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7年级上册历史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2023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解读第三单元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素养导学】唯物史观: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历史解释:掌握两次农民起义和秦朝灭亡的历史事实,并了解楚汉相争的情况。
家国情怀:通过分析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知识构建】一、秦的暴政怎样理解“族秦者,秦也”?表现在哪些方面? 1.理解:秦朝的灭亡是因为秦的暴政。
2.表现:(1)沉重的赋税;(2)繁重的徭役和兵役;(3)法律严苛,刑法残酷;(4)焚书坑儒;(5)秦二世更加残暴。
二、秦末农民大起义1.陈胜、吴广起义:结合右侧史料及所学知识,完善表格。
原 因根本 秦的暴政直接 遇雨误期,按照秦律,戍守误期要被处死爆发 公元前209年,在大泽乡领导起义,攻占陈县,建立“张楚”政权口号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地位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结果起义失败,陈胜、吴广被部下杀害2.项羽、刘邦起义(1)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
(2)秦朝灭亡: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军直抵咸阳,秦朝统治者投降,秦朝灭亡。
【思维导引】秦的暴政是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只有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三、楚汉之争1.性质:统治阶级为争夺帝位展开的争战。
2.双方: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
3.结果: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心,最终将项羽及部下包围在垓下,项羽兵败自刎,刘邦取得最终胜利。
【史料研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释意:消灭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啊,不是天下的人)——[唐]杜牧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秦朝是我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其崛起与消亡的经验教训值得后世借鉴。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教案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一、新课标标准通过了解陈胜和吴广等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
二、内容分析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王嬴政建立秦朝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统治,希望自己开创的帝业能够相传万世。
然而历史并没有像他想的那样,强大的秦朝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很快就走向了灭亡。
秦末农民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封建专制残暴统治的结果,所以它的爆发具有必然性。
三、教学目标1.掌握秦暴政的主要表现,知道陈胜、吴广起义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史实。
(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唯物史观)2.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史实,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通过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学习,认识农民起义的历史作用。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设计意图】:以问题设置,聚集学生注意力,开展新课学习。
(二)讲授新课1.秦的暴政(重点)(1)教师活动教材研读:归纳秦的暴政的表现(2)学生活动表现1:赋税沉重。
表现2:徭役兵役繁重。
表现3:刑罚严苛。
表现4:“焚书坑儒”。
表现5:秦二世对民众的压迫更为残酷。
2.陈胜、吴广起义(1)教师活动问题探究: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个原因,秦末农民战争还会爆发吗?(2)学生活动会①直接原因:大雨使戍守误期,按律要被处死。
②根本原因:秦的暴政【记笔记】(3)教师活动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这一起义有什么历史意义?材料1: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竞亡秦,由涉首事也。
——司马迁《史记》材料2:从陈胜吴广开始,历史不断地发生农民反抗地主压迫的大小起义。
——范文澜《中国通史》(4)学生活动①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是第一次农民大起义;②沉重的打击了秦王朝的统治;③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3.秦朝的灭亡(1)教师活动阅读教材P63,概况巨鹿之战的基本情况。
(2)学生活动(3)教师活动问题探究:秦朝因暴政灭亡对后世有何借鉴意义?(4)学生活动1.统治者应当实行“仁政”,爱惜民力;2.应对君主权力适度制约;3.法家学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应当与儒家学说相调和。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课件(共31张PPT)

秦始皇陵
空心砖
修长城
阿旁宫
材料三:
• “五人盗, 赃一钱以上, 斩左趾, 又黥[qíng]以为城旦(脸上刺刻涂 墨,判为刑徒)。”——秦简记载
• (秦朝刑罚严酷,以至)赭[zhě]衣塞路,囹圄[líng yǔ]成市( 穿囚衣的犯人堵塞了道路,监狱多得像市场一样),天下愁怨 ,溃而叛之。——《汉书·刑法志》
以非当世,惑乱黔首(百姓)。”此语一出,秦颁行了哪一项措施
A.统一文字 B.焚书坑儒
C.修筑长城
B D.诛尽百家学者
2.贾谊的《过秦论》中以“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记述了我国历史上第
C 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发动这次起义的领导人是 A.陈胜、项羽 B.吴广、项羽 C.陈胜、吴广 D.项羽、刘邦
3.(2019·山东临沂·3)“公元前207年,秦朝的统治者在起义军的包
楚汉战争
前206年—前202年,项 羽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 权进行的战争。
1、成语典故中的历史
汉王刘邦
约法三章 刚愎自用 楚河汉界 四面楚歌 江东父老
项庄舞剑 意在沛公
暗度陈仓 霸王别姬 乌江自刎
咸阳 鸿门
鸿沟
垓下 西楚霸王 乌江
问题探究:依据材料,归纳刘邦战胜项羽的重要原因。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 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使得秦人大喜,民心安定。后来刘邦在谈到 为何能战胜项羽时说: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吾能 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入关
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7 年,仅存十几年,传位二世,威名 显赫的大秦帝国便在讨伐声中走下 历史的舞台,谁应为大秦帝国的灭 亡负责?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赋税沉重
徭役繁重
秦的苛政
(根本)
严刑峻法
小结
秦
钳制思想
二
的
世
灭
亡
(直接)
陈胜吴广起义
而 亡
农民起义
刘邦项羽争雄
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秦朝灭亡的真凶?
在我看来,大秦帝国所以灭亡,主要不是由于文化、理 论、制度等方面之失,而是统治阶级上层的政策、人事、个 人行为等方面出了问题,是秦始皇与秦二世的用人方面的漏 洞所致,是这个帝国核心统治者们所作所为所致。
一句话,秦朝实际是被自己打败的,亡秦的是自家人。 ——马平安《大秦帝国启示
录》
——《史记·秦始皇本纪》
推一测
理由:秦始皇的苛政
材料三
至于秦始皇兼并战国……
专任刑罚,躬操文墨,昼断狱,
秦
夜理书,日程决事,日县石之
始
一。
皇
——《汉书》卷二十三《刑法志》 译文:
根据材料三归纳秦朝暴
秦始皇吞并六国之后……独断
政的表现?
专行,亲自处理各种事务,白天断
表现三:残酷的刑法
狱(也就是一些刑法之类的事), 晚上读书,什么事都自己处理。
绞: 用绳子将犯人勒死 抽胁,可能是指抽筋拔骨
族诛
一人有罪,灭绝其宗族。族刑 有时株连到父族、母族、妻族。
推一测
理由:秦始皇的苛政
材料四
“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
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秦
——《史记·儒林列传》
始
秦始皇为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
皇
下令烧毁民间收藏的诸子百家书籍, 仅留下秦国的史书及医药、种植、
你同意这段话的观点吗?为什么?
探究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秦末农民大起义》是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0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陈胜、吴广起义,刘邦和项羽的领导,秦朝的灭亡和汉朝的建立。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秦朝的暴政和农民起义的爆发,标志着封建社会的开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对于封建社会的起源和秦朝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可能对于秦末农民起义的具体过程和影响还不够清楚,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深入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一定的困惑,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来理清思路。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难点: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文献资料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秦末农民起义。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3.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引导学生理清思路。
4.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深入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起义》精品课件(含视频)

溃而叛之。——《汉书·刑法志》
动 脑 筋:
秦简记载:“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 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
这一记载说明秦代的刑法有什么特点?
秦代的法律非常严苛。当时的刑罚极为残酷。 一人犯法则牵连邻里,有各种残害肢体的肉 刑……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4、秦二世的昏庸残暴
秦二世胡亥
3、秦朝的都城在( ) A.镐京 B.洛邑 C.咸阳 D.邯郸
4.项羽和刘邦为了争夺帝位,进行了 四年的战争,史称
A.晋楚争霸 B.齐魏争霸 C.秦赵之争 D.楚汉之争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复习(2016部编)
第10课 秦末农民起义
夯实基础
三、楚汉之争(前206--前202)
楚河汉界 鸿沟议和 垓下之战
无颜见江东父老
四面楚歌 霸王别姬
乌江自刎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项羽
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刘邦
动 脑 筋: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率军到咸阳后, 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 除去秦法。”使得秦人大喜,民心安定。后来 刘邦在谈到为何能战胜项羽时说:张良、萧何 和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 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将军俑
跪射俑
立射俑
庞大的秦始皇陵兵马俑
车士俑
文吏俑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万里长城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3、刑罚严酷
束颈的铁钳
铁桎(zhì 脚镣)
行者相伴,而死人日积于市, 劓鼻盈蔂(luó ),断足盈车。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秦朝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项羽刘邦起义等。
本节课主要通过学习秦末农民起义的历史事件,使学生了解秦朝的暴政和农民起义的原因,掌握陈胜、吴广、项羽、刘邦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以及起义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但对本节课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秦朝的暴政,分析农民起义的原因,并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的暴政,掌握陈胜、吴广、项羽、刘邦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理解农民起义的原因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农民起义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朝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项羽刘邦起义等历史事件。
2.教学难点:农民起义的原因、起义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基本的历史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秦朝的暴政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秦朝的暴政表现,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陈胜吴广起义的过程,让学生了解起义的背景和原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农民起义的原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关于农民起义的原因和影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回答。
5.拓展(10分钟)教师介绍项羽刘邦起义的过程,让学生了解起义的发展和结局。
2024年秋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课件)

相关史事 公元前207年,在巨鹿一带的反秦起义军被30
万秦军围攻。危急情况下,身为援军次将的项羽杀 死了观望拖延的主将,率领2万人前往救援。渡过 漳水后,项羽命令将士破釜沉舟,显示决一死战的 决心。在激战中,起义军勇猛杀敌,打得秦军一败 涂地,最终将秦军主力歼灭。此后,秦朝再也无力 挽回败局。
D.巨鹿之战
3.战争既破坏社会的和谐,也推动社会的发展。 (1)炎黄部落打败东方蚩尤部落的著名战役是
_涿__鹿__之___战__。
(2)士兵阵前倒戈,引周军攻商都,灭亡商朝
的著名战役是_牧__野___之__战__。 (3)项羽领导起义军在_巨__鹿__之__战___中以少胜多,
将秦军主力歼灭。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新课导入
坑灰未冷山东乱。 ——章碣《焚书坑》 讽刺秦始皇焚书的
做法并不能使统治长久。
秦坑儒谷碑
目标导航
1. 知道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 2. 分析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原因,了解陈胜、
吴广起义的地位及历史意义。 3. 知道项羽、刘邦起义推翻秦朝统治的史
实,知道秦朝灭亡的原因。
新课展开 一、秦的暴政
2.项羽 出身: 楚国名将之后,骁勇善战
经历: 跟随叔父项梁起兵,他们领导的队伍逐 渐发展到数万人,成为反秦的强大武装
成就: 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
3.刘邦 出身: 出身平民,曾为小吏
经历: 注重网罗人才,积蓄力量,势力很快强 大起来
成就: 巨鹿之战后,抓住时机,直抵秦都咸阳
4.秦朝灭亡
结构梳理
刑法残酷
秦 徭役、兵役繁重 末
“焚书坑儒”
农 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7年级上册历史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涉及到的人物和事件很多,如秦的暴政中的阿房宫、骊山陵墓及相关的兵马俑、修长城、各式各样的残酷的刑法,陈胜、吴广,刘邦、项羽及与他们有关的人物、事情等,这些内容很多,且都是很多学生很感兴趣的。
这就使上课时的选材产生了难度,不讲吧,会使学生索然无味,讲吧,又会显得太多,而且不能很好地突出重点与难点。
如何才能适量地讲述,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
我在设计时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利用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历史知识掌握程度,我把全节课分成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史料解读,让学生能够体会历史课的学习氛围,同时能够增长知识;第二部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在相互的问答中感受提问的乐趣和体验成功的喜悦;第三部分:讨论探究,很多学生对刘邦与项羽的故事都会或多或少地知道一些,因而对他们的故事和老师的提出的问题表现出了很大的好奇心,因而在讨论时都能发表自己的看法,气氛热烈。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中学习历史知识,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而且也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
教学设计思路基本上是遵循“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原则,创设情境,提供史料、地图等,以问题式启发学生逐步探究得出结论,充分关注学生的发展。
总的来说,这节课紧张有序地完成了。
学生通过思考、分析问题,对历史事物的认识有了不少的提高,反馈的意见也比较好,但我深深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在教学的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一、本节课的成语故事是非常多的,我在授课过程中忽视了成语故事的穿插。
对于刚接触历史的初一新生来说,历史故事是他们最感兴趣的的话题。
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只有具备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地学习。
有些学生上课注意力不能持久,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对感兴趣的事情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表现出心不在焉。
显而易见,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学,就很难培养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所以,今后要努力的方向就是在授课过程中适时地穿插一些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将激发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二、学生胆量有点小。
当时听课的教师比较多,学生比较腼腆,只有少数学生积极大声回答问题,部分同学是多次鼓起勇气想说,最后还是咽下去了,部分同学干脆埋头做笔记,偶尔抬起绯红的脸看一眼老师。
今后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面,还要好好地多想办法。
三、在语言的表述、提问的设计方面有待提高,局限于课本知识,没有将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拓展。
如分析刘邦项羽胜败的原因时,局限于课本知识,没有引导学生做全面的分析,后再重点强调主要原因是失民心。
“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创精神表现在哪里?”“秦王朝存在是时间”这些问题也没有做详解,没有引导学生如何计算年代。
四、没有正确引导学生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没有及时给予学生方法上的指导。
今后努力方向:力争在今后的工作中,多多思考与积累,精心设计有梯度、多角度的问题,力求少而精。
备课要加强知识的纵横联系,形成多样的知识网络,多搜集相关资料,丰富课堂,多听课,多反思,力求更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