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优质教案

合集下载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秦末时期农民大起义的历史背景和原因;2.了解农民起义的领袖和参与者;3.了解农民起义的经过和结果;4.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1.秦代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和原因;2.农民起义的领袖和参与者;3.农民起义的经过和结果。

教学难点1.秦代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演变;2.农民起义的社会影响和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1.讲授法;2.分组研究法;3.课堂讨论法。

教学内容一、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历史背景和原因秦朝统治者在战国时期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和政治手段逐渐统一中国各个分割的小国家。

但是,统一后的秦朝政治体制呈现出专制和高压的特点,对于社会上的各个阶层都有一定的管控和限制。

在农民这一阶层中,由于土地兼并和赋税过重等问题,他们的生活负担逐渐加重,生活水平也逐渐下降。

同时,秦朝的统治者也采取了一系列强制措施,对农民进行劳役和征收等行为。

这些问题将秦朝政府和农民阶层之间的矛盾推向了极端。

二、农民起义的领袖和参与者农民起义的领袖和参与者主要是一些在当时有一定名望和影响力的人物。

其中,最著名的是陈胜和吴广。

他们两人原本是一对商人,但在秦朝政府的劳役和征收政策下,被迫沦为农奴。

他们发动起义的最初目的是为了解救自己和同胞们的苦难生活。

此外,农民起义的参与者还包括了一些农民和流民。

他们也受到了秦朝统治下的压迫和伤害,因此积蓄了起义的力量。

三、农民起义的经过和结果起义的爆发发生在公元前209年,在一个废弃的庙宇中,陈胜等人正式宣布了反秦的起义。

在起义的过程中,陈胜等人领导人民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并被尊为了“王”。

然而,随着起义的逐渐扩大,农民领袖之间的矛盾也开始浮现,最终导致了起义的失败。

秦朝统治者最终镇压了这场起义,并对陈胜等人进行了残酷的打击和惩罚。

尽管这次起义的失败,但是它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一些重要的影响。

首先,它揭示了秦朝民政政策的反人民本质,引起了社会上各阶层人士对秦朝统治的思考。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秦末农民大起义》 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秦末农民大起义》 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秦末农民大起义》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秦末农民大起义》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文字,让学生了解到秦朝的暴政、农民的苦难以及陈胜、吴广等领导的大起义。

教材还介绍了起义军的发展壮大,以及最终推翻秦朝统治的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对于秦末农民大起义的细节和背景可能还不够清楚。

学生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结合教材内容,深入了解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秦朝的暴政、农民的苦难,以及陈胜、吴广等领导的大起义。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朝的暴政、农民的苦难、陈胜、吴广的领导地位和作用。

2.教学难点: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历史事件。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课件:制作相关课件,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

3.教学资源: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献,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和补充。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秦朝的暴政和农民的苦难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暴政和苦难?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秦末农民大起义。

2.呈现(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背景和过程。

同时,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相关资料,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秦朝的暴政和农民的苦难。

3.10《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3.10《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0课秦末农民起义课题第10课秦末农民起义课程新授课课标要求通过了解陈胜和吴广等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了解农民起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素养目标1.通过大量的史料分析,论从史出,知道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

2.说出陈胜、吴广起义的基本史实,掌握项羽和刘邦的军队为推翻秦朝的统治而做出的努力,以及秦朝灭亡的史实。

3.懂得秦的暴政是激起秦末农民大起义的根本原因,通过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学习,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的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秦朝暴政的表现、陈胜、吴广起义的基本史实。

难点:如何评价秦始皇板书设计:学习过程设计课堂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温故知新教师提前进入课堂展示复习任务:1.秦灭六国(原因、经过、意义)2.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教师走动,观察学生背诵复习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学生提前进入课堂,根据老师提示进行课前背诵,温故知新。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检查,有问题寻求教师帮助。

二、新课导入秦始皇:“朕为始皇帝。

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庞大的秦王朝为什么会昙花一现、迅速走向灭亡呢?学生思考问题,结合教师引导进入新课学习。

三、解读目标教师展示素养目标,简要解说任务要求,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带着目标开始做任务。

四、讲授新课一、秦的暴政任务:阅读教材内容根据提示,总结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哪些?材料一(秦朝)田租口赋(人头税)、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班固《汉书·食货志》①赋税沉重材料二秦朝修建骊山陵和阿房官役使70多万人,征伐南方调发了50万士卒,北击匈奴及修筑长城征派了40万人。

阅读教材内容根据提示,总结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

②徭役、兵役繁重材料三逃兵役,夷三族。

(父族、母族、妻族—《睡虎地秦墓竹简》③法律严苛、刑罚残酷材料四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史记》④焚书坑儒材料五秦二世下令将秦始皇无子嫔妃全部陪葬;把修骊山陵墓的工匠全部活埋;诛杀兄弟,姊妹22人;杀蒙恬等大臣不计其数;不断增加赋税和徭役。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教案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教案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一、新课标标准通过了解陈胜和吴广等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

二、内容分析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王嬴政建立秦朝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统治,希望自己开创的帝业能够相传万世。

然而历史并没有像他想的那样,强大的秦朝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很快就走向了灭亡。

秦末农民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封建专制残暴统治的结果,所以它的爆发具有必然性。

三、教学目标1.掌握秦暴政的主要表现,知道陈胜、吴广起义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史实。

(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唯物史观)2.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史实,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通过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学习,认识农民起义的历史作用。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设计意图】:以问题设置,聚集学生注意力,开展新课学习。

(二)讲授新课1.秦的暴政(重点)(1)教师活动教材研读:归纳秦的暴政的表现(2)学生活动表现1:赋税沉重。

表现2:徭役兵役繁重。

表现3:刑罚严苛。

表现4:“焚书坑儒”。

表现5:秦二世对民众的压迫更为残酷。

2.陈胜、吴广起义(1)教师活动问题探究: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个原因,秦末农民战争还会爆发吗?(2)学生活动会①直接原因:大雨使戍守误期,按律要被处死。

②根本原因:秦的暴政【记笔记】(3)教师活动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这一起义有什么历史意义?材料1: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竞亡秦,由涉首事也。

——司马迁《史记》材料2:从陈胜吴广开始,历史不断地发生农民反抗地主压迫的大小起义。

——范文澜《中国通史》(4)学生活动①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是第一次农民大起义;②沉重的打击了秦王朝的统治;③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3.秦朝的灭亡(1)教师活动阅读教材P63,概况巨鹿之战的基本情况。

(2)学生活动(3)教师活动问题探究:秦朝因暴政灭亡对后世有何借鉴意义?(4)学生活动1.统治者应当实行“仁政”,爱惜民力;2.应对君主权力适度制约;3.法家学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应当与儒家学说相调和。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优质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优质教案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了解陈胜、吴广起义过程以及楚汉之争的基本历史知识。

通过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的探究,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对材料和相关史实的研究学习,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本课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成语,如:“鸿门宴”“揭竿而起”“破釜沉舟”“四面楚歌”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认识到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主宰;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为后来的农民反抗残暴的统治树立了榜样【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教学难点:陈胜、吴广起义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导入: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不朽的功业。

夏朝存在了400多年,商朝存在了500多年,周朝存在了800多年左右。

照理说,秦朝存在的时间应该更长。

秦始皇就希望他的皇位能传之万代。

可事实上秦朝只传了三代,存在了14年就灭亡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让我们来学习第10课秦农农民起义。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秦的暴政【材料展示】我家有三子: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老二戍边关,至今未归还;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敢怒不敢言,惟恐遭劫难。

——来自秦朝一位农民的告白设问:请思考:这反映了秦朝的什么现象?提示:反映了秦的暴政(一)秦的暴政——赋税、徭役兵役沉重【图片展示】提示: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帮助学生认识:秦朝赋税沉重、徭役兵役繁重。

(二)秦的暴政—法律严苛1.【材料展示】材料:当时在秦国市场上,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

①劓:割鼻子②醢:剁成肉酱③黥面:在脸上刺字;④后刖:砍掉左右脚;⑤腰斩:拦腰斩断⑥诛九族:一人有罪,家族和邻里都要受罪2.教师引导总结:(1)法律严苛:民众不慎即触犯法律;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一、导入观看视频:秦始皇焚书坑儒设问:秦始皇为何要焚书坑儒?秦朝是如何灭亡的? 二、整体感知阅读本课课题、小标题,思考秦末为什么爆发农民大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推翻秦朝的统治了吗?三、秦的暴政 1.表现任务一:阅读材料,观察图片,反映了秦朝统治的什么问题?材料一:秦朝税收20倍于古代,三分之二的收成交给国家。

出现“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的现象。

材料二: 秦朝修建骊山陵和阿房宫役使70多万人,征伐南方调发了50万士卒,北击匈奴及修筑长城征派了40万人。

当时全国人口约 2000万,而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就有300万左右。

秦始皇先后进行 5次大规模的巡游,在名山胜地刻石记功,耗费大量财力和人力。

观频、思考问题阅读教材标题,制作知识框架研料,总结材料一:赋税沉重材料二:徭役、兵役繁重点拨提升:民众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成千上万的农民被迫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任务二:观察图片阅读史料、教材内容,归纳秦朝暴政还表现在哪些方面?图一:秦朝刑具图二:秦坑儒谷碑材料一:始皇为人......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

......上乐以刑杀为威。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材料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诗书弃市......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图一、材料一:法律严苛图二、材料二、材料三:焚书坑儒,禁锢思想任务三:你能讲讲指鹿为马的故事吗?结合教材内容,反映了秦二世怎样的统治?指鹿为马归纳观片,阅读史料,概括秦朝暴政的表现指鹿为马:秦二世的时候,赵高驾着一头鹿随从二世出行,二世问他说:“丞相为什么驾着一头鹿呢?”赵高说:“这是一匹马啊!”二世说:“丞相错了,把鹿当做马了。

”赵高说:“这确实是一匹马啊!(如果)陛下认为我的话不对,希望(陛下允许我)问一问群臣。

3.10《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

3.10《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一、教学目标:唯物史观:通过了解秦末农民大起义的背景、原因、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事件的产生和发展是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从而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史料实证: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思考陈胜吴广起义的意义;分析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时空观念:了解陈胜吴广起义和刘邦项羽起义的基本史实及历史意义。

历史解释:根据秦朝的刑具反映了秦朝刑法严峻的特点;家国情怀:知道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

难点:秦朝灭亡的原因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学习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唐朝诗人章碣作《焚书坑》,用“坑灰未冷山东乱”来讽刺秦始皇焚书的做法并不能使统治长久。

今陕西西安临潼有一个坑儒谷,据说是当年坑儒的地方。

秦始皇为何要焚书坑儒?秦朝是如何灭亡的?本节课我们学习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二)、讲授新课:一、秦的暴政:1、背景:秦朝建立后,秦始皇推行巩固统一的措施,注重发展生产,加强对社会的管理,对历史发展作出了贡献。

2、秦朝暴政的表现:秦始皇好大喜功,急于求成、统治暴虐。

材料一:(秦朝)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zhì]之食。

材料二:秦朝的赋税,主要有田租、口赋、杂赋三种。

这些赋税加在一起,要占到农民收获物的三分之二。

材料三: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

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秦也。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秦始皇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

材料:(秦朝)丁男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上吊)于道树,死者相望。

---司马迁《史记》材料、秦朝法律规定,男子16岁就要到官府登记户籍,开始服徭役和兵役,直到60岁才能免除。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秦朝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项羽刘邦起义等。

本节课主要通过学习秦末农民起义的历史事件,使学生了解秦朝的暴政和农民起义的原因,掌握陈胜、吴广、项羽、刘邦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以及起义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但对本节课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秦朝的暴政,分析农民起义的原因,并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的暴政,掌握陈胜、吴广、项羽、刘邦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理解农民起义的原因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农民起义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朝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项羽刘邦起义等历史事件。

2.教学难点:农民起义的原因、起义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基本的历史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秦朝的暴政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秦朝的暴政表现,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陈胜吴广起义的过程,让学生了解起义的背景和原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农民起义的原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关于农民起义的原因和影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回答。

5.拓展(10分钟)教师介绍项羽刘邦起义的过程,让学生了解起义的发展和结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末农民大起义》第一课时本课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学习主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中国古代史的必修重点内容之一。

秦朝的统一,将中国历史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但是强大的秦王朝却昙花一现,很快就走向灭亡,本课通过“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之争”三个部分生动再现了秦亡汉立的历史过程,本课条理清晰,因果分明,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目标】1、 要求学生掌握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地点和历史意义;2、 巨鹿之战、秦朝的灭亡、楚汉之争、西汉的建立;引导学生探究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探究秦亡前后,项羽、刘邦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初步比较战争性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出示图片和文字材料,组织学生分析探讨,动脑思考等方法,让学生感受到秦朝的暴政,探究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初步掌握史料论证的历史学习方法;2、通过讲述讲述本课内容有关的历 史成语典故、历史故事,发挥学生潜能,体验学习历史知识的乐趣,进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4、通过历史地图的使用帮助学生建立历史时空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秦亡和楚汉之争胜败原因的探究,从而形成对“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道理的深刻理解。

【教学重点】秦未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教学难点】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1、查找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等相关资料,精心排练,以便在课堂上交流;2、组织学生编写《陈胜、吴广起义》剧本、服装的设计和准备、道具的制作等,并指导排练;3、制作课件。

一、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学过的知识导入新课)秦朝建立后,秦始皇认为他开创的帝业能够代代相继,传之万世。

然而,秦始皇死后三年,秦朝就灭亡了。

声名显赫的秦朝为什么如此短命?它是怎样被推翻的呢?设计意图:通过设疑激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自然导入新课。

二、进入新课(一)秦的暴政1、播放影片《秦始皇》中建阿房宫、修骊山陵墓、筑长城有关片断;2、组织学生思考,在影片中秦朝修建了哪些重大工程?奴役了多少人修建这些工程?(学生回答)3、学生计算每年服役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比,再想想除去老幼和妇女,壮年男子在家耕田的还剩多少?这会带来什么后果?(学生得出“徭役繁重”这一暴政表现)播放影片,增强直观效果,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动手动脑计算,积极参与探究,认识到徭役的繁重。

赋税沉重:1、修建宫殿陵墓和长城需要很多钱,钱从哪里来呢?2、农民要将收获的多少上交国家?这样农民的生活过得怎样?设计意图:组织学生想象当时农民的生活状况,得出赋税沉重,人民生活窘困,体验到生活的艰辛,从而增恨秦始皇。

(学生得出“赋税沉重”这一个暴政表现)1、修建宫殿陵墓和长城需要很多钱,钱从哪里来呢?2、农民要将收获的多少上交国家?这样农民的生活过得怎样?(学生得出“赋税沉重”这一个暴政表现)1、修建宫殿陵墓和长城需要很多钱,钱从哪里来呢?2、农民要将收获的多少上交国家?这样农民的生活过得怎样?(学生得出“赋税沉重”这一个暴政表现)(二)陈胜吴广起义1、投影《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

2、提问:同学们刚才表演的是什么历史事件的发生?发生在哪一年?谁发动的?地点在哪里?起义的口号是什么?建立了什么政权?有什么历史意义?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陈胜、吴广起义历史意义中的“革命首创精神”体现在哪里?①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②建立了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政权;③第一次提出了斗争的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④在这次起义的影响下,第一次推翻了残暴的统治。

(三)楚汉之争1、楚汉之争为何刘邦能取胜?2、简述项羽失败经过。

三、板书设计(一)秦的暴政1、刑法的严苛2、赋税徭役的繁重3、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二)秦末农民起义1、陈胜吴广的起义2、项羽刘邦的起义(二)楚汉之争(帝位之争)四、本课小结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筑长城,开发南疆,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但是,他和秦二世的暴政终结了秦朝江山永固的梦想。

秦二世时期,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回望历史的天空,远去的是鼓角铮鸣,暗淡的是刀光剑影。

万丈尘沙的残壁,已在烽火燃尽的地方消失。

兴亡与成败,都将随着历史的云烟散去。

然而,陈胜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象惊雷般在人们的心中响了两千年。

陈胜、吴广“身为百姓,心系国家”的精神也将永世流传!略。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知道楚汉之争。

引导学生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培养学生探究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秦亡前后,项羽和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比较战争性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手段、教师引导,小组的讨论,课堂的展示等各种方式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教学重点】秦末农民战争。

【教学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和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情境导入生成问题可由一名同学作为复习小导师,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老师或其他同学可进行补充。

然后导入新课:秦始皇雄才伟略,建立了庞大的秦王朝,但是在秦朝的市场上却出现了奇怪的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

为什么会这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解释这个奇怪的现象。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秦的暴政自主阅读课本P50~51内容,完成第1题。

1.秦的暴政的表现。

徭役繁重、赋税沉重、刑法残酷、秦二世更加残暴。

知识模块二陈胜吴广起义自主阅读课本P51~52内容,完成第2题。

2.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时间、地点、人物、口号、意义。

直接原因:遇雨误期。

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时间:公元前209年。

地点:大泽乡。

人物:陈胜、吴广。

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识模块三楚汉之争自主阅读课本P52~53内容,完成第3~5题。

3.简述项羽刘邦的反秦斗争和西汉的建立。

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消灭了秦军主力。

公元前206年,刘邦占领秦都咸阳,秦朝灭亡。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长安建立汉朝,刘邦就是汉高祖。

4.秦亡前后项羽与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5.西汉建立的背景、时间、建立者、都城。

背景:秦朝灭亡后,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最后,项羽战败。

时间:公元前202年。

建立者:刘邦。

都城:长安。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交流预展】1.组内交流:(1)由组长或检查自学成果;(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2.组内预展: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

小组内先预展,由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确定展示的方式和成员,在组内预展;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

【展示提升】1.秦的灭亡。

(从灭亡的原因、经过、教训着手)2.楚汉战争与此前进行的农民战争的性质一样吗?归纳总结整体感知当堂演练达成目标1.“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人民只能“衣牛马之衣,食犬彘(猪)之食”了。

这句话指的是秦朝时期( A )A.沉重的赋税B.繁重的徭役C.严刑酷法 D.繁重的兵役2.有人曾形容秦朝是“赭衣塞路,囫囵成市”,意思是道路上挤满了穿囚衣的犯人,监狱里关满了人,如同集市一样。

这些现象说明秦朝时期( B )A.社会治安混乱B.刑罚严酷,人民动不动就要受到处治C.人们的法制观念淡薄D.国民素质不高3.“孟姜女,杞梁妻。

一去燕山更不归。

……长城路,实难行。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广为流传,该故事反映的历史背景是秦朝暴政的表现之一( B ) A.沉重的赋税 B.繁重的徭役C.严刑酷法 D.繁重的兵役4.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D )A.秦始皇焚书坑儒,引起知识分子的不满B.中央集权已经过时C.秦灭六国完成统一,违背历史潮流D.秦的暴政5.人们常用成语“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来比喻武装起义,秦末为反抗秦的暴政,首创农民起义之风,鼓舞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统治的两位农民运动领袖是( B )A.项羽和刘邦 B.陈胜和吴广C.韩信和张良 D.陈胜和项羽6.秦末农民战争中,对推翻秦朝统治起决定作用且以少胜多的战役是( B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C.城濮之战 D.马陵之战7.秦朝灭亡的标志是( C )A.城濮之战 B.官渡之战C.咸阳之战 D.巨鹿之战8.象棋棋盘上两军之间有楚河汉界,楚河汉界与下列哪一历史有关( B )A.秦统一六国 B.楚汉之争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9.约瑟·汤恩比:“人类历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开创罗马帝国的凯撒,另一位便是创建大汉文明的汉太祖刘邦。

”刘邦建立“大汉文明”开始于( D )A.公元前221年 B.公元前220年C.公元前207年 D.公元前202年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家有三子: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老二戍边关,至今未归还;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敢怒不敢言,惟恐遭劫难,轻则砍手足,重则全村连。

”——秦朝民谣材料二“唯商鞅变法,不顾人言,只能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

……虽得天下,旋踵而亡。

”——《资治通鉴》(1)材料一反映了秦朝末年什么样的政治情况?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秦朝实行暴政;其表现包括沉重的徭役、兵役、赋税、严酷的刑罚。

(2)材料二认为秦朝“旋踵而亡”的原因主要是什么?这种观点正确吗?请简述理由。

商鞅变法。

这种观点不正确: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渐富强起来,为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秦灭亡的根本原因是暴政,与商鞅变法无关。

(3)你认为一个国家想要长治久安,统治者应该怎么做?施仁政于民,轻徭薄赋,让利于民等。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