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开国历史演义小说插图小考

合集下载

明代文学概说

明代文学概说

第一章明代文学概说一、明代的社会与文学概况明代建国以后,进一步巩固并发展了中央集权的统治,在思想文化上实行专制主义,大力提倡程朱理学,采用八股取士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就箝制了文人的思想,对文学的创作极为不利。

明代中叶,社会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

在政治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趋向尖锐、激化;在经济上,城市商业经济逐渐繁荣,市民阶层日益壮大;在思想上,前期的控制有所松动,启蒙思潮开始兴起,出现了王阳明的心学、王艮的泰州学派等与理学相抗衡,这些都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代末年,随着国事多艰,经世实学思潮抬头,部分作家又重新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开启了清代文学思潮的转变。

明代的文学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 明代前期文学,包括从太祖建国至宪宗成化年间的文学,是明代文学的停滞期。

此期的文学创作基本上沿袭元代文学的余绪,并为明代中期文学的突变作好了准备。

此期的著名作品几乎都集中在元明之际,主要成就体现在新兴的长篇小说和传统的诗文创作两个方面。

《三国志演义》与《水浒传》是划时代的作品,二者的崛起标志着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创作在它的初始阶段就达到了辉煌的高峰,它们分别成为历史演义小说和英雄传奇小说创作不可企及的楷模。

宋濂、刘基、高启等由元入明的诗文作家,也写出了一些揭露现实黑暗、反映民生疾苦的优秀作品,使明初文学取得令人注目的成就。

但此后的一百多年,文学创作在整体上出现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局面。

首先在诗文领域占统治地位的是以三杨为首的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台阁体”,继之而起雄踞文坛的是李东阳的茶陵派,追求格律声调,也保留有台阁体的痕迹。

在戏曲领域,是以朱权、朱有燉为代表的宫廷派杂剧作家以及以邱濬、邵璨为代表的宣扬忠孝节义的道德伦理剧创作。

在小说领域,文言小说较有特色,出现了瞿佑的《剪灯新话》与李昌祺的《剪灯余话》,白话小说则几乎一片空白。

2. 明代中期文学,包括从孝宗弘治元年至穆宗隆庆年间的文学,是明代文学的全面复苏与迅速发展期。

第二章 明代英雄传奇小说

第二章 明代英雄传奇小说

第十章明代英雄传奇小说第一节英雄小说与演义小说的区别最先注意英雄小说与演义小说的不同并加以区分的是郑振铎先生。

他认为英雄传奇小说与演义小说有三点不同:一是描绘英雄人物的传奇事迹,显示他们的武勇和力量,反映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寄托作者的情思;二是多撷取民间传说故事。

主要人物和事件,或有历史的影迹,但多为虚构,作家可以充分想象,随心所造,不受历史的拘束;三是多采用纪传体写法,人物多为草泽英雄,可真可幻,若实若虚,而其基本结构格式则是以某一个英雄人物或英雄群像为线索展开故事,铺排历史。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如果以此标准衡量,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作无疑是《水浒传》,而我们在演义小说一章中介绍的说岳系统、杨家府系统以及说唐系统的后半也可视为英雄传奇小说。

比如《杨家府演义》,描述杨业、杨延昭、杨宗保、杨文广、杨怀玉一门五代忠勇保宋的故事,歌颂了他们父死子继、夫亡妻承、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抗击辽和西夏的英雄报国精神。

但是杨业、杨延昭都是名将,是“正史”中有记载的真实人物,而杨业之妻杨氏(佘太君)、之孙杨文广(杨宗保、杨文广)、部将焦赞等也是实有其人的历史人物,因此写他们两代人的故事,明显具有演义小说的性质。

相反,杨宗保、杨文广、杨怀玉三代特别是杨门女将佘太君、穆桂英、杨宣娘等人的故事,乃根据南宋以来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杨家将故事加工而成(它以前,宋代有其故事流传,如南宋临安说话人即有说《杨令公》《五郎为僧》评话。

金院本中有《打王枢密爨》。

元明两代有许多杨家将故事的戏曲作品,如元杂剧有《昊天塔孟良盗骨》、《谢金吾诈拆清风楼》等。

另外有传为熊大木的讲史小说《北宋志传》)。

因此,又明显具有英雄传奇小说的特点。

除此之外,熊大木《英烈传》也具有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双重性质的特点。

小说从元顺帝荒淫失政起,叙至朱元璋建立明朝、分封诸子止。

除朱元璋外,小说着重写描写徐达、常遇春、刘基等一批“开国元勋”。

所叙故事大都本于史传及野史、笔记,侧重于历史事件和战争过程的一般描写,有明显的模仿《三国志演义》的痕迹。

《明代文学》课件

《明代文学》课件
诗歌
以高启、杨慎等为代表的“台阁体”和以李时中、辛幼安等为代 表的“豪放派”。
明代文学的特点与影响
01
明代文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了当时社会的 矛盾和斗争。
02
明代文学在思想、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对后世 产生了深远影响。
03
明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后世提 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REPORT
弘治、正德年间,诗歌风格逐渐转向 豪放、雄浑,代表诗人有李时中、文 徵明等。
明代诗歌的主要风格
清新自然
明代早期诗歌风格多以清新自然 为主,描写山水、田园等自然风 光,表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 往。
豪放雄浑
明代中期诗歌风格逐渐转向豪放 、雄浑,表现诗人对时代变迁、 社会现实的感慨和思考。
个性化、多样化
袁宏道
袁宏道是明代晚期的重要诗人,他 是“公安派”的代表人物,主张“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代表作品 有《雨后游六桥记》。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4
明代戏曲
明代戏曲的发展历程
01
02
03
早期
明初至明中叶,戏曲逐渐 从元杂剧的余韵中走出, 形成独立的艺术形式。
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明代文学在海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中外文化交 流的重要桥梁。通过明代文学作品,世界更好地了解
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当代对明代文学的研究与传承
当代对明代文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明代文学作品 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读,推动了明代文学研究的不断发展。
明朝时期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对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

明末闵齐伋《会真六幻》之《幻因·图》考

明末闵齐伋《会真六幻》之《幻因·图》考

明末闵齐伋《会真六幻》之《幻因图》考王宇【摘要】近年来,德国科隆大学“东亚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一套西厢记版画受到越来越多的瞩目,这套版画出自于明代末年闵齐伋刊刻的《会真六幻》.此时,中国古代戏曲、小说的插图,首次以侄版彩色套印的方式出现在世人的面前,而且与同时期刻印的画谱、笺谱相比,丝毫不逊色.作为版画艺术的一个特殊范式,对闵刻《会真六幻》版画的考证于明末木刻画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期刊名称】《艺术探索》【年(卷),期】2017(031)002【总页数】6页(P18-23)【关键词】闵齐伋;《会真六幻》;版画插图;侄版套印【作者】王宇【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120.9晚明的江南一带,图书的刊刻事业异常繁荣兴盛。

这期间所刊出的书籍,不仅种类繁多、刻印精美,更为重要的是,版画慢慢从文字的附属地位转向多彩套印的独立品种。

大众喜闻乐见的戏曲文学作品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出版家、画工和刻工,他们将戏曲舞台上转化而来的人物扮相和故事情景以插图的形式固化在书籍中。

“日本历史学家传田章(Denda Akira)曾统计了明代出版的六十多种不同版本的才子佳人曲作品《西厢记》,其中超过三十种收有插图。

巫鸿在引述其研究结果的同时,进一步指出,几乎三十多种插图版均出自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

”[1]36在这样一个时代,以刊刻多色套印批点本而著名的刻书家闵齐伋①《碑传集补·闵齐伋传》:“闵齐伋,字及武,号寓五,乌程人。

明诸生,不求进取,耽著述,批校《国语》、《国策》、《檀弓》、《孟子》等书,汇刻十种,士人能雠一字之讹者,即赠书全帙,展转傅较,悉成善本。

著有《六书通》,盛行于世。

”,出版了一部《会真六幻》西厢记,这套版画以明末发明的饾版套印技术、明末复兴的蝴蝶装帧形式,展现出了异于以往西厢记版画的全新图像。

范景中认为:“这些图把明代版画、笺谱和套印的成就结合起来,不论是在创意上,还是在设计上、印刷上,都达到了中国古代版画史上的高峰,以至我们可以不同意前贤以万历时期为中国版画史黄金时代的观点,而把这个时代再下降30年左右。

明清小说详解ppt课件

明清小说详解ppt课件

十娘怒沉百宝箱》等。
30
“二拍”书影(凌濛初)
“二拍”指《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明末凌濛初编著。
其中一些篇表现出了对当时封建社会的不满和揭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
新兴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
31
蒲松龄
1640~1715 字留仙 又字剑臣 别号柳泉居士 世称聊斋先生 山东淄川县蒲家庄人
《聊斋志异》书影
回答: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具有一种什么倾向?
这对《三国演义》的创作有何影响?
34
《三国演义》卷头词
35


36
著名的古代文言文短篇小说集,491篇,作者清代蒲松龄。小说为作者采
集民间的奇异传闻,加上自己的丰富想象,创作而成,其内容多为狐、鬼与
人间交往乃至真诚相爱的故事。
32
连环画《蒲松龄》
蒲松龄纪念馆
蒲松龄故居 山东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33 庄
学习测评
1.将以下三栏中的相关项用线条连接起来。
罗贯中
《红楼梦》
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
曹雪芹
《水浒传》
中国最优秀的古典小说
施耐庵
《西游记》
长篇历史小说
吴承恩
《三国演义》
2.阅读材料后,回答问题:
长篇英雄传奇小说
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转引他人的话说:街巷中,人
们听三这国故种事普,遍听的到刘社备会败性了,传大统家心就理不断地皱眉头,有 的制还约流着出眼作泪者。的创作,也表现出尊 尊刘贬曹 刘贬曹的倾向。
18
央视版动画片《西游记》剧照
《西游记》邮票 19
《红 楼 梦》
20
我国最优秀的古典小说
曹雪芹
1716~1764 名霑 字梦阮 号雪芹 芹圃 芹溪 祖籍河北省丰润县 满洲正白旗汉族包衣 清代小说家

浅谈明清时期的小说插图意识及其功能论文

浅谈明清时期的小说插图意识及其功能论文

浅谈明清时期的小说插图意识及其功能论文浅谈明清时期的小说插图意识及其功能论文从明代始,已有颇多文人学者对通俗小说的批评,主要形式有评点和序跋文。

但是,这些通俗小说中的大量插图,却没有引起文人学者的足够重视。

这也许是由于插图的文化身份——它位于雅与俗、艺术与实用的模糊境界上。

这可能造成了明清文人学者对于小说插图的轻视与忽略。

不过,在有些插图本小说的凡例或识语中,却出现了有关插图的批评,涉及到插图的审美价值、效用性和玩赏方式等。

由此可知,在明清时期,小说插图还是引起了文人学者一定程度的注意的。

小说版本卷首的凡例与识语一般用来介绍出版目的和书籍体系,是广告意识比较浓厚的文章,主要出自出版业者之手。

通过这些短短的文章,我们可以了解明清时期书坊版刻插图本小说的目的和当时读书阶层对于插图本的玩赏方式。

插图本小说凡例与识语所反映的明清时期的小说插图意识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图像对文字的补助作用,另一方面是插图本身具有的审美价值与玩赏功能。

一、插图的导读功能与效用万历十九年金陵仁寿堂周曰校刊本《三国演义》的封面识语说:“俾句读有圈点,难字有音注,地理有释义,典故有考证,缺略有增补,节目有全像。

”可见,插图的地位与圈点、音注、释义等文字补助要素的地位是同等的,书籍中增加插图的目的是为阅读能力不强、文化水平不高的读者提供解释。

这就是说,插图具有导读功能。

建安双峰堂余象斗的识语也表明了同样的情况。

万历二十二年建安双峰堂刊本《忠义水浒传评林》识语说:“《水浒》书坊间梓者纷纷,偏像者十余副,全像者只一家。

前像版字中差讹,其板像旧唯三槐堂一幅,省诗去词,不便观诵。

今双峰堂余子,改正增评。

有不便观览者芟之,有漏者删之,内有失韵诗词,欲削之恐观者言其省陋,皆记上层。

前后廿余卷,一画一句,并无差错。

士子买者,可认双峰堂为记。

”这里强调本书与其它书坊插图本的差异:有“全像”的,图像的“上层”还有诗词,“一画一句,并无差错”,让读者便于“观诵”。

5号字 明代文学试题与答案

5号字 明代文学试题与答案

明代文学试题:2437、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____________。

2438、从______《娇儿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可以看出三国故事唐代时已在民间流传。

2439、《东京梦华录》记载了________的专门艺人霍四九,说明三国故事在宋代进一步流传。

2440、元刊《全相平话五种》之一的______________是现存最早的讲三国故事的话本。

2441、《三国演义》现存最早的版本是________。

现在通行的《三国演义》是经过清代________修改定型的本子。

2442、现在通行的《三国演义》是经过清代________修改定型的本子。

2443、“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是对____________这部小说语言特色的概括。

2444、《三国演义》中着墨最多、倾注全力塑造的人物是______。

2445、南宋末年,画家龚开的__________________,初次完整地记录了宋江等三十六人的姓名和绰号。

2446、宋末元初的________________一书中有关水浒故事的部分,可以认为是说水浒故事的最早的话本。

2447、明末清初,金圣叹腰斩《水浒》,改成____回本,流传较广。

2448、《水浒传》中的“智多星”是____的绰号。

2449、“九纹龙”是《水浒传》中____的绰号。

2450、“浪里白条”是《水浒传》中____的绰号。

2451、《水浒传》中杨志的绰号是__________。

2452、在《西游记》的成书过程中,南宋出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已经大致具备了取经故事的轮廓。

2453、我哈缵一部长篇章回世情小说(或称人情小说)是_______________。

2454、《金瓶梅》是由《水浒传》中_________的故事演化而来。

2455、现存《金瓶梅》最早的版本是明万历年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56、《金瓶梅》这一书名中的“梅”是指_______。

第一讲 明代文学概况;明代小说的繁荣

第一讲 明代文学概况;明代小说的繁荣

第一讲明代文学概况(第四周1)绪论:综观明代文学,小说成就最高,戏曲次之,诗文相对衰微。

《三国志演义》可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高峰,《水浒传》则是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

《西游记》可说是神魔小说的楷模,《金瓶梅》在世情小说中揭露封建社会黑暗方面也是前无古人的。

明代的白话短篇小说,是宋、元话本的继续和发展,其成就也很高,代表作是“三言”、“二拍”。

戏曲中的《牡丹亭》以其独特的构思,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精神,影响深远。

所以,明代小说、戏曲的成就是极为辉煌的。

明代文学的演变发展,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大的阶段,从明初到正德年间是明代文学的前期,从嘉靖年间到明亡是明代文学的后期。

这两个阶段的文学有着显著的变化,表现着鲜明的时代特点。

这种变化和特点,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思潮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

【前期文学】明代前期文学的发展,有个曲折的过程。

除元、明之交产生了著名的长篇小说《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外,这时期没有产生成就较大的作品,只是到成化年间戏曲和民歌才有一些新的开拓。

【后期文学】从嘉靖以后,小说、戏曲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创作十分繁荣,不仅数量多,而且取材面也较广。

这是明代后期文学的一个显著特点。

明代后期的通俗形式的文学取得了重大成就。

长篇小说《金瓶梅》,短篇小说集“三言”和“二拍”,戏剧如汤显祖的《牡丹亭》等,都在各自领域中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这一时期“雅”、“俗”文学传统相互混融的现象,也比前一时期更为突出。

一、明代社会对文学的影响(一)前期沉寂的原因元明之际社会动荡,形成了一股人心思治、崇拜英雄的思潮,涌现了一批精神上比较解放而且富有时代使命感的文人,作品有阳刚之气,作家有忧患意识。

以《三国演义》、《水浒传》、南戏中兴、宋濂、刘基、高启诗文为代表。

但这种繁华很快就遭到阻扼和摧残。

1、明初,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把自秦汉以来的封建专制主义发展到顶峰。

朱元璋针对元代由于政治制度松懈思想统治的松懈所带来的社会变化,以强烈的手段建立了空前的独裁统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开国历史演义小说插图小考
发表时间:2018-06-06T11:45:01.593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4月下作者:马晨阳
[导读] 作为副文本的一种,插图研究为明代开国历史演义小说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和思路。

论文将通过梳理明代开国历史演义小说各版本中的插图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署名单位“黑龙江大学”,此论文为“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资金资助”,项目编号为YJSCX2017—102HLJU
摘要:作为副文本的一种,插图研究为明代开国历史演义小说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和思路。

论文将通过梳理明代开国历史演义小说各版本中的插图,重点分析插图的审美价值及其与作品文本的交互。

关键词:明代开国历史演义小说;插图研究;审美价值
1.插图的内容与流变
法国批评家热拉尔·热奈特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副文本概念,为文学作品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与新领域。

明代开国历史演义小说各版本作品中包含了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与文字一同构成了作品文本。

明代开国历史演义版本繁多,其中有插图的版本主要有四种,即:明刊六十回本《皇明英武传》,明刊六十回本《英烈志传》,清刊八十回本《英烈传》,赵景深校注本《英烈传》增附《明太祖功臣图》。

《皇明英武传》是最早带有插图的刻本,六十回八卷中共有插图41幅。

插图配有解说文字,能够表现书中的关键性情节,辅助阅读。

但就其艺术性来看,插图的画工较为粗糙,人物五官刻画不够精细,且刊印质量不高,造成插图多有模糊。

对人物形象的描绘较为粗糙,加之刊印质量不高,使得插图的艺术价值大打折扣。

在明代开国历史演义插图版本中,目前仅存一卷十五节的《英烈志传》是较为特别的,因其每版上半均为插图,共111幅,数量多。

艺术上,画工较为精细且插画内容均表现了作品关键情节,在插画中还配有说明性文字,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做出了概括。

图1 图2
与《皇明英武传》的插图相比,《英烈志传》的插图更为精细。

将表现同一情节的图1与图2对比,可以看出图1一人跪地,两人站立,图中三人表情几乎一致,没有区分性;《英烈志传》中的图2就很好地表现了“遇春大海争为先锋”这一主题,图画上一人端坐明堂,神色平淡中带有一丝笑意,显然是朱元璋,而堂下两名将领相背而立,却又四目相对,表情激动甚至愤怒,显然是争夺先锋的胡大海、常遇春二将。

由此可见,《英烈志传》的插图在细节上更为精致,着力于表现人物的外貌、神态、服饰等细节,在情节上依循作品,更为全面细致地还原了书中的场景、人物。

田藻校注本《英烈传》选用了清致和堂本的插图,每幅插图均为人像图,不再表现故事情节。

插图设置在书的开篇,形式为一页三人,共绣像24人,其中不仅有朱元璋、刘伯温等正面人物,在插图的后两页还对陈友谅、张士诚等反面人物进行了描绘。

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更为细腻,无论是人物的神态和各具特色的相貌,还是精心绘制、毫无雷同的衣物细节,较之《英烈志传》的插图又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赵景深、杜浩铭校注本《英烈传》选用了清代著名画工上官周的《明太祖功臣图》,作为其校注本的插图,一页四幅,共十页四十幅,艺术价值很高。

上官周将“画”之标准与像赞之“图”成功结合,读史求真,呈现出栩栩如生的明代开国历史人物群像。

值得注意的是,明刊本明代开国历史演义小说的插图为情节再现式插图,而清刊本的插图多为人物绣像式。

一方面是因为清代版画和刊印技术的发展使得对人物精细刻画的绣像式插画得以广泛推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读者的阅读趣味的倾向而导致的市场选择。

从明代开国历史演义小说插图的内容来看,插图表现的情节往往是文本中最具代表性的内容,或者是最具戏剧张力的情节。

受中国传统文化诗书画结合的影响,小说中的插图与题词结合紧密,并且密切贴合文本内容,插图、题词与小说文本三者相辅相成、相互诠释。

从明代开国历史演义小说的变迁与发展来看,小说插图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向精致、由表现情节向描摹人像变化的过程,体现出插图绘画工艺的发展和读者欣赏倾向的变迁。

2.插图的意义
从上述明代开国历史演义各版本插图中,我们可以了解明代开国历史演义小说插图的发展概况。

在通俗小说发展的历史上,插图的出现和普及也有着自身重要的意义。

首先,插图作为一种副文本,其主要的功能便是导读与辅助叙事,对文字内容进行丰富和扩充。

鲁迅曾提到“中国文字太难,只得用图画来济文字之穷”,可见插图能够补充文字表述所不能尽之处,可以帮助文化水平较低的下层读者通过图像形式更好地理解作品,这也是通俗小说中插图广泛存在的一个原因。

插图将关键情节直观地展现给读者,使读者可以省略逐字细读便能感受到情节的冲击力。

其次,插图能够促进作品的刊刻、传播。

随着明代图书出版产业的不断发展,书坊林立,同一作品可能会有多个版本,书坊主为了使自己的版本获得更高的销量,往往会采取一些营销手段,例如假托文坛巨擘之名出版校点本、批评本,同一作品换名翻印等等,刊印插图以吸引中下层市民读者也是其中一个有效的营销手段。

鲁迅就指出小说插图“大概是在引诱未读者的购买,增加阅读者的兴趣和理解”,明代开国历史演义小说的插图版本,就是以插图来吸引读者,促进自身传播的。

再次,插图本身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插画这门艺术形式随着白话小说出版业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发展,又因印刷、刻板等技术工艺进步的影响,插画的艺术形式越来越丰富,表现力也越来越强。

同时,在书坊林立、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书坊
主为了提高销量不惜重金聘请著名画匠与刻工,制作出一批又一批精良的插图作品,形成了一种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总体而言,插图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促进了小说的流通与传播。

插图不仅是机械复制小说内容加以印刻,而是通过画师对小说的理解和品位进行的阐释和再创作。

小说文本与插图是紧密联系,相互补充的关系,插图为小说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野,而小说也为插图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郭味蕖. 中国版画史略[M]. 朝花美术出版社. 1962(142-143).
[2]鲁迅. 且介亭杂文[M].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20).作者简介:马晨阳(1992年1月—),男,河北省邢台人,哈尔滨市南岗区黑龙江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1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明清文学与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