但是由于本区段的地质条件为Ⅴ级围岩,土层较为软弱,可以采取弱爆破以及通过掘进机等方法进行开挖,对于地表的影响可以说是非常小的,且矿山法对于不同地层的适应能力强,又盾构法对于盾构机的尺寸也有着要求,盾构购置费昂贵,同时老师也鼓励我尝试矿山法,所以,本区段不考虑盾构法。
方案三与方案一都是采用的矿山法。
方案三的优势在于施工比方案一要简单,因为方案三的区间隧道在施工设计与施工过程中不需要考虑竖曲线,直接以10‰的坡度将两车站相连,便于施工;而方案一的优势在于设置了节能坡,对于后期运营来说,能过大大降低能耗。
而就现在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样很显然更加的不错。
所以方案三不采用。
综上,最后采用方案一,即设置了节能坡的矿山法。
第三章地铁区间隧道结构设计3.1 地下铁道线路上部建筑地下铁道线路上部建筑由钢轨、联接零件、道床、轨枕、防爬设备及道岔组成。
地铁的特点是行车密度大,维修养护时间少,而且完全是客车,这就需要使用既能保证行车舒适度,又能尽量减少维修工作量的线路上部建筑。
3.1.1 钢轨钢轨是轨道的主要部件,应当具有足够的刚度,一定的韧性,足够的硬度,其顶面应具有一定的粗糙度,且要制造容易造价合理,经久耐用。
(1)钢轨选型综合国内外地铁钢轨类型和长沙轨道交通的实际情况,选用60kg/m 的钢轨。
(2)钢轨铺设地下铁道内不受阳光照射,温度变化小,宜采用无缝线路铺设。
无缝线路按换铺法进行施工,长轨条的焊接采用基地焊接与工地焊接相结合的施工方式。
基地焊采用接触焊,轨节长度为125m,工地焊采用铝热焊或移动式气压焊。
3.1.2 扣件地下铁道的钢轨扣件有刚性及弹性两种,国内外用的多为弹性扣件。
整体道床上宜采用全弹性分开式扣件,这类扣件在垂直和横向均具有良好的弹性,比较适合整体式道床。
如DTⅢ型扣件。
3.1.3 道床道床一般有碎石道床和整体倒床两种,本次我选用的为整体道床。
整体道床具有道床整体性好,坚固稳定、耐久,轨道建筑高度小,有利于减少隧道净空,节省投资,轨道维修量小,维修时间短等优点,所以地铁隧道内宜采用整体道床。
整体道床的类型很多,随着轨枕方式的不同,有短轨枕式整体道床、长枕式整体道床、纵向浮置板式整体道床、无枕式整体道床等。
结合本区段的实际情况,本设计区间采用长轨枕式整体道床,这种道床适用于软土地基隧道,可以采用轨排法施工,进度快,施工精度亦容易得到保证。
图3-1 长枕轨式整体道床断面图(单位:mm)3.1.4 道岔人民路站至城南路站区间采用9 号单开道岔。
3.2 地下铁道区间隧道限界与净空区间隧道结构内部应有足够的空间,除了提供列车运行的空间外,还应能合理布置线路上部建筑,通信信号设备和各种必要的管线设施。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在设计隧道净空横断面尺寸时,应严格按照隧道建筑限界进行。
具体来说,确定隧道建筑限界的主要因素是车辆限界、设备限界、接触轨或接触网限界。
本设计线路采用B2型接触网授电车辆,每列车按6 辆编组,最高时速80km/h。
B2型车车辆长度为19m,车辆高度为3.8米,最大宽度为28m,车辆定距12.6m,车辆限界及设备限界详细参数参照《地铁设计规范》附录D。
本区间为矿山法法施工的马蹄形隧道。
本区段为直线,所以不考虑曲线加宽。
限界与净空:3.3 衬砌结构类型与设计本区段采用复合式衬砌,衬砌分为内外两层,外层(与围岩接触)为锚喷支护,内层为钢筋混凝土衬砌。
两层之间可设防水层。
复合式衬砌具有支护及时、能有效抑制围岩变形、充分发挥围岩自承能力、能适应隧道建成后衬砌受力状态变化等显著优点,故在地铁中广为采用。
马蹄形隧道为暗挖施工,从稳定围岩角度考虑,两条单跨隧道比双跨隧道更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