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文化的十大常见差异

合集下载

英汉十大差异

英汉十大差异

have ever felt. 译文 每次看病的诊断似乎都和我所有的感觉 完全相符。 • It is a good plan to imagine an argument with a person having different bias. 译文 想象与持不同偏见的人进行辩论,是一 个很好的办法。
• It may be… a low-lying arid stretch with miles of white sandy beach, and no sign of people, very bleached and barren. 译文 那可能是……低洼、连绵数英里、人迹
罕至、荒茫贫瘠的白色干沙漠。
8. 英语重短语;汉语轻短语 • But with the world steel industry deep in the
doldrums, who need iron ore carriers? 译文 世界钢铁工业很不景气,谁还需要这些 矿砂船呢? • I have never met a person so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as my husband. 译文 我从未遇见过像我丈夫这么难以理解的 人。
• You must stand up for your friend 译文 你得支持你的朋友 • To be kind to the enemy is to be cruel to the people. 译文 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人民的残忍。 • Mary is considering changing her job. 译文 玛丽正在考虑调换工作。 9. 英语重时体;汉语轻时体 • He is always thinking of how he could do more for the people. 译文 他总是考虑如何为人民做更多的事。 • He is constantly leaving his things about. 译文 他老是乱放东西

中英文化十大不同

中英文化十大不同

中英文化十大不同在开放的现代社会,跨文化的言语交际显得愈发重要,已经成为现代交际中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

交际中的文化不同到处可见,言语环境中的文化因素受到普遍重视。

下面是英汉文化中十大常见不同。

一、回答提问中国人对他人的问话,老是以确信或否定对方的话来确信誉“对”或“不对”。

如:“我想你不到20岁,对吗?”“是的,我不到20岁。

”(“不,我已经30岁了。

”)英语中,对他人的问话,老是依据事实结果的确信或否定用“Yes”或“No”。

如:"You're not a student, are you?""Yes,I am. "("No, I am not. ")二、亲属称呼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人为一个称呼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却轻忽配偶两边因性别不同而显现的称呼不同。

显得男女平等。

如:英文“grandparents, grandfather,grandmother”,而中文“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再如,父母同辈中的称呼:英文“uncle”和“aunt”,而中文“伯伯、叔叔、舅舅等,姑妈、姨妈等”。

还有,英文中的表示下辈的“nephew和niece”是不分侄甥的,表示同辈的“cousin”不分堂表、性别。

3、考虑问题的主体中国人喜爱以对方为中心,考虑对方的情感。

比如:你想买什么?您想借什么书?而英语中,往往从自身的角度动身。

如:Can I help you?What can I do for you?4、问候用语中国人打招呼,一样都以对方处境或动向为试探方向。

您去哪里?您是上班仍是下班?而西方人往往以为这些纯属个人私事,不能随意问。

因此他们见面打招呼老是说:Hi/Hello!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How are you?It's a lovely day, isn't it?五、面对恭维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谦虚谨慎,对他人的恭维和夸奖应是推辞。

英汉最常见的十大文化差异综述

英汉最常见的十大文化差异综述

在开放的现代社会,跨文化的言语交际显得愈发重要,已经成为现代交际中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

交际中的文化差异随处可见,言语环境中的文化因素受到普遍重视。

下面是英汉文化中十大常见差异。

1.回答提问中国人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以肯定或否定对方的话来确定用“对”或者“不对”。

如:“我想你不到20岁,对吗?”“是的,我不到20岁。

”(“不,我已经30岁了。

”)英语中,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依据事实结果的肯定或否定用“Yes”或者“No”。

如:“You're not a student,are you?”“Yes,I am.”(“No,I am not.”)2.亲属称谓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却忽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

显得男女平等。

如:英文“grandparents,grandfather,grandmother”,而中文“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再如,父母同辈中的称谓:英文“uncle”和“aunt”,而中文“伯伯、叔叔、舅舅等,姑妈、姨妈等”。

还有,英文中的表示下辈的“nephew和 niece”是不分侄甥的,表示同辈的“cousin”不分堂表、性别。

3.考虑问题的主体中国人喜欢以对方为中心,考虑对方的情感。

比如:你想买什么?您想借什么书?而英语中,往往从自身的角度出发。

如:Can I help you?What can I do for you?4.问候用语中国人打招呼,一般都以对方处境或动向为思维出发点。

如:您去哪里?您是上班还是下班?而西方人往往认为这些纯属个人私事,不能随便问。

所以他们见面打招呼总是说:Hi/Hello!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How are you?It's a lovely day,isn't it?5.面对恭维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谦虚谨慎,对别人的恭维和夸奖应是推辞。

中英文化十大差异

中英文化十大差异

中英文化十大差异在开放的现代社会,跨文化的言语交际显得愈发重要,已经成为现代交际中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

交际中的文化差异随处可见,言语环境中的文化因素受到普遍重视。

下面是英汉文化中十大常见差异。

1、回答提问中国人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以肯定或否定对方的话来确定用“对”或者“不对”。

如:“我想你不到20岁,对吗?”“是的,我不到20岁。

”(“不,我已经30岁了。

”)英语中,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依据事实结果的肯定或否定用“Yes”或者“No”。

如:"You're not a student, are you?""Yes,I am. "("No, I am not. ")2、亲属称谓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却忽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

显得男女平等。

如:英文“grandparents, grandfather,grandmother”,而中文“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再如,父母同辈中的称谓:英文“uncle”和“aunt”,而中文“伯伯、叔叔、舅舅等,姑妈、姨妈等”。

还有,英文中的表示下辈的“nephew和niece”是不分侄甥的,表示同辈的“cousin”不分堂表、性别。

3、考虑问题的主体中国人喜欢以对方为中心,考虑对方的情感。

比如:你想买什么?您想借什么书?而英语中,往往从自身的角度出发。

如:Can I help you?What can I do for you?4、问候用语中国人打招呼,一般都以对方处境或动向为思考方向。

您去哪里?您是上班还是下班?而西方人往往认为这些纯属个人私事,不能随便问。

所以他们见面打招呼总是说:Hi/Hello!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How are you?It's a lovely day, isn't it?"Could I speak to Tom please?""Is that Mary speaking?"西方人一接到电话一般都先报自己的号码或者工作单位的名称。

学英语须知的10大英汉差异

学英语须知的10大英汉差异

实用!学英语须知的10大英汉差异不少学英语的小伙伴总会苦恼于自己说出来的“中式英语”,有时还会陷入交谈的时候别人好像听不懂,或者产生误会的尴尬境地。

想要避免这样的情况,除了要多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之外,还要了解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差异,这样才能脱离语言外壳,更接近目的语的表达习惯,让对方觉得你是在“说人话”。

英汉的10大差异01英语重形合(hypotaxis)汉语重意合(parataxis)美国翻译理论家Eugene A. Nida功不可没,在其Translating Meanings (1983 )一书中,他说明了英汉这一差异:就汉语和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对比。

所谓形合,即表示句内种种逻辑关系,须用连接词,如if, although, because, when, in order that, so及so that等词明确地表达出来。

缺少了此类连接词,或者逻辑标记,如:It is late, I must leave. - It is late之前,缺少了because,如此英语表达,native speakers一般不说。

所谓意合,顾名思义,无须所谓的逻辑标记,句子靠意思,就能“捏”在一起,为听者或读者所接受。

如上句的对应汉语说法:迟了,我得走了。

大家可以看看下面这两句话英汉间的差异:①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The monks may run away, but the temple cannot run away with them.②一个英国人,不会说中国话,有一次在中国旅行。

An Englishman who could not speak Chinese was once traveling in China.以上2句,讲究形合的英句中的but, who皆不可省略。

汉句则干净利落,无须所谓的“逻辑标记”。

02英语:前重心;汉语:后重心结论、断言、结果以及事实,应该成为句子的“重心”,但就“重心”位置而言,“英前汉后”。

英汉文化的十大常见差异

英汉文化的十大常见差异

<meta charset="utf-8"/><h1 align="center">英汉文化的十大常见差异</h1><div class="content"><p>英汉文化的十大常见差异</p><p> 在开放的现代社会,跨文化的言语交际显得愈发重要,已经成为现代交际中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

交际中的文化差异随处可见,言语环境中的文化因素受到普遍重视。

下面是英汉文化中十大常见差异。

</p><h2> 英汉文化的十大常见差异篇1</h2><p> 1.回答提问中国人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以肯定或否定对方的话来确定用“对”或者“不对”。

如:“我想你不到20岁,对吗?” “是的,我不到20岁。

” (“不,我已经30岁了。

”)英语中,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依据事实结果的肯定或否定用“Yes”或者“No”。

如:“Y oure not a student,are you?” “Yes,I am.” (“No,I am not.”)</p><p> 2.亲属称谓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却忽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

显得男女平等。

如:英文“grandparents,grandfather,grandmother”,而中文“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再如,父母同辈中的称谓:英文“uncle”和“aunt”,而中文“伯伯、叔叔、舅舅等,姑妈、姨妈等”。

还有,英文中的表示下辈的“nephew和niece”是不分侄甥的,表示同辈的“cousin”不分堂表、性别。

</p><p> 3.考虑问题的主体中国人喜欢以对方为中心,考虑对方的情感。

比如:你想买什么?您想借什么书?而英语中,往往从自身的角度出发。

英汉语言十大差异

英汉语言十大差异

英汉语言十大差异中英文不同于是一个比较常见的话题,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不仅体现在词汇、语法、句式、口音等方面,还有很多其他的微小的变化。

以下是英汉语言的十大差异。

一、语序不同中文有固定的主谓宾语的语序,而英文却可以根据需要变换其语序。

例如:•中文:我吃苹果。

•英文:I eat an apple. 或 An apple I eat.在英文中,形容词通常放在名词前面,而在中文中则是后面。

二、冠词英文有定冠词(the)和不定冠词(a/an),而中文则没有冠词。

例如:•英文:The cat is playing with a ball.•中文:猫正在玩球。

三、动词变化英文的动词变化比较复杂,包括时态、语态、人称等方面的变化。

而中文的动词则没有这么多的变化。

例如:•英文:I am eating.•中文:我正在吃。

四、数词英文的数词有单复数之分,而中文则没有。

例如:•英文:There are five cats.•中文:有五只猫。

五、名词性格英文的名词有可数和不可数之分,而中文的名词则没有这种区别。

例如:•英文:There is some water in the glass.•中文:杯子里有些水。

六、代词英文的代词种类较多,包括主、宾、物主等。

而中文的代词比较简单。

例如:•英文:He gave me his book.•中文:他把他的书给了我。

七、词汇用法两种语言的词汇用法也有所不同。

例如:•英文:He is interested in music.•中文:他对音乐很感兴趣。

八、语气两种语言的语气表达方式也有一些差异。

例如:•英文:Could you help me, please?•中文:请你能帮助我吗?九、拟声词中文的拟声词较多,而英文则相对较少。

例如:•中文:咕咚(水声)•英文:drip(滴水声)十、表达感情中文在表达感情时比较直白,而英文则更为委婉。

例如:•中文:我爱你。

•英文:I love you. 或者 I adore you.总的来说,中英文之间有很多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的不同特点。

英汉文化的十大常见差异

英汉文化的十大常见差异

英汉文化的十大常见差异英汉文化的十大常见差异在开放的现代社会,跨文化的言语交际显得愈发重要,已经成为现代交际中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

交际中的文化差异随处可见,言语环境中的文化因素受到普遍重视。

下面是英汉文化中十大常见差异。

1.回答提问中国人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以肯定或否定对方的话来确定用“对”或者“不对”。

如:“我想你不到20岁,对吗?”“是的,我不到20岁。

”(“不,我已经30岁了。

”)英语中,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依据事实结果的肯定或否定用“Yes”或者“No”。

如:“You'renotastudent,areyou?”“Yes,Iam.”(“No,Iamnot.”)2.亲属称谓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却忽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

显得男女平等。

如:英文“grandparents,grandfather,grandmother”,而中文“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再如,父母同辈中的称谓:英文“uncle”和“aunt”,而中文“伯伯、叔叔、舅舅等,姑妈、姨妈等”。

还有,英文中的表示下辈的“nephew和niece”是不分侄甥的,表示同辈的“cousin”不分堂表、性别。

3.考虑问题的主体中国人喜欢以对方为中心,考虑对方的情感。

比如:你想买什么?您想借什么书?而英语中,往往从自身的角度出发。

如:CanIhelpyou?WhatcanIdoforyou?4.问候用语中国人打招呼,一般都以对方处境或动向为思维出发点。

如:您去哪里?您是上班还是下班?而西方人往往认为这些纯属个人私事,不能随便问。

所以他们见面打招呼总是说:Hi/Hello!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Howareyou?It'salovelyday,isn'tit?5.面对恭维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谦虚谨慎,对别人的恭维和夸奖应是推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文化的十大常见差异
摘要:在开放的现代社会,跨文化的言语交际显得愈发重要,已经成为现代交际中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

交际中的文化差异随处可见,言语环境中的文化因素受到普遍重视。

下面是英汉文化中十大常见差异。

1. 回答提问
中国人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以肯定或否定对方的话来确定用“对”或者“不对”。

如:
“我想你不到20岁,对吗?”
“是的,我不到20岁。


“不,我已经30岁了。


英语中,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依据事实结果的肯定或否定用“Yes”或者“No”。

如:
"You're not a student, are you?"
"Yes,I am."
"No,I am not."
2. 亲属称谓
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却忽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

显得男女平等。

如:
英文grandparents, grandfather, grandmother, 而中文“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再如,父母同辈中的称谓,英文uncle和aunt, 而中文“伯伯、叔叔、舅舅等,姑妈、姨妈等”。

还有,英文中的表示下辈的nephew和niece是不分侄甥的,表示同辈的cousin不分堂表、性别。

3. 考虑问题的主体
中国人喜欢以对方为中心,考虑对方的情感。

比如:
你想买什么?
您想借什么书?
而英语中,往往从自身的角度出发。

如:
Can I help you?
What can I do for you?
4. 问候用语
中国人打招呼,一般都以对方处境或动向为思维出发点。

如:
您去哪里?
您是上班还是下班?
而西方人往往认为这些纯属个人私事,不能随便问。

所以他们见面打招呼总是说:
Hi/Hello!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
How are you?
It's a lovely day, isn't it?
5. 面对恭维
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谦虚谨慎,对别人的恭维和夸奖应是推辞。

如:
“您的英语讲得真好。


“哪里,哪里,一点也不行。


“菜做得很好吃。


“过奖,过奖,做得不好,请原谅。


西方人从来不过分谦虚,对恭维一般表示谢意,表现出一种自强自信的信念。

如:
"You can speak very good French."
"Thank you."
"It's a wonderful dish!"
"I am glad you like it."
所以,学生要注意当说英语的人称赞你时,千万不要回答
"No, I don't think so."这种回答在西方人看来是不礼貌的,甚至是虚伪的。

6. 电话用语
中国人打电话时的用语与平时讲话用语没有多少差异。

“喂,您好。

麻烦您叫一声王伟接电话。

”“我是张英,请问您是谁?”
英语中打电话与平时用语差别很大。

如:
"Hello,this is John speaking."
"Could I speak to Tom please?"
"Is that Mary speaking?"
西方人一接到电话一般都先报自己的号码或者工作单位的名称。

如:
"Hello, 52164768, this is Jim."
中国学生刚开始学英语会犯这样的错误:
"Hello, who are you please?"
7. 接受礼物
中国人收到礼物时,一般是放在一旁,确信客人走后,才迫不及待地拆开。

受礼时连声说:
“哎呀,还送礼物干什么?”
“真是不好意思啦。


“下不为例。


“让您破费了。


西方人收到礼物时,一般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
"Very beautiful! Wow!"
"What a wonderful gift it is!"
"Thank you for your present."
8. 称呼用语
中国人见面时喜欢问对方的年龄、收入、家庭等。

而西方人很反感别人问及这些私事。

西方人之间,如没有血缘关系,对男子统称呼"Mr.",对未婚女士统称"Miss",对已婚女士统称"Mrs."。

中国人重视家庭、亲情,认为血浓于水。

为了表示礼貌,对陌生人也要以亲属关系称呼。

如:
“大爷、大娘、大叔、大婶、大哥、大姐等”。

9. 体贴他人
在西方,向别人提供帮助、关心、同情等的方式和程度是根据接受方愿意接受的程度来定的;而中国人帮起忙来一般是热情洋溢,无微不至。

例如:一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看到一位老教授蹒跚过车水马龙的马路,出于同情心,他飞步上前挽住老人,要送他过去,但是他得到的却是怒目而视。

请看下面的对话:
Chinese student: Mr.White,you are so pale, are you sick? English teacher: Well...yes. I have got a bad cold for seve ral days.
Chinese student: Well, you should go to a clinic and see t he doctor as soon as possible.
English teacher: Er...what do you mean?
中国人建议患上感冒的人马上去看医生,表示真诚的关心。

而美国人对此不理解,会认为难道他的病有如此严重吗?因此,只要回答:
"I'm sorry to hear that."就够了。

10. 请客吃饭
中国人招待客人时,一般都准备了满桌美味佳肴,不断地劝客人享用,自己还谦虚:“没什么菜,吃顿便饭。

薄酒一杯,不成敬意。

”行动上多以主人为客人夹菜为礼。

西方人会对此大惑不解:明明这么多菜,却说没什么菜,这不是实事求是的行为。

而他们请客吃饭,菜肴特别简单,经常以数量不多的蔬菜为可口的上等菜,席间劝客仅仅说"Help yourself to some vegetables, please."吃喝由客人自便自定。

可见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不可忽视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倾向,要适时导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充实学习者的知识结构,提高认知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