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养》课件部编
合集下载
《论教养》精品课件—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38张)

2.第十段“愚蠢到了极点!”为什么要加感叹号?
语气强烈,表现了作者对这种“无教养”之人的厌恶之情。
3.第十二段引用谚语,有何作用?
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有教养的人懂得珍惜别人的时间,,增强了 文章的说服力。
4.说说第4段与5-10段之间的关系。
总说与分说的关系
5.有无教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走进作者
【利哈乔夫】(1906— 1999),20世纪俄罗斯著名 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 作家、文艺理论家。
字词正音
恪守 (kè) 箴言 (zhēn) 自吹自擂 (léi)
允诺 (yǔn) 妨碍 (ài)
矫揉造作 (jiǎo)
愚蠢 (chǔn) 絮絮叨叨 (dāo) 积淀 (diàn)
谚语 (yàn) 大发雷霆 (tíng) 贸然 (mào)
5.分析作者在文章中围绕“论教养”阐述了什么观点?
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和“无教养”的现象,探究了真正“有教养” 和“优雅风度”的本质。作者认为“教养”很深刻,它折射了一个人对 自己和他人,乃至对社会和大自然的态度,就是“尊重”。
文本精读 阅读第1、2段,思考:
第1段与第2段分别有什么作用?
第1段的作用:
2.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①对比论证。将没有教养的行为和有教养的行为加以比较,强调了教养应该首先体 现在家里的观点。 ②举例论证。文章列举大量的例子说明哪些是有教养哪些是无教养的表现,增强了 说服力。
3.分析本文作为议论文在论述上的特点。
作者在论述“教养”这一论题中,不是泛泛而谈,而是从众多的事例的比较分析中, 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结论。
3.作者是如何批驳这一错误观点的?
①作者提出了一个正确的观点: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 ②并对这一态度进行阐述:一个人不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
语气强烈,表现了作者对这种“无教养”之人的厌恶之情。
3.第十二段引用谚语,有何作用?
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有教养的人懂得珍惜别人的时间,,增强了 文章的说服力。
4.说说第4段与5-10段之间的关系。
总说与分说的关系
5.有无教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走进作者
【利哈乔夫】(1906— 1999),20世纪俄罗斯著名 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 作家、文艺理论家。
字词正音
恪守 (kè) 箴言 (zhēn) 自吹自擂 (léi)
允诺 (yǔn) 妨碍 (ài)
矫揉造作 (jiǎo)
愚蠢 (chǔn) 絮絮叨叨 (dāo) 积淀 (diàn)
谚语 (yàn) 大发雷霆 (tíng) 贸然 (mào)
5.分析作者在文章中围绕“论教养”阐述了什么观点?
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和“无教养”的现象,探究了真正“有教养” 和“优雅风度”的本质。作者认为“教养”很深刻,它折射了一个人对 自己和他人,乃至对社会和大自然的态度,就是“尊重”。
文本精读 阅读第1、2段,思考:
第1段与第2段分别有什么作用?
第1段的作用:
2.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①对比论证。将没有教养的行为和有教养的行为加以比较,强调了教养应该首先体 现在家里的观点。 ②举例论证。文章列举大量的例子说明哪些是有教养哪些是无教养的表现,增强了 说服力。
3.分析本文作为议论文在论述上的特点。
作者在论述“教养”这一论题中,不是泛泛而谈,而是从众多的事例的比较分析中, 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结论。
3.作者是如何批驳这一错误观点的?
①作者提出了一个正确的观点: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 ②并对这一态度进行阐述:一个人不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
第9课《论教养》课件-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我想起作家梁晓声说过的一句话: “文化就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 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很明显,这俩位女生,虽然学历高,但并没有真正的文化。 一个人有没有文化,有时候并非看他的学历有多高,或 者谈吐有多博学。 而是看他有没有具备梁晓声所说的这4点素养。
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管仲
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浅显亲切,谈论的内 容富有生活气息,试举例赏析!
①我不敢贸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因
为我不认为自己是教养完美的典范。
谦虚
②有教养的人对别人一律谦让和礼让,无论接触的
人年长还是年幼,是社会贤达还是平民百姓。
严密
③比如说,吃饭的时候,切记避免吧嗒嘴,把汤匙放在碟子上的时候不要弄出声响,喝汤时 也不要有声音;嘴里嚼东西的时候不要说话,免得坐在旁边的人担心;不要把勺子放在桌子上, 免得给邻座的人造成不便。穿着要整洁,表明你对别人的尊重。敬重客人,敬重主人,或者说得 更简单一点,敬重路上的行人,不要让大家对你侧目而视。不要连续不断地开玩笑,说俏皮话, 讲笑话,弄得旁边的客人心烦,尤其是重复别人已经说过、听你说话的人已经听过的笑话,那更 加让人厌倦。絮絮叨叨会让谈话的对方陷入尴尬的境地。切记不要只顾自己说笑逗别人开心,也 要让其他人有机会说点什么。动作举止、衣饰服装、走路的步态,一切都要有分寸,力求优雅。
“今天看到这两个同学发的这个照片,毕业照瞬间不想 要了。”
高学历,真的不代表有文化
代入一下这位同学的视角,确实很心塞。 是的,毕业典礼上你穿得夺目亮眼是你的自由,你可以 穿着自己喜欢的衣服,跟任何人一起单独拍照。 但拍集体照的时候,你根本没考虑到自己会给别人带来 什么影响。 那可是所有人一生只拍一次的大学毕业照啊,你是出尽 了风头、拍得爽了,但别人呢? 别人老老实实地根据通知,穿得日常、得体了,凭什么 沦为绿叶,只为了衬托你俩?
很明显,这俩位女生,虽然学历高,但并没有真正的文化。 一个人有没有文化,有时候并非看他的学历有多高,或 者谈吐有多博学。 而是看他有没有具备梁晓声所说的这4点素养。
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管仲
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浅显亲切,谈论的内 容富有生活气息,试举例赏析!
①我不敢贸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因
为我不认为自己是教养完美的典范。
谦虚
②有教养的人对别人一律谦让和礼让,无论接触的
人年长还是年幼,是社会贤达还是平民百姓。
严密
③比如说,吃饭的时候,切记避免吧嗒嘴,把汤匙放在碟子上的时候不要弄出声响,喝汤时 也不要有声音;嘴里嚼东西的时候不要说话,免得坐在旁边的人担心;不要把勺子放在桌子上, 免得给邻座的人造成不便。穿着要整洁,表明你对别人的尊重。敬重客人,敬重主人,或者说得 更简单一点,敬重路上的行人,不要让大家对你侧目而视。不要连续不断地开玩笑,说俏皮话, 讲笑话,弄得旁边的客人心烦,尤其是重复别人已经说过、听你说话的人已经听过的笑话,那更 加让人厌倦。絮絮叨叨会让谈话的对方陷入尴尬的境地。切记不要只顾自己说笑逗别人开心,也 要让其他人有机会说点什么。动作举止、衣饰服装、走路的步态,一切都要有分寸,力求优雅。
“今天看到这两个同学发的这个照片,毕业照瞬间不想 要了。”
高学历,真的不代表有文化
代入一下这位同学的视角,确实很心塞。 是的,毕业典礼上你穿得夺目亮眼是你的自由,你可以 穿着自己喜欢的衣服,跟任何人一起单独拍照。 但拍集体照的时候,你根本没考虑到自己会给别人带来 什么影响。 那可是所有人一生只拍一次的大学毕业照啊,你是出尽 了风头、拍得爽了,但别人呢? 别人老老实实地根据通知,穿得日常、得体了,凭什么 沦为绿叶,只为了衬托你俩?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9课《论教养》课件

职业形象
德米特里·利哈乔夫(1906—1999)
苏联学者、作家,苏联科学院院士,是 一位从囚徒到文化大师的人物。苏联解体后, 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
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 他的祖国,被誉为“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良心 ”。代表作品有《花园诗学》《关于俄罗斯 的思考》等,曾获得俄罗斯国家奖、圣安德 鲁勋章等荣誉。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 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3.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整体把握
1. 从文题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论”,“论说,议论”,表明了文章的体裁是议论文;“教 养”是“论”的内容,是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是社会影 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文题表明了文章 的体裁和主要内容。
检查预习 字音字形
恪守 (kè) 箴言 (zhēn) 自吹自擂 (léi) 允诺 (yǔn) 涵养 (hán) 矫揉造作 (jiǎo) 汲取 (jí) 积淀 (diàn) 絮絮叨叨 (dāo) 贸然(mào) 尴尬(gān gà) 大发雷霆 (tíng)
词语释义
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漠:冷淡。 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随,任凭;欲,想 要。 一意孤行: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自吹自擂: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嘘。擂,打鼓。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矫,把弯的弄直。揉,把直的弄 弯。 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交结文人,参加有关的文化活动。 随机应变: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机,时机,形势。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9 《论教养》课件(共16张PPT)

让我们从我做起,从细节做起,共同为和谐社会贡献我们的一份微薄之力。
重点探究
探究二:通过生动的事例和逻辑推理来论证自己观点的写法
作者在文章中举出了大量事例,这些生动的事例对观点的论证有很大的帮助。 因此,平时的积累显得尤为重要。请小组合作,搜集一些关于名人有教养的故事, 讲出来与大家分享。
示例:(1)朱师傅为周总理理发二十多年。有一次刮脸时,周总理咳嗽了一 声,脸上被划了一道小口子,朱师傅深感不安。周总理安慰他说:“这不能怪您, 怪我咳嗽没有向您打招呼,还幸亏您刀子躲得快哩!”朱师傅听了总理的话深受 感动。可见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不但拉近了人们心灵的距离,而且反映出 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道德修养。
文章首先提出本文论题,然后论述教养首先体现在家里,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 谈有教养的表现,而后论及风度的问题,指出优雅与有教养的关系,最后总结全文。
重点探究
探究一: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
1.第二部分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写有 什么好处? 2.文中作者由论述“教养”转向论述“风度”,它们二者之间有什么内 在联系?作者在论述“风度”时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3.学习本文后,你对个人修养有了怎样的认识?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 阐述自己的观点。
自 chí( 持 ) jí取( 汲 )
箴言(zhēn) 大发雷霆( tíng ) 矫揉造作( jiǎo ) 扭捏作态( niē ) 自吹自擂( léi ) 附庸风雅( yōng) 彬彬有礼( bīn) 一意孤行( gū ) 随心所欲( suí)
预学检测
3.议论常识小宝库。
(1)议论文的一般论证过程: 提出 问题(提出论点)—— 分析 问 题(论证论点)—— 解决 问题(得出结论)。
重点探究
探究二:通过生动的事例和逻辑推理来论证自己观点的写法
作者在文章中举出了大量事例,这些生动的事例对观点的论证有很大的帮助。 因此,平时的积累显得尤为重要。请小组合作,搜集一些关于名人有教养的故事, 讲出来与大家分享。
示例:(1)朱师傅为周总理理发二十多年。有一次刮脸时,周总理咳嗽了一 声,脸上被划了一道小口子,朱师傅深感不安。周总理安慰他说:“这不能怪您, 怪我咳嗽没有向您打招呼,还幸亏您刀子躲得快哩!”朱师傅听了总理的话深受 感动。可见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不但拉近了人们心灵的距离,而且反映出 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道德修养。
文章首先提出本文论题,然后论述教养首先体现在家里,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 谈有教养的表现,而后论及风度的问题,指出优雅与有教养的关系,最后总结全文。
重点探究
探究一: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
1.第二部分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写有 什么好处? 2.文中作者由论述“教养”转向论述“风度”,它们二者之间有什么内 在联系?作者在论述“风度”时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3.学习本文后,你对个人修养有了怎样的认识?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 阐述自己的观点。
自 chí( 持 ) jí取( 汲 )
箴言(zhēn) 大发雷霆( tíng ) 矫揉造作( jiǎo ) 扭捏作态( niē ) 自吹自擂( léi ) 附庸风雅( yōng) 彬彬有礼( bīn) 一意孤行( gū ) 随心所欲( suí)
预学检测
3.议论常识小宝库。
(1)议论文的一般论证过程: 提出 问题(提出论点)—— 分析 问 题(论证论点)—— 解决 问题(得出结论)。
第9课《论教养》课件(共36张PPT)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3. 联系生活中的正反实例进一步体会“教养”对为人处 世的重要性。(难点)
4. 理解“教养”的真正含义,领悟怎样做一个有教养的 人。(重点)
作者简介
利哈乔夫(1906—1999),全名德米 特里·谢尔盖耶维奇·利哈乔夫,苏联学 者、作家,被誉为“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良 心”,代表作有《善与美书简》。
文体知识
字词清单
读读写写
贸然
涵养
恪守( kè )
自持
汲取( jí ) 遵循( xún )
箴言(z发雷霆(tínɡ)
随心所欲
一意孤行
自吹自擂( léi )
矫揉造作(jiǎo)
附庸风雅(yōnɡ)
忸怩作态( niǔ ní) 随机应变
疲惫不堪( bèi)
漠不关心( mò )
絮絮叨叨( xù )( dāo ) 尴尬( ɡān ɡà )
事例
观点
对外
对内
积极帮助陌生妇女 不愿帮疲惫的妻子干家务 是在教养上存在缺陷
跟朋友、熟人相处 彬彬有礼
动不动对妻子儿女大发雷霆
不是有教养的人
——
对亲人缺乏了解和关心
不能说是有教养的人
——
理所当然地接受父母关爱,却看不 到父母需要关爱和帮助
不能说是有教养的人
——
在家里不顾及家人感受
缺乏教养
——
开玩笑不顾及妻儿的自尊心,不注 意场合
新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课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导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入
——《三字经》
9 论教养
学习目标
1. 掌握“恪守、箴言、矫揉造作、附庸风雅”等易考词 语,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 体会本文观察细致、事例生动、说理深刻明晰、行文 自然晓畅的特点。(重点)
4. 理解“教养”的真正含义,领悟怎样做一个有教养的 人。(重点)
作者简介
利哈乔夫(1906—1999),全名德米 特里·谢尔盖耶维奇·利哈乔夫,苏联学 者、作家,被誉为“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良 心”,代表作有《善与美书简》。
文体知识
字词清单
读读写写
贸然
涵养
恪守( kè )
自持
汲取( jí ) 遵循( xún )
箴言(z发雷霆(tínɡ)
随心所欲
一意孤行
自吹自擂( léi )
矫揉造作(jiǎo)
附庸风雅(yōnɡ)
忸怩作态( niǔ ní) 随机应变
疲惫不堪( bèi)
漠不关心( mò )
絮絮叨叨( xù )( dāo ) 尴尬( ɡān ɡà )
事例
观点
对外
对内
积极帮助陌生妇女 不愿帮疲惫的妻子干家务 是在教养上存在缺陷
跟朋友、熟人相处 彬彬有礼
动不动对妻子儿女大发雷霆
不是有教养的人
——
对亲人缺乏了解和关心
不能说是有教养的人
——
理所当然地接受父母关爱,却看不 到父母需要关爱和帮助
不能说是有教养的人
——
在家里不顾及家人感受
缺乏教养
——
开玩笑不顾及妻儿的自尊心,不注 意场合
新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课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导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入
——《三字经》
9 论教养
学习目标
1. 掌握“恪守、箴言、矫揉造作、附庸风雅”等易考词 语,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 体会本文观察细致、事例生动、说理深刻明晰、行文 自然晓畅的特点。(重点)
14第9课《论教养》(优秀课件)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九课
论教养
利哈 乔 夫
新课导入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 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原毁》韩愈)
【赏析】古代的君子,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他要 求别人宽而少。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所以自己不会 怠慢;要求别人宽而少,所以人们乐于做好事。作者 在这里阐述了古代君子所具有的良好修养,表达了人 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观点。
词语理解
箴言: 劝诫的话。箴,劝告、劝诫。 侧目而视: 斜着眼睛看人。形容畏惧、憎恨或鄙视的样子。
把弯的弄直,把直的弄弯,来制造器物。形容过分做作, 矫揉造作: 极不自然。 附庸风雅: 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多含贬义)。 忸怩作态: 故意做出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 絮絮叨叨: 形容说话啰唆。
上述的错误观点就不攻自破了。
整体感知
9.请你结合第4-10段,分析“优雅”和“有教养”是怎样 的关系。
二者的本质是相同的,一个是从内心“尊重别人”, 一个是“关照的态度”,其实都是“尊重”。教养是优 雅的基础,优雅风度是教养的重要表现,一个人处处时 时有教养,就会形成优雅的风度。
整体感知
10.怎样理解第17段中“在有教养的优雅举止中总是包容 着深刻的含义”这句话?
写作特点
2.事理分析层层递进。这文章首先具体论述了什么是 真正的教养,接着列举没有教养的具体表现及其危害,最 后论述什么是优雅的风度及怎样培养优雅的风度,层层递 进,有礼有节,使论证显得条理清晰,有效地澄清了人们 关于教养的错误认识。
板书设计
开门见山,引出论题——分析良好的教养来自哪里
论
无教养(反面举例)
随机应变: 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论教养
利哈 乔 夫
新课导入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 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原毁》韩愈)
【赏析】古代的君子,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他要 求别人宽而少。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所以自己不会 怠慢;要求别人宽而少,所以人们乐于做好事。作者 在这里阐述了古代君子所具有的良好修养,表达了人 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观点。
词语理解
箴言: 劝诫的话。箴,劝告、劝诫。 侧目而视: 斜着眼睛看人。形容畏惧、憎恨或鄙视的样子。
把弯的弄直,把直的弄弯,来制造器物。形容过分做作, 矫揉造作: 极不自然。 附庸风雅: 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多含贬义)。 忸怩作态: 故意做出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 絮絮叨叨: 形容说话啰唆。
上述的错误观点就不攻自破了。
整体感知
9.请你结合第4-10段,分析“优雅”和“有教养”是怎样 的关系。
二者的本质是相同的,一个是从内心“尊重别人”, 一个是“关照的态度”,其实都是“尊重”。教养是优 雅的基础,优雅风度是教养的重要表现,一个人处处时 时有教养,就会形成优雅的风度。
整体感知
10.怎样理解第17段中“在有教养的优雅举止中总是包容 着深刻的含义”这句话?
写作特点
2.事理分析层层递进。这文章首先具体论述了什么是 真正的教养,接着列举没有教养的具体表现及其危害,最 后论述什么是优雅的风度及怎样培养优雅的风度,层层递 进,有礼有节,使论证显得条理清晰,有效地澄清了人们 关于教养的错误认识。
板书设计
开门见山,引出论题——分析良好的教养来自哪里
论
无教养(反面举例)
随机应变: 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第9课《论教养》课件(共26张PPT)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知识链接
关于教养的名言警句
凡是一个能够受到大家欢迎的人,他的动作不仅是有力量,而且要 优美,坚实是不够的,就是有用也无济于事,无论什么事情,必须具有 优雅的办法和态度,才能显得漂亮,得到别人的喜欢。
——洛克 要意志坚强,要勤奋,要探索,要发现,而且永不屈服,珍惜在我们 前进道路上降临的善,忍受我们之中和周围的恶,并下决心去消除它。
写作背景
《论教养》选自《世界文学》2007年第3期。谷羽 译。有删改。这篇文章收录在利哈乔夫为青少年写的 《善 与美书简》中,这些“书简”论述的都是道德、情操的修 养。在书中,利哈乔夫和年轻人谈了怎样学习、怎样生活 ,并告诫年轻人要走的道路相当复杂。
字词梳理
hān 涵养
字音字形
kè 恪守
diàn 积淀jiǎo 矫揉作jí 汲取gān’gà 尴尬
bīnbīn有礼( 彬彬 ) zhēn言( 箴 )
大发雷tíng( 霆 ) xùxù叨叨( 絮絮 )
字词梳理
词语释义
恪守
严格遵守。
贸然
轻率地,不加考虑地。
涵养
能控制情绪的功夫;修养。
自持
控制自己的欲望或情绪等。
漠不关心 形容对人或事物冷淡,一点儿也不关心。
作者简介
利哈乔夫(1906—1999)
苏联学者、作家和文艺理论家。他生于圣彼得堡 ,目睹了“十月革命”。1924年,进入彼得格勒大学 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1938年,进入彼得格勒的俄罗 斯文学研究所。曾参加过惨烈的彼得格勒保卫战。 1946年到1953年,任彼得格勒大学教授。1971年,被 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作为文化 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 的知识象征。
箴言
第9课 论教养(课件)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作者认为教养首先体现在哪里? 作者认为教养首先体现在家里。
(2)第5—10段主要论述了什么?这几段的论述 有什么共同点?
第5—10段主要从反面论述了一个人没有教养的表现。 这几段的论述都是通过假设的情况进行对比,在对 比中论述“无教养”的种种表现。
(3)怎样理解本文的题目? “论教养”中,“论”这个字,确定了文章的议论性质; “教养”是本文的论题,也隐含着文章的论点,即 “有教养”“真正的教养”等。 (4)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 层意。 第一部分(第1段):开门见山,引出论题。 第二部分(第2—12段):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 谈“有教养”的表现,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五、课堂小结
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 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对众 多事例进行了比较、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 让我们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指导 我们努力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六、布置作业
1.抄写并积累本课的词语。 2.结合在学校的学习生活,请你举出我们身边的 “无教养”的表现,再试着想一想解决办法。 3.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谈一谈如何做一个有教 养的人。
第一层(第2—10段):通过假设、对比,列举了“无教 养”的表现。
第二层(第11、12段):从正面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第三部分(第13—18段):剖析教养的重要表现——“优 雅风度”,指出教养的本质是尊重。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做一个有教养、有优雅风度的人。
(6)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①什么是真正的教养。②要有优雅的风度。
(2)对比论证。本文多处使用了对比论证方法。第5、6段通 过假设、对比,具体写出了这个男人在教养上的缺陷,从而 表明作者的观点,教养首先体现在家里。第二部分的前两层先 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对比起来, 更能体现真正的教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看到了什么?
8 论教养
利哈乔夫
“教养”很具体,因为它总是体现在 言谈举止的细节中;“教养”也很深刻, 因为它折射出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乃至 对社会和自然的态度。教养是表现在个人 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是社会影响、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 尤指在家庭中从小养成的行为的道德水准。
贸然 (mào) 遵循 (xún)
贸然:轻率地,不加考虑地。
字词疏通
涵养:能控制情绪的功夫。
贤达:有才能、德行和声望的人。
恪(kè)守:严格遵守。 遵循:遵从;依照。
自持:控制自己的欲望或情绪。
汲( jí)取:文中是吸取养分的意思。
箴(zhēn)言:劝诫的话。
尴(gān )尬( gà ):处于两难境地无法摆脱。
②如何判断 一个人是否 有教养。
④优雅风度 能够表现一 个人的教养。
作者认为一个人是不是真正有教养,首先要看他 和亲人们的关系究竟怎么样。如果一个人只有在公共 场合才体现出教养,在家里对亲人漠不关心,缺少体 恤,那么他在公众场合可能就是为做样子,有教养是 假象。因为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不求回报;妻子儿女是 弱者无需忌惮,亲人们更能包容其缺点,没有教养的 人便会在家里露出可恶的“真容”,所以在家里的表 现往往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本色或说本质。一个在家 里没教养,在外面却彬彬有礼的人甚至可能是一个自 私虚伪的人。 赞同作者的看法。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 中的言谈举止就是“教养”的具体体现,我们对待家 人的态度可以折射出一个人对待他人的态度 。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2.筛选信息,抓住中心观点。
字词正音
恪守 (kè) 箴言 (zhēn) 自吹自擂 (léi)
允诺 (yǔn) 妨碍 (ài)
矫揉造作 (jiǎo)
愚蠢(chǔn) 絮絮叨叨(dāo) 积淀 (diàn)
谚语 (yàn) 大发雷霆(tíng) 涵养 (hán) 汲取(jí) 尴尬 (gān gà)
一、引入论题——教养(1) 二、讨论有无教养的表现(2-12) 三、剖析教养的重要表现——优雅风度 (13-17) 四、归结教养的本质——尊重(18)
文章是如何论述课文的中心论点的?
①什么是真 正的教养。
③从待人处 事等角度论 述一个人是 否有教养。
⑤归纳结论:以尊重的 态度对待别人,再加上 几分智慧,便会自然地 拥有优雅风度并将修养 优雅的举止付诸实践。
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 动。
忸怩niǔ ní作态:形容不自然,不大方,含羞做作的样 子。
随机应变: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
整体 速读课文·动 感知 手标记
1.利用工具书,结合文下注释,扫清 阅读障碍。
2.勾画关键性的句子。
3.感知文章内容,划 分结构层次,归纳大意。
(4)当着外人的面,跟妻子或者孩子们开玩笑, 不顾及他们的自尊心。
1.作者认为有教养的人具体表现在哪 些方面?
(1)一个有教养的人,是关心家庭、 亲人的人。
(2)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 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3)一个有教养的人 ,待人处事绝 不会自吹自擂。
作者先从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谈起,再得 出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去做。在对众多事例 的比较、分析中,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结论 。
把有无教养进行对比,是非曲直不言而喻,引 人深思,也启迪了人们在生活中应如何做到有 教养。(对比论证)
作者是怎样论述“风度”的 ?
作者先批驳“优雅风度”即矫 揉造作、附庸风雅的错误观点,然 后阐述自己对“优雅风度”的理解, 接着列举生活中的例子,有针对性 地告诉人们:日常生活中,尊重别 人的感受就是优雅风度的体现,是 有教养的重要表现 。
(1)举例论证:作者在论证“教养” 与“风度”时列举了大量的日常生活中的 实例,告诉人们什么才是“真正的教养” 和“优雅的风度”。
(2)正反对比论证:作者列举生 活中的反面例子,然后正面阐述自己的 观点,使论点更加鲜明。
阅读第四部分,思考:这一段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强调以尊重 的态度对待别人,再加上随机应变的智 慧就会具有优雅的风度,给人以启迪。
疲惫不堪:形容非常疲乏。
彬(bīn )彬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大发雷霆:比喻大发脾气,大声斥责。
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
一意孤行: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 观想法去做。
自吹自擂: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嘘。
矫(jiǎo )揉造作:把弯的弄直,把直的弄弯,来制 造器物。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论教养》的 文章,领会作者对教养的看法和认识,以 及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
作者 简介
利哈乔夫(1906-1999),全名德米特 里·谢尔盖耶维奇·利哈乔夫,苏联学者、作家、 政治家、文艺理论家。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 了十月革命。17岁时进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 学。1938年,入俄罗斯文学研究所。1971年, 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 夫斯基,“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良心”。他是20 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代表作品有《罪犯的 纸牌游戏》《伊戈尔远征记》《古代罗斯文学 研究》《俄罗斯文 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 我感觉,凭借自己的举止表现你的素质, 展示自我修养。
教养是优雅的基础,“优雅风度”是 “有教养”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判断一个 人“教养”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一个人 时时处处有教养,就会形成优雅的风度。
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阐述 自己的观点?
写作特色 1.由现象到本质,针对性强。 2.行文方式活泼、灵动,思路清晰。 3.论证严密,层层推进。
(3)课文中没有教养的种种表现 有哪些?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 (1)在家里,懒得帮助疲惫不堪的妻子刷洗餐
具;对妻子儿女动不动就大发雷霆;家里 有人在看书或做功课,也总是把收音机或 电视机的音量放得很响,或高声说话。
(2)对自己亲人的性格、心理缺乏了解,对他 们的习惯和愿望总是漠不关心。
(3)进入成年后,仍把接受父母的关爱看作理 所当然的事情,与此同时却看不到父母也 需要关爱和帮助。
8 论教养
利哈乔夫
“教养”很具体,因为它总是体现在 言谈举止的细节中;“教养”也很深刻, 因为它折射出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乃至 对社会和自然的态度。教养是表现在个人 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是社会影响、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 尤指在家庭中从小养成的行为的道德水准。
贸然 (mào) 遵循 (xún)
贸然:轻率地,不加考虑地。
字词疏通
涵养:能控制情绪的功夫。
贤达:有才能、德行和声望的人。
恪(kè)守:严格遵守。 遵循:遵从;依照。
自持:控制自己的欲望或情绪。
汲( jí)取:文中是吸取养分的意思。
箴(zhēn)言:劝诫的话。
尴(gān )尬( gà ):处于两难境地无法摆脱。
②如何判断 一个人是否 有教养。
④优雅风度 能够表现一 个人的教养。
作者认为一个人是不是真正有教养,首先要看他 和亲人们的关系究竟怎么样。如果一个人只有在公共 场合才体现出教养,在家里对亲人漠不关心,缺少体 恤,那么他在公众场合可能就是为做样子,有教养是 假象。因为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不求回报;妻子儿女是 弱者无需忌惮,亲人们更能包容其缺点,没有教养的 人便会在家里露出可恶的“真容”,所以在家里的表 现往往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本色或说本质。一个在家 里没教养,在外面却彬彬有礼的人甚至可能是一个自 私虚伪的人。 赞同作者的看法。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 中的言谈举止就是“教养”的具体体现,我们对待家 人的态度可以折射出一个人对待他人的态度 。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2.筛选信息,抓住中心观点。
字词正音
恪守 (kè) 箴言 (zhēn) 自吹自擂 (léi)
允诺 (yǔn) 妨碍 (ài)
矫揉造作 (jiǎo)
愚蠢(chǔn) 絮絮叨叨(dāo) 积淀 (diàn)
谚语 (yàn) 大发雷霆(tíng) 涵养 (hán) 汲取(jí) 尴尬 (gān gà)
一、引入论题——教养(1) 二、讨论有无教养的表现(2-12) 三、剖析教养的重要表现——优雅风度 (13-17) 四、归结教养的本质——尊重(18)
文章是如何论述课文的中心论点的?
①什么是真 正的教养。
③从待人处 事等角度论 述一个人是 否有教养。
⑤归纳结论:以尊重的 态度对待别人,再加上 几分智慧,便会自然地 拥有优雅风度并将修养 优雅的举止付诸实践。
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 动。
忸怩niǔ ní作态:形容不自然,不大方,含羞做作的样 子。
随机应变: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
整体 速读课文·动 感知 手标记
1.利用工具书,结合文下注释,扫清 阅读障碍。
2.勾画关键性的句子。
3.感知文章内容,划 分结构层次,归纳大意。
(4)当着外人的面,跟妻子或者孩子们开玩笑, 不顾及他们的自尊心。
1.作者认为有教养的人具体表现在哪 些方面?
(1)一个有教养的人,是关心家庭、 亲人的人。
(2)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 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3)一个有教养的人 ,待人处事绝 不会自吹自擂。
作者先从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谈起,再得 出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去做。在对众多事例 的比较、分析中,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结论 。
把有无教养进行对比,是非曲直不言而喻,引 人深思,也启迪了人们在生活中应如何做到有 教养。(对比论证)
作者是怎样论述“风度”的 ?
作者先批驳“优雅风度”即矫 揉造作、附庸风雅的错误观点,然 后阐述自己对“优雅风度”的理解, 接着列举生活中的例子,有针对性 地告诉人们:日常生活中,尊重别 人的感受就是优雅风度的体现,是 有教养的重要表现 。
(1)举例论证:作者在论证“教养” 与“风度”时列举了大量的日常生活中的 实例,告诉人们什么才是“真正的教养” 和“优雅的风度”。
(2)正反对比论证:作者列举生 活中的反面例子,然后正面阐述自己的 观点,使论点更加鲜明。
阅读第四部分,思考:这一段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强调以尊重 的态度对待别人,再加上随机应变的智 慧就会具有优雅的风度,给人以启迪。
疲惫不堪:形容非常疲乏。
彬(bīn )彬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大发雷霆:比喻大发脾气,大声斥责。
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
一意孤行: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 观想法去做。
自吹自擂: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嘘。
矫(jiǎo )揉造作:把弯的弄直,把直的弄弯,来制 造器物。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论教养》的 文章,领会作者对教养的看法和认识,以 及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
作者 简介
利哈乔夫(1906-1999),全名德米特 里·谢尔盖耶维奇·利哈乔夫,苏联学者、作家、 政治家、文艺理论家。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 了十月革命。17岁时进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 学。1938年,入俄罗斯文学研究所。1971年, 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 夫斯基,“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良心”。他是20 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代表作品有《罪犯的 纸牌游戏》《伊戈尔远征记》《古代罗斯文学 研究》《俄罗斯文 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 我感觉,凭借自己的举止表现你的素质, 展示自我修养。
教养是优雅的基础,“优雅风度”是 “有教养”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判断一个 人“教养”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一个人 时时处处有教养,就会形成优雅的风度。
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阐述 自己的观点?
写作特色 1.由现象到本质,针对性强。 2.行文方式活泼、灵动,思路清晰。 3.论证严密,层层推进。
(3)课文中没有教养的种种表现 有哪些?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 (1)在家里,懒得帮助疲惫不堪的妻子刷洗餐
具;对妻子儿女动不动就大发雷霆;家里 有人在看书或做功课,也总是把收音机或 电视机的音量放得很响,或高声说话。
(2)对自己亲人的性格、心理缺乏了解,对他 们的习惯和愿望总是漠不关心。
(3)进入成年后,仍把接受父母的关爱看作理 所当然的事情,与此同时却看不到父母也 需要关爱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