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史之乱到唐末农民大起义(四)
细数中国古代影响最大中国的19次起义、叛乱

细数中国古代影响最大中国的19次起义、叛乱1 大泽乡起义(前209~前208)领导人:陈胜、吴广上榜原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根本上动摇了秦王朝的统治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秦朝廷征发闾左贫民屯戍渔阳,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今宿州)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情急之下,陈胜、吴广领导戍卒杀死押解戍卒的军官,发动兵变。
起义军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连克大泽乡和蕲县,并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建立张楚政权,各地纷纷响应。
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为项羽、刘邦灭秦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面的封建统治者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育,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开明统治很大程度上是受农民起义的影响。
2 斩白蛇起义(前209~前202)领导人:刘邦上榜原因:推翻秦朝建立西汉帝国斩蛇典故:刘邦以亭长的身份为泗水郡押送徒役去骊山,徒役们有很多在半路逃走了。
刘邦估计等到了骊山也就会都逃光了,所以走到芒砀山时,就停下来饮酒,趁着夜晚把所有的役徒都放了。
刘邦说:“你们都逃命去吧,从此我也要远远地走了!”徒役中有十多个壮士愿意跟随他一块走。
刘邦乘着酒意,夜里抄小路通过沼泽地,让一个在前边先走。
走在前边的人回来报告说:“前边有条大蛇挡在路上,还是回去吧。
”刘邦已醉,说:“大丈夫走路,有什么可怕的!”于是赶到前面,拔剑去斩大蛇。
大蛇被斩成两截,道路打开了,继续往前走了几里,醉得厉害了,就躺倒在地上。
后边的人来到斩蛇的地方,看见有一老妇在暗夜中哭泣。
有人问她为什么哭,老妇人说:“有人杀了我儿,我在哭他。
”有人问:“你的孩子为什么被杀呢?”老妇说:“我儿是白帝之子,变化成蛇,挡在道路中间,如今被赤帝之子杀了,故哭。
”众人以为老妇人是在说谎,正要打她,老妇人却忽然不见了。
后面的人赶上了刘邦,刘邦醒了。
那些人把刚才的事告诉了刘邦,刘邦心中暗暗高兴,更加自负。
中国历代农民起义简表

李特牺牲后,各地流民起义延续了几十年,这些起义先后被镇压。但西晋统治阶级也在流民起义打击下摇摇欲坠。
张昌
303年(惠帝太安二年)
安陆石岩山(今属湖北安陆)
东晋
东晋农民起义
孙恩
399年(东晋安帝隆安三年)
海岛
孙恩在海岛领导起义,攻破上虞(今浙江上虞),杀县令,声势大振。八郡农民纷纷响应。孙恩自称征东大将军,率起义三次渡海登陆,与东晋军作战,最后一次不幸失利,孙恩投海自杀。
朝代
农民起义名称
起义领导人
起义时间
起义地点
起义事略
北宋
北宋农民起义
王小波
993年(太宗淳化四年)春
青城(四川灌县南)
993年,王小波、李顺在四川青城起义,提出“均贫富”口号;第二年,占领成都,建立大蜀政权,控制四川部分地区,坚持斗争到995年春,最后失败。李顺Biblioteka 993年(太宗淳化四年)12月
青城
宋江
1119年(徽宗宣和元年)
海岛
南北朝
北魏北方各族人民大起义
破六韩拔陵
523年(孝明帝正光四年)
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东北)
匈奴人破六韩拔陵领导北部边镇军民在沃野镇起义,屡败官军。两年后,由于寡不敌众,起义失败。
525年,河北各族人民在上谷(今北京延庆)起义。528年后,逐渐集中在葛荣领导下,发展到几十万人,由于领导轻敌,兵力分散,起义惨遭失败,葛荣被俘牺牲。但起义沉重打击了鲜卑贵族,扫荡了汉族地主势力,动摇了北魏统治,在战斗中加深了各族人民了解,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
苗民起义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5课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 黄巢起义简介素材 川教版

黄巢起义简介1、黄巢起义黄巢起义指的是乾符五年(公元878年)至中和四年(公元884年)由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是王仙芝起义的后续。
也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
黄巢之乱祸延大唐半壁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
从公元859年的裘甫发动浙东叛乱开始,到公元884年黄巢之乱被平定而结束,历时25年,农民军席卷了现在的山东、河南、两江、福建、浙江、两广、两湖、陕西等十二行省,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从公元七世纪初隋末农民战争之后,至公元十四世纪中叶元末农民战争以前,在这长达七个多世纪的历史时期中,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从未间断,然而真正具有农民战争规模的却只有唐末农民大起义。
它是这一时期中阶级斗争的高潮和顶峰。
这次农民战争爆发在中国封建社会前后期发展的转折阶段。
2、吃人现象在中国人所经历过的许许多多苦难之中,最大的苦难,莫过于人食人,而所有发生在王朝末代的这类人间惨剧,莫过于唐朝末期。
而在唐末,所有食人者,又都比不上以黄巢为首的农民起义军。
他在失败前夕包围陈州近一年时间里,采用过的机械化方式,将活人粉碎,以人肉作军粮,供应他围城部队,以保证他起义军的战斗力,创造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人食人纪录。
这一份骇人听闻的食人纪录,既是中国之最,大概也是世界之最。
按照历史教科书,黄巢是农民革命领袖,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是推翻封建统治的行径,那是具有革命的进步的意义,是毫无疑问的。
但若是以毛泽东提倡的两分法的观点看,不那么以偏概全,不那么一白遮百丑,而取实事求是精神,这位革命领袖在荼毒非统治阶层的普通老百姓的手段上,历史上那些声名狼藉的屠夫,比之于他,都望尘莫及,甘拜下风。
在一部《二十四史》中,只有他能够用“敲骨吸髓”四字,形容他的食人的残杀方式。
当然,“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在铁与血的较量中,你不能将敌人消灭,对手也会将你毫不留情地除掉。
所以,历代农民铤而走险,反抗强大的统治者,起义军的头目,无不残忍野蛮,无不杀人无算。
可恶可恨:唐朝中后期的六次内乱

可恶可恨:唐朝中后期的六次内乱唐朝自618年建国,到907年灭亡,历时289年。
在这一段漫长的时间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也曾对唐朝发动过战争,但没有一次不被唐朝的军队打得大败。
更多时候,唐朝与少数民族友好相处,无论是与吐蕃,与南诏,与回纥,还是与突厥及西域各王国。
这样的民族关系甚至于成为历代效仿的典范。
既然没有外敌能战胜唐朝,那么偌大的唐朝、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唐朝,怎么会灭亡的呢?两个字“内乱”!第一次内乱:775年唐玄宗时期“安史之乱”。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身兼范阳、河东、平卢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揭开了地方割剧势力长期与唐中央政府争夺全国最高统治权的序幕。
安禄山与他的同伙史思明都是杂胡出身。
安禄山对唐政府的腐败、虚弱情况了解得很清楚,早就有起兵灭唐的想法。
经过十多年的准备,安禄山认为已具备灭唐条件,以奉密旨讨杨国忠为名,拥三镇兵力15万悍然反叛。
叛军似一股浊流,迅速席卷河北之地,兵锋直指洛阳。
腐巧的唐王朝军事上毫无准备,洛阳很快陷落。
次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建立起自己的政权。
唐朝军队虽有抵抗,但不敌叛军凶猛之势,潼关失陷,叛军长驱进逼京师长安。
唐玄宗仓皇出逃四川,到马嵬驿时,随军将士发生哗变,杀奸臣杨国忠,并逼迫玄宗缢死杨贵妃。
玄宗不得不宣布退位,太子即位,是为唐肃宗。
此时,京师长安陷入叛军之手。
在胜利面前,叛军内部矛盾尖锐化,至德二年(757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
安庆绪即帝位后,史思明坐拥重兵,不听调遣,安史集团分裂了。
同年,唐朝从河西、陇右、安西、北庭等地陆续调集十多万军队,又向回纥借精兵四千,肃宗以其子为天下兵马元帅,以郭子仪为副元帅,率军一举收得长安。
至唐代宗广德二年(763年),历时7年有余的安史之乱的平叛才告结束。
安史之乱给唐朝的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乱前全国户数890多万,乱后仅剩190多万,北方黄河流域受破坏最重,“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劫后余生的人们甚至“以纸为衣”。
安史之乱与唐朝死亡习题含答案

安史之乱与唐朝死亡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唐朝灭亡后,黄河流域出现的“五代”局面始于()的建立。
A.后唐B.后晋C.后梁D.后周【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史称“五代”。
因此,黄河流域出现的“五代”局面始于907年后梁的建立。
故C符合题意;后唐、后晋、后周出现在后梁之后,故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历史上唐朝由盛而衰的标志是()A.开元盛世B.安史之乱C.藩镇割据D.黄巢起义【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的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故B符合题意;藩镇割据是安史之乱的影响,故C不符合题意;开元盛世是唐朝的全盛时期,故A不符合题意;黄巢起义发生在安史之乱之后。
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带动全民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
唐朝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群星荟萃的诗坛上,被称为“诗仙”的诗人是()A.李白B,杜甫C.李清口D.苏轼【答案】A【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唐朝时期,诗歌之风盛行,成就突出,李白是唐朝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的诗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意境奇妙,语言奇妙,浪漫主义,立意清晰,被称为“诗仙”,A项符合题意;杜甫被称为“诗圣”,B项不符合题意;李清照和苏轼都是宋朝时期著名的词人,不是诗人,C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o4.从下表中课读出的信息包括①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合称五代②五个政权的开国国君都是手握重兵的武将③这些政权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④表中五个政权先后出现,政局相对较稳定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历史上合称五代“。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2023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期末复习背记要点与三年真题(新课标版)解析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新课标背记要点与三年真题)【2022版课标】通过了解“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局面,认识唐末五代的社会危机。
【思维导学】唐朝政局概览【背记要点】知识点一、安史之乱安史之乱: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1.背景(原因):①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
②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节度使集军权、行政权、财权于一身)。
③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局面。
④边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
2.过程:①从河北南下东都洛阳,攻下潼关,逼近长安。
②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
③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
3.平叛(763年平定):①西北精兵内调,②北方少数民族(回纥)军队援助,③安史叛军接连内乱。
4.影响:①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②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③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知识点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1.原因:①唐朝后期,统治腐败,宦官专权,②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
③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④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
2.黄巢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3.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知识点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1.含义: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2.时局: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发展。
3.评价:①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开国君主皆是手握兵权的武将;②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我国古代史自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课程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史教材:《中国古代史》,郭鹏,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课时:30学时考核方式:考试一、课程目的中国古代史是历史系全日制本科的主干课程。
教学目的是阐述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进程总结其发展规律,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熟练掌握中国古代史基础知识,形成初步的研究能力,成为合格的中学教师和社会科学工作者。
关于中国古代史上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本大纲采取史学界比较通行的观点。
如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分期问题,本大纲采用春秋战国之际说;古代经济重心南移问题,采取宋代说。
这与现行中学课本的处理原则是一致的。
但教师上课时可以将各种学术观点向学生作介绍,以使学生了解科研前沿。
本课题共208学时,分两个学期讲授。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具体内容,组织课堂讨论,撰写论文、观摩参观和外出考察等活动。
二、教学内容、重(难)点、及思考练习第1章原始社会重点、难点:1.人类的起源2.母系父系氏族公社讲授内容:1.中国古人类发的起源与进化(1)人类的起源(2)中国人类发展的三个阶段(3)原始群时期的劳动和生活(4)血缘家庭到氏族公社2.母系氏族公社(1)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文化遗址(2)特征与传说(3)经济生活(4)社会组织3.父系氏族公社(1)从母系氏族公社到父系氏族公社的变革(2)主要文化遗存(3)经济和文化(4)私有制的出现和原始公社的解体4.古史传说(1)炎帝与黄帝(2)三大部落集团与两次部落战争(3)中华民族的由来(4)尧舜禹的禅让到王位世袭思考练习1.中国原始社会婚姻状态进化过程如何?对社会组织影响如何?2.结合考古材料,说明我国原始社会是如何解体的。
第2章夏、商、西周重点、难点:商周的阶级结构和国家制度讲授内容:1.夏代奴隶社会的确立(1)夏王朝的建立(2)夏代的阶级结构和国家制度(3)夏代的经济和文化(4)夏代的发展和衰亡2.商代奴隶社会的发展(1)商朝的发展(2)商朝的发展(3)商代的国家机构、阶级结构(4)商代的奴隶制经济和文化(5)商代的衰落与商纣王亡国3.西周的建立与基本制度(1)西周的建立和巩固(2)西周的基本制度4.西周的社会经济和文化(1)西周的社会经济(2)西周的文化5.西周后期的社会矛盾和西周的灭亡(1)西周的社会危机(2)西周的衰亡思考练习1.试述商代的阶级结构2.略谈对于井田制的理解3.分析西周灭亡的原因第3章春秋战国重点、难点:1.战国变法运动2.诸子百家思想讲授内容:1.大国争霸(1)大国争霸的原因(2)大国争霸的过程与影响2.战国政治与秦的统一(1)战国的变法运动(2)战国七雄与兼并战争(3)秦的统一3.春秋战国的经济和民族(1)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2)社会经济的发展(3)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关系和民族融合4.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1)学术下移与思想解放(2)道家儒家和法家的产生(3)百家争鸣的展开与融合(4)史学与地理学(5)文学艺术(6)科学技术思考练习:1.春秋大国争霸的历史意义如何?2.分析商鞅变法的性质、内容和意义3.分析百家争鸣的原因、流派及儒道法基本思想。
高三历史必修一唐朝历史唐末农民战争

以下是为⼤家整理的关于《⾼三历史必修⼀唐朝历史唐末农民战争》的⽂章,供⼤家学习参考!1. 起义背景⼟地兼并唐朝后期,⼟地兼并⽇益严重,⾄唐朝末年,已出现“富者有连阡之⽥,贫者⽆⽴锥之地”的局⾯。
地主官僚的⼤⼩庄⽥遍布各地,⼤者有⽥上万顷,⽽⼤量农民却失掉⼟地。
⼟地兼并是当时阶级⽭盾尖锐化的基本原因。
赋税繁苛唐后期,由于对藩镇和边疆各族战费的⽀出,官僚机构膨胀以及统治集团⽣活奢侈等原因,政府的财政⽀出⽇增,不断加重赋税。
初⾏两税法时,规定定税计钱,折钱纳物;但由于铜钱的流通额不能满⾜社会需要,致使钱价不断上涨,物价不断下跌,即使税额不变,纳税者的实际负担也在增加。
地⽅官更是任意增加税额。
在不断提⾼的两税之外,政府还巧⽴名⽬,横征暴敛,收取各种杂税,如漆、⽵、⽊、⾦、银、蔬菜、⽔果、⽊炭、⾷粮、布绢、牲畜等都要收税,⼏乎是⽆物不税。
另外,还通过盐、茶、酒的专卖来榨取⼈民。
其中对⼈民危害的是榷盐。
开元⼗年(722年),唐朝政府开始征收盐税。
当时的盐价是每⽃⼗⽂。
乾元元年(758年),实⾏榷盐政策,盐价猛增到每⽃⼀百⼀⼗⽂。
⾄德宗时(780—805年),⼜增到每⽃三百七⼗⽂。
以⾄民间有⽤数⽃⾕⼦换⼀升盐的情况。
官盐价过⾼,⼈民或被迫淡⾷,或买价钱较低的私盐。
政府为垄断盐利,严禁贩卖私盐,致使⽭盾更加激化。
唐朝政府还通过“和籴”、“和市”等,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强买⼈民的粮⾷、布帛,有时甚⾄不给钱。
懿宗以后,政府的财政危机严重,经常向农民预征两三年的赋税,使农民的负担更加沉重。
有些地主把他们的赋税以各种⽅式转嫁到农民头上,甚⾄兼并了农民⼟地,仍要农民交纳赋税。
破产逃亡户的赋税也被官府强加到未逃户⾝上,这就使未逃户也⾛上破产逃亡之路,阶级⽭盾⽇益激化。
统治集团腐朽贪残唐末的皇帝都是昏庸之辈,⽣活上极端奢侈,只管游乐挥霍,以⾄府库空虚,政治⿊暗。
官僚们贪污受贿成风,懿宗时的宰相路岩⽣活豪奢,擅权纳贿,仅他的亲信边咸的家产便可供两年军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旧唐书·李林甫传》:
宰相用事之盛,開元已来未有其 比。然每事過慎,條理衆務,増 修綱紀,中外遷除皆有恒度。而 耽寵固權,已自封植,朝望稍著, 必隂計中傷之。
林甫性沉宻,城府深阻,未嘗以 愛憎見於容色。自處台衡,動循 格令,衣冠士子非常調無仕進之 門。所以秉鈞二十年,朝野側目 憚其威權。及國忠誣構,天下以 為寃。
睿宗景云元年(710年),开始在边地设节度 使。
天宝元年(742年),共设平卢、范阳、河东、 朔方、河西、陇右、北庭、安西、剑南等九 节度使及岭南经略使。
这些边疆大吏各领兵二三万至八九万,兼管 军事、行政、财政于一身,成为强大的地方 割据势力,即所谓“藩镇”。
天宝十节度使分布图
边镇兵:49万 中央军:9万
视此为高下,不可中止!”
元和中兴:
唐代自中期以来,中央宦官专权,地方 藩镇割据,政治局面混乱。唐宪宗元和 年间,政府财政情况有所好转,各地藩 镇在长时间的战乱中实力也有所削弱, 借助这大好形势,唐政府“以法度裁制 藩镇”,陷于强藩多年的河南、山东、 河北等地区又归中央政府管辖,唐王朝 复归于统一,史称“元和中兴” 。但因 藩镇割据的基础仍在,割据再次出现直 至唐朝灭亡。
至于口分田,唐律禁止买卖:“诸卖口分田者,一亩笞十, 二十亩加一等,罪止杖一百;地还本主,财没不追。”疏 议曰:“口分田,谓计口受之,非永业及居住园宅。…… 谓受之于公,不得私自鬻卖。”但同时规定:“即应合卖 者,不用此律。”所谓“应合卖者”,即“永业田家贫卖 供葬,及口分田卖充宅及碾硙、邸店之类,狭乡乐迁就宽 (乡)者,准令并许卖之”。
《唐会要》卷七二《军杂录》
天宝末,天子以中原太平,修文教,废 武备,销锋鏑,以弱天下豪杰。……不肖 子弟为武官者,父兄摈之不齿。唯边州置 重兵,中原乃包其戈甲,示不复用,人至 老不闻战声。六军诸卫之士皆市人白徒, 富者贩缯彩,食粱肉,壮者角抵拔河,翘 木扛铁,日以寝斗,有事乃股栗不能授甲。
政治上:中央统治集团日益腐朽
诸节度改用胡人
李林甫谓玄宗曰:“以陛下之雄才,国家 之富强,而蕃未灭者,由文吏为将而怯懦 不胜武也。陛下必欲灭四夷、威海内,即 莫若武臣,武臣莫若蕃将。蕃将小养马上, 长习阵敌,此天性也。陛下抚而将之,使 其必死,则夷狄不足图也。”
玄宗以为然.
杨国忠,本名钊,唐蒲州永乐源自(今山西芮城)人。杨贵妃同曾
五月,神策军将领李晟克复长安。
削藩战争受挫,德宗对河北藩镇仍采取姑息政策。
宪宗元和(806~820年)
元 和
元和元年(806),平西川节度使刘辟叛乱。 元和二年,平浙西镇海军节度使李锜叛乱。
元和十年(815)至十二年,平淮西。 元和十四(819)年,平淄青。
中
李吉甫、裴度:
兴
“淮西腹心之疾,不得不除。且 朝廷业已讨之,两河藩镇跋扈者将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叛变。
天宝十五载(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 称帝,国号大燕。
六月,破潼关,进占长安。
唐玄宗出逃。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之变。 太子李享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即帝位, 即唐肃宗。
灵武 马嵬驿长安
唐玄宗仓惶出逃。 行至马嵬驿(今 陕西兴平西), 禁军哗变,杀死 杨国忠,又迫唐 玄宗缢死杨贵妃。 唐玄宗逃往成都。
《新唐书》卷212《李怀仙传》
招还散亡,治城邑甲兵,自署文武将吏,私贡赋,天子 不能制。
2、割据局面的形成 原因:安史降将的羁縻;趁乱发展的势力 “河朔三镇”或“河北三镇” 李宝臣——成德节度使(治恒州,今河北正定),
田承嗣——魏博节度使(治魏州,今大名), 李怀仙——卢龙节度使(治幽州,今北京),
“以方镇(藩镇)御方镇”,藩镇割据成为唐 朝后期重大政治问题。
3、藩镇的三种类型
河北地区 东南地区
与中央对立,长期割据 “虽名藩臣,羁縻而已 ”
中央直接控制,为唐后期立 国之根本
中原、西南、 中间状态。与中央存在摩擦,
西北地区
但未达到割据的程度
4、唐朝与藩镇割据的长期斗争
唐朝曾多次对藩镇进行斗争,规模最
安史之乱的性质和作用
性质: 安史之乱不是民族斗争。 安史之乱不是敌对阶级间的斗争。 安史之乱只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爆发,
是单纯为了争夺统治权的军事斗争。
二、唐朝后期的政局
(一)、藩镇割据 (二)、宦官专权 (三)、朋党之争
(一)、藩镇割据
1、定义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原来只在边疆地区设 置的节度使在内地大量设立,并且一些节度使乘 机扩充势力,在叛乱平定后仍长期保持半独立的 状态。他们割据一方,被称为“藩镇割据”。
的依附关系逐渐趋向松弛。如,失地农民成为 流民,被迫向庄田主“贷其种食,赁其田庐”, 有田之家“坐食租税”
土地私有的社会问题
政府的经济实力削弱 ◆小农经济是封建国家的经济支柱。 ◆均田制破坏,租庸调失去征收的根据。 ◆财政危机--摊 逃
男耕女織之情景
男子要挑起整個家庭的重擔,從事著繁重的體力勞動。耕作中的任何 體力活諸如開畦、耕鋤等都由他們包攬。王維在《春中田園作》如是 描述“持斧伐遠揚,荷鋤覘泉脈”,而韋應物在《觀田家》裏亦說 “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埋”。女的都是“織女”,她們要負責採桑 養蠶,織布縫衣。相當的賢惠,儲光羲《田家即事》“高機猶織臥蠶子,
“藩镇割据”局面在唐肃宗后长期延续,开五代 十国之局面。
《新唐书》卷50《兵志》
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 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 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 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天子顾力 不能制,则忍耻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
大唐中兴颂 771年立 湖南祁阳县崖壁刻石 元结撰文 颜真卿书
安史之乱影响: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朝廷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在民族关系方面,唐朝日益失掉“天可汗”的
优势; 吐蕃、南诏等民族政权不断侵犯唐朝; 在经济方面,黄河流域遭到严重破坏,而江南
的经济未遭破坏,日益发展,经济超过北方。
下坂饑逢餉飯妻”,唐代田园诗人孟郊在《织妇词》中说:“夫是 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当年嫁得君,为君乘机杼。”
敦煌契约文书
《从敦煌文书看唐五代私有土地的发展途径》
刘进宝 《经济史》2006年第6期
在实行均田制的时代,从原则上说均田还受土地属国家所 有,民户不能随便买卖。但均田令将民户的“受田”分为 永业田和口分田,其中永业田在承受者死后,不缴还国家, 而是由其子孙承袭,这样长期下去必然就会变成私田,自 然也就可以买卖了。
势力; (3)、中央统治集团日益腐朽。
安史之乱的首领是安禄山和史思明。
3、安史之乱的爆发
唐 姚汝能《安禄山事迹》
“安禄山,营州杂种胡也,小名轧荦 山。母阿史德氏,为突厥巫,无子, 祷轧荦山神,应而生焉”。
“长而奸贼残忍,多智计,善揣人情, 解九蕃语,为诸蕃互市牙朗”。
“玄宗每令作胡旋舞,其疾如风”。
这些律文条例,实际上为买卖口分田提供了合法依据。
军事上:府兵制的破坏
中央军事实力的削弱
◆均田制破坏,府兵制破坏
◆募兵制实行,边防节度使的权力膨胀
A:开元十一年(723),从张说建议,京师宿卫一切 募士承当,号“长从宿卫”,次年改“彍骑”。第三 年,彍骑兵分隶中央十二卫,京师宿卫自此率由招募 而来。
唐玄宗怠于政事,沉缅于酒色歌舞,穷奢 极欲。政事则先后委于宰相李林甫、杨国 忠。
李林甫口蜜腹剑,勾结宦官,妒贤嫉能, 掌权十九年,政治日益黑暗。
杨国忠结党营私,贿赂公行,政治更加黑 暗。
此时唐与吐蕃、南诏多次发生战争。唐军 攻南诏屡败,天下骚然,国力虚耗。
天宝政局:盛世的隐忧
从李林甫到杨国忠:不正常的政治空气与决策机制
元和九年(814),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其 子吴元济自领军务,并派兵四处攻掠。次年, 宪宗下令讨伐吴元济。元和十二年(817), 大将李愬在一个大风雪的夜晚,率兵奇袭蔡州 (今河南汝南),活捉吴元济,平定了淮西。
成德节度使和卢龙节度使也先后归顺朝廷。
元和十四年(819年)。灭淄青。
至此,藩镇暂时都服从中央号令,但是藩镇割 据的基础并没有被摧毁。唐穆宗时,河朔三镇 再次叛乱,割据一方。藩镇割据局面一直延续 至唐朝灭亡。
B:开元二十五年(737),边镇戍兵正式实行招募制, 因长期服役,称“长从兵”或“长征健儿”。其由边 帅长期统帅,逐步形成边帅专兵局面。
C:地方武力主要是团练兵,亦称“团练”。 彍骑 长征健儿 团练兵 兵器、衣粮均由唐政府发给,长
期服兵役,是被政府雇佣的职业兵。
节度史的设立,造成内重外轻的格局:
一、唐朝后期政治
756年 唐借兵回纥平叛 757年 安庆绪杀安禄山 唐收复两京 史思明降唐 758年 史思明复叛 759年 九节度兵败邺郡 史思明杀安庆绪 叛军重占洛阳 761,史朝义杀史思 明。
一、唐朝后期政治
761年 史朝义杀史思明 762年 唐肃宗卒、代宗即位 唐再借回纥兵平叛 唐收复洛阳 763年 史朝义自杀 安史之乱平定
成都
3、安史之乱
3、安史之乱
至德元载(756年)六月初七日 哥舒翰大败于灵宝
六月初九日 叛军占领潼关 六月十二日 玄宗放弃长安西逃 六月十四日 马嵬兵变 七月十二日 唐肃宗即位于灵武
尊玄宗为上皇天帝 七月二十八日 玄宗抵达成都
肃宗…乃太子叛父,何以讨禄山也!唐有天下几三 百年,由汉以来,享国最为长久。然三纲不立,无 父子君臣之义,见利而动,不顾其亲,是以上无教 化,下无廉耻。…唐之父子不正,而欲以正万事, 难矣。其享国长久,亦曰幸哉! 范祖禹《唐鉴》
第四节 唐后期的政治和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