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王母应作为华夏母亲崇拜的六个理由及现实意义
西王母,西王母国女首领的称谓

西王母,西王母国女首领的称谓西王母,西王母国女首领的称谓西王母,也就是传说中的王母娘娘,过去一般都认为是一个神话人物,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西王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
有关西王母的资料很容易找到,这里就不多说了,只想强调几个值得注意的地方。
首先,西王母不是神,也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部落(或部落联盟,以下简称西王母国)的女首领的称谓。
从《山海经》到《史记》这一段时间的文献记载来看,西王母从黄帝时代开始就与中原有交往,一直持续到周朝,延续了几千年,这显然不是一个人能做到的。
很多人也因此以为西王母长生不老,所以是神——这是个误解。
一个人当然活不了几千年,但是一个部落是可以存在几千年的,几千年来这个部落的首领就叫西王母,看起来是一个人,实际上是几十甚至几百个人。
用现在的话来打个比方,美国人的首领叫总统,美国建国200多年了,如果把总统看成一个人,这个总统已经二百多岁了;总统不止是美国人的首领,德国,法国,俄国等等很多国家的首领都叫总统,如果把总统看作是一个人,这个人不仅活动范围大,都城都有几十处,实际情况是什么样的我想大家都清楚。
西王母就相当于现在的总统。
第二,说到西王母就必然要说到《穆天子传》,对穆天子传的评价大多数人会用到两个词:夸张,神话。
我看过穆天子传,虽然不是很明白,但是没有看到里面有夸张的地方,也没有看到里面有神话的内容。
仔细想一想,所谓夸张应该是对计量单的理解,比如里程,动不动就上千里,五百里等等,这里要明白周朝的里与现在的里不是同一个概念,比现在的里要小得多。
说《穆天子传》里的神话大概是指西王母了。
前面说过西王母不是神,因此周穆王见西王母也不是神话。
《穆天子传》里西王母唱的歌是很容易引起误解,这里重新解释一下。
西王母唱的第一段是“白云在天,丘陵自出。
道里悠远,山川间之。
将子无死,尚能复来。
”这其中的“将子无死”有人理解为她将保佑周穆王长生不老,因此说西王母是神,这未免太牵强,我认为后两句的本意是西王母希望周穆王能在有生之年还能到瑶池与西王母相会,因为这时的周穆王已经是迟暮英雄了(周穆王50岁继天子位,十七年见西王母,已经67岁左右了)。
西王母的华夏母亲地位

西王母的华夏母亲地位黑金福西王母是华夏上古神话中的女神,她的神迹见载于中国古代的四部传统典籍,她的形象经过“层累”而日渐丰满。
西王母故事在流传过程中经历过多次改编和再创造,呈现出文学化、艺术化和宗教化的特点。
每个民族最初的宇宙观来自神话思维和想象思维。
在华夏文明初创期,远古居民对宇宙的认识集中体现在《山海经》中。
正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说:“中国之神话与传说,今尚无集录为专书者,仅散见于古籍,而《山海经》中特多。
”在《山海经》中,“其最为世间所知,常引为故实者,有昆仑山与西王母。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P7-8)西王母故事最早见于《山海经》,言“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不难看出其形象为半人半兽,与“人面龙颜”的神農和“人面,朱发,蛇身,人手足”的共工颇为相似。
究其原因,李剑国认为“西王母之凶神形象是巫觋故意为之,以此来增加神的神秘性和恐吓性”。
(《唐前志怪小说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西王母半人半兽的神格反映的是原始状态下自然神的相貌特征,这种神话背后保留着华夏先民们图腾崇拜的印记。
随着华夏民族历史的演进,西王母亦人亦兽的形象也发生着变化。
在先秦战国时期神仙思想的影响下,西王母形象逐渐被美化、神化。
在《穆天子传》中,西王母形象有很大改变,她自称“我惟帝女”,与周穆王瑶池唱和,形象温和。
这为穆王会女神的故事增添了几分浪漫色彩,为后世的创作留下了较为广阔的想象空间。
而在《庄子》中,西王母“坐乎少广,莫知其死,莫知其终”,一改《穆天子传》中温柔多情的形象,成为一位参透生死的修道者。
经过层层改写和再创造,西王母形象逐渐丰满,寄寓着人们各种各样的美好期盼。
随着不断被流传与改写,西王母信仰以及西王母故事的影响范围日益扩大。
到了汉代,《淮南子·览冥训》云:“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
西圣王母的神话故事

西圣王母的神话故事西圣王母,又称西王母,是中国神话中的女神之一,她是仙界的统治者,被尊奉为女儿李玄女的母亲。
在中国人民心中,西圣王母被视为无上的神灵,拥有长生不老的能力,并且掌管着仙界的命运。
传说中,西圣王母居住在西王母宫,宫殿庄严华美,屋宇高耸入云。
她身着华美的仙衣,头戴凤冠,手持仙杖,容貌美丽动人。
西圣王母常年在宫中修炼,借助元气之力实现长生不老的愿望。
西王母也是中国神话中负责管理仙丹的女神之一。
传说西圣王母每年在农历端午节那天,亲自前往仙山之巅采集灵草,炼制仙丹以赐予凡人。
凡人食用后,能得到长生不老的祝福,获得永生的机会。
西圣王母的故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那就是鸾凤和酒。
传说西圣王母手中的美酒能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同时,她还饲养了一对鸾凤,这对神奇的鸟儿能够带来好运和幸福。
因此,人们常常将西圣王母和美酒、鸾凤联系在一起,以表达对吉祥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与其他神话故事中的神灵一样,西圣王母也有自己的爱情故事。
相传古代一个名叫舜帝的君主曾迷恋上了西圣王母的美貌和神秘力量。
为了能与西圣王母相伴,舜帝痴心不已,不惜放弃了自己的寿命和皇位,最终成为了西圣王母的仆人,永远守护在她的身边。
西圣王母的神话故事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和长寿健康的向往。
她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女神,代表着幸福、富足和长寿的象征。
人们通过祭拜西圣王母,希望能够获得她的庇佑和祝福,追求健康长寿的人生。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西圣王母的形象被广泛地融入到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中。
她被描绘成娇美动人的女神,同时也是智慧和仁慈的化身。
西圣王母的形象不仅是中国神话故事的重要角色,也是中国文化中多元化女性形象的代表之一。
总结起来,西圣王母是中国神话中备受尊崇的女神之一。
她掌管着仙界的命运,拥有长生不老的能力,象征着幸福、富足和长寿。
她的神话故事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情感和文化观念,成为古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传承西圣王母的故事,我们更加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和智慧。
略谈道教对西王母的崇拜

略谈道教对西王母的崇拜*导读:道教神仙信仰中的西王母,是一位介于神与仙之间的尊神。
西王母崇拜所道教神仙信仰中的西王母,是一位介于神与仙之间的尊神。
西王母崇拜所体现的宗教内涵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当今人民又将怎样发扬光大?本文试就此提出一些浅见,就教于方家及高道大德。
一、西王母崇拜应是中国母系社会转型期的图腾崇拜和对母亲的崇拜对于这一点,笔者试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索。
首先,从西王母的形象看上古的图腾崇拜,关于西王母的形象描写,最早见于《山海经》,书云:其状如人,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
对于此说,人们多有不解。
其实,这正是上古图腾崇拜的一种信息透露。
我们知道,上古时期的人类,是以部落为单位群居的,那时,还没有文字,也没有国家、民族类等概念,种群的区分,就是以各种动物图形作氏族的标志。
《史记五帝本纪》有轩辕氏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的记载。
据后世考证,上述动物的名称,就是以不同的图腾所组成的部落。
唐末杜光庭《墉城集仙录》对西王母的传奇进行了详细的整理,对西王母的形象,他取《逍遥虚经》之说,称蓬以戴胜,虎齿啸者,此乃西王母之使,金方白虎之神,非王母之真形也。
但对王母的弟子九天玄女,却称其人首鸟身,助黄帝克蚩尤于中冀(《云笈七签》卷一一四)。
所谓人首鸟身也是图腾崇拜的曲折反映。
在中国的古书中,有不少关于玄鸟的记载。
殷人称其祖先是一个名叫简狄的女人,因见玄鸟生下一个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史记殷本纪》),而秦人则称有一位名叫女脩的姑娘,吞巨燕卵而生大业,他就是秦人的祖先。
玄鸟后来演变为几乎所有汉族人的起源,其实仍是共同祖先的图腾崇拜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完全绝迹,如畲族,关于盘瓠(龙犬)的崇拜,其他少数民族以豚或其他动物为标志的图腾崇拜至今依然保持。
由此,我们或可以这样推断:西王母应该是中国母系社会晚期,诞生于三皇(伏羲、神农、黄帝)时(距今约5000年前)以虎为其图腾的女性形象。
其次,从西王母的化生与上古女娲氏的比较,看中国先民的母亲崇拜。
中国原始母系社会的女神崇拜

中国原始母系社会的女神崇拜内容提要:研究女神崇拜对识别人种群、民族起源有重大意义。
它标示着该民族对种群文化基因的亲和认同和凝聚。
关键词:母系社会女阴崇拜女神女巫王母娘娘据史学考证,中国历史上的大部族都是由母系氏族发展来的,对女始祖的崇拜,女阴的崇拜是原始社会的一大特色。
那时人们对男性在繁殖后代中的作用缺乏认识,男性在部祖中所发挥的作用亦呈现弱势,但知其母不知其父,认为自己的部族是由女始祖感生而来。
晋王嘉《拾遗记》卷1讲伏羲氏之母华胥氏,感履苍帝灵威仰之迹,有虹绕之而生伏羲;《竹书纪年》云黄帝母附宝,见电光绕北斗,枢星光照野,感而孕生之;《绛书》卷4引《帝王世纪》说炎帝“神农氏之母任姒(女登、安登),于华阳有神龙首感于常羊,而生神农。
”《帝王世纪》曰庆都“感三河之赤龙负图而出,与之合,昏而生舜。
”其他诸如少昊氏之母娥皇(女节)感太白之精而生少昊,颛顼氏之母女枢(高阳)见瑶光之星,如虹贯日,感己于幽房,而生颛顼于若水,禹之母女狄(女嬉、女志、修己)于水中得月精,神珠如薏苡,爱而吞含之,遂生夏禹。
周始祖――弃(后稷)之母姜原践巨人足迹遂感而生之等,都是母系氏族女始祖崇拜的遗迹。
或者说历史上的著名帝王的母亲都是感生女神,她们同其它女神一样,受到朝拜,享有香火供奉。
女娲是我国史前最伟大的女神之一。
《淮南子·览冥》中说:上古时候,四根柱子废了,九州也裂开了。
天不能全部覆盖,地也不能全部承载。
到处都是大火,洪水长期泛滥,猛兽吃人,大鸟也攫取老年和孩子为食。
在这时候,女娲就炼五色石来补天,折下鳌足做柱子,杀黑龙来救济翼州,积起芦灰来止住洪水。
她的功劳,上可以达到九天,下可以到达地府。
《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的注说:女娲是古代的神女,而又有“帝”的称号。
《山海经》中记载的女娲是“人面蛇身”,就是说女娲的形象(图腾)是人面蛇身,一天中有七十种变化。
《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王逸注:“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
西王母的简介

西王母的简介总体简历西王母,尊称王母娘娘。
在道教神仙体系中,西王母是所有女仙及天地间一切阴气的首领。
原是掌管灾疫和刑罚的上古女神,现多传为护佑婚姻和生儿育女之事的女神。
全真教的祖师。
王母娘娘在汉代时成为重要的汉族民间信仰,西王母信仰中包含的长生不老理念也投合了道教对长生的追求。
在中国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中,王母的全称即为西王母,中国几部最古老的著作中都有关于她的记载。
据说原是掌管灾疫和刑罚的上古女神。
《山海经》版本中的西王母的形象是:“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意思就是西王母样子像人,长着豹子尾巴和老虎牙齿,会用像野兽一样的声音吼叫呼啸,蓬散着头发,戴着胜这种头饰,是上天派来掌管瘟疫、疾病、死亡和刑杀的神,居玉山中。
但也有神话版本说,《山海经》中言西王母人身虎齿,豹尾蓬头云云,乃西王母使者西方白虎之神,非西王母之形。
历史学有说这是中国西部地区西王母国的一个部落首领或图腾的称号。
历史上可能不止一位西王母而是好几代西王母。
东汉末年,道教兴起,把作为上古先祖神祇的她纳入道教神话体系,并且逐渐演变为高贵的女神。
在后来的许多中国古代著作中,她开始成为天上的一位帝王,人类幸福和长寿之神,还传说她拥有能使人长生不老的神药,著名的月中仙女姮娥就是因为吃了她的神药而飞到月亮上的。
道教把王母娘娘的地位抬得很高,为道教统领三界所有女神仙的祖师,与东王公分别对男女神仙进行管理。
人物设定西王母“西王母”的称谓,始见于《山海经》,因所居昆仑山在西方,又叫西昆仑,故称西王母。
又称金母或金母元君,全称:白玉龟台九灵太真金母元君或白玉龟台九凤太真西王母或太灵九光龟台金母元君,总称:上圣白玉龟台九灵太真无极圣母瑶池大圣西王金母无上清灵元君统御群仙大天尊。
在道教中地位极高,后因历史演变,民间宗教对她作了新解释,故广受信仰。
在中华道教形成和发展之路上,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据《集仙录》载:西王母即九灵太妙龟山金母,又号太虚九光龟台金母元君,系先天西华至妙之气化生!王母娘娘“王母娘娘”(“王母娘娘”一词,出自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或称“瑶池金母”、“金母元君”、“西灵王母”、“九灵太妙龟山金母”、“西池极乐金慈圣母”、“白玉龟台九灵太真金母元君”,全称为“上圣白玉龟台九灵太真无极圣母瑶池大圣西王金母无上清灵元君统御群仙大天尊”)是道教上古神灵,也是中国神话中的一位至高无上的女神。
远古母亲西王母

远古母亲西王母远古母亲西王母(先秦史论坛)==============================================================王母是人还是神?是人又出生在哪里?这是多少年来学术界争议颇多的一个话题。
纵览历史不难看出,西王母首先是人,她是传说中的西部女性人文始祖,后来在道教文化里才被神化的。
,《山海经》、《华夏诸神》、《竹书纪年》、《史记》等历代古籍关于西王母的记载著述颇多。
《尔雅、释名》说,“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
”东晋郭璞对此注曰:“觚竹在北,北户在南,西王母在西,日下在东,皆四方昏荒之国次四极者。
”这应当是西王母作为远古西部部落的较早记载。
也许有人要问,说西王母是人,为什么又说是部落呢?其实这并不难理解,西王母所处的时代是远古时期,语言很不发达,没有太多的称谓,所以部落首领的名称同时也是部落的名称,而且多少代不变,因此,西王母作为人绝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漫长的远古母系氏族社会里那个叫作西王母的部落里多少代首领甚至包括所有部落成员的统称,站在这个角度看,西王母的形象一变再变没个固定的说法也才能讲得过去。
《山海经》中的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虽然有学者将这里提及的西王母理解成一种原始图腾,但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去分析,作为意识范畴的图腾无疑也是作为物质范畴的更久远历史存在的遗迹),《汉武帝内传》中的西王母则成了“年可三十,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的美女。
由半人半兽到美女的演化进程与达尔文的进化论也相吻合,这个过程肯定是相当漫长久远的,由此也足以看出西王母的原始、古老。
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也给西王母在远古的存在找到了许多证据。
曾珍藏于中国古人类化石研究所的“泾川人”化石证明,大约在3-5万年前左右,有着以回山王母宫为代表大量西王母文化遗存的甘肃泾川境内就有人类生息繁衍。
一生致力于泾川、平凉历史考古研究的原平凉市博物馆馆长刘玉林通过对泾川太平乡梅家山大岭上等古石器器出土遗址土层的断代研究,认为在50多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
西王母应作为华夏母亲崇拜的六个理由及现实意义

西王母应作为华夏母亲崇拜的六个理由及现实意义甘肃泾川樊晓敏一、从历史文献记载看中国最早的词典《尔雅》记载,西王母是西部的一个古国:“觚(gu)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
郭璞注:“觚竹在北,北户在南,西王母在西,日下在东”。
《词源》解释:“戎或西戎是西北诸古代民族的总称”。
现存的宋陶谷《重修回山王母宫颂》碑说泾州“是邦也,压泾水之上游,控西戎之石坠,土宜菽麦,俗习骑射”。
梁启超考证:“古代所谓獯鬻(xun yu)、猃狁(xian yun)、鬼方、昆夷、犬戎,皆同族异名”。
王国维考证:“商、周间的鬼方、混夷、獯鬻,宗周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后的胡,都是与匈奴同种,实为一族”。
祝世林考证:“昆夷是属于戎族系统的一个古老而强大的民族,分布在渭北高原至六盘山以东的广大地区,在商代属于这一带的土著民族,而周族是外来的”。
吴晗则一语说清了西王母“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活跃在陕、甘高原一代的戎族或西戎的别名”。
二、从泾川所处地域看泾川县位于陕甘交界处,是甘肃省的东大门,也是西兰银三大中心城市几何中心和陇东重要的交通枢纽。
据考古史料和现存人文遗迹显示,早在40万年前,泾川就有早期人类活动,泾川大岭上古人类遗址,被确定为甘肃境内首次发现的早期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泾川县泾明乡牛角沟出土的距今约4至5万年前的晚期智人头骨化石,被中国科学院古人类研究所命名为“泾川人”,比北京山顶洞人还要早。
这为西王母部族和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血脉之根和历史源头。
据史学家最新考证:平凉泾川是乌氏戎领地,庆阳是义渠戎领地,大荔(今陕西大荔)是大荔戎领地。
戎即西王母,泾川应当在西王母戎族生活过的地域之中无疑。
泾川自西汉元鼎三年置安定县,唐宋建州设郡距今2100年左右,都是西出京都长安的重要门户,天下名郡,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重要的历史史迹,是天下人敬仰的历史文化名城,这些都可以从目前出土的文物得到验证。
三、从泾川西王母祖庙的地位看1、西王母祖庙始建于汉代,此后历朝历代重修复建未曾间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王母应作为华夏母亲崇拜的六个理由及现实意义甘肃泾川樊晓敏一、从历史文献记载看中国最早的词典《尔雅》记载,西王母是西部的一个古国:“觚(gu)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
郭璞注:“觚竹在北,北户在南,西王母在西,日下在东”。
《词源》解释:“戎或西戎是西北诸古代民族的总称”。
现存的宋陶谷《重修回山王母宫颂》碑说泾州“是邦也,压泾水之上游,控西戎之石坠,土宜菽麦,俗习骑射”。
梁启超考证:“古代所谓獯鬻(xun yu)、猃狁(xian yun)、鬼方、昆夷、犬戎,皆同族异名”。
王国维考证:“商、周间的鬼方、混夷、獯鬻,宗周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后的胡,都是与匈奴同种,实为一族”。
祝世林考证:“昆夷是属于戎族系统的一个古老而强大的民族,分布在渭北高原至六盘山以东的广大地区,在商代属于这一带的土著民族,而周族是外来的”。
吴晗则一语说清了西王母“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活跃在陕、甘高原一代的戎族或西戎的别名”。
二、从泾川所处地域看泾川县位于陕甘交界处,是甘肃省的东大门,也是西兰银三大中心城市几何中心和陇东重要的交通枢纽。
据考古史料和现存人文遗迹显示,早在40万年前,泾川就有早期人类活动,泾川大岭上古人类遗址,被确定为甘肃境内首次发现的早期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泾川县泾明乡牛角沟出土的距今约4至5万年前的晚期智人头骨化石,被中国科学院古人类研究所命名为“泾川人”,比北京山顶洞人还要早。
这为西王母部族和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血脉之根和历史源头。
据史学家最新考证:平凉泾川是乌氏戎领地,庆阳是义渠戎领地,大荔(今陕西大荔)是大荔戎领地。
戎即西王母,泾川应当在西王母戎族生活过的地域之中无疑。
泾川自西汉元鼎三年置安定县,唐宋建州设郡距今2100年左右,都是西出京都长安的重要门户,天下名郡,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重要的历史史迹,是天下人敬仰的历史文化名城,这些都可以从目前出土的文物得到验证。
三、从泾川西王母祖庙的地位看1、西王母祖庙始建于汉代,此后历朝历代重修复建未曾间断。
据《四库全书》记载﹐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甘肃泾川回山上就建有西王母祖祠,这说明西王母已经完全被当时的华夏民族所承认并接受人们的祭祀。
《汉书·本纪》载,汉武帝先后11次亲临泾川朝拜西王母。
《全唐诗》收录的胡曾《回中》诗云:“武皇无路及昆丘,青鸟西沉陇树秋。
欲向生前躬祀日,几烦龙驾到泾州。
”则进一步道出了汉武帝在泾川回山朝拜西王母的史实。
至迟在唐代,泾川回山已成为全国公认的西王母祭祀圣地。
民国年间编录的《陇右金石录》收录了汉唐宋元明各代关于名人游历王母宫的题名碑或重修西王母祖庙的碑记。
其中北宋天宝元年(公元968年)的修缮活动影响最为深远。
在竣工之日举行了盛大庙会,由此开回山王母宫三月二十庙会活动之始,且由北宋四朝元老、翰林学士承旨刑部尚书知制诰陶谷撰文、大书法家上官佖篆书《重修回山王母宫颂》立碑著述,这是国内现存记载西王母史迹、祖庙最早的碑刻。
2、西王母信俗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泾川西王母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和地方民俗学者的整理发掘,泾川西王母文化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受到了海内外专家学者和学术机构的关注和肯定。
1999年10月,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中国民俗学会领导考察泾川遗产和保护情况后,授予泾川县“中国西王母文化名城”,泾川王母宫授予“中国民俗文化重点景区”、“天下王母第一宫”等称号,2002年在中华世纪坛取土仪式上被定名为“中华西王母祖祠”,2008年泾川西王母信俗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泾川回山王母宫景区成功晋级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四、从西王母发展衍变的历史看1、《山海经》记载了最早的西王母形象。
《山海经》对于西王母的记述充满想象和夸张,描述“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
世人多认为这是神话西王母的形象,实际这是戴着虎面具的西王母,因西王母部族图腾是虎。
西王母时代,首领借巫术治世,行大巫师之职。
每当上朝时,穿戴其民族图腾动物皮毛和面具的衣冠,以增神圣和威严。
虎齿蓬发是面具,豹尾是皮衣,也叫章服,这与中原历代皇帝多以动物皮毛、羽毛或图案作衣冠之饰,或把中原民族图腾龙绣于蟒袍之上的礼制是一致的。
2、西王母作为氏族部落首领。
西王母的影响,遍及海内外炎黄子孙和上、下层文化。
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西王母确有其人,代有其人。
西王母和轩辕黄帝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真实人物。
“西王母”既是对一个女王的敬称,又是对一个古国、地域和民族的总称,她代代相传,从轩辕、尧舜到周穆王等中原帝王都曾有幸与西王母会面,这是史实。
历史学家吴晗明确指出:“西王母是公元前三千年左右活跃在陕甘高原一带的戎或西戎的别名”。
3、助黄帝战蚩尤,促进中华民族史实看。
西王母威震羌戎,实力强大,相传曾对黄帝在统一华夏各个部族战争中鼎力相助,最终大战蚩尤,使黄帝在逐鹿中原中取得最后胜利。
因而,黄帝文化之根和发展之路与西王母有着根深蒂固的联系。
所以说,西王母和轩辕黄帝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真实人物。
她既是一位女王,又是一个部落、国家、民族的名字,她代代相传。
从轩辕、尧舜到周穆王等中原帝王,都曾与西王母有过或政治或军事等多次会面,是为史实。
因而西王母是中华民族融合史上不可获取的重要历史人物之一。
4、从周穆王、汉武帝与西王母交往的神话传说看。
虽然说西王母与周穆王和汉武帝交往的故事均为传说故事,但是我们仍然能够从这其中看到觉察到一些意义非凡的历史人文信息。
西王母与周穆王交往的实质是:灭战争,求和平,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以传说形式存在的两国君主,两个民族(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两个性别(父系氏族社会代表和母系氏族社会代表)友好相往,建立和平之盟的伟大事件。
西王母是人类理想中的和平使者,和平之神,是人类和平文化的奠基者之一。
西王母与周穆王唱和的《白云谣》、《黄竹歌》,就是人类远古时期的和平之歌,民族之歌,是历史上最早的和平之美的唱和。
《武帝内传》中记述的西王母降临汉宫为武帝传授治国之道、长寿养生之术的故事,反映了到汉代时,即使是贵为天子的汉武帝也已经形成了对西王母的忠实信仰,她的神格能力已经基本形成。
5、从《西游记》王母娘娘到民间作为女神至高无上的崇拜看,已深入人心。
《西游记》中的王母娘娘形象可以说是对西王母的一个最为通俗的大众普及,并进一步加深了民间对于西王母的信仰。
西王母民间信仰是西王母民俗的核心体现,它是民间因西王母的曾经存在而形成的相关记忆和纪念意识,通过文学形式把民族、神话、宗教、文艺、历史的西王母的各种信息、文化元素糅合在一起,打乱学科,错落时空而形成的妇孺皆知的王母娘娘大传。
西王母民俗最基本的载体有祖祠、宫庙、庙会、祭祀、朝拜、朝觐、纪念、祈求、寄托、祖先崇拜、特别崇拜、心理崇拜等程式性、俗成性的民众活动。
民间西王母信仰主旨是祈求长寿幸福、国泰民安,同时对西王母又长期存在着祖先崇拜意识。
比如西王母蟠桃诗会,在明代就有碑刻记载,以西王母为题当地文人墨客相邀吟诗聚会,留下诗歌作品以及艺术水准很高的书法作品,让后人叹为观止。
还有中秋赏月祈福游等民俗活动,沿袭至今。
所以我们县文艺界今年决定从今年农历3月20起每年举办了蟠桃诗会,用诗歌的形式传承西王母文化,带动泾川文学创作向更高层次发展,提高文化影响力和知名度。
五、从当前道德缺失,信仰崇拜的缺失看当前社会拜金主义严重,道德水准下滑,信仰缺少,如何提升社会公信力和社会文明程度,恢复认祖归宗、寻根谒祖的传统美德,对于重建人们的精神家园,不失一个和举措。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民族的精神家园。
只有确立中华母亲神的地位,才能从精神层面和形式表象上为重拾渐行渐远的尊老敬先、慎终追远等传统美德,重树中华文化的高大形象。
把西王母文化发扬光大,把泾川王母宫打造成女性文化、母亲文化的中心区,带动泾川地域文化的繁荣发展,都有非常现实的重要意义,从任何角度讲,西王母都是华夏母亲最终体现和文化承载。
六、从台湾的西王母朝圣之旅,海峡两岸共同认可的母娘崇拜看1改革开放之后,台湾众多西王母道教团体的寻根谒祖是对西王母祖庙和西王母文化的认可。
台湾有数千家大大小小的王母宫庙,甚至发展到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尊西王母为母亲神,并亲切的称之为“母娘”。
在地震、海啸、火山、车祸频发的生存环境中,台胞拜王母莫不是为亲朋好友祈福求安。
1990年12月7日,240多人的台湾西王母寻根团寻至甘肃泾川回山,当看见宋、明碑刻和清代《共成善果册·108庙王母宫全图》时,泣不成声,感恩终于找到了西王母祖庙。
二十多年间,成千上万的台湾女子相望于道,手拉手连成了台湾——泾川西王母万里朝圣之旅,泾川成了她们心中的圣地、娘家。
他们唱着“母娘慈悲”的道歌,拜谒西王母,其情景使人感动。
朝圣主体多为女性,由家人呵护相伴,已与“台湾湄洲妈祖庙朝圣之旅”相提并论。
西王母蟠桃会的核心寓意是母爱、团圆,西王母因此紧紧地系着全球华人、台湾同胞的心。
台胞、海外华人寻根到泾川朝西王母祠,正是让团圆的文化典故变成团圆的真实。
西王母文化,已成为促进两岸统一,凝聚华夏儿女血肉之脉的重要载体。
2、海峡两岸轮流举办的西王母文化论坛,获得了学术认可。
1999年,中国民俗学会、中国神话学会等国家级学术团体与泾川县在泾川共同举办了“1999年泾川海内外西王母民俗文化(神话)学术研讨会”,确立了泾川是西王母文化发祥地和降生地、泾川王母宫是全国最早、最大的西王母祖祠等一批学术研究成果,并由中国民俗学会等学术机构联合授予泾川县城为中国西王母文化名城、泾川王母宫景区为中国民俗文化重点景区等称号。
2005年,在甘肃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的指导下,泾川县举办了首届两岸西王母文化论坛,台湾10多个社会团体的负责人、30多名代表和大陆的30多名学者应邀参加,形成了泾川与台北两地轮流举办论坛的运作机制。
2006年、2009年、2011年,每两年一届的海峡两岸西王母论坛在台北和泾川轮流如期举办,对传承华夏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增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推动当地泾川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把西王母定为华夏母亲崇拜祭祀的现实意义是:1、解决了学术、历史、宗教史上的共同认可;2、确立西王母的历史地位,对于传承崇尚祖先,明礼尚德的民族精神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3、解决了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同祖同源同根的现实性,和提升民族的向心力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4、对于丰富中国传统节日、弘扬中华女性优秀道德品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5、对于开发利用泾川民俗资源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Power综上我的结论是:泾川应作为西王母祖庙所在地,西王母应作为华夏母亲崇拜纳入国家祭祀。
每年农历7月18日应定为华夏母亲节,进行纪念。
这一愿望希望得到各位专家、学者的认同,并期望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